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转帖]苏联西部集群空中力量的历史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柯巴
十月革命勋章
级别: 苏联武装力量上校


精华: 3
发帖: 381
爱心: 338 点
金钱: 393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77(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6
最后登录:2021-07-17

 [转帖]苏联西部集群空中力量的历史

1
管理提醒:
本帖被 红军战神 执行置顶操作(2022-05-06)
20世纪80年代末,长期冷战和代价高昂的军备竞赛终于导致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经济不平衡达到了倾覆的顶点,伴随出现的“自由化”政治思潮与“和平演变”接踵而至,多年铁板一块的华约组织卫星国仿佛多米诺骨牌,接连改颜易帜……之后,柏林墙轰然倒塌,两德重新统一,二战以后苏、美两强分治世界的“雅尔塔格局”就此解体。 2q~ .,vpP  
在这段惊悚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一支强悍的军队占据着欧洲前沿的桥头堡,扮演着红色帝国恐怖威慑的进攻矛头,并且,她亲身经历了苏联军事力量的坍缩……这就是第l6航空兵集团军,其故事值得我们共同回忆。 0*gvHVd/l  
nip6|dN  
e"E8BU  
    在整个冷战时期,苏联都在东德驻扎着一支强大的“西部集群”,截止l990年10月,官方公布该集群由363690人、5880辆坦克,9790辆装甲下,4624门火炮,625架作战飞机以及698架直升机组成(这组足以令人恐惧的数字实际仍然没有透露其实力的全貌),而1000座苏联军营、机场及军用设施足足占据10%的东德领土! 5,"c1[`-  
    西部集群地面部队分为两个近卫坦克集团军、一个近卫“突击”集团军、两个近卫步兵集团军以及直属战术火箭旅和炮兵师,共计9个坦克师外加9个摩步师。为其撑起空中保护伞并开辟进攻通路的则是第16“红旗”前线航空兵集团军,她编有苏联历史上最著名的空军部队,装备着最新型号的作战飞机,空、地勤人员的训练标准也是苏军中的翘楚。这支部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警备状态,一旦冷战变热,必将成为一群狂躁的赤蜂,哄然而起,裹夹着火焰与毒刺,焚烧欧洲的天空…… $1yO Zp5  
RM;a]g*  
fiGTI}=P  
VOEV[?>ss  
+fP.Ewi  
彪炳战史 xfYKUOp/  
    第16集团军存1942年8月5日创立于危难之际的斯大林格勒前线,前身是第8集团军的一部分,最早南斯达潘诺夫将军指挥,9月28日茹丹科将军接替。随后,立即投入伏尔加河上空的制空权争夺,于劣势之中频繁使用空中撞击战术,并在1942年冬季为顿河方面军第65和第24集团军的进攻担任掩护,成为合围保卢斯的右臂。 ;TAj;Tf]H  
    转年,第16集团军又与其他两支空军部队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击毁德军车辆1700台以上。从1944年7月开始,该集团军主要负责协同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l方面军,与其先遣坦克部队紧密配合解放了巴拉诺维奇,并马上参加了在维斯瓦河对岸建立桥头堡的战斗……到1945年1月攻克华沙后,第16集团军内已经混编波兰第l空军师,继续支援朱可夫向柏林的推进,其间不仅修建了32个临时机场,也开始尝试利用德国境内质量优良的高速公路带,起飞作战飞机(将行车道加宽成23米宽的跑道)。 1'~Xn 4 f  
    纳粹德国最终于1945年5月崩溃,第16集团军占据了柏林周围许多机场——多数都是德国空军最传统、装备也最好的古老机场,他们迅速拆毁了碍眼的鹰徽和万字装饰,更新成自己的红星或镰刀铁锤。于是,昔日停满了梅塞施米特和海因克尔的停机坪,如今幻变为米格和苏霍伊的跑道,就此一直延续到1994年。 G4* LO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终止于80年代末期,这支“红旗军团”突然掩隐了自己张狂的锐气,戴上了神秘莫测的而具,在铁幕背后潜心部署着不断更新的武器……从东德传来的消息要么就是只言片语,要么就被锁在北约情报机构的保险柜中,无人知晓。但有一点得到了举世公认——部署在冷战最前沿的第16集团军始终保持着最高的战斗力水平,当之无愧地成为“俄国长矛上最闪亮的枪尖”。 #Rw!a#CX.  
]auvtm- [  
wQhNQ(H~\  
!oWB5x~:P  
AV5={KK  
冷战游戏 ,mHME~  
    一朝将共同的敌人击翻在地,昔日盟友之间立刻陷入了尔虞我诈的猜忌。俄国人和西方盟国都把战时结盟看成一种权宜之计,谁也不指望这种脆弱关系能够在战胜德国后继续保持。 p='j/=  
    悄然升级的敌对在1948年6月24日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苏联以“技术原因”为由,宣布中断德国两部美、英、法占领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运输,只保留了三条空中走廊。西方盟国随即做出强硬姿态,不惜代价地以空运方式提供西柏林约200万平民和驻军的一切生活资料补给。 -DI >O/  
    柏林空运期问,第16集团军肯定不会坦然观望。雅克一3和拉一7,故至包括伊尔一lO对美、英运输机的进进出出自然“烦恼”丛生,他们或在空中走廊内向西方运输机高速迎头飞行,或在射程以外向运输机航线前方开火…稍微文明的举动是将自身战斗机之间的联络频率调到盟国飞机的通讯频率上,然后用蹩脚的英语,大声咒骂。(美国官方记录了42起对头j中击事件,14起以上向运输机附近开火事件,此外还有54起苏联地面炮火射击事件等等……) 6'^_*n  
        西方盟国也不是善男信女,他们利用柏林走廊的合法地位,大量派遣侦察机飞越领空执行照相任务,而且往往“越雷池一步”,偏出走廊光顾苏军基地上空——这类行为总被解释为“不可避免的导航误差”,实际却是经过缜密策划的故意行动。最初英国人利用“堪培托”的高度优势避开拦截,到苏军装备喷气机后,升限差距被逐渐化解。50年代后期,驻莱因一美因基地的RB一57D/F以及U一2等高空侦察机重新夺得“制高点”,东德上空的高高度较量再起波澜,直至苏军调来国土防空军的爬升能力很强的苏一9和远程地空导弹才有所收敛。 Xw?DN*`L  
    当直接越境变得越来越危险之后,航空侦察逐步让位于间谍卫星,但北约飞机还是经常利用沿边界线的蛇行机动,不时浅近纵深地侵入东德领空,一且触发对方反应,立即折回本方区域,借此记录和归类苏军的电磁信号特征。所以,第16集团军的各个战斗机团总有1 0%的飞机处于挂弹戒备状态,每年紧急升空在700—1000次上下,马不停蹄地重复着“猫抓老鼠”的游戏。 m5K?oV@n  
    无休止的游戏不是没有伤亡,但受害者中也包括一些真正迷航的替死鬼。1952年4月29日,一架法航DC一4客机被苏联战斗机击中,一名空姐和两名乘客受重伤。次年3月12日,一架用于电子侦察任务的皇家空军“林肯”轰炸机在卡塞尔附近遭遇两架米格一l 5攻击,却幸免逃脱……可当天稍晚时候,另一架来自西德中部贡那尼附近正常转场的“林肯”则被米格一15当场消灭。1958年5月29日,一架比利时RF一84F在遭到米格机拦截后,最终迫降在东德一侧达姆加腾。l963年1月28日,正在进行雷达导航训练的美国空军T一39B于分界线上空被苏联战斗机击落。不出两个月,又一架RB一66C在波罗的海上空被米格一2lF—l3截杀,因为当时它“错误地”出现在东德境内24公里处……加拿大著名电视zhuchi人赫吉·格林在驾驶自己的“塞斯纳”337飞经柏林走廊时也遇到过危险,也许他的飞机和美同陆军使用的“塞斯纳”难以区别,而冒领了米格机的“关照”。 ]o6 ZZK  
对于进出柏林空中走廊内的任何西方飞机,苏联都抱有深切的怀疑,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美国空军和皇家空军一直使用侧视雷达和长焦照相机搜集走廊两侧的情报,覆盖宽度达到80公早以上。美军还在莱因一美因专门成立了第7575大队,陆续装备了C一130A—II、C—130B—II和C一130E,执行此类代号“小河迷雾”的任务。 vqm|D&HU  
到1982年,美国空军的SR一7l进驻英国米尔登霍尔基地,她通常以2-8倍音速沿两德边境自北向南的高速穿越,期间始终有米格一25P相伴而行。直到1989年“黑鸟”撤回美国本土后,米格一25P也返回了俄国。 )~ ( *q  
f3K-X1`]'U  
前线空军 /ZvP.VW&  
Bqf(6\)F  
mTZ/C#ir(  
第16航空兵集团军指挥权归属驻德西部集群总司5,下辖3个战斗机师和2个战斗轰炸机师,沿尔德境内自北向南的一条虚拟中线部署,划分为北方和南方战术集群(东德空军则夹在苏军和波兰边界之间)。其中集团军总部设在柏林南部的措森 温斯多夫,北方集群司令部设在维特施托克,南方集群司令部设在维腾堡。另外还包括直属集团军的战区侦察机师(司令部在阿尔施泰德)和战区空运师(司令部在施佩伦伯格)。 u{sHuVl  
C[J9 =!t  
1djZ5`+  
该集团军的战斗机团都是首批将拉沃契金活塞发动机飞机更新为米格喷气机的部队,其间没有经历米格一9或拉一15的过渡时代,直接装备米格一15。此后又陆续换装米格一17和米格一19,60年代早期开始接收米格一2l。负责打击任务的部队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伊尔一28,然后换装了超音速的苏一7B和雅克一28。 W/Dd7 G#IC  
1oQw)X  
{9@D zP  
到80年代早期,第16集团军的骨干是装备米格一23及其众多改型的战斗机团,但在埃伯斯瓦尔德驻有一个米格一25P截击机团,专门负责拦截“黑鸟”。进攻力量由米格一27“鞭挞者”D提供,1982年升级为米格一27D和米格一27M(北约把这两种米格一27统称为“鞭挞者”J),该机外挂副油箱后的低剖面攻击半径约为500公里,不仅有能力打击西德境内的大多数机场,而且覆盖了荷兰境内的一些目标(如吕伐登和索斯特伯格机场)。此外,1977年苏一17M“装配匠”D装备了第125战斗轰炸机师,l982年升级为苏-l7M3“装配匠”H,其航程比米格一27更远,低空操作性也得到改善。 0AQ azhm  
{wqT$( (<  
e?>  
1982-1987年间,美国驻欧空军的12个战斗机中队换装了F—16和F—15,皇家空军和西德空军也开始接收帕那维亚“狂风”,这显著增强了北约的进攻能力……因此,易北河东岸的第16集团军亟需改进装备,恰好米格一29及时交付,很快装备了9个战斗机团中的8个(27个中队中的24个),于是双方再次恢复了平衡。第一个接收新机的部队是驻维特施托克的第33团,该部队于1986年1月将蓝色编码的米格一23ML。更新为白色编码的“支点”A,此后其余各团也逐步淘汰米格23M系列。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米格29包括不同生产批次,既有带腹鳍而没有配备箔条/红外干扰弹投放装置的早期型号,也包括增大机背曲率的晚期型号(俗称“猫背”,用来增加航电和240升燃油搭载)。截止1989年,所有米格一29都升级到米格一29S的标准,可以发射R一77拦射导弹。 Q:A#4Z  
bMO^}qR`  
y]db]pP5  
不过,旧拉格尔的第833战斗机团仍然使用米格一23MLD“鞭挞者”K,这也许是出于保留一种比米格一29航程更远的战斗机以提高战术弹性的考虑。米格一23执行空优任务的作战半径为1000公里,“支点”A的作战半径只有640公里。“只有”这个词可能不太恰当,640公里对于从东德起飞的米格一29来说,足以覆盖西德和荷兰全境了,只有比利时的科克塞德机场不在打击范围之列,而法国尔北部的兰斯、梅斯、图勒、南锡、斯特拉斯堡等重要城市也在其作战半径范倒内。 9\Ii$Mp  
k@4N7}  
rzf Lp  
人们喜欢将米格一23与F一4“鬼怪”相提并论,毕竟两者均属于典型的第二代战斗机,但实际上前者的能力常被低估,特别是“鞭挞者”的最终改进型一一米格一23MLD具有优秀的机动性和规划合理的武器系统。以色列空军曾经仔细评估了一架从叙利业叛逃过来的米格一23ML,对其性能非常推崇,认为这是一个十足的劲敌,在某些情况下完全可以胜过F-16A。我国空军专家推算米格一23在1500米以下亚音速盘旋能力后,结论是操纵杆拉到抖振程度,半径约650米,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F>fCp  
U=Ps#  
-xn-A f!v  
在米格一29到达同时,第16集团军的侦察与电子战部队也得到了改进,驻阿尔施泰德的米格一2lR被苏一17M3“装配匠”H取代,驻韦尔措的雅克一28PP在l986年退役,全新的苏一24MP“击剑手”F接替了岗位。 O_FB^BB  
PLCm\Oh$l  
F s/CW\  
苏一17M3虽然缺乏米格一21R的高空高速性能,但它在低空飞得更快,航程和挂载能力也比米格强很多,装备了大型的KKR—ITA/2—54综合吊舱,内含昼夜光学照相设备、电子侦察以及箔条/红外干扰弹投放装置,一举代替了过去米格一21R使用的4种吊舱(分别是:D型吊舱用于昼间照相,装备6台A一39侧向照相机,l台航线照相机,SP0—3R辐射源探测器和AS0—2电子对抗设备:R型吊舱用于主、被动雷达侦察,装有辐射源探测器和l台A一39照相机:N型吊舱用于夜间照相:ED型吊舱用于电子对抗)。 roADC?@r  
tFmB`*!%  
6,>$Jzs)5E  
在战斗轰炸机方面,这段时期有新的形势。由于戈尔巴乔夫为了腾出精力解决本国的体制危机,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推进裁军议程,企图以主动削减战略导弹数量和前沿常规打击实力,促使美国停止发展“星球大战”计划中的反弹道导弹武器,以缓解外部压力。他在华约组织内公开声明除非遭到攻击,否则既不发动战争,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对其他国家没有领土要求;不再谋求军事优势…… .5|[gBK  
q0.!T0i  
c]6b|mHT  
为了给这些倡议加入实质性内容,第16集团军开始主动削弱进攻能力——本来在1979—1981年期间,大德尔恩机场曾经进驻过一支团级规模的苏一24“击剑手”c特遣队,用于作战评估,之后两个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苏一24团正式部署到格罗森海恩和布兰德机场(隶属于第128轰炸机师的第7团和第727团,划归第16集团军指挥),而到1989年,在戈氏“新思维”指导下,主动撤回乌克兰的旧康斯坦丁诺夫。 ;ku>_sG-  
thjr1y.e  
)|~K&qn`  
“击剑手”留下的空缺则由短程的新一代米格一27D/M“鞭挞者”J和米格一27K“鞭挞者”J2填补。不过,米格-27、同时也包括每个米格一23和米格一29战斗机团,都拥有一个核打击中队——根据叛逃的米格-29飞行员亚历山克山大·祖耶夫在他的回忆录透露,米格一29团由一个核打击中队,一个护航/战斗巡逻中队和一个基地防御中队组成,并推断这是第16集团军的标准编成。其中核打击飞机可在加固的机腹挂架搭载一枚3万吨当量的RN-40核弹……所以说,当第16集团军“自裁”远程打击能力的同时,反而提升了近程战术攻击实力。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该集团军还得到了两个苏一25independence 强击机团的加强,同时驻大德尔恩和新鲁平的苏-17M3也换装为苏-17M4。 sxNf"C=-.  
\5ls <=S.  
Y2`sL,'h  
假如德网没有统一、苏联也未解体,第16集团军必将继续推进现代化改进。一种方案是以苏一27取代部分米格-29,但考虑到“侧卫”大航程的敏感性,政治可行性不大另一种方案是全部换装米格一29M,这种多用途战斗机几乎就是米高扬专为驻德苏军研发的,它不仅可以顶替“支点”A和“支点”C,甚至可以最终更换掉全部苏一17和米格一27。当真如此,第16集团军有望变成一支“全般战斗机部队”,必然极大地增强作战灵活性,并根本改善后勤补给能力……这些梦想都随着1989年11月7日柏林墙的倒塌破碎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美好愿景”在对抗官僚系统的浪费、低效和腐败方面收效甚微,可他“轻飘的言论”却放出了瓶中的妖怪,彻底引发东欧动荡的大潮,同时 z|#*c5Y9w  
断送了第16集团军的一切未来。 _.5{vGyxr  
\Zj%eW!m  
KF%BX ~80C  
陆军航空兵 E'08'8y  
jPWONz(#  
G6G Bqp6|  
苏联陆军元帅们对直升机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这与苏军强调进攻速度,重视穿插迂回的作战思路密不可分。早在50年代初期,已经提出运用成建制的大规模直升机群,运送部队深入敌后的作战理念,而且开始探讨以直升机为装甲部队运输补给的方法。米里设计局的米一4于1952年服役,到四年后的土希诺航展,便有36架米-4娴熟地向观众展示了集团突击的威力,可见这种理论已经上升为实践。与此同时,西方仍然只把直升机视为搜索、营救的辅助工具。米-4很快就被部署到东德,这是一种技术成熟而耐用的直升机,性能上甚至超越了更晚投产的西科尔斯基S一58(美陆军编号cH一34,也即英国转产的“威塞克斯”),不过,它充其量只能运送一个班,无法满足苏军的胃口。 %3z[;&*3O  
Rl?1|$%  
IiPX`V>RC  
60年代初期,可以运送一个排的米一8顺利服役,该机在苏军中的地位近似美国陆军中的“黑鹰”,不仅可以遂行运输与简单火力支援任务,还能改装为电子战、空中指挥和侦察等多种型号,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当然,其速度、升限以及可靠性方面无法和“黑鹰”媲美,但却早于后者约15年列装,而且28平米的货舱空间大约是“黑鹰”的2.5倍,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2j s/>L0  
-CvmZ:n  
I9X \@ lTf  
装备驻德陆军航空兵的型号包括普通的米-8T“河马”C运输型,以及米一8TB“河马”E武装型,还有少量方形舷窗的米一8s和米-8PS,后两种野战色彩不浓,多用于人员运输。70年代末期,提高发动机功率的米一8MT“河马”H型和带增压舱的米一8MTV陆续到来,由于发动机功率增加,大受一线部队欢迎。“河马”H在出口或民用领域称为米一17,我国陆军近些年也采购了不少。另外,还有几种米-8的亚改型容易被忽略,其中之一是米-8PPA“河马”K,这是一种专用通讯干扰机,后舱两侧特殊的火线阵非常醒目;其二是为师级指挥员配备的夺中指挥所——米一9“河马”G,它的挂架和机身上布满天线,兼备中继通讯功能(受地球曲面影响,前方部队与后方指挥部之间的高频无线电联络需要有人“传递”);最后就是用于坠机事故现场勘察的米一8TL。 .n8R%|C5  
c8uaZvfW  
`<7\Zl  
另一种非常重要的直升机几乎与米一8同时进入驻德苏军,即鼎鼎大名的米一6,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都是世界上体形最大、飞得最快的直升机。北约恰如其分地称其为“吊钩”(H00k),因为该机具备正常状态下吊运9吨货物的实力(或内载12吨),如果不是设计之初选装了一台重达3.5吨的笨重机械变速箱,“吊钩”的性能注定更加优秀。 *:%&z?<Fw  
iLy^U*yK  
8E%LhA.  
米一6投入现役,使得苏军装甲部队在纵深突击过程中能够放手一博——假如一个坦克营从东德出发,前进200公里后油箱告罄,1小时内4架米一6(一个中队)可以为该营全部坦克补充1个燃料基数,这已经足以跑到荷兰了! 20c5U%  
冷战期间苏军最有影响的直升机还是米一24。在苏一25攻击机列装前,对陆军的连长和营长们来说,快速、拥有多种配套武器和良好装甲防护的米一24必定是“最亲切的战友”。它提供的直接火力支援,可以在常规火炮射程之外打击敌方目标(到1989年,驻德苏军25%的直接火力支援都由米一24提供),或者与快速穿插敌后的装甲分队“捆绑”,扮演“空中坦克”的角色。对米一24的重视,可以从苏陆军杂志《军事报导》中探讨直升机战术的文章数量上得到侧面证明,1973年以前每年大约2—3篇,而1974年后,激增到每年24—26篇。 F 9%_@n  
cMT7Bd  
odhcD;^X1  
基础型米一24“母鹿”A于1974年进入驻德部队,最初总共90架分配到驻帕尔希姆和施腾达尔的两个团。两年后,开始替换重新修正前机身的米一24D,80年代又进一步改进为米一24V“母鹿”E,这时已经可以发射先进的9Mll4反坦克导弹了。在驻德苏军中,米一24D始终没有完全更新为米一24V,前者在阿尔施泰德一直服役到1991年,另外8架则留在施腾达尔,直到1992年才撤回苏联。 q/s-".%P  
<.h7xZ  
4Mt3<W5  
米一24的装备还有另外一个意义一一她促成了陆军航空兵的真正“independence ”。原来陆航自1942年以后就被削弱成前线航空兵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前线航空兵存战时仍然听命于方面军的调遣(而非空军司令部),但负责协调指挥的仍然是空军的官员。到1975年后,直升机部队的作战指挥权开始完全移交给陆军指挥官,而前线航空兵只保留固定翼飞机。不过,陆航的人员编制仍然属于空军,由前线航空兵负责其训练与后勤支援。 #C9f?fnM  
~74Sq'j9Wt  
集群的使命 >Pw5! i\  
dxeiN#(XT  
.p[uIRd`  
当我们充分了解了第16集团军的装备演变之后,必然对这支强悍部队的使用目的产生兴趣,而这个问题又是最难回答的。按照西方的观点,苏联始终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一旦其认为潜在回报大于所冒风险时,就会发动军事行动(按照我们当时的观点,社会帝国主义野心膨胀,企图称霸世界)。公平地讲,俄国人也心存同样的忧虑,特别是在本国经济和文化实力相对落后的背景下,他们也将自己看作“帝困主义侵略的受害者”,相信环伺周边的,没有一双善意的眼睛。对此,苏联总参军事学院院长罗季奥诺夫上将(原外高加索军区司令)在1991年说过一句话,可以提供一种“有趣的”新解释“苏联在政治态势的本质上追求防御方针,但军事技术则优先突出攻击性,两者间的明显矛盾带来了不利的后果,即苏联的政策为国际上所不信任或不理解,进而导致对抗和军备竞赛的加剧” DyC*nE;  
C[7!pd  
WtOjPW  
不过,毋庸质疑的是:无论苏联政府怎么观察这个世界,其驻欧武装部队始终保持着明显的进攻态势。德国统一后,在原东德军事档案中发现的文件可以很好地阐明攻击如何展开一演习地图一卜清晰标明西德一荷兰边界将是“战略与战术核打击的界限”(这样可以期望北约根据灵活反应原则,也将核打击范围限制在两个德国境内),第一波打击动用320枚核弹头,其中60枚20万吨当量,余下部分为小当量战术核弹;尽量采用空爆形式,将放射性污染减至最低,但杀伤效果足以彻底摧毁北约主要指挥/控制设施、武器贮藏库和空军基地随后具备良好核生化防护能力的坦克群冲人西德,预计3天内完成占领,此后视政治、军事情况,考虑是否进一步推进至英吉利海峡或比利牛斯山脉。 vk7IqlEQ  
U0&myj 8L  
}-3 VK%  
如果这些还是抽象的纸上谈兵,下面的具体物品可以证明其可信性:西德当局在东德仓库里找到了已经印刷好的、准备替换德国马克的临时货币,以及为30万东德管理人员颁发的身份证,甚罕还有在德国、荷兰和比利时使用的俄语交通标志……此外,还有数千枚铸造好的勋章! de:@/-|  
,6^<Vg  
1eI*.pt  
当然,进入80年代,苏联的核攻击理论已经让位于常规武器战略,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核旋风不仅可以扫除资本家,同时也会扫除社会主义者’。这种军事新思路的缔造者是1977一l984年在任的总参谋长N.V.奥加尔科夫元帅,他甚至破天荒地提出“防御己方控制区域要优先于占领北约控制区域”——在坚决崇尚进攻,谈“防御”色变的苏军理论界,讲出这种话需要很大的勇气。不过,新理论得到了苏联领导人的首肯,具体战略调整经由后来的国防部长亚佐夫将军、华约总司令库里科夫元帅和莫伊谢耶夫将军(1988—1991年总参谋长)逐步完成。 0#V"   
&^`Wtd~g  
)!8q JQD  
但是,新理论只是终止了华约首先使用核武器的选择,常规防御战争到底如何进行仍然值得怀疑。在两德统一后,一名西德高级军官终于有机会向他的东德同行咨询这个话题,当他问及“防御”将在哪里展开时,东德军官的回答竟然是“安特卫普”! l2F#^=tp  
cv'8_3  
pDS[ecx  
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在任何一场欧洲战争中,华约的力量核心都是苏联军队,而苏联军队的力量核心就是曾于1945年重创德国国防军,继而占领着奥得河与易北河之间地域的驻德西部集群。  /YJo"\7  
4C;;V m4~  
!>48`o ^  
能力与质疑 ;Q{D]4  
-P;3BHS$T  
FL mD?nw  
西方从来没有否认过驻德苏军在数量上的优势,但其质量却常常被低估,北约高级官员普遍承认华约地面部队的威胁,却自满地认为苏联人无法取得空中优势。70年代曾经流传着一个笑话:在发动一场闪电战并冲过北德平原后,两位苏联军官正在阿姆斯特丹的酒吧里聊天,谢尔盖指着天上巡逻的飞机问:“这到底是谁的?”奥廖沙轻松地回答“他们的”,“那我们的昵?”,“都被击落了”…… +XWTu!  
.j4y0dh33  
}&0LoW/  
事实是不是这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pC3Vi^  
)tlj{7p  
+hRy{Ps/  
首先,第16集团军不像北约空军那样依靠脆弱的固定机场,多数苏机都能直接从半准备的简易跑道或短暂延长的滑行道起飞。东德所有机场都修建了良好伪装的备用紧急跑道,机场附近的空地也经过硬化处理,然后再盖上草皮。苏军还经常练习从公路上起降,很多跑道直接与笔直的高速公路相连(东德公路网设有11段各长2500米、宽22.5米的准跑道)。所以,北约的“狂风”和F—lll要想摧毁第16集团军于地面并不是件容易事,况且按照传统解释,首先发起攻击的又是苏联人。那么在空中昵? >|3Y+X  
LUQ.=:mBR  
"6U0 !.ro@  
驻德空军制空战斗机只有一个团仍在使用米格一23MLD,其他部队全面换装了米格一29。将该型机与美国新一代战机进行对比时,产生过大量争论。尽管米格29由于有限的续航能力、较短的部件使用寿命以及缺乏对地攻击能力而大受针砭,但型好的低速盘旋和水下/垂直面加速性能也是无法忽视的优势。特别是通过独特的“光学雷达”与头盔瞄准具交联,能够无源而抗干扰地捕获目标,加之离轴能力超越AIM一9M/L“响尾蛇”的R一73格斗弹,米格一29与F—16较量,也许胜而更大——这在德国空军评估东德剩余米格一29时,得到了多次证明。 8"h;+;  
7KgaXi3r  
PQaTS*0SXJ  
米格一27的后期改型(米格一27∥D,特别是米格一27K在安装Kaira系统后,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能力显著提高)与苏-l7M4也与早先粗糙简陋的机型不同,他们不仅可以使用多种激光/电视/九线电指令制导的空地导弹,还能选择蜓多型号的子母弹、大口径火箭弹及燃料空气弹……这标志着在同期,苏军拥有与北约水平接近的精确制导武器,而且载机更加皮实耐用,适应原始的野战环境。当然,就更不用说性能完善的米格一25BM和苏-24MP了。 `l|Oj$  
b|i4me@  
)1At/mr  
那么,苏军飞行员是否都是思维呆板的自动驾驶仪、缺乏战术素养昵?一些缺点无法回避。比如,正常情况下比西方对于飞行时数少,而且同样年轻的新手在进人中队时,北约飞行员已经接受过高级飞行课程和具体机型的武器使用训练,但苏军没有类似体制,需要在各团的第4中队与一线部队“磨合”数月,方才具备执行战斗任务的能力。不过,第16集团军的训练方式也很实用,他们有充足的机会在波罗的海靶场练习空空、空地模拟射击一专用的拖靶机从达姆加腾派出(包括L一39V和苏一25BH),通过不必发射的“捕获弹”,可以获得近似实战的演练效果。 e$9a9twl  
|lNp0b  
 a*p|Ij  
另外,从70年代晚期开始,苏联空军已经认识到战术素养方面的缺点,开始加强夜间和低空飞行训练。到80年代早期,以低空大迎角状态为代表,很多“包线边缘”的操控技巧,苏军前线飞行员可能已经优于西方对手。另外,阿富汗的实战经验也渐渐为欧洲部队所吸取,促使一些新战术和新装箭得到采用(如改进的雷达告警系统和箔条/红外干扰弹发射装置)。 w%L4O;E]*{  
Ag8/%a~(  
t0 e6iof^o  
同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军事职业的吸引力(与其他职业相比,军职的报酬有所下降,军人妻子也很难挣到第二份工资),但反作用是选择军事职业的动机却越发单纯,靠裙带关系晋升的情况明显减少。过去遭人讨厌的政委也找到一个和蔼的新角色——福利军官,帮助改善部队生活状况和凝聚力。再说,与国内空军部队相比,驻德空军的住房和工资条件都令人向往,社交活动更加丰富,类似西方军队中的俱乐部组织了很多活动,改善着单调的牛活色彩。 >CvhTrPI  
64'2ICf#m  
B^2r4 9vC  
总体上看,在苏联晚期所进行的改革中,真正见效的地方也许就是军事领域。由于装备质量与西方逐渐拉近距离、部队训练观念和水平的提高、以及军队国家化带来的敬业精神、外加从阿富汗果断撤军后的合理反思……导致苏军整体士气和责任感都呈上升趋势。这点在本身就是精锐部队的第16集团军中表现尤其明显,很多“尖子”型飞行员比以往年度大幅增加,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像种子一样分散在俄罗斯空军的各个角落。 \uZpAV)5  
bxa>:71  
实际上,不管苏军飞行员的素质是否比西方对手更优秀,华约在冷战时期的既定战术都是难以抵挡的。其具体计划是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在德国上空建立2—3条空中走廊(宽度40公里,纵深160公里以上),基本清理走廊内及附近的地空导弹,消耗走廊上空的北约空中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数量优势不仅可以承受更高的战损率(苏军准备容忍85%的损失),而且狭窄正面“堆积”上千架作战飞机,有可能导敛北约引以为傲的空中指挥/控制体系面临饱和,继之演变为混战局面。此时,苏军相对简朴、单凋的战法反而会占到意想不到的便宜。 /\1'.GR  
Uu7]`Ul  
_7!ZnJrR  
预计空中走廊将分阶段建立,首先利用特种部队和地地导弹尽可能破坏攻击区域内重点甘标——机场、“霍克”、“爱国者”导弹阵地和C3I设施;然后投入地面干扰站、电子战飞机实施大规模电磁压制……安一12“幼狐”C先于后方实施防区外干扰、图一16PP“獾”H在走廊前沿撒放箔条、执行“野鼬鼠”任务的苏24MP“击剑手”F开始逐个摧毁地而雷达(图一16RM“獾”J护航干扰机在其上空掩护)。只要通道初步成形,“幼狐”C立即进入,沿进攻轴线建立纵贯东西的干扰带,第一波攻击机群随之蜂拥而至,米格一29则在集群前方遂行战斗巡逻(攻击机与护航战斗机的比例为2:1)。 )Jt. Z^J<  
gC$_yd6m L  
j/t%7,  
首日在每条走廊上支持3波攻击,于过度损耗和飞行员疲劳之前,总计完成至少8波攻击(3天之内)。此时,地面坦克集团军的前锋也许已经巡弋在须德海堤之上,领略着潮湿咸风中、郁金香初绽的芬芳了…… GCl *x:  
3@~a)E}T  
AXbb-GK  
历史拐点 bF _]j/  
 q0ktABB  
"(=g7,I4  
设想中的军事攻势也许和现实中政局的变化同样迅猛,人类历史在80年代末期出现了惊人的拐点。这部强大的战争机器的建设者放弃了自己成为使用者的权利,仿佛曾经灿烂的巨大恒星,在生命晚年猝然坍缩一般,返身走回16世纪初瓦西里三世时代的西部欧洲疆界。 ct\msG }b:  
tl dK@!E3  
Y-it3q'Z  
于是,包括很多俄国以外的人们都开始咒骂戈尔巴乔夫,认为他轻易葬送了列宁缔造的红色堡垒,导致当今世界从双极走向单极。其实,戈氏的一切举措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苏联体制的长期积弊早已为日后结局铺设好了所有的伏笔。今天被推崇为缔造“俄罗斯民族复必”的普京总统在1999年12月30日一分为二地指出:“……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痫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e66Ag}Sw|  
\GEz.Vb  
8g -u  
事后分析,苏联迅速认可德国统一,既有外部客观压力的影响,也存在决策层主观误判的因素——这与40年前容忍德国统一的动机有些类似,即当东欧卫星国失控之时,一个中立而统一的德国也许是隔绝北约威胁的最好屏障。但事与愿违,德国没有退出北约,其影响力不仅顺理成章地扩散到东、南欧,而且导致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进入离心轨道(未来白俄罗斯是否可以幸存,同样无法逆料)。当俄国人后悔“如果我们不是那么仓促逃走的话,就可以避免许多问题”的时候,自身战略前沿已经从中部萨克森退潮1500公里而至斯摩棱斯克一别尔哥罗德一罗斯托夫一线,这可是当年曼施坦因们浴血也无法完成的坚守! 2J=`"6c  
(wu'FFJp#  
%pVsafV  
1990年1月30日,戈尔巴乔夫对东德总理莫德罗说:“德国统一问题并非出乎意料,德国统一是毫无疑问的”,同年9月12日,两德与四大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至此,苏联同意撤回全部军事力量,德国则为此埋单。10月3日德国正式统一。德国《欧洲文献》主编蒂斯在评论苏联政策时写道:“苏联人打德国牌的时机选得太晚了。” d(^8#4  
AZ.QQ*GZ#y  
[]>rYZ9bv  
冷战结束了,除了等待归同外,西部集群不再扮演任何角色,一夜间,他们从所在国的支配者变成客居的闲人。从此,第l6集团军的一切飞行安排都要听命德国空军驻措森的机构调度,德国人开始限制低空飞行与挂载实弹,并考虑到飞行噪音对当地社区的影响,急剧削减可供使用的训练场地数量……对个人而言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从前按东德马克领取工资时,苏军是当地社会的“金领”,可过渡到西德马克后,他们就集体变为“低收入阶层”一因为德国统一时,联邦政府应允以3种汇率融合两德的马克:东德居民的工资、养老金和个人存款等大部分基础保障按照1:l兑换,其余财产按照2:l兑换,外国人按照3:l兑换。 P0 0G*iY~\  
N8 2 6xvA  
q^xG%YdPz+  
苏联困内的经济恶化也开始产生影响,经常性燃料短缺导致飞行时数不断减少,而当各个加盟共和周independence 后,也不像苏联时期那样热情地供应零备件了,第16集团军的后勤链条开始断裂。 ,7V?K j  
/&Z8g4vc  
{IOc'W-C#2  
丑闻 kn:hxdZ  
B EwaQvQ!  
=-^A;AO(  
伴随撤军以及国内形势的混乱,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也在驻德集群中相继出现:兜售个人武器以换取硬通货、酗酒、吸毒、开小差……某些高级军官也在利用军用运输机倒卖紧俏物资、参与黑市交易。按照官方统计,截止l994年撤军完毕,共有145人开小差,其中45人叛逃西方,包括一名米格一29飞行员,他马上被中央情报局热情地接收了。为此,该集群实际指挥官一一B.V.斯涅科夫上将被解职(后“发配”到西伯利亚军区),曾经监管苏军撤出匈牙利的M.P.布尔拉科夫上将取而代之,后者于1991年11月开始实施宵禁。 Ou[`)|>  
&$s:h5HoX  
ZX/FIxpy  
最引起舆论关注当然还是核武器。苏联政府曾宣布:当务之急是把从西部集群拥有的核弹撤回国内,但实际没有尽快操作,而是将它们保存在一个管理稀松的地堡中。1991年4月,3名德国军官在对阿尔特拉堡的第36导弹旅设施拍照时遭到哨兵枪击,舆论立即哗然。与此同时,另一个麻烦事件接踵而至:一名负责看守弹头的28岁特种部队中尉企图将l枚680公斤重的核战斗部以50万德国马克价格卖给某个国际非政府组织(该组织保证将他和两名同伙送到第三国避难),幸好该计划在8月份流产,但媒体的曝光给苏军造成很大负而影响。“8.19”政变失败后,上述核武器才被真正撤回国内。 @ lB{!j&q  
#M!u';bZ  
i ;B^I8  
南雁北归 cW^LmA  
oG)T>L[&  
d>[i*u,]/  
苏德双方确定了为期4年的“撤军路线图”,但苏军的规模意味着这次“移民”需要和时间赛跑。 "|JbdI]%P  
) f3A\^  
$~5H-wJ  
捷克斯洛伐克向苏联提供了帮助,每天提供4列火车,波恩方面也贡献出C.160“协同”运输机,但截止1990年底,只有12000名苏军离开德国(两个整师和若干小单位)——这种进度落后于苏联自己的预期,原因是波兰在未与苏联签订5万驻波苏军撤离协议之前,拒绝为后者提供运输捷径。再加上波兰还要求得到20—30亿美元运输费用,迫使西部集群只能以效率很低的空运方式将人员送返国内。 .u mqyU~  
dNR /|  
j \r GU){  
到1991年,上述问题终于圆满解决,上半年即有4.4万名军人离开德国,外加848辆坦克和1750辆装甲车。但苏联开始抱怨资金不足,无法为回国人员提供充足的住宅,要求德国额外资助建造36000套,且声称即便如此,仍有19万军人家属回国后无家可归(这倒不完全是故意拖延或讨价还价,第16集团军很多官兵回国后暂时住过帐篷)。布尔拉科夫警告:如果没有资助,撤军速度就会减慢。德苏两同政府立刻爆发激烈的争吵,德方怀疑向苏联提供的160亿马克撤军经费被挪用了,并暗示还要追讨苏军对东德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赔偿……最后双方都不吭声,撤军继续进行,全年约有10万名军人,1000辆坦克和5万平民离开德国。 <lzC|>BG  
(1x8DVXNN  
SY Bp-o  
这一年中,空军的撤离呈现出戏剧性的变化。第一,前期都是从各基地分批撤出几个中队,却仍然维持原航空兵团的编制,后期改为整团的集体撤出,然后直接转交基地;第二,苏军放弃的第一批基地经常是大门敞开,人去楼空,但基础设施完好无损,此后却“精明”起来,只要能运走或卖掉的,一样不剩——也许这是回应德国政府不追加经费的方式,其“套现”程度发展到跑道都要掘地三尺,将混凝土挖出来卖给当地建筑公司做地基!本来德国政府还憧憬着将阿尔特一伦讷维茨留作东德空军米格一29的基地,后来发现修复跑道和基础设施的费用令人无法接受;施佩伦伯格基地也曾计划改造成第3座柏林国际机场,结果也被第16集团军拆得而目全非……这支曾为世界上最强大的independence 战术空军部队,竟以砸锅卖铁的方式,不留任何遗迹地消失了。 lITd{E,+r  
ZV{C9S&  
w10~IP  
1992年从德国撤出的地面部队包括第9、1l和第79近卫坦克师,为了减少运输负担,俄方提议在德国境内的温斯多夫、基希默瑟和韦尔德的维修仓库内直接销毁3000辆装甲车辆及7000吨弹药(包括以前被误认为很先进的T一64,苏联人实际只保留了T一72和T一80),但德国害怕污染严重,回绝了提议。这一年是陆军航空兵撤离的关键一年,在西部集群总共l9个直升机团(或independence 中队)中,有12个先后返回祖国,只剩下最后5支负责临时短程运输任务。 DOyO`TJi  
du$lS':`  
^p(aZj3k  
1994是条约规定撤军的最后一年,叶利钦总统和科尔总理开始讨论德国额外支付5.5亿德国马克,作为提高撤军效率的奖励,受此刺激,俄方进度明显加快,总日期由原定的12月31只提前至8月31日。同年早期,第16“红旗”前线航空兵集团军的编制正式撤消,A.F.塔利申科中将则以“前指挥官”身份,负责剩余部队撤军任务。 h1S)B|~8  
((gI OTV  
Rxdj}xy  
最后时刻终于到来了。第16集团军原打算在施佩伦伯格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航展以示告别,计划将编制内的每种飞机(包括曾在东德基地短哲部署过的战略轰炸机)悉数公开,但德国政府从内心深处反感这种“炫耀”,只同意一个特技飞行队进行象征性的表演。不过,驻德空军的各个基层部队为了自身尊严,都在撤离当天清晨举行小型、低调的阅兵式。一开始,他们热情地邀请当地名流和航空爱好者参加这类活动,但极少数“观光者”的行为令人遗憾一他们不仅从飞机座舱中偷窃军用地图、拆卸仪表和破坏跑道灯,而且对俄方人员出口诋毁……为了避免最后时刻出现尴尬的冲突,俄军在随后绝大多数告别活动中都拒绝了民间的参与。 .6MG#N  
O.jm{x!m  
*Xnf}Ozx  
就这样,苏联历史上最大的一支境外军事力量,于驻守德国49年后,终于归返故乡。仿佛曾经南飞的大雁,在春冰化雨的季节,回到了寒冷、但却熟悉的北方,去体验生命中的又一次轮回…… _#\Nw0{  
;MeY@* "{  
$6m@gW]N  
@PM<pEve  
6wpW!SWD  
我坚信,国际主义战胜民族主义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前提
顶端 Posted: 2008-08-08 11:26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苏军驻德军队集群

Total 0.009982(s) query 5, Time now is:04-20 18:39,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