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形成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C.C.P
级别: 反革命分子


精华: 1
发帖: 3794
爱心: 2905 点
金钱: 38096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133(小时)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10-11-07

 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形成

0
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形成 y-6k<RN  
二十年代末,苏联进入了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历史性转折岁月里,苏联党和人民为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许多志士仁人为寻找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和实践,并为此多次展开了热列的讨论和争辩。但是,这种争论每次都被斯大林亲自发动的党内斗争所压制、摧折。那些与斯大林相左的观点被宣布为企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持不同观点的人受到了批判斗争和镇压。党内斗争在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僵化的历史进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它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教训?本文试作探析。 >x9@ if  
O`j1~o<{  
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所形成的社会主义体制,具有鲜明的特点。概括地说,可以归纳为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这种高度中央集权型的体制是苏联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在特定的时间内曾有力地推动了苏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高速度地向前发展。? t6DgWKT6  
Hb55RilC  
但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缺乏强大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专断盛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文化上过于划一,行政干预过多,缺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松环境。如果说,斯大林模式在战时和准战时的环境中其优越性的一面得到充分发挥的话,那么在正常的和平建设条件下,其缺陷、弊端的一面就暴露得十分明显。? <tXk\ cOg  
rE$0a-d2B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产生和推行不偶然的,有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但是,这并不表明苏联命中注非采取具体的斯大林模式,而无其它任何选择。事实上,历史给苏联党和人民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们还掌握着一定的“自由”。斯大林模式之所以被苏联党和人民所接受,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采用斯大林模式而不是别的模式,从政治上来说,党内斗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僵化是苏联党内斗争的产物。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让我们沿着斯大林模式的运动轨迹进行一番历史考察。? -N $4\yp  
" R!,5HQF;  
首先,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由1928—1929年大规模党内斗争决定的。1928年,苏联开始正式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苏联这样一个处于特定国际环境下,原先经济、文化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通过什么具体道路,采用什么具体方法、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在当时联共(布)党内,特别是党的领导核心内部曾经出现不同的意见和设想,为此产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中,以斯大林和布哈林为代表,分别对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即人们通常所谓的斯大林模式和布哈林模式。? BpBMFEiP  
uH="l.u  
斯大林主张:按战备经济的要求规划国民经济的发展;高速度、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火工业有关的工业;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消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和小私有制,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尽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强调阶级斗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动力,用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通过暴力消灭富农阶级,开展群众性政治运动实现农业集体化等等。? "yJFb=Xdq  
cc- liY "  
布哈林不完全同意斯大林的一些观点和措施,主张:坚持贯彻新经济政策,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方面持稳重方针,在加强国家控制的条件下允许资本主义成分较长期存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然后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最终战胜它;在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领导的同时,实行市场“常态化”,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的调节作用;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推行“消除贫穷的政策”,反对用加重农民赋税积累工业化资金,鼓励农民努力富裕起来;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强调阶级斗争不是当时苏联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需要的增长”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群众消费”是整个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生产是满足这种日益增长需要的主要手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阶级斗争可能出现激化,但总趋势是走向缓和,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中,战胜资产阶级主要不是依靠强力的政治斗争,而应采取经济手段,通过和平演进的方式和长期量变的过程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反对过急地实行农业集体化和用暴力消灭富农阶级。? Rsd~t_a1  
|L[/]@|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第一次搞社会主义建设,它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以别国成功的经验作为借鉴,而只能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不断探索,才能认识社会主义这个必然王国。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谁也无法先知的情况下,觉内产生意见分歧和相应的思想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党内政治生活中正常的现象,也是党充满生机的象征。毋庸怀疑,斯大林和布哈林主观上都想搞社会主义,大方向是一致的,根本利益也是共同的,他们的分歧仅仅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应采取什么具体方法、途径的观点不同,对形势的判断不同,对行动的时机和方法选择不同。这些分歧充其量不过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而不是哪一个代表无产阶级搞社会主义,哪一个代表资产阶级搞资本主义复辟。斯大林和布哈林都不是真理的化身,他们的主张各有优点和缺点、正确和错误。假如当时苏联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不同的意见能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同志式的讨论,居于主要领导地位的斯大林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善于吸取布哈林意见中合理的正确成分(自然,布哈林意见中也包含有不妥的不正确的成分),取长补短,博采众长,集中全党智慧,那末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比后来形成的斯大林模式更符合苏联国情的较好的模式。但斯大林在处理同布哈林的意见分歧时,不顾事实,无限上纲,围攻批判,混淆两类矛盾,把布哈林作为资产阶级、富农阶级在党内的代理人,右倾机会主义集团的头子,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发动全性政治运动进行批判,一棍子打倒,把布哈林为代表的一些主张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一概定。同时在反右的过程中把自己原来“左”的东西引向极端。?正是通过这场反布哈林右倾机会主义斗争,斯大林的主张宣布为唯一正确的理论,斯大林的模式成为唯一正确的模式,可以说,斯大林模式一开始就是通过不正常的党内斗争强制性地加以推行的。? 6hp>w{+  
<|8N\FU{  
二反对布哈林及其赞同者的斗争结束后,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按斯大林的理论、观点创建了一整套制度和体制,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与体制已初步定型。但斯大林模式在创建初期,已明显反映出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严的缺陷和弊端。由于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左”的错误和消灭富农阶级的过火斗争,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和农村的动乱;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农轻重的比例失调和国民经济的混乱;对党内反对派的无情打击,残酷斗争,使大批人被开除出党,不少人被逮捕、监禁、流放,冤假错案遍及全国,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产生了普遍的不满情绪。1933年11月,斯大林夫人纳杰日达·阿利鲁耶娃因对党的农村政策和党内斗争的错误政策不满而自杀身亡,集中反映了不满情绪的严重性。? d0``:  
p{ X?_F  
面对严重的问题,以基洛夫为代表的党内不少有识之士勇敢地要求纠正以往“左”的错误,并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整,对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使正在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1933年下半年,在形势的推动下,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各项政策和制度作了调整。在经济上,第二个五年计划汲取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比较合理地安排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提高了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降低了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放宽农村政策,注意保护农民利益。政治上对过去的党内反对派分子,特别是上层骨干实行争取的新方针,允许公开承认错误的反对派分子重新入党,并从流放地返回原地工作,许多反对派领导人重新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工作。如布哈林任《消息报》主编,参加以斯大林为首的新宪法起草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实际主持新宪法的起草;李可夫任邮电人民委员;皮达可夫任工业人民委员部副人民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被推选出席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党和政府还采取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措施,1934年7月撤销了国家安全员会,代之以内务人民委员部,对专政机关的权力作了一定的限制,置于监察委员会的严格监督之下。1934年开始准备制定新宪法,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实行了宽松的政策。? w%~UuJ#i  
(yA`h@@WS  
1933—1934年间党和政府所实行的调整和改革措施虽然步子缓慢,但收效明显。完全可以设想,如果这种政策上的调整能继续坚持下去,那末斯大林模式暴露出来的弊病就能得到及时的克服,模式的本身就不断完善和发展。令人遗憾的是。在这关键时刻,1934年12月1日发生了暗杀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央书记处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事件。从此形势发生根本性逆转。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认为尼古拉也夫的恐怖犯罪活动是由帝国主义策划的,是由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直接领导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反革命政治阴谋,是前反对派不甘失败疯狂反攻的表现,并且强调以前的反对派都已堕落为暗杀分子、杀人凶手、人民敌人和外国侦察机构收买的间谍、特务,他们遍布全国各部门。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必须发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彻底肃清全部反革命分子。因此联共(布)中央便中断了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纠正左倾错误、实行调整改革的进程,把党的指导思想重新转上以阶级斗争为“革命动力”的旧轨道,并在1935年—1937年发动了灾难性的大清洗运动。大清洗运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使早已出现的个人崇拜进一步恶性发展。期大林成了真理的化身,斯大林模式成为不准异议、不可批评、不容改革、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从而丧失了一次自我改革、自我完善的机会。可以说,肃反运动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开始固定化,成为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 )lg>'O  
`yJ3"{uO  
三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卫国战争取得光辉胜利,苏联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二次大战后,苏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空前提高,社会主义越出一国在欧亚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苏联的国际环境有很大改善。同时,苏联的国民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面临着重新恢复和建设的任务。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新的起点,这就为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管理体制提供了良好机会。战后,对三十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调整的要求,首先在农村反映出来。因为农业在卫国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又发生特大旱灾,粮食产量下降到战前的40%,素称俄罗斯粮仓的乌克兰也连年歉收,日益严重的农业状况促使人们寻找解脱困境的办法。同时,高度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弊病尤为严重。四十年代末,苏联广大农村工作者和广大农庄庄员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改革农业生产管理体制方面曾作了不少探索和努力。1947年,不少地区的集体农庄缩小集体劳动织和经济核算单位的规模,取消作业队,成立劳动组,实行包产到组。这项措施在乌克兰地区广泛推行,特别是库尔斯克州贯彻尤力。劳动和经济核算单位的缩小符合当时苏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有利于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便于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乌克兰农业人民委员会推广库尔斯克州的经验,下令各集体农庄成立独立的劳动生产小组,划定地段,包产到组。当时负责全国农业领导工作的政治局委员安德列也夫(卫国战争期间任农业人民委员,战后任集体农庄事务委员会主席)积极支持和倡导这种探索。安德列也夫在《真理报》撰文肯定库尔斯克州包产到组责任承包制的优越性,指出“规模大的作业队为单位的劳动形式造成无人负责的现象,是集体农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基本障碍”,包产到组的经验在广大地区推广后,效果显著,1948年,乌克兰共和国的农业生产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 "A\h+q-  
!0!m |^c5  
包产到组(有些地区是包产到户)的责任承包制虽然对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违反了苏社会主义农业的传统观念。激起了斯大林的不满和反对。 1950年2月19日《真理报》发表代表党中央声音的编辑部文章《反对集体农庄劳动组织中的偏向》,点名批判了安德列也夫,指出“以小组代替作业队意味着把统一的大型集体经济分散成小生产单位,分散了劳动组合的力量和资金,从先进的技术和集体劳动的组织形式倒退到手工的分散的劳动,这意味着损害大型的集体的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基础”。“包产到”“会使农业工作误入歧途”,“在这个问题上不应当有任何模棱两可的意见”。随后,党中央撤去安德列也夫领导农业的职务,任命赫鲁晓夫领导全国农业工作。(当年赫鲁晓夫任乌克兰共和国第一书记,是包产到组的积极倡导者,1949年调任莫斯科第一书记,同时兼任联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当安德列也夫受批判时,他反戈一击积极批判“包产到组”。)后来,联共(布)十九大的中央工作报告中对包产到组也进行严厉批判,指出“党、苏维埃和农业机关对集体农庄的劳动组织这样重要的问题的处理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某些领导采取不正确的路线,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紧接批判包产到组之后,苏联又针锋相对地采取进一步扩大集农庄规模的措施,认为集体农庄规模太小,有碍于大农业的发展,必须将小集体农庄合并为大集体农庄。1950年,在赫鲁晓夫的直接领导下,全国开展集体农庄合并运动,经过合并,集体农庄由1950年旧的25万4千个变为1952年9月的9万7千多个。 UR?biq  
5,  "  
农业方面的改革尝试遭到挫折后,改革的思潮仍然顽强地向前发展。四十年代末,苏联党政机关和经济理论界中的一部分人针对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病,提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实行改革的要求。其中代表人物是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和国家计委主席尼古拉·阿列克谢维奇·沃兹涅辛斯基。他是当时苏联国民经济的实际领导人,又是一位卓有见地的经济学家。他在实际工作中深感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过分集中的领导造成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和经济上的浪费,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此,主张重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利用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某些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主张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完善经济核算,加强物质刺激。当时苏联经济学界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象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列昂节夫、加托夫斯基、雅罗申科和诺特金等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少有关发展国民经济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发表了某些改革时弊的设想。有些经济学家呼吁发展商品经济,主张将生产资料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x7J8z\b"O  
L|ZxB7xk  
沃兹涅辛斯基等人所提出的经济改革的要求是相当谨慎的,他们并未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仅仅要求对它存在的弊病进行某些改革,使之更加完善和健全。但是由于当时个人崇拜盛行,思想严重僵化,视原有体制为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神圣不可更动,稍有不同意见就看作离经叛道,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沃兹涅辛斯基等人的观点和主张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采纳,相反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代表而受到严厉的批判。在当时极不正常的政治生活中,沃兹涅辛斯基被打成“列宁格勒反党集团”的头目,在1950年9月30日被枪决,落得和布哈林一样可悲的下场,一大批有创见的理论工作者受到株连。这样,四十年代末一股改革浪潮刚刚冒头即被压制下去。历史事实表明,战后国内外形势为苏联经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机会,如果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接受沃兹涅辛斯基等人的意见,顺应社会主义设的客观要求,逐步对原有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某些具体环节,那么斯大林模式那会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得到改善。但是,苏联又一次错过了良好的机会,终于使原来那套体制更加僵化,固定为不可更改的模式,其弊端也进一步发展。? _^w&k{T  
N iw~0"-V  
二次大战后,斯大林模式在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广也是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斗争分不开的。1947年和1948年,南斯拉夫要求独立自主地按照本国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斯大林模式,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道路。斯大林就指责南斯拉夫离开马克思主义路线,背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上民族主义蜕化道路,在南斯拉夫复辟资本主义,千方百计地进行干涉,压制改革,并在1948年将南共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当时波兰共产党总书记哥穆尔卡提出“走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也被打成反苏反党分子,开除出党,被捕入狱。苏联的干涉终于将四十年代在东欧兴起的改革运动扼杀在襁褓之中。? bca4'`3\|  
*lyy|3z  
对上述苏联党内斗争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令人三思的启示。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希望创造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最佳模式,而选择和构造最佳模式的机会和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虽然不能超越时空的制约,为所欲为。但人们在社会主义这个必然王国面前,也不是绝对无能为力的,在这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大有用武之地。? N!!=9'fGF  
e0;0X7  
由于历史的原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了特别巨大的困难。但是苏联的党和人民有足够的胆识和智慧,有众多的志士仁人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想道路。在社会主义体制形成时期,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干部群众提出宝贵的主张和设想;在斯大林模式形成后,以基洛夫、沃兹涅辛斯基为代表的党内外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和主张。如果当时苏联有一个较好的政治体制,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共产党的核心领导能够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允许不同意见开展自由讨论,让亿万人民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避免由少数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决定的重大决策,使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建立在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那末,在三十年代初就能创造出一个较好的社会主义体制,在三十年代中期和四十年代后期就能根据实践中的反馈信息实行必要的改革,使之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一个良模式,而不致积重难返,陷入困境。遗憾的是,三四十年代以个人专断为特征的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压制了社会主义民主,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使失误的决策难以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的纠正。这种弊端集中反映在错误的党内斗争上,正是残暴过火和连绵不绝的党内斗争,抑制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许多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富有开拓精神和创造素质的有识之士,仅仅因为要求创造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死于非命;使多次方兴未艾的改革运动中途夭折,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大好时机。?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经济、文化体制和政治体制是密切相关的。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政治又积极反作用于经济、文化。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尤为直接而广泛,因此在整个改革运动中,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意义。没有一个具有高度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就不可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创造出一个保证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最佳模式。由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的政治体制中,共产党居于领导一切的地位,因此,党内政治民主化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民主化状况。在政治体制和政治机制的运行中,如何处理党内矛盾和进行党内斗争则是根本的关键。 dD YD6  
xl2;DFiYt  
探索社会主义必然王国的历史进程中,基于复杂的因素,人们在认识上、实践中必然存在差异,产生分歧。在出现各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时候,用什么方法进行选择,对于最后选择哪一种方案是至关重要的。苏联和国际共运史表明,党内斗争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能否创造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最佳模式。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科学而慎重地进行党内斗争,这是探讨苏联党内斗争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形成并僵化问题的一个历史启示。? ~+|Vzm|S}  
顶端 Posted: 2008-09-18 05:16 | [楼 主]
qianhui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2346
爱心: 1200 点
金钱: 75523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205(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25
最后登录:2015-12-22

 

要是当时按照布哈林模式发展,那现在会怎样?
专业维修核潜艇、反应堆,核弹头翻新,抛光,打蜡.回收二手航母,清洗航母油槽、航天飞机保养换三滤.高空作业擦洗卫星表面除尘.批发歼10,F22 F35 B2轰炸机,各类核弹头。量大从优!有发票!全面接受预定歼20,3个月内提机,送两年保养,送飞机后视镜,挡风玻璃贴膜,还有惊喜小礼品钥匙扣,打火机等...另,新到一批野生散养奥特曼,纯天然无污染,欲购速从!!
顶端 Posted: 2008-09-18 14:17 | 1 楼
卡达尔
华约政协中央候补常委 苏共中央委员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红旗勋章 第一枚荣誉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一枚三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 第一枚红星勋章 二级卫国战争勋章 近卫军证章 苏联武装力量大将
级别: 中央理事


精华: 6
发帖: 7978
爱心: 3966 点
金钱: 17590 卢布
好评度: 1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1245(小时)
注册时间:2008-08-17
最后登录:2024-05-15

 

斯大林模式在2次大战之中还是非常有效果的
无可救药的民族主义分子,不服的咬我啊!靠!
顶端 Posted: 2008-09-18 15:06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Total 0.010009(s) query 6, Time now is:05-15 19:21,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