本页主题: 罗马尼亚政治经济体制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6666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
级别: 特级国家三等参事


精华: 0
发帖: 1786
爱心: 1551 点
金钱: 1693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9(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4
最后登录:2024-02-11

 罗马尼亚政治经济体制

0
第一章 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演变
罗马尼亚是巴尔干半岛北部的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东北和北部与苏联接壤,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同匈牙利南斯拉夫毗邻,南部以蜿蜒的多瑙河与保加利亚为界,东临黑海。海岸线为245公里。喀尔巴阡山呈弧形绵亘在国土中部,并把国土均等地分为高原、丘陵和平原部分。罗马尼亚国土面积为23.75万平方公里;1988年初,人口为2,293万人。
在历史上,罗马尼亚人民同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等外来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直至1948年8月23日推翻安东内斯库法西斯独裁政权而获得解放。40多年来,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使罗马尼亚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拥有比较发达的工业和正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
解放前,罗马尼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工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很小的比重。1937年,工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33.7%,而农业和林业却占54.9%。1938年,生产资料的生产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5.5%,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的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0.2%。罗马尼亚石油储备占欧洲第二,但没有石油机器制造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99%的机床靠进口。外贸以出口农产品和石油为主,其中原油占40.5%,粮食占32.2%,种子和豆类占5.5%,木材占9%。
解放后,罗马尼亚国民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1967年开始全面经济改革后,其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51-1980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9.3%,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2.3%,农业总产值为4.3%,固定资产为7.3%;1980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比1950年增长3倍多。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1950年为100美元,1976年增加到1,100美元,1980年增加到1,500美元。从80年代初起,由于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危机对罗马尼亚经济的影响,以及在“损害农业发展的情况下发展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也受到影响”等原因,罗马尼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1981-1985年,社会产品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国民收入为4.4%,工业总产值为4%,农业总产值为3.5%。1986年,上述四个指标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2%、7.3%、7.7%和12.8%。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4.8%,工业商品产值为4.5%,农业总产值为2.3%。
罗马尼亚国民经济发展除高速度这一特点外,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初期,罗马尼亚工业落后,主要表现在工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很小比重;基础工业薄弱;没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40多年来,罗马尼亚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不断加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因此,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已基本形成,部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38年,工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30.8%,1950年为44%,1980年为58.6%,1986年为62.5%;甲类工业1938年占45.5%,1950年占53%,1986年占74.3%;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由1938年的10.9%,增加到1980年的15.8%和1986年的13.8%。显然,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三阶段:现代化前阶段(农林、渔和采掘业占主要比重)、现代化阶段(工业占主要比重)和发达经济阶段(第三产业占主要比重),在上述数据的变化中也可见到罗马尼亚经济发展的一斑。
目前,罗马尼亚正在向中等发达国家这一目标奋进,估计到1990年或稍晚时期将实现这一目标。现在,下列产品的人均产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一次能源消耗、水泥、拖拉机、卡车、车皮、化肥、化学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电冰箱、电视机、收音机、纺织品、鞋和食糖。人均钢产量早在80年代初已超过美国,1986年产量为1,427万吨。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的水平,也接近和超过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很快的。1950年,职员月平均纯工资为327列伊,工人为302列伊,1965年分别增加到1,028列伊和970列伊,1985年分别为2,827列伊和2,746列伊。目前,居民平均住房面积为10至14平方米。每1,000个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变化如下:1985年拥有的收音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小汽车等,分别比1970年增长1.2倍、6.7倍、7.8倍、4.9倍和3.4倍。1986年,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如下:谷物1,329.6公斤,向日葵44公斤,甜菜310公斤,蔬菜302公斤,肉116.4公斤,奶247.2公斤,羊毛1.9公斤,蛋389个。各级教育事业不断发展,1986年在校学习的学生人数为55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4%。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人数为15.7万人,在中等学校学习的学生人数为421.4万人,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人数为(主要是工人和技术人员)28万人。1986年共有医务人员为4.8万人,平均475个居民有一个医生,平均每千人有9.4张病床。
第一节 人民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
 
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人民的反法西斯和反帝武装起义,不仅标志着罗马尼亚人民摆脱了军事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和希特勒德国的控制,而且标志着罗马尼亚在其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崭新时期的开始,即人民民主革命的开始。自1944年8月23日至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段时间,罗马尼亚称之为人民民主革命时期,其特点是:民主力量同资产阶级党和君主政体的结合;资产阶级政党和君主政体因日益暴露其反动性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主力量日益状大,并最终导致民主政府的成立和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最终导致民主政府的成立和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经济上,开始恢复由于战争浩劫而造成全面崩溃的经济,同时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如土地改革,改组工业等。
 
一、1944-1947年间的主要政治变革
(一)“8.23”武装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马尼亚安东尼斯库军事独裁政府参加了希特勒的反苏战略,使罗马尼亚在各方面遭受了惨重损失。1948年8月,苏军突破了希特勒“南乌克兰”军团的防线,开始向巴尔干半岛推进,因此,安东尼斯库法西斯政权处于崩溃前夕。
早在1943年,罗马尼亚共产党联合了反法西斯爱国力量,组成了反希特勒爱国阵线。1944年4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达成合作协定并决定用武装推翻反动政府和调转枪口参加同盟国的反希特勒正义战争;同时,决定成立工人统一阵线,以便联合包括王室臣属在内的一切爱国力量和“通过人民的战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1。1994年6月,君主政体和共产党人达成推翻安东尼斯政权的协议。1944年8月23日,安东尼斯库从前线回来,准备动员一切物力和人力,实施希特勒最高统率部关于阻止苏军大规模反攻的计划。当天下午他要求会见国王,以陈述他的总动员计划。国王在接见安东尼斯库时,按照共产党的计划逮捕了他,并把他交给共产党。这样,反动政府的军队很快转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爱国力量一边,并和工人统一阵线的爱国卫队一道向驻扎在罗马尼亚境内的德军展开了全面的进攻。“8.23”武装起义很快在全国取得了胜利,反动的法西斯独裁政权被推翻了;同时罗马尼亚爱国力量同苏军一道赶走和消灭了在罗马尼亚境内的法军。
“8.23”武装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我国新的历史的开始,这是实现我们世世代代先辈们为这奋斗的社会和民族平等的历史,是罗马尼亚完全以得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历史,是罗马尼亚人民获得自己成为国家主人的神圣权利的历史”2。
它的国际意义在于: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使希特勒同盟失去了重要的石油和粮食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转而用于反法西斯力量;罗马尼亚加入同盟国,导致“整个东南欧和巴尔干的德国军事部署遭到沉重打击”。罗马尼亚以54万的战斗人员和相当于1937-1938年预算收入4倍的10多亿美元的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地支援了反希特勒战争。
(二)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1994年8月23日至1945年3月6日的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保持君主政体的情况下,由资产阶级政党左翼的代表组成新政府,同时吸收工人阵线和其他反法西斯政党的代表参加政府;所有反法西斯爱国主义的政党和组织都开始公开活动,积极组织广大工农群众和社会各阶层人士起来反对现政府的反动措施,推动国家各项政治民主改革;由反动势力占优势的一、二、三届政府逐步暴露其反动性,并最终被人民推翻。1944年8月23日-12月6日,由塞纳特斯库代表资产阶级的民族自由党和民族农民党组成了一、二届政府,后来又由尼勒德斯库组成了第三届政府。这三届政府的特点是:反对共产党提出的清除和惩办法西斯战犯;反对一切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以及国家民主化的进程;继续镇压人民民主革命。与此同时,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同工人统一阵线一道,号召和组织社会各阶层起来反对现政府的各项反动政策,并要求建立民主政府。
1945年3月6日,以著名的政治家、民主主义者和热情的爱国者彼得鲁格罗查博士为首的罗马尼亚历史上第一届民主政府成立了。这一届政府以其组成(工农代表占优势)和施政纲领标志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民主与革命变革的过渡。尼齐奥塞斯库指出,“3月6日的历史性胜利,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地主的旧政权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斗争的结果。因此,格罗查政府的建立并不是政府的简单更替,而是我国政治制度本身的改变:建立了工人和农民主政权。随着格罗查政府的建立,罗马尼亚走上了深刻的民主革命变革的道路,这一变革遍及国家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3。早在1944年6月20日成立的民族民主同盟(即由共产党、社会民主党、民族自由党和民族农民党组成)所制定的纲领(1945年1月28日)成为格罗查政府的施政纲领,其要点是:继续参加反希特勒战争;加速国家机器民主化进程和惩处战争罪犯;制定土改法;恢复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
在格罗查政府执政期间,资产阶级政党由于敌视、抵制和破坏革命民主变革而相继被取缔,布勒帝亚努领导的民族自由党在1946年11月的大选中遭到惨败而不复存在,曼纽领导的民族农民党在1947年6月29日被取缔;1947年11月5日格·特特勒斯库领导的自由社(资产阶级政党)在政府担任的4名部长和2名国务秘书被拙。至此,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完全控制了政府。然而,尚存的君主政体同民主政府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导致1947年12月30日废除君主制和宣布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三)主要社会政治变革
这一时期社会政治变革的基本内容是:在一切机构中清除法西斯分子,纯洁革命队伍,以及惩办战争罪犯;建立以工农为主体的各级民主机构;实行土地改革等。
1945年3月28日,民主政府颁布了纯洁行政机构和公共组织的法令,其清除对象是:战争罪犯,法西斯分子,“8.23”后进行反民主活动和阻挠公共服务行业正常经营的分子,破坏罗马尼亚与同盟国关系的组织,以及一切反对革命变革的职员。1946年11月,实行议会选举,进一步改组政府: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部长人数由6人增加到8人,国务副秘书长由4人增加到6人;1947年11月5日,资产阶级政党的最后4名部长和2名国务秘书被拙。1945年3月23日,开始实行具有反封建和反法西斯性质的土地改革法。凡拥有50公顷以上的地主的土地、与纳粹德国合作的人,战犯和逃亡在外等人的土地、以及10年以上未亲自耕种的土地都无偿地收归国有。共有147万多公顷土地收归国有,其中111万公顷分给贫农。分得土地的农户为92万户,其中40万户农民过去根本无地。土改不仅标志着封建势力的被摧毁,而且标志着作为人民民主制度基础的工农联盟的建立和罗马尼亚农业革命的开始。
 
二、1944-1947年间的主要经济变革
(一)“8.23”武装起义胜利后的经济状况
“8.23”武装起义胜利后,不仅存在着战争浩劫所带来的创伤,而且由于不法资本家和地主利用战后的混乱和经济上的困难进行囤积居奇、怠工和破坏,从而使各种矛盾更趋尖锐。整个国民经济极端困难;工业尤为混乱不堪,其产量只及解放前最好年份1938年的50%,大批工厂倒闭或开工不足。作为当时主要工业部门的石油工业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原油开采缩减33%,蒸锱下降85%,石油库存量仅为39%;铁路运输也遭到巨大破坏,大部分铁路线、机车和车箱被毁,铁路运输能力只及革命前的30%;农业连年歉收,大部分庄园主逃离和放弃农业经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通货膨胀继续加剧,食品价格飞涨,为1938年的60多倍;消费品匮乏,农产品奇缺,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二)主要经济变革
这一时期经济变革的特点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限制、利用和改造的政策;采取果断措施为全面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改革现行运行机制、使其适应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正如罗马尼业共产党党纲所指出的那样,“在这些年代里,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和其他具有民主革命性质的结构改革而开展了积极的活动,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作用,使其直接参与对企业活动的管理。这一阶段标志着人民民主革命的完成,工农政权的建立和我国人民开始迈上自由建设自己未来的道路”。4
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改造的措施有:严厉打击投资倒把、囤积居奇、怠工和破坏经济恢复的行为;限制资本主义托拉斯和卡特尔的努力,直至解散它们;逐步实行资本主义银行、金融、信贷机构和大型企业的国有化。
土地改革既是社会改革,也是经济改革,同时也标志着新的农业革命的开始。它既为工农政权奠定经济基础,也为新的农业革命准备条件,同时导致农村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于1947年7月颁布了按土地面积和肥力等级实行粮食义务交售和公粮征集新制度。这一制度对解决当时粮食和农产品供应紧张、对解决工业需要的农产原料,以及对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实施,还对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如规定富农每公顷义务交售额为10-14公斤,贫农和中农仅为5公斤。
1947年5月,为了实现国家对整个工业的直接监督和领导,取消了资本主义托拉斯和卡特尔垄断组织,建立了工业局。该局由工业和商业部及资本家代表组成的领导委员会领导。其主要职能是:制订和实施生产计划;组织货源,分配原料、燃料和半成品;与外国伙伴洽谈贸易和确定进口额;监督生产和提出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盈利和进行新投资等的建议。工业局的历史作用是: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造资本家为人民民主的经济服务;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实现国家经济复兴的目标;为向社会主义工业管理体制的过渡准备条件。
1945年10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提出了“罗马尼亚共产党为改善经济和财政状况的建议”。(1947年6月获政府批准和颁布执行),其基本内容是制订工业计划,使1947年工业达到1938年水平的70%,以及稳定货币的计划。1947年7月2日,罗共代表大会批准了“经济复兴和货币稳定委员会”的建立及职能法,其主席由罗共总书记、工业和商业部部长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担任。为贯彻上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于1946年12月20日通过了国有化法,规定“罗马尼亚国民银行于1947年1月1日实行国有化。在这一天,罗马尼亚银行的流动资金不受约束地转为国家财产”。同时,对公共的或私人的信贷机构实行监督。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国家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发行和金融机构的活动,保证信贷用于生产,有效干预预算支出平衡,保护货币,反对投机倒把和偷漏税现象。其次,实行货币改革,将流通中的484,510亿列伊回笼为275,500亿列伊,并按1比20,000的比率兑换为新列伊,从而使货币流通量下降到137,700万列伊;再投入146,500万列伊购买私人黄金和外汇。这一改革的结果是,消灭了投机资本,制止了财政混乱和通货膨胀,稳定了货币。
在实行上述改革的同时,在国营和私人企业,广泛成立工人委员会,实行对计划制订及其执行,以及对一切重大活动的监督。
上述一系列改革带来积极的效果:广大工农群众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纷纷参加劳动竞赛和义务劳动;工业生产在1947年底达到了1938年水平的75%;由于实行消费品的配给制,人民基本消费品得到了保证,首次实现了国家预算平衡;同2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26个国家发生了联系。
尼·齐奥塞斯库指出,“我国人民通过紧张的、充满英雄主义的劳动,无数的奋斗和牺牲,在人民民主制度的初期完成了国民经常的恢复工作。在这一基础上,与劳动农民结成联盟的工人阶级夺取了全部政权,推翻了君主制,建立起共和国并开展了主要资料国有化的革命行动,罗马尼亚人民开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5
(三)罗党提出的关于国家工业化纲领
1945年10月,罗马尼亚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纲领,其基本内容是,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工业占居中心地位,而重工业又是整个工业发展的核心;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确保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
这一纲领提出后,立即遭到资产阶级政党的反对。民族农民党认为,“农业经济必须在国内起着首要的作用,而工业在罗马尼亚的发展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方面缺乏资源和熟练劳动力,另一方面缺乏发达国家的那种竞争力”。6民族自由党认为,“农业必须成为建立国家所有经济结构的中心生产部门”。因此,两党的一致观点是,罗马尼亚必须成为“典型的农业国”。
罗马尼亚共产党批驳了资产阶级政党的观点,指出了它们上述错误观点的实质是要把罗马尼亚变为提供原料和农产品的落后农业国,以及使罗马尼亚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罗马尼亚共产党指出,工业化必须成为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迅速摆脱贫穷和落后的状态,才能使国家独立和富强。罗马尼亚共产党关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工业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工业的发展,就谈不上整个国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对于经济落后和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不走工业化的道路,就不可能迅速摆脱经济上的落后状态和加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的根本途径。这样,就不得不适当扩大积累和压缩消费,从而迅速扩大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潜力。从眼前的利益来看,似乎消费基金增长慢了一些,但从长远来看,国民经济基础扩大了,必然为不断扩大消费基金保证物质前提,也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后劲。
罗马尼亚共产党提出的这一工业化纲领,对后来罗马尼亚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给予深远的影响。直至80年代初,罗马尼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国策。
 
第二节 经济与政治体制的形成
  UV}\#86!  
一、经济与政治体制形成的理论基础 UX3 ]cr  
罗马尼亚经济与政治体制是在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逐步形成的,即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完成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过程中形成的。
罗马尼亚最初形成的集中型的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指导思想是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观点为相联系的。这些理论观点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的领导力量,她必须对一切领域实行绝对的和无所不包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必须实行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和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因此,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因此,劳动群众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他们必须在政治和经济领导中起主导作用,等等。集中型的经济与政治体制形成的指导理论是:
(一)“生产资料全国性的集中”必然要求对国民经济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
罗马尼亚认为,公有制的建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体制建立的物质基础。因此,罗马尼亚在1947年底完成人民民主革命后,立即着手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实行生产资料国有化;同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建立合作社所有制。1948年6月11日,通过主要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国家拥有动力工业的80%,采掘工业的58%和加工业的80%,这样,在工业中,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就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化在经济中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成分,并为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开辟了实际的道路”。71962年,除极个别山区尚未实现合作化外,全国绝大部分农村,都已完成合作化的任务,建立了合作社所有制。至此,公有制完全建成。
(二)集中的计划管理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
罗马尼亚认为,集中的计划管理,是生产和劳动的日益提高的社会化水平所要求的。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虽然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很高,但由于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性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则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行集中的计划管理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情况则截然不同。尼·齐奥塞斯库指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合作关系为经济的全过程和整个社会的计划管理保证了前提,同时,也使对整个再生产过程的统一领导、有意识指导生产和分配、按部门和生产单位分配资源、以及广泛采用当代的科技成果成为必要和可能”。8
(三)只有确保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成功地实现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的领导
罗马尼亚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党是决定性的政治力量,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最先进分子组成的,因此,她能真正实现社会最先进阶层的要求和愿望以及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她是用战无不胜的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因此,能够成功地领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基于这一前提,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实现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的统一集中领导,并制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重大措施以及各项政策。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共产党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并根据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和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制定经济发展方针和政策,以及确定组织和管理形式和方法,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保证宏观的控制、合理地分配物力、财力和人力。
从政治角度来看,党作为国家的政治领导力量,最能够动员和组织广大工农群众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去实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目标,同时“党还开展了广泛的理论思想活动,以便发展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在新的科学成就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提高罗马尼亚人民对解决当代重大问题的贡献”。9
国家作为人民革命政权的代表,负责执行党制定的各项政策,并确定具体的政策措施。随着经济建设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大,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职能越来越加强了。
 
二、政治体制的形成
自1948年即人民民主革命完成至1965年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时期,也是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时期。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统一,建立了自中央和地方的议会制和各级执行机构,以及建立了人民民主组织。这些机构实行的管理原则是:一切活动都置于党的领导和监督之下;坚持民主集中原则,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等等。显然,这种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它的统一性和集中性。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因此,经济体制的集中必然导致和要求政治体制的集中,前者决定后者,又在一定条件下受后者的决定性影响。
(一)建立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以实现集中统一的领导
1944年6月20日建立的民族民主反法西斯同盟,是由罗马尼亚共产党、社会民主党、民族农民党和民族自由党四个政党组成的。解放后,这一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继续发挥作用,但随着人民民主革命的深入,民族农民党和民族自由党日益暴露其反动性,并于1947年6月最终被取缔。至此,只存在着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而后者日益接受罗马尼亚共产党的主张和纲领。因此,于1948年2月21-23日两党联合召开统一代表大会,成立了罗马尼亚工人党。10两党的统一不是组织形式上的简单联合,而是统一、联合和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巩固了工农联盟和团结了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扩大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实践证明,两党的统一在加速经济恢复工作、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经济和政治管理体制等活动中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两党的统一纲领指出,罗马尼亚工人党面临的历史使命是:“消灭我国经济的落后状态,把罗马尼亚变为工业农业国,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具体任务是:创造条件向计划经济过渡;集中一切物力、财力和人力迅速恢复经济和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调动一切力量使工业总产值达到战前最高水平;合理利用国内资源和工业投资基金;加强对农业的支援;迅速建立公有制等。为了完成上述历史任务,党必须对国家的一切活动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制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负责建立和完善国家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
(二)建立中央和地方议会机构,实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
罗马尼亚工人党成立后不久,立即着手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领导机构体系的工作,以确保劳动者行使国家权力,把劳动者的活动引导到实现党制定的目标——社会主义在罗马尼亚的完全胜利——的方向”。11在这一机构体系中,国家和地方最高权力机构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48年3月,实行全国普选,建立了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即大国民议会,其主要职能是,组织政府,确定部和中央其他机关;制定和颁布各种法律和法令;讨论和通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等。1948年4月13日,大国民议会通过了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的形式在罗马尼亚的历史上首次确定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的新性质;确定了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向;规定了建立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原则,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制定了建立各级权力机关和政府机构的具体规定。1961年,为了扩大大国民议会的作用和加强其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决定建立国务委员会作为其常设机构,以便在大国民议会休会期间行使国家权力。
1994年1月13日,大国民议会颁布了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即人民议会的成立法令。该法令规定了人民议会的组成、权限和活动方式以及地方普选日期和程序;同时规定,在地方人民议会未建立前,其职能及其执行委员会的职能由县和市部长会议临时委员会代行。1950年12月3日,实行地方普选和建立地方各级人民议会,其权限类同于大国民议会,但限于地方范围内。
从各级议会代表的构成,可以看出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性质,即人民性和民主性,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例如,1950年普选产生的议员中,10.7%为工人,74.9%为农民,14.4%为知识分子和手工业者;妇女占25.5%,少数民族占12%。
(三)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实施罗马尼亚工人党制定的方针
1950年前,罗马尼亚保留了旧政府的行政建制,即中央、县、区和乡,分别为58个县、42个区和600个乡,而各级政府机构的设施极不健全和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因此,不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1950年颁布了行政建制法,规定建立28个州、177个区和4,052个乡。新建制的特点是:三级的范围都比原来大,尤其州拥有的范围和权限都比县大得多,便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级建制比以前更完备,便于各级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和克服中央统得太死的现象。
大国民议会建立后,立即成立新政府即部长会议,同时按照生产部门成立新的部,把原来仅有的两个部即工业部和矿业石油部改建为矿业部、冶金部、机器制造工业部、石油和地质部、化工部、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与此同时,建立一些专门的经济机构,如计委、价格委员会和银行信贷机构等。部长会议的主要职能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并予以实施;监督党和国家指示在各部门的实施;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央规定的任务的执行。
除上述各级政府机构外,还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如1950年12月,由罗马尼亚工人党、农民阵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代表组织人民民主阵线。这一组织既有中央组织,也有地方和各部门的组织,其它职能是,参与国家的领导和监督各级政府的职能活动。
 
三、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1948年至1950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如1949年底的工业总产值水平已达到1938年的水平,1950年底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已达到战前的最高水平。这不仅意味着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铺开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为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正如前述,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集中,必然导致管理权的集中。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这两者相分离为前提的,而社会主义则实现两者的结合。因此,这一经济管理体从一开始建立时起就具有集中性的特点:建立了中央一级的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机构;作为经济管理的主要形式的计划管理的决策、年度和五年计划指标、实施计划的重大措施等都是由中央作出的;计划是无所不包的,并且计划指标都是以指令性形式下达的;物资、价格、财政信贷、企业经济核算制等都是在国家计划严格控制下运行的。
(一)管理组织体制的形成
管理组织体制的建立是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的第一步,或曰是后者的组织准备;而组织体制的建立又是首先从中央一级开始的,然后自上而下逐步建立相应的机构。为了准备向计划经济过渡,首先于1948年7月1日建立了国家计划联合委员会(后改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它作为经济管理的专门机构,承担下述任务: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以及各项指标,制订年度和五年计划草案;制定各项政策和具体措施,保证计划的执行;监督中央各经济部和地方各级组织严格执行和完成中央规定的所有指标;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审批计划指标的调整和修订等。同年,对1947年1月1日实行国有化的罗马尼亚国民银行进行改组,使其承担中央银行的职责,即“组织和调节国家的货币流通,协调整个短期信贷活动和经济结算业务,确保国家预算的执行”。12同年9月1日,把私人资本控制的“工业信贷”机关收归国有,并改建为投资银行,使其承担对经济单位进行拨款、贷款和结算的任务。与此同时,按主要生产部门改组或建立中央各经济部。1950年成立国家价格委员会,它作为部长会议的机构负责制定国家的价格政策的实施。这样,作为经济管理体制的组织管理机构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为向计划经济过渡准备了组织条件。
工业按照部门管理原则实行四级管理体制即部-总管理局-工业中心-企业。前两级是在组建经济部时同时成立的;工业中心是由原来的工业局改建的,即把1947年成立的27个工业局改建为31个工业中心(其中24个属于企业部,7个属于矿业和石油部)。其职能是:“对企业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指导和监督生产以及投资计划的完成,确保企业原材料的供应和提供信贷等等;同时,还直接指导企业整个组织和管理活动”。13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管理大权集中于中央各专门机构,而由于实行“一长制”原则,各级管理权又集中于实行行政管理的各级首要行政长官手里。因此,这种管理组织体制显然也是集中型的。
(二)计划管理体制的形成
“通过主要生产资料国有化和在国民经济中发生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成分的建立,使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客观的必然”。14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同时,罗马尼亚党和政府认为,“国家计划不是对经济社会过程的简单预测,而是有意识的管理过程”,是“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杠杆”。罗马尼亚的实践同样表明,“对经济机构(企业)没有约束性而只提供活动范围或一般方针的计划,是过于笼统和收效甚微的”。15因此,罗马尼亚得出如下两个结论:一是不允许任何自发努力、不稳定和不受监督的因素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发生作用;二是计划必须具有指令性,即一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国民议会的批准,就“就成了国家法律,所有的部长和企业都负有义务完成这一计划”。16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罗马尼亚开始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1948年下半年,开始在刚建立的国有化企业内实行月生产计划,1949年年度计划是罗马尼亚第一个宏观计划,它标志着计划经济的开始和“依靠市场规律自发作用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终结”,171950年为第二个年度计划。两个年度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恢复和加快工业的发展;建设新企业、调整和合并小企业;恢复和扩大原材料基础;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之后,制定了1951-1955年、1956-1960年和1961-1965年三个五年计划,其共同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制订的特点是:(1)计划制订的原则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主要指标都是由党的代表大会或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制订的,整个计划管理过程都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的,同时,制订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物资平衡、财政平衡、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和劳动力平衡,以及计划以立法即指令性形式下达;(2)计划指标繁多,而且大都由中央控制,如考核企业的指标多达20-30项,农业中自1945年实行义务交售制后,除扣留社员口粮外其余均上交国家;(3)计划是自上而下制订的,由国家计委召集中央各部和地方大型企业的代表碰头,然后由计委制订。
计划管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短期和长远计划的相结合,以保证计划的连续性。首先,以制订五年计划为主,同时通过年度计划来协调各时期的主要任务。这就是说,以五年计划的设想为框框,通过年度计划的具体制订来保证两者的有机联系和连续性。长远计划不按单位分配,只有年度计划才下达单位。从1962年起,新的年度计划开始执行前几个月,就把下一年度计划指标通知企业了,以便它们制订自己计划和保证计划的连续性。其次,在制订新的五年计划的同时,就把下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公布了。如1960年党的八大在制订“三五”计划时,就公布1996-1997年五年计划草案了;再如,在制订“一五”计划的同时,制订了1951-1960年10年电气化计划。
(三)经济调节机制的形成
1949年实行计划经济前,几乎所有经济杠杆都是自发发挥作用的,国家只是采取简单的监督措施限制其作用范围。随着计划经济的建立,迫切要求调节杠杆为其服务。为此,一方面建立各种专业经济机构,另一方面制定各种统一政策和进行各种改革使所有调节杠杆都纳入计划的轨道。
财政、银行和信贷机构建立后,采取下列措施和改革:(1)1949年部长会议第1022号决议规定,采用现金计划作为货币政策的杠杆,以确保国家银行控制投入流通的货币量和控制货币运动;(2)1949年6月25日法令规定,调整企业之间非现金支付的结算和在银行建立企业帐目制度,从而使1949年末96%的国营企业的支付通过银行帐目来实现,这样既可以监督货币流通量,也可以监督企业的活动;(3)1950年1月1日起,根据计划管理的要求,建立统一的新的簿记制度,以有效监督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促进企业增加盈利;(4)财政对各种建设项目实行统一拨款制度,余额则用作银行信贷基金,而拨款和信贷都是由中央统一财政计划规定;(5)1952年实行货币改革即用新币代替旧币,以便适应计划经济和价格稳定的要求。
价格作为重要的调节杠杆之一,直接关系到计划管理的有效进行。因此,首要的任务是建立统一的有组织的价格体系和制定统一、稳定的价格,“以排除经济中的自发现象和有意识地领导经济活动”。为此,1950年第142号法规定建立国家价格委员会、调整价格和建立完整的价格体制;同时,建立新的批发价格制度和确定价格形成的基本原则;1950-1951年,经过对价格的全面分析,决定对绝大多数产品实行统一和固定价格。1953-1959年,三次降低居民基本消费品价格,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1948年12月,罗工人党中央全会决定实行新的报酬制度,其基本原则是“等量劳动——等量分配”。1949年2月1日,正式实行这一新的分配制度,“它包括工人等级报酬制度和行政技术人员及专业人员各15级的两种报酬表”。同年4月,部长会议决定对国营单位各类人员实行最早的奖励制度。1949年12月罗工人党全会决定在企业建立新的合同制,以对劳动人民和企业领导规定相互承担的义务。同时,规定免除劳动人民缴纳保险费,改由企业上缴。1950年6月8日法令公布了劳动法,它规定同等劳动给予同等报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8小时劳动日和照发工资的休假制度。
 
四、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经过两个年度计划和“一五”至“三五”计划的实施,不仅社会主义生产力获得空前的发展,而且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迅速扩大了,社会生产关系已在城乡普遍建立了。1965年同1948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5.97倍,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13倍,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4.91倍,农业总产值增长近1倍。因此,导致社会总产值增长3.14倍,国民收入增长3.13倍。1962年同1950年相比,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变化如下:社会主义成分的从业人口由25.6%增加到94.9%,固定生产基金由62%增加到96.2%,国民收入由61%增加到95.5%,工业总产值由92.4%增加到99.7%。
鉴于上述情况,即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迫切要求完善政治和经济管理体制,而几个五年计划摸索的经验和取得的教训使这种完善成为可能。1955年罗工人党三大(罗马尼亚通常称其为罗共七大)是提出完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首次党代会,其基本内容是广泛实行民主集中制,精简机构和减少非生产人员;克服过分集中的现象,扩大地方的权限和企业的权限,以刺激劳动群众的首创精神。18
(一)政治体制完善的基本内容是精简中央机构和扩大地方权限
精简中央国家机关、把非生产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以及扩大地方权限是完善政治体制的首项措施,其目的是“克服过分集中”和中央统得过多的现象,以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1956年6月,大幅度减少内务部人员,把裁减人员分配到缺少劳动力的部门。1957年,大国民议会决定精简部长会议机构,把部长会议委员由37人减少到25人;把中央部的数目由1953年的26个减少到16个,国家委员会由6个减少至2个。同时,扩大部、中央其他机关和部总局的权限,使部长会议集中精力解决国家政策的重大问题。然而,“1956-1961年改进中央和地方主要国家机关工作的结果只是部分地克服了过分集中的现象”。19
扩大议会的作用、广泛实行民主集中制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是第二项重大措施。为此,于1961年取消大国民议会常设主席团,建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作为大国民议会附属机关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其主席由党的总书记担任。同时,还扩大国民议会的如下权限:监督国务委员会的工作,组织部长会议、中央部、最高法院和总监察院,以及制定国内外政策的总路线。扩大议会权限的直接目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吸收广大人民参与国家生活的领导。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处理国家同地方关系的根本原则,也是集中型政治体制的基本管理原则。它的含义是:中央负责制定宏观的大政方针和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不能闹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同时,过分集中又容易导致产生官僚主义和束缚地方手足,因此,必须扩大地方权限和不断发挥地方的积极性。1957年3月22日,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地方人民议会新法令,扩大其如下权限:把地方需要的工业、建筑、设计机构、文化组织划归人民议会管辖;乡镇人民议会有权建立地方企业;统一领导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取消地方执行委员会对部的从属关系,而直接由地方议会领导;国家地方行政机构问题局和由部长会议任命的机构负责指导和监督人民议会的工作。
广泛实行社会主义的法制是第三项重大措施,其目的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因此,它是完善政治体制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颁布的法律如下:1950年颁布了劳动法,1954年颁布了妇女法,1962年颁布了森林法等;1956年4月颁布法令,修改选举法,如增加无罪公民仍有选举权的条款;1956年4月修改了法律组织法等。
(二)经济管理体制完善的主要内容是调整中央同地方及企业的关系
克服过分集中的现象,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同样是完善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同时,进一步完善调节机制,使其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为此,采取下述措施:
首先,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在1956年12月至1957年3月的仅4个月的时间内,把部属4,000个以上的中央企业下放给地方;同时,地方政府有权根据自己的资源、财力、劳力和社会需求建立地方企业;1957年在取消义务交售制后,农畜产品的合同制和收购工作均由地方政府负责。
1950年以前,国家通过各种税收制度把企业的纯收入吸收到国家财政。但这一制度带有资本社会中的种种弊病,如税制不建全,偷漏税严重,有时税收太重,影响企业的积极性,等等。1950年公布流通税法和企业上缴利润法,规定对企业实行利润提成和征收商品流通税;并规定企业利润留成的平均水平为10%左右。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后,拥有一定的扩大再生产的自主权和扩大社会基金的可能性。这样,企业就可能根据自有基金的状况扩大再生产或加速固定资产更新,以及用一部分基金来改善职工的生活,从而既刺激企业自主的积极性,也鼓励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首创性。
其次,完善调节机制,使其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1954-1955年和1962-1963年间,是完善价格体制的极为重要的时刻。随着私有制经济所占的比例日益缩小,自由价格和浮动价格的作用范围日益缩小,至1959年私有制完全消灭后,则同时取消自由价格。同时,普遍调整企业的批发价格,消除部门间过高的利润和保证5-8%的平均利润率。1957年,完全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把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建立在贸易关系的基础上,即通过合同制和余粮收购制把农民的产品集中到国家手里。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它改变了过去对农民统得太死的现象,即把农民的所有产品都交售给国家,农民没有任何权利支配自己的产品,因此,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义务交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使农民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为此,在把义务交售制改为合同制后,同时,大幅度提高合同价格和收购价格。
1956年12月罗工人党五大决定改进报酬制度和劳动定额;把报酬率提高到总收入的73-85%;简化报酬等级;合理协调整个经济报酬率;完善奖金制度;调整劳动定额;不断提高报酬额,如经济领域平均报酬由1950年的366列伊提高到1960年854列伊和1965年的1,165列伊。
千万人要成为枪炮弹!
顶端 Posted: 2008-05-01 19:14 | [楼 主]
6666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
级别: 特级国家三等参事


精华: 0
发帖: 1786
爱心: 1551 点
金钱: 1693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9(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4
最后登录:2024-02-11

 

第三节 实行全面完善政治经济体制的时期 iZMsN*9[  
$:u,6|QsS=  
  |B`-chK  
20?i4h_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1966-197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巩固时期;而从1971-1975年第五个五年计划起,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时期,预计到本世纪末完成这一时期的基本目标。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巩固和全面经济建设的铺开,尤其随着“经济建设的复杂程度的日益增大”,政治和经济体制日益不适应客观的要求。因此,全面完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了。1965年罗共全国代表大会和1967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标志着全面完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开始,直至1978年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代表会议陆续作出了决议和制定了一系措施,使整个政治和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并从1978年起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 F5 LQgK-z  
f=K1ZD  
  }#'KME4  
h!K B%4V  
一、指导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zzX2R Je  
$+P v fQ  
(一)政治经济体制完善的客观必然性 MCh8Q|Yx4  
2)j\Lg_M  
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其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要求。正如尼·齐奥塞斯库指出的,“党是从生活检验了的原则出发的,这些原则是:社会管理和组织形式及方法,不是一成不变和永远固定的,它们必须随着生活中产生的变化,随着物质和精神发展的客观过程提出的任务而不断改进”。20这些“变化”涉及所有方面,如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大了,尤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集约化的发展阶段和当代科学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要求管理的形式和手段也随之变化;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价格规律的作用等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等等。 ynOp7ZN$  
,xD{A}}V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基本特点是其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是由下列因素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使生产发展的目的同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社会的有意识管理完全符合客观律的要求;对客观法则的认识同具体实践的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实践表明,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就是这种结合的直接结果。 Y sr{1!K  
1xguG7  
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及其管理形式和方法,不断适应客观变化的要求,是加速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杠杆之一,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东欧各国六十年代中期的经济形势就是一个例证,即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继续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体制大变,经济就要停滞或者缓慢发展。 "rX=G=  
1 9 k$)m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完善或曰改革,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失败”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缺乏效率”,正如尼·齐奥塞斯库在1967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的,“经济管理和计划方法及社会经济生活组织形式的不断革新完善,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弱点,而是表现了它采取解决社会发展复杂问题的措施和克服缺点及不足的能力,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拥有的进步源泉”。21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恰恰在于它的进步性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n[4Nu`E9  
h*MR5qa  
(二)必须实行宏观的集中统一领导 +ypG<VBx%  
sx]?^KR:  
1965年罗共全国代表大会和1967年罗共全代表会议制定的完善体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加强宏观的控制,尤其加强计划的统一集中的领导作用,即“计划作为贯彻党的政策,配合协调和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的作用在不断加强”。22罗马尼亚共产党认为,加强宏观控制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生产力社会化的较高程度;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复杂性;根据整体利益,集中和调配投入这一规模宏大的建设中的巨大人力及物力资源的必要性;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深刻的和迅速的结构变化,使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许多成分协调一致及相互关联的必要性;更加深刻和全面地认识社会经济动态和发展的复杂现象的可能性”。23从上述的观点可以看出,坚持和进一步加强宏观控制是客观的必然要求,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高度集中,必然导致管理的集中,这种集中是联合起来的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所要求的;国家作为人民的真正代表,只有集中一切物力、财力、和人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从而才能避免私有制情况下的集团和阶级利益的纷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情况下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要求实行统一集中的领导。以实现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生产的集中、专业化和一体化,等等。 +=k?Dp[  
j%p~.kW5  
罗马尼亚所理解的宏观集中和统一,不是僵化的和过分的集中,而是在集中的同时,强调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即“力求为集中——分散的二分法找到最恰当的回答,为此,要坚持提倡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就是主要为宏观控制保证必要的连贯性、适应性和统一性,即避免地方和企业的过分分散和完全的独立,以及一点都不受宏观的约束;同时,要不断完善宏观控制,避免过分集中,要领导接近生产和精简国家机器,逐步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完善工人自我管理制度。 klf<=V  
>t D-kzN  
坚持宏观控制,可以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尤其财政金融杠杆的作用,或者可以说财政金融杠杆是实现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OBaVb  
m/eGnv;!  
(三)在加强宏观计划的同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计划权 !'{j"tv  
=R>Sxaq  
1967年罗共全国代表会议确定的完善计划管理的基本方针是,“建设新制度的整个过程的各个方面的统一性,各种活动的相互制约性和相互依存性,必须通过统一的观点把决定整个社会进步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科学及文化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纳入计划之中”。24即加强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所有方面的控制,以克服九大指出的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经济比例失调,某些部门和地区落后,存在脱节现象,对长远的前景缺乏研究等”。251966-1970年五年计划全面贯彻了这一完善计划管理的方针,其经验是:“一是科学地制订计划和论证计划(在宏观范围内实现各种平衡);二是加强计划的连续性和扩大其范围,以及加强计划过程的全面性”。26 ~5!ukGK_  
p,tB  
加强宏观计划控制并不意味着越集中越好越控制得多和越控制得死越好,恰恰相反,这种宏观控制反对过分集中和控制太死,而着眼点是“寻找集中——分散的最佳结合点”,即宏观计划控制的最大要求是“效益”。为此,要加强对计划的论证,实现宏观计划决策的民主化,制订多种计划方案和实行计划预测以及中长期计划相结合,而尤为重要的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计划权。 ?>%u[g   
3~cOQ%#]4  
与此同时,罗共提出了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重要作用,即“计划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起重要作用”。这种放弃过去否认和忽视市场机制作用的观点,为使整个政治经济体制趋向分散,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减少行政手段对经济的干预和扩大地方及企业自主权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IN%>46e`  
^7"%eWT`  
  k2t?e:)3zr  
_5`M( ;hL2  
二、政治管理体制的完善 d:pp,N~2o  
I.8|kscM  
1965-1978年政治管理体制完善的基本内容是:进一步克服过分集中的现象,减少行政管理机构的中间环节和重叠机构;取消一长制,实行集体领导;广泛建立民主制度,实行工人自我管理和地方自治。1965年罗共九次代表大会认为,罗马尼亚人民民主共和国必须改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以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内容;同时,罗马尼亚工人党改为罗马尼亚共产党。 ;*Rajq  
]Rj"/(X,  
(一)建立中央-县-乡三级行政体制 awkVjyqX  
DGd&x^C  
1968年以前,罗马尼亚行政建制为中央-州-区-乡四级建制,其主要弊病是,在中央和基层单位之间,中间环节太多,而且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影响中央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和妨碍决策机构的领导同执行决策的基层的直接结合;同时,这种层次繁多不便于劳动群众参与国家生产的领导。 y5Pw*?kn  
rM?D7a{q  
1968年2月16日,大国民议会通过法令,取消州和区的中间环节,把全行政区划为39个县和布加勒斯特直辖市,县以下设立城镇和乡,事实上两者为同一级,即城镇管辖市区,乡管辖农村。这样,就形成了中央-县-乡三级行政建制,其主要优越性是:(1)取消了州这一级庞大的行政机构,把大量非生产性人员分配到生产第一线,从面避免了官僚主义和公文旅行,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2)建立精悍的县的行政机构,并使县直接管辖其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从而提高地方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3)县成为地方唯一的决策机构,这就便于劳动者直接参加对国家的管理和直接监督;(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领导,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领导工作的效率。 LV]\{'  
k oHY AF  
(二)把加强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决策民主化结合起来 a^=4 '.ok  
]UgA z  
罗共九大和1967年罗共全国代表会关于全面完善管理体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宏观的集中统一领导,而其中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占居首要位置,即一切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决策都由党作出,一切活动都置于党的直接领导之下;同时,国家在管理尤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要逐步加强。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过分集中和统得太死,必须实行决策的民主化。为此采取以下措施: ESomw  
'|d (<.[  
1、加强党政统一领导,避免机构重叠和重复领导,提高工作效率。1973年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作为党政合一机构,受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其主要职权如下:协调和指导各部、中央和地方其他机关的活动;监督这些机构的集体领导班子的工作;论证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并制定多种方案供议会选择。而这一机构是由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和广大工农代表组成的,因此它是国家最高民主管理机构,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步骤。类似这种党政合一的机构还有中央工人监督委员会,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等。 Hzj*X}X#K  
("lcL2Bq  
2、完善议会机构的工作,扩大人民参与国家领导的权利。1965年8月21日,根据罗共九大的决议,大国民议会为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制订了新宪法。该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的统一性和主权的独立性,以及罗马尼亚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作用;同时扩大了议会的权限和作用。如1969年大国民议会根据宪法条款的规定,建立了同各个部门和领域有关的常设委员会,负责处理大国民议会的日常工作。这些委员会有:立法委员会,农业、林业和水利委员会,教育、科学和文化委员会,保健、劳动、社会保险和环境保护委员会,国防委员会,对外政策和国际经济合作委员会等,它们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与此同时,地方人民委员会也设立各种常设机构,负责研究地方经济和预算的执行问题,监督专业机构,经济组织和企业的工作,以及审议地方执行机构编制的决议草案。 c%Gz{':+  
{?!hUi+  
扩大议会的作用,还通过改变议员的构成来实现,即增加工农和其他阶层的劳动者议员所占的比例。如1975年3月19日选举的大国民议会的349名议员中,直接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为115人,60名为教育、科研和文化工作者,136名党和国家部门的工作者,38名为医生、经济学家和军官等。 /6q/`vx@  
Q5<vK{  
通过上述两项措施,不仅扩大了议会参与国家决策的范围,而且吸收更多的劳动者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这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的第二大步骤。 xJ"Zg]d{  
/vPb  
3、通过广泛建立自中央至基层的人民民主机构,吸收广大劳动者参与对国家生活的直接领导和对国家活动的监督(下面将详述)。这是决策民主化的第三个重要步骤。 P);Xke  
;! 9_5Ar%  
(三)广泛建立民主制度和民主机构,实行地方和企业工人自我管理 wP8R=T  
i;xg[e8.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是同民主机构的建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后者,则前者也是无法实现的。从六十年代中期起,除早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团结阵线作为各阶层的公共组织外,还普遍召开了各个领域的职工代表大会,同时还决定把这些代表大会作为各个领域的最高权力机构并使其制度化,这是全国性的民主机构的一部分。1977年7月建立了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从而加强了对业已建立的各级劳动人民委员会的领导和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人民委员会制度。自中央至基层单位都实行劳动人民委员会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各级代表大会和单位的劳动人民大会。劳动人民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常设机构,由50%以上的直接生产者和其中的85%工人和技师的代表组成。1978年,全国经济单位和机关共建立了5,500个劳动人民委员会,拥有103,000个委员,其中劳动者的代表为49,000人。劳动人民委员会主席由党委书记担任,副主席由各单位行政第一把手(如厂长)、工会主席、妇联主席等担任。其执行机构为执行局或执行委员会,如工厂执行委员会主席由厂长担任,副主席由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担任。企业和地方通过这一系列民主机构实行工人自我管理,以及财经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将在经济部分论述)。 5t<]|-i!  
M`>W'<  
1967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分析了一长制的种种弊端,同时决定实行集体领导原则。1971年,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国营社会主义单位组织和管理法”,规定各级实行集体领导,即各种重大决策都由劳动人民委员会和大会制定,而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尼·齐奥塞斯库指出,“生活表明,任何个人无论如何能干,都不能单独地解决企业、中心或部在经营、管理和领导方面所提出的如此复杂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集体领导的形式来处理和解决经济生活的各种问题,要消除在采取决议时的独断专行,要使专家、企业的优秀干部和劳动人民的经验得到应用”。27 *z+\yfOO"  
RChY+3,L)  
  cbwzT0  
=d5!O~}r>  
三、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 }oN(nPxv9  
gx6&'${=#  
1965-1978年时期,“成为大力完善计划、结构、组织、制度和所有活动领域的实际工作的革新高潮时期。我们开始了完善社会经济生活的计划,组织和管理的宏伟进程,开始了鼓舞和动员民族创造精神的过程”。28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时期,其特点是通过完善计划体制加强宏观控制,同时进一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计划权,建立完整的企业工人自我管理制度;加强以部门为主的工业管理体制,以及进一步完善这一体制;以减少行政手段和扩大经济手段对经济的调节为目标,全面完善调节机制即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 YAPD7hA  
pbzbh&Y  
(一)完善计划体制 ?s?uoZ /2  
BphF+'CM  
1、编制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计划,加强计划对宏观的集中统一领导。1969年罗共十大和1972罗共全国代表会议采取一系列新措施继续完善国民经济的计划组织和管理,其中尤为重要的措施是编制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计划。1972年11月,大国民议会根据罗共的决议制定了罗马尼亚第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法”。通过该法律制订的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计划的特点是:第一次把社会内容纳入计划;计划包括部门计划(如工业计划、农业计划等)、部计划(部计划、工业中心计划和企业计划)和地区计划、日常计划、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以及按产品组成专门项目分的专项计划;统一计划作为国家不可让步的根本权限,是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原则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使命是集中一切物力和人力以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等的迅速发展;它是在科学和统一的基础上根据人民的意愿和考虑经济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扩大国际关系的要求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而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从上述的特点可以看出,计划是无所不包的,计划是集中统一的管理的主要工具,计划仍然具有指令性。显然,全国统一计划的制定,加强了宏观了的集中和控制。 pc.0;g N  
X~DXx/9  
2、建立计划预测机构,实现计划的全面预测,以保证计划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以及实现执行性计划同长远规划的相结合。1971年建立党和国家计划预测委员会(以及部门和地区预测委员会)29;1973年建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最高委员会以取代前者,其主要职能是研究和讨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针,同党政机关密切合作编制和执行计划,以及既制订执行性计划,也编制中长期计划预测。计划预测的宗旨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发展的具体现实和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制定国家长远发展的主要方针;实现长期预测同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的有机结合;以长远预测计划为基础和根据现实的变化,制订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在制订五年计划的同时,制订长远规划。如在制订1971-1975年五年计划时,1976-1980年主要发展路线已经制定出来,同时,也开始草拟长远的发展路线和为某些部门制定较长时期规划、研究和预测。 +.N;h-'  
4O`h%`M  
3、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指标,完善整个指标体系。在加强宏观计划控制的同时,通过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指标和各级制订指导性计划指标及计划标准,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计划权。罗共十大和1972年罗共全国代表会议指出,应该减少中央给企业下达的计划指标。过去中央给企业下达的指标多达20-30项,现改为7-9项,如总产值、净产值、总产量、工资总额,劳动生产率等。罗共十一大又规定,自中央至基层,各级都为下一级制定指导性计划指标和计划标准作为它们制订计划的依据(实际上类似于苏联的控制数字),各级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这样,就改变了过去中央给地方和企业硬性规定许多脱离实际的指标,从而缩小中央指令性计划范围和扩大企业及地方的计划权,即地方和企业把中央下达的指导性计划指标作为参考依据,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变经来制订自己的计划草案。 )/U1;O  
w-#0k.T  
4、把自上而下地制订计划改为自下而上地制订计划。这一计划制订程序的改变,体现了计划权的根本变化,即以企业和工业中心制订的计划草案作为制订全国计划草案的基础。这一计划制订程序分以下三步:第一步先由中央给各级下达指导性计划指标和计划标准直至企业;第二步是,自企业起,根据中央下达的指导性计划指标和自己的生产能力、劳动力和物资供应情况,以及根据市场的变化,制订自己的计划草案直至中央;第三步,经济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把最后的选定的全国计划草案提交大国民议会审议和立法,然后以法律形式逐级下达。这一计划程序的改进体现了以下特点:缩小了中央硬性规定指令计划的范围;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计划权;这样制订的计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和更能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 UpIf t=@P  
SRD&Uf0M  
(二)进一步完善以部门为主的工业管理体制 :_aY:`  
2ga}d5lu  
1965年以前,实行中央-总局-托拉斯-企业四级的工业管理体制,而且以部和总局为重心,即重大决策和主要计划指标都由这两级做出。这种体制的主要弊病是:中间层次太多,不利于“决策接近实施决策的基层”,导致整个体制低效率和僵化;部总局实际上是行政机构,侧重于行政领导,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方式不关心,因此,不善于或不关心用经济手段来管理企业。1965年罗共九大决定建立中央部-工业中心-企业三级工业管理体制,即“在经济管理上从僵化的、侧重行政的、建立在企业、部属总局(中间行政环节)、中央部的层次上的组织体制,向以企业、工业中心(大的经济独立单位)和中央部的体制过渡”。30 h7y*2:l6  
:9`1bZ?a  
1、建立联合公司式的工业中心。1969年起,通过联合许多同类型的企业建立了大型的自治单位即工业中心。它的建立既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集中、专业化和合作以及当代科技革命所要求的,也是现代化生产管理所要求的。工业中心作为大型的独立的经济单位,接受了部下放的权利,也集中了来自企业的一部分权利,其主要权限如下:它作为计划体制的重心,负责制订企业的生产、物资供应、销售和财政计划;组织物资技术供应和产品销售,以及同外国厂商合作,管理人事和干部培训;组织科学研究和建立信息系统;实现限额内的扩大再生产。 =#V11j  
DA wzXsx  
工业中心的建立解决了现代工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部的权利部分下放给工业中心,解决了中央统得太死和过分集中的现象;工业中心作为大型独立的经济单位拥有人、财、物大权,不仅可以进行独立自主地经营,而且可以达到下达要求:“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实现计划和预测相结合以及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灵活性”;因此,“工业中心可以更好地解决现代经济、科学组织生产和物质财富流通的一系列根本问题”。31 k9n  
ZGbZu  
2、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工人自治和财经独立核算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分两步走。1967年罗共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取消一长制后,在企业内逐步建立起民主管理机构,即劳动人民大会、劳动人民委员会和执行局,从而开始实行工人自我管理。1977年尼·齐奥塞斯库指出,“民主管理形式同实际财经机制相矛盾”,即企业拥有民主管理机构,但不拥有财权。为此,扩大了企业的财权,把利润留成由11%增长加到30%;1978年改革财经机制时又将这一比例提高到40%,同时把60%的超计划利润也留给企业,以及扩大企业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部分。企业利用上述基金建立了自有基金、经济发展基金,流动资金、住宅建设基金、社会活动基金、劳动人民利润分红基金、科研基金和劳动保护基金。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即开始实行企业财经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同时,国家通过经济合同把企业的经营活动同市场机制的作用联系起来,即法律规定,企业在制订计划前,必须签订供产销合同,并且规定不能把没有签订合同的生产任务列入计划。因此,罗马尼亚认为,经济合同是实现计划管理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最好途径。 %om7h$D =`  
*C:+N>  
(三)完善经济调节机制,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y ve}su  
[.Y=~)7FB  
罗共九大、十大和十一大以及各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规定了以下完善调节机制的方针: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必须同全国统一计划的管理密切结合起来,即各种杠杆必须根据计划的目标、方针和具体比例发挥作用,反对“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在自由市场波动的基础上自发地进行自我调节的理论”32;任何经济杠杆的作用都不应同计划相抵触,也不允许它们作为自发作用的因素进入计划经济,尤其不能“把价值范畴同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对立起来”。33因此,经济杠杆的基本职能是,刺激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核算所需的物资、劳力和基金,以增加企业的收入和整个国民收入。 E, v1F!  
j |i6/Pk9J  
1、完善价格形式原则,使其接近社会生产费用。1965年提出价格必须执行如下职能即指导经济活动;刺激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合理利用;有利于降低燃料和原材料消耗;加速采用新技术;有助于企业进行盈利性的活动;促进实行经济核算制等。为此,在1963年全面调整价格的基础上,从1965年至1968年开始按部门平均生产费用调整各种价格。1972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又规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规定凡因经营不善而消耗的费用一律不计入价格。后来,又规定把社会纯收入计入价格,同时,保证企业在正常条件下可以盈利,以及保证合理比价和刺激或抑制某些产品的消费。七十年代初,多次调整农产品价格偏低的现象,从而扭转了某些农业企业长期亏损的局面,刺激整个农业的迅速发展。在1974-1976年期间,全面完善生产价格和出厂价格的形成,以使价格接近社会生产费用、正确处理各种比价和完善社会纯收入计入价格的规定。“五·五”计划期间,进一步采取稳定零售价格的政策;同时,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零售价格一成不变的僵化作法,开始把零售价格的变化纳入计划,以确保其适应社会生产费用的变化。 gU~)(|Nu.  
ua[\npz5  
2、不断扩大财政金融杠杆的作用。其基本方针是:在加强中央银行对整个财经活动控制的同时,扩大各种专业银行的作用,即投资银行、外贸银行、农业食品银行等;完善整个拨款体系,并把重点放在自筹基金的原则基础上;扩大信贷利用范围,提高信贷、利润和利息对企业经营的作用;加强企业对自有基金和借入基金的利用及管理;加强国家对整个财经活动的监督。 UF%5/SiVX  
F0JFx$AoD  
1965年完善财政机制的措施规定,采用新的拨款体制,即改变过去完全由财政拨款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状况。企业利用扩大的利润留成建立自有资金,不足部分尤其流动资金可以向银行贷款。在“五·五”期间,这一新的拨款体制基本形成了。其组成为:“自筹经费、信贷和预算拨款”。固定资产的拨款是通过投资的途径即根据投资性质实现的:中央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基金,用于建设新的企业或联合企业、有关装备运输设备和工具的重要项目、以及全国统一计划每年规定的其他项目;经济单位自有社会经济发展基金,由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利润和其他来源组成,用于生产项目的扩大、现代化、调整、改造和更新,改进工艺、实施工业中心范围内的项目、以及计划规定的其他项目;银行负责企业的贷款,以补充企业的投资拨款。关于流动资金的拨款,根据完成计划任务的实际需要,确定额定的流动资金额,由中央、地方和工业中心发展基金拨给。当流动资金扩大时,由银行贷款补充。 X<QE]RZ  
?hmb"^vlG  
在扩大信贷关系时,加强信贷机制的如下作用:银行和企业共同和直接商定信贷额,以及提供信贷方式;主管机关和企业要共同督促信贷的充分利用;银行要优先贷款给那些超额完成计划和准时偿还贷款的企业;对积压流动资金和误期偿还贷款的企业,要提高利息。 nB]Q^~jX  
,9pi9\S  
加强对企业活动的监督和统一领导,同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是通过利润、利率和银行等的作用机制来实现的。从1970年起,企业和中心可以直接使用一部分利润;1976年,企业利润留成由1969年的11%增加到30%。利润留成的用途是:投资拨款、奖励基金、偿还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等。1970-1976年,企业利润留成拨款增长3倍,至此,投资总额的40%和流动资金增长额的70%是由企业自筹基金提供的。利率是银行监督信贷使用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信贷的控制,把工业正常利率从4%提高到5%,同时还根据正常信贷、追加信贷和误期偿还信贷等的不种类别,实行级差较大的利率(在5-15%之间)。 B.G!7>=  
UA9LI<Y  
3、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实现付出的劳动同取得的劳动成果和报酬密切结合。1967年确定的完善报酬制度的原则是:“坚持不渝地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通过在付出的劳动、取得的成果和实现的收入之间确定更加直接的联系和使之完全协调一致,并在报酬水平之间确定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日益和谐的结合”34。1971年,罗马尼亚在农业中实行最低有保障收入制度,即社员只要完成规定出勤天数(男25,女23),就可获得规定月最低有保障收入(种植业为900列伊,饲养业为1,000列伊)。实行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不管丰欠年,都能保证农民有稳定的可靠的收入;同时,通过这一措施缩小工农在报酬制度方面的差别。 -24.[E/5  
{+[gf:Ev  
七十年代初,罗马尼亚又在农村广泛实行总承包制,即社员以小组、生产小队或生产队为单位承包田间管理、一定头数的牲畜饲养、基础基建工程,等等,倘完成规定的单产和总产量,就可以获得规定的基本报酬,超产奖励,并且没有限额。这一报酬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后来,又在建筑安装和部分工业部门推广,但由于实施不力和存在各种困难,直至1983年才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推广。
千万人要成为枪炮弹!
顶端 Posted: 2008-05-01 19:14 | 1 楼
6666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
级别: 特级国家三等参事


精华: 0
发帖: 1786
爱心: 1551 点
金钱: 1693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9(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4
最后登录:2024-02-11

 

第二章 现行经济与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bT8UmR98  
=_H39)|T  
  =z/F=1^<  
V[mQ;:=  
第一节 经济与政治体制的主要管理原则 Imw x~eo  
:kVV.a#g  
  <S}qcjG  
PGKXzp'  
从上述经济与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演变可以看出,虽然该体制几经变革,但其基本特征仍然是集中型的。首先,作为经济管理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计划管理,是无所不包的,其指标都是指令性的;其次,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强调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重要作用”,以及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管理办法。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一定限度内发生作用的,尤其市场绝不能受自发作用的影响;最后,这种集中型的体制与五十年代的集中型体制迥然不同,即现在在强调坚持宏观统一管理的同时,主张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以及实行地方和企业自我管理和财经独立核算。罗马尼亚把这种管理称为民主集中制,即宏观必须集中和统一,绝不能导致宏观失控;与此同时,必须把微观搞活,逐步实现地方和企业的自治。 bS'r}  
sZH7 EK  
罗马尼亚党和政府根据上述特点,为经济与政治体制确定以下管理原则: B1M/5cr.  
q"Md)?5N  
  2o$8CR;  
9y4rw]4zI  
一、“罗马尼亚共产党作为整个民族的核心,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管理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mqHt%RX  
z3C^L  
罗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活动都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否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经济和政治活动尤其要强调党的领导。为此,罗马尼亚共产党规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决策即经济改革的速度,比例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针、国民收入、消费基金和投资的分配、生产力的布局,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等,都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全国代表会议、中央全会等作出的。在逐步实行地方和企业自治的过程中,同样强调党的领导。如作为企业和地方最高权力机构的常设机构劳动人民委员会主席是由党委书记担任的,而企业自治活动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在党领导下作出的。建立自中央至基层的民主管理机构,以实现工人直接参加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经济与政治体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罗马尼亚共产党认为,工人广泛和直接参加管理,是经济与政治体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准。这种民主管理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有组织的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那种无政府和无组织的民主。倘若社会主义民主离开党的领导,就会滑入资产阶级民主的泥坑。 kYs|")isj  
:=Q|gRTL*  
  '=H^m D+gl  
asi1c y\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宏观集中统一领导同基层经济环节和部门、地方党政机关和所有劳动者的首创精神以及参与制的结合 ^%d{i'9?  
]x G8vy  
罗马尼亚共产党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其实质是,在统一计划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集中领导同经济单位和行政地区单位的财经自治、以及同加强劳动者的责任和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的辩证结合。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制是民主集中制的经济基础,它把所有经济部门连成一个整体和把所有劳动者联合起来。同时,它使经济生活的领导中心按照统一计划实行统一集中领导成为必要和可能。大机器生产是民主集中制的物质技术基础,它绝对的和严格地要求用统一的意志来指导全民的共同劳动。这种经济的、历史性的和技术性的必然要求,必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愈益强烈。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和政治的统一性是民主集中制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它以代表全民的基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基础要求实行统一的领导。综上所述,民主集中制的集中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1IV 0a  
zoJ;5a.3B  
另一方面,经济与政治体制完善的过程表明,过分集中不仅导致体制的僵化和运行不灵,以及导致产生官僚主义和唯意志论,而且严重挫伤地方、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为此,必须实行地方和企业自治,以及广泛动员群众直接参加管理。这种民主管理的基础是,广大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劳动成果的共同享有者和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因此,他们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愿望也是一致的。可见,集中和民主是这一原则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正如尼·齐奥塞斯库指出,实施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保持统一计划基础上的集中领导的同时,不断致力于扩大所有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单位的自治;同时,必须把扩大自治和发挥基层的首创性纳入统一管理的范围内,以及纳入我们社会统一发展的纲领的范围内”。35 m?j!0>  
f3N:MH-c  
  SIl g  
6a?y $+pr  
三、加强全国统一计划的作用 }j?S?=;m=  
*Vl =PNn-  
从总体来看,加强全国统一计划的作用,主要是加强整个组织和领导形式及方法的计划化。加强计划的作用,有以下基本的含义。一是计划无所不包;二是必须形成统一完整的计划体系;三是计划必须是指令性的。 IebS~N E  
W.|6$hRl)  
计划无所不包,指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和领导,包括合作社的活动,作为一个统一、均衡和协调的整体纳入全国统一计划。同时,把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的各种活动都纳入计划。 &~%@QC/  
i njmP9ed  
全国统一计划体系包括部门计划、部计划和地区计划;部计划包括部计划、工业中心计划和企业计划;地区计划包括县计划、市计划和乡计划;从时间上分,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以及专项计划等。所有这些计划,形成一个完整和统一的计划体系,从而把一切部门和领导都纳入计划轨道。同时,通过完善计划的指标体系和定额体系,加强企业、地方和广大职工的责任心。 )ziQ=k6d6  
;SW-dfo2i  
计划必须是指令性的,其目的是保证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各项政策的措施的切实实施、保证各级执行机构必须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计划是在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它反映了客观实际及其演变的趋势,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同样,计划的指令性也是客观所要求的,它不是由主观的随意性所决定的。当然,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中,会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使这种认识有差误,也就是说计划作为主观意识而对客观的反映会有差误。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管理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计划的科学性的加强,这种误差会日益缩小;同时,计划也不是僵化的和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客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可见,不能把认识问题同计划指令性的客观要求混同起来,从而简单地否定“指令性”,这是不科学的。 (<l2 ^H  
UW*aSZ/?  
  h9I )<_}R  
8w&rj-  
四、工人自我管理原则 is(!_Iv  
JB+pFBeY  
工人自我管理是根据扩大和加强工人民主的客观要求而提出来的,目的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水平和保证广大劳动者直接参加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领导。为此,建立一系列机构,如在经济单位建立劳动人民大会和劳动人民委员会。同时,实行工业、建筑、运输、商品流通和财政等部门的劳动人民委员会代表大会制,建立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以及其他劳动者代表大会和委员会。所有这些机构,都是劳动者直接参加决策的新的高级形式。 [&CM-` N  
-T?IkL)  
尼·齐奥塞斯库指出,必须把国家机关的工作同新的民主机构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并赋予这些机构在经济社会计划化和管理方面一系列权限。这种结合确保国家机关实现真正民主化,加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对国家整个活动的监督,以及加强人民群众在制定和执行决策中的作用。 $<cZ<g5)  
'oz = {;  
财经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是工人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经济内容和经济基础。其基本要求是,任何经济单位和地区行政单位,都必须实行财务自理,以收抵支,偿还从国家预算获得的基金,建立自有经济发展基金;同时,为国家总收入的形成作出日益重大的贡献。 g#4gGhI  
_@N)]!\MgP  
  gQuw|u  
E(tBN]W.  
五,物质鼓励原则 i .N1Cvp&  
tD]&et  
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把社会的整体利益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以及把劳动者的收入同劳动的社会重要性和劳动成果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动力之一。 0 MIMs#  
Uot-@|l  
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上述各项原则是确保整个经济运行机制协调运行的根本保证,必须全面实施这些原则。 i6d$/ yP"  
f}X8|GlBo  
  BFO Fes`>~  
Q:gn>/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 ,}tdfkZFYl  
hU 7fZl%yl  
  .( h$@|Y  
6^|6V  
一、计划管理的基本理论 SR& mHI-f0  
*d@Hnu"q  
(一)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之一 XijLS7Aw|  
zy[=OX+  
罗马尼亚理论界认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生产者和不同集团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对立,因此,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建立,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占有形式同生产力的社会性的一致”,因此,“实行计划经济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36“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计划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客观上是必然的,这是由于计划化科学在整个经济科学中占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37 Q: O>kCDV  
`z_7[$\~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不断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的规律同全体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实现了不同经济利益的协调和所有劳动者基本经济利益的结合,以及实现了阶段和社会阶层行动的统一。企业和经济部门成为一个统一经济机体的组成环节,而这一机制要服从于社会所有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有在这一经济范围内,由联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者对社会进行合理调节,即在统一计划(根据社会需要预先制订的)基础上统一利用和投放物力和人力资源,上述目的才能实现。38这就是说,只有实行计划经济,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从而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相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追逐剩余价值的规律,导致竞争和无政府主义,以及导致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vYmkF`  
FIjET1{  
社会主义经济离开计划调节,就必然导致“混乱”和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后果。根据社会需求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然而,实现经济比例的调节方式却因制度不同而异。资本主义实行自发调节,社会主义实行计划调节。尼·齐奥塞斯库指出,“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一个观点,即我们不能以任何形式来削弱以统一计划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统一领导,否则,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工作的混乱,产生一系列矛盾,给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严重的后果”。39 u-{l,p_H  
~ ZL`E  
显然,上述观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的。实践也证明,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形成的集中型的计划体制,在保证实现主要战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Qu,k  
rk/c  
(二)计划必须无所不包和具有指令性 ;g:bn5G  
358/t/4 {p  
罗马尼亚认为,随着经济建设的复杂性的增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专业化以及一体化的日趋发达,经济机体的每一个部门、领域乃至各个环节,犹若一部机器的部件,零件和锣丝钉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谁都不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毫无例外地把所有部门、领导和单位纳入全国统一计划,以便形成一个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统一经济机制。罗马尼亚计划管理的特点是它的“统一性和无所不包性。计划综合了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的所 有方面和所有因素,以及联合了整个国家范围内的物力和人力。计划把各级组织(企业、中心、部和人民委员会)制订的计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成为协调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杠杆的唯一范畴”。40 4Aew )   
-o_T C  
计划的指令性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劳动人民基本利益的一致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由所有权的集中而必然导致管理权的集中,是由劳动人民的真正代表党和国家来实施的。党以劳动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计划的指令性来实现有效的集中、统一的领导。罗马尼亚最近出版的一本专著指出,“必须扩大计划化所包括的范围,加强它对经济社会所有过程的指令性,尤其要加强对发生深刻质变的某些部门的指令性”。41 i)L:VkN  
~5NGDT#L*  
(三)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 38rZ`O*D  
Yp]G)}'R  
罗马尼亚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中,存在两种调节机制,一为计划调节机制,一为市场调节机制。前者为直接调节机制,后者为间接调节机制。两者虽然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但前者起决定性作用,后者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机制中,市场发挥以下重要作用:(1)市场机制灵敏地反映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同时,它不仅反映供求之间总的价值平衡的状态,而且反映物质财富和劳务的供求之间的实物量的平衡状态,即它们的数量、结构和质量包括购买力等的状况;(2)市场是检验计划的真实性、求的变化和供的动态变化状态的场所;反过来,没有市场提供信息,计划也不可能科学地制订出来,因此,两者相互作用又相互补充;(3)通过经济合同,实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然而,生产者之间的这种市场联系不是基本形式,基本形式是计划。 ~ n^G<iXLp  
el?V2v[  
  yXA f  
X`n0b<  
二、计划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CS\tCw\Y  
m@.{zW7bO  
罗马尼亚党和政府根据上述理论和目前计划体制存在的问题,比较全面地完善了计划体制。目前计划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过分集中和官僚主义。这是罗共十二大的决议提出的,即“仍然要继续完善国家机关的工作,消除过分集中和官僚主义现象”;尤其作为计划主管部门的中央计划管理机构,未把计划工作的“重心转到工业中心和企业”。二是国家同企业的关系仍然不够协调。1978年以后开始形成的新财经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实行企业工人自我管理、财经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然而,企业仍然只作为国家计划的执行者和在一定限额规定下从事经济活动,不能以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根据市场的变化从事自己的活动。这就有碍企业不能逐步实现“真正的独立核算”。因此,齐奥塞斯库要求“必须坚决地在所有领域实行自我管理和独立核算”。42三是没有充分发挥有计划市场的作用。1986年4月1日齐奥塞斯库批评罗马尼亚经济机制的要点是:财政体制陈旧,整个机制陈腐,新机制没有被理解,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43这就是说,作为发挥市场机制的各种杠杆是陈旧的。因此,有计划的市场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罗马尼亚根据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措施完善计划体制: Z9&D'n)  
<j\;>3Q  
(一)实行近期计划同长远预测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Tr0V6TS7  
Z9m;@<%  
计划体系包括预测、长远规划和全国统一计划。预测分为科学预测、技术和工艺预测、经济预测、社会预测和生态预测。预测和计划的区别是,前者具有研究性质,给决策提供情报,以及提供诸多方案供决策机构选择;后者则是决策本身,是行动目标,它为一定时期确定具体的任务和措施。目前,经济预测包括宏观预测、部门和行业预测、经济和社会单位预测、综合问题预测、地区预测等;从时间上分为短、中、长、特长时期预测。 66<\i ltUQ  
K$cIVsfr  
长期规划分为宏观、部门和专项等。它与预测的区别是,前者具体,包含具体目标和措施,以及具有指令性。规划与全国统一计划密切相关,前者的任务包含在后者之中,并通过后者来实现。目前的规划有,至200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981-1990年科学和工艺规划,等等。 r0deBRM  
<aaDW  
全国统一计划为执行性计划,包括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范围分,又包括各部计划,部门计划、社会计划和地区计划。五年计划是计划管理的主要形式、它包括分年指标。一般提前2-3年制订出来,而年度计划以分年指标为基础,同时考虑实际情况的变化,于执行前6个月制订出来,各部计划包括整个部、工业中心和企业计划。部门计划包括经济部门、工业部门、行业、产品组和产品计划。地区计划包括县、市和乡计划。社会计划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计划。 i=UTc1  
ms7 7{A3  
为确保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制订五年计划时,同时制订下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目标、部分部门的专项规划和长远战略预测。这样,就实现了近期计划同长远规划和预测的相结合,从而提高了计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aNC,ccm  
kqW<e[  
(二)完善指标体系,加强效益的考核  - 1  
Tud1xq  
1967年改革前,中央下达的指令性指标越来越多,尤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更多,改革后减少到7-8项。完善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有:(1)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指标,如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20多项减少到7项,即产品销售额、工资总额、每个列伊产品销售额的成本费用、劳动生产率、投资额、供应国内市场的商品额和出口额;(2)1978年广泛实行净产值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基本指标,所谓净产值指标就是从总产值中扣除物资消耗的部分,其优点是,鼓励节约原材料和确保准确地估价企业的贡献;(3)减少数量指标,增加效益指标,如每1000列伊的商品产值的总费用和原材料消耗定额,每1000列伊获得的利润指标,企业劳动时间总基数指标(用人/时表示),其优点是给一定的固定资产规定必要的劳动力。 Ue#yDTjc  
U%DF!~n  
(三)完善计划制订程序,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b")Bx|  
cXcx_-  
过去的计划是自上而下制订的,即国家计委根据上级指示编制计划,然后由大国民议会通过,再以指令性形式逐级下达。在计划编制过程中,虽然也吸收企业和地方意见,但最后决定权仍在中央;同时,无论中央的调查研究多么深入细致,千差万别的企业生产状况、原材料供应和市场变化,是绝不会客观地和全面地反映到计划里的。再者,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生产者,不能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原材料供应和市场变化的情况,灵活地安排生产。这种状况导致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MZO%4  
%Z[/U  
鉴于上述情况,罗马尼亚采取以下措施:(1)改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的制订计划。这是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实现的。第一步,自中央起逐级为下一级下达指导性计划指标和计划标准作为制订计划的依据;第二步,自企业起,各级根据上级下达的指导性计划指标和计划标准,结合自已的生产能力、原材料供应和市场供求的变化,尤其根据自己产供销合同的签订情况,制订自己的计划建议,然后逐级上报直到中央;第三步,大国民议会审议批准部长会议上报的全国统一计划草案后,立法颁布。接着从部长会议起,逐级以指令性形式下达这一计划直至企业。(2)指导性计划指标和计划标准的提出是扩大企业和地方计划权的重要措施。这一指标包括总产值、商品产值、总产量、工资总额、投资等;计划标准包括用实物和价值表示的各效益指标的最大和最小限额,如每1000列伊商品产值的最大材料消耗定额,每1000列伊固定资产获得的利润的最低限额。上述指标和标准都是以参考性的形式下达的,企业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这样,就扩大了企业计划管理的自主权。(3)企业和地方制订计划建议以产供销合同的签定为前提。法律规定,凡未签订产供销合同的生产任务一律不得列入计划。 J7ekIQgR  
h+3Z.WKhwP  
(四)罗马尼亚计划体制的主要特点 TucAs 0-bF  
Gd-.E7CH!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罗马尼亚计划体制的主要特点是:(1)坚持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即总的发展战略、速度、比例、投资、物价等由中央确定,以及计划都是指令性的和无所不包的,同时,不断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计划管理权,如计划管理的重心由中央转到工业中心和企业,全国计划是以工业中心,企业和地方的计划建议为基础的,企业财权扩大后(如建立企业五种自有基金),计划权也随之扩大(如企业不仅可以进行大修,而且从事相当规模的扩大再生产)。(2)计划指标虽都为指令性的,但引进了指导性计划指标和计划标准这一概念。这就减少了指令性的某些弊端,扩大了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以及使计划更科学和更可行,如制订计划是以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变化和产供销合同的签订为基础的。(3)通过经济合同、价格和财政等杠杆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如凡未签订合同的任务都不能列入计划。(4)反对市场的自发作用,反对企业和部门间的自由竞争。 A dEbyL  
;3|Lw<D5;  
 
千万人要成为枪炮弹!
顶端 Posted: 2008-05-01 19:15 | 2 楼
6666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
级别: 特级国家三等参事


精华: 0
发帖: 1786
爱心: 1551 点
金钱: 1693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9(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4
最后登录:2024-02-11

 

第三节 财政信贷体制 !mxh]x<e  
o9LD6$  
  7ml0  
bsi q9$F  
一、完善财政信贷活动的指导思想 6IY}SI0N  
2^ bpH%  
1978年以前,即在财经新建立以前,罗马尼亚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收入和支出的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中央,企业和地方的财权很少。1978年3月罗共中央全会决定建立财经新机制,同时提出完善财政信贷体制的指导思想。 pOVghllO  
Z ;y}gv/ {  
(一)加强对财政信贷活动的统一和集中的领导 ,(0XsBL  
Bdq"6SK>  
财政信贷机制是国民经济总的运行机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后者的良好运行,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而且关系到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益的不断提高。为此,罗马尼亚政府确定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必须把主要财权集中于中央,同时认为,财政和信贷是实现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1985年地方财政收入只占中央财政收入的21%;在企业和中央的财政划分上,中央也占大头,企业利润留成只占15-20%。其次,财政和信贷计划也同全国计划一样,是指令性的和无所不包的。主要财政和信贷计划指标都是由中央制定的,企业和地方必须坚决执行,任何变动都必须由中央财政主管部门审批;而地方和企业只能在限额内实行扩大再生产。 Q^Z<RA(C  
xbrmPGpW$  
(二)实行地方和企业财务自理 gZ"{{#:}  
*_<*bhR<  
这是罗马尼亚在加强宏观控制的同时而提出的扩大企业和地方财权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即一方面坚持中央对财政和信贷活动的集中统一领导,另一方面,逐步扩大企业和地方的财权,以调动它们的积极性。这一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企业和地方都必须实行工人自我管理、财经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为此,不仅扩大企业利润留成,而且把折旧费也留给企业;同时,建立五种企业自有基金,以保证企业实行财务自理。1986年4月1日尼·齐奥塞斯库指出,“每个单位必须有自己的收支预算,并且以下述要求为出发点,即以自己的收入和活动来补偿绝大部分的支出”。44 \ U*-w:+@  
boF4d'g"  
(三)加强财政和信贷杠杆的刺激作用 )~.&bEm\  
W B*`zCM  
罗马尼亚认为,过去的财政和信贷体制不仅过分集中、即统收统支,而且缺乏调节作用和刺激作用。因此,完善财政和信贷体制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其调节和刺激作用。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一书指出,“财政和信贷机制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鼓励劳动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方面发挥刺激作用”。45为此,采取了完善拨款制度的措施,如缩小国家预算所占的比重,扩大自有基金和银行信贷所占的比重;调整利率和利息;实行信贷同经营成果挂钩等措施。 sIRrEea  
PyT}}UKj:  
  UW/3{2  
G#n^@kc*,  
二、财政和信贷体制 qi SEnRG.  
RpXs3=9  
(一)国家预算体系 :uwRuPI  
JNFT6T)T15  
财政和信贷体制包括国家预算、社会保险、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经济单位财政工作和信贷五个部分。国家预算是这一体制的主要部分,它反映了中央和地方、中央和企业的经济关系。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1985年,后者拥有的企业数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为全国的2.0%和2.3%。就中央和企业的关系而言,虽然经1978年的改革后企业财权有所扩大,但企业利润留成所占比重仍然甚小。 7#9'2dI  
} C{}oLz  
国家预算体系包括共和国预算、县预算和乡预算三级。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企业利润提成、社会缴款、商品流通税、来自社会主义单位的其他收入、国家社会保险费收入、所得税等,1985年分别占总收入的9.8%、16%、31%、12%、13%和13%。国家预算支出包括国民经济拨款,社会文化活动拨款、国防费用、国家和地方机关的费用等,同年分别占预算总支出的61%、32%、4.3%和4.3%。地方的预算收支只占全国的21%和21.5%。 n E,gQHw  
;WS7.  
(二)财政计划体系 wEfz2Eq  
B~!G lT  
财政计划体系包括以下财政计划:经济单位、社会文化和行政机关、部以及地方行政单位的收支预算;国家预算计划;储蓄计划、信贷计划;居民货币收支平衡表;对外支付平衡表;综合财政计划;地区财政计划。综合财政计划又叫中央财政计划,包括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两种。它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综合平衡表,在全国统一计划的制订和国家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综合财政计划由国家收支预算、银行信贷收支计划、企业收支计划、城乡居民的现金收支等组成。综合财政计划象全国统一计划一样,以五年计划为主,其中包括作为制订年度计划依据的分年指标。这一计划的制订程序同全国计划的制订程序一样。综合财政计划不是实施性计划,只有其中的国家预算计划和信贷计划才是实施性计划,具有指令性。罗马尼亚不搞财政赤字,强调综合平衡。 Iq0 #A5U%  
+:"6`um|  
(三)信贷体系 K"k"ml<4E  
IN|i)?r h  
信贷包括国家基本建设信贷、企业扩大再生产信贷、农业信贷、居民个人信贷;从时间上分,包括中、长和短期信贷,以及临时性信贷。信贷计划也分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两种,中长期计划是由财政部会同银行和国家计委统一制订的;短期计划是由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会同财政部和国家计委一道制订的。信贷资金的来源是:预算资金、经济单位闲置资金(此两项占总信贷资金的三分之二)、居民闲置资金、社会保险资金和信贷机关自有资金等。 c,+(FQ9  
I4<{R  
罗马尼亚信贷的职能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的规定,分配和使用闲置资金;监督经济单位完成计划任务、管好自有资金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促使经济单位加强经济核算;保证货币流通的平衡,加快货币周转速度等。信贷活动必须严格置于计划的控制之下,并保证以物质价值为基础;同时,强调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把企业和地方因扩权而调动起来的积极性纳入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 bN4&\d*u#  
~6:LUM  
(四)银行体系 aC,vh1")F  
pl#o!j(i  
银行体系包括国民银行(即中央银行)、投资银行、农业和食品工业银行、外贸银行和储蓄银行。前四个银行独立于财政部之外,受部长会议领导,储蓄银行受财政部领导。除外贸银行外,其他银行在工业中心、县、市都设有分行。银行采取集体领导的形式,即由董事会领导。 ;V"yMWjc  
bmO__1  
国民银行的职能是: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货币,向企业贷款(国家预算每年给国民银行拨出一定资金用于基建项目),储存财政节余,将其用于缺期信贷;协调专业银行的活动,向专业银行提供信贷;对银行体系实行监督。农业和食品工业银行、投资银行、给予下属部门拨款,发放信贷和进行结算,以及监督其活动,外贸银行管理外贸收支,增加外贸流动资金,管理和储备外汇。储蓄银行为居民服务,办居民各种类型的储蓄;为居民购置私人财产和为建造住宅提供信贷;向其他银行提供信贷。所有银行的收入都必须上交财政。 R )d99j^"  
5{4"JO3  
三、财政和信贷体制的改革 QFNz9c  
eY 4`k  
(一)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财权 B) *#g  
g;-+7ViIr  
1978年改革财政体制后,企业财权有所扩大,地方的财权非但没有扩大反而缩小了。在纯收入的分配上,改革前企业上缴的纯收入(1965年)占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80%以上。198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8.5%,虽然企业的财权有了明显的扩大。企业的利润留成由30%扩大到40%,超计划利润的60%和一部分折旧费也留给企业。但是,企业要用10-15%的利润留成和一部分折旧费偿还占用的固定资产,大约用5-10%利润留成偿还流动资金。因此,企业的实际利润留成在15-20%之间。企业利用上述资金来源建立五种自有基金:发展基金,流动资金,住宅建设和其他社会性投资基金,社会福利基金和分红基金。此外,还有摊入成本的保险基金和采用新技术基金。 Jl> at  
Q}Ze-JIL$  
(二)完善财政拨款体制和加强其刺激作用 \Qi#'c$5+a  
64!ame}n+  
罗马尼亚财政拨款体系包括中央财政拨款、银行信贷和财务自理三部分。1978年实行财务自理以前,只有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两部分,而且后者占很小比例,即实行“统支”的财政拨款制度。这种拨款体制的特点是,财政完全集中于中央和由中央统支,企业却没有支配资金的权力。因此,企业缺乏发展生产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1978年实行新财经机制后,扩大财务自理即企业自有基金所占的比重;同时,逐步缩小中央财政拨款所占的比重;以及加强信贷的重要作用,如企业流动资金的50%左右来自信贷。在实行这一重要改革时,罗马尼亚强调以下各点:中央拨款主要用于新建项目、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某些部门和企业;银行信贷只起补充作用,在发挥信贷的优越性的同时,要考虑到信贷会增加成本和掩盖因主观原因而造成的工作失误,因此,在加强财务自理的情况下,必须逐渐缩小信贷作为资金补充来源的作用;财务自理是拨款体系的基本环节,今后要逐步扩大,不仅要解决流动资金来源的问题,而且要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日益增多的资金来源。 nrS[7~  
{FJX  
(三)调整盈利率和利率以刺激企业合理利用资金 [)H,zpl  
?|">),  
1984年前,工业部门的某些产品和零部件的盈利率偏高,既掩盖了企业作出的实际努力,又影响企业尽可能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活动效益。为此,1984年10月罗共执委会决定“横向工业提供的产品、部件和替换零件的盈利率不得超过8-12%。在此基础上,生产价格和销售价格将降低150亿列伊”。这一措施对刺激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即盈利率这一财政杠杆必须反映实际生产成本的变化,才能刺激提高盈利水平,否则就不能真实地衡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作出的实际努力,从而影响它们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作出尽可能大的努力。这次罗共执委会决议还规定,“工业交通、科研、服务行业、供销、外贸等的日常贷款的利率,由8%降到5%;国营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贷款利率由5%降到2%;库存原材料的贷款利率由8%降到3%,某些农副产品利率由8%降到1%;居民分期付款的贷款利率,由6%降到3%。”这次降低利率的目的是,改善企业因贷款过多而导致还息的负担沉重的状况,以及“促进财政体制的良好运转,激励经济单位出色地完成计划任务、合理利用物资和资金、减少银行贷款、降低生产成本和进一步增加积累”。46 4VmCW"b7h  
XY!{g(  
(四)对企业的财政拨款实行有偿使用 7/&C;"  
/h7>Z9T  
新建企业和较大扩建项目,仍由财政拨款。但这部分拨款在企业开始投产后,必须分期偿还(不计利息)。偿还资金的来源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计划利润总额的10%,以及一部分超计划利润。这一措施的优越性是:加速国家投资基金的周转,增强中央投资能力;加强企业责任,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益。 Y*kh$E%<#  
b>bgUDq  
  B15O,sL&W  
?K4.L?D#J  
第四节 价格管理体制 V|3yZ8lE  
4h;f>BG  
  z[5Y Z~}*  
n~,]KdU]  
罗马尼亚实行的是计划价格体制,它既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也考虑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这种体制运行的特点是,价格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计划来实现的,而绝不允许通过价格的自发调节来实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7TV>6i+7  
z<o E!1St  
  Pu$kj"|q*[  
~"JE![XR  
一、价格形成理论和定价原则 Krp <bK6  
4aalhy<j  
(一)价格形成理论 d(X\B{  
7#Uz*G\iZ  
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价格规律通过价格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当然,其中的自发调节作用独占鳌头。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各国改革价格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广泛利用价格杠杆,以使价格更好地适应和反映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价格改革的过程中,各国因对价格自发调节作用的认识不同而采取完全不同的定价原则和改革措施。 =wIdC3Ph  
!Bk[p/\  
罗马尼亚反对价格的自发调节作用,但强调“价格要在必要的社会费用的基础上确定”。《当代经济科学体系和当代经济体系》一书指出,“价格的概念必须严格地以价值机制的下述层次为其出发点,即(1)价值或社会必要费用应被视为最初的和基本的内容;(2)正常价格应该作为一定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合乎逻辑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的阶段形式;(3)应该根据经济生活全部因素的变化(包括暂时因素)把有效价格看作为正常价格的具体表现形式”。47罗马尼亚著各经济学家N·N·康斯坦丁奈斯库指出,“社会主义价格要根据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来确定,这些都是基本要素。同时,还要考虑供求之间有计划的比例关系,以及由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影响上述三要素的经济政策”。48上述引文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罗马尼亚定价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即在理论上要求价格尽可能接近社会必要劳动的消耗;二是定价必须考虑经济政策的要求,即价格背离价值要有计划地确定。以这一理论确定的价格机制的最大优越性是,“避免市场自发势力和竞争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和冲击,保证国家对物价的控制和国家计划的贯彻实施”。 r;cI}'  
y/X:=d6"  
这样确定的价格,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行有计划管理的最重要经济杠杆之一。它履行以下职能:确定再生产规模、实行定额管理和实现社会产品产值形态的再生产;刺激经济发展、限制某种发展趋势;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反映各种经济活动状况;实行企业独立核算。 ez^*M:K  
)e|$K= D  
(二)定价原则和办法 QDjW!BsX3  
uv|eVT3jNs  
罗马尼亚定价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社会必要劳动的消耗确定价格,定价的具体办法是部门预算平均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纯收入。这一原则和办法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保证生产者补偿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社会认为是标准的生产成本,即不是按部门中最高的成本、也不是按部门中最低的成本来定价;同时要保证生产者获得相当的纯收入,而不会导致生产连年亏损。多年来,罗马尼亚对这一原则和办法未作变动,只在计算成本和纯收入方面采取一些完善措施。首先,把银行利息和违约罚款、管理人员的奖金以及由于经营无方而造成的损失等都从成本中剔除,而由利润或分红基金来支出。事实上,这些费用是同社会必要劳动的消耗没有关系的,把它们计入成本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把这些费用改由利润和分红基金支付,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刺激职工对企业最终成果的关心,从而把职工的收入同企业最终成果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做还有利于发挥利润和利息等经济杠杆的刺激作用,从而推动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其次,在计算纯收入时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纯收入是以成本为基础计入价格的,这样,纯收入量同生产成本成正比,即预算成本越大,纯收入量越大。这样计划纯收入,容易导致企业人为地扩大成本(虚假成本),从而获得额外的收入。为了克服这一弊病,在计算纯收入时,要考虑另外两因素:活劳动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这样纯收入率的公式就为: G>=9gSLM  
s`Yu"s 8}4  
R=Vn/(F+A)·100,其中R为纯收入率,Vn为某一单位的纯收入,F为劳动报酬基金,A为折旧基金。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活劳动消耗越少,纯收入量就越大,从而鼓励企业节省活劳动;固定资产量越小,纯收入量也越大,这就鼓励企业在一定的固定资产装备水平上,尽可能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益,从而为增加纯收入创造前提。 _OJ0 <{E  
&?/N}g@K  
  N?a1sdR  
#JL&]Z+X6  
二、现行价格管理体制 QH7V_#6bKP  
yfM>8"h@  
(一)价格管理机构 ~{7zm"jN  
l$k]O  
罗马尼亚实行以集中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价格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大都集中于中央;地方和企业只能为季节性产品、边角料加工产品和某些新产品定价。 J|gdO+  
yD3bl%uZ  
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为价格决策机构,拥有以下主要权限:决定价格和收费的总水平;颁布价格制度有关规定;宣布主要产品价格上限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价格和劳务收费的标准;调整和修订全国统一价格和收费标准。部长会议还有确定生产价格、供货价格和零售价格上限及劳务收费上限的权力。 p|h.@do4   
<OR.q  
从中央到地方和企业设立的价格管理机构有:国家价格委员会,县价格局和工业中心价格处。部长会议为价格最高管理机构,其职责是:批准部、中央其他机关和地方管辖的产品价格和劳务收费标准;审批价格制定、修改和实施方式,公布外汇支付的产品价格和收费制度;批准部、中央其他机关和地方管辖的产品的降价(这些产品不属于统一定价产品);批准上述单位管辖的所有产品的提价。 79{.O`v  
24H^ hN9  
国家价格委员会的主要职权是:掌握部、中央其他机关和地方机关关于价格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定期向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汇报;制定价格和收费标准及其修订建议,审批各部、中央其他机关和地方制定的价格和收费标准,以及对不合理的价格实行财政扣款;批准部长会议审定的投资项目的新产品价格;分析价格和收费对生产、流通、消费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制定长期价格计划和预测。地方为下属单位生产的产品、进口和收购的产品定价,以及为新产品定价;同买方制定协议价,但需经上级机关审批;在价格委员会授意下调整属于本地区管辖的产品价格;为边角料加工的产品定价。工业中心和企业经上级机关批准为自己生产的一些产品定价或调价;为边角料加工的产品定价。 Vq3]7l  
[!J @a  
从上述价格的决策权和管理权的分析可以看出,罗马尼亚的经济管理权集中于中央。地方虽然有权管理自己生产的一些产品的价格,但涉及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的价格是由中央统管的;同时,由于地方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如1985年为2.3%,因此,地方拥有的实际价格管理权是很小的。企业拥有的价格管理权更小,除为边角料加工的产品定价外,对某些产品的定价或调整都必须由中央部审批。 0<]$v"`I  
N+\oFbE  
(二)价格监督 )g9)IF  
=E [4H  
罗马尼亚价格监督分三个系统,一是价格管理机构系统,二是专业部门如财政部、商业部等系统,三是群众监督系统。 zj~nnfoys  
MtpU~c  
价格管理机构负责监督涉及国计民生主要产品价格水平的确定、调整和新产品定价;监督各项价格政策的实施和保证整个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如部长会议监督总价格水平、主要产品价格的稳定。物价委员会监督价格的制定和调整以及价格政策的实施;严格监督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检查各种消耗定额和设备利用率;检查企业和地方产品和劳务成本的执行情况,等等。上述价格监督职能是由自中央至地方的价格管理机构下属专门监督机构实施的,如国家价格监督署,县价格监督局和企业价格监督处。各专业部或专业部门也有对口的价格监督机构,如商业部价格监督署,负责监督同居民有关的零售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的实施;外贸部监督用外汇支付的产品价格水平,并采取措施严格监督外贸价格政策的实施。劳动者对价格的监督,是通过工人自我管理机构实施的,如企业物价监督员在劳动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检查企业各种原材料消耗定额和劳动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监督企业严格核算成本和保证价格的稳定等。 $z2 xZqe  
a1 4 6kq  
(三)主要产品价格 ZL4l (&"  
s6uF5]M;2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存在各种商品交换关系,必然形成复杂的价格种类。如在罗马尼亚,有生产者价格,供货价格,零售价格和服务收费。生产者价格包括工业、建筑安装、农业和其他生产者的价格,具体分为生产价格,即由预算成本和利润构成;合同价格和收购价格——由计划成本、利润和其他加价构成;建筑项目价格或建筑安装概算价格。供货价格由生产价格、商品流通税和国家规定的预算缴款构成,用于国营企业向商业企业出售消费品或用于农产品收购组织向国营单位出售农产品。零售价格由供货价格和商业加价构成,用于向农民出售消费品和其他产品;或用于商业网向国营单位、合作社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居民出售消费品。服务收费由成本、利润和商品流通税构成,用于向单位或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uGleY]~  
t4f (Y,v  
工业品价格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二是工业消费品价格。前者由生产价格和供货价格构成,后者再加上商品流通税。1978年实行新财经机制时,为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为工业品价格确定了新的定价原则。这些原则是:保证企业在正常条件下可以盈利和能够建立各种自有基金,为此,要在保证价格反映实际成本的情况下,合理调节利润留成和税收所占的比重;鼓励减少原材料消耗,通过价格形成刺激利用代用材料和再生材料;鼓励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减少原材料进口,为此,调整初级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比价,调整国内原材料和进口原材料的比价,以国际市场价格作为工业品定价的基础之一,实现进出口价格之间的平衡。 Q^a&qYK  
KjFZ  
农产品价格分为生产价格、合同价格、收购价格和自由价格四种。前三种价格用于国家收购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者向其他部门出售农产品,第四种自由价格用于农业单位和社员或个体农民在自由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为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价格,如拖拉机、化肥和农机设备价格等,和农业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价格,如各种种子的价格。农用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是按供货价格计算的,同时,考虑各种不同的比例,如技术性能和耐久性等、生产成本、利润和商品流通税。农业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价格,如种子等的生产价格、合同价格和供货价格,要高于同类农产品的价格,因为它们凝结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并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如小麦种子的价格:特级种子每吨2,700列伊,第一代种子为1,820列伊。 Mvy6"Q:  
saGRP}7?  
对农机站的服务费的支付,采取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基本农产品如谷物采用实物支付,经济作物实行货币支付。实物和货币支付,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而各异。 ~rgf{oGz  
qs6Nb'JvQR  
从上述分析可见,罗马尼亚价格体系有具有以下特征:1、各种类型的价格都是有计划地制定的,自由价格占很小比重,没有浮动价格和协议价格;2、涉及国计民生的主要工业和农业产品价格都是根据国家计划统一制定的,并且是固定的,可以波动的价格,只有边角料加工的产品、处理商品和季节性产品等的价格;3、工农业产品的基本定价原则是部门平均成本加上利润,同时要考虑为企业建立自有基金创造可能。这就通过价格这一分配手段,实现了企业的扩权;同时,也为搞活企业和实行企业自治创造了前提。 -Q<z1vz  
)myf)"l5  
  mP9cBLz  
~/j$TT"  
三、价格体制改革 +={  
D'7A2f  
80年代初,尼·齐奥塞斯库指出,罗马尼亚经济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价格不反映实际生产成本,如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以及农产品的价格等长期低于成本。这就导致一些企业多年亏损和缺乏生产积极性,也导致国家对价格的财政补贴的日益扩大。他还指出,价格机制的另一个问题是,国内价格同国际市场价格脱节导致国家对外贸的财政补贴负担越来越重、过多依赖原材料和能源进口(从而影响本国原材料和能源的生产)以及不利于出口企业不断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最后一个问题是,现行价格体制不利于推行1978年确立的新财经机制,即现行价格制度不能为企业实行财经独立核算和建立自有基金提供可能。基于上述问题,80年代初,罗马尼亚在全国调整价格水平的同时,也对价格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工作。 TJHN/Z/  
xb4Pt`x)rS  
(一)完善价格体制的八项原则 n9]IBIthe  
g(-;_j!=  
1980年12月,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制定了完善价格的法令,并提出了八项原则:(1)根据定额生产成本和进口产品的国际价格,调整所有价格,确保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合理价值比例;(2)保证所有产品都能盈利,主要途径是降低生产费用,尤其要减少原材料消耗,以严格分析的计划成本作为定价基础,使价格只反映实际需要的费用;(3)加强所有单位的独立核算,保证自负盈亏;(4)根据产品使用价值调整比价,运用价格刺激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利用原材料和再生材料,提高出口和整个外贸活动的经济效益;(5)对中央和地方所属单位生产的、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实行统一价格;(6)生产最终产品部门的现行价格保持目前的水平,凡因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提价而受到影响较大的产品,则必须调整其批发价格;(7)最有效地利用所有运输工具,提高车辆利用率;(8)利用新工艺和价值高的技术方案,以减少原材料消耗和提高基建劳动生产率。49 6 WA|'|}=  
&K5C=]4  
从上述原则可以看出,这次完善价格体制首先涉及价格的形成原则,即克服过去成本价格和基金价格所存在的弊病,而采用混合价格。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过多地把成本计入价格,也可以避免企业单纯追求装备固定资产。从而忽视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益;同时,还把报酬基金作为定价基础之一,以促进企业节约活劳动的消耗。正如尼·齐奥塞斯库指出的,这次完善价格体制的基本要求是把价格机制的运行置于经济原则的基础之上,以推动新财经机制的全面实施。 =7 Jy  
F5FNhuC  
(二)基本消除国家财政对价格的补贴 p!HPp Ef+#  
qpb/g6g  
这次完善价格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证所有产品都必须盈利,停止一切不盈利产品的生产。这样,既可以扭转企业亏损和某些产品价格倒挂的局面,又可以大幅度减少国家财政对价格的补贴,并争取基本消除这种补贴。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r+t ,J|V  
" Sc5qG  
首先,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水平,消除长期来农产品价格的倒挂现象。长期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偏低,国家财政补贴不断增加。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农业集约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等耗资巨增,而这些农用工业品尤其燃料、动力和化肥的价格不断上涨,因此,导致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如1971-1980年期间农用工业品约提价720亿列伊,1981年又提高56亿列伊;二是同期内劳动者的报酬约增加一倍左右。在这十年内,农产品合同价格只提高40亿列伊,也就是说农业亏损736亿列伊以上。为了保证农业的继续发展,国家财政只得背上这个包袱。1981-1982年,罗马尼亚采取一系列措施,决心扭转这种局面。1981年初,农产品合同价格和收购价格提高12%,农业生产者的年收入增加100亿列伊,比1971-1980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收入增长一倍多。各种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如下:国营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每吨小麦分别由1,000列伊和1,370列伊增加到1,500列伊;每吨玉米分别由800列伊和1,150列伊增加到1,270列伊。1981年底农产品价格又提高30%,使农业收入增加140亿列伊。1982年初,又实行农产品累进奖励交售制度,如每公顷小麦的交售额为500-1,000公斤,每吨奖励150列伊,若每公顷交售5,000公斤,则每吨奖励400列伊。这样,农业又获得70亿列伊的奖励加价。通过这样一系列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基本消除国家财政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 &u+yM D  
t[]['Iosd  
其次,大幅度提高零售价格。1982年前的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上调,导致食品工业成本提高24%以上,肉的成本提高39.4%,奶的成本提高49%,面粉为27%。1970-1980年间,食品销售额增长1.2倍,而其价格指数只增长11%。这表明在坚持价格稳定政策的情况下,销售额增长的绝大部分是通过增加产量的结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零售价格几乎25-30年未作调整,如鲜奶、面包、面粉等许多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价格自50年代至今未作调整。这样,零售价格面临农产品价格的同样问题,即价格日益低于成本,同时,国家财政对零售价格的补贴迅速增加。为解决这个矛盾,1982年2月15日罗马尼亚政府决定把零售价格提高35%,从而基本克服农产品提价所造成的不平衡和消除国家财政对零售价格的补贴。 =d go!k  
c@RT$Q9j  
再者,对低工资者实行补贴和逐步提高职工的报酬水平。零售价格提高后,采取了以下措施:对一部分低工资者实行补贴,如报酬收入在4,000列伊以下者和退休金在3,000列伊以下者,每月平均补贴140列伊;一般退休金增加10%,儿童补贴金增加35%;从1982年至1985年,整个工资水平将逐步提高,总计为36%;对4,000列伊以上高工资者实行暂时降低收入的方法。 Mam8\  
QuSV&>T\  
第四,实行国内价格同国际市场价格的挂钩。罗马尼亚认为,协调国内价格同国际市场价格以增强国内企业的活力和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客观必然趋势;同时,也可以减少国家对外贸的补贴。为此,把国际价格作为本国产品定价基础之一,其途径是用列伊结算进口产品的价格,使国内外成本价格水平保持一致。 zW%>"y  
FjD,8^SQW  
罗马尼亚经济学家在评价这一系列措施时指出,“保证在价格中真实地反映对生产成本和为在所有部门推行新财经机制创造了可能性,加强了价格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消除了国家预算的一系列拨款。50 (重点号为笔者所加) X|X4L(i  
vC)"*wYB{  
(三)调整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加工工业产品比价 FX%t  
8O~0RYk  
长期来,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不仅偏低,而且往往亏损。相反,加工工业产品价格过高,盈利过多。这种状况导致原材料工业发展缓慢,甚至萎缩;而加工工业虽然在短期内发展迅速,但从长远来看,也因原材料不足而放慢速度。结果是,国家为了保证整个工业的均衡发展,不得不背上原材料工业价格补贴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花外汇进口原材料,为此,又要增加外贸价格补贴。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国家财政负担日益沉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价格机制已经不对上述两个部门的发展发挥刺激调节作用了。造成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偏低有三个因素:一是1970-1980年间加工工业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需要,多次提价,而且提价幅度大大超过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幅度,因此,原材料工业用机器和设备价格上涨使原材料成本上升;二是采掘工业的开采条件越来越困难,如石油和煤的超深井开采,这两个因素导致原油成本提高127%,煤的成本提高62%,铁矿砂的成本提高126%;三是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影响国内原材料的成本上升,如在国内外价格未挂钩前,进口原材料价格同国内原材料价格拉平。1972-1981年,世界原油价格上涨近14倍,煤为3倍以上。 /C*~/}  
M0cd-Dn  
为解决上述矛盾,罗马尼亚在1981-1982年完善价格体制期间,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从原则上和长远政策上,取消国家财政对原材料价格的补贴,仅保持临时性的、数额有限的补贴,以促使价格机制发挥调节作用;二是只提高原材料工业的价格水平(20-30%),不提高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水平,让加工工业完全吸收原料工业提价所带来的后果,即通过减少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来降低成本;三是减少原材料进口,并在1990年实现原材料的自给自足,以保证本国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振兴。 :d;[DYFLxb  
= E&b=  
 
千万人要成为枪炮弹!
顶端 Posted: 2008-05-01 19:15 | 3 楼
6666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
级别: 特级国家三等参事


精华: 0
发帖: 1786
爱心: 1551 点
金钱: 1693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9(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4
最后登录:2024-02-11

 

第五节 经济管理的组织体制 )HEfU31IC  
n4^~gT%b5]  
  TNh=4xQ}  
Xl#Dw bx  
40年代末,罗马尼亚通过主要生产资料国有化的措施,建立了国家所有制。这种国家对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不仅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而且也必然导致经济管理的组织体制的集中。 j'3j}G%\T  
ETM2p1 ru0  
  9 0X?1  
9GO}&7   
一、以国家机关为主体的经济管理的组织体制 SXQ@;= ]xV  
8V6=i'GK  
50年代初在开始走上计划经济轨道的同时,以部门为主的经济管理的组织体制就逐步形成了。多年来,这一体制基本未作根本性的调整,仍然以部门为主实行统一集中的组织管理。 _~tm7o+js  
RTK}mhnV  
(一)国家中央机关的作用 <v]z6B@9!  
7e1dEgn  
国家机关在经济管理组织体制的运行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它直接组织国民经济和承担管理国民经济的职能。罗马尼亚共产党代表大会制订的经济发展战略、近期发展计划和中长期的规划,都是通过部长会议贯彻执行的。部长会议作为国家最高的管理机构,掌握并支配整个国民经济命脉,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各种政策,同时领导中央部直至企业。为适应这种领导,必然要求设立庞杂繁多的中央部委机构。 p={Jf}v  
gh TcB  
(二)实行以条条为主的部门管理 i*X{^A73"  
(jMtN?&0H-  
罗马尼亚部长会议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也是经济管理最高指挥核心,它通过两个分支机构体系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一是部、工业中心和企业的管理体系;二是县、市和乡的管理体系。前者占主导地位,领导着全国74.12%的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93.1%;后者占次要地位,只领导全国25.88%的企业,工业总产值只占6.9%(以上均为1985年数字)。就拿第二个体系来说,也是实行以部门为主的垂直领导,即县下面也按中央对口专业设立部委。显然,这种以部门为主的垂直领导不利于发挥块块的作用,也不利于实现专业化和一体化的横向联合。 yC W*fIaq  
fi=0{  
(三)企业同部是隶属的行政关系 wAw42{M  
q<n[.u1@  
1967年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时,虽然取消了部属工业局和建立了工业中心,以减少部对企业的行政领导,同时下放部的一些权限,扩大工业中心的权限,但企业同部的行政隶属关系基本未变。如企业领导人仍由部任免;企业发展方向和重大决策由部决定;企业管理权由部行施,企业经营成果要由领导人对上级直接负责;尤其计划权、价格制定权等都由中央机关或部行使,等等。 gXLCRn!iR  
VLiIO"u;  
综上所述,实行以部门为主的条条管理,必然导致以下后果:中央部委尤其同经济管理有关的部委必然林立、庞杂和臃肿;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盛行,办事效率低;行政干预多,经济手段运用少;不利于发挥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因此,尼·齐奥塞斯库多次指出,中央平行和重叠机构太多是导致过分集中和官僚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9thIQF  
ovo/!YJ2  
二、完善经济管理组织体制的指导思想 vwVVBG;t  
X` ATH^S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即在加强中央统一集中领导的同时,不断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实行企业和地方的自我管理,过去和现在都是组织体制运行的基本原则。 %Nj #0YF]  
$50\" mo~z  
(一)集中统一领导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 NeHx2m+  
Ski G2n]  
尼·齐奥塞斯库指出,“不把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当成基础来抓,就不能有什么社会主义”。51这就是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由于它消除了各生产者和生产集体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以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本身的要求和劳动者经济政治利益的一致,必然要求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统一集中和有计划的领导。反之,忽视加强、甚至瓦解这一基础,就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的蜕变。因此,他接着指出,向后看,谈什么市场社会主义和自由竞争,绝对是不能求得社会主义的完善的”。52 4avc=Y5  
:-)GNf yGz  
党和国家是劳动人民利益的最高代表,她根据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要求以及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制定了近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不言而喻,没有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些战略和大政方针是无法实施的。例如,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大型项目的引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支援落后地区等,在国家不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无法实现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干预和成功的调节。 C`)_i3 ^  
Q8;#_HE  
在完善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和地方的扩权以及自治,是在中央统一集中的领导下实现的。不能设想没有集中的自治,否则要走向过分分散和宏观失控的地步。尼·齐奥塞斯库在同一次讲话中指出,“怎能设想让这些部门和工作放任自流?不能设想有一个革命党会说,‘我让企业和经济部门自作决定’”。“如果党不起支柱作用,自治和革命民主就是不堪设想的”。 RL6Vkd?  
q%>7L<r  
(二)在坚持集中领导的同时把管理的重心转到工业中心和企业 Hk@r5<{  
G%S6$@:  
首先,把管理的重心转到工业中心和企业,不但不会消弱集中领导,相反,会加强集中领导,以及真正实现工业中心和企业的自治和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因为,中央只有摆脱繁杂的具体事务,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大政方针的研究和制定以及有效监督下属的实施,也才能放松对工业中心和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从而才能使它们真正放开手脚和充分发挥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从企业来说,它们最了解市场供求的变化、自己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情况,尤其它们的管理最接近生产。因此,只有它们才能实现对生产的切实和科学的管理。罗马尼亚一专著指出,“基于工业单位在国民经济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断言,充分实现新经济机制的要求完全取决于作为国民经济基本环节的企业;”。53因此,“把管理重心转到企业是客观必然趋势”。54 ,I ZqLA  
4:D:| r  
加强工业中心和企业在组织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在计划管理过程中,两者成为部门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二是要实行自治,即工人自我管理、财经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过去,在部门计划管理中,部是中心环节。因为,五年计划乃至长远计划是由部制订的;各项政策的重大措施也是由部决定的;而企业只是执行者,上面如何说,下面如何做,现在,要求工业中心和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订计划,部只起协调作用;除监督大政方针实施外,部不干预工业中心和企业计划的具体执行。尼·齐奥塞斯库指出,“克服官僚主义、扩大地方机构、工业中心和企业的权限,是完善领导和计划工作的重大要求”。55 eI^gV'UK  
cg,Ua!c  
从理论上讲,企业自治是由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他们不仅占有这些生产资料,而且有权支配这些生产资料。尼·齐奥塞斯库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理论观点。他指出,全民所有制的主体是劳动者,他们不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且是运用这些生产资料从事生产活动的生产者和所获得的成果的受益者。因此,国家所有制是不合法的,而且容易剥夺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的权利。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理所当然地应该对企业实行自我管理。罗马尼亚认为,这种企业自治应该包括三个内容:工人自我管理即建立劳动者直接参加的民主管理体系,财经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民主管理体系包括劳动人民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劳动人民委员会(前者的常设机构)和执行委员会(或执行局,为前两者的执行机构)。财经独立核算的含义是以收抵支和获取利润。同时,要偿还社会提供的基金,即实行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有偿使用;并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财务自理就是为了实行财经独立核算而采取的一整套财务管理办法,如制订企业财经收支计划,建立各种自有基金等。 (qUK7$  
?KCivf  
  _mXs4  
Dv@ PAnk3C  
三、经济管理组织体制的完善 Y=E9zUF  
"# 2pT H~  
60年代中期即罗共九大以后,开始全面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而其中完善工业管理体制是首要的内容。 fmFzW*,E  
sm1;MF]/u  
(一)完善工业管理体制 hd5$yU5JQ  
zDB" r  
1967年12月罗共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完善经济体制首先从完善工业管理体制开始,其主要内容有:减少工业管理层次;取消部属专业局;建立工业中心。原来工业管理体制分为四级即中央部-部属专业局-托拉斯-企业,现改为中央部-工业中心-企业三级。部属专业局纯属行政管理机构,它不仅本身机构庞大和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官僚主义盛行;而且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多,企业手足被束,无法发挥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尤其局集中权力过多,企业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所以,罗马尼亚称专业局为僵化的、陈腐的机构。部属专业局取消后,即建立工业中心。这一重大变革含有两层深远的意义:一是工业中心的建立,克服了部门管理的弊端,即把管理的重心由部转到了工业中心。工业中心是独立的一级经济组织,而不是行政管理机构,它既从部获得了某些权限,也把企业的某些权利上收了,如干部培训,物资供应和科研。它既是一个大型的、联合的生产单位,又是一级经济管理机构;同时实行的是行政领导同经济管理的相结合,以经济管理为主,从而避免了专业局的僵化的行政领导。二是工业中心的建立,不仅打破了纯粹的部门管理,注入了“块块”的管理内容,而且适应工业发展现代的要求。工业中心建立前,工业实行的是地地道道的部门管理。这就既阻止了地方之间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互助和互通有无,也破坏了生产的内在联系和横向联合,尤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垂直系统都有自己的层层管理机构。这样,从横切面来看,重叠的管理机构就相当庞大了。现在,工业中心的建立既要求实现垂直的联合,也是要求实现横向的联合,从而大大减少许多垂直系统的同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只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工业发展的现代化要求是实现生产的集中、专业化、一体化和横向联合,而工业中心的建立适应了这些要求。如起初,工业中心按地区组织,即把属于同一个部的某一个地区的许多企业联合起来,建立工业中心。1971年又根据产品同类、工艺相近、生产协作和产品配套的需要,建立了跨县的工业中心180个,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5%。这种横向联合,导致条块管理的结合。 h}h^L+4  
t)} \9^Uo  
工业中心管理机构设在一个大企业内,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大企业的原班人马,下辖10-20个工厂和科研单位。工业中心主要职能和权限是:编制计划和向企业下达计划指标;组织下属企业的生产、厂际协作和工业中心之间的协作;负责物资零部件的供应,以及产品销售;组织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培训各种人员。七十年代末,全国共有150多个工业中心,分属各个工业部。 E4r.ky`#~  
#: #Dz.$L  
(二)取消企业管理的一长制,实行民主管理 )Ob]T{GY  
b vRB  
1968年4月即罗共十大以前,罗马尼亚工厂管理实行一长制。罗共认为,一长制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滥用权力和任人唯亲;尤其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生产不相适应,因为任何一个人,无论其才干多大,都不能有效地领导规模如此大、分工十分复杂的现代化企业;一长制还同民主管理相矛盾。民主管理机构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职工代表大会,而作为一长制的一长怎么能代表最高权力机构呢?这在理论上也是讲不通的,两者是相矛盾的。尼·齐奥塞斯库在罗共十大上指出,现实“生活表明,一长制的领导已不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制度当前阶段的情况。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作为一种客观需要,要求实行集体领导,使劳动人民直接参加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99@=3AB:`  
]BfS270  
从1968年4月起陆续建立管理委员会,作为吸收工人参加管理的集体领导机构。1971年10月,把管委会改为劳动人民委员会,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民主管理体系。它包括三部分:劳动人民大会、劳动人民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 劳动人民大会是企业最高权力机关。劳动人民委员会为前者的常设机构,是集体领导机构,一般由15-30人组成。主席由党委书纪兼任,第一副主席由厂长兼任。另外几名副主席分别由工会主席、一名直接参加生产的人员代表和一名团组织书记担任。劳动人民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由5-11人组成。主席由厂长担任,成员有副厂长、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和直接参加生产的人员的代表。 5X0QxnnV  
wFvT0  
劳动人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企业计划和收支预算计划,任免干部、审议和批准经济合同。劳动人民委员会通过的决议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成员参加,出席者半数以上同意。这一集体领导机构要定期向劳动人民大会汇报工作,并且接受后者的监督。此外,为了发挥劳动群众的监督作用,从企业到中央成立工人监督委员会,由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组成。它的职能是监督企业计划的执行、生产能力的利用和各种工艺规程的实施。 .$Y? W<  
qbb6,DL7J  
(三)企业实行财经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 }S */b1  
za T_d/?J  
1978年3月建立的新财经机制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扩大企业财权,以使企业真正实现财经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为此,决定建立五种企业自有基金。 4@6 <  
i E9\_MA  
1、经济发展基金。由利润提成和超计划利润的20%(超计划利润60%留给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本企业的其他来源组成。这一基金用于国家计划规定的生产投资,但企业较大扩建和新企业建设,仍由国家预算拨款。 fz3lR2~G  
}z wX  
2、流动资金。由利润提成和企业其他来源组成,用于保证流动资金的需要。 /YFa ;2 W  
TiyUr [  
3、建设住宅和其他社会性投资基金。由利润提成、5%超计划利润提成、以及住宅和其他社会性固定资产折旧费组成。用于建设职工住宅、托儿所、食堂和计划规定的其他社会性投资。 !4t`Hv?'  
<4c%Q)  
4、社会福利基金。由分红基金的5%的提成、职工缴纳的法定的疗养费、入托费等组成。用于社会福利支出。 _8^0!,j  
9*\g`fWc}{  
5、劳动人民分红基金。由3%的利润提成和25%以内的超计划利润提成、降低物资消耗和减少其他生产性开支而获得的收入的25%、 超额完成的净产值的14%、其他途径获得的收入的8%组成。分红基金的分配办法是:至少85%的基金按工资级别和工龄分给职工;其余的15%中的5%,分配给先进工作者和对获取计划利润以及超计划利润作出特殊贡献的职工;5%用于组织模范工作者出国旅游,或分配给对生产出口产品作出特殊贡献的职工;5%用来补充福利基金。法律规定,只有完成净产值计划,才能全部发放分红基金。如果未完成计划,则每未完成1%,分红基金就扣除1%。对违犯纪律和造成事故者,企业有权减发或不发。 +< yhcSSTB  
4d`+CD C  
另外,还有劳动保护基金和科研基金,不由利润提成组成,而摊入成本。 $e BQH  
Q4?EZ_O  
  V.8%|-d  
P`EgA  
第六节 政治体制 TGf;_)El  
;'}'5nO=$  
  hU" F;4p  
H -,TS^W  
1967年罗共全国代表会议决定采取措施全面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同时采取措施完善政治体制,如加强党和国家统一集中的领导作用,精简党政机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近年来,完善政治体制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罗马尼亚认为,党和国家是政治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完善政治体制的中心内容是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而关键问题是改革干部制度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62o&I  
zT7"VbP  
一、加强党和国家对宏观管理的决定性作用 ?ok)>P  
hsz^rZ  
加强党和国家的领导作用意味着要加强党和国家对宏观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以保证不因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放权,尤其向地方和企业放权而导致宏观失控;其次,要精简党政机构、克服官僚主义和过分集中的现象,以保证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最后,要实现决策民主化,即在加强党和国家领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实现决策、决策过程和决策层次的民主化,以及建立完整的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否则加强党和国家的领导作用就是一句空话。 $3k "WlRG  
&tj0M.-  
(一)加强党和国家领导的客观必然性 q jz3<`7-  
fagM7)x  
尼·齐奥塞斯库在罗共十三大上指出:“所谓(应该限制或取消)国家在领导社会主义活动中的作用与职能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并且是十分错误的。应该说恰恰相反,未来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自觉运用社会发展规律,都要求不断完善在所有领域内的领导工作”。56结论十分清楚:党和国家在政治尤其在经济方面的领导作用必须加强;党和国家消亡的问题远未提到议事日程上。 j0x5@1`6G  
hm\\'_u  
首先,社会和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新兴和尖端部门大量涌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学管理高度发达,以及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和联系的加强,等等,都要求有一个统一领导中心来指挥和协调,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协调和均衡发展,避免失控、失调和各种矛盾激化。同时,在这种情况下,自觉运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成为紧迫的要求了。实践表明,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武装起来的真正革命的党,能够切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只有共产党才能揭示和自觉运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或特殊规律,才能胜任社会和经济生活日益复杂的管理。所谓自觉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就是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同时,运用日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引导、控制和协调宏观各种规律的运行,以缩小和消除自发势力和无政府现象所带来的恶果,以及限制某些规律的盲目作用和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所以,尼·齐奥塞斯库在同一次讲话中指出,“自觉地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社会活动的职能永远不会消失,社会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中央机构。” 9 Kbw GmSU  
k][h9'  
其次,集中和分散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或缺,而以集中为主导方面。罗马尼亚认为,完善经济和政治管理体制,必须在坚持党和国家集中领导的前提下,实现地方和企业的扩权,以及实行地方和企业自治。否则就会走上过分分散、无政府和混乱的歧途上,完善体制的设想不仅会落空,而且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正如尼·齐奥塞斯库指出的,“如果党不起支柱作用,自治和革命民主就是不堪设想的”。 PO o%^'(  
,[X_]e;  
罗马尼亚把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理解为民主集中制,即在全面实行完善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党和国家的领导应该包括集中和民主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前提和互为条件。例如,由于地方和企业的权力扩大了和决策实现了主民化,必须要求有一个集中领导,否则就会导致无政府;而忽视民主,必然导致产生官僚主义、独断专行和个人拍脑袋说了算。 qnJ50 VVW  
Uyk,.*8"  
最后,完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改善党的领导。党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国家发展战略和大政方针是由党制定的,并且在党的监督下实施。国家机关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以提高整个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的直接管理,只有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一句话,完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党的领导成为完善政治体制的首要任务。党和国家机构的关系即党政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党的领导同民主管理的关系,等等,都是政治体制变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因此,必须首先着手改善党的领导。 NEV p8)w  
1`JB)9P  
(二)加强党和国家的集中领导 vd (?$  
\GL*0NJ  
党和国家是政治体制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履行各自职能,但都致力于实现一个目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进程实行统一领导。 <7'&1= %r  
,?(ciO)  
加强党的领导首先要使党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和整个民族的根本核心”,以及成为“社会的主要动力”。为此,它对社会主要实行政治领导;同时,“它不同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机构相重叠,也不凌驾于社会各阶级、国家和社会之上”。政治领导主要体现在:制定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和大政方针;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组织、动员和引导社会各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去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加强党的领导,还意味着“对党作为整个社会的政治领导力量的作用本身的改革,即使党不再是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党,而使它成为群众性的党;党既不是在垄断权力的情况下、也不是处在对社会发号施令的地位上来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的,,而是立足于剌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行使权力、参与制订和实施它的政治路线的活动”。57为此,要完善党的组织领导机构,即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人浮于事和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不断完善干部制度;改善党同国家机关和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等。加强党的领导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在党的领导下,保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国家的管理的制度。正如尼·齐奥塞斯库指出的,“加强党的政治领导作用,是促进民主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保证和客观要求”。这就是说,在政治体制完善的过程中,党的领导要保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并采取各种措施为地方和企业自治以及为劳动者直接参与管理创造条件。 *~2cG;B"e  
vk'rA{x  
罗马尼亚认为,随着政治体制民主性的日益加强和民主制度的日臻完善,作为这一体制的基本机构的国家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这一意义上讲,国家已不再是传统含意上的国家了,而应该是“工人革命民主国家”。从罗马尼亚党的领导人的讲话、党的文献的论述和学者们的分析来看,所谓“工人革命民主国家”基本上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国家作为无产阶级的工具所承担的“阶级镇压的职能已经不复存在了”。尼·齐奥塞斯库在批判国家性质未发生任何变化的这一“僵化的观点”时指出,国家是一定的历史范畴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演变,包括其作用、性质、职能、表现方式和活动方式。二是国家民主性空前加强了,具体表现是,通过建立完整的民主机构和民主制度,实现劳动者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家的作用,以完成下述重要使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按比例和有效地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保证部门之间(首先是工农业之间)、行业和活动领域之间的合理比例;把国民经济综合体有效地纳入国际分工之中”。58 mj2Pk,,SA  
Nqc p1J"  
罗马尼亚理论界认为,“尼·齐奥塞斯库在阐明政治体制中党和国家关系方面作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我国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是党的活动同国家和公众组织活动的结合”。59为此,建立一些带有双重性质的机构如经济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它既是党的机构,也是国家机构;另一方面,一些领导人既担任党的职务,也担任政府的职务。罗马尼亚认为这种结合的益处是:加强党对国家各个部门的直接领导;减少平行和重叠机构;精简机构和克服人浮于事的现象等。公共组织和群众性的民主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是工人革命民主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实现国家活动同这些组织活动的结合,既可以为劳动者直接参加国家管理创造可能性,又可以使整个社会管理机制实现一体化。  $:EG%jl  
q@l(Qol  
(三)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 % 5z gd>  
DnFjEP^  
80年代初以来,罗马尼亚继续采取措施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其中主要有:继续克服过分集中和统得太死的现象;进一步改善党和国家的关系;加强集体领导、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密切党和国家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采取各种措施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直接管理创造条件。 }G'XkoI&  
8z}^jTM  
罗共十二决议指出,“要继续完善所有国家权力机构和行政机构即大国民议会、政府、各部和中央其他机关的工作,加强所有部门的秩序、纪律和责任心,消除国家机关中的过分集中和官僚主义现象”。60为此,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取消党政部门的平行和重叠机构,取消或合并中央一些部。如农业部先同食品工业部合并,后又同林业部和水利部合并。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农业一体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精简机构、减少行政人员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又如,严格规定中央部委人员编制,不许膨胀。部的人员编制为200-300人,大部不得超过400人;每个局只有30-40人。二是向地方分权,凡属国家和党的大政方针由中央研究制定和监督实施,地方事务由地方自行决定、中央除实施政治上引导外,不对具体事务进行干预。 Od{jt7<j#  
:Fe_,[FR  
党同国家的关系是政治领导的关系,党不干预也不包办代替国家的具体活动和事务。为此规定,国家中央和地方机关,都设立劳动人民委员会,主席由党委书记担任,实行集体领导。主要任务是制定和监督实施大政方针,不过问具体事物。另外成立执行委员会,由各单位行政第一把手任主席,如部执行委员会由部长任主席,并全权行使行政领导的权力。这样,就把党政关系分得一清二楚,互不干扰了。党的政治领导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党负责组织群众,动员和号召群众去完成国家的各种任务。因此,党通过教育和说服群众的工作,为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行和完成自己的使命提供保证,这实际上是起了配合的作用。 ~}Z'0W)Q`z  
. I==-|  
继续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是不断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的根本途径。为此,一方面要继续克服过去实行一长制所带来的影响,反对党政机关第一把手的个人专断和忽视集体领导的倾向;另一方面规定无论是集体领导的决策机构,如劳动人民委员会,还是集体领导的执行机构,如各单位的执行委员会,都要实行集体领导,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由三分之二成员出席的情况下的二分之一成员的通过。这一重大措施从根本上保证改进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作风,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 8sg|MWSU  
dJi|D  
吸收广大群众参加党和国家机构的领导工作,是近年来改善党和国家领导的重大措施。如在党政合一机构的经济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内,吸收直接参加生产第一线的职工代表参加领导工作。这是劳动者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具体形式之一。另外,还规定,各级劳动人民委员会的35%左右的成员,必须由参加生产第一线的职工代表组成。这也是保证劳动者参加国家直接管理的途径之一。最后,各级劳动人民委员会的第一把手由党委书记担任,第2-4把手分别由行政第一把手、工会主席、共青团主席和妇联主席担任。这就保证了党的领导同各种群众性民主组织领导的结合,其实质既是党政和党群组织的领导的结合,也是劳动者参与国家直接领导的一种形式。 \uM? S  
R0wf#%97  
  Wp[9beI*M  
AnMV <  
二、改革干部制度是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关键 6G of. :"f  
BpH%STEN  
改革干部制度关系到整个政治体制的良好运行。干部制度的改革涉及干部的选拨制度、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多年来,罗马尼亚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45W\  
|4mVT&63(  
(一)严格执行干部的选拔制度 rF] +,4  
Kkv<"^H  
首先,要把最优秀的共产党员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1986年3月罗共中央全会的决议指出,“他们都必须是从最优秀的共产党员中选拔的,具有扎实的职业、政治素养,忠于党、忠于劳动者的基本利益,忠于社会主义事业”。60这一决定提出了选拔干部的基本标准:一是被提拔的干部,必须有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和觉悟,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和谋取个人私利;二是被选拔的干部必须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现代干部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三是要有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即要有好的政治素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如工作任劳任怨,踏踏实实,深入群众和能广泛团结各方面的人们。  3-|3`(  
f%XJ;y\,9H  
其次,要重视选拔干部的结构。如主要从工人阶级队伍中选拔干部,1989年在各级党的机构中,来自工人阶级队伍的干部占78.5%,在共青团的机构中占80.6%,在工会中占88.8%。1983年罗共执委会还通过决议要求把妇女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目前,妇女干部在党的机构中所占的比重为26.3%,1983年只为20.4%;共青团和工会中的比重为37.5%。目前,在各党委会中任书记和副书记的妇女有1547人,1983年为1107人,四年中增长40%。 d1]i,C~Y  
P!e=b-T  
最后,加强对干部选拔的监督,即由上级任命和由同级劳动人民大会认可。如企业经理是由工业中心任命的,但必须由企业劳动人民大会通过,否则任命无效。其他各级干部任命都采取同样办法,这就避免了任人唯亲和任人唯派的弊端。 f~ZEdq8  
P :k+ y$  
(二)加强对干部的管理 $a(`ve|  
exZLj0kvF  
干部的管理制度是干部制度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知识化以及整个干部队伍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了加强对干部的管理,罗马尼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干部的轮换制、培训制和考核制。干部轮换制指在一定岗位上工作的干部,如果在一定期限内不称职,完不成国家规定的指标,则最初几年只拿80%的工资,到最后一年如第四年或者调离到另一单位,或者就地降职;如果工作成绩出色,到了一定年限就提升。办法是视其每年完成规定的指标情况(如一个工业中心总经理必须完成四项指标:总产值指标,净产值指标、实物量指标和节约能源及原材料指标)和进行专业考核。轮换制既解决了干部只能升不能降、只能当官不能为民等问题,也解决了干部的铁饭碗和终身制的问题。1987年统计,在中央各部委同一岗位上工作超过10年的干部占26%,在工业中心一级只占21%。 3^wC<ZXcD  
BzN@gQo  
法律规定干部队伍必须保证年轻化,这是干部管理制度的另一重大措施。各级干部自中央至基层的各级都有规定的年限,超过年限而未提拔者必须解职。目前,罗共中央政治执委会的平均年龄为65岁,中央委员会平均年龄不超过60岁。 {C")#m-0  
opp!0:jS*  
干部队伍的知识化通过两个渠道解决:一是自中央部主管生产或专业的部长至企业厂长,均由专家和工程师担任;二是实行在职干部轮训制。如自中央部长直至企业厂长等领导干部,必须到中央党校定期培训。学习课程除马列主义外,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学。如学习期满时各科成绩及格,并且在规定期限内都完成各有关规定指标,则可以晋升。专家和工程师也要定期轮训,目的是防止知识老化和实现知识更新。此外,还有专业干部培训班,如会计师培训班,技师培训班等。目前,中央部委干部中的93.5%和地方干部队伍中的89.9%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或正在高等院校中学习,党的整个机构中的干部的97.6%为政治学校毕业生或正在政治学校学习。 bL1m'^r  
%tmp  
(三)坚持对干部实行监督的制度 $1Z6\G O  
;>>C)c4V"  
1986年罗共中央全会关于加强干部管理的决议指出,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抓干部的选拔二是抓对干部的考核。在选拔干部时,要“严格执行党的决议和有关干部任命的法律条例规定的政治标准、业务标准和道德标准”。同时,“要坚决执行有关通过考试提拔国家机关和经济单位的领导干部的法律和决议的规定,采取一切措施来组织好这种考试,以便坚决煞住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和徇私舞弊的歪风”。监督对干部的考核,首先“要考核新提拔的干部的知识和能力,要支持和指导他们的工作以便考验他们是否称职。”其次,要监督干部在任期内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规定的必须完成的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 +,5-qm)Gh>  
"9XfQ"P  
监督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上级机构有关部门实行监督,主要监督下级机关同上级机关签订合同的执行情况。如企业厂长必须定期向工业中心汇报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的执行情况,而工业中心要定期考核它所任命的下属干部。二是国家和党的监察或纪律检查机构对干部实行监督,主要检查和监督各种法律、条例、决议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三是本单位劳动人民大会和劳动人民委员会实行监督。法律规定这种监督是群众性,是无所不包的监督。劳动人民大会一旦发现上级机关任命的干部不称职,可以随时建议罢免;对它所任命的干部只要不称职或连年完不成计划任务,在2/3劳动人民委员会成员出席的情况下,并且过半数的成员同意,可以随时罢免。 Sh&PNJ-*  
(=c1  
  -RMi8{  
KX4],B5 +  
三、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机构体系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a]B[`^`z  
=Op+v"  
自60年代中期后,尤其近年来,罗马尼亚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实现中央决策民主化;自中央至基层单位都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机构体系;广泛实行参与制,即在企业和地方实行自我管理。 V.=lGhi  
6 BAW  
(一)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S3Y2O x  
4W;S=#1  
在全面完善经济体制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基础的表现的政治,即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也要求完善,以实现两者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完善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真正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为此,要解决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的直接管理和劳动者自我管理的问题。罗马尼亚认为,“导致产生工人自我管理的、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由个人负责向集体领导的过渡,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保证劳动人民在解决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方面参与讨论、采取决策和承担责任”。61 O{]9hm(tN  
LFf`K)q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着劳动者必须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决定国家重大问题和直接管理经济与政治的主人。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具有三重身分即全民所有制的所有者、利用这一所有制从事生产活动的生产者和因此而获得的成果的受益者。这就决定着劳动者不仅是公有经济的主体,而且是整个国家管理的主体。这一经济前提必然要求在政治上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以发挥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为劳动者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提供保证。由此看来,民主制度的建立不是领导阶层对劳动者的恩赐,而是后者当家作主和实行自我管理的必然结果。正如罗马尼亚一专著所指出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形式是工人民主的最高体现;同时,也是工人阶级、不分民族的劳动者成为整个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和整个国民财富的真正主人这一事实的最高表现”。62 qP1FJ89H  
E[g*O5  
在企业和地方实行工人自我管理和整个社会实行自治的情况下,过去实行的间接民主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了。因此,必须实现间接民主同直接民主的结合和由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的过渡。罗马尼亚认为,“工人自我管理是实现工人阶级直接参加管理和实现直接民主的最好途径”。63 RMP9y$~3pU  
nidr\oFUIn  
(二)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内容和措施 2SG$LIV 9Y  
mL yBm  
罗马尼亚民主制度基本包含三项内容,即决策民主化、民主机构体系和劳动人民直接参与管理。 42+#<U7T  
$,27pkwHeW  
所谓决策民主化,就是指各项重大决策不是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的,而首先是由领导集体提出建议,然后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制定的。它的实质是反对个人在决策问题上的独断专行、飞扬跋扈和把个人凌驾于集体或组织之上;主张一切决策都必须在群众的监督下由集体作出,以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切实可行。实现决策民主化的主要措施有:废除一长制,实行集体领导;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由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党代会和党的代表大会制定的;而在未颁布前,必须交给全国最高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论证和审议,同时交给全国人民讨论。实行集体领导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的根本保证,它既防止了个人专断和领导作风上的官僚主义,也保证通过集思广益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重大决策如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等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是由党的有关机构制定的,然后交给党的最高常设权力机构政治执委会审议,最后交给党代会通过。经过党代会通过的决议,要交给全国人民讨论,广泛争求意见和建议。同时,交给全国最高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进行科学论证。在这一机构中,既设立各种专业机构如计划局、预测局等,也吸收专家和学者以及来自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和生产人员。因此,各种决策经过这一机构的反复论证,大都成为切合实际的和可行的决策。国家最高执行机构部长会议根据最高委员会论证和全国人民讨论后的决策草案,制定执行性计划草案再经议会通过后即可立法实施。这是决议民主化的整个程序,是极其复杂的,也是十分科学的。自党的机构至国家机构,自中央至地方,都按这一程序制定决策。 )Gk`[*q ;  
lzhqcL"  
全国性民主机构体系基本分三支:一是自大国民议会至地方人民委员会的议会机构体系,它是国家和地方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最能代表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为劳动人民说话的民主机构;二是全国性(直到地方)劳动人民民主机构体系,即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及其监督机构全国工人监督委员会,同时,它还设下属机构,如部委劳动人民委员会和地方人民委员会;三是各部门和领域的代表大会,如人民委员会代表大会,农民代表大会,工业、建筑和运输等领域劳动人民委员会代表大会,等等。“通过定期召开各种代表大会而使这些全国性聚会经常化,以及建立常设的领导、指挥和监督机构(在代表大会休会期间主持常务工作),如全国农业委员会,全国工业、建筑和运输劳动人民委员会等,导致民主机构网的建立,从而保证劳动人民参与各个不同领域活动决策的讨论”。同时,它们还讨论中央各项重大决策。 $yu?.b 9H#  
}]6f+  
通过建立劳动人民委员会制(劳动人民大会,劳动人民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实现企业工人自我管理(如经济管理体制一节所述);同时,自中央各部至企业,都实行劳动人民委员会制。这是劳动者参与国家和企业直接管理的具体组织形式。 f p[,C1U  
27A!\pn  
  [L(h G a  
l]6% lud8_  
第三章 现行体制的发展趋势 M 2q"dz   
9P WY52!  
  ig+4S[L~n  
BVpO#c~I  
自60年代中期以来,罗马尼亚始终坚持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尤其是1978年3月召开的罗共中央全会采取了一系列全面完善经济体制的措施。后来,还根据这次全会的决议逐步形成了新的财经机制。目前,这一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在集中和统一领导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企业和地方的自治;强调计划的决定性作用,反对所谓“市场社会主义”;主张不断巩固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公有制,反对扩大私有制,等等。近一年多来,罗马尼亚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现行经济体制还存在弊病,必须采取措施继续加以完善;同时,还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就社会主义各国争论的经济改革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对现行体制的发展趋势将产生深远影响。 GP a`e  
M.[rLJZ4  
第一节 现行体制存在的问题 3EK9,:<Cf  
QHlU|dR)Ry  
  KbW9s,:p  
V/%~F6e  
1986年4月1日,尼·齐奥塞斯库在谈到现行体制时指出,“我们与之而工作的却是一个陈 腐而过时的机制。尤其遗憾的是,问题不仅仅在于机制。人们还保留看老思想和老概念。这导致了另一个后果,即新机制没有被理解,也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64在这里,尼·齐奥塞斯库着重批评了现行体制存在的问题,如他说“财政体制是陈旧的”,主要表现在信贷杠杆缺乏剌激作用,许多单位依赖信贷从事生产活动,致使信贷基金不断膨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作为新经济机制核心内容的财经独立未能广泛实行。不少单位没有根据财经独立核算的原则,大力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建立自有基金。显然,作为财政体制基本环节的企业没有实施新经济机制,必然导致该体制陈旧和僵化。在价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正确地运用价格机制”。表现在:价格形成标准不统一,导致成本核算不统一;以及价格费用核算过于复杂;使价格不稳定,乱涨价的现象严重,如工业品几乎涨价一倍,不合理涨价占50%-60%。面对财政和价格体制存在的问题,罗马尼亚采取加强中央集中领导和直接监督的措施,即尼·齐奥塞斯库所说的“我们建议完善这些制度和统一这些监督制度,并使其受部长会议的直接管辖,以保证对财政金融体制实行有效监督”。65所谓“直接管辖”,一是中央进一步集中财权,如大幅度压缩信贷基金(30-40%),取消农产品预付基金的30-50%,并把这部分压缩基金收归财政部管辖;二是中央进一步控制定价权,如调整价格形成原则,即由中央统一定价标准和简化价格核算程序,以防止地方和企业任意定价和任意提价。 eu#'SXSC F  
_Z Y\,_  
在计划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罗共十二大决议所指出的“过分集中和官僚主义”。党和国家计划管理机构重叠呈现出中央计划管理机构臃肿和人浮于事,这就影响了计划管理的效率和导致产生官僚主义,以及造成过分集中的趋势。再者,中央控制的计划指标仍然过多,影响进一步扩大基层的计划管理权。如1983年经济学家们在讨论提高农业计划管理效率时指出,“中央给农业下达的计划指标仍然过多,而且计划指标规定过细,如总产量多少,总牲畜头数多少,播种面积和单产多少,等等。这种指标过多和过细,束缚了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民的积极性”。 /4irAG% Oj  
dl~|Izm  
第二节 关于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的理论 zpjqEEY;  
\Qy$I-Du  
  _$s>c!t,#  
S\#17.=  
罗马尼亚共产党认为,近年来社会主义各国都在讨论经济和政治改革的问题,争论可谓空前活跃。虽然观点纷繁和分歧颇大,但有一条是各国信守不移的,即每个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决定自己的改革道路和选择适合本国情况的经济和政治模式。从国外输入或抄袭别人的改革方案,不仅会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恶果,而且是违背马列主义基本学说的。罗马里尼亚过去没有这样做,现在和将来也绝不会这样做。1987年2月罗共党刊的一篇文章指出,“我党主张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国家广泛交流经验,从这些经验中总结出正反两方面的结论。我党坚决反对机械地抄袭别人经验的做法”。“可以肯定地说,我党不是单纯和简单地、消极地‘赞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而有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恰恰表达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创造和革命精神”。66基于这一前提,罗马尼亚根据自己本国的具体情况,就完善经济体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n<7q`tM#  
!L24+$  
  & ,hr8  
T+IF}4e d  
一、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观点 q(IQa@$SR  
q3P+9/6  
罗马尼亚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必须采取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这种所有制,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扩大和发展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不仅为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私有制,甚至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发展大开绿灯,只能削弱甚至瓦解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就是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罗马尼亚一经济学家指出,“私有制无论是大还是小,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是同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不能并存的”。67认为公有制是唯一促进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它比资本主义所有制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尼·齐奥塞斯库同志指出,“只有国家和合作社所有制才能确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文明和福利水平,才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和向共产主义迈进”。68公有制的存在是保证劳动者平等地生活和享受到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前提,也是彻底铲除压迫、剥削和社会不公平的根本保证。“只有在铲除压迫者和由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在劳动者成为所有者、生产者和受益者的情况下,才能有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完全平等,才能有真正的革命民主”。69 `T&jPA9eY  
'T8W!&$  
在完善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改进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全面实行总承包制、实行企业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等,都要涉及所有制经营方式的改变,这是不言自明的,然而,这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于一个前提,即“ 这些新的领导和计划形式必须永远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符合增强和发展国家和合作社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需要”。70 3n;K!L%zMT  
}q[Bd  
二、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观点 bPbb\|u0d  
h2Bz F  
罗马尼亚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必须运用全国统一计划来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集中的领导,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把计划管理这一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形式当成根本问题来抓,甚至削弱或放弃计划管理是完全错误的;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计划管理来说,它是第二位的,同时,它必须在计划管理下发挥作用。因此,侈谈市场社会主义和自由竞争,以及想方设法削弱、限制到最后取消计划管理等都是十分错误的。1986年出版的罗马尼亚著名经济学家格·阿波斯托尔主编的《政治经济学》 教科书,从罗马尼亚计划管理中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①计划管理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它综合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社会和经济的所有方面以及所有因素,集中整个范围内的物力、财力和人力;②计划管理是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不可分割的、基本的主权,它确定资源利用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比例和速度等;③计划必须具有指令性,凡国家制订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都具有法律效力,所有部门都必须执行;④计划编制具有科学性,即计划是通过科学方法编制的,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是最佳的方案;⑤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多方的监督,从而始终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这五个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思想,即全国统一计划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国民经济一切部门和领域都必须纳入计划的轨道。也就是尼·齐奥塞斯库强调的,“如果我们放弃经济社会发展全国统一计划基础上的领导原则,那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工作的混乱,就可能出现一系列矛盾,从而给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严重后果”。71 5:.{oSy7n  
7h9U{4r: M  
罗马尼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的反馈作用是保证计划具有科学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市场作为计划管理一部分的重要作用,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发挥市场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各国都在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罗马尼亚在完善计划管理的过程中,将致力于“充分利用市场和杠杆机制所提供的调节和自我调节经济机制运行的广泛可能性”。72然而,罗马尼亚反对由于扩大市场的作用而导致自发势力的泛滥和无政府主义的趋势的日益严重。尼·齐奥塞斯库将此斥为“向后看”。他指出“侈谈什么市场社会主义和自由竞争,绝对不能求得社会主义完善的”。
千万人要成为枪炮弹!
顶端 Posted: 2008-05-01 19:16 | 4 楼
6666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
级别: 特级国家三等参事


精华: 0
发帖: 1786
爱心: 1551 点
金钱: 1693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9(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4
最后登录:2024-02-11

 

第三节 现行体制的发展趋势 z@ 35NZn  
MXtkP1A `  
  +9;2xya2  
{y)s.b~JB  
从上述罗马尼亚关于完善经济体制的主要理论观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其现行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地说:一是将继续坚持集中型的计划管理体制,同时,采取措施逐步完善这一体制;二是将继续限制市场的自发作用和自由竞争;三是要继续加强公有制经济,限制私有制的扩大和发展;四是在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企业和地方的自我管理。 2?q(cpsN  
??&<k   
从近来罗共党的决议和文献可以看出,进一步完善计划管理和广泛实行企业独立核算原则,将是罗马尼亚今后完善经济体制的两个主要内容。计划管理的中心问题仍然是进一步加强宏观的集中领导,即“在全国统一计划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有计划管理,要求每个生产单位考虑总的需求,并把集体领导机构采取的措施和作出的决定纳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计划的规定之中,同时严格规定地方和企业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中央计划任务”。“十三大指出,必须把整个经济生活计划和管理工作提到一个新水平,加强全国统一计划的作用,更进一步扩大国家在整个经济社会活动的统一计划、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73同时,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在计划和管理中的职权,即“部和工业中心的任务是确保对各部门的统一领导。生产单位劳动人民委员会和劳动人民大会在经营方面将拥有越来越大的权限。”74 K`-!uZW:B7  
T^.Cc--c  
进一步推动新财经机制的实施,是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其中尤其强调实行企业财经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其主要原因正如尼·齐奥塞斯库指出的:企业组织不力;产品质量低劣;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均未达到计划指标。这种状况导致自筹基金无来源,因此,影响整个财经独立核算原则的实施。 5Wx~ZQZ  
Kg\R+i@#<  
  \wvg,j=  
/RnTQ4   
注释: E%N2k|%8d_  
U9hS<}<Ki  
1、《罗巴尼亚共产党历史文献》,布加勒斯特政治著作出版社,1953年第2版,第381-382页。 5@~|*g[  
k@mVxnC  
2、《罗马尼亚共产党关于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罗马尼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纲领》,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75年版,第52页。 \}0-^(9zd  
~ 5"JzT  
3、尼·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沿着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第四卷,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70年版,第623页。 5\fCd|  
IH *s8tPc  
4、《罗马尼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选》,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75年版,第637页。 DGESba\2+  
%3r:s`{  
5、尼·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沿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前迈进》,第2卷,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68年版,第509-510页。 &HZmQ>!R D  
J @IS\9O  
6、《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XzIx:J6  
"Zv~QwC  
7、《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1944-1977)》,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页。 /iaf ^ >  
C#0Qd%  
8、尼·齐奥塞斯库:《沿着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向前迈进》,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68年版,第532页。 PJ4(}a  
Q><0[EPj3  
9、《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1944-1977)》,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页。 #U mF-c  
7V7zGx+Z7  
10、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即于1965年7月改称罗马尼亚共产党。 0MF}^"R  
]e?x# <S  
11、《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1944-1977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页。 LPd\-S_rsP  
ne}+E  
12、《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1944-1977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页。 $.%rAa_H  
`{v?6:G:Q  
13、《罗马尼亚国民经济史》布加勒斯特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503页。 JYb}Zw;  
8 .>/6M  
14、15、《罗马尼亚国民经济史》布加勒斯特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502-505页。 ^Q<mV*~  
Z~  
16、17、、《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1944-1977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119页。 i yesD  
k(VB+k"3  
18、《火花报》〖罗〗1956年3月27日和1957年1月6日。 X;F8_+Np  
Ta=s:trP  
19、《社会主义年代的罗马尼亚(1948-1978)》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80年版,第126页。 B=f,QU  
O`1!  
20、尼·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沿着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向前迈进》,第2卷,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68年版,第520-521页。 &EGqgNl  
W!Gdf^Yy<  
21、尼·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沿着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向前迈进》,第2卷,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68年版,第522页。 ~ Heb1tl ;  
O*6n$dUj3  
22、23、《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1944-1977)》,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4页。 26?W nu60  
*jq7X  
24、《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根据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条件改进国民经济管理和计划工作的指示》,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67年版,第69页。 K>:]Bx#F7  
AM"jX"F9/  
25、26、《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1877-1977)》,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77年版,第570页。 aW_oD[l  
m7c*)"^  
27、尼·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沿着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向前迈进》,第2卷,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68年,第540-541页。 U&Wwyu:4i  
+0wT!DZW\=  
28、《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1944-1977)》,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3页。 O Wp%v_y]  
.wA+S8}S  
29、早在1965年党的九大决议的基础上,就开始搞计划预测工作,同时以执行性计划为主。 Elj_,z  
!%(h2]MQ  
30、《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1944-1977)》,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6页。 {V19Zv"j  
0 fXLcal  
31、尼·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沿着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道路向前迈进》,第2卷,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68年版,第538-539页。 w'4AJ Q|;  
R7 jmv n  
32、《罗马尼亚的经济发展(1944-1977)》,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页。 . 5y"38e  
`O?T.p)   
33、尼·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沿着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前迈进》第7卷,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73年版,第36页。 G6P)C##ibn  
#FOqP!p.E  
34、《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z+}QZ >  
#65^w=Sp}  
35、《对当代经济的探讨》,布加勒斯政治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va>ex$d  
zdl%iop3e  
36、《对当代经济的探讨》,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86年版,第465页。 D B526O* [  
eYUr-rN+)z  
37、尼·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沿着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前迈进》第28卷,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85年版,第54-59页。 W<ZK,kv  
pW0dB_  
38、《政治经济学》,布加勒斯特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0页。 O)|P,?  
Yj|eji7y  
39、《对当代经济的探讨》,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页。 u|#>32kV  
aVs(EHF  
40、41、《自由罗马尼亚》报,1986年4月1日。 (:V>Hjt  
1+;C`bnA  
42、《自由罗马尼亚》报,1986年4月1日。 2zSG&",2D  
Ox!U8g8c  
43、罗马尼亚政治出版社,1983年版,第230页。 ] Wy)   
RrZM&lXY  
44、罗《火花报》1984年10月27日。 C;+(Zp  
DhLqhME53  
45、46、《当代经济科学体系和当代经济体系》,罗马尼亚政治出版社1986年版,第488页。 Jq.lT(E8D  
BaF!O5M  
47、《政治经济学》格·阿波斯托尔主编,〖罗〗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页。 gU^$Sx7'  
/PBaIoJE  
48、维尔吉尔·伯尔福:《根据社会生产费用确定价格》,〖罗〗《经济杂志》,1982年第4期。49、50、〖罗〗《火花报》1987年1月25日。 s'aip5P  
&GTI  
51、52、《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83年版,第314-317页。 _ZB\L^j)  
`N//A}9  
53、《尼齐奥塞斯库在罗共十三大上的报告》〖罗〗《火花报》1984年11月20日。 =;a!u  
'7Nr8D4L  
54、〖罗〗《火花报》,1984年11月20日。 KOq;jH{$  
-ezY= 0Q&  
55、玛·波勃特和玛·奈阿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完善政治体制的基本方向》,〖罗〗《经济杂志》1987年第2期。 )4U> !KrY  
g>0XxjP4  
56、57、玛·波勃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完善政治体制的基本方面》,〖罗〗《经济杂志》,1987年第2期。 d6{Gt"  
63|+2-E2Q  
58、《法律、命令和决议汇编》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81年。 +6$g! S5{  
r~-.nb"P  
59、罗《青年火花报》1987年3月30日。 ?^mi3VM  
n6d9 \  
60、61、62、《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83年,第45-51页。 r[(xj n  
AmPMY:1i"  
63、64、尼·齐奥塞斯库:《在罗共中央全会上的讲话》、《自由罗马尼亚》报,1986年4月1日。 mP38T{  
u=F+(NE"  
65、66、《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罗〗《社会主义时代》1987年第7期。 ]r! >{  
X[s8X!#  
67、68、69、尼·齐奥塞斯库的讲话,〖罗〗《青年火花报》1987年2月25日。 F;ZSzWq  
`O?TUQGR  
70、尼·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沿着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向前迈进》第28卷,〖罗〗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Iewx Gb>  
qW:)!z3\  
71、《当代经济科学体系和经济体系》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Z v_.na/^K  
=o}"jVE  
72、73、格阿波斯托尔:《政治经济学》〖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02页。
千万人要成为枪炮弹!
顶端 Posted: 2008-05-01 19:16 | 5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Total 0.021075(s) query 6, Time now is:05-02 09:51,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