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 Pages: ( 2/2 total )
马列信徒
华约政协主席团第一副主席兼纪律监察委员会书记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部长会议主席 国防委员会主席
第一次英雄称号 第二次英雄称号 第一枚列宁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红旗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一枚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第二枚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第一枚红星勋章 第二枚红星勋章 二级卫国战争勋章 苏联大元帅
级别: 总书记


精华: 2
发帖: 8955
爱心: 3177 点
金钱: 53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2822(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6
最后登录:2024-05-08

 第十一章 最后的悲剧

对于音乐家来说,有一个敏锐的听觉那就如同多长了一副脑筋。然而,贝多芬在27时就患上了耳疾,而且,自从耳朵有了毛病以后就再也没有好转过。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他变得孤僻,与世隔绝,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他一度时期绝望了,想到了死。曾想 :“作为一个音乐家,没有了听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在他满脑子的“死亡” 念头之中给他的弟弟写下了遗书。在这封遗书中,写下了他自己作为一个音乐家丧失了听觉之后的苦恼与忧愁。这封遗书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贝多芬并没有死,对他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就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愿望。他打消了自绝的念头。然而贝多芬已经看到耳聋给他带来的悲剧性的生活,他曾说到 :“活着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不过对我来说,要活下去却是前途充满了荆棘 。”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作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no.2),却 是充分表达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他的耳聋病一天天、一年年地在加重,而且随着耳聋,他人也变得越来越狐疑,本来已被耳聋的痛苦折磨得相当沉默了,而如今病情的加重,更使他变得寡言了。开始,他使用助听器还能听见人们的说话声,后来,无论用怎样的助听器也听不见了。当他到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也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贝多芬便用笔记本来和别人交谈,代替那失去听力的耳朵,无论他走在哪里,在路上或在家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面前,如果别人想要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地写地笔记本上。因此,贝多芬的“谈话簿”就被后来研究贝多芬的学者们视若珍宝。随着耳聋的恶化,往日他那非凡的钢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以前从没有人能比得过他的快速流畅的弹奏。给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路德维·斯博的印象是 :“说老实话,若真正站在艺术家的立场来说,缺点非常多。第一是钢琴的旋律线条,非常不连贯。第二点是这位曾经风糜整个欧洲的大艺术家,由于耳聋的缘故,演奏技术实在是一无是处。遇到强音,触键过猛,甚至有时弹到邻键的地步。遇到弱音,就不知道他弹的是什么 。”显然,耳聋所带来的真是巨大的不幸,何况像贝多芬那样的大音乐家,心中的 忧郁和痛苦不知有多深呢!尽管贝多芬在钢琴演奏上遇到了障碍,可是他对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还是想抱有解释的权力,他强烈地要求指挥管弦乐队来倾心发挥乐队所能达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挥姿势独特,以至演奏乐师们要特别留意他的拍点。他脸上的表情,充满了对自己所创作音乐的自信,从不放过诠释每一小节的机会。他的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乐活动之中,然而,听觉的衰退往往是事与愿违。在指挥演奏中常常会发生混乱的场面。当时的乐长伊格纳兹·凡·柴夫利对贝多芬的指挥情形描述如下 :“当他(指贝多芬)把指挥棒向上挥起时,往往乐队已经进行到弱拍了。甚至有时在演奏宁静缓慢的乐章时,他突然做出强音的动作,弄得大家都莫名其妙 。” 1822年12月3日,为了庆祝约瑟夫城剧院重新开张,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创作的序曲《献给剧院》(OP.124号),由于乐队的演奏员是临时拼凑,分谱直到演奏前才拿到,练习也不充分,因此,当天的演奏出现了极大的混乱,主要原因就是贝多芬耳聋引起指挥动作的滞缓、犹豫所造成。在排演他创作的歌剧《费德里奥》时,女高音歌手曾回忆说:“练习的时候,我发现这位大音乐家已经和外界有了隔阂,他以不安定的眼神,使劲地挥舞着指挥棒, 虽然他站在乐队的正中央,可是他什么也听不见,使歌手和乐队之间大为混乱,没有一个人弄得清楚他指挥到什么地方了 。”由于前后出现过两次大混乱,以至不得不中断了练习。当时辛特勒(贝多芬的好朋友)半哄着他,好不容易才把这位大师带回了家。结果贝多芬整个晚上都一言不发,陷入了失望与气馁的境地。最令人惋惜和同情的是贝多芬在指挥他的著名的《第九交响乐》时所发生的一件事。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乐》初演时,他跟着实际担任指挥的温劳夫并肩站着,偶尔做指挥动作,他面前的谱架上放着总谱。看上去好像他随着乐曲的进行来阅读谱子。而实际上,他是在随着弦乐器的弓法来猜测乐曲的进度的,他什么也听不见。待到他指挥的时候,就像中了魔一样,一会儿高举双手,一会儿俯身,好像独自一人演奏所有的乐器,也好像一人充当合唱团的全体歌手。他的指挥形象显得有点神经质和滑稽,当时大家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因此,无论是乐师还是合唱团的歌手甚至听众,都为他的这种行为所感动,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当然,乐队的全体乐师以及合唱团歌手,仍然按照温劳夫的指挥来演奏演唱。当每一乐章演奏结束时,站在温劳夫指挥旁边的贝多芬,由于过度的兴奋激动,完全没有注意到听众欢声雷动的喝采声, 仍然忘我地背对观众呆站在那儿,实际上他什么也听不见。一到这个时候,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观众的掌声致谢。当《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欢乐颂” 合唱完毕后,整个剧场都欢腾起来,听众中四次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当第五次鼓掌喝彩时,维持秩序的警察则大喊安静。因为按照规定,皇族成员出场时只3次鼓掌礼,而演员与歌唱家出场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观众竟向贝多芬鼓了5次掌。可是,贝多芬由于面向乐队,竟然对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无所知,呆然的背对观众站着。站在前排目睹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独唱演员,实在看不下去,拉着他的手,转动他的肩膀,让他面对热烈喝采的听众,贝多芬这才发现听众们为他热烈地鼓掌,他赶忙惊讶地向听众敬礼,以示感谢。当全场听众知道贝多芬是因为耳聋而没有反应时,就更加热烈地一次又一次地为他鼓掌欢呼。《第九交响曲》的初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贝多芬的纯收入与听众狂热的激动情绪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钱额,入不敷出。贝多芬失望了,变得愤世嫉俗,慢慢地发泄他的怒气。但是第二天他很快就消怒了,他脑子里想着要再次举办这场音乐会,他非常需要他的朋友来帮忙协助他促成此事。然而由于他的发怒,得罪了他的不少好朋友,再次举办音乐会的计划拖了很久。同时,为了 保证音乐会得到固定收入,贝多芬要求必须得到500块钱,不管售票处的结算如何,都得照付。直到1824年的5月23日下午,第二场音乐会终于在大舞厅举行了。演出曲目作了一些变动,预期的效果远未达到,许多人对昂贵的票价望而生畏,没有客满也就没有赢利,结算的结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演出商为组织这场音乐会亏损了800多块钱。本来《第九交响曲》是以歌颂欢乐、和睦相爱为主题思想的赞歌。可是,弥漫在作曲家面前的却是一片灰暗的情景和残酷的现实。第二场音乐会之后,贝多芬已筋疲力尽,几天之后,他便离开维也纳去了乡下。贝多芬的耳聋给他带来了痛苦的折磨,这样的命运,对他来说是很残酷悲惨的,影响着他内心的情绪,隐藏在他心灵深处无比的痛苦,把他推向了孤独,和其他人隔绝着。他只有在孤独中寻觅着安慰,在亲人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如前所述,贝多芬为了收养自己的侄子,为了侄儿的监护权,为了让侄儿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可以说耗尽了心血,他把自己心中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侄儿卡尔身上。他曾写道 :“噢,我的上帝,我的城墙,我的防卫,我唯一的庇护所!我的心灵深处,你是一览无余的,我的痛苦,你是鉴临 的。请你听我说,我的神灵,请接受我热烈的祈求,我是你造物之中最不幸的可怜虫。噢,神哪!救救我吧!你瞧,我被全人类遗弃,因为我不愿和不义妥协,接受我的祈求吧,让我,至少在将来,能和我的卡尔一起生活!??噢,残酷的命运,不可摇撼的命运!不,不,我的苦难永无终了之日!” 1820年的10月,秋高气爽,阳光柔和,再次获得了侄儿监护权的贝多芬心情极好。他的《第30”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9号)也已完成。回到家后,他点燃了照明的蜡烛,坐在沙发上,贪婪地翻阅着刚刚弄到手的诗集。当他读到诗人的思想与他相吻合时,便用粗线条划出来。一边读,一边划,有时还激动不已。他不忧伤,为往事的回忆所鼓舞。他再次走到书架前,又抽出一本已磨损了皮面的精装书,这是1781年福斯翻译的荷马的《奥德赛》。他经常读这本书,遇到他特别喜欢的段落就用笔划出来反复吟颂,苦思冥想。他在一段歌颂痛苦的诗句的下面划了一条条杠杠。 “我的丹心早已千锤百炼,不畏痛苦!因为我经历和忍受的痛苦已数不胜数 。” “因受痛煎熬而祈求上苍保佑的凡人, 甚至同不朽的众神一样也是神圣的 。” “我也像凡人,你们可认识那个你们眼中最不幸的凡人;我与他相似唯有不幸!” “因为,一旦屡遭不幸,想到哀伤也会乐 。” 贝多芬十分喜欢阅读这些诗句,这使他在诗中重新发现自己。他越是苦思冥想,就越感到自己的命运和痛苦与别人息息相关。房门被打开了,贝多芬毫无察觉,走进了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先生,他就是布勒希林格。贝多芬的侄子卡尔就在布勒希林格的学校里读书。现在贝多芬只要想去看望侄子,出门走几步就可到布勒希林格学校。布勒希林格先生也经常登门来贝多芬的住所,他们之间谈艺术、谈音乐、谈科学、谈自然、谈时局、谈世界、也谈卡尔??然则,这个被贝多芬视若生命的侄儿,显得并不配受伯父的信任。1823年的9月,贝多芬一直住在巴登市的议会街,一段时间以来,侄儿卡尔也与他住在一块儿,每当这个17岁的孩子回到家中时,已经53岁的贝多芬总是把他搂在怀里,同时充满了父亲般的自豪感。因为卡尔在布勒希林格的寄宿学校学习了四年之后, 现在已经通过了学校的毕业考试,从此,通往大学深造的道路畅通无阻了。长期以来,贝多芬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卡尔也将要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了。有一天,贝多芬要卡尔去帮他领取稿费,因为卡尔回来晚了。贝多芬焦虑不安,回来后贝多芬对卡尔作了严厉的训斥。卡尔表示不服, 竭力为自己辩解: “我只去了您要我去的地方 。”其实,来回的路程的确很远,贝多芬知道了这一情况后,感到自己太冲动了, 当时无法克制自己,心里很内疚。但无论怎样,贝多芬是太惦记、太关心、爱他的侄儿了。同时,他也发现自己不该这样对待这个还像个孩子一样的17岁的侄儿。一天晚上,是侄儿卡尔的生日,贝多芬特地买了一瓶他们爱喝的酒,虽然酒的价钱贵了一些,但是贝多芬把这看作是和侄儿和解的良机。女厨师还为他们准备了丰富的佳肴。这天晚上,伯父与侄子心情愉快,相坐很久。如同往常一样,卡尔讲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事情,贝多芬有时提些问题或表示自己的某种看法和启示。直到蜡烛已经燃烧到了底部,窗外响起了小夜曲,他们才关上百叶窗,上床睡觉。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他们从此朝夕相伴一起生活在了将近一年。 卡尔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古代语言,随着第一学年的结束,将要面对的是第一次年终考试。 1924年6月,贝多芬关心的询问卡尔复习考试的准备情况,可是,卡尔第一年的学习却令贝多芬非常失望,卡尔找出了许多理由为他自己没能学好课程进行辩护。首先他认为教授讲课太快,使人无法记录,听他的课很困难;第二卡尔承认,从一开始,就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他完全听不进去,因此,有时也旷课。贝多芬气得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大骂侄儿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考试结果是不会好的 。”而后,贝多芬要卡尔重学全年的课程。卡尔说 :“重头再学一遍,我认为我承受不了这种耻辱,让我落在同时学习的同学后面,我会成为他们的笑料,这对我是多么不利 。”贝多芬愤怒极了,无论如何他要求卡尔在大学里重读一年,如果再不能通过考试升级的话,他将做出他想做的事情来。伯父贝多芬的发怒和要求使卡尔惊呆了,但他还是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你是否让我自己来选择,如果你不同意,我将一事无成,如果你愿意,我将继续学习,或者索性重新开始 。” 贝多芬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反问卡尔,你喜欢什么职业?卡尔十分谨慎的回答贝多芬,然而却是简明扼要的两个字“当兵 ”。这就是说卡尔要当奥地利军队的军官。贝多芬一直拒绝卡尔从事戎马生涯的愿望,坚持要卡尔重学大学的课程。然而,还未等到一学年结束, 卡尔的老师也劝贝多芬不要坚持让卡尔继续学习语言,可想而知,老师对卡尔似乎也失去了信心,而卡尔本人,也早已心猿意马,他十分沮丧地表示 :“不要剥夺我这个希望,不要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反正我对它(指重读大学课程的学习)已感到厌烦了。要完全说服我还需要一段时间,我知道情况会变的 。”贝多芬在听了侄儿对职业选择的辩解后,可能也感到对侄儿的期望过高。既然目标过高干脆不如实际一点儿,因此,贝多芬和侄儿俩人曾想到选择商人的职业。1816 年建立的皇家综合技术学院中正好有一个“商业系”,座落在维也纳市郊。但是,卡尔一开始就面临着许多新困难,因为他是在学期中间改学新专业的,除了要学新的内容外,还要补学许多课。因此,他的时间比较紧张,为了全力以赴,保证学习时间,卡尔租了一间房,离开伯父贝多芬,因为卡尔还在一家商店里兼职。而这时的贝多芬,已经身患重病,贝多芬希望卡尔尽可能的来看望他。但是,贝多芬的希望与卡尔的学习安排产生了难以克服的矛盾。为此,贝多芬责备了卡尔。而卡尔也在为自己辩护 :“你不知道,我不仅要学学院里正在上的课程,而且还得补上以前的课程,因此,我得花费很多时间来学习,一星期只能来一次 。”卡尔还表明自己十分乐于助人,比如经常为伯父跑腿处理事 情,替伯父与人谈判作品的稿酬,消除伯父与女管家和佣人之间的不愉快事情等等。贝多芬听了卡尔的这些辩解后,也不好再说些什么,但是心里是很痛苦的。就这样,整整1年过去了,贝多芬和侄儿之间也没有再发生什么争执。而且,贝多芬也隐约听见传言,说卡尔生活作风放荡,经常出入赌场,负了不少的债务。贝多芬甚至叫他的朋友霍尔茨去悄悄地监视卡尔,看看到底有没有这种事,结果是不幸言中。1826年的4月初,卡尔的老师来向贝多芬解释说 :“我们谈论了卡尔,他有多方面的才能,但是,他的学习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他缺乏学习的动力和韧性,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贝多芬听到这些后,大动肝火,怒不可遏,在给卡尔的信中写道 :“像你这样骄宠坏的孩子,你对我的虚伪行为,使我的心太痛苦了,学一学真诚朴实绝对与你无害,我只想跑到千里之外远离你,我不能再信任你了。难道还要让我接受你这最无情义的酬报吗?如果我们之间的关系要破裂,就让它破裂吧!一切公正的人知道这些事后,都得恨你??如果你用虚伪来报答我,像人家所说的那样,是何等的丑恶。我虽不曾生下你,但的确抚养过你,竭尽所能地培植过你精神的发展,用着胜于父爱的情爱,从心坎里希望你走上一条善良正直的大路。 “下面的署名是“你的忠诚的老父”。贝多芬的信充 满了心灵的痛苦与情感的愤慨,而卡尔已完全无地自容,辜负了伯父对他的一片赤诚期望。 他无话可说,沉默不语。学业上的失败以及伯父的痛斥,使他最后产生了绝望的心理,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场灾难。1826年7月29日,这是一个星期六,卡尔的女管家职员史莱默的妻子如同往常一样给卡尔送早饭,当她打开门时,奇怪地发现卡尔没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她问卡尔是不是不舒服,卡尔怏怏不乐地拒绝回答,要她不要打扰他。这位夫人忐忑不安地叫来了她的丈夫,这位身材短小、粗壮结实的史莱默问卡尔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卡尔脱口而出,说他明天将要开枪自杀。史莱默发现卡尔的五斗橱的抽屉里有一支手枪,他立即把枪拿在了手中,然而卡尔要他把手枪放下,并挡住了他的去路。史莱默又问卡尔,你这样做,对得起你那重病的爱你的伯父吗?卡尔犹豫了一会儿随口说道,他赌博负了许多债,并准备溜出门外。这时经常来的霍尔茨先生突然出现在门口,史莱默激动地向他叙述了刚才的事情,而这时卡尔利用这个机会迅速跑出门外,一会儿功夫就跑得无影无踪。于是,霍尔茨立即建议史莱默,要把这个消息通知贝多芬,他俩急匆匆地向贝多芬的住地走去,贝多芬才知道了所发生的事情。霍尔茨首先建议叫警察,但贝多芬不同意。而这时史莱默说出了实情 :“今天 我听说你的侄子卡尔最晚在星期天开枪自杀,现在我把手枪藏起来了。如果您对他放任自流,他会绝望的。 “贝多芬听到这话已感到焦虑不安,在屋里来回踱步,迫使自己保持冷静。他对霍尔茨和史莱默说,必须阻止卡尔实行这个计划,一定得找到他。贝多芬派霍尔茨到卡尔的母亲约翰娜的住处,告诉她侄儿失踪了。同时,他们也报告了警察局,警察答应立即去各个咖啡馆寻找。时间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了,当贝多芬、霍尔茨、史莱默3人再次来到卡尔母亲住处时,仍无消息,一无所获。原来,卡尔从史莱默家跑出来后,所走的路与他们猜测的完全不同。开始,他跑到多罗特恩街的当铺,掏出唯一值钱的一件东西怀表,作典当品,得到的钱足以买两只带子弹的新手枪。然后,他就登上了马车,去巴登市,当晚,他在租的旅馆中分别给他的母亲、伯父和朋友写了遗书。第二天清晨,来到了海伦恩山谷,他用手枪对准自己,第一枪未打中,第二枪使他头部受了重伤,昏倒在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一位清晨赶路的马车夫吓得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马车夫顺着枪响的地方奔去,他发现了卡尔,而且卡尔还在深呼吸,他还活着!这位身强力壮的马车夫非常小心的把卡尔背到马车里,向巴登方向驶去。半路上,卡尔醒过来, 告诉了他的救命恩人他母亲的地址。几个小时之后,马车来到了维也纳。卡尔的母亲痛哭流涕,悲痛万分。不久,贝多芬和霍尔茨走进屋来,见到受伤的卡尔,大家都沉默不语,贝多芬激动万分地写道 :“什么时候出的事?”他强忍住内心的悲愤,把谈话簿递给了身负重伤的卡尔。卡尔伸出双手接过本子,用颤抖的手写道(字迹几乎无法辩认) :“现在,事情既已发生,请不要用责备和埋怨来折磨我,事情已经过去,以后尽可责备,尽可埋怨。请伤科医生为我守口如瓶,保密 。”这是因为当时自杀被认为是犯罪,犯罪将会被判刑的。卡尔的母亲请来了一位民间伤科医生,灵巧地从卡尔的头部“左面”取出了子弹头,并告诉他们过一会儿要送到医院去。总算卡尔躲过了死亡,但是,警察一定还会从医生那儿知道他是自杀,仍会追究卡尔的。为此,贝多芬十分担心,昏昏沉沉地回到了家里。第二天霍尔茨来看望贝多芬,建议他不要对警察隐瞒,和盘托出也许还能得到宽大,贝多芬心不在焉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的建议。霍尔茨接受了这个任务来到了警察局,结果警察表示,他恢复健康后,虽不再被判刑,但要处在警察的监督之下,好好地接受教训。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担心卡尔康复之后会被送进监狱。他为卡尔辩护道 :“他从小就患有头痛病,头脑发热,精神 混乱,神经失常,也许是一时冲动 。”这段时间,贝多芬忧心忡忡,为卡尔自杀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和他的未来忧心如焚。只要医院允许探视,贝多芬总去看望卡尔,他也从不责备卡尔。甚至还在为卡尔今后的前程精心设计,竭尽全力,关怀着他的一切。这真是一种可悲的怪现象,伯父贝多芬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对侄儿卡尔一点没有影响,没有一点儿受益,反而使卡尔恼怒,使他反抗,这真是一种奇特的逆反心态。正如卡尔自己所说 :“因为伯父要我上进,所以我变得更加下流,自私自利,伯父要我学好,我却更加学坏 。”这种可怕的表述,活活显出这个浪子的丑恶灵魂。他朝自己头上打了一枪,竟然他没有死去, 倒是让父亲似的贝多芬几乎为之送命,这件事所带来的巨大痛苦是永远无法摆脱的。他自己一生的苦难、坎坷和遭遇都没能摧毁他,然而,这个不争气的侄儿却让贝多芬蒙受了巨大的痛苦,使他精神崩溃,一病不起。1826年的12月,据说贝多芬再也没有从病榻上康复过来,他常在半夜时分,感到阵阵发冷,剧烈的咳嗽使他口干舌燥,胸部刺痛。发烧时,他喝一些冰冷的水。12月的天气,朔风刺骨,潮湿寒冷,贝多芬疲病交加,心力交瘁,盼望着病情能够好转。最早,贝多芬是患的腹膜炎,他常感到肠胃气胀, 腹部肌肉紧张同时还伴有刺痛。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腹水肿。由于腹水,必须得做穿刺手术,不得不用针管从腹部抽出水以减轻暂时的疼痛。这样的穿刺手术一共有4次。第一次他忍着疼痛抽完水时,精神稍微好转后还开玩笑地说 :“抽肚子里的水蛮好,但愿别把墨水抽干 。” 令人十分惊奇的是,只要他的疼痛减轻了一些,他马上就会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在病床上还做了许多事:1826年11月27日,他的《第九交响曲》在柏林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使他为之精神振奋;12月中旬,他还收到了一件珍贵的礼物,这就是49卷精装本亨德尔作品集;同时,伦敦交响乐协会听到贝多芬患病的消息时,还捐赠了100英磅,贝多芬为此口授了一份感谢信。他躺在床上,感到自己还有许多事情未完成,对自己的身体现状抱怨不已。但是他的许多朋友都十分关心他的病情,为他的身体担忧,在这些朋友中,有他的挚友辛特勒、他的弟弟约翰,还有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以及霍尔茨、巴哈律师和贝尔纳德等等。他们围在他的病床,和他谈音乐会、谈戏剧、谈论天气以及各人的情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安慰,唤起了他和疾病作斗争的希望。直到1827年3月26日他去世,他和这折磨人的疾病持续斗争了4个多月。 1827年3月,暴风雨下了几天几夜,在贝多芬的寓所里,他正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几乎已到了病入膏盲的地步。他那以往炯炯有神的两眼,现在则无力的闭着,他的两颊瘦得不成样子而且没有一点血色,很久没有修面的脸,胡子拉碴,再加上凌乱花白的头发,这幅病容没有一个人见了不难过。每当他安详地睡过一觉之后,若发现有朋友来探望他,他就会突然睁大眼睛,以热情的眼神投向朋友们,不禁令人想起他往日的笑容。贝多芬一位老朋友胡梅尔来看望他,他还与胡梅尔开玩笑。胡梅尔曾经是莫扎特的学生,在魏玛乐队任指挥,当时作为杰出的钢琴家和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倍受称颂。他与贝多芬相反,完全按照莫扎特、海顿的风格从事创作,力图继承前人业已取得的成果。他和贝多芬在维也纳早就认识了,他们一生的友谊自始至终是很完满真诚的。胡梅尔的妻子也给贝多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躺在床上,疼痛难忍,但见到老朋友时还很活跃,话也较多。他说 :“你是一个幸福的人,有一个服侍你而且又深深爱你的妻子。而我只是一个可怜鬼 。”胡梅尔知道贝多芬一生未婚,而且又十分坎坷。听到他说这番话后,心里难受极了。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悄悄地走到别处为朋友贝多芬的处境落泪。这位病重的大艺术家,在自己弥留之际,还想着 自己的侄儿卡尔,他把卡尔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十分疼爱,今后谁来照顾他呢?他抑制不住内心的焦虑,签下了遗书,把他的侄儿立为他的遗产的唯一继承人。然而,这位自私自利,生活放荡的侄儿却完全辜负了伟大的叔父的爱。贝多芬曾为侄儿的前途到处奔走,病倒在维也纳,他请侄儿去找医生,可是麻木不仁的侄儿竟忘记了叔叔的请求,两天后才想起来。这促成了病情的加重。这对伟大的贝多芬来说,是多么可怜的悲剧呀!贝多芬躺在床上,虚弱无力,头上汗珠滴滴,他吃力地睁开沉重的双眼,好像要把整个房间一览无余,似乎也想眺望窗外的景色。胡乱地想着各种事情:春天大概就要来临了吧;我的病究竟能不能很快的痊愈呢?甚至于我的《第十交响曲》都已经计划构思好了。他不想死。然而,死神还是慢慢地逼近了。贝多芬的朋友们把一张接受临终忏悔的纸条递给了贝多芬。当时的贝多芬以从未有过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把纸上的字慢慢地、一字一字地念到完,他脸上的表情既不惊异,也不恐慌,仿佛一个人已经到了极乐世界那样,平静而从容。他对朋友们说“去请神父来吧”,然后若有所思地沉静下来,以笑容回报大家后,就默默的祈祷。在接受了临终忏悔后,他对神父说 :“谢谢你,神父 先生,你已使我感到安慰与平静了 。” 1827年3月26日午3点钟,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地下的雪已经融化了许多,春天已经接近,快来到了。可是,到了黄昏时分,天空中突然涌来了一片乌云,笼罩了整个上空,使得整个房间如同黑夜,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外面,大雨夹杂着雪花磅礴落地,天空中电闪雷鸣,划破了黑暗的沉寂。这仿佛是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乐坛伟人永别人世间的戏剧性场面。正好在5点30分,似乎有一个响雷在倾盆大雨中落在贝多芬的房子附近,一道闪电照亮了整个房间,就在那一刹那,贝多芬睁开了双眼,右手握拳高举着,瞪视了空中有数秒之久,当时他那严肃的眼神,仿佛是在说 :“神啊,请你陪伴我吧 。”也像一位大军统帅在说 :“朋友呀,跟着我走,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尔后,他平静地放下高举的手,在大风雨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是在5点45分与世长辞的。他终于这样穿过黄泉漆黑的大门,走向永恒的和平与幸福光明的原野。1827年3月29日下午3点,春风微拂,和煦的阳光扑面而来。在维也纳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参加葬礼的人有两万多。大家都哀送着音乐大师贝多芬。学校停课,由军队来维持秩序,凡是维也纳的著 名音乐家,没有一个不参加葬礼的行列。在灵柩旁行走的有8名指挥家,都是贝多芬最亲近的朋友及著名的音乐家,其中包括艺术歌曲创作之王舒伯特。在公墓大门前,由歌唱演员格里帕尔特宣读了最后的告别辞。这篇悼词充满感情,感人肺腑,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如今已结束了他那历经沧桑的一生,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莫不都是在为了艺术,他是高贵的音乐艺术的继承人,他的离去让人潸然泪下。人生的荆棘始终缠绕着他,并狠狠地刺伤他的心,但是他始终被善与真诚拉着他逃离了苦难,上天所赐予他的音乐,是他苦难中的唯一安慰。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谁能够和他并驾齐驱呢?他不仅继承了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的伟大艺术,同时,也使这伟大艺术大大地向前发展。在他的后面,恐怕没有他的继承人了。因为他那伟大的艺术随着他死亡的岁月而中断。如若继承,则必须另外开拓一条新路。他不仅是位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最崇高的“人”,他自律自重,堂堂正正,有着崇高而高尚的情感,他的至高无上的音乐,渗透着他的生命与血汗。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把用苦难铸成的欢乐,奉献给了全人类。 啊,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家中最英勇者的体现。对于一个努力奋斗的人来说,他的音乐是最好的朋友。我们从他的音乐中,能找到震撼我们心灵的因素。他的精神永远不死,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马克思主义没有国界,但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有自己的祖国。
顶端 Posted: 2007-12-07 19:44 | 10 楼
«1 2 » Pages: ( 2/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Total 0.007726(s) query 6, Time now is:05-08 16:05,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