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二战期间苏联在中东的活动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w2664064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主席团委员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工农革命政府副总理兼内务部长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一枚红星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1011
爱心: 341 点
金钱: 510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9(小时)
注册时间:2010-01-20
最后登录:2023-08-22

 二战期间苏联在中东的活动

0
自彼得大帝时起,俄国就确定了向波罗的海、黑海乃至中东地区扩张的“南进战略”,而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世界革命思想的指导下依然希望在中东地区有所作为,但由于国家战略政策以及英法的阻挠,苏联一直未能成功渗入该地区。二战期间,随着国家地位的提高,英法势力的衰落,苏联在中东地区逐渐活跃起来,至二战结束时已成为影响中东局势的一股重要势力。 Gidh7x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作为英法两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别的国家很难渗入其中。随着二战的爆发,英法两国实力被严重削弱,中东地区出现所谓的“权力真空”,于是德国、苏联、美国开始加强在该地区的行动。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苏联于二战期间在中东地区的活动,旨在通过对其活动的分析以理解苏联战后政策转变特别是支持以色列建国的原因。 nF8|*}w  
   一、二战期间苏联在中东的主要活动区 I}&`IUP  
   二战期间苏联在中东的活动主要还是集中于所谓的北层政治区,即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这三个中东地区非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国家。①因为当时苏联采取的是一种前沿防御战略,在其地缘政治的轻重缓急安排中,东欧占最重要、最优先地位,然后是周边若干其他区域最后是西欧;再加之战前其国际地位并不突出,英法对中东的传统优势,所以当时苏联在该区域的主要关注点还是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这几个与它交界的国家,随着战争期间苏联实力的增强,才逐渐加大对阿拉伯国家的渗透。 7vRFF@eq}  
   土伊阿三国由于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就与俄国多有渊源,沙俄时期自彼得一世起为夺取入海口以及领土,曾多次发动对奥斯曼土耳其、波斯及阿富汗的侵略战争。而十月革命后,《和平法令》确立了苏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为了巩固边境,阻止帝国主义军事力量直接入侵和颠覆苏维埃政权,再远一点说为了世界革命,苏俄积极与这三个国家改善关系。②1917年12月3日苏俄政府发表《告俄国和东方劳动穆斯林书》,废除瓜分土耳其和伊朗的不平等条约;1921年,它分别与土耳其(凯末尔政府)、伊朗和阿富汗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发展与三国的经贸关系,这一时期苏俄的东方政策在苏俄领导人的信件中多有反映,如《1920年6月契切林致俄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信》中就说道:“我们的东方政策是:为了反对协约国,如果不是直接提供武装力量援助的话,那么无论如何也要提供武器和金钱的援助。”③ d0Jaa1b~O  
   (一)在土耳其的活动 rLU+-_  
   土耳其革命期间,苏俄认为凯末尔领导这场革命,对于保障苏维埃国家边境安全和巩固政权极为有利,于是苏俄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了各种支持。而凯末尔则认为争取苏俄支持,可解除对土耳其东北部边境的后顾之忧,抽出兵力与帝国主义作战,所以在这一时期,两国关系进展良好。1921年3月16日,苏土签订《苏土友好条约》,土耳其获得苏俄大量援助,而对苏俄来说,这是获得的第一个外交上的正式承认,有助于打破帝国主义颠覆苏维埃政权的阴谋,保证其边境安全。但即使是在关系最友好的时期,双方也一直存有争执,比如对巴统、亚美尼亚等地的归属问题以及黑海海峡问题。巴统是黑海的重要港口,在苏土友好条约谈判期间,苏俄出兵强占巴统迫使土耳其承认其对巴统的军事优势。而凯末尔革命胜利后迫使协约国于1922年11月签订《洛桑条约》,规定和平时期海峡对所有国家开放,这又引起了苏俄不满,因为听任英法等国的海军力量自由进出黑海会直接威胁苏俄腹地安全。 $T)EJe  
   但总体来说,1935年之前的苏土关系比较稳定,两国高层多次互访,但随着德国重新崛起并开始向中东渗透,局势再次紧张。1936年6月签订的《蒙特勒公约》虽增加了土耳其对海峡的主权,但对苏联很不利,因为条约依然允许非黑海国家军舰出入黑海。此外,历史上沙俄多次入侵奥斯曼也给土耳其人心里留下了阴影,他们始终对苏联人怀有戒心。二战期间,土耳其保持中立国立场,在同盟国与轴心国间周旋,而苏联始终对其抱有浓厚兴趣。 *C (/ 2  
   在与德接近的两年里,苏德曾就土耳其及黑海海峡主权问题多次商讨划分利益区。1940年11月苏德密谈时,莫洛托夫曾与希特勒、里宾特洛甫谈论过土耳其及黑海海峡主权问题,在他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说,“德国的利益将在东非和西非……而苏联的利益也在南方——沿波斯湾和阿拉伯海。此外里宾特洛甫赞成在土耳其、苏联、德国和意大利的参与下重新审议蒙特勒条约,以保障苏联的优越地位,也尽可能不改变土耳其的‘面貌’”。④而在德国入侵苏联,苏联转而与英美结盟后,土耳其问题依然是苏联的关注焦点,在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的多次会晤中,这一问题经常是他们的争论热点之一,由此可见,土耳其在苏联边境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性。 E9]/sFA-]  
   (二)在伊朗的活动 z ]@ Q  
   苏俄与伊朗虽然在1921年缔结友好条约,但鉴于两国此前为争夺高加索和对里海的控制权而进行过多次大规模战争,伊朗人认为俄国人吞并其大片领土并一直将其视为世敌;统治阶级也始终对布尔什维克存有防备,而且礼萨汗依据第三国外交策略积极发展与德关系,因此其在位期间与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平淡。苏德战争后,为防止德国借道伊朗袭击苏联,苏英联军于1941年8月入侵并瓜分了伊朗,苏联再次控制伊朗北部,并以此为基地与英美展开斗争。它在北部地区扶植人民党,组织工会,传播、推行一些社会主义思想和政策,并通过人民党控制的《领袖报》抨击英美政策与资本主义,与英美及南部地区的民族主义政党展开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之前,由于苏联在物资上还有求于英美,因而三国在伊朗的明争暗斗尚在双方能容忍的范围内,但随着战争逐渐走向胜利,双方的对抗也逐步升级,苏联先后在伊朗制造了石油特许权危机、阿塞拜疆及库尔德自治危机,战争结束时撤兵问题又成为新的争论点,可以说,伊朗问题从二战伊始直到战后,一直困扰着几个大国甚至还成为冷战的起源。 k{?Pgf27  
   二、苏联在阿拉伯国家的活动 {b<;?Dus^  
   虽然说苏联将重点放在与它接壤的三个国家,但并不代表它没有向阿拉伯国家渗透的兴趣。二战前苏联在阿拉伯国家打着“反帝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号,试图通过经济贸易进行宣传活动。但在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建立的几个贸易公司,都在设立后不久就被当地政府以违法宣传共产主义的理由关闭,管理人也被驱逐出境。1925年伊本·沙特推翻哈希姆王朝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他为汉志国王的国家,1928年苏联又与也门建立外交关系。总之,在二战前,苏联积极支持阿拉伯国家中反帝反殖的民族运动,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共产主义,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伊斯兰教立国的阿拉伯国家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无神论之间的冲突,国家间经常出现不愉快状态,再加之英法在该地区的强大势力,苏联并未能成功渗入阿拉伯地区。 Ch~2w)HAA  
   1935年以后随着德国实力的逐渐恢复,苏联与英法在该地区的对抗相对缓和,“反希特勒的民主阵线”取代了先前的“反帝民族统一战线”成为苏联在该地区的宣传主旨。⑤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与英法等西方列强结成同盟关系,这使得英法失去了阻挠苏联与阿拉伯国家接触的借口。从1942年起,苏先后与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建立外交关系,在开罗、巴格达、贝鲁特、大马士革等地均驻有苏联外交人员,并派驻了商务代表和文化代表,⑥但是接触依然受到英国的影响,这可以从与埃及、伊拉克等国的接触看出。   (一)苏联与埃及的接触   在1942年以前,苏联与阿拉伯国家还无外交关系,40年初,犹太巴勒斯坦代办处政治局工作人员爱波斯坦曾说,“苏联驻土耳其大使维诺格拉多夫与苏驻德黑兰大使负责整个近东和中东的事务,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问题都在维诺格拉多夫关注的范围之内。”⑦ w[bhm$SX]B  
   苏联首先接触的是埃及,这主要是因为:埃及是亚非欧三洲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阿拉伯国家中的大国,同时还是英帝国主义在中东殖民地的支柱。1939年8月21日苏联政府与埃及民族主义的阿里马希尔政府达成互相承认的协议,但因埃政府受英埃条约限制,不能与苏联互换外交使节。1941年12月19日,莫洛托夫会见英国大使克里普斯,英方表示赞成苏埃建交。⑧克里普斯声称,“如果苏联政府愿意派出自己的军官到利比亚前线去,那么英国政府希望他们从埃及过境的问题能够顺利解决。”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苏联在中东活动的小心翼翼。 ;E"TOC  
   1942年4月,埃及外交官第一次出席苏联驻土耳其大使馆的庆祝招待会,与苏达成贸易协议。1943年6月22日,共产国际解散,这减轻了埃及政府惧怕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顾虑,为苏埃互换使节扫清了道路,8月26日,苏联副人民外交委员迈斯基途经开罗,宣布两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10月15日,苏派尼古拉诺维科夫驻开罗公使,这是苏联1938年中断与沙特也门的外交关系后,在阿拉伯国家中设立的第一个大使馆,它对苏联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9HjtWQn  
   (二)苏联与伊拉克的接触 yv@td+-"D  
   1940年底,伊拉克驻土耳其公使一再向苏联大使建议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其条件是苏联政府必须承认“阿拉伯国家的独立”,他指的是正在英法殖民主义统治下争取民族独立的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这使苏联政府十分为难,因为当时世界局势变幻莫测,轴心国与同盟国间的大战正酣,苏联不希望中东地区的政局发生剧烈动荡,让德国人乘虚而入,从南部威胁苏联的安全,而且苏联政府也不愿在此时得罪英国,因此苏没有答应伊拉克政府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先决条件,但是在拉希德阿里政府与英国发生敌对行动后,大使于1941年5月3日再次提出建立外交关系的建议而且不附带先决条件,这次苏联接受了提议,虽然在苏伊互换代表前伊拉克的叛乱很快就失败,但英国对苏联的举动很不满。 ?'@tx4#v\2  
   艾登在回忆录中说1941年6月2日会见苏联驻英大使迈斯基时,他表达了对苏联向伊拉克篡权者拉希德阿里任命大使的不满,并强调“在伊拉克问题上采取行动,表明我们决心不让我们在整个中东包括伊朗和阿富汗在内的地位受到攻击或损害,伊拉克只是一个例子而已。”⑨ + ~6Nq(kV  
   1943年8月,叙利亚获得了独立,建立了民族政府,接着黎巴嫩也获得独立并经过选举产生了新的政府。苏联立即宣布承认这两个国家的独立,并同意互换外交使节,而此时的背景是叙黎两国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二战期间法国自身难保,英国干涉了并承认这两个国家的独立,所以苏联与之建交并不会破坏与英国关系。1944年9月10日,伊拉克政府也无条件的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 96L  
   可以说,二战期间与英法等国的结盟,给了苏联进入阿拉伯国家的机会,但同时也束缚了苏联与阿拉伯国家的深入接触,因为它必须顾及与英国的关系,这点在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接触以及在巴勒斯坦设领事馆上也有体现。 3j]P\T  
   三、结束语 jgfl|;I?pg  
   随着战争地推进,苏联开始关注战后问题。在迈斯基给莫洛托夫的关于《未来和平的最佳基本原则》的报告中,非常详细地分析了苏联战后对中东的政策。简要来说就是:对土耳其,希望减弱它在巴尔干以及黑海海峡的影响;对伊朗,加强在其北部的影响,并发展通过伊朗的过境交通线路;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埃及,希望扩大和加强自己政治和文化影响,为此要采取的是外交和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对于泛阿拉伯运动应当采取原则上赞许的立场,但并不给予积极的援助,并特别强调在该地区开展的工作中,应避免同英国发生冲突和麻烦。苏联打算在上述各国表现出外交主动性,再加上同巴尔干国家签署的互助条约,以此作为绕开土耳其和海峡而进入地中海的一种出路。⑩ l20fA-T _I  
   可以说,二战期间由于战争和战略原因,苏联在中东的活动范围有限,影响也有限。一方面它需要英美等国的支援,所以减少了对该地区的意识形态渗透;而且在这一地区的各种行动安排都会顾及到英国;另一方面由于英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它支持的各国共产党运动也很难有大作为。而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苏联开始积极寻求大国地位,虽然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但帝国余威不容小觑。苏联要深入中东,必须挑战英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鉴于战争期间与阿拉伯国家并没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及战后初期阿拉伯国家相对亲英的态度,那么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所以最后苏联为了其战略目的,暂时放弃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1${lHVx]  
_qZ?|;o^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化 军事 社会主义 苏联 战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顶端 Posted: 2014-03-11 11:22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Total 0.012108(s) query 7, Time now is:05-04 19:05,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