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尤利乌斯•伏契克专题 --]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精华内容 -> 尤利乌斯•伏契克专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19
[attachment=8085] -+#g.1UL/  
伏契克协会会员昂德雷依•卡德莱茨和主席杨•叶林内克(右)  {@gTs  
g6=w MRt[  
在1989年11月政体变更之后,某些捷克的反共产主义人士对伏契克的卓越作品《绞刑架下的报告》和作者本人的爱国情怀抛出了怀疑论调。由历史学家弗朗迪塞克•雅拉塞克领导的捷克学者们组成了一个小组,承担了对报告成书情况的调查工作。他们详实的调查报告充分证明了伏契克的清白——无论是作为作者,作为反法西斯战士,还是作为一个人。智利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普罗•聂鲁达曾经这样写道:“我想要强调,我们这些现今的作者们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我们正生活在明天的文学领域会称之为伏契克时代的日子里,一个纯英雄主义的时代。也许没有(比《绞刑架下的报告》)更伟大和纯粹的作品,也没有一部其它作品是在如此可怕的环境中写作出来的。” |Y42ZOK0  
#7~i.8L  
我不知道文学是否会将这个时代称为“伏契克时代”,但我丝毫不怀疑,在这些日子里所产生的“纯英雄主义”。伏契克的报告确实是在“可怕的环境”下写出来的,众所周知,1943年9月8日伏契克40岁的生命结束在柏林的绞刑架下。而在他死前的三个月,他的那句后来闻名世界的警句“人们,你们可要警惕啊!”,被从布拉格庞克拉茨的盖世太保监狱中夹带了出来。 i'}Z>g5D  
Mb#-I GZ  
两位被伏契克在他的《报告》中称为勇敢的人,将这些手稿一页一页(总共167页)地偷带出来,并由其他的爱国者一直保存到了解放。毫无疑问,当伏契克提及这两位穿德国制服的狱中保护者的名字时,冒了巨大的风险。盖世太保很可能会对他们采取残酷的报复行动。但是伏契克冒了这样的险,因为他信任人的真诚和勇气。在整个欧洲有着很多这样的反法西斯战士,这些人拥有了足够多的优秀精神品质。  V6{P41_  
T-L; iH~0  
而这本书也是关于这些品质的。而且可能主要就是关于这些品质的。 R9B!F{! 5  
std4Nyp  
遗憾的是,在战后大约有百分之二的原始章节被删去了,直到最近才获得恢复——在半个世纪之后。当然,在战后那种充满敌意的气氛中,出版者对于伏契克公开提到的很多事实颇感为难,认为当时不适合将它们公诸于众。这很类似于著名的《安妮日记》,这本书在初版的时候也作了若干删节。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出这些删节的主观原因已经失去了它们的意义。对于伏契克的手稿来说,情况也是一样的。 V9o_ Q  
QA3q9,C"  
90年代初,一群记者、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以及一些伏契克的同代人在布拉格成立了伏契克学会。这个组织发现了一份文件,表明在《报告》的第一版出版之前,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鲁道夫•斯朗斯基曾经指示伏契克的遗孀古斯塔,手稿的编辑者,要求省略某些段落。而原因我们只能是猜测了。 <O#/-r>2  
_'lrI23I  
不幸的是,主要的删节位于伏契克报告的最后部分。在被指控犯有死罪之后,在等候着被押往柏林受审和执行的日子里,他匆匆地写下了这最后的部分。他用简略地方式解释了,为什么在数周顽固地沉默不语之后,他决定要向盖世太保“交代”——就像他自己注解的那样,去和他们“演一场戏”。原因是他发现了他的很多捷克文艺圈中的友人们,虽然仍是自由之身,却正处于危险之中。 5lMm8<v  
]/y&5X  
伏契克提到了他们的姓名。其中就有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Skxa\MI  
z9#iU> @  
伏契克给盖世太保们演的这场“戏”无疑是危险的:作为捷克知识分子反法西斯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给盖世太保们编造了他非法活动的一个假象。他知道自己无法逃脱死亡,他所关心的是别人的生命。他将纳粹的视线从那些仍然在为自由而努力的人们身上转移开去。他“交代”了,不是要背叛,而是要迷惑盖世太保。 RO1xcCp  
*0aU(E #  
这些发生在战争的中期,当时纳粹德国的军队正在朝着斯大林格勒推进。希特勒的冷酷副官亨德里希遇刺,捷克笼罩在大屠杀中。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伏契克精妙的诡计获得了成功。盖世太保被完全迷惑了:没有一位在这些删除章节中被提到的捷克爱国者被捕,他们曾经命悬一线,但他们所有人都活着看到了解放。 5$ra4+k0  
E'J|  p7  
在这场监狱里进行的与法西斯的智力“秘密”战争中,伏契克赢得了彻底的胜利。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23
夜晚的来客(片断) .NX>d@ Kc  
:yS Q[AJ"  
背景介绍:维捷斯拉夫·奈兹瓦尔和伏契克在三十年代同为文艺团体旋覆花社的成员,1929年因为政见不合退出捷共,后又重新加入。1942年4月,伏契克曾在前化名为弗拉尼奇科娃太太的向导安排下前去奈兹瓦尔的寓所,告诉他秘密出版《创造》的消息,并寻求合作。在《报告》的结尾,伏契克写到为掩护他人而演戏的部分,也提到了奈兹瓦尔。1955年奈兹瓦尔撰写此诗描述当时见面的情况。 ^(.utO  
_usi~m  
…… k 1sR^&{l  
=5D@~?W ZG  
[attachment=8086]   wf&1,t3Bgn  
维捷斯拉夫·奈兹瓦尔(1900-1958) S!{Kn ;@  
在名人祠的坟墓和雕像 qJ5gdID1_  
=>u9 k:('9  
Fq`wx  
他走进我的工作室,取下眼镜, 1 GB  
他目光炯炯, i9B1/?^W&  
他不让我把他的大氅挂到前厅, \?K>~{)  
他把它搭在我写字台旁的椅子上, > Du>vlT Y  
我们挨着小圆桌坐了下来,外面夜幕正徐徐降临。 V+dFL9  
ffibS0aM  
布拉格人忙着关上窗户,放下窗帘, u EE#A0  
所有的人都侧耳倾听着门外的动静, ~'3hK4  
他们怀着秘而不宣的目的坐了下来, eT ZQ[qMp  
在桌子后面,收音机旁和厨房里的凳子上, kFZjMchm A  
围着通红的炉火回忆起狱中和死去的人们。 O~u@J'4  
>G<.^ ~o  
我们坐到小圆桌旁, j87IxB?o  
黑夜像一只嗥叫着的无形的豺狼, jPyhn8Vw  
那是党卫军虎视眈眈之夜, /sa\Ze;E  
那是充满民族血海深仇之夜, m L,El2  
那是布满泥潭之夜, 38HnW  
那是闪烁着母亲和忠实的儿子们的希望之夜, uJ_"gPO  
那是吞噬着无数尸体的肉蝇之夜。 P%^\<#Ya7  
{z0PB] U  
他知道一切线索的会合点, YThFskRoO  
他是解决难题的能手, :d`8:gv?  
他赠给我一本论鲍日娜·聂姆曹娃的书,  6( ~DS9  
还有几份《红色权利报》, 63Dm{ 2i}F  
据说他在追捕者面前越窗逃走, +f]\>{o4  
所以一只腿有点瘸, $P7G,0-  
一生中他善于把责任心和冒险精神结合起来, F3,djZq  
我想,这也是他对诗歌和艺术的要求。 ;d{lvKk  
*JmU",X  
?:1)=I<A4  
[attachment=8087] BdYl sYp  
伏契克签名的《战斗的鲍日娜·聂姆曹娃》 :eR[lR^4*  
_>)=c<HL  
据说他要写一本书, vo3[)BDbT  
等他有了闲空的时候。 W*D]. |  
不是写文章、专论,也不是进行论战, OK1f Y`$z  
而是写一本书, ckg8x&Z  
在低矮的灯光下面他眼里燃起了蓝色的火焰。 g$eZT{{W  
,`nl";Zc  
他来找我是要我写一首诗, 69tT'U3vb$  
他深为惋惜:我的笔名罗伯特·戴维已经暴露,[注]  U<Z\jT[  
据说我可以模仿他的文体把自己隐藏起来, [ Cu3D  
必须投入最后的决战, o7#Mr`6H  
全民族必须奋起斗争!否则, Q{))+'s2h  
面对给世界带来胜利和欢乐的战士他将羞愧难言! 1WbawiG}  
QnPgp(d <  
[注]原文为:A lituje, že byl odhalen můj dvojník Robert David。原译文为:"他对我的挚友罗伯特•戴维的被揭露深为惋惜"。罗伯特·戴维德(Robert David)是奈兹瓦尔三十年代使用的一个笔名。 u9~RD  
J`@#yHL  
我们喝着茶,我又打开一瓶葡萄酒, z6 A`/ jF}  
房间里烟雾腾腾,如同快要爆炸一般, PdNxuy  
钟摆在来回摆动, Ze>Pg.k+  
黑夜在远处嚎叫,犹如单簧管发出的悲鸣, .} ||!  
我们筹划着决定命运的大事,思索着日常琐事, YTo^Q&  
他最心爱的一本书,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日子, jpW(w($XL  
就是他参加共产党的那一天。 x|oa"l^JZ"  
9X[}ik0  
他清楚地意识到, 76M`{m  
那是生死攸关的日子, Qx%]u8s  
在那一天他决心去经受一切考验, q=|0lZ$`V_  
时间在流逝,历史在不停地向前。 r" )zR,  
%G>|u/:U  
这不能不唤起人们的幻想和激情, ;th]/ G  
在探照灯的强光下,他们看到了锦绣前程, ~!G&K`u  
在它的扩音器下他们载歌载舞, x[i Et%_  
如同现在世界六分之一土地上翩翩起舞的人们, G*$a81dAX  
他们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天空点亮彩虹, {Vj25Gt  
他们看到了更幸福的一代在地球上行进。 TR([u  
T.j& UEsd  
为了男人和女人们能相亲相爱的一代, ;N/=)m  
为了那样的锦绣前程流血牺牲, I-`qo7dQ_S  
这样的牺牲算得了什么! ok+-#~VTn  
为了那样的未来献出生命, H%:u9DlEK/  
这样的献身虽死犹生。 eODprFkt}  
房间里到处是无形的扩音器, &ivPY  
碰杯的声音和庄严的乐曲交织在一起, B%e#u.'6  
而黑夜却像恶狼那样张开血盆大口。 c?1 :='MC  
`+go| 5N2  
[attachment=8088] bAl0z)p  
Lidé, měl jsem vás rád. Bděte! -$J%.fdPs  
《绞刑架下的报告》末句:“人们,我爱你们。要警惕!” 3ZKaqwK  
 ;zl/  
准备着去完成伟大的使命, /^>yDG T,0  
它意味着一个人必须懂得欢乐的含义, ^"?b! =n!  
为了所有的人终能在快乐中生活, gc6T`O-_;  
为了使一切考验都难不倒我们, raPUx_$PH  
为了刑具上滴淌的鲜血能奏出希望之歌, ie+746tFW  
为了让勇敢者的清泉永世不致枯竭, iTq~ ^9G  
为了你能和凯旋的大军一起幸福地进入布拉格, ;"@FLq(n  
为了使无限的激情能战胜人们身上的疑虑和惰性, $3C$])k  
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比钢铁还坚硬的纪念碑, te b~KM  
“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jcEEIEi  
这就是最好的书,你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刻。 8*V8B=q} K  
=*u:@T=d5  
天亮了, >X(,(mKi  
在窗纸的缝隙中两种光亮在斗争, ->S6S_H/+&  
1942年4月, EjY COb-  
推心置腹的畅谈像无法名状的魔力抓住了我们的心。 3M&IMf,/@  
他必须戴上黑色眼镜,穿上宽大的大氅,再佩带好两支手枪, @`X-=GCl  
如同过去那样, koizk&)  
当敌人逮捕他而又来不及销毁一切的时候, ErDt~FH  
当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时,他只有去迎接考验, .$,.w__m ~  
他只能在绞刑架上挤出一点闲空, Mi5"XQ>/  
去做他唯一能做的事——写一本书, rLm:qu(F1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命运。 &3;yho8v@  
V,@Y,  
G?OwhX  
`xO &!DN  
43?J~}<Vs  
在那个夜里有多少东西我们尚一无所知, &_!g|-  
在那里夜里情况是多么危急, tt7l%olw  
在那个终生难忘的夜里, ;%R+]&J  
葡萄酒早已喝光,烟灰缸里满是烟蒂, 5E#koy7 $s  
而窗户紧紧关闭, t,8p}2,$  
人们已经入睡,客人把礼帽拉向前额, \I4*|6kA  
女向导正准备起程, A -dL_3  
他的手里握着盲人用的拐棍, # Y*cLN`Y7  
它把他领进了豺狼般凶恶的黑夜。 (n~ e2tZ/  
再一次短暂的拥抱, F ;m1I+;  
再见,永别了。 cP~?Iz8nD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  9g*MBe:  
再见,今天或者明天, u/h!i@_w[  
或者在这个豺狼之夜的彼岸, x_3Zd  
在未来已变成了现实的彼岸, X[cSmkp7  
在我们的旗帜高高飘扬的彼岸, pSq3\#Twr  
旗手,那是你的旗帜, vKX $Nf  
充满希望的旗帜。 y&.[Nt '+  
人们已经入睡,客人把大氅的领子拉起。 $ZPiM  
:K) =Hf2y  
尽管情况万分危急, 32f lOi:  
今天,明天或者在行刑队面前, Odo"S;)  
世界上将有千万个扬声器不顾一切地辗转传诵, =lf&mD _/  
在那像黑死病一样可怕的黑夜里, >Tm|}\qEb  
尤利乌斯·伏契克在瘦小的女向导引领之下走遍了布拉格。 zJfoU*G/B  
他不是走向死亡, t*? CD.S  
他是以胜利者和必将赢得胜利的人们的名义, 82X}@5o2  
行进在田埂上的花丛之中。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25
Noční Host(夜晚的来客) p,=:Ff}~  
jG3}V3|.  
V týdnu před Velikonocemi roku 1942 $o"P Q!z  
Navštívila mě mladá žena, %KeQp W  
Kdysi chodila mezi nás, COw]1 R  
Teď byla provdána, GLe(?\Ug=  
Patřila jaksi do rodiny, kterou jsme tvořili my     ;n*N9-|.  
  všichni, S!GjCog^J  
My, kdo jsme se hlásili k umění své doby bT@7&  
A ke komunismu, qO<'_7TN[  
Přišla ke mně #pxc6W /  
S kufříkem plným knih, fNi&1J-/  
Je prý to nenápadné ua['rOnU  
Pro případ, že by ji chytila německá tajná policie, :zC'jceO  
Prý mně přivede kohosi, ><X!~by  
Koho rád uvidím, {.N" 6P  
A zdali prý jsem hlídán, ,uD>.->  
Hlídán, k smíchu! Qhnz7/a9  
Kdo z nás by nebyl hlídán! A}#@(ma7  
Avšak je nás tolik <%JRZYZ  
A oni mají v hlavě tmu, 3986;>v  
Jejich čeští pomahači jsou nám ještě nebezpečnější, ,~Y5vnaOQ  
Hned vedle mne bydlí německá žena, kterou   sX3Vr&r  
  navštěvují SS,  #EpDIL  
Div neslyším vrzání divanu, 62}bs/%  
Hlídán, k smíchu! vO1P%)  
Člověk je stále připraven, že zazní jednoho dne   &/J[PdSb$  
  osudný zvonek, )>ed6A1  
Přesto se však občas navzájem navštěvujeme, #;RP ?s  
Ať přijde za soumraku o odejde pod pláštěm noci. |n;gGR\  
Někdy po velikonočním pondělí, @NXGVmY1}  
Nevím už přesně, který den to bylo, N,w;s-*  
Jsem nahoře v pátém poschodí xa#:oKF3  
A on je očekáván dole, t Ib?23K0  
Jak bylo smluveno, P'D~Y#^  
Je večer, yKO84cSl  
Tramvaj rachotí, není slyšeti výtah, _9Kdcoh  
Krátké crnknutí zvonku WT!8.M;Kv  
A přichází ona mladá žena, J ,fXXi)J  
Co myslím, kdo prý jde ke mně na návštěvu, &50Kn[  
Julius Fučík FeS6>/  
Říkám bez rozmýšlení, S{A u%Rs  
Ačkoliv jsem o tom nepřemýšlel. E0c5 c  
Vstupuje /h0<0b?i  
V širokém převlečníku, v černých brýlích a s hustým     HnVUG4yZTD  
  plnovousem, W|T"'M_  
Tak jsem ho už viděl kdysi, {sy#&m(el  
Objímáme se, až nám praskají kosti, n%Xw6qV:  
Vstupuje do mé pracovny H{x}gBQ  
A s jeho průvodkyní přichází ještě jedna průvodkyně.   u pf7:gk +  
     /|y3M/;F  
§   n>\BPiz  
     *g5df[  
Tak jsem ho potkal už kdysi dávno před válkou, Y9m'RFZr  
Nahoře na Václavském náměstí před prodejnou   *?gn@ 4Ly  
  tabákových specialit, ij6ME6  
Nápadný muž v černých brýlích a s hustým plnovousem, E~zLhJTUL'  
Povědomý člověk, >]=1~ sF  
Snadno jsem se mohl zmýlit, (J): >\a]  
Ale na krok od něho stojí Gustina, k 6~k  
Jsi to ty? Zg7~&vs$  
Ne, pane, mýlíte se! !&C8y  
Hezká věc, avšak proč tedy s tebou stojí ona! `X]-blHo  
Často jsme se prý potkávali, ^Y xqJy  
A já prý jsem ho nepoznal, sp[nKo ^  
Povědomý člověk, WjGv%^?  
Viděl jsem už kdysi předtím letmo tuto povědomou   \1RQ),5 %]  
  tvář. 0x0.[1mB  
To nebylo dobrodružství pro dobrodružství .9 WUp>  
Nosit dávno před válkou podivínskou masku  !+IxPn  
Na krásné bezvousé tváři mladého muže s modrýma   1+o>#8D  
  očima, gtz!T2%  
Mladého muže, kterého měly rády ženy, 5/mW:G,&  
Mladého muže, který miloval poezii, qkv.,z"  
Mladého muže, kterého hledala policie, C%v@ u$N  
Mladého muže, který měl nastoupit trest 8&VwAo  
Za to, že mluvil pravdu na schůzích, v továrnách   SGH"m/ e  
  a všude 0At??Z py  
Za to, že miloval život, poezii a Sovětský svaz, %|Vo Zx ^  
Unikal smečce tajných policistů, V0L^pDLOV  
Nápadny muž v černých brýlích a s hustým   DB_ x  
  plnovousem. 1,W%t\D  
Tak jsme se sekali také v hotelu Metropol v Moskvě `NV =2T  
V září roku 1934, u *z$I  
Přešel přes hranice vydechnout zde zhluboka jako   2s EdN$O  
  svobodný člověk qo.~5   
A hned poté odložil v holičské oficíně svou šálivou   @l&5 |Cia  
  bytost, h GS";g[?  
Jeho tvář vyšla jako slunce, y]?%2ud/=  
Jak slunce z hloubi pralesa, který se propadl do země, Tp<=dH%$%"  
Tvář herce, jenž dohrál hrdinnou roli w"-bO ~5h  
A přichází do kavárny vypíti s přáteli čaj.   96vv85g  
     p&_a kQj  
§   E[LXZ h  
     S'Q$N-Dy  
Tak chodíval po léta mezi nás G4s!q1H  
A poezie hučela jak vodní mlýnek, Ih`n:aA  
Pokaždé někdo jiný zvedal splav uGJeQ  
A voda času poháněla jiná kola, f9JD_hhP'  
Kola dějin, 9XS+W w7  
Chodil mezi nás z redakce Rudého práva, Lq  LciD  
Z továren, z veřejných schůzí, ze zakavkazských měst, ]&VD$Z984r  
Připraven kdykoliv svésti jiskřivý souboj, m |,ocz  
Rytíř, který se uměl až do konce bít, +:It1`A~]  
Rytíř, jen nenechal nikdy v bitvě své hledí ani svůj   I~"-  
  štít! .gT@_.ZD9  
Jednou přivedl do kavárny svého otce, 6%ID*  
Tenkrát zdál se býti ještě šťastnější, /Os)4yH\  
Nepyšnil se jen bodrým mužem, který ho zplodil, R]/F{Xs  
Mužem, jehož domovem bylo jeviště, HqOSQ<-Fo  
Synové, měli byste si vzíti příklad 8pDJz_F!{  
Z tohoto syna, který se připravuje na veliký úkol, .'"+CKD.N  
Připravuje se na něj celým svým životem.   d"5:/Mo  
     nAd 4g|  
§   4ej$)AdW3  
     iml*+t  
Vstupuje do mé pracovny, sundává brýle xzMa[D4(  
A jeho oči září, RGLwtN  
Nechce dovolit, abych pověsil do předsíně jeho   7z=Ss'O]  
  převlečník, *D;B%j^;  
Klade jej přes židli u mého psacího stolu, jzEimKDE's  
Usedáme ke kulatému stolečku, zatímco zvenku   *kL1r w6  
  se přibližuje noc. \I,<G7!0  
     O(/K@e  
§   7=T0Sa*;  
     6! g3Juh  
Pražené zavírají okenice a stahují zatemnění J~<:yBup}  
A národ se sluchem upřeným ke dveřím si   4pq>R  
  spiklenecky usedá >g93Bj*  
Za stoly, k rádiu nebo na kuchyňské židle 3Luv$6  
Či k řeřavému ohništi vzpomínek na lidi ve vězení   7"*- >mg  
  a zemřelé. Bh2m,=``  
Usedáme ke kulatému stolku, &.<{c `-  
Zatímco kolem dokola štěká neviditelná vlčí noc, K( 6=)  
Noc s jaguáříma očima SS tváří, f|6%71  
Noc podminovaná nesmiřitelným hněvem národa, 5 qG7LO.  
Noc bařina, G~4^`[elB  
Nad níž světélkují naděje matek a věrných synů, |=38t8Ge&  
Noc masařka, zK:/ 1  
Která požírá nekonečné hekatomby obětí.   v_5DeaMF'  
     Cj5M  
§   gNLjk4H,S[  
     Rl3KE)<  
Ví všecko, u něho sbíhají se nitky, f*5=,$0  
Sebezapletenější dovede rozplésti, %DPtK)X1  
Dává mi svou knížku o Boženě Němcové LAf!y"A#  
A několik čísel Rudého práva, ]pb;q(?^  
Prý vyskočil oknem před svými pronásledovateli, FNmIXpAn*@  
Proto napadá poněkud na nohu, kf-ZE$S4  
Celým svým životem dovedl sjednotit povinnost   o,Ha-z]f  
  s dobrodružstvím, h{<^?=  
Myslím, že totéž žádá od poezie a umění!   ZQl[h7c/N  
     giaO7Qh~  
§   0<v~J9i  
     `p#A2Ap A  
Jednou by chtěl prý napsat knihu, c!Pi)  
Jednou, až na to zbude čas, ^n]tf9{I  
Ne články, studie, polemické stati, 7GK| A{r  
Knihu, 6/@ cP/  
Jeho oči se rozhořely pod nízkou lampou modrým   {%S1x{U}W-  
  plamenem. .Ji r<" *<  
Přišel si vyžádat ode mne báseň [(ty{  
A lituje, že byl odhalen můj dvojník Robert David, uLhamE)  
Za jeho sloh prý bych se býval mohl skrýt, ,*S?L qv^  
Je nutno zúčastniti se rozhodující bitvy, z0g]nYN%  
Národ musí bojovati, jinak nezbylo by mu nic   &R*d/~SU  
  nežli stud, 1oX"}YY1  
Stud před těmi, kteří přinesou světu vítězství a radost,   Y60ld7H  
     }(M<sEK~  
§   sur2Mw(M"  
     92 Pp.Rh  
Pije se čaj, otvírám láhev červeného vína, %7 J  
Pokoj se chvěje v dýmu cigaret, jak by měl každou   'Q(A5zfN]Y  
  chvíli vybuchnout, r*+9<8-ZX<  
Hodiny kráčejí pozpátku i vpřed, mvUYp,JECl  
Noc ječí z dálky jako klarinet, !k<+-Lf:2  
Myslí se na osudné věci i na maličkosti, 0U`Ic_.  
Nejlepší kniha, nejvýznamnější den v životě, 1P2%n[y  
U něho je to den, kdy vstoupil do komunistické   KD Qux  
  strany, :?RK>}4|F  
Nejosudnější den, %Si3t2W/  
Je si toho dobře vědom, #0xvxg%{  
V ten den se rozhodl obstát při každé zkoušce, \3)%p('  
Voda času teče a pohání dějiny.   =/dW5qy;*+  
     h.2!d0j]  
§   >t*zY~ R.  
     {_[l,tdZ  
To není pro lidi bez fantazie a citu hH[JY(V  
Vidět pod palčivými reflektory budoucnost, Sk;IAp#X9  
Tančiti pod jejími lampiony, g s'bv#4yd  
Tak jak se tančí již nyní na jedné šestině světa, >%[(C*Cks  
Rozžehovat na českém a slovenském nebi duhu, U}Xc@- \ ?  
Vidět kráčeti po zemi šťastnějšího člověka, V!},a@>p  
Pokolení, kde muži a ženy se budou navzájem   z+-k4  
  vzdávat jen z lásky, }clFaT>m?  
Takové budoucnosti přinášet oběti k,?Y`s  
Není oběť, -Qn:6M>w^  
Pro takovou budoucnost zemříti )[nzmL*w  
Není smrt, JxD@y}ZYE  
Pokoj je pln neviditelných lampionů, YuPgsJ [m  
Číše zvoní, slavnostní kapela vyhrává, IyP\7WZ  
Zatímco kolem dokola vlčí noc skřípe zuby.   X% _~9'#%  
     ;xth#j  
§   wc__g8?'  
     y[r T5ed  
Být připraven na veliký úkol, $yCj80m\  
To znamená umět radovati se, 2s 6Vy  
Aby se všichni jednoho dne radovali, z9dVT'  
Aby se dalo obstát při každé zkoušce, 4vBbP;ELWq  
Aby zurčil nadějí a písní pramének krve   HHEFX9u  
  na mučidlech, NoYu"57\  
Aby ani po staletí nevyschla studna odvahy, &|{K*pNa  
Abys moh vtáhnout šťasten s vítěznou armádou   `+zr PpX  
  do Prahy, &# @1n  
Aby bezmezné nadšení přemohlo v člověku skepsi   })!n1kt  
  a lenost, ^x/0*t5};z  
Ne pro pověst či pomník trvalejší kovu, aL=VNZ!Pqc  
Lidé bděte, měl jsem vás rád, a-QHm;_S  
Nejlepší kniha, nejvýznamnější den v životě.   j./bVmd.  
     z>y,}#D?C  
§   Rut6m5>  
     |qbJ]v!  
Svítá, P"i qP|  
V trhlinách zatemňovacího papíru zápasí dvojí   a~XNRAh  
  světlo, NqF-[G<  
Duben 1942, CSsb~/Oxu  
Nevýslovné kouzlo důvěrného rozhovoru se     ,Y!T!o} 1  
  rozplývá, ,#WXAA mm  
Je třeba nasadit si černé brýle a obléci široký   8d$~w h  
  převlečník, 8o{ SU6pH  
Zatěžkaný pistolemi, !%@n 067  
Tak nějak tomu bylo, jH:*x$@ =  
Když pro něho přišli a nedalo se nic už zahodit, w$B7..r  
Když nedalo se nic už dělat než obstáti v zkoušce cPS!%?}I  
A dát si vnutit na mučidlech volný čas, gWWy!H  
Když nedalo se nic už dělat než napsati kniku, sgB3i`_M  
knihu - osud.   ( I,V+v+{Y  
     =e._b 7P  
§   &F.lo9JJ  
     #d|.BxH  
Té noci jsme ještě tolik věcí nevědělí, {L4^IKI  
Té noci, kdy viselo všecko na vlásku, ~^5uOe TZ~  
Té nezapomenutelné noci, d[$1:V  
Víno je dopito, popelník se plní, nelze otevřít okno, s#qq% @  
Dům spí, poutník si naráží do čela klobouk,  K8 ThZY%  
Průvodkyně se chystá na cestu, K}Z'!+<U  
Ruka tiskne cosi jak slepeckou hůl, cL1cBWd  
Jež vede člověka do vlčí noci, R9#Z= f,  
Ještě jedno krátké obejmutí, BAKfs/N  
Na shledanou, vždy na shledanou, BC4u,4S  
Ať se stane cokoliv, wk5a &  
Na shledanou dnes či zítra, Rwy:.)7B$q  
Nebo až na druhém břehu té vlčí noci, #K)HuT  
Na břehu, který je už sama budoucnost, Nxt/R%(  
Na břehu, kde mává náš prapor, dR=SW0Oa{  
Tvůj prapor, praporečníku, HQUL?URt  
Prapor, jejž pozvedá sama naděje, )m)>k` 0  
Dům spí, poutník zdvíhá límec širokého převlečníku.   CyXcA;H,.  
     OdR  
§   ;G\rhk  
     =3J~ Fk  
I když bude viset všecko na vlásku, 7rr5$,Mv  
Dnes, zítra či před popravčí četou, A6UtpyS*'  
Všemu navzdory svět bude pln lampionů, xMuy[)b  
Jak oné morové noci, <XLATS8Y  
Jíž kráčel Julius Fučík s malou průvodkyní po   7NXT.E~2  
  Praze, }'X}!_9w>  
Jak nešel by ani na smrt, jak šel by mezi kvítky    UNhD  
  na mezi ]\3dJ^q|%  
Ve jmému těch, kdož zvítězili, ve jménu těch, kdož   -#Wc@\;  
  zvítězí! 1MV^~I8Dd  
     zzW^ AvR  
(Chrpy a města, Československý spisovatel 1955)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28
寻访伏契克的足迹 gXfAz,  
(sl]%RjGa  
c dGl[dQ/  
?3z x?>sG  
_*`AGda  
[attachment=8091] 1zp,Suv  
《绞刑架下的报告》手稿的开头部分,摄于2005年 $==hr^H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记者循着当年知名人物的足迹去感受那些值得我们珍视的历史片断。 hi ]+D= S  
` 86b  
捷克虽与德国接壤,但在二战之初便沦为纳粹德国的保护国,似乎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战争故事。可是,一个民族无论多小,都有伟大的英雄人物;一个国家任凭时势变迁,都不能抹杀英雄的伟大行为。在捷克,就诞生了闻名世界的无产阶级战士伏契克,还出现了成功刺杀党卫军头目海德里希的库比什和加布契克,以及让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深切纪念的小村——利迪策。如果把这几个点贯穿起来,就可以清晰地解读到捷克人民可歌可泣的反法西斯斗争史。 9g*~X;`2  
Fvv6<E  
在捷克老共产党员扬·耶利奈克的支持和帮助下,本报记者就这一主题做了深入探访。耶利奈克年近六旬,不仅是捷克共产党《新报》的记者,还有一个令人尊敬的身份——伏契克学会主席。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耶利奈克拖着不久前摔伤的左脚、裹着石膏带我们走访了一处又一处历史故地。捷克共产党是目前中东欧国家中唯一一个坚持沿用“共产党”名称的左翼政党,如今在议会中尚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国际形势在东欧剧变后对共产党整体不利,捷共也不断受到捷克社会排挤,处境很不乐观。在采访过程中,耶利奈克不时感叹目前社会问题很多,同时对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敬佩,并对中国人民保持一脉相承的革命历史观表示赞许。在捷克,由于媒体导向等原因,像伏契克这样著名的反法西斯英雄已经逐渐被人遗忘,许多青少年已经不知道他的事迹了。 T!*7G:\f"  
Tw`l4 S&  
“二六七号牢房” U>I#f  
f'.yM*  
  [attachment=8089] }5S2v+zE  
幼年伏契克与妹妹的合影  ipyO&v  
@?%"nK  
中国人民知道并记住伏契克这个名字是从《绞刑架下的报告》开始的,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二六七号牢房”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O+9 v}2  
>5N}ZIN  
伏契克1903年出生在布拉格的斯米霍夫工业区,十八岁时就加入了刚刚诞生的捷克共产党。之后担任红色权利报编辑、创造刊物主编,同时还是党中央委员。在希特勒占领下的布拉格,他领导共产党员与敌人作斗争,还用手中的笔深刻揭露法西斯暴行,鼓励敌占区的捷克人民坚持斗争。由于叛徒出卖,伏契克于1942年4月被捕,翌年9月被害。 :8 )4:4$^  
nC*/?y*9  
“二六七号”牢房位于捷克最大的监狱——庞格拉茨监狱内,伏契克就是在这间牢房中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绞刑架下的报告》。由于这间牢房目前还在使用,我们不能去现场参观缅怀,但监狱博物馆馆长给我们展示了当年“二六七号”牢房的号码牌和写有伏契克名字的牢房钥匙。在伏契克关押期间,有两位捷克狱警十分尊敬他,建议他把自己的革命思想记录下来,以勉励后人。他们偷偷地把笔和纸送进牢房,还把手稿秘密地藏起来。直到二战胜利后,手稿终于由伏契克的夫人拿出来整理出版了。这一印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全世界已被翻译成90种文字广泛传播,成为了反法西斯斗争的经典名著。 >i ~zG6H  
uV\=EDno  
在德国占领下,庞格拉茨监狱成了屠杀爱国志士的人间地狱。记者看到了当年的绞刑架和断头台,寒气逼人。据馆长介绍,德军投降之际,狱警们害怕受到惩罚,曾把断头台偷偷扔到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中,企图销毁罪证。后来,捷克人还是把它打捞出来,摆回原处,让人们永远记住那些法西斯刽子手们的卑劣行径。 @'U4-x  
Lh,<q >t  
“一间宽敞的房间,放着六排长凳,凳子上直挺挺地坐着受审的人,他们面前是一面光秃秃的墙,犹如电影院的银幕。把全世界所有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加在一起,都远没有从这些等待着新的拷问、新的折磨和死亡的受审者的眼睛里映射在这墙壁上的影片多。”——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开篇描写了这样一处情景,这就是被称作“电影院”的佩切克宫候审室。佩切克宫当年是驻捷克的盖世太保总部。每天,大量爱国者在这里被严刑拷打,然后被运往监狱或押赴刑场。现在,这个地下候审室已被改建成纪念捷克人民反法西斯的小型博物馆,今年已届八旬的二战老兵赫拉瓦切克是博物馆的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当年他在捷克东部城市布尔诺附近进行抗击德军的斗争,后来被捕,和伏契克一样在这里被审讯,随后被发送到奥地利的毛森道尔集中营。在那里几年地狱般的生活使他减少了37公斤体重。每每回忆起纳粹德国的暴行,他的眼中都充满愤怒。他向记者说道,全世界的法西斯都一样残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无不例外,人们必须团结起来,避免这些可怖的历史再次发生。 <w:fR|O  
iFDQnt [t  
探访伏契克的后人 Cn{UzSKfs  
! TRiFD  
  [attachment=8090] o1g[(zky  
伏契克在比尔森的故居,摄于2005年 x)Gox H~#  
VtmUK$k}I  
从耶利奈克口中得知,伏契克生前没有子女,只有两个外甥女还健在,她们的妈妈是伏契克最喜欢的妹妹丽布舍。在耶利奈克的帮助下,我们同生活在捷克西部一个城市的雅娜取得了联系,她是丽布舍的小女儿。随后,我们风尘仆仆地赶到她的住处,来亲眼目睹这位英雄后代现在的生活状况。 |LjCtm)@+  
My1E@<  
雅娜非常热情,虽然今年已经71岁,但得知我们从布拉格专程赶来探望她,仍亲自到车站接我们。她满头银丝,戴着一副茶色眼镜,背着双肩背包,手里还拿着小巧的手机,这让人感到老人内心还保存着年轻人的朝气。老人的家坐落于一个十分恬静的住宅区内,室内摆设朴素、整洁。客厅里还摆着健骑机,老人说她每天都会锻炼20分钟,以保持活力。她的老伴年轻时曾是斯柯达机械公司的工程师,参与设计了当时世界最大邮轮“伊丽莎白号”的传动设备。在社会主义时期,她老伴设计的机械设备曾经出口中国。几年前老伴去世,雅娜便开始了独自在家的生活,她的两个女儿也都有了孩子。周末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外孙和外孙女们都来和她一起住。今年14岁的外孙女玛丽弹得一手好吉他,曾经在地区比赛上拿过奖。谈起现在这些生活琐事,雅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0!\%7-Q  
'"KK|]vJ  
老人随后把她心目中最珍贵的老相片拿出来跟我们分享。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照片足足装满三本大相册,里面大多是伏契克少年时代以及家人的照片。小伏契克在照片里显得十分天真、可爱。有的照片背后还有伏契克的亲笔留言。据耶利奈克讲,这些照片当中有很多是捷克人非常熟悉的,但也有一些是以前从未发表过的,因此我们很幸运地成为首批亲眼看到这些珍贵照片的记者。老人一边翻看照片一边回忆,泪水不时涌入眼眶。伏契克牺牲前雅娜只有七、八岁,但在小雅娜眼中,伏契克是一位十分亲切、幽默的舅舅,每个认识伏契克的人都很喜欢他。雅娜小时候十分顽皮,而知识丰富的舅舅不仅勉励她好好读书,还经常抽时间亲自教她认字。这在小雅娜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a3<fmJ  
k&?QeXW  
社会主义时期,伏契克不仅被政府树为捷克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知名人物。伏契克学习的地方被命名为伏契克中学,学校里还有伏契克的塑像,故居外也修建了他的浮雕像。但在1989年之后,学校里的雕像被推倒,故居外的头像上也被人涂上了红色。近年来,捷克已经很少有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了。虽然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但也没有人像我们这样出于对伏契克的尊重来亲自拜望老人。回忆起这些往事,老人显得有些怅然,但能见到远道而来的中国记者,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在万里之外还有那么多喜爱、尊重伏契克的中国人民。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29
渴望阳光 i&KbzOY  
!C+25vup  
我天生胆小,因而特别崇敬英雄。 6Q>w\@lF  
onmO>q*  
三十年前的一九六七年夏天,我蜷缩在杭州吴山上一间由庵堂改建的泥地小屋里。那里四季通风,阴暗潮湿,罕见阳光。好在即使炎夏也十分荫凉,而且远离大街上那份轰轰烈烈的疯狂喧嚣。我利用这难得的清静重读尤利乌斯·伏契克——其他的书都被大革文化命的烈火烧掉了,却侥幸保存了他的。越读,越感到这位以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布拉格精神”的捷克记者、作家、不朽的反法西斯英雄的人格魅力照亮了这片阴暗,温暖着我的心。 ]pGr'T~Gj  
?O3 G  
我想把他的名言贴在墙上。可在那种年月,“敢向毛主席保证”不会有人这么做的。但我必须做。 EgO4:8$h  
[+%*s3`c#  
我省下买饭菜的几个钱买来了纸、笔、墨汁、颜料,擦洗了三面黑糊糊的薄皮半高板壁,刷白了一面泥墙。请来老友陆君(他的书法好),写下了一大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之类的毛泽东语录,整整齐齐地贴了满屋。同时留出一整垛白墙,贴上由陆君用隶书写在浅蓝色图画纸上的伏契克的名言:“我爱生活,并且为它而战斗。我爱你们,人们,当你们也以同样的爱回答我的时候,我是幸福的;当你们不了解我的时候,我是难过的。我得罪过谁,那么就请你们原谅吧;我使谁快乐过,那么就请你们不要为我而悲伤。让我的名字在任何人心里都不要唤起悲哀。……如果眼泪能够帮助你们洗掉心头的忧愁,那么你们就放声哭吧。但不要怜惜我。我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在我的坟墓上安放悲哀的安琪儿是不公正的。”(我选的是刘辽逸的译文) hQ\]vp7V  
9wwvh'T&NK  
Y}[r`}={  
^KhFBed   
然后,我登山采摘了翠绿的柏树叶,衬在我珍藏多年的史瓦宾斯基那幅著名的伏契克画像的右下侧,装进原来存放我父母亲大人(这时他俩已过早地相继去了天国)结婚照的镜框里(结婚照属于“四旧”,早已另藏他处了),端端正正挂在那一大幅名言的左上角。 m[7a~-3:J  
FUOvH 85f  
蓦地,整面白墙因此显得明亮而高雅。阴暗的斗室仿佛闪现出一道阳光…… '1{~y3  
<l6CtK@  
这一切,是我们兄弟仨加上两三好友一起干的,乱哄哄热闹了大半天。而只听到人声,没有看见我们到底在弄啥名堂的革命群众却已经去汇报了。 dG|\geD  
b"Ulc}$/&  
当朋友们刚刚散去,户籍警S同志踱着方步进来了,他目光慢悠悠地扫视四周,见没有什么异常,最后将视线落到伏契克头上。 t +#Ss v8  
LTCjw_<7  
半晌,他自语似地说: WFdS#XfV  
jQdfFR  
“这个人的头发,真漂亮!” iN)@Cu7  
8<G@s`*  
若干天后,一位朋友的朋友听说山上住着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游山之余顺路登门造访,携带的莱卡相机中凑巧还剩下几张胶片,就给我在伏契克像和他的名言前拍下了这个镜头。 bEE:6)]G  
yZ  P+  
因没有闪光灯,照片感光不足,但仍看得出影中人那细小眼睛里亮着阳光的影子。 #" OKO6]  
n Do|^{!L`  
九年后的十月,阳光终于普照了大地。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32
暗夜里闪亮一片阳光 jc?Hip'  
——纪念捷克民族英雄、记者、作家尤利乌斯·伏契克百年诞辰 mB :lp=c`  
LRI_s>7  
:G`_IB\  
[attachment=8094] I2Us!W>6-  
著名人物画家吴永良画的伏契克像 B\mdOTLQ  
阿道夫·希特勒在狂吼。柏林街道被纳粹铁蹄敲响。捷克斯洛伐克地图瞬间被一片黑色吞没。卐字旗傲慢地飘过布拉格查理大桥……每当从荧屏上看到这些真实的镜头,看到二十世纪沉重、惊心的一页被骤然掀开,全球陷入漫长严酷的黑夜,我的心在紧缩与愤怒的同时,会感觉一片耀眼的阳光从这历史的黑夜里闪亮,给人以鼓舞、激动、希望。这是尤利乌斯·伏契克的阳光。这是他不朽的最后遗言《绞刑架下的报告》的阳光。这是正义、不屈、责任、人性和睿智的阳光。它照亮着昨天、今天,也将照亮明天。 S%4hv*_c  
DUtpd|  
伏契克是一个非凡的英雄,又是一个平凡可亲的人。我在《高昂的头颅——思念伏契克》一文中写过: FStfGN  
(=\P|iv  
说思念而不说纪念,是因为尤利乌斯·伏契克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活着的人,是朋友、兄弟,是个可以寄托心灵的人。 ox*Ka]  
w_ Ls.K5"  
……我把我的欢乐和忧伤、疑惑和思索对他讲;他则从书页上,绽开那灿烂永恒的微笑,用明白无误的行动告诉我,什么是生命和自由、抗争和叛卖。什么是正直和卑劣、忠诚和欺诈。他时刻告诫:“人们,我爱你们,你们可要警惕啊!”  {jl4`  
r*$"]{m}  
伏契克在他的《论英雄和英雄主义》中界定:“英雄,这就是在决定性关头做人类社会利益所需要做的事的人。”在希特勒发动的这场二十世纪人类空前灾祸中,伏契克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对这一论断作了完美的注解。他是反法西斯战争中抗争过并牺牲了的最坚强的战士之一。他在庞克拉茨监狱里,在盖世太保鹰犬似的严密监视下,在死神步步逼近的411天中,悄悄地、断续地,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描绘了这场严酷斗争的一个侧面,为这个特殊的时代作了真实的见证。它们被爱国志士冒着生命危险一页一页地转移出去,掩藏起来。当胜利来临重见天日之时,再一处一处收集起来予以出版,终于诞生了这部呼唤正义、警示世界的不朽之作——《绞刑架下的报告》。 m$ JQ[vgh  
Vz#cb5:g  
第一次读这部书是在少年时代。那天我跨进学校图书室,目光一下子就被陈列的一本新书封面上的照片吸引,照片中那张年轻的脸绽发着灿烂似阳光的笑容。我迅即翻开那本书,用几个课余时间热血沸腾地读完。发现那笑容和整本书的内容竟如此浑然一体!这是一部关于死牢的书,但绝没有死亡气息。作者描写了死亡而穿透了死亡;叙述了灾难而超越了灾难。它有别于我后来读到的好些同类的作品:它既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的阴沉,也没有对张志新、遇罗克等中国烈士惨烈命运的描述所激起的令人发指的愤怒。它所强烈感染我们的,是生的欢乐,是对自由、阳光和未来的向往。通篇透露着乐观、明朗的色彩,和一种胜利的坚强力量。这决不是矫情的效果,而是出于作者骨髓深处的天性,是他的巨大人格魅力的表露。 ,yT4(cMBk?  
b6i0_fOO  
自此,半个世纪来,那一张脸,那一抹笑容,那一颗跳动不止的心,一直陪伴着我,在我心头凝成伏契克情结——英雄情结。 vB,N6~r>  
_]4cY%s  
我觉得,《绞刑架下的报告》不仅仅是一部真切反映反法西斯战争,描述捷克人民为生存权利、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作不屈斗争的政治性很强的文学札记,而且是表露人性、剖析人性(美的和丑的),关注人类命运,展示生命与死亡、爱情与仇恨、迫害与正义等等文学的永恒主题的散文诗篇。 ~9n@MPS^!  
:[rx|9M6  
  [attachment=8093] 0<)8 ?ow  
《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中文译本众多,第一个译本于1948年由刘辽逸从俄文转译,当时的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1952年出版了陈敬容的法文转译本;1979年出版了由蒋承俊翻译的捷克文译本;1995年出版了由徐耀宗、白力殳翻译的首个捷文全译本;最近一个全译本由徐伟珠翻译,2005年出版(本站全文收录)。 &sKYO<6K }  
它是一座纪念碑。它是一尊自由神。它是一首欢乐歌。伏契克写道:“生活里是没有观众的。”这是一句至理名言。特别是民族、自由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每个人都是无法旁观的。我在《永远的伏契克》一文中写过:“伏契克不是以旁观者而是以亲历者的切身感受和独特视角来感悟、观察、描述人民与法西斯这场殊死斗争的。而法西斯死亡营这特殊的环境帮助他透视出事物的正邪和人性的善恶。” o+vf  
8e-{S~@W  
亲历斗争的伏契克知道没有生还的可能,在狱中,除了迂回曲折地与盖世太保“游戏”,以保护狱外抵抗运动战友继续与法西斯斗争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严峻历史的片段真实地记录下来。于是伏契克简约、凝练地勾勒出了抵抗战士(雕像)和纳粹分子(木偶)的鲜活群像;描绘了死亡营这有限空间里尖锐复杂的斗争。狱中,伏契克逼真地看清了,人的一切表面的东西如何被“临死的旋风”一扫而光,只留下了最本质的东西:忠诚者坚定;叛徒出卖;庸人绝望;英雄则抗争到底。他挺过了严刑拷打和死的威胁;也抗拒了生的诱惑(在醉人的已有秋意的夏日傍晚,盖世太保把他带到风光迷人的郊外,用让他重返他热爱的布拉格为诱饵诱迫他投降)。他剖析了监狱里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相互支持的囚徒的和把卑怯与绝望紧裹在制服里的警察的生活。他刻画了用歌唱替代阳光的战士和以出卖同志保全自己的变节者的迥异心态。他用对难友的手和叛徒的目光的传神描写,勾画出一系列撼人心魄的场景…… emaNmpg  
vS0P] AUo  
狱中札记是在极度紧张的气氛中,断断续续、匆匆忙忙写成的。而且是写一页转移一页,在间隔几日之后接着再写时,根本无法再浏览一下前文。这给写作造成多大的困难!但今天我们读来却十分连贯流畅。在或激越昂扬,或柔情如丝,或沉静冷峻,或深刻犀利的语言中,让你感受到一颗滚烫的、倔强的、承担历史使命又渗透人性人情的心脏在猛烈地跳动。 vJ{\67tK  
aR\=p:%jGI  
全篇中,让人过目难忘的警句比比皆是。它们不是制作出来而是从情感源泉中喷涌出来的。比如: 6lhVwgy3A  
#ea ey+~  
我爱生活,并且为它而战斗。我爱你们,人们,当你们也以同样的爱回答我的时候,我是幸福的。当你们不了解我的时候,我是难过的。我得罪了谁,那么就请你们原谅吧;我使谁快乐过,那么请你们不要为我而悲哀。……如果眼泪能帮助你们洗掉心头的忧伤,那么你们就哭一会儿吧。但不要怜惜我。我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在我的坟墓上安放悲哀的安琪儿是不公正的。 e (f)?H  
+:t1PV;l  
《报告》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如果能把伏契克写给亲人的狱中书简也当成《报告》的组成部分,把两者结合起来阅读,那将能更立体地感受到这位英雄鲜明饱满的个性。正因为这些是私人信札(顺便说说,封封都是极好的散文),更随意、更真切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更能透露出灵魂的跳动。比如,他写给妻子古丝塔的: h>n;A>k@N  
Fivv#4YO  
我俩要再像孩子似的在一个阳光普照、和风吹拂的临河的斜坡上携手漫步是没什么希望了。我想再有那么一天,重新生活在和平、宁静、舒适与满足中,在书籍友爱的怀抱里,写下我们共同谈论过的、二十五年来在我脑海里构思和成熟起来的一切,是没什么希望了。当他们捣毁了我珍藏的书籍的同时,他们也就把我生命的一部分埋葬了。但我决不屈服,决不让步……请你永远记住将要把我的手稿转交给你的那个人。正是他使我不至于完全、彻底地从人间消失。他给我的笔和纸,唤起了我一种只有在初恋时才会有的感情,引发出了一种难以言传的心绪。…… RWoiV10  
v3/cNd3  
这里,有对生的眷恋,对亲人的挚爱,对命运的不屈,对事业的追求……有些伤感,但更强烈的是抗争!读来感人至深。 g5"g,SFGr  
7}#vANm  
伏契克用发自肺腑的语言所传递的这一切,是如此自然地溶进了我的心灵,以至这些语言、场景时时在我感觉中涌现。不管我穿行于上海的还是北京的街道,抑或漫步在莫斯科河或者涅瓦河畔,在某个瞬间,恍然,我会觉得自己是走在我从未到过的布拉格。仿佛那是1942年4月,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伏契克,留着浓密的胡须,从对面,匆匆走来…… B;@yOm=  
dYsqF 3f  
[attachment=8092]   %iGME%oXr  
和平中的布拉格——2008年5月于佩特辛山岗 m ;KP  
尤其是晴朗春日的早晨,天空一片蓝色,微风拂过头发,阳光抚摸脸颊。心底里便会涌出这位捷克人很久以前对他亲人说过的话: yJr Pb"  
99eS@}RC  
“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奇特的命运。你知道我多么喜欢空间、阳光和风,多么愿意成为生活在它们中间的小鸟或灌木、浮云或流浪汉等等这一切的一部分。然而多年以来,我一直生活在地下,像树根被注定的那样——这些笨拙枯黄的树根,在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树。那是它们的骄傲,也是我的。我毫无遗憾——什么也不悔恨。我努力完成任务,并且甘心乐意。但是光明,光明却是我所爱的。我愿意在光明里成长,长得挺直高大。” ALG #)$|  
(&B & V  
而当深秋的傍晚,大地撒满金色,树叶纷纷从枝头飘落,另一段话又会从我心底涌出: <)} *S  
+j<Nu)0iY  
“看着树叶落掉,许多浪漫的幻想可能变成绝望。但这无伤于那棵树。那是十分自然的,那是事实。冬天磨练一个人正像它磨练一棵树。相信我,我的欢乐里没有被夺去什么——任何一点什么。这欢乐存在我的心底里,并且每天用贝多芬的一个乐章同我讲话。……” Gq{v)iN  
sv[)?1S  
默念着这样的句子(说它是诗也未尝不可),透过淡淡忧伤,让人感觉到的是欢乐,是生命的最强音! ^NCH)zK]v  
SUx0!_f*R  
这就是伏契克天生素质的魅力。他那革命家、新闻记者兼诗人的气质,使他在法西斯魔爪下向死神偷时间写出的文字具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敏锐的洞察力和浓郁的浪漫色彩。无怪乎《绞刑架下的报告》能以86种文字走向全球,震撼着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正直人民的心。在中国,这部作品出版了多种版本,累计印数已百余万册。它的一个篇章还编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伏契克获得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尊敬和热爱。 <E ^:{J95  
eGE,zkj FY  
可是,斗转星移,世界已跨进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人们渐渐忘却了战争与强权,匆匆忙忙一心一意地向物质财富奔去。英雄,随着人对惨痛历史的遗忘而被遗忘,已从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中,从曾经显赫的舞台上渐次隐退。有人宣称,地球变得一天比一天错综复杂,已远远不能用战争与和平、压迫与反抗、专制与民主的二元对立来涵盖。做英雄,已不再为人们所企盼所追求,换句话说,就是无须再去充当什么英雄,因为你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反抗目标!从而说明,再也不需要什么英雄了。 kz&)a>aA  
tsk}]@W  
说这话的,有因历尽沧桑大彻大悟而竭力“躲避崇高”的智慧长者;也有从未经历颠簸成长于书斋被时代潮流推向时髦的务实后生。他们的话倒也不无道理,睁眼看看,如今一切向钱看的年头,除了比尔·盖茨,还有谁可以供作当代人仿效的榜样?(就连这位当代豪杰,虽然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了巨额财富,但眼下也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尴尬:他的漂亮情妇斯特万妮·雷赫尔要上法庭作证,揭露他在竞争中采取非法手段排挤同行的劣迹,为此他将赔偿80亿美元。这足以让他的微软帝国拦腰折断。) FHD6@{{Gp"  
pUPb+:^R  
值得探讨的是,主张淡化英雄的朋友疏忽了至关紧要的一点:不做英雄可以(事实上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英雄),但不能因“不做英雄”而漠视人的品格的培养。 '5Y8 rv<  
Q A%GK4F70  
塞缪尔·斯迈尔斯在著名的《品格的力量》一书中说:“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品格就是良心”。“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比官感快乐、金钱和物质更高尚的品性,那么它就只是一个可怜的生物群落”。“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qV}zV\Nz  
J+;.t&5R  
可别忘了这些警世名言。 0 I cyi#N  
$""[( d?0  
英雄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产生的。但英雄必须随时随地孕育在百姓的、民族的品格之中。英雄,平时也许看不出他的独特之处,但一旦民族、国家面临决定性关头,英雄往往会从万千平头百姓中脱颖而出,“做人类社会利益所需要做的事”,如果这个民族、这群百姓的品格是良好的话。 !9!N s(vUM  
z(m*]kpL"  
伏契克就是这种诞生于人民当中的英雄。他是由民族的品格孕育而成的,因而既是平凡又是非凡的。44年前,我与我尊敬的捷克作家扬·德尔达谈论伏契克和描写他的苏联话剧时,德尔达说:“伏契克热爱生活,爱歌唱,爱女孩子。他总是高高兴兴,精力充沛,又坚毅又活跃,但极为普通。他头上没有神圣的光圈。布里亚柯夫斯基的《布拉格永远是我们的》基本上体现出了伏契克精神,但把他描摹成了头顶散发着圣光的圣女贞德式的人物,因而已不像伏契克本人了。” $ey<8qzp  
o0/03O  
平凡的伏契克在人类社会生死存亡关头显示出了他的非凡,显示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这是他本人也是捷克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很难设想,一个只追求金钱、物质、私利和享乐的民族会产生英雄。不。它除了滋生亡命徒、软骨虫和变节者之外,不可能有其他。这样的民族也不再会有希望。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中早已说过:“把所有经济上的满足都给予他,让他除了睡觉、蛋糕和为延长世界历史而忧虑之外,无所事事,把地球上的所有财富都用来满足他,让他沐浴在幸福之中,直至头发根:这个幸福表面的小水泡会像水面上的一样破裂掉。” igp4[Hj  
Sb`>IlT\#  
所以,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品格的培养不是无关紧要的,不能因为已不存在“二元对立”已没有“反抗的目标”而蓄意疏离英雄精神的熏陶。何况,事实还远非如此!你难道没有看见,纳粹的魔影不正在欧洲重现?日本军国主义不正在“否认历史”的花招下复活?战火不正在地球这处或那处继续制造着孤儿寡妇,制造着断墙残壁?…… lDH0bBmd0  
mrJQB  I+  
严峻的现实正在呼唤捍卫和平、民主、自由的英雄。伏契克就是这样的英雄。他以生命和鲜血为二十世纪反法西斯斗争所作的贡献,是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对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勃罗·聂鲁达在长诗《布拉格的谈话》中这样评价:“你,不是遗产,而是鲜活的血液;你,不是记忆,而是持久的事业。”伏契克就像阳光一样,将继续照亮我们的二十一世纪。

红色侦察兵 2008-10-25 13:35
永远的伏契克同志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35
  高昂的头颅 /0r2v/0  
_ x7Vyy5  
说思念而不说纪念,是因为尤利乌斯·伏契克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活着的人,是个朋友、兄弟,是个可以寄托心灵的人。 >GjaA1,  
mg;qG@?  
[attachment=8095]   9+/<[w7  
本文作者办公室里伏契克的画像(2007年) 8Yj(/S3y  
几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不间断地悄悄交谈着。我把我的欢乐和忧伤、疑惑和思索对他讲;他则从书页上,绽开那灿烂永恒的微笑,用明白无误的行动告诉我,什么是生命和自由、抗争和叛卖,什么是正直和卑劣、忠诚和欺诈。他时刻告诫:“人们,我爱你们,你们可要警惕啊!” J0>Q+Y  
'UB<;6wy  
我一直带着他的和有关他的已经翻旧了的书,从青春年少直到今天,不论是在宁静的日子还是灭顶之灾重压下的漫长岁月,都与我所拥有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章、与跟他夫人古丝妲·伏契科娃会面的美好记忆以及种种与之有关的经历糅合一起,铭记心头,成了我生命中的一抹阳光。 We9mkwK7C  
j{HxX  
五年前,我在纪念他就义五十周年的一篇短文中写过:十字架因耶稣被钉死在上面而成为信仰的象征。雨花台因无数革命烈士被屠杀而成为神圣不屈的胜地。九月八日,因尤利乌斯·伏契克在五十年前这一天的黎明时分被德国法西斯刽子手杀害而成为全世界进步人类怀念这位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的日子。盖世太保残酷地毁灭了伏契克的生命,却使他在鲜血中获得了永生。他的不朽的遗言——《绞刑架下的报告》,借助八十六种文字传遍了全球。他的充满生命力的朝气蓬勃的肖像,走进了不同肤色的男人和女人中间。在整整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伏契克既是英雄、战士,又是朋友、亲人。他离得很远,又靠得很近。 2`lit@u&u  
j a:%j&:  
《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伏契克在法西斯监狱被囚禁的四百一十一天里,在盖世太保的鼻尖下,在死神步步逼近之际,偷偷用铅笔在碎纸片上,断断续续写下,一页页秘密转移出去四处藏匿,直到解放后的一九四五年公开出版。这是一本奇特的书。它写在死亡幽灵的威胁下,却看不出丝毫的阴影,而给人以一种昂扬的斗志和生命的欢悦。它断续写来,却一气呵成,运笔简洁,文采飞扬,警句珠连,自然流畅,毫无矫情。如:“我常常设想,充当最后的一个士兵,在战争的最后一秒钟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那是多么可悲。但总得有一个人充当这最后的一个。假如我能知道,在我之后就不会再有牺牲者,我倒愿意立刻死去。”再如:“我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在我的坟墓上安放悲哀的安琪儿是不公正的。”又如:“在生死关头,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每一个人……这儿重要的不是你的言语,而是你内心的一切。在你内心里只剩下最基本的东西了。一切次要的、表面的东西,都被临死的旋风一扫而光了。只剩下最本质的东西,最单纯的东西:忠实的仍然忠实,叛徒在出卖,俗物则陷于绝望,英雄则抗争到底……”朋友,这样从严酷生活中实践得来的语言,你读了能忘却吗? `@ `CZg  
o~}q@]]  
  [attachment=8096] +(<CE#bb[  
《世界文学》杂志1955年第5期刊载的德尔达文章和画像 "16==tLFE  
此刻,当我再次梳理有关伏契克的记忆时,一张胖胖的、滚圆的、分外开朗的男人的脸在我脑中突现出来。我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和亲切的语言。他叫扬·德尔达,著名作家、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主席。一九五六年那个奇热的夏天我与他三次会面畅谈后,他如同一根纽带,把伏契克和我拉得更近了。 A$ S9 `  
R1S Ev$  
当时,他的小说《红色托尔季查》(又译《美丽的托尔季查》)和劳荣根据世界语翻译成中文的短篇小说集《沉寂的防御工事》我早已读过。《沉寂的防御工事》是其中的一篇,由导演奥弗拉搬上银幕,一九五三年在中国公映时片名改为《黎明前的战斗》,我一连看过五遍。小说(电影)描写了一九四五年五月五日到五月九日,布拉格人奋起抗击德国法西斯,直至迎来苏联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终于结束在希特勒铁蹄下长达六年的奴役而获得解放的这段历史,小说(电影)塑造了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最后布拉格人民欢迎驾着坦克开进城市大街的苏联军队的场面极为热烈感人! W<x2~HW(  
D~1nh%x_  
所以,一听说德尔达来到杭州,我就顶着烈日骑车赶到他下榻的大华饭店。刚进门上了楼梯,就被中方陪同挡了驾,说是德尔达感冒了正躺着,不便打扰。正在发烧的德尔达已经听到了我们的谈话声,就硬要撑起来接见。陪同没奈何,只好关照我:“只能谈几句。” U,]z)1# X|  
UA/3lH}  
扬·德尔达,一个大块头,高约一米七七,时年四十一岁,穿着条纹睡裤,宽大的白衬衫左胸绣着他姓名的缩写字母:J?D,一头深棕色头发,架着褐黑色宽边眼镜,一脸的和蔼和热情。他说,天气太热,看到中国的水牛浑身浸在水塘里降温,他也想模仿一下,将自己浸在浴缸里如法炮制,不料泡出了重感冒(连翻译何雷先生也染上了)!我知道感冒对欧洲人来说非同小可,加上陪同频频示意,就连声说您先休息您先休息,明天再聊吧。 nc31X  
[A3hrSw  
第二天,我捧着鲜花再次造访。 H7{ 6t(0j  
[<%yUy  
德尔达好了一些。热情更盛。同样感冒初愈的捷语翻译家何雷担任译员。我和德尔达从《沉寂的防御工事》的小说和电影扯开了话题。我这个小说迷和电影迷的记忆力使他大感兴趣。他邀请我参加翌年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问我他的小说从世界语翻译过来还有没有可读性;又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我刚学的捷克语发音……在这种分外融洽的气氛中我提出了最渴望知道的问题: auO^v;s  
n,0}K+}  
“您认识伏契克吗?” $;@s  
1 t#Tp$  
“啊,伏契克,伏契克,当然,当然认识!” ou(9Qf zN  
}^QY<Cp|  
德尔达从坐着的床上跳起,陷入了兴奋的回忆…… b\^.5SEw  
2x{3'^+l  
德尔达和比他年长十二岁的伏契克第一次相见是在《红色权利报》。伏契克当编辑,德尔达投稿。一天,彼此约见在编辑部。见面时是下午三点许,就一直交谈到翌晨五点。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N*QK6"=|  
RuHJk\T+  
德尔达用热切的语调对我说,伏契克是个善于辩论的人。他对事物有独到的犀利的见解。他会站在路边上与你一直辩论下去,直到说服你为止。这使我想起曾读到过的有关这位雄辩家的轶事—— ;~@2YPj  
2L,e\]2Z  
一九二一年伏契克在布拉格卡尔洛夫大学哲学系上学,课余常去打工以支付学费和生活开支。他做过家庭教师、体育教员、建筑工人……还充当过街头活动广告。可这只临时饭碗顷刻就打破了。那天,他扮成一支名牌铅笔,按规定应该沿着马路来回走动以引人注目。恰巧碰到了一个熟人,就停下来交谈,一忽儿两人就社会主义问题热烈争论起来。这支活动“铅笔”的独到见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围观者,一时交通为之阻塞。警察赶来将他记录在案。广告公司当然也就将他踢出了大门! !WY@)qlf  
#fFEo) YG  
  [attachment=8097] "+rX* ~  
Hugo Boettinger 所作沙尔达漫画像 +/Z:L$C6  
德尔达回忆着,尽量把他所了解的告诉我。他说,伏契克在大学攻哲学、捷克文学和艺术史。弗·卡·沙尔达教授很喜欢这个学生,并成了忘年交……我从有关回忆录中了解到的细节,正好对德尔达的大致描述作了补充——伏契克就像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自我描写的:是一个鼓动家和全凭嗅觉的新闻记者,有点幻想家的气质,为了保持平衡,同时是一个怀疑家。伏契克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不看重金钱,不关心自己出人头地。他追求理想,总有自己的见解,不屈服于任何权威。他尊重作为民主主义者的沙尔达教授,但不妨害他跟老师辩论。师生相会,沙尔达要求这个学生向他“发难”。当伏契克阐明自己的观点时,沙尔达就讥讽他。于是两人争论起来,常常持续得很久。老师尽管不大肯认输,但很欣赏自己学生维护真理的热情和坚韧。最后,沙尔达常会无可奈何地朝他竖起一根指头:“你这个伏契克!” ^+P]_< 43  
X&Mc NO6"  
这正是捷共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被查封,伏契克给沙尔达主编的文学评论杂志《创造》撰稿的时期。两人的友谊更深了。鉴于共产党的出版物一并遭取缔,伏契克设计出一个坚持舆论斗争的方案。他去找沙尔达商量:能不能借用沙尔达的名字,在沙尔达的《创造》杂志上刊登共产党员的文章。沙尔达琢磨了片刻说,“如果你们发表了出格的言论,谁去坐牢呢?”伏契克回答得十分干脆:“当然是你沙尔达教授!”说的也是,要是署了他们的真名,杂志立马就保不住了。沙尔达竟然允诺了——这就是他俩的真诚友谊!自此,《创造》的实际主编是在沙尔达名字掩护下的伏契克。 N ZD X93  
{g);HnmPN  
德尔达含着微笑看着我,似乎示意:还想了解什么吗?我趁机向他介绍了有关伏契克的苏联话剧在中国公演的情况。问他为什么至今没有看到捷克人创作的描写伏契克的话剧和电影,又问他对苏联剧作家尤·布里亚柯夫斯基的剧本《布拉格永远是我们的》(中译名《尤利乌斯·伏契克》)的观感。 Ek 4a C3  
eLt6Hg)s`9  
德尔达摊开双臂,挥着手说:“难哪难哪,伏契克,半个布拉格的人都认识他,你怎样下笔?你写完了,别人一看,穀,不像不像,这哪里是伏契克呀!所以,暂时没人敢写。” C ]#R7G  
~gV|_G  
“伏契克,他是个普通的人。”德尔达接着说,“他爱生活,爱歌唱,爱女孩子。他总是高高兴兴的,非常乐观,精力充沛,又坚毅,又活跃。这在他的作品中都能看得出,但又极为普通。他头上没有神圣的光圈。布里亚柯夫斯基的剧本和演出,我看过。应该说,它基本上表现出了伏契克的精神,但已经不很像他本人了。伏契克是优秀的,但是个凡人。布里亚柯夫斯基却把他描写成头顶散发着圣光的圣女贞德式的人物了。” H8\N~>  
YZoH{p9f  
[attachment=8098]   ad"&c*m[  
意大利画家古杜萨创作的伏契克画像 }R J2\CP  
这“普通人”的评价使我朝这位英雄的心灵更走近了一步,但我同时想更详细地了解他的外貌,我又提问:伏契克的身高、头发的颜色?  e%qMrR  
,+q5e^P  
德尔达站起来,比着自己的身材说,“比我略高一些。头发颜色是比我的更深的褐黑色。”“那么,眼睛是什么颜色?”我紧盯不放。德尔达昂头思索,好像想不起来了。 7f`jl/   
F\XzP\  
“是不是较深的金黄色?”因为我见过意大利画家古杜萨创作的伏契克画像,那眼睛正是这颜色。 ] {y ';MZ  
N),Zb^~nw  
“对对对,是金黄色!”德尔达立刻找回了记忆。 5%W3&F6 %  
r` 3)sc  
两年后,我又从巴勃罗·聂鲁达歌唱伏契克的长诗《布拉格的谈话》中读到“闪烁着你那金黄的蜜蜂色的眼睛”的句子,得以从旁证实,因而颇为自己“考证”准确而欣喜。 N.VzA 6 C  
E-Mp|y/V  
第三天,我买了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丝织品——毕加索的和平鸽、鲁迅的浮雕像等小礼物,送给扬·德尔达,并托他带给布拉格的古丝妲·伏契科娃和《绞刑架下的报告》中写到的丽达·普拉哈。当年她才十九岁。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在柏林的纳粹法庭上,伏契克被法西斯判处死刑,丽达因找不到罪证而得以幸免。丽达后来回忆说,在回监狱的路上,伏契克请丽达唱歌。她唱起了《游击队员之歌》,大家一齐跟着唱起来。丽达与伏契克用捷语唱,奥地利的抵抗运动战士用德语唱,唱罢这首又唱《国际歌》……听说丽达·普拉哈今天正在描写伏契克的话剧中扮演自己,但她说已很难把握当年的情绪——岁月使自己远离了自己。  @P~ u k  
\Q3m?)X=Gd  
与扬·德尔达的会见,是我记者生涯中终身难忘的一次超越日常性任务的采访。它使伏契克的形象更深一步地迈进了我这个中国青年的心。遗憾的是,当时德尔达给我写上亲切话语的他那本《沉寂的防御工事》中译本,已在文化大革命中不知去向。 ir\   
bG5c~  
一九七九年,我经历了漫长的风雨重新回到我原来的岗位时,文艺界尚未摆脱禁锢的状态。我渴望了解我国对伏契克和德尔达的评价又无处问讯,就写信给《世界文学》。很快接到了回信。两页出自女性的隽秀字迹报道了这样的信息:一,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人民文学出版社不久将重新出版;二,古丝妲·伏契科娃六十年代对中国曾有过“不友好”言论,现在仍在世;三,扬·德尔达已去世。一九六八年八月苏联侵占布拉格后,他曾表示强烈抗议,被捷克当局视为反党分子列入黑名单。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更高原则》不久前已在我国重新放映。 7tyn?t0n  
R{*p \;  
我看着信笺发呆。 Gd'^vqo<  
]`|bf2*eA  
伏契克!古丝妲!德尔达!我的从未谋面的、仅见过一眼的和亲切交谈过的异国朋友!你们,我们,彼此都是一部历史,不该忘却的历史! P anyN3rC*  
x^SE>dy ?z  
后来我得知德尔达是一九七○年去世的。那该是苏联坦克辗进布拉格的第三年。他仅仅五十五岁。是被害死的还是自尽的?一无所知。 !E*-\}[  
zZDr=6|r_  
我回想着德尔达的音容笑貌,追忆起他编剧的影片《沉寂的防御工事》中捷克人民欢迎驾着坦克开进布拉格的苏联红军的热烈场面。那是一九四五年五月九日凌晨,苏联红军是解放者!可二十三年后的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日深夜到二十一日凌晨,当德尔达看到同一国家的坦克辗过布拉格大街时,苏联红军已成为肆无忌惮的侵略者了! +\{!jB*g  
#cApk  
此刻,在作此文时,已是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再过八天,就是苏联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三十周年。当我重温这段兄弟友情与强盗行径交错混染、充满黑色幽默的复杂史实时,不禁陷入痛苦的沉思…… hZ%Ie%~n  
=XYfzR  
德尔达,为维护祖国、民族的尊严,坚持自己的信仰、人格而玉碎于强权之下,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为祖国独立解放、为人民自由欢乐而奋战终生的伏契克,如有幸活到一九六八年八月,面对苏联老大哥强加给“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国的这场严峻考验,又会怎样呢? K|s+5>]W/[  
Cd (Ov5%  
伏契克会赞同要摆脱苏联模式按本国特色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布拉格之春”领袖杜布切克的改革道路吗?会赞同老共产党员斯姆尔科夫斯基主张取消党和国家高级领导职务终身制吗?会同情杜布切克因从秘密档案中详细了解到二十年来血淋淋迫害、暴行和冤案的实情而失声痛哭,因此对杜布切克明确提出建设“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之举能首肯吗?当捷克斯洛伐克改革风起云涌势不可挡之际,八月二十日午夜十一点刚过,一架经过布拉格上空的苏联民用客机因发生“故障”,要求紧迫降在鲁津机场后,从客机上下来的并不是旅客,而是一群荷枪实弹的苏联便衣突击队员。他们挥舞着冲锋枪,控制了机场指挥系统。鲁津机场一瞬间就被紧跟降落的巨型运输机里冲出来的“兄弟般的”敌人占领了。与此同时,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军队从四面八方分十八路越过了捷边界向布拉格迅速推进……面对这一严酷事实,伏契克将会是怎样的心境?当杜布切克、斯姆尔科夫斯基等人被“老大哥”逮捕,成千上万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涌向布拉格老城广场和瓦茨拉夫广场向侵略军示威,被敌人包围的布拉格电台反复播送:“几百万群众正在用自己的身体阻挡坦克前进……”当《红色权利报》又像“二战”时期那样被迫转入地下……当一九六九年一月十六日布拉格查理大学大学生扬·帕拉赫在瓦茨拉夫广场中心自焚抗议苏联侵略者……当捷克冰球队在斯德哥尔摩世界冰球锦标赛上以四比三击败苏联队,满怀报仇雪恨情绪的人群,在布拉格、布拉迪斯拉发等许多大城市涌上街头庆祝胜利……之时,伏契克将会站在哪一边? Nl(Aa5:!  
fs`<x*}K  
伏契克,一个强权的誓死抗击者,一个民族解放、人类尊严自由的坚定捍卫者,一个“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热爱生活、蕴含人道主义精神和浪漫情调的理想主义者,在德国法西斯屠刀下以微笑面对死亡,在同志、亲人面前以爱传递对生命的向往……他这样的人能容忍“伊凡大叔”的压迫和奴役吗? E(S}c*05O  
PCFm@S@Q  
问题是:希特勒德国法西斯(包括日本帝国主义)是外部的、明确的人类死敌。面对这类侵略者,黑白、泾渭分明。而自称和被称作“老大哥”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却是内部的、伪善的。它处处用“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利益”来包装推行“有限主权论”等等一切干涉兄弟国家内政的行径。在“兄弟”、“友谊”、“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等等好听的名目下,让别国的“同志”们一时难以辨别伪真。在苏联国内“大清洗”时期,一些忠诚的共产党员被枪毙时还高喊“斯大林万岁!”死于敌人之手是烈士(至少是受害者);而死于“自己人”之手则是“叛徒”“反革命”(最终弄清是受害者时已过了漫长的岁月)! ;id  
`yxk Sb  
苏联,是伏契克这一代革命者心中的灯塔。伏契克从一九三○年到一九三六年两次访问苏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全部热情、真挚和文采洋溢的笔,写下了无数生动详细的纪实文字。一直以来,这些和他回国后的演讲,都被认作是传达了“苏联的真相”。许多年来我也这样认为。从他的文章看,相信也都是出于真诚的。可随着近年苏联秘密档案的解密,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安德烈·纪德的《从苏联归来》、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不合时宜的思想》等等的公开出版,我渐渐疑虑:伏契克、还有瞿秋白、邹韬奋他们那些满腔热情的文章,是否都真正地揭示了真相。这几位都是我由衷钦佩的正直的人。他们决不会故作“客里空”。问题是,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无可怀疑,他们尽管也具体地反映了新生苏联的困难,但更着力于描写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成果,而没有深刻涉及其根本性的弊病。是不被看到,是未曾看到,还是以心中的理想替代了现实,抑或像情人似的把对方的缺点也当成了优点?伏契克的报告文学集《在我们的明天已成了昨天的国家里》,单看书名就知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赞歌。许是,伏契克出访时正逢苏联经济苏复时期,让他多看到了光明面。但不管怎样,我依然相信,伏契克是完全出于真诚。他是如此热爱和捍卫着苏联,他渴望自己祖国的明天也会变成像苏联今天那样美好,他甘愿为此付出生命去跟法西斯强权抗争!那么,当一九六八年勃列日涅夫的坦克以“保卫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成果不受敌人侵害”的名义压向布拉格,严峻考验再一次降临给捷克人民时,他能立即分辨出正义与邪恶吗?他能像当年面对德国法西斯那样高昂起头颅吗? >`lf1x  
 L ~  
我困惑。我默默地翻开《绞刑架下的报告》,凝视着。 M r@M~ -  
Xe%n.DW m  
那张灿烂永恒的脸,那颗高昂的头颅,又从书页上浮现出来,宽容地笑着,对我说:你真傻! +}:c+Z<  
u{\`*dNx  
——写于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二日,伏契克牺牲五十五周年和苏联侵略布拉格三十周年前夜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37
欢乐 新芽 未来 @4&sL](q  
5:AAqMa  
$+rdzsf)+/  
谨以此文纪念六十年前众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而莫勇反抗法西斯,牺牲于纳粹德国屠刀下的捷克新闻记者、文学评论家、作家、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 20K<}:5t1  
t=U[ ;?  
[attachment=8099]   "7gHn0e>  
1942年与伏契克同处400的德沃夏克所作伏契克肖像 NcPzmW{#;g  
i1scoxX3\  
1943年春天。在远离侵华日军战火的一个偏僻山村的田野上,阳光下,有一个小男孩迎着熏风,朝着向他呼唤的母亲跑去,不知世事的他嬉笑着,欢叫着,充满了快乐。 tw.%'oJ7  
.2u%;)S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布拉格,在一个叫庞克拉茨的纳粹监狱里,一位刚过四十岁生日的捷克男子,正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断断续续地写着什么。他的脸上满是胡须、伤痕累累,却依然生气勃勃。 6 bU/IVP  
*Fq Nzly  
七年后的春天。那些写在碎纸片上的文字(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把纸片一次次秘密带出监狱四处藏匿,胜利后再收集起来)印成的书的中文版,出现在中国一所中学 阅览室的书架上。当年那个小男孩已成为中学生,一天,他被封面上那位外国青年男子脸上阳光般灿烂的微笑所吸引,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书。自此,整整半个多世纪,他一直离不开它。 =si<OB  
,;{mH]"s  
这本书,叫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当时译作《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这个当年的小男孩,就是我。——在中国,在全世界,像这样的读者有很多很多。这是一本不朽的书,它被译成90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了300版、数百万册就是明证。 ^91k@MC  
>u6kT\|^C  
我常常奇怪,为什么对这本书“一见倾心”,何故它能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历久不衰? I]} MK?  
1*=[% d7  
当它的作者,捷克记者、作家、反法西斯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百岁诞辰(2003年2月23日)到来之际,我再次重读它,试图探究其魅力之所在。 :qnRiK]  
(apAUIE  
这是一本在盖世太保严密监视下,在死亡一步步逼近,悄悄地、时断时续写成的狱中札记。从表层上说,它反法西斯斗争的主题单纯明确;正义与非正义的道德评价泾渭分明。所有这一切,又绝不是浮光掠影的零星记录,没有政治宣传品的八股式表达,全都建筑在对生活对人的深刻洞察,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雕像”与“木偶”们入木三分的刻画,以及对人生哲理深入浅出的阐述之上,从更深层面上揭示出普遍的、深刻的、永恒的人性。全篇处处叙说死亡,却丝毫没有死亡的阴影,让人深刻感受到的,是生的欢乐、阳光的明媚和新芽萌发的希望!一种哲人的睿智和源白骨髓的幽默天性,抚慰着阅读者激动不已的心。这一切赋予了全书不同寻常的艺术晶位,使它产生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7$w:~VZ  
 0tl  
札记是断续又匆忙写成的(由于写一页转移一页,再写时根本无法重温前文),但读来却一气呵成。看似分散的篇页,有着一个完整的结构。前三章写自己被捕和入狱遭受严刑拷打的经历,后五章全用来描述他人——战友、同志、敌人和事件。整部作品恰似一部精美的“列车电影”,全部情节和所有人物活动都发生在“车厢”(监狱)这个狭小空间。这给写作提出了难题。伏契克在这里显露出他娴熟凝练的写作技巧。这技巧基于他沸腾而又有控制的激情。 &18} u~M  
TeG'cKz  
在法西斯鹰犬鼻尖下偷偷地写作随时有可能被迫停止。因此伏契克务须快速再快速,简约再简约。在这窄小的空间里,作者对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形色色的人物、囚徒与看守的各不相同的丰富内心世界,作了言简意赅、文学气息浓郁的描述。尽管视点局限在牢房,但作者为我们勾勒出的图景已不仅仅是一个侧面的反映,而可看成为捷克共产党人和全体反法西斯战士抗击德国纳粹占领军艰辛斗争的一个缩影。 WLizgVM  
=b; v:HC  
文学作品的基础是语言。翻开第一章,凝练、明快、充满诗意的语言编织成了一张能迅速将你吸引其间的网。 8IVKS>  
rb9 x||  
“还差五分钟就要敲十点钟了。这是1942年4月24日,一个美丽而温顺的春夜。”文章是用这样平静、温馨的笔调开始的。可紧接着展开的是“我”(伏契 克)冒险与地下斗争的战友碰头后突遇盖世太保敲门、被捕、受审、遭拷打、流血直到半昏迷中的听、闻、感受等等一连串紧张的情节。译成汉语后,这四千来字的描述堪称是一篇结构严谨、凝重而清新、叙事抒情交错融汇、前后呼应的精美散文。骤临的灾难、严酷的现实、生死关头的抉择、友情与残暴的对垒……竟然都是以轻松、平和独具伏契克式幽默的语调表述出来的,既简洁又撼人!动感极强的画面,恰似一小段电影:场景、蒙太奇、人物、对话、空镜头,应有尽有。举几个例子:“一棍子打下来。两棍子。三棍子。我用得着数数吗?朋友,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未必用得着这个统计数字。:盖世太保说:你瞧,我们全知道了。说吧! 放聪明点儿。伏契克内心独白:“这是个专门的词汇!‘放聪明点儿’的意思就是背叛。可我是不聪明的。”警察把伏契克的妻子带到刚受过刑的伏契克身旁:“您认识他吗?”“我舔了舔血迹,不想让她看见……这未免有点幼稚,因为我满脸都在流血,连手指尖也在滴血。”伏契克发现自己被打得遍体鳞伤却依然活着时写道:“妈妈,爸爸,你们为什么把我养得这样结实啊?”再如:“‘你没有心。’高个子党卫队员说,‘呵,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T9(~^}_+9  
/.}&yRR  
在叙说残酷景象的间隙,有时伏契克会插进几个“空镜头”,比如,在描述最初遭毒打之后,他写道:“收音机播送出午夜时刻的信号。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分难舍。”紧接被再次拷打,“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之后,又是:“两点钟。布拉格在酣睡中。也许什么地方有孩子在梦中啼哭,丈夫在抚摸妻子的肩膀。”…… ; xs?^N|  
|_2O:7qe  
这样的描写,这种舒缓、柔情的场景,益发反衬出受害者难捱的痛苦。而那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独特幽默,烘托出了明朗乐观的色彩。这种特色,贯串着整部《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E@@14]g  
|&C.P?q  
几乎每一页都有震撼心灵、令人难忘的警句。它们不是一个舞文弄墨者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一个面对纳粹匪徒、亲历生死搏斗的战士的人生感悟的自然流露。谈到这里,就须提及他的一段名言: lv{Qn~\y&  
!ZB|GLpo6  
“我爱生活,并且为它而战斗。我爱你们,人们,当你们也以同样的爱回答我的时候,我是幸福的。当你们不了解我的时候,我是难过的。我得罪了谁,那么就请你们原谅吧;我使谁快乐过,那么请你们不要为我而悲哀。……如果眼泪能帮助你们洗掉心头的忧伤,那么那么就哭一会儿吧。但不要怜惜我。我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在我的坟墓上安放悲哀的安琪儿是不公正的。” 9}":}!  
^%C.S :  
这可说是伏契克的宣言,是他整个生命、人格、作品、行为的写照。 n RXf\*"3  
4}l,|7_&I  
这是一个热爱生命、充满乐观情怀的人。但为了国家、民族、人类的利益,他舍得献出自己的生命。他曾写下过这样的论断:“英雄,这就是在决定性关头做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的人。”自己也就这样踏踏实实地履行了。因为,他说;“生活里是没有观众的。”在民族、人类危亡之际,他是一个个人命运与之密切相关的当事人,而不是观众!他在《报告》中写道:“我常常设想,充当最后一个士兵,在战争的最后一秒钟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那是多么悲伤。但总得有一个人充当这最后的一个。假若我能知道,在我之后就不会再有牺牲者,我倒愿意立刻死去。” C~:aol i;  
LtC kDnXk  
  [attachment=8100] BV7GzJ2([{  
伏尔塔瓦河畔的游人 &hZcj dB  
他渴望欢乐、美好的生活,但认为,为人类的未来牺牲(如果牺牲是不可避免的话)也是值得的。这是他对生命的理解:一次,他被秘密警察带到监外某处去。“那是美丽的六月,空气中弥漫着菩提树和迟开的槐花的芳香。那是一个星期天的傍晚。在通向电车终点站的公路上,挤满了郊游归来的川流不息的人群。他们喧闹、嬉笑,被阳光、水和情人的拥抱弄得幸福而疲倦。尽管死神时刻萦绕在他们身旁,捕捉着新的牺牲者,可是从他们脸上是看不出来的。他们一群一群地聚在一起,像家兔一样活泼可爱。真像一群家兔啊!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它们当中抓出一个来,那其余的就会退缩到阳光角落里去,但是过不了多久,它们又会继续带着自己的忧虑,带着自己的欢乐,带着它们对生活的全部愿望奔忙起来。 ) I@gy  
!iZ*ZPu  
“我从那与世隔绝的监狱世界突然来到这引人人胜的人流里,起初见到它那甜蜜的幸福,倒真有点痛苦之感。 Gd"lB*^Ht  
AR)&W/S)7,  
“可我这种感觉是不对的,完全不对。 E|ZY2&J`4  
X3q'x}{  
“这就是生命。我在这儿见到的生命,归根结底同我们在监狱里的生命是一样的,同样是在可怕的压力之下,却是不可摧毁的生命。人家在一个地方把它窒息和消灭,它却在几百个地方冒出新芽来,它比死亡更加顽强。这有什么可痛苦的呢?” *BSL=8G{  
m-;u]X=a  
因此他在扉页上说:“……如果还没有等我讲完,绞索就勒紧了的话,那么千百万还留在世上的人,自会续完那‘幸福的结局’。” psYfz)1;  
%Uuhi&PA-l  
只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人类的人,才会有这样纯净如水晶的情操。热爱决不是贪婪。贪婪只会使人软弱。深知伏契克之爱的盖世太保爪牙特地几次把伏契克带到小饭馆和风景如画的郊外,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说:“我们逮捕了你,瞧,周围有什么东西改变了吗?人们走着,笑着,想着自己的心事,世界还像从前一样继续存在下去,就像不曾有过你这个人似的。在这些行人里,一定还有你的读者……你想想,他们难道会因为你而多添一条皱纹吗?”“我知道,你爱布拉格。好好瞧瞧它吧!你难道再也不想回到它的怀抱里吗?它是多么美啊!纵使你不在人间了,它也依旧这样美……” dp+wwNe  
lKe aI  
伏契克打断了他的话,回答:“等你们不在这里了,它会变得更美呢。” 爱,让伏契克变得坚韧不拔又柔情如水。即使在阴暗的牢房,依然是:“这欢乐存在我的心底里,并且每天用贝多芬的一个乐曲主题同我讲话。”“说起寂寞无聊,人们往往是自寻烦恼的。……而对于我,生活总是有趣的……即使在铁窗之内。到处都能学到一些东西,到处你都能找到对将来有益的东西,假如你还有一个将来的话”(《狱中书简》)。对这位具有诗人气质的人,监狱院子里的三色堇、雏菊、风尾草,墙角落里的小小蜘蛛,窗子顶上刚刚孵了雏鸟而呢喃着的知更雀,都是他的朋友,甚至“那胖胖的瓦水壶”也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好脾气的伙伴”…… D3MuP p-v  
=WN6Fj`  
如果说这些是伏契克个人的博大胸怀、人格魅力和丰富情感的反映,是他所特有的,那么,《报告》中也揭示了时空不限的普遍人性。以下这几句议论至为精辟:在狱中,“死亡的威胁赤裸裸地暴露了每一个人……这里重要的不是你的言语,而是你内心的一切。在你内心里只剩下最基本的东西了。一切次要的、表面的东西,一切能掩盖、缓和或者粉饰你性格中最本质的特征的东西,都被临死的旋风一扫而光了。剩下的只有最简单的主语和谓语:忠实者依然忠实,叛徒在出卖,庸人陷于绝望,英雄则抗争到底。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力量和软弱、勇敢和胆怯、坚定和动摇、纯洁和肮脏。而在这里,只能够存在其中之一种,非此即彼。” J SO>rpO  
& 8e~<  
伏契克往往寥寥几笔就烘托出一个场景,勾勒出一个鲜活形象。他以“雕像”和“木偶”分别描摹了战友和敌人(包括处于木偶与人之间的中间状态的人)。不论是坚贞的同志,还是冒死为反法西斯秘密工作的捷克看守,抑或在“双重恐惧”中依然残暴成性的天生虐待狂,以及或愚蠢贪婪或刁钻阴险或委琐绝望的警察;都是真实可信的。有一个木偶“总是满脸笑容给犯人送饭,从不侮辱人”。伏契克写道,“但你想不到,他会整小时整小时地躲在门后边偷听牢房里的谈话,然后把每一件可笑的、芝麻大的小事都去报告上司。”有过一定经历的人,无疑会觉得这是出奇地真实!你是不是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人? S6K aw  
- 5A"TNU  
捷克文学研究家蒋承俊女士告诉我,1989年东欧骤变以后,这位英雄曾被诬为“叛徒”,《报告》被说成是他人事后杜撰的,说这是因为捷共想争反法西斯斗争的功劳。随后捷克公安部所属的研究机构从《报告》的手稿鉴定着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当年掩护伏契克写作的正直的看守出面抗议、提出证明,总算澄清了事实:英雄仍然是英雄!鉴于此,捷克伏契克学会决定于1995年2月出版了《报告》的全文,首次恢复了一直被删去的占原稿百分之二的内容(译成汉字约1500宇)。讲的是伏契克去柏林受审前夕,经过七周的沉默之后,为了保护狱外的同志能安全地继续抗击法西斯,决定改变作战方式,对盖世太保演出了一场“高妙的戏”,有效地把敌人的视线引向了错误的方向。这段内容恢复之后,作品更饱满,而且上下文有了衔接,那句突然出现的句子——“瞧,我的戏也快收场了”也有了来头。 ,Kdvt@vle  
RMsr7M4<91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去了将近五十八年,人类似乎已不喜欢沉重的话题。弱势人群本身的生活已够沉重了,而小资、中产、波波族、IF(国际自由人)们追求的是财富和闲适。文学也好像忘记了为历史作见证的使命,不是图轻松就是私人化就是性——干脆把动物性当成了人性在叫卖。感谢瑞典文学院有眼光的评委们,他们毅然把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凯尔泰斯;伊姆雷,他把奥斯威辛这个沉重的话题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面前。凯尔泰斯说,“我坚信奥斯威辛的意义在将来而不是过去”。同样,我想,伏契克为之奋战的年代的人与事的意义,也不仅在过去而更在未来。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39
人生与时代的交叉点   }/M ~  
U4Qc$&j>  
在人生与时代的交叉点上,决定人的命运的,究竟是外在因素,还是人的内在性格?我茫然。 ah~7T~  
A*@!tz<  
1903年2月23日诞生在布拉格的这个小男孩,卷发,深色大眼睛,朝着这新奇的世界笑了。40年后,他把这阳光的笑容永远地留给了这个世界。 ;)UZT^f`)K  
[attachment=8102] .-nA#/2-  
他3岁登台剧院,4岁起频频在施特劳斯、莫尔、皮埃尔·沃尔夫和莎翁戏剧中扮演角色。他本可以当个演员,也许不会成名,但可能平安地度过一生。他却未曾。若干年后,一种为让人类摆脱奴役剥削贫困而建立平等自由幸福新社会的美好理想,吸引了这个成长着的少年。正当青春时,他撞上了在柏林街头嚎叫着疯长起来的国家社会主义,不可一世的纳粹铁蹄肆无忌惮地踩进了他神圣祖国的土地。他与生俱来的向往自由民主欢乐和独立不羁的秉性,让他在这人生与历史的交叉点上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对法西斯的抗争。这时他已是一名具有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党的任务和他个人的志向乳水交融地融合在一起。 Dx iCq(;  
O@Xl_QNxc!  
他对什么叫英雄行为的自我回答简单明了:在决定性的关头做为人类社会利益必须做的事。他身体力行了。 >)!"XFbb  
`qX'9e3VP+  
他说,他多么喜欢空间、阳光和风,多么愿意成为生活在它们中间的小鸟或灌木、浮云或流浪者等等这一切的一部分。然而多年以来,他一直生活在地下,像笨拙枯黄的树根,在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树。他说,那是它们的骄傲。他什么也不悔恨。“但是光明,光明是我所最爱的。我愿意在光明里长大,长得挺直高大”。 _Z2VS"yH  
cITQ,ah  
他在狱中写给亲人信中的这几句话,不正是他的反纳粹战斗生涯、他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渴望的写照?秉承音乐家叔父的天赋,他一生都在歌唱。死牢里没有阳光,他用歌声替代。用歌声送别牺牲者;用歌声迎接悄悄传来的前线捷报…… 3A'd7FJ0G  
N7Dm,Q]  
时代总是伴随着悲剧。在国难当头的节骨眼上,他要竭力消除悲剧,挽救民族。他不是孤立的。组织和人民跟他在一起。但叛徒出卖让他身陷囹圄。他从酷刑、死的威胁、生的诱惑中洞察了人性。他以百倍的清醒向人类忠告: nfl6`)oW  
KJSN)yn\  
“人们,我爱你们,你们可要警惕啊!” C[&L h_F\  
(swP#t5S  
他——尤利乌斯·伏契克的最后遗言,穿越时空回响着。 pcL02W|J  
#{<Jm?sU  
他要我们警惕什么呢?仅仅是战争吗? _:=w6jCk  
vsLn@k3  
生命是脆弱的,又是顽强的。他从庞克拉茨牢房押出去受审,看到大街上闹嚷嚷的自由人群,不禁萌生出一丝辛酸,转而又自觉不对;他认为他在大街上看到的生命跟监狱里的生命是一样的。法西斯想在一个地方扼杀生命,它却在几百个地方冒出了新芽。因此他能坦然说:我们牺牲了,但无遗憾,你们会把幸福的结局续成的。我们也将分享它的一小部分,因为我们为此献出了生命。 P3(u+UI3  
[NJ!  
[attachment=8101]   u\>Ed9^  
柏林庞考人民公园的伏契克雕像 a_FJNzL  
lHZf'P_Wx  
作为盖世太保的死囚,他已无法把人民从苦难中渡到彼岸。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悄悄记下狱中所历所见所思所感,为历史做个见证。于是有了日后撼动世界心灵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F4d L{0;j  
 V18w  
他于1943年9月8日凌晨牺牲于柏林。 eK`n5Z&Y\  
MYjDO>(_  
他劝导人们事情过去之后不要用悲哀来纪念他。他说他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在他的坟墓上安放悲哀的安琪儿是不公正的。 F*hs3b0Db  
@{~x:P5g  
但他没有(真正的)墓,因为没有找到遗骨。 $JcU0tPq0  
u},< On  
他牺牲后在他解放了的的祖国获得了殊荣。殊荣里却隐伏着日后的危机。执政当局把他化作为一个政治符号、一个官方的尺度,用以规范全国人民的思想言行。积累着痛楚并尝试建立一个更合理社会的“天鹅绒革命”掀翻了这个政权的同时,也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诽谤这位民族英雄(除了坚定信仰他的正直人士之外)。于是他的墓移,像毁,纪念馆封存……反法西斯烈士在他“身后的”人生与时代的交叉点上(这次起决定作用的只是外因),产生了让人类良知困惑和愤怒的尴尬。 !+CRS9\D   
zYF'XB]4  
令人难以解释的是:伏契克在他为之付出生命保卫的捷克祖国被诬陷,倒是当年他曾誓死抗击的纳粹的滋生地德意志,造型独特精美的伏契克雕像,今天依然庄严地矗立在柏林庞考人民公园。 wgI$'tI  
kvryDM  
英雄终有一天会在他祖国让更多人所理解而认同!我们期盼着。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50
[attachment=8103]   RYmk6w!w  
e,8C} 2  
伏契克画传 +-HaYB|p  
[attachment=8104] HQTB4_K\  
伏契克故居 /ptIxe  
[attachment=8105] !MQo= k  
捷克斯洛伐克时期《红色权利报》宣传海报 2}+V3/  
FWPkvL  
天鹅绒革命后,《红色权利报》(Rudé právo)的部分编辑成立新公司办了一份名为《权利》(právo)的新报纸,采用温和左翼方式办报,是捷克发行量第二的报纸,与捷共无关。日报《你好报》(halo noviny)与1929年《红色权利报》被禁后出版的报纸同名,大量刊登与捷共相关的信息。 5AQ $xm4  
[attachment=8106] W0l|E&fj[  
回忆尤利乌斯·伏契克(纳粹占领期间) e>"{nOY4  
[attachment=8107] <A+Yo3|7  
话剧《尤利乌斯·伏契克》在中国演出

波西米亚 2008-10-25 13:53
[attachment=8108] |PTL!>ym2  
捷克斯洛伐克时期出版的伏契克文集 _?`3zm4  
9%iqequ  
左起:1929-1934报道集,1925-1934政论集,在明天已意味着昨天的国土上。伏契克在《报告》中“嘱咐未来的文学史专家们,一定要尊崇杨·聂鲁达”:“新闻工作也许让人疲惫不堪,精力分散,却让聂鲁达走近了读者,给他的诗歌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当然,我所指的记者是像聂鲁达那样正直的记者。假如不是每天被报纸在身后追着要稿,他或许能写出多本诗集来,但是没有一本会像他当今的作品那样,跨越世纪,与时间同存。”这大致也适用于写这段话的人。 Rl<~:,D  
[attachment=8109] Z#MPlw0B  
柏林勃洛琛斯纪念馆的展板记录了9月的血腥之夜 fE7[Sk  
[attachment=8110] oZP:}= F  
两个版本的英译本《报告》封面 A*E$_N  
[attachment=8111] Qz[~{-<  
布拉格伏契克故居外的纪念碑 dIMs{!  
q'{E $V)E  
这里曾经有一尊伏契克的雕像,2008年的布拉格已经不再有公开的伏契克雕像,却出版了新的《报告》 N',]WZ}  
!!dNp5h`  
[attachment=8112] Xg#Dbf4  
捷克2008年出版了包括全部167手稿清晰照片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摩拉维亚 2008-10-25 19:28
我这一周正好在看《绞刑架下的报告》,确实很让我震撼

卡达尔 2008-10-25 20:34
过来感动一下

波西米亚 2008-10-25 20:56
我在书店都没有看到过!

我爱三烽 2008-10-25 21:28
       厉害啊!波总!怎么弄的?

波西米亚 2008-10-25 21:51
搞了一个多钟头呢!

卡达尔 2008-10-25 22:19
我喜欢他的作品,有一种激情抗争的感觉

红色侦察兵 2008-10-25 23:23
波总辛苦了

红色侦察兵 2008-10-26 00:29
伏契克怎样看都比昆德拉 哈维尔这一类的反动文人高尚多了

波西米亚 2008-10-26 08:32
白说的,搜索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跳出来最多的就是我们的伏契克同志!

CCCP-USSR 2008-12-01 14:09
人民英雄,他的书一直鼓励人民为理想而奋斗!

SSPANZER44 2008-12-05 18:03
长见识了。

SSPANZER44 2008-12-11 16:46
值得敬仰的人。

景行 2009-04-05 18:16
太高兴了,这有伏契克专题!自中学时代,读了伏契克的《绞刑架下 的报告》,就被他乐观、不屈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从此喜欢上这个纯真、率真而又具有十分丰富人性的记者、文学品论家、辩论家、和平战士。

景行 2009-04-08 20:51
《回忆尤利乌斯.伏契克(伊日.维伊尔,1947年)  》  是由 伏契克协会的会长洪扎及成员卡德莱茨老先生,帮助从捷克某个图书馆弄到了这本书的复印件 ,TOF1994用她自学了一年半的捷克语水平翻译的,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喜欢这篇文章,没有脸谱化、学术化地地介绍着伏契克,而是像一老友面对着你在娓娓道来,文字生动,语言诙谐,语气轻松,口语化地在讲述伏契克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点滴,如,关于窘窘苏联女演员的描述,莫斯科电台女播音员对伏契克短短一句“我喜欢他”的评价,伏契克对拉拢他的为纳粹报刊服务的一句“我托人转告了他们,让他们一边凉快去的”严辞……展现了生活化的伏契克丰富的人性,读来令人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有时还忍俊不禁。 _r?H by<b  
请连接http://tieba.baidu.com/f?kz=523309237阅看

景行 2009-04-11 19:00
       (节选自作家、诗人叶延滨的《诗意的土地》,因为文中提到了伏契克,特转贴此栏。) ?WKFDL'_0j  
        今天的阳光真好。布拉格就这样在阳光的梳妆下,展现在我面前,像一个童话中的贵妇人,也像一个村庄里走出来的小姑娘。这要看你在注视什么,还有你站在什么地方,与这个欧洲的名城互相凝视。   5,Mc` IIK1  
    伏尔塔瓦河是布拉格的母亲,也许就是今天让我们惊讶的安详与宁静,在公元前五世纪同样吸引了塞特人的灵魂,让这里开始了文明的曙色。这曙色依然那么鲜亮,当我在21世纪5月的早晨,站在布拉格城堡外的这个观景平台,远眺伏尔塔瓦河查理桥。这曙色已经被一支无形的画笔点出了迎春和杏花、樱花。这是最好的观景台,位于著名的布拉格城堡一侧的山坡,面对着布拉格最著名的查理桥和桥两岸的老城区。阳光在伏尔塔瓦河上流成波光粼粼的乐章,如果你想像不出,那么请想一曲斯美塔那的乐曲《我的祖国》吧。我相信,音乐会比文字更能表现美,那种让心灵颤动的美。   ~Yb5F YE  
     当然,也许只是这样,主人不会选择这个观光平台,因为任何一个能站立的地方,都同样地被春天的美景所包围。我们这个硬土平台前,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葡萄木桩,春刚至,葡萄藤还没有爬上这些焦色的木杆,面前这一片焦色的木杆,倒是春色中的另类风景。主人齐米斯基,这位七次到过中国的“国际惊险与侦探小说协会捷克分会的主席”,告诉我们70年前,伏契克就是被党卫军人带到了这里。我们读过《绞刑架下的报告》,我印象中最早的捷克人有两位,一位是为着理想和自由献身的伏契克,另一位是在奥匈军队中可爱的“好兵帅克”。党卫军对伏契克说,多么美丽的布拉格啊,而你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时过景没变,美丽的布拉格,还记得伏契克吗?伏契克是捷克共产党人,同时,也是一个让布拉格增加光彩的人。因为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我早年心目中的布拉格是一个被理想和信仰光彩描绘的城市。   Cz#0Gh>1  
    也许因为美丽,所有的目光都关注着布拉格。我们走入了布拉格城堡。布拉格城堡位于伏尔塔瓦河西岸山丘,是与平民街市遥相对望的历代国王的居所。始建于9世纪,现在它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有实用的博物馆、美术馆,它的第二个庭院还是总统府、外交部。外交部没有门卫。总统府有表情庄重的卫兵。卫兵虽然表情庄重,但他对穿梭于门前的游客没有反应,既不检查证件,也拒绝游客与他合影。大概这是最开放的总统府了,阳光总统府变成了旅游的一个景点。也是,既然剧作家哈维尔能当总统,总统府成为游览的景点,又有何妨?  

景行 2009-04-24 21:05
(注:叶至善为我国作家,叶圣陶的儿子。67年的今天伏契克不幸被捕。) pi 7W8y  
   :uSo 2d  
  7月初,中国青年出版社跟我约定,要我给新版本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写一篇《前言》,我当时竟贸然答应了。前几天——7月12日傍晚,中青社送来全部的校样,我放下手头正在编的父亲的又一本选集,立刻翻开校样来读,没想到才读完都两面,我就傻眼了,伏契克夫人那篇才600来字的说明,就是一篇极好的《前言》,读者想要知道和必需知道的一切,她全都交代明白了。前面的5段,有3段竟然只有一句话,其余两段都只有两句,说的是伏契克被德国纳粹处死的消息得到了证实,语气平静得出奇,没有悲伤,也没有颂扬。最后一段比较长,短短的话也没说满10句,把“报告”手稿的来历讲得一清二楚,语气还是那般平静。 [h {zT)[  
  伏契克在“报告”中劝慰亲友和同志不要怜悯他。他说:“我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在我的坟墓前放上悲哀的安琪儿,那是不公平的。”伏契克夫人确实不是一个“悲哀的安琪儿”。我不知道她在写这篇说明的当时是否噙着泪花,只觉着她的每一句话都是从心底爆出来的,一句又一句震撼着我的心。我认为只有这样的文字,才配得上伏契克的最后“报告”,才配得上称作《绞刑架下的报告》的《前言》。 H"=%|/1M0  
  让我另写一篇《前言》,看来完全是没有必要了。再说,把我这样不伦不类的文字排在头里,岂不玷污了伏契克的原著,应了“佛头着粪”的讥评。可是我已经作出了承诺,赖帐总是不太好的。再说,让一个中国的普通读者如我,说一说对伏契克的钦慕,这个机遇不该放过。我就大胆子畅所欲言吧。读者如果感到厌烦,只管抛在一边,不再往下看,因为我写的决不是非读不可的正经《前言》。 :54ik,l  
  5个月前,2月7日,我在报上看到捷克重新全文出版伏契克的《报告》的消息,激动得什么事也干不成了,夜里躺在床上竟不能入睡,索性起来扭亮台灯,给中青社的同志写了封信。我说我相信他们已经注意到刊登在报上的这条新闻了。中青社在50年代就出版了伏契克的这本书,书名记得是《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在青年读者中产生的影响,不亚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艺术剧院还改编成话剧演出过,从报刊的评论看,改编和演出都是成功的。“文革”以后,中青社重新开张,打算重印一批过去的出版物,当时,我特地推荐了伏契克的这本《报告》,不知什么缘故没被采纳。现在得抓紧了,要尽快设法得到这个新版本,尽快组织力量翻译出版,好让没有读过,甚至无缘知道这本《报告》的青年读者,能够早日读到这本《报告》,也让怀念这本《报告》而未曾见过全貌的像我这样的老读者,能早日读到这个新的版本。 .-awl1 W  
  我简直在发号施令了。但是我相信,中青社的同志只要知道了其中的原委,一定会理解我的。我说,伏契克的《报告》,我读过不止10遍,在翻译作品中,反复读了这么多遍的,在我是唯一的一种。伏契克在死囚牢里写自己和同志跟法西斯作面对面的斗争,写得那样鼓舞人心而又充满了诗意,使我敬佩得五体投地。他坚定、乐观、从容、机警、敏慧,常常还带点儿俏皮,蔑视敌人的俏皮。斗争当然是针锋相对的,但他并不剑拔弩张,没用一句口号,却游刃有余地刺穿了法西斯色厉内荏的心态。我说我还记得这本《报告》的结束语:“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套在脖子上的绞索终于勒紧了,他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语重心长的叮咛。 Hca vA{H  
  在信上,我只顾说自己的感受,忘了提到伏契克的这本《报告》一出版,就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受到了极大鼓舞,也没提到这本《报告》曾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最高荣誉奖章。我分明记得,奖章正面刻的是伏契克的侧面头像,是个英俊的年轻人,脸上带着可亲而无畏的微笑。1957年夏天在莫斯科举办的青年联欢节上,我看到捷克青年们的胸前都佩带着伏契克的像章——那座荣誉奖章的具体而微的精致的复制品。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有这样一枚庄严的像章啊。在联欢节上,要求交换纪念品是不会遭到拒绝的,可是我不愿意这样做。反法西斯战士的像章,以交换得之,不是太轻率了吗?轻率得近乎亵渎。当时我为什么这样想,自己也感到有点儿离奇,在给中青社同志的信上就一句也没提。 )R(kXz=M  
  时间又过去了近30个年头。1984年深秋,我参加全国政协的代表团去捷克斯洛伐克访问,在布拉格瞻仰了伏契克纪念馆,还替青年艺术剧院送去了话剧《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打印本和一套演出的剧照;真可以说是珍贵文物了,经过10年动乱能够保存下来,足以表达咱们中国人民对伏契克的深深的敬意。在伏契克的半身雕像面前,我像个朝圣者,默念了他提醒后人必须警惕的最后的叮咛。纪念馆并不大,只两间屋子,展品大部分陈列在贴墙的玻璃橱里。我看到了留着一把大胡子的伏契克照片,和善的眼睛闪烁着机敏的目光;看了复制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手稿,大大小小的发黄的纸片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行款分明的铅笔字。在陈列各种文字译本的那面墙上,我找到了中青社当年出版的《绞索套着脖子时候的报告》,是装帧简陋的普及本,可见当时这本书的行销量有多么大。 X6)-1.T&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得知伏契克在那场狂风暴雨中遭到了莫须有的污蔑,信想那座我曾经留连过的纪念馆大概不复存在了。但是又想,要把这样的一位反法西斯战士从人们的心中抹去,是无论如何办不到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在捷克全文重新出版,证实了我的信念没有落空,教我怎能不兴奋得连觉也睡不着呢。真个是思绪万千哪,一时很难梳理清楚,直写了一个通宵,才把这封短短的信写完,马上派家里人送到中青社。 cGIxE[n'  
兴奋还没有完哩,才过了3天,中青社的同志给我来电话,说决定接受我的建议,已经跟捷克驻华大使馆取得了联系,等书一到手立刻组织翻译。在今日的出版界,对出版一本书答应得如此爽利快捷,我还是头一回遇到。如今校样已经在我手头,又使我兴奋得不知怎么说才好。只希望9月8日之前,这本书能跟咱们中国的广大读者见面。1943年的9月8日,是伏契克与法西斯作斗争的最后日子。整整52年过去了,伏契克的业绩依然长存。《绞刑架下的报告》的新译本在咱们中国能以这样高的速度出版,又给增添了一个新的铁证。 &z+nNkr?yN  
                  叶至善 h.l^f>, /  
              1995年7月16日上午

翔宇 2009-04-24 21:17
他在绞刑架下的报告里就宣判了纳粹德国的死刑了,赞一个。永远的伏契克。


查看完整版本: [-- 尤利乌斯•伏契克专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ode © 2003-08 PHPWind
Time 0.017238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