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T-54/55系列坦克 --]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军事普及 -> [转帖]T-54/55系列坦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红军战神 2007-11-27 14:29
T-54/55系列坦克 .$&vSOgd(  
TD;u"  
    T54/55系列坦克,是战后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坦克。虽然它们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二战时代,但历经50多年的风雨,在当今许多局部冲突中,我们都依然能够看到它的身影。在从东南亚丛林,到非洲草原,从中东沙漠,到阿富汗山地,一直到21世纪初的几场战争——车臣、阿富汗和伊拉克,这种装备都还在战争中发挥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应该说,这是战后最有生命力的坦克之一。本文将要讲述的,就是T54/55系列的故事。 W'zI~'K  
J"eE9FLM  
T54的研制 dpdp0  
UZJs!#P  
M&(0n?R"R  
T-43型坦克 lE bV)&'  
.4z_ohe  
    T-54的研制,首先要追溯到二战后期的T-43型坦克。 P`CQ)o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德国新一代坦克和反坦克火炮量产装备,尤其是88毫米高射炮批量使用于反坦克作战中,原本设计用于对抗37~45毫米反坦克炮或75毫米以下火炮攻击的T-34型坦克,已经面临防护能力相对不足的局面。为了维持苏军坦克性能相对于德军反坦克火力的相对平衡,苏方决定研制加强防护能力的新型中型坦克。该项目由第183工厂的520设计局(也就是“中型坦克设计局”)负责,于1942年年初启动,新的坦克被命名为T-43,工程负责人A·A·莫洛托夫。 +s+E!=s  
    由于时处战争期间,研制工作首先要服从时间和进度要求,因此T-43型坦克75%零件都沿用了T-34的设计,包括发动机、操纵转向系统、行走系统等。和T-34相比,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如下两点: pmUC4=&e  
    首先,T-43坦克增大了炮塔座圈的直径,在炮塔顶部左后位置设置了一个车长用指挥塔,可以进行全向观察,还取消了无线电员; wVv@   
    其次,为了能够抵御88毫米炮在1000米距离上的直射,铸造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90毫米,车体正面装甲则采用75毫米厚度/55度倾角的布局。全车重量保持在了34.1吨,因此机动性依旧可以达到T-34的水平。 rb.:(d)T  
    T-43型坦克的试验车于1943年2月制造完成,3月开始进行测试。但是就在这时,苏军在前线第一次缴获了一辆完整的“虎”式坦克,其正面100~150毫米的装甲厚度和88毫米主炮,使苏方异常震惊。显然,在这种装甲防护面前,T-34和T-43所用的F-34型76.2毫米主炮显得相当不敷使用。此外,从苏军情报系统也传来消息,德国人将在1943年夏天开始,将装备70倍口径75毫米炮“豹”式坦克大量投入使用。这些情况,要求苏联坦克工业,一方面加强T-34坦克的火力作为应急措施,一方面抓紧时间研制火力、防护力都能上一个层次的新型中型坦克。前者的结果就是T-34/85型坦克的出现,后者则成为后来T-54坦克的缘起。 {- &wV  
实际上,经过3000千米的行走试验,以及各种使用试验,T-43坦克上的种种改进被证明是有效的。只是由于设计时的情报工作和预见性不足,才没有认识到加强火力的必要性。结果由于主炮没有变化,火力不足,使得该车一出生就已经过时,缺乏投入量产的意义,只能作为下一代坦克的原型车使用了。 TY+Rol;!  
sEb*GF*.V  
T-44型坦克 xs)SKG*  
~!fOl)F  
    1944年2月至3月,第183工厂开始制造在T-43坦克基础上改装85毫米炮的新型坦克T-44的试验样车,代号“136工程”。 /jc; 2  
    T-44坦克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改装大口径火炮,此外降低车高,简化车体结构,力图缩小车体外形,同时把因此节省下来的车体重量用于加强装甲。 1OFrxSg  
为此,T-44坦克车体两侧翼子板顶部不再是T-34和T-43车上那样的装甲板,而是简单的箱型结构,这种设计一直延续到后来的T-54车上。这样既增加了一部分容积,又减轻了重量。同时,该车采用了功率大于T-34的V-44型520马力柴油机,横置布局,这样可以在保证发动机舱容积的情况下确保战斗室有足够的空间。 nqY arHi  
T-44试验样车共有3型,分别装备D-5T型85毫米炮,ZIS-S-53型85毫米炮和D-25T型122毫米炮。炮塔形状则基本上模仿T-34/85,但是装甲厚度有所增加,炮塔底部没有突出的颈环。其试验样车上的驾驶室顶部原本设置有一个带挡板的突起,用铆接结构固定于车上,但后来为了加强正面防护能力,量产型车的正面改为了整体的装甲板,驾驶员改用一副潜望镜和观察镜来了解外界情况。 uq!d8{IMu  
    1944年7月18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正式决定采用T-44坦克的设计,由于第183工厂正在全力制造T-34/85型坦克,国防委员会的命令指定T-44型坦克改由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第75工厂生产,月产量300辆。不过这之后,由于在选用何种主炮的问题上又产生了争论,设计方被迫制造了第二型装备ZIS-S-53型85毫米炮的样车供试验用,因此耽误了一定的时间,这期间,在哈尔科夫(1943年8月收复),也就是第183工厂的原先厂址,已经重建了一个坦克制造厂,T-44的生产最后是在这里进行的。 /GP:W6:6z6  
    1944年11月,该厂生产了5辆T-44型坦克,12月生产了20辆,至1945年3月,共计生产了60辆,苏军开始建立第一个使用T-44的坦克旅,当然,此时是不满员的。到当年4月柏林战役开始时,苏军手头共有70辆T-44可供使用,至欧洲战事结束时,则已经有了190辆。 ~c,+)69"T  
    量产型的T-44坦克,沿袭了T-34系列的履带、大直径负重轮等行走部分设计,总的来看只是车体外形更加小型化一些,重量也比T-34/85轻,约为31~31.5吨,不过装甲厚度还是达到了车体正面120毫米,侧面75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则为正面和侧面90毫米,后面75毫米。 i:R_g]  
    T-44的全车高度比T-34/85低30厘米,只有2.4米,乘员4人,武器包括一门ZIS-S-53型85毫米主炮和2挺7.62毫米DTM机枪,公路最大速度为51千米/小时,除了火力以外,各方面性能均高于“豹”式坦克。 RLh%Y>w  
不过在实际使用中,T-44坦克的可靠性一直是个大问题,毛病多出在变速系统上,直到后来采用了T-54/55系列的零件,才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UWgPQ%}  
    T-44型坦克生产至1947年,总产量1823辆,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部署于苏联远东地区,60年代开始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使车辆均使用T-54/55系列坦克的履带、发动机和变速装置。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该型坦克还在中苏边境一带被用于训练使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则被用于作为“战车碉堡”,即把车体埋在地下,只露出炮塔部分,作为机场、国境线等地方的要地防御任务。这也是苏联人利用旧坦克的一个通常方法。盖因坦克最先到寿的通常是动力系统,旧坦克的问题通常在于发动机到寿(演习中最常使用的是动力部分),火力又不足与对方的新式坦克对抗,但拿来对付对方的步兵战车或者其它地面部队,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b5 AP{ #  
    此外,该型坦克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在著名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等一系列苏联二战题材电影中,被改装用于扮演德国坦克。读者可以在这几部电影中,观察一下“虎”、“豹”系列坦克的负重轮是不是会露出T-54的马脚。 2ak*aI  
总的来说,T-44是介于T-34和T-54之间一型承前启后的坦克,它所力图解决的主要是车体小型化和结构简单化的问题,和同期生产数万辆的T-34/85型坦克相比,T-44无疑没什么名气,而且面对战后以M-26重型坦克为代表的新对手,其火力也明显不足,几乎也是一出世就过时的一型产品。但是它就像进化链条上的一环那样,虽然不完善,但却不可缺少,这也是各国军事工业进步的共同历程。 CTB qX  
    T-54/55系列坦克,正是以T-44型坦克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p?s[I)e  
E_xCRfw_i]  
从T-44-100到T-54 "f!H[F1~  
s|Vbc@t  
    前文提到,在T-44的研制过程中,曾经有一型装备D-25-44型122毫米主炮的T-44-122型坦克试验样车,但是该车炮弹重量达到25千克,载弹量只有24发,操炮也比较困难,最终这种设计未能被采用。实际上,在这一时间段,中型坦克能够搭载的最合适的大口径火炮,应当是SU-100上使用的D-10型100毫米炮了,该炮由第9炮兵工厂所属的中央炮兵设计局研制,性能较为可靠,与T-34共用底盘的SU-100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一种类似的火炮,是第92炮兵工厂研制的LB-1型100毫米炮。这两种火炮均是在海军舰艇用的B-34型100毫米加农炮基础上研制的,其炮管和闭锁机构基本没有改动,弹道性能也都类似。 P#KT l H  
1945年初,苏联人开始在T-34和T-44的基础上,试验加装100毫米炮。首先制造了装备LB-1型炮的样车。在T-34基础上,制造了两种样车,一种使用T-34原有炮塔,一种是将炮塔座圈直径扩大至1.68米,改为大型炮塔的样车,它们都被称为T-34-100。 E zU=q E  
    经过试验发现,T-34系列无法有效的使用100毫米炮,因为火炮高度较高,其产生的后坐力,会使采用克里斯蒂式悬挂系统的坦克产生巨大的震动,很难保持车体平衡。此外,还制造了一型样车,装备带有D-10T主炮的新炮塔,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最终,T-34-100也就没能进入实际应用。 GQ9H>Ssz  
    T-44坦克改装100毫米主炮的计划,则是从炮塔的重新设计开始的。第520设计局设计了一型带有新型防盾的炮塔,防盾面积大为增加,装甲厚度也有加强。此外,考虑到大战期间的经验,在装填手舱口加装了用于安装DShK型12.7毫米机枪的基座,以加强对空射击能力,在车体行动部分侧面加装了6毫米厚的装甲裙板,以对付破甲弹和火箭弹。使用这种炮塔的坦克车体重量也有所增加,达到了34吨,不过机动性没有太大变化。 c=B!\J<1  
    T-44-100最终制造了两种样车,分别装备LB-1型和D-10T型主炮。原本设计方是很有信心的,认为该车最终应当能被选用。但是经过实际测试发现,该车的炮塔容积太小,设计方被迫又设计了一型座圈直径超过原先车体宽度的新型炮塔,以解决战斗室内部容积问题,为此自然还要改动车体设计,最终于1945年5月20日完成了基本设计,并于秋天完成了样车,该车最初称为T-44V,后来很快被改为T-54,代号137工程。 0$R}_Ok  
    新坦克的炮塔座圈直径达到了1.825米,并采用新型行星式变速器代替了原先的变速装置。由于没有确定主炮型号,设计者制造了两种样车,分别使用D-10和LB-1主炮,其区别特征是:采用D-10型主炮的型号防盾上方至炮塔顶部位置存在隆起,而采用LB-1型主炮的型号此处则比较平坦。 +o 6 "Z)  
    在武器方面,该车除了主炮以外,还在车体正面两侧位置各设有一挺固定式7.62毫米SGMT型机枪,这也是取消了无线电员兼机枪手后,为了保证坦克在近距离内的压制作用而采取的一种补偿措施。不过从实际使用上来看,这种机枪其实除了有些威慑效果以外,可能很难能击中目标。因为要使航向机枪瞄准,就必须调整车体朝向,但是以T-54驾驶员操纵坦克时所需的力道,很难达到精确调整车体朝向的作用。所以也就是打个大致方向而已。不过好在后来的航向机枪备弹数比较多,威慑作用的时间也会长一些。 9Kc;]2m  
    该车的行动部分也有了较大改进,除了变速机构与T-34不同外,该车还使用了与T-34不同的单销履带。 I~M@v59C  
    1945年剩下的时间里,该车始终在进行各种测试工作,最终决定采用以D-10T为主炮的型号进行量产。1946年,量产的正式文件下达,命令自1947年至1949年进行有限数量的生产,并配属给部队进行试用。之所以如此紧急的加速研制和量产进程,主要是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东西方的对立趋势的加剧,使苏联需要加强军备建设,而美国M-26和M-46坦克数量的迅速增加等原因,又给苏联坦克工业提供了直接参照对手。 |3EKK:RE  
    最终,至1951年,T-54坦克正式完成设计,这期间,T-54的设计还有两次比较大的改动,为了方便起见,一般将这期间的三种预生产型T-54称为T-54-1、T-54-2和T-54-3。也有称之为T-54-1946/1949/1951型的。不过其工程代号一直是137工程,始终没有改变。 ,Igd<A=  
X5)].[d  
T-54基本概况 gr >>]C$  
4n\O6$&.x  
@vi;P ^1!  
基本布局 x*_'uPo S  
=6, w~|W  
    T-54坦克车体为焊接结构,驾驶舱在车体前部左边,战斗舱在车体中部,发动机舱位于车体后部。压延钢板焊接而成的车体异常简练,非常适合大战时建立的坦克工厂中自动焊接生产线的使用,因此比T-34系列更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当然,同样是由于小型化的缘故,该车内部空间也非常紧张,操纵装置、燃料柜、弹药柜和动力组都非常的紧凑。 k+u L^teyS  
    该车前部左侧为驾驶员位置,右侧为燃料舱和可容纳20枚炮弹的弹药柜(另有12发炮弹在战斗室左右两侧舱壁上存放),车体两侧各有一挺固定的7.62毫米SGMT机枪,放置于两侧翼子板顶部前端的装甲盒中,由驾驶员遥控射击。由于SGMT机枪和以往的坦克机枪DT、DTM不同,不是采用弹夹供弹,而是采用弹链供弹,采用这种设计,可以使两挺机枪各自拥有足够的空间布置弹药。 lt C  
    在固定机枪装甲盒的后方,是主炮维护用的工具箱以及备用履带,再其后左侧为排气管和备用燃料罐,右侧为备用燃料罐。在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T-54早期型车上翼子板顶部的配置都统一为后期的设置,这将在后文中加以说明。 U)S!@ 2(4  
战斗室后端与发动机舱有防火壁相隔,由于发动机横置,发动机舱内的布置非常紧凑,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供存放燃料。因此,只能把燃料和弹药放在一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该车也装有附加油箱,以尽量增加最大行程,不过这又会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 l5Q-M{w0x  
    车体尾部有两个圆筒状物体,这是MDSh型烟幕装置,它是大战末期开始使用的小型烟幕罐,自T-34-85开始使用,可以在车内遥控投放。后来,苏联开始使用在发动机排气系统内喷射燃料产生烟幕的BDSh型烟幕发生装置,此处位置也就改成了备用的燃料筒,不过MDSh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能在T-54上看到。 I!p[:.t7  
在防护方面,车体正面上侧装甲倾斜60度,厚度为120毫米,侧面和后面装甲为了确保车内容积均采用了垂直结构,厚度分别为80和45毫米,正面下侧装甲厚度为100毫米,车体顶部和底部装甲均为20毫米厚度,驾驶员舱盖位置装甲厚度为30毫米。这一系列装甲厚度在当时均为重型坦克的防护水准。且全车重量并未因此增加太多,依旧仅有36吨。 c_6~zb?k+m  
V?C a[  
行走部分 y $>U[^G[  
F`f8q\Fc  
    前车后部发动机舱内,自车首方向开始依次布置为发动机,变速箱,排气装置和燃料箱。发动机横置,为一台V-54型4冲程12V60°水冷柴油机,在2000r/min时标定功率为382kW(520马力)。发动机左侧为启动电机,该发动机采用电动机驱动为主要起动方式,压缩空气起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辅助起动方式。发动机冷却系统是液冷、密闭、压力循环式的,使用的冷却液在夏季是水,在冬季则是防冻液。 #"JtH"pF  
    该坦克的传动装置由齿轮传动箱、主离合器、变速箱、风扇联动装置、行星转向机和侧传动装置组成。这种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的结构简单且容易制造,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最大车速为50km/h,转向机构为二级行星转向机。同期美国的重型坦克或大型装甲车辆,多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液压自动变速器,如M-24或M-26/46等型号。自动变速器的好处自然是操作省力,有利于乘员长期工作,但成本、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却不如简单的机械变速器,而这几个要素正是苏联坦克设计者最为重视的东西之一。 DvBRK}'  
    该车采用和T-34/44系列相沿袭的大直径双轮缘挂胶负重轮,每侧5个,此外每侧还有1个前置的诱导轮,1个后置主动轮,在第1和第5负重轮位置有旋转式液压减振器,负重轮上下可动的范围为135~149毫米,以减轻振动。诱导轮曲臂处还装有蜗轮蜗杆式履带调整器,用以调整履带张紧度。履带起初使用宽度为500毫米的单销履带,后来宽度改为580毫米,每侧90块履带板,使用寿命约为3000千米,接地压强约为0.93千克/平方厘米。 %\ !3tN  
    该车采用扭杆式悬挂装置。 H3 |x  
%c&< {D}r  
炮塔和武器系统 y(6*)~Dh  
Kb#Z(C9  
    T-54坦克炮塔为铸造结构,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制成为炮塔顶部的。其防盾结构比T-44坦克面积更大,也更为厚重,炮塔正面和防盾部分装甲最厚可达200毫米。炮塔正面和防盾中央位置,为了容纳D-10T主炮的驻退器,略有隆起。 /pgn?e'lk  
    炮塔内装有1门D-10T型100毫米坦克炮,1挺7.62毫米SGMT型并列机枪,炮塔顶部右侧装填手舱口装备1挺12.7毫米DShK型重机枪。 K"=I,Vr:  
    D-10T型坦克炮炮身长5.61米,重1.948吨,俯仰角-5度~+18度,炮塔高度和西方同类坦克相比较低。防盾左侧装有TSh-20型直接瞄准具,该炮的有效射程约为1000米(穿甲弹)到1100米(榴弹),最大射程在使用榴弹时可达14600米。车内携弹量34发,其可以使用的弹种包括БР-412式穿甲弹、БР-412Д式被帽穿甲弹、ф-412式榴弹、ОФ-412式预制破片榴弹、ЗБК5М式尾翼稳定破甲弹。 O1z3(  
    装填手舱口的12.7毫米DShK机枪的俯仰角为-4.5度~+82度,使用50发弹链供弹,车内放有4个装此类弹链的弹药箱,炮塔内的并列机枪备弹4000发,加上两挺航向机枪,总备弹数4500发。 DUs0L\  
    炮塔内乘员中,装填手和炮长各有一具Mk4型潜望镜,车长则有自己的可全向旋转的观察塔,其正面中央是TPK-1型测距仪,周围则有5组光学玻璃制造的棱镜供全向观察时使用。战时,视野较好的车长操纵转动指挥塔,用ТПК-1潜望镜搜寻目标,捕获目标后,车长转动炮塔为炮长指示目标,然后由炮长进行精确瞄准射击。炮长的ТШ2-22瞄准镜有有3.5倍和7倍两种倍率。在车长和炮长的瞄准镜上均刻有“∧”形标志,炮长调整火炮方位角和俯仰角,使瞄准镜上此次射击所用弹种的瞄准标志与目标对准,即可进行射击。 0e~4(2xK  
    全车的对外通讯装置为一具10-RT-26型坦克电台,布置在车长位置。车内联络则使用一台TPU-47型车内通话机。不过实际使用中大多数时候还是要靠车长和炮长之间肢体接触来实现内部联络的。 YLNJ4nE  
    预生产型T-54的炮塔内部空间比后来的标准型更为狭小,其居住性其实比T-34-85还要差,在其中装填100毫米主炮的炮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应用中每分钟的实际射速大概都在4~5发/分左右。 Tml>>O  
D14i]   
从预生产型到量产型 /s`8=+\9  
m@` NN  
    从1947年开始,T-54-1型坦克在部队中进行了试验性装备,经过部队实际使用,认为其炮塔内部的空间过于狭窄,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小毛病,莫洛托夫设计局从1948年开始对此进行了改进,主要是重新修改了炮塔的外形。新的型号被称为T-54-2,也被西方称为T-54-1949,自1949年至1951年,该型坦克在哈尔科夫、鄂木斯克和下塔吉尔三个坦克工厂同时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T-54-2就可以被认为是T-54系列最初的量产型,当然,其正式地位还是一型预生产型的坦克。 pTcN8E&Unz  
    T-54-2最主要的改进是在炮塔外形,它取消了原先的大防盾设计,改用后来T-54系列一直使用的小型防盾,炮塔正面的设计也一直被延续下去,炮塔后部相对原先则略有膨胀。 jW.IkG[ |  
    此外,该车还把两侧翼子板上的圆形备用油桶取消,改为各设置了方形的工具箱、杂物箱和方形油箱,油箱中有油管一直通至发动机,此外,车体后部也开始携带两个各200升容量的备用油桶,这种设计成为了后来T-54系列的标准配置。 N9AM% H$7  
    车体正面原先的两挺航向机枪被取消,改为在驾驶员右侧舱内设置一挺航向机枪,通过车体正面开孔伸出车外。这样有一个好处:原先的两挺航向机枪,由于是固定在翼子板顶部前端的两个装甲盒内,因此战斗时是无法重新装填子弹的,其各自装上的那一条250发弹链便是战斗中航向机枪所有的备弹。现在的这种设计,则可以让驾驶员在舱内为航向机枪更换弹链,提高了火力的可持续性。此外,由于机枪数量减少了1挺,车内7.62毫米机枪弹的备弹量也改为3500发。 =@ed {~  
此外,为了提高机动性能,履带宽度从500毫米增加到了580毫米,使这种采用高锰钢铸造的履带接地压强从原先的0.91千克/平方厘米下降至0.81千克/平方厘米,这种履带后来在T-72坦克上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m@c\<-P  
    T-54-1和T-54-2共计制造了约3500辆。 X|pOw,"  
    1951年,炮塔外形更为洗练的T-54-3出现,其炮塔就是后来我们称之为“半蛋”形的设计,这也是一直延续多年的苏式坦克炮塔风格的缘起。其内部装备的改进主要是将主炮瞄准具改为了能够在3.5倍到7倍间调整的TSh-2-20型,同时还采用了BDSh-5型小型烟幕筒。该型坦克自1952年起投入量产,生产至1954年,这就是T-54坦克的最初型号,一般被直接称为T-54,将T-54-1和T-54-2两型车称为T-54早期型。 3B ;aoejHm  
    自T-54的出现起,坦克家族出现了一个新乘员——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此前,坦克通常是按照重量,分为超轻型、轻型、中型和重型等级别,而经过类似生物进化过程那样的战争检验,各国坦克设计者先后发现,中型坦克的基本性能构成,是最能够符合战场要求的,从辩证法上看,中型坦克也是将坦克的三大性能——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保持的最为平衡的坦克类型。此后,单纯强调火力和防护的重型坦克逐渐从世界坦克发展过程中消失,轻型坦克则逐渐向侦察、两栖攻击等专门用途的装甲车辆靠拢,超轻型坦克则基本被装甲车辆取代。而T-54坦克,正是战后坦克发展新时代的开创者,从这一意义上说,苏联人是非常具有开拓精神的。 WaDdZIz4  
    单纯看T-54坦克,和同时期美国的重型坦克相比,它的火力并非强到哪里去,防护力也没有绝对优势,只是靠着重量优势在机动性上略微占优。但是,武器是给人使用的,T-54的优势,在于它首先符合苏联的战争观,其次符合苏联军队对坦克的运用思想。 S4>1d-  
    首先,从当时的形势看,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正处于冷战刚刚兴起,部分地区(例如朝鲜半岛)出现大规模热战的局势下,对苏联来说,是可能再次出现一场世界大战规模的全面战争的。这种战争中,国家的动员能力,战争潜力以及战争潜力的转化能力是最终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这是经过卫国战争实践检验的道理。武器也必须符合便于工业动员,易于大量生产,操作简单(可以迅速的培训士兵,扩充军队)的原则,在这一前提下,再追求尽量高而可靠的性能,T-34的成功也源于此。T-54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结构简单,生产所用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都不高,不仅专门的坦克工厂能够生产它,大一些的拖拉机工厂也能够生产,这在大规模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 UNescZ  
    其次,从具体运用来看,苏联军队当时最可能的作战地域是在中欧平原至大西洋东岸,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地区,其最为可能的作战方式就是大纵深,大宽度的高速进攻作战。这对于坦克的性能有很多要求,比如利于进攻——T-54坦克的火炮附角只有-4度,这和大多数北约国家坦克-8~-10度的附角相比,无疑是非常不利于防御作战的,但是附角小,就可以降低炮塔高度,减少坦克正面投影面积,有利于进攻作战;再比如关于最大行程的问题,T-54坦克公路最大行程只有约400千米,越野状态下还要更低。但是在中欧,从东西方交界线到巴黎的直线距离,统共也只有6、700千米,如果假定T-54某种路程下的最大行程为300千米,则苏军坦克不需加油,就几乎可以从出发地到达德国的任何地方。这样的最大行程,对于苏联人来说,已经足够了。总之,T-54是一型满足使用者要求的坦克。 {r[g.@  
-]Q6Ril  
T-54系列车型 :}~B;s0M\  
BWG#W C  
    由于T-54坦克可靠性高,产量大,成本低,因此衍生出很多种改进型、改装型和变型车辆。本文能够详细介绍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uPL|3ACS  
k %sh ;1.  
OT-54喷火坦克 ,a@jg&Mb]  
idP2G|Z  
    苏联一直对研制喷火坦克非常热心,早在二战中,就以T-34和KV-1坦克的底盘,分别研制过OT-34和KV-8型喷火坦克,自T-54-3型坦克定型后,苏联立即着手研制以其为基础的喷火坦克。其任务由位于哈尔科夫的第75工厂负责,其炮塔上的火焰喷射器是基于KV-8改进而来的,型号为ATO-1,车内携带460升油料,能够满足20次喷火的需要,喷火距离可达160米。更重要的是,OT-54的喷火器安装在炮塔同轴机枪的位置,并没有取消主炮,而是将原先同轴机枪和一部分主炮弹药的位置改为了喷火用油料柜,这使得这型坦克同时还具有主战坦克的基本性能。 $mDlS  
    1954年,该型坦克被赋予型号OT-54,1958年开始,苏联改为以T-55为基础生产喷火坦克,其基本结构与OT-54相同,但是二者的产量都不是很大。 +Ft@S(IE  
w;DRC5V>  
T-54M试验型坦克 v?#W/].C+  
IaYy5Rw  
    1948年,英国开始装备带有20磅炮(口径83.4毫米)和火炮稳定器的“百人队长”III(Centurion,也译为“逊丘伦”)型坦克,其主炮初速为1020米/秒,在2000米距离上穿甲威力达到250毫米,而D-10T虽然口径更大,但是炮口初速为887米/秒,同等距离上穿甲威力仅有155毫米。面对这种局面,苏联人决定加强T-54坦克的火力,这项工作由下塔吉尔方面负责,主要内容包括改装火炮和加装火炮稳定器,代号139工程,至1954年,新坦克的研制工作基本结束。 ~i9'9PHX@  
T-54M的主炮采用1门D-54T型高初速线膛炮,炮口初速1015米/秒,其使用的穿甲弹弹重16.1千克,其穿甲能力已经能够达到甚至超过百人队长III的水平。此外,该坦克还装备了炮口单向稳定器(纵向),主炮弹药也由T-54-3的34发增加至50发。该坦克还装备了T-54B以后的车型上才有的苏联第一代夜视瞄准具TPN-1,发动机也改为580马力V-54-6型柴油机,车顶的高射机枪甚至改为了后来BTR-60装甲车上用的14.5毫米KPVT型重机枪。 uKpWb1(  
    T-54M坦克自1954年12月开始进行实际测试,经过使用,军方认为其火炮稳定器可靠性不佳,最终没有正是采用,不过后来,到1977年,一部分T-54B坦克被改装了KTD-1型激光测距仪和瞄准具后,也被称为T-54M(其工程代号则为137M),这两种T-54M有时比较容易混淆,后来这种T-54M,已经于1994年从俄军中全部退役了。 a*UxRi8  
ty)~]!tA  
T-54A型坦克 {b]V e/\  
_*dUH5  
    与T-54M同时进行的,还有一个137G工程,这是在T-54-3的基础上,加装了STP-1型火炮单向稳定器的型号。1955年,苏联军方决定正是采用这种设计,这就是T-54A型坦克。 aL0,=g%  
    T-54A型坦克与T-54-3型坦克外观上基本没有差异,唯一的区别可算是火炮炮口处增加的消焰器,它也同时起到安装火炮稳定器之后的配重作用,不过T-54-2和T-54-3型坦克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现代化改装中,也都加装了这一设置。 j |:{ B  
    加装单向火炮稳定器后,坦克火炮的纵向精度大为提高,当然有利必然有弊,安装火炮稳定器后,火炮在坦克行进中会在纵向自动瞄准目标,而炮尾就随之上下摆动,有时也会伤到乘员,这在实际使用中也成了一个小问题。 \oV g(J&o  
    T-54A其它的改进,还包括为驾驶员加装了一具TVN-1型夜视仪,夜间利用红外大灯的照明,可以提供60米左右距离的视野。电台也改为了新型的R-113型。此外,在车体尾部,还装有OPVT潜渡装置的通气管和泥泞地形行车用的圆木。此外,该型坦克还首次安装了抽气装置,其他改进还包括电动机油泵、舱底排水泵、改进型空气滤清器和自动灭火装置等。T-54A的潜渡装置并不是只有一种,苏联人在实际战斗背景下,使用小直径潜渡筒,目标小,训练时则使用大直径潜渡筒。前者使用时安装在装填手位置的潜望镜上方,不使用时装在炮塔或车体的后部,后者使用时安装在装填手舱口上,安装和拆除潜渡装置大概各需要15到30分钟,在潜渡江河时,坦克通常挂一档行驶,并需借助车上的航向仪导航。 i{nFk',xX  
T-54A型自1955年至1957年间量产,量产后就出口给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当然,读者最为熟悉的,是这型坦克还曾经出口给我国,并由我国仿制,这就是后来称为我军长期以来主战装备的59式坦克。照理说,59式坦克及其后来的发展,也是T-54家族的延续,但是其过程已经不是本文篇幅所能涵盖的了。 A}(Q^|6  
R(cM4T.a  
T-54B型坦克 CoQ<Ky}*  
%b3s|o3An  
    T-54A之后,苏联国防部决定继续研制其后继改进型,其中的137G2工程于1956年9月11日被军方正式决定采用,这就是T-54B。其主要改进,包括使用了STP-2型火炮双向稳定器,以及主动红外夜视装置和瞄准装置,此外还将OPVT潜渡装置作为了标准装备。 Jbqm?Fy4X  
    STP-2型双向稳定器基本性能较好,其工作速度为,垂直方向0.07~15度/秒,水平方向0.07~4.5度。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工作中的火炮稳定器,其炮尾会在炮塔内作近似随机状的摆动,如果只是纵向摆动,那么还较为安全,如果再加上横向摆动,就会可能伤到装填手的安全。 F */J`l  
    该坦克的夜间瞄准装置使用的是后来一直使用至T-62型坦克的TPN-1型红外瞄准具,配合主动红外大灯的照射,其在晴朗天气下的夜间观察距离能够达到800米。车长则使用一具TKN-1型红外夜视仪,夜间使用距离大约为200~300米。 L=-v >YL+  
    至于OPVT潜渡装置的通气筒,则被放置在炮塔上装填手一侧的潜望镜旁,其潜渡深度约为5米,在1953年进行测试时,该车曾成功的在德涅伯河河底进行了700米的潜渡,而没有装备OPVT潜渡装置时,T-54仅有约1.4米的涉渡能力。 wD`jks  
T-54B型坦克的另外一处改动是车体两侧翼子板顶部的工具箱、杂物箱以及油箱的设置,此后,先前生产的各型T-54型坦克,除了T-54-1之外,都按照此种配置进行了改装,这种改装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 47^R  
    T-54系列发展至T-54B,已经正式成型。经过将近10年的研制发展,T-54型坦克已经成为苏联手中最为“顶用”的装备。从技术上说,它也许不如正在研制和即将装备的T-62先进,但它已经达成了稳定的技术状态,随时都可以由上至坦克工厂下至拖拉机工厂和重型机械厂的工业部门大量生产,能够满足打一场世界大战的需要,这是一型装备最为重要的意义了。 {P $sQv  
 jf~-;2  
T-55型坦克的出现 Ab)X/g-I @  
OOX[xv!b  
    冷战时代,核战争是苏联对外来战争设想中最为可能出现的形式。因此,为应对核战争,军队的装备发展,势必要引入核战争背景。 6 # Afj0  
    苏联自掌握了核武器制造技术后,就通过各种类型的核试验,积累有关核武器与核战争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其中有关核武器的杀伤与防护的知识,并试图根据这些技术积累来改进军队装备,使之适应核战争的需求。T-55坦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在哈尔科夫的第60设计局投入研制的。 + Awo\;@,  
    核武器对坦克的杀伤,主要是通过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实现的。苏联早期的试验中,曾经出现过坦克炮塔被冲击波掀翻和车体出现裂纹的现象,为此,设计者改善了车体的强度,并改进了炮塔和车体的连接方式, &-M}:'  
当时还没有出现后来的防中子衬层,因此对放射性的防护主要是针对放射性沾染的,方式主要是集体三防系统。 ~e<h2/Xc  
    T-55的集体三防系统主要包括空气过滤系统和超压装置两部分,空气过滤系统负责给车内提供清洁的空气,而超压系统则负责使车内气压略高于车外,以免车外被辐射污染的空气通过小的缝隙进入坦克。在安装了这套系统之后,T-55取消了车顶右侧原有的换气扇,而改由三防系统循环车内外空气。 <(dg^;  
    1956年,三防系统的研制正式完成,下塔吉尔的第183工厂还将T-54M上用过的580马力V-54-6发动机装载在新车上,将新车命名为T-55。 " midC(rTm  
    虽然T-55被赋予了不同的编号,不过一般还是将它看作是T-54系列的一个型号。 nG !6[^D  
    1958~1962年,T-55同时在三个工厂生产,分别是下塔吉尔、鄂木斯克和哈尔科夫。同时还生产了一部分以之为基础改装的OT-55型喷火坦克,采用ATO-200型喷火器代替了同轴机枪,车内炮弹数减少为25发。 ZE0D=  
    T-55另一个与T-54系列不同的改动,就是取消了装填手位置的机枪和舱盖处的机枪座圈,舱盖改成向前打开的一扇装甲板。为了弥补防空火力的削弱,装备T-55的坦克部队中,专门还编有ZSU-23自行高炮或ZPU-2自行高射机枪作为防空之用。 =MokbK2  
    此外,T-55还增加了车体右前部油箱的容积,多出来的这150升燃料,使T-55的最大行程达到了500千米。 \6c8Lqa  
    为了加强火力,T-55型坦克还将车内携带的主炮炮弹数量增加至43发,并可携带BK5M型破甲弹,该型破甲弹在弹着角90度时破甲威力为390毫米。 LHgEb9\Q  
T-55还有一些细微改进,比如T-54坦克是以电启动为主,而T-55坦克装有1个AK-150型空气压缩机,可以提供比较恒定的压力,所以它的发动机以压缩空气起动为主要起动方式,将电动机驱动作为辅助起动方式。 i.6+ CA  
T-55A型坦克 ~"#[<d  
    前文提到,对坦克杀伤最大的是早期核辐射,以贯穿X射线和伽马射线,以及中子辐射为主。  Y.v. EZ  
    1961年,继T-55之后,苏联钢铁研究所着手研制防护早期核辐射的衬层。这种衬层采用含铅的树脂塑料为基本原料,在车体和炮塔内,包括车长、装填手舱盖的全部,和驾驶员舱盖的前半部分,都设有成形的防护衬层。 tFYo d#  
这型设有防辐射衬层的坦克,被定型为T-55A(代号155A工程),于1962年7月16日被苏联国防部正式采用。 $]S*(K3U ~  
    T-55A的主要改进在于取消了驾驶员右侧位置的航向机枪,并将同轴机枪从SGMT型改为了PKT型。后来以往车型在大修或现代化改装的时候,也都将机枪更换为PKT型。 xe!6Pgcb  
    T-55A型坦克自1962年开始生产,大致以1969、1970年为限,分为前期型和后期型,后期型的区别在于恢复了装填手位置的12.7毫米高射机枪,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苏军从越南战争中感受到了美军直升机的威胁,又对加强坦克防空火力产生兴趣的缘故。不过在此之前生产的T-55A型坦克后来也都照此进行了改装。 @vkO(o  
    T-55A坦克一直生产到1981年(鄂木斯克),此时连T-62坦克都已经停产了。 j21nh> d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还对T-54/55系列进行了火控系统的改装,加装了激光测距仪,并配发了新型穿甲弹,使用这种BM8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主炮炮口初速可以达到1415米/秒,200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达到275毫米/90度。 .Fn7yTQ%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苏联更是为100毫米主炮研制了专用的炮射导弹,并加装了简易的附加装甲、弹道计算机等,这使得T-54/55系列的火力和防护力又有了新的提升。 )i*-j =  
m? pm)w  
对T-54/55系列的评价 u(g0Ob  
s&~i S[  
    作为一型经典装备,对于T-54/55系列坦克,不同阵营、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评价。 Zdll}nO"E  
    对T-54/55系列诟病较多的,有如下几点: M"<B@p]rk:  
    首先,片面追求防弹外形,缩小炮塔和车体投影面积,导致车内空间狭小,增加了人机工学设计难度。和西方同时代的坦克相比,车内乘员持续作战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 qK12:  
    其次,弹药和燃料的配置不当,容易引起二次效应,坦克中弹后的生存性较差; :]k`;;vh  
    再次,火控系统精度较低,首发命中率往往不如同时期的西方坦克,操纵系统没有采用西方多用的自动档,驾驶员体力消耗大; ^|ln q.j  
    最后,发动机和车体寿命比西方产品短许多,可靠性也不如西方产品; $Z{Xt*  
    除此之外,还有种种小的比较,比如说苏联坦克的火炮 e?)ic\K  
    单纯拿1辆T-54坦克,和1辆M60A1比,前者的确可能存在这样的弊端。但是,这种比较是不公平的。 3YOYlb %j  
    每种武器都有它设计的背景,苏联作为一个着力发展地面力量的超级大国,其坦克设计是有其特有的思想的。 ^+'\ u;\  
    苏联对坦克的设计要求,首先要有利于大规模生产,这是从二战里面得出的重要经验,当年苏联和德国的钢产量相同,但却比德国多生产出数倍的坦克,靠的就是其在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到了量产因素。德国的工业水平非常高,但是在它生产出不到5000辆“豹”式和不到500辆“虎王”的时候,苏联却在乌拉尔近乎露天的简陋工厂里,在列宁格勒饱受炮火攻击的车间里,生产出了70000辆T-34。我们可以拿任何一辆豹式与T-34比较,说T-34的指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战争只能靠这样的武器取胜。 YO`V'6\  
    其次,苏军有苏军的战法和对战争的想定,装备必须符合这种想定。在T-54系列大量生产的年代,苏联认为未来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核战争,而苏军的战术则强调将坦克部队大量集中使用,并辅助以强击航空兵和强大的地面压制火力,甚至辅助以战术核武器进行火力支援(在当时,如果爆发核战争,苏军即使是摩步师一级的单位,也会有一个6车制的火箭发射营,能够使用化学武器和核武器进行直接火力支援)。 +*ZF52hy|  
    最后,苏军强调坦克和其它装备应当便于战争动员,也就是便于新兵进行初步训练就能掌握武器的使用并发挥其大部分效能。这样才能使军队员额在战争初期迅速扩大。 ,5HC &@  
    考虑到这几点,刚才所提到的几个“缺点”,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4n, >EA85  
    首先,关于防弹外形和体积的问题,车体小,会导致车内空间狭小,这是弊端。但是车体侧面投影面积小,在核战争条件下,就意味着受冲击波的影响小,与高大方方的西方坦克相比,同样的距离,面对核爆炸带来的冲击波,其结果可能是翻车与否的区别。而乘员持续作战能力弱的问题,对苏军来说并不是致命的,因为苏军有足够数量的坦克部队作为预备队,可以随时加入进攻行列,而这些坦克的乘员都是尚未参加战斗,精神饱满的。 UU" '  
    其次,关于弹药和燃料位置导致的二次效应问题。虽然坦克正面中弹概率较高,但坦克正面是坦克装甲防护最为良好的地方,本就应当将最容易引起二次效应的东西设置于此。后来中东战争中苏式坦克受到重大损失的原因,更多的在于那批苏联坦克的确是出口型或者过时装备,正面装甲和以色列的火炮对抗时毫无优势,且车内抑爆系统落后,才造成了大量的二次效应现象。在这种一边倒的局面下,炮弹和燃料放在哪里,于战争结果都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QcG-/_,'}  
    第三,关于火控系统精度和操纵系统的问题。自T-54之后的苏联坦克和同期的美国坦克相比,火控系统都没有优势。但这涉及到上文提到的成本和训练问题。从当代的经验我们可知,一套精密的火控系统在坦克总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坦克总装厂肯定是无法生产这种东西的。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配套厂被摧毁(一般来说,越精密的东西,所需的配套生产企业就越多),那么总装厂什么办法也没有。苏联量产的型号虽然精度差,但利用大量生产,即使在战时也是同样。此外,单车的火控精度低一些,是可以通过数量弥补的。显然,在不考虑人员和战术背景的前提下,有2辆T-54要远远强于只有1辆M48。而苏军在坦克上的数量优势往往都是3倍以上。此外,如果在60年代就使用了弹道计算机等等一系列装备,那么乘员的培训也将成为大麻烦,自动变速箱的问题也是一样,战场上修理自动变速箱将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而T-54的操纵系统和维修,在战时苏军从民用部门征召来的大量拖拉机手看来,将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 {S5H H"  
    最后,关于发动机和车体寿命的问题,苏联认为,在高强度的核战争战场上,单车的生存时间都是不高的。不能想象一辆车能够在那种残酷的环境下使用太长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用太好的材料,给车辆太高的使用寿命,是一种浪费。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同样的成本生产更多的坦克。 _h8|shyP  
总之,苏联对坦克的设计思想是成体系的,有他自己的一套思想方法,西方限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有时不能完全理解,也是正常的。当然,西方另有一些批评言论,则完全是出于争夺军火市场的目的了。 =^S1+B MY-  
    笔者认为,对于苏联来说,T-54/55系列是一型成功的装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bffg!c  
    首先,符合使用者的战略和战术需要。这是一切装备成功的前提,也是这型坦克最大的成功之处; @Xj6h!"R  
    其次,在总成本一定的前提下,达到了火力、机动性和防护力的最佳均衡,奠定了战后主战坦克发展的方向; %XAF"J  
    第三,可靠性高,对训练和维护的要求较为宽松。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包括很多本来就极为落后国家的民兵组织和地方武装都能够使用这种坦克,说明了它对使用者的文化水平、训练时间、维护环境的要求都不高。相反,西方坦克和其它装备就对使用者的文化水平有着很高要求。这一方面说明其先进性,另一方面也有起局限性。 k_hs g6Ur.  
    第四,改装潜力大,通用性好,便于形成系列化车族化。我们可以看到,T-54不仅在本国发展出了战斗工程车、坦克架桥车、扫雷坦克、装甲抢救车等等多种装备,还在东欧国家、巴基斯坦,甚至以色列那里,都发展出了种种变型车辆和改进车辆,一直到今天还有新的该型出现。 tg' 2 v/  
    总的说来,T-54/55系列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今天对相关过程的重新梳理,对我们更深的认识装备发展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阿列克塞 2007-11-27 15:04
寿星啊!还服役呢

柯巴 2007-11-27 16:01
英军20磅火炮的威力是不是被夸大了?2000米处250毫米的威力可直逼早期的L7式105啊。不是用了高速穿甲弹了吧? 4q.yp0E  
个人意见T-54/55远比M48好的多,第三次印巴战争已经证明了,T-54/55火力、装甲、机动性均占优势。另外有个英国军事作家(《坦克》的作者)认为T-55的性能可与早期的M60和M60A1相媲美。

红军战神 2007-11-27 16:13
2000米处250毫米,是APDS ?f6SKC  
g~U<0+&yw%  
T-54绝对优于M-47,至于M48后期改进型,有的火控水平可以和T-72相比了。

柯巴 2007-11-27 16:33
早期的M60的火控计算机还是机械式的吧?见过一个M60命中率表,好像1000米外的命中率就大减了。 3Pp+>{2_?  
T-72A的命中率是行进中对以10公里时速的1500米外目标命中率为75%,蛮实用的。M48A5可达到这水平?我只知道M48A5换装了105炮,火控改进不明。 Wf-XH|j[  
另外,我还从一个穿甲数值表上看到过一款可在2000米处击穿296毫米装甲的100毫米苏制穿甲弹,编号是多少来着的?

红军战神 2007-11-29 12:10
那个弹应该是70年代末的: 1K(mdL{m5  
BM-25 100mm APFSDS 2km穿甲296,1km穿甲320。

柯巴 2007-11-30 10:51
院长有T-55/62这些老式坦克的命中率的数据吗?很想知道一下。

红军战神 2007-12-03 12:59
很多说法都不确切, <L<^uFB  
什么1500米50%等等。

柯巴 2007-12-03 21:14
1500米50%我记得是基本型的T-62的“静对静”命中率。一种没有弹道计算机和激光测距仪的坦克也能打出这样的命中率不易啊,M60A3在使用了数字式计算机后,对2000米的目标进行“静对静”设计时也不过90%。T-62M在使用计算机和激光测距后也应该达到80%

CCCP-USSR 2008-08-17 17:14
从T系列坦克的服役情况和自身数据可以看出,T系列坦克比同时代的对手都要优秀(从双方的战略出发),完全可以保证华约战略决心的实现,同时也表现出苏式武器的特点:皮实、便宜、便于生产。

卡达尔 2008-08-17 22:38
苏联坦克都采用机械密位式瞄准系统,密位需要熟练的成员结合密位进行估算,一般新手很难能够有效计算密位和估值,这也造成了苏联坦克远距离精确性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中东国家使用的苏制坦克中 机械密位式瞄准系统问题更加严重,许多成员根本打不到目标.........

柯巴 2008-08-27 21:43
楼上的同志能介绍下苏联坦克采用的机械密位式瞄准系统吗?

爱神的飞刀 2008-09-16 17:57
额~偶滴神啊!~

红色青年 2008-10-01 22:05
T54不行啊,追求平衡性,也恰恰因为太平衡了,导致除了便于量产外没有任何长处,而且苏联火控系统向来不行。

永远的坦克兵 2009-02-17 09:32
作为中国59的原型,确实很经典,因为开起来就像老爷车而且很考验人,因为急不得,越是难开,越是要沉着冷静


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T-54/55系列坦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ode © 2003-08 PHPWind
Time 0.010875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