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诺门坎战役前的日苏军力PK --]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诺门坎战役前的日苏军力PK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红军战神 2016-08-03 01:05
随着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以及苏日两军在远东对峙形势的恶化,俄国和日本,将再度走到冲突的前台。在此,粗略审视一下这两个老对头,无疑是必要的。 dQ rz+_   
(1)边缘民族 A9]& w  
俄国和日本,有着截然不同的外在。 NQuqM`LSQ  
日本人,善于将小团体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依靠细节的积累,收取最终的总效。 A =Z$H2  
俄国人,则将一切都用来拼凑庞大的蒸汽压路机。虽然设计粗糙,但总是马力强劲。 5c}loOq  
日本人执著于民族的根本,却又将学习外来的先进作为生存的必须。 0S>L0qp  
俄国人不断在大起大落的历史阵痛中追求新生,虽然也吸取着外来的营养,却从不忘记维护民族的特性。 ,d lq2  
表面看,日本人“精致”而“恒定”。 ](n)bF+ym  
俄国人“粗糙”而“易变”。 r7V !M1  
但外在的掩盖下,内在的实质却惊人的一致:  9S9j  
作为两个后起民族,力求改变落后面貌,追上先进的步伐,在本钱不够的情况下,他们都不忌讳采取最极端的方法。游离于东方和西方的边缘之间,为了自身利益,同样的不择手段,同样的不惜代价!这就是同为边缘民族的俄国和日本。 qhTVsZ:{C  
千百年的历史轨迹划下一道道年轮,俄国和日本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国家性格。 2{BS `f  
俄国出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长期处于野蛮而落后的地位。同时又要受到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挑战。从骨子来说,曾饱受蒙古蹂躏的俄国人,更希望接受西方的文明。但西方却并不乐意接纳他们,总是用高傲的鼻子来藐视这个“东方”民族。俄国,作为游荡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弃儿”,为了生存,为了向西方证明自己的存在,只能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独特的体系。 N<4 nb  
在开阔的大陆上,强大的敌人来自四面八方。为了应对频繁的对外战争,俄国人建立起了绝对的中央集权。无论是沙皇,还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但凡是有作为的俄国领导人,都致力于获得绝对的权利,然后以这种权利来推行改革和革命,以保障强大军事力量的建设。尽管俄国军队总是因为“粗糙”而风评不佳,但却屡屡打败当时的第一流敌人,并将俄国的疆域扩张到了极致。急速扩张使俄国“消化不良”,民族众多,矛盾重重,但俄罗斯人却牢牢掌握着统治民族的地位。在西方文明面前的强烈自卑,和长期战争锻炼出来的强烈民族自豪感,构成了俄罗斯民族的极端矛盾。 VuTTWBx   
但推动俄国历史车轮前进的集权体制,却并非总是运行良好。这种体制所付出的人道代价过于沉重,也过多压制个体的能力,过度依赖政治强人。因此,一旦碰上平庸的领袖,整个体制就将失效,国家也将随之停滞甚至倒退。 s{7bu|0  
按照中国的标准,近代前的日本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们在各自的地盘上享有着相当的自主。日本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领主间的大规模兼并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并不彻底。即使是积累起最强大力量的封建主,也无法或者不会把其他领主全部消灭。相反,他们更乐意以强大实力为后盾,再借助毫无力量,但却具有最高“名分”的天皇的“认可”——通常是成为所谓“将军”,换取其他封建领主对其实际统治地位的承认,和相当程度上的服从。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L1G)/Vkw  
但在中国,“挟天子”只是一个过度。最终则是“挟持者”取“天子”而代之,同时把“诸侯”也都斩尽杀绝。而在日本,天皇—将军—其他封建领主(所谓大名)之间,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制约和平衡关系。反倒是将军的角色比较容易取代。 6hR ` sE  
不彻底的兼并战争,有利于保存民族元气;长期的封建割据,则使日本人的地域观念根深蒂固;而一直延续下来的天皇,则成为将地域情节凝为统一民族的潜在纽带。到了近代,以天皇为旗号的维新和统一,自然也就相对顺利的多。长期形成的强烈地域情节,以及小团体的凝聚力,成为日本民族主义的内在动力。即使是近代日本军队,也坚持以地域为单位进行编组,将乡土意识作为战斗力的保障。 ep},~tPZn  
但独特的国家性格,也成为日本的“死穴”:由于难以产生强有力的独裁者,一旦失去类似于“将军”的政治领军人物,日本很容易就会失去方向,国策也将陷入混乱。 A2L"&dl  
俄国和日本,沿着各自的历史轨迹,时盛时衰的运行着。到了1904年,两节历史列车,由于日俄战争而交错并剧烈碰撞。这一时期,日本的“国势”显然比俄国有利的多。但到了30年代,情况则正好相反:俄国的领导者,已经由平庸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换成了在魄力能力手腕上,都毫不逊色于彼得大帝的布尔什维克领袖斯大林!他目标坚定地改造了农业的俄国,推行工业化,建立了准备把红旗插遍全球的军队。 <3j`Z1J  
而在日本,当年推动维新和“富国强兵”的老一辈政治家已经退出了舞台,有能力统筹全局的“将军”不复存在。政客、财阀、陆军、海军,以及各自的无数派阀,彼此勾心斗角,却又都目光短浅,平庸无能。虽然靠着小团体精神和国家象征的凝聚,日本还能保持日常运行,军队还能在前线作战。却没有谁可以控制住政局,制定全盘的计划,指引国家的方向。政治和战略的混乱,成为30年代日本最主要的特征,并将其步步引向灾难。 Z*b l J5YC  
从日俄战争到30年代中期,日本和俄国“国势”转易之际,却也正是双方军队力量对比失衡之时。

红军战神 2016-08-03 01:11
(2)苏军与日军之一:汽油与马粪 $rr@3H+  
日俄战争,在世界陆战史上,无疑是一个革命性事件。速射炮、机枪、迫击炮、手榴弹、探照灯、电话、无线电的运用,促进了进攻和防御战术的改革。置身于地下的阵地防御战出现;由于工程技术的进步,配备重机枪的阵地变成了难以逾越的死亡陷阱;面对射程、射速和威力增大的武器,迫使以往单纯依赖勇气的进攻者,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保存有生力量,并以己方火力支援进攻队形;为了摧毁坚固的筑垒工事,就必须集中重炮进行轰击;巨大的物资财富消耗,也预示着战争对国家潜力的挖掘将达到最大深度。 ZBY2,%nAo  
作为日俄战争的胜利者,日本人获得了宝贵的大陆战争经验。但他们对这种经验的总结却并不彻底。虽然经受了凶猛火力的洗礼,日本陆军依然盛行着“步兵中心”和“白兵(白刃)第一”的思想。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脆弱的军事工业难以提供足够的弹药,也因为在战争中,日军的炮兵运用屡屡失误,未能取得显著效果,反而导致步兵大量伤亡,使日本步兵对炮兵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情绪。 QdQ1+*/+U  
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速发展的军事技术,继续推动着战术革命。火力不断增强。按照日本人的估算,机枪为原来的10.1倍,火炮为4.1倍。1坦克飞机的实战运用,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使部队和火力有了快速机动的可能。阵地战开始向机动战转变。通讯技术的发达,一方面使军队的指挥更加便利,但也给对手提供了窃取战术秘密的可能;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要求参战国具备更强的动员补充能力,甚至必须把全部家当都拿来进行战争赌博。 c};%VB  
面对花样翻新的欧战,对外界事务极其敏感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坐视。日本陆军虽然没有大规模介入这次战争,无法获取太多直接经验,但还是发挥其情报收集的专长,从1915年开始,就成立了临时军事调查委员会,用3-4年时间研究欧战。经过一番调查和分析,日本陆军中的现实主义者不得不承认:“在现代物质的威力面前,大和魂起不了任何作用”。 c$&({Z{1  
虽然日本陆军中不乏头脑清醒之人,但物质力量的增强却并非易事。这个当时并不太富裕的国家,有限的预算使用也不尽合理。无意义的西伯利亚出兵,就消耗了4亿3千万日元,而从1920年后14年的“改良补充武器所需经费”,却只有2亿8600万日元。 },JJ!3  
一战后亚洲形势的变化,也限制了日本陆军的发展。由于俄国势力在远东消退,中国又长期积贫积弱,令日本自信只要“经常备以威慑之实力”,就足以对付,而将主要目标转向美国。日本海军因而变得更受关注。加上关东大地震导致日本财政困难,使得日本陆军不得不走“最小化”路线。陆军中的“近代化路线派”,提出了“平时少数精锐,战时大量动员”的主张,企图靠缩小军队规模,来换取装备质量的提高,并建立坦克、航空、高射炮等新兵种。 *kqC^2t  
于是便有了以当时陆军大臣姓氏命名的几次裁军:“山梨军缩”(裁减59564人,马13000匹)、“宇垣军缩”(1925年裁撤了4个师团,裁撤兵员33900人,马6000匹)。 b$#b+G{y  
由于裁军,日本陆军兵力缩减了1/3。直到全面侵华前,也只有17个师团(平时编制),25万人的常备陆军。日军陆军的规模缩小了,但受到财政瓶颈限制,技术提升依然相当缓慢。全面侵华前,也只有4个坦克联队,6个高射炮兵联队,11个陆军飞行联队。 E JuTv%Y8  
技术改进还受到了保守的“维持现状派”反对。他们鼓动起一些无知的青年军官,继续贩卖“白兵突击万能说”,甚至把“近代化路线派”上纲上线为崇洋媚外,迷信欧美“器械主义”,“放弃皇国的独立性”!轻视火力技术,盲目迷信单兵训练和“精神力量”的思想,在日本陆军中依然大有市场。 >jIn&s!}  
这一切导致了日本陆军的全面落后。其作战部队依然以步兵为主。以四单位常设(甲)师团战时编制为例,全师团25179人中,2个步兵旅团占15138人,炮兵联队则只有2894人,装备48门火炮。这种过于庞大的师团,固然不利于机动作战,而主要运力,也只有8177匹马!6日本流传着一个笑话:陆军不允许在营房前铺设柏油路,因为那样据说会伤害马腿。而在日本陆军的现实中,马腿的确比汽车轮子普遍太多。相对阔气的日本海军,因此讽刺陆军为“马粪”。日军参谋并本雄男后来也哀叹道:“(日军)用兵规模、机动能力等观念大约落后半个世纪”。 AL3iNkEa  
和日本所不同的是,富于炮兵传统的俄国人,对火力的重要性认识更为清醒。虽然俄军对于传统的肉搏白刃战也情有独钟,但前苏联1974年出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武装力量和军事学术》,在分析日俄战争时,依然认定“战斗就是火战”的原则。“火器的供应充足和火力战斗的正确组织,决定了战果”,而“拚刺刀是在短距离进行的,仅仅是为了把敌人赶出阵地”。 @/^mFqr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军虽然也没有取得最后胜利,却直接体会了新技术战争的威力!血洗的亲身体验,自然要比间接调查更为深刻。俄国人的目光,紧紧地盯住了火力、机动、协同这些决定性的战争因素。《红军临时野战条例》(1936年版)宣称,“炮兵在地面兵种中具有最大的威力和火力”,“坦克具备高度机动性和火力”,强调“步兵和炮兵、坦克的密切协同”。《苏联工农红军步兵战斗条例》(1938年版)也强调“实现一切火力的协同动作和火力配系的正确组织”。 LOfw #+]d  
而早在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苏联人就明确了密切协同,合理运用火力、机动力的最终目的:通过几乎不间断的数次连续战役,在整个纵深内,对敌军实施彻底的歼灭!骑兵和当时新型的机械化部队,被视为突破和发展进攻的手段。 Rky]F+J  
如前所述,早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期间,日本人就注意到了苏联的“彻底歼灭战”思路。但1936年苏联在新版《红军临时野战条例》进一步强调这一点时,却再次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陆军自身所接受的任务,总是以“威慑”、“击溃”、“逼成城下之盟”居多,自然对“彻底歼灭”概念感到匪夷所思。但对企图消灭资本主义的苏联来说,彻底歼灭却是绝对必需的。 -40X3  
要完成争夺全球的任务,就需要苏联具备更大的战争能力。一战中沙皇俄国工业物资匮乏的现实,在给俄国人留下惨痛记忆的同时,也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国家工业规模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目的坚定的斯大林,很早就给一穷二白的俄国及其军队提出了必须完成的任务:第一,兵力必须超过主要战场的敌人;第二,三种决定性武器——“坦克、飞机、大炮”要比敌人强。 这和同期在西方(除了后来的纳粹德国)盛行的“小规模职业军队”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和日本人主要依靠战时大量动员的思路不同。 a4 N f\7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尤其是为未来战争积累足够的物质力量,斯大林迅速建立起了巨大的工业,并开始源源不断地生产战争装备。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生产了3949辆坦克。1932年红军的装备技术开支比1927-1928年增加了9倍以上。 -6NoEmb)\'  
到1935年,苏联已经拥有了当时世界所罕见的庞大常备军。苏军总兵力达到93万人(陆军79万3千人)。基干师增加为总兵力的65%。装备10180辆坦克(含小坦克),76毫米(含)以上火炮13837门,飞机6672架!一五期间,炮兵航空兵和装甲兵就占到了苏军总兵力的35%。 Is }kCf  
苏军部队编制也更跟得上潮流。1935型苏联步兵师,人数只有13060人,仅相当于日本师团的一半,显得更为灵活;而炮兵团却拥有48门76-152毫米火炮,威力大大超过日军。苏联步兵师还编入了坦克营(30辆T-26轻型坦克),侦察营也有10辆坦克。15  同一时期,苏联坦克团也被改编为坦克旅,装备坦克从94辆到201辆不等。 a%b E}  
和浑身马粪味的日本陆军相比,红军身上的汽油味正变得越来越浓。 `m<O!I"A  
苏军与日军之二:钢与火 vMEN14;yH_  
日本陆军对于自身逐渐落后于世界的现实,并非全无认识。侵华战争前后,根据所谓军备充实计划大纲,大量新武器陆续登场:1936年96式序列的轻机枪、150-240毫米榴弹炮,中重型迫击炮、高射炮牵引车、双发轻型轰炸机。随即又研制出97式序列的坦克和57毫米反坦克炮等等。 76<mP*5  
日本人也意识到传统的四单位师团(下属2个步兵旅团,总计4个步兵联队),兵员多达20000-25000人,马匹5000-8000,过分庞大落后,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形势。于是在1937年9月30日,由原关东军第14独立混成旅团改编的第26师团,开始采取新式的三单位编制,并力图提高机动力。 zN[& iKf  
第26师团兵员14072人,马减少为2358匹,有71辆机动车。下属3个步兵联队,由少将级别的的步兵团司令官指挥(1939年5月改称步兵团长。日军所谓团,和中国的概念完全不同,其编制通常包括3个联队,比一般下属2个联队的旅团更大)。 P,'%$DLDg  
步兵联队的编制和旧式相差不大。全联队3147人,下属3个步兵大队(957人),1个步兵炮队(147人),1个通信队(96人)。步兵大队下属4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193人),1个机枪中队(176人。通常有8挺重机枪)。 J-d B  
在师团直属方面,第26师团没有旧编制的骑兵联队或大队,而增设了1个搜索队(304人),包括一个装甲车中队(12辆机动车),和1个骑兵中队。辎重联队拥有36辆机动车。野战炮兵联队也比旧编制人员少,只有1745人,编成3个大队,每个大队下属1个榴弹炮中队,2个野炮中队。1 KHHYk>FR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诺门坎战役的日方主角,1938年初编成的第23师团,也采取了三单位编制。 v7./u4S|V  
虽然日本人想跟上潮流,但依然底气不足。首先是财政匮乏的老问题。虽然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陆军预算膨胀了三倍以上,但仅1937年的动员军人就达到909026人,同样增加了3倍以上。2  新增军费,很快就被激增的兵员和侵华战费吞了个干干净净。 `=#jWZ.8m  
同时,作为后起的亚洲国家,日本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陆军相关工业,在当时还相当薄弱。从设计能力,到制造精度、钢材质量、弹头强度等等,几乎全面落后于欧美。连小口径反坦克炮,也只能达到每个月30门的平均产量。其工业规模委实小的可怜。 [ fzYC'A=  
在众多限制下,全面侵华战争前后的日军技术改进,还是成效寥寥。就拿上述三单位师团来说,和苏联步兵师相比,日军新师团的兵员略多一些(14072:13060),各大队(营)拥有的步兵总数依然大大超过苏军(8613:5400)。机动力方面,区区71辆车,放在苏联步兵师471辆汽车,71辆拖拉机,几十辆坦克装甲车的规模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 wDW%v@  
1935型苏联步兵师编制:3 #*_!Xc9f  
全师13060人 .yXqa"p  
步兵师下属3个步兵团。每团2485人,编成3个步兵营,36挺重机枪。团属支援火力为9门76毫米团炮。每营600人,配有2门45毫米反坦克炮和2门82迫击炮。 -XCs?@8EQ  
师直属单位:通信营(330人),工兵营(499人),独立坦克营(349人,30辆轻型坦克),侦察营(406人,2挺重机枪,10辆轻型坦克,9辆装甲汽车),高射炮营(335人,12门37毫米高射炮,6挺高射机枪),炮兵团(2491人,24门76毫米火炮,12门122门榴弹炮,12门152毫米榴弹炮)。 H~Vf;k>  
火力方面,日军步兵能直接依靠的重武器,主要是92式步兵炮。这种炮口径70毫米,重204公斤,射程2800米。另外就是类似于轻型迫击炮的89式50毫米掷弹筒(射程650米)。 |%XTy7^a  
而苏联的1913型76毫米团炮,射程为7000米;1927型76毫米团炮射程为8500米。苏联步兵还可以得到82毫米迫击炮的支援。相比之下,日本人的装备显得相当寒酸。 9.M'FCd~M  
更高配置火力上,日本人也毫无优势可言。苏军的1933型76毫米师炮,射程达14000米。日军38式75毫米野炮,却只有8350米(改进型10700米)。只有机械化牵引的90式75野炮,射程达到14000米。日苏两军120(122)—150(152)毫米炮的射程,多数要差出5000米左右。 $'Mf$h  
苏军122-152毫米师属榴弹炮,射程在9000-10000米。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射程达到17230米。 s*yl& El/  
日军38式120-150毫米榴弹炮,射程只有5650-5900米。96式150毫米榴弹炮(实际口径149.1毫米),射程11900米。 Q35\wQ#  
但在侵华前后,日军装甲力量的提升,还是值得关注的。日本人引进国外坦克,和自身生产装甲车辆的历史并不算短。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几次侵华作战中,日军装甲车辆一直都相当活跃。尤其是1933年热河作战,日军组成了所谓“川原挺身队”,由步兵第16旅团长川原侃少将指挥一个汽车搭载步兵联队,1个坦克中队(5辆89式坦克,2辆92式重装甲车)。通过此上述行动,日军装甲部队取得了一定战果。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坦克、汽车和步兵作战协同的经验。 jLVD37 P^  
89式坦克,重11.8-12.1吨。装备1门57毫米火炮,装甲厚度10-17毫米,最大时速25公里。 ^ `Ozw^~  
95式轻型坦克,重7.4吨,1门37毫米火炮,装甲6-12毫米,时速40公里。 H2Wlgt  
92式重型装甲车,重3.22吨,1门13毫米机关炮,时速40公里,装甲6毫米。 6Nn+7z<*&z  
94式轻型装甲车,重2.65吨(一说3.2吨),1挺7.7毫米机枪,时速40公里,装甲4-12毫米。 \-;f<%+  
到三十年代中期,日本陆军已经拥有了包括89式中型坦克在内的一批坦克和装甲车辆。重量在3吨-12吨左右,速度25-40公里/小时,重要部位防护装甲6-17毫米。5按照日本方面的评估,6-13毫米装甲可以抵御7.7毫米枪弹,17毫米装甲可以抵御37毫米步兵炮。因为日本陆军赋予装甲车主要的任务是配合步兵,越过障碍,突破阵地,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装甲车多数配备短管火炮和机枪,反坦克能力不强。6 j+ -r(lZ  
在1937年7月,日军又正式决定装备新式的97式中型坦克,并于1938年制造了25辆,同年开始配属部队。1939年又制造202辆。 At=d//5FFP  
和只有12吨左右的89式坦克一样,重14.3吨的97式,按照国际标准,也只能算作轻型坦克。但对日本陆军来说,却是一次技术飞跃。因此被日本人吹嘘为“快心之作”。 3l pxh_  
97式的最大时速38公里,接近日本装甲车的水平。其车体前部和侧面上部装甲25毫米,侧面下部和后部20毫米,防护厚度比89式有了很大提高。装甲材质为表面渗碳钢。按照一些日本人的评估,这种装甲因为材料和焊接技术的缺陷,质量并不算高。但97式的25毫米装甲,毕竟在150米距离上经受住了自家37毫米反坦克炮的打击,抗弹性能应该还能对付的过去。  0]c&K  
97式装备57毫米火炮,身管只有18.4倍口径。威力比89式坦克的57毫米炮略有提高,初速由350米/秒增为420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日本人认为其可以在100米距离击穿25毫米装甲(一说21-22),500米距离击穿20毫米(一说17)。发射速度每分钟10发,熟练的炮手据说可以达到15发。虽然性能有所提高,但这种短管火炮依然偏重于步兵支援,算不上优秀的反坦克武器。7 GK'p$` oJm  
97式57毫米炮(垂直装甲穿透力) 2y^: T'p  
射击距离(米)  25 100 250  500 750 1000 1250 o&%v"#H2  
23  22  20  17  13  12  11 `DgK$QM  
日军另一种新战车,就是所谓97式轻型装甲车。重4.25吨,时速40公里,装甲4-12毫米。其装备一门37毫米炮,初速高达600米/秒,据称可以在1000米距离击穿8毫米装甲,750米14毫米,500米20毫米。日军95式轻型坦克也拥有37毫米火炮。作为一种相对专业的反坦克火炮,其威力并不逊色于中型坦克的57毫米炮。 ztSQrDbbb4  
当然,要对日本陆军火炮的反坦克能力作出准确评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日本陆军起初根本不重视火炮的反装甲能力。一些早期装甲车火炮据说连这方面的测试数据都没有。而后来出现的一些数据,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差异多多。 wv{ Qx^  
以日本陆军常用的94式37毫米速射炮为例。这种火炮射程6700米。通说可以在1000米上击穿20毫米装甲,350米上击穿30毫米装甲。但在1939年4月,日军技术本部进行了实验射击。实验对象是150米外的25毫米垂直装甲板。结果,94式37毫米炮仅打出了一个直径30毫米,深12毫米的坑。而日军俘获的德制PAK36型37毫米炮(原中国军队装备)却顺利的击穿了这块装甲。因此有观点认为,94式37毫米炮,实际穿甲能力只有20毫米。 lm;hW&O9  
在很多人心目中,“袖珍”的日本装甲车,在诞生过T-34、KV 、“斯大林”系列的苏联装甲战斗车辆家族面前,根本是一些脆弱的鸡蛋壳。但在30年代中后期,双方的差距还不是那么巨大。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苏联战车研制也处于探索阶段,性能远没有后来那么夸张。远东苏军的坦克装备似乎还要逊色于其整体水平。诺门坎实战中,基本也是T-26和BT系列之类的轻型坦克参与作战。 *4`5&) `  
苏军T-26型坦克(33型),重9.4吨,装备1门32型45毫米火炮,时速28公里/小时。装甲厚度6-15毫米。 ^OWG9`p+  
BT-5,重11.5吨,1门32型45毫米炮,最高时速72公里/小时,车体装甲6-13毫米,炮塔15毫米。 !aF~5P7%  
BT-7,重13.8吨,1门45毫米炮,履带行进,最高时速53公里/小时,车轮行进最高时速86公里/小时,装甲6-13毫米。部分增强为22毫米。采用15毫米炮塔。 |w{Qwf!2  
BA-6型装甲汽车,5吨多重,1门45毫米火炮,时速43公里。装甲4-8毫米。BA-10性能有所提高,装甲厚达15毫米 Fl=H5HR  
上述这几种苏联战车,装甲也都相当薄弱。重点防护部位只有13-15毫米(不考虑倾斜效力)。单纯考虑其厚度,甚至比日本中型坦克(17-25毫米)还脆弱,也是地道的“鸡蛋壳”。而日本反坦克武器虽然性能值得怀疑,但打击20毫米以下的装甲目标,问题还不大。苏联方面基于西班牙内战的经验,也承认其轻型坦克的装甲,对于反坦克炮基本不起作用。因此有部分BT-7坦克车体正面增强为22毫米。日本人的炮啃这些战车比较费力。 S}% z0g<  
不过苏联坦克对日军依然拥有优势,尤其是机动和火力方面:BT战车无论是轮式还是履带行进,其高速都是日本装甲车所望尘莫及的;另一方面,苏军普遍配备的45毫米坦克炮,可以在100米距离击穿51毫米装甲,500米距离击穿38毫米,也比日本人高出一大截。日方曾有评估:以97式和苏联BT坦克对抗,苏军可以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日本装甲(25毫米),日军则只能在500米击穿俄国坦克的侧面(13毫米)。但对日本人来说,有一点很幸运: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坦克在1000米以上距离射击,命中率通常不高。苏军坦克炮的优势因此也要打上折扣。 ,7) hrA$(  
提到坦克射击精度,日军经过严格训练后达到的水平的确很高。日方宣称,1944年,其第9坦克联队,曾在1200米距离训练射击时速10公里的运动目标,命中率50%以上。对于采用2倍率直接瞄准具,实战距离500米左右的日本坦克来说,这个精度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9 国内一篇据称根据原国军士兵回忆写成的文章也记载,日军曾于夜间,在600米距离上狙击中国军队的坦克(T-26坦克1辆,意大利坦克1辆),命中22发,彻底击毁! Yn= "vpM1  
不仅是反坦克炮,日军对于各种武器的射击精度都有很高要求。《步兵操典》就强调射击在士兵动作中特别重要,因此要进行详尽周到的训练。日军拼刺和夜战的能力,给对手留下的印象同样深刻。过硬的训练质量,也成为日本将军们狂妄自信的主要资本。 ]&Y^  
但不管经过“猛练”日本士兵枪炮打得多准,刺刀使用的多么纯熟,多么善于夜战。在钢铁和火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苏联陆军面前,差距依然是不可逾越的。然而日本人对这种差距并没有准确的评估。 /ugyUpyg  
于是,在疯狂和混乱支配的30年代后期,在漫长的远东边境线上,灾难之门正渐渐向日本人敞开。 Z8xB a0  
说到日本坦克,就不得不谈谈日本军队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喜欢和善于模范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曾长期模仿中国,把中国当作老师,到了近代,发现中国不行了,于是就换老师,改学西方了。 ;j1E6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建立西欧式的新式军队,当时英国的海军世界第一,德国的陆军世界第一,于是日本海军就以英国海军为师,而日本陆军则以德国陆军为师。当时日本海军的装备、作战思想和训练方式,都是英国式的;而日本陆军的装备、作战思想和训练方式,都是德国式的。 TMPk)N1Ka  
就在同时,大清国也建立了一只西欧式的新式军队,然而中国却与日本相反,海军以德国海军为师,陆军海军却以英国陆军为师,这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有明显的表现。中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均是购自德国,而日本海军的主力舰都是购自英国。德国军舰的设计思想是重视防护性,装甲厚,船体重,但这样船速也慢;英国军舰的设计思想是重视机动性,装甲较薄,船体较轻,但这样船速也就较快。 Gg9MAK\C9  
英国军舰由于舰速快,因此在海战时掌握主动,想打对方时可以打,不想打时可以跑,对方追不上。而舰速慢的德国军舰就是比较被动,只能被动地等待对方前来交战,自己无法追击对方。但是在交战的过程中,防护性好的德国军舰则稍占便宜。1894年的黄海海战,日本舰队由于舰速快,在布阵和进攻方面都占主动,北洋舰队只能被动迎击;相反北洋的主力舰定远和镇远,遭到多艘日舰的围攻,由于装甲厚,日舰无法将其击沉;其后日本舰队撤退时,北洋舰队的舰速慢,无法追击,只能眼看敌人撤走。 KU` *LB:  
这场海战也可以看成是英国海军思想与德国海军思想的交战,结果英国胜德国败。如果当时大清海军不学德国而学英国,北洋海军的军舰也是英国式的快速舰、速射炮,黄海海战的结果就很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德国海军似乎从来没有打胜过英国海军,北洋舰队为什么不拜世界第一的英国海军为师,却拜二流的德国海军为师,也有一股让人搞不清楚的傻气。 c5WMN.z  
日本陆军拜世界第一的德国为师,也是极有斩获。1904年的日俄大战,德式的日本陆军打败了俄国陆军,而英式的日本海军又打败了俄国海军,取得大胜。练兵和练武功是同样道理,拜一个第一流的好师父,自然容易练成一身好武功。 }5oI` 9VT  
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日本陆军视为师傅的德国陆军却败给了法国,法国陆军成了世界第一,这时日本陆军也赶紧换老师,从向德军学习改为向法军学习,日本陆军的装备、作战思想和训练方式,都开始向法国式的看齐,日本的坦克就是一个典型。 XxmWj-=qO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基本上没有使用坦克,而英法两军都较多地使用了坦克。英国坦克和法国坦克,在设计思想上有明显不同,英国坦克车体重,装甲厚,火力强,但机动性较差;法国坦克车体轻,装甲轻,火力较弱,但机动性较好。比如法国著名的轻雷诺式FT17轻型坦克,才7顿重(同时代的英国坦克重达28吨),由于机动性好,在复杂的地形也可以配合步兵进攻,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QWfSm^ t  
法国陆军把坦克看成是配合步兵作战的辅助兵器,所以法国坦克以机动性好的轻型坦克为主,并且把坦克配备到步兵连队中,没有想到单独使用坦克作战。法军的这个思想,也被日军学习了,因此日本陆军也把坦克看成是配合步兵作战的辅助兵器,所以日本坦克也以机动性好的轻型坦克为主。 Jk\-e`eE  
日本最初购买了一批雷诺轻型坦克,建立了坦克部队,此后开始以法国轻型坦克为原型,自己研制坦克,1929年研制出“**式”坦克,重量9吨多,配57毫米炮(不是能够击穿对方坦克装甲的坦克炮,而是普通的火炮);1933年,又研制出“九四式”超轻坦克,重量只有2.7吨,装备机关枪一门。日军的坦克用途都是配合步兵作战的,配57毫米炮和机关枪对付敌人的步兵,火力和防护都足够了。当时日军认为重坦克笨重,机动性不好,轻坦克一开跑,它就打不到了,缓慢笨重的重坦克可以派步兵摸过去炸掉,反正日军有不怕死的士兵。 |3,WiK='  
日军在诺门罕战斗中遭到惨败后,才发现坦克战的重要性,而坦克战最关键的是能够击穿对方坦克装甲的坦克炮。当时日军坦克装备的普通火炮,根本无法击穿坦克的装甲,所以日军急忙开始研制坦克炮。没有想到坦克炮与一般火炮大不相同,研制难度很大,日军一直到1942年才研制出46毫米坦克炮,当此时日本已经与英美开战了,上战场的坦克仍然装备的是普通火炮,根本没有对坦克作战的能力。 d8jH?P-"  
日军在德军用坦克战一举摧毁法军后,才发现自己的老师选错了,没想到他们视为世界第一的法国陆军,居然如此不堪一击。所以再次赶紧换老师改学德国陆军,可是已经为时已晚。德军坦克部队的闪电战大胜后,日军才开始想到制造与德国坦克相当的坦克,提出的指标是车重35吨,最高车速40公里,装75毫米坦克炮。可是这个方案交到研究机关后,研究机关给出的答复是:这样指标的坦克,要到1947年才能研制出来。这样一来,日军在二战中,只好在没有坦克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打了。 S5 q1M n  
二战中日军的坦克不行,其主要原因不是没有钢,没有钱,而是没有准备,老师选错人了。如果日军不以法军为师,早点开始研究重坦克和坦克炮,也不至于到开战时才临时抱佛脚地开始研究用于坦克战的坦克。因为法军这个老师犯了轻视坦克的毛病,日军这个学生当然也同样受害,作为老师的法军不堪一击,作为学生的日军还支撑了一段时间,说明这个学生素质还是不错。 3_XLx{["'  
法军的作战思想是要塞阵地战,由于那时的日军军官都是按照法国式军事教材培养出来的,所以要塞阵地战的作战思想,也反映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在岛屿战登陆时,发现日军不是在岸边迎击登陆中的美军,而是在远处的内陆修建坚固的要塞中,静静地等待美军的进攻,这是典型的法国作战思想。当年法军就是在马其诺防线中静静地等待德军的进攻。 \uPzj_kU6  
二战后,日军(自卫队)又以美军为老师。现在日军的装备、作战思想和训练方式,都完全是美国式的,现在的日军几乎是黄皮肤的美军部队。现在的日本兵也不再是宁死不降,而是像美军一样,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降。如果说美军是纸老虎的话,现在的日军也同样是纸老虎;当然如果说美军是真老虎的话,现在的日军也同样是真老虎了。


查看完整版本: [-- 诺门坎战役前的日苏军力PK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ode © 2003-08 PHPWind
Time 0.008247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