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katherine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国民议会主席团主席
第一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十月革命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182
爱心: 169 点
金钱: 1855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85(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5
最后登录:2013-05-10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0
1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zi5ihiT  
?Z*LTsPr  
我们首先确立一个是非的标准,以作为我们考虑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在这里我们把是否有利于整个人类的存在发展作为标准。凡是有利于人类存在发展的就是好的、正确的;不利于人类存在发展的就是坏的、错的。 y{U'\  
   ,? <jue/bd  
  确立了这个标准以后,我们就可以考虑如下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感到满意,是否应该尝试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寻找一种更好的,更为合理的足以代替资本主义的制度。 qmtVk  
   Y@_ i32,r  
   2O`uzT$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如果资本主义就这样维持下去不外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资本主义由于其内在的缺陷、腐朽,最终使人类的生产力停滞甚至倒退;另一种情况是资本主义居然象那些庸人所盼望的那样,没有出现生产力根本性的停滞倒退局面。在前一种情况下资本主义显然是不利于人类的存在发展的,应该被淘汰;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同样应该被淘汰。我们只要考虑一下一条众人皆知的常识:一个人掌握的力量越大,那么这个人的素质也就必须越高,否则这力量就会反转过来毁灭他自身。这个常识不仅对于个人适用,而且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同样适用。前面已经证明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前提、资本主义活力的源泉就是大多数人精神素质的停滞不前(也就是快乐系统的构成、思想的深刻程度、毅力水平始终处于低层次,而不向高层次发展)。如果生产力没有相应停滞,而是越来越巨大,那么这巨大的力量最终会反过来毁灭人类自身。 @M:j~  
  所以无论在那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尝试探索用一种新的更合理的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最终灭亡。 !|!:MYn  
   %L<VnY#%u  
   L ?4c8!Q  
  这个问题的回答紧接着就产生了下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必要尝试探索建立一种新的更合理的制度,那么我们是认为这个过程中应该四平八稳、通妥圆满、一派光明、一片美好、一路顺风、皆大欢喜,如果遇到挫折痛苦丑恶肮脏失败就灰心丧气、背弃理想信念、对那些尝试者探索者大加指责、肆意攻击还自认高尚呢?还是认为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充满痛苦、困难、挫折、丑恶、肮脏、失败、艰辛,所以充满勇气和信心的面对这一切,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并充分理解那些尝试者探索者? nWmc  
   s1:UCv-%  
   !$qNugLg  
  显然,正确的回答是后者。其实空想之所以为空想,乌托邦之所以为乌托邦,并不在于它们所设定的目标有多完美、多纯洁、离现实有多遥远,而在于只看到目标的美好纯洁诱人,却没有看到为了达到这目标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代价牺牲,所要经受的痛苦磨难失败和为了实现这目标所要走的这条道路的漫长曲折可怕。 @H1pPr  
   u5$\E]+ _  
  当然随之而发生的问题是,既然认为尝试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过程中总会有丑恶肮脏失败痛苦,那么我们难道就应该对一切打着尝试探索新道路新制度的旗号的人和事都持肯定和赞扬态度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这探索实践是有价值有成效,是值得赞扬的,还是无成效无价值,应该唾弃的? #CHsH{d  
   "4&HxD8_ih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我们或者可以从自然科学中获得一些启示。在自然科学中要想发明一样东西,或验证一个理论,必然要经过许多次的实验,而且往往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最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但很显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失败的实验是可以一视同仁,都肯定或者都否定。同样是失败,彼此间的性质和后果是可以完全不一样的,有些失败能让人接近最后的成功,而有些失败则相反,让人离成功越来越远。比如说请一个对某方面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人来做一个实验,同请一个对某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并且对工作不认真的人来作一个实验,那后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结果既使失败了,也会让人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后者呢,不但会白白浪费许多实验材料,而且甚至会制造出假象,使人离真理更远。 c*HS#C7'2  
   G@ BrU q  
   Y-gjX$qGo  
  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当然也是这样。不过由于社会科学要比自然科学要复杂得多,我们也不可能给出一个简单的判别标准,所以对实际的问题还是要经过具体的分析,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的。就拿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和毛泽东治下的中国为例,经过具体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前者是应该被高度肯定和赞扬的,而后者则是应该被否定和批判的。 E;| q  
}bAd@a9>3  
清风≡╬№[258357606] 2007-02-26 10:41 (#X/sZQh  
题目:Re: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9I+;waLlB  
2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2 os&d|  
ZTM zL%i  
   l4|bpR Cp  
   6wIv7@Y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极其困难极其险恶的历史条件下,是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下,在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的人仿佛都在奇怪,为什么苏联在生存了70年之后解体了? 9@:H9" w  
   T"dX)~E;  
   .e"De-u  
  但我看他们应该奇怪的是,为什么苏联能在当年如此艰难如此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本来,在斯大林给苏联奠定下雄厚扎实的经济基础以前,如果苏联解体灭亡了,谁会感到惊奇,谁会感到怪异呢?相反那时倒是有数不清的预言家都在预言苏联马上要灭亡了。二战期间任美国驻苏联大使的哈里曼在他同别人合著的书中记叙了他1926年首次去苏联时,途径一些欧洲使馆,“在多数场合都听到了这个时期老一套的预测,说共产党政权的存在不会再超过5年。他从先前的经验发现,这个5年的期限被一年一年地延长了。……不过俄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可怕的,而且越来越可怕(当时苏联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引者注)。他永远忘不了那些流浪儿,衣衫褴褛、面孔肮脏、饥肠辘辘,在莫斯科冰冻的街道上徘徊,乞讨或偷窃一块面包。”[7] >c5Vz^uM{4  
   fPZBm&`C  
   +, p  
  的确,我们只要参照一下世界上的历次革命,就可以明白,本来苏联只要能坚持满二十年,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相当值得赞扬和钦佩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5年胜利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一共坚持了15年时间;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开始到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一共坚持了26年(其中雅格宾专政只坚持了一年多);1871年的巴黎公社坚持了72 天;德国十一月革命之后建立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只维持了半个月多一点;同年3月21日建立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则也只不过坚持了四个多月。 9k&lq$  
   ShF ][v1L  
  而苏联呢,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在斯大林领导下所进行的富有成效的工作震撼和改变了整个世界。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硬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路来。没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决心,没有巨大的富有创造性的智慧才华,没有一种无私无畏赴汤蹈火披荆斩棘万死不辞的信念和力量,要作出这样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 bx!Sy0PUJ  
   3yZtyXRPn  
   @X\Sh>H  
  那些对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各种讨伐、扣上各种帽子的人不过是些浅薄庸俗可怜至极的东西。他们或者是卑鄙或者是愚蠢不愿也不能想象一下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究竟困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可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ol:,02E&  
   :-ax5,J>q  
  斯大林他们实际上是把最可怕、最艰难、最痛苦的工作承担了过去。也正因为斯大林他们所做的工作,后来者在将来有一天再进行共产主义实验时才有可能用不着去做那些可怕痛苦的工作。 S2;{)"mS  
   q~_Nv5r%O  
  有些事情是只要比较一下就可以明白的。刘少奇、周恩来、毛泽东的能力也不算低,他们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更是比当年苏联要好上千倍百倍,第一有苏联的经验、第二有社会主义大家庭、第三有充裕的时间,结果怎么样呢?弄得一塌糊涂!仅有的一点成就还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取得的。而如果苏联如果斯大林有中国有毛泽东这样好的条件这样充裕的时间,那简直是太幸福了。别的不说,仅仅没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经济实力在1950年也就可以超过美国了。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斯大林也象毛泽东那样把事情搞地一塌糊涂,那么世界会怎样,历史会怎样呢?! fw|r{#d  
   M)V z9,  
   T{{J' _s5L  
  所以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上讲,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不仅是完成了历史交给他们的任务,而且是超额完成了历史任务。他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做到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既使把苏联称为有史以来对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最大的国家,把斯大林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改革家,那也决非过高的评价。现在苏联虽然解体了,那些庸人也在为此幸灾乐祸得意洋洋高兴不已,但如果他们以为这是历史所下的最终裁判,那只能说明他们高兴的实在是太早了,而且也太缺乏一点起码的历史常识。正如列宁所说,苏联“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8](不过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认为这一事业最终还是会由俄罗斯或“后苏联”进行到底,就象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虽然经历了复辟,但还是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一样) ,#`gwtFG  
{~[H"h537t  
清风≡╬№[258357606] 2007-02-26 10:41 Apa)qRJd  
题目:Re: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4YXtl +G  
3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r/#20Y  
y? )v-YGu  
当然现在许多人都在想方设法的贬低抹杀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所取得的成就,认为一切都是斯大林吹牛皮吹出来的,他们甚至把列宁同斯大林对立起来,对斯大林终止新经济政策加以百般攻击,说什么“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一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9](这里显然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斯大林时的苏联与斯大林后的苏联混为一谈了)说什么“由列宁开始的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新经济政策路线,在列宁逝世后不久,就被斯大林抛弃了,是斯大林使得苏联社会主义走上了歧途,终于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垮台的历史性悲剧。”[10] ?b^VEp.;}  
   2RT9Q!BX{  
    Pb+oV  
  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实际上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列宁一个人的决策而是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俄领导人的共同决策。而对于新经济政策,列宁又是怎么看的呢? UI_|VU>J  
   uy~5!i&  
  列宁说:“我们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党¼¼采取了一种被叫作‘新的’经济政策,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 “新经济政策就是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到1921年春天情况已经很清楚,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我们现有的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任何理论、任何著作都没有探讨过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而国家就是工人,就是先锋队,就是我们。”“我们已经退到了国家资本主义。¼¼现在已经有一些迹象可以使人看到退却的终点了,可以使人看到在不很久的将来停止这种退却的可能性了。”[11] J &u&G7#S  
   $/Zsy6q:  
  列宁的这些话我想说得已经够清楚够明白的,我引用这些话也并不想证明什么,只不过是让那些庸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请老老实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抬出列宁来。列宁的水平再低,也不会低到你们那份上!(不过这里还有值得玩味的是,列宁能够相当清楚相当明白相当坦率毫不隐瞒毫无讳饰的说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俄国,而有些中国人偏偏要战战兢兢抖抖索索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他们又何必这样害怕资本主义,这样谈虎色变呢?两者的差距真是可见一斑,实在可叹!) s7D_fv4e  
   E)NH6 ~  
   rcOpOoU|  
   eP(%+[g  
  而斯大林终止新经济政策,着手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在美国人帕尔墨、科尔顿(应该说明一下,这两个人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但对待历史基本上还能做到事实求是)合著的《近现代世界史》中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战争和革命带来的严重破坏得到恢复。但实际上,经济并没有真正的进展,因为1928年俄国生产的谷物、原棉、牲畜、煤炭和石油大约只等于1913年的产量。¼¼回顾过去,对共产党人准备了十年才实行‘计划’经济似乎不可思议。实际上,当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后,对怎样进行工作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1928年,俄国基本上仍是一个农业国。世界上几乎还从未出现过不借助外国资本而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事例。工业革命发源地大布列颠就是最好的例子,就是这里,18世纪期间也由荷兰人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此外,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能从农业中提取资金。因此,在英国,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12] lVARe3#  
   =}Bq"m  
   ^$`xUKp`pn  
  在这里应该补充说明几点的。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到目前为止,大约还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借助外国资本而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事例”,虽然在当时苏联也是被迫的、不得已的,但这也足以说明斯大林的了不起了,而战后那些所谓的经济奇迹如日本、韩国不过令人发笑罢了。另外英国发迹的资本恐怕并非仅仅如这里所说的仅仅由是荷兰人提供的,恐怕大部分倒是用极其血腥丑恶的手段从殖民地掠夺过来的吧。而这里所说的英国“农业革命”,我想应该就是指 “羊吃人”。 }8fxCW*|  
rs=wEMq/  
清风≡╬№[258357606] 2007-02-26 10:42 $_@~t$  
题目:Re: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J55K+  
4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BC 0f9  
rRYP~ $c  
   N 2L/A  
  当然,在苏联也有“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也就是举世闻名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从本质上说,斯大林所发起的这两项运动是改革而不能算是革命,但就其规模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变革之激烈却足以使大部分真正的革命所望尘莫及。在依萨克.多依彻所写的关于托洛茨基的三部曲中说:“斯大林即将开始的计划是前无古人的,他打算一举剥夺2000万农民的财产并把他们及他们的家属赶进集体农庄。他打算强迫俄国城市实施工业化。在这一进程中,原始积累的恐怖将被浓缩在极端的时间之内,以极大的规模再现。”[13] `P)1RTVx  
   j<R,}nmD3\  
  并在书中的一个注解中又说:“我在《斯大林政治传记》第294页中第一次使用了‘二次革命’这一术语,我为此遭到了批评。批评者声称。集体化和工业化并不是革命。但是,一举剥夺两千多万农民财产所导致的所有制关系的改变,这不是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又是什么?”而帕尔墨和科尔顿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对于大多数俄国人来说,1929年(而不是1917)是更为伟大的革命年代”[14]。 Op~sR^ez  
   `0=0IPVd  
  那么在这次革命的前夕,苏联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中呢?依萨克在他的书中说:“尽管是在西伯利亚或中亚这样的边远地区,冬末之前就已经感到了新的社会危机的震荡。……国家的大粮库有一半见了底,城市居民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连军队的给养都不充足。面包店外排着长队,面包价格不断上涨。……虽然连续三年丰收,但城乡结合再次遭到破坏,农民拒绝上缴粮食,也不愿按固定价格出售粮食。征收粮食引起骚乱,征粮人员被赶出村庄,两手空空的回到城里。农民很少有上缴或出售自己产品的积极性,因为现在和从前一样,他们不能以此来换衣服、鞋子、农具和其他工业产品。”“由于乌克兰、北高加索等局部地区冬小麦歉收,使局势变的更为严重。农民极度不满。他们交售的粮食总额只达到革命前总量的50%。一切谷物出口只得停止。”[15] |.*),t3 (w  
   pvDr&n9  
  当时局势紧张到了什么地步,可以从布哈林所说的仅仅在1928年上半年格别乌就不得不镇压了150起遍布全国的农民自发暴动中可见一斑。斯大林的改革就是在这种几乎已经到了爆炸边缘的局势下开始进行的,而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两方面势力的极力阻挠和干扰。一方面是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他们由于头脑僵化思想教条,不理解进行改革的必要性,认为应该向农民作更大的让步。很显然如果听从了布哈林的意见的话,苏联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农业国。尤其在当时,苏联既不能引进外资,而且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又一触即发的时候,布哈林的道路更是让苏联自取灭亡。另一方面是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极左势力”,虽然托洛茨基这些人也认为应该进行经济上的大改革,但由于这些人认为一国无法建成社会主义,所以一心想输出革命,以引发世界革命,这在当时其他国家革命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同样是让苏联自取灭亡。 NA]7qb%%<  
   *~lD;{2  
  尽管有许多不利条件,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阻碍干扰,但斯大林还是大刀阔斧的把这项人类历史空前伟大的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了下去。而改革的结果如何呢?在帕尔墨和科尔顿的书中写到:“象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十年间工业增长的那种速度,在西欧国家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大布列颠的工业是渐进的。德国和美国较快,在这两个国家中,经过若干个十年,煤和铁的产量各增长一倍。而苏联从1928年到1938年十年间,铁和钢的产量却增长3倍,煤增长了两倍半。1938年,苏联成为世界上农用拖拉机和铁路火车头的最大制造者。它的全部工业产量的五分之四都来自这十年建设的工厂。仅在两个新城市(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和再往东一千英里的斯大林斯克)的两个工厂生产的铁和钢就等于1914年俄罗斯帝国钢铁生产的总和。”  C!Y|k.`p  
   xQk]a1  
  “1914年的苏德战争已经证明德国的对手不同于1914年的俄国。” E`=y9r* Z  
   &!N5}N&  
  [16] #- z*c  
  我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些数据,从1928年开始一直到战前的十多年时间里,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而在战后从1945到 1949的第四个五年计划里,增长得还要快些。不仅如此,当时苏联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的。1928—1932年,苏联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8%,而从1932年到1937年则增长了8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德国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照理说经济实力应强过苏联才对。但实际上到了1943年以后,从苏联工厂里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飞机大炮坦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同德国相比都占了绝对的优势,使得希特勒实在难以相信,难以面对这样的现实,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 Zo-E0[9  
fP&F$"o8  
清风≡╬№[258357606] 2007-02-26 10:43 i>7f9D7  
题目:Re: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gTH1FR8$y  
5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Z 0 $Q  
"5synfO  
   eW1$;.^  
  尽管铁一般的历史事实摆在人们的面前,但是那些庸人还是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找出各种理由来抹杀苏联的成就、贬低斯大林的功绩、否定斯大林所创立的这种制度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巨大的潜力。 VahR nD  
   o!aKeM~|Es  
  首先他们说:苏联当时所取得的的成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一种极为流行的说法是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到斯大林1953年逝世时也还没有达到旧俄的最高水平1913年的产量。而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呢?早在193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就已经远远超过了1913年的产量。如果我们以百万吨为单位,那么1913年的粮食产量为86.0,1932年为69.6,1937年为97.4,1940年为95.5,1950年为81.2,1953年82.5。(1)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在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以后的1937年开始苏联的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如果考虑到当时苏联农业人口的急剧减少(2),那么在农业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更为惊人了,而这同那些庸人所说的集体化工业化严重损害了苏联农业正好是截然相反的。 8rGW G  
   ?0DCjh8We  
  至于在战后粮食产量的减少则另有原因,同集体化工业化根本就没有关系。大家都知道在二次大战中,苏联牺牲了2700万的人,而这2700万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是那些最年富力强最有才智最英勇无畏最有劳动积极性的人。所以从本质上讲,苏联在二战中几乎损失了20%的劳动力(这恐怕还是一种极为保守的估计,因为还没有考虑到大量的伤残),而这种劳动力的损失在当时的情况下大部分都转嫁到了农业上。考虑到这种情况,那么战后苏联农业能恢复到这种程度,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而且因为人口的减少,那么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上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也并没有减少。 3wX{U8mrg  
   9bMM-~  
  其次他们说:苏联虽然在那时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是以苏联人民承受了极大的痛苦牺牲为代价的,所以这种成就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这真是恶鬼的眼泪(鲁迅语),莫非在他们看来经济上停滞不前,人们承受的痛苦牺牲倒是可以少一点了。而实际上斯大林所选择的这条道路正是代价最小的道路!还是那句老话,什么事情都要比较一下才能清楚。还是让我们来看一下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时究竟是怎么样的情形,再来看一下苏联的情形又如何! cx_[Y  
   -l`@pklQ  
  在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中说:“1835年,在英国棉纺织厂二十一万九千名工人中,十三岁以下的儿童占四万九千,十三岁至十八岁的少年占六万六千,成年妇女占六万七千。怀孕女工为了不被克扣工资或解雇,不得不进行堕胎或在机器旁分娩,产后一个星期就要上工。九岁到十岁的孩子,在大清早二、三、四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十、十一、十二点钟。他们四肢瘦弱,身躯萎缩,神态痴呆,麻木得象石头人一样,使人看一眼都感到不寒而栗。¼¼根据1840年的调查,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寿命为十五岁,曼彻斯特工人的孩子百分之五十七以上不到五岁就死亡。”[17] {YcVeCq+N  
   b+OLmd  
  如果有人以为这是中国人编的历史,所以肯定夸大其辞,那么就让我们看一下那些拥护资本主义,但还能尊重事实的外国历史学家又是怎么说的:“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由于中部地区缺乏足够的阳光,这些居民聚集区不论怎样总是黑沉沉的。工人的住房仓促的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¼¼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家庭生活趋于瓦解。格拉斯哥市的一个警官说,这个城市里有成片成片的平民住宅区,每个住宅区都聚集着上千个衣衫褴褛的儿童,他们只有教名,通常是诨名,用他的话说,就同畜生没有什么两样。……在许多新建工厂里,劳动机械化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工厂主宁肯使用年仅6岁的童工,还有女工。她们的工资比较低,他们通常比较擅长于掌握一个线轴的工作。工厂里的工时很长,一天十四个小时,有时甚至还要更长一些¼¼除了被解雇而闲得发慌外,工人的假日是少有的;而失业又是常见的灾难。工人一天无工可做,也就一天生活无着。” &Sa<&2W4S  
OcQ_PE5\  
清风≡╬№[258357606] 2007-02-26 10:44 wkdd&Nw;  
题目:Re: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2 t<dCw  
6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n}W^}S5  
Z, lUO.  
   HvKueTQ  
  从以上所说的情形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的处境比起希特勒集中营里的囚犯实在好不到哪里去,有些方面甚至还要更糟糕一点。当然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是要对此作辩解的,那么他们又是怎么辩解的呢?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应该记住,低工资也好,妇女和童工的使用也好,失业的痛苦也好,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所有这些都存在了好几个世纪。” p<Ah50!B  
   ed'}ReLK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苏联的情形又如何?同样是帕尔墨和科尔顿,他们在书中说:“苏联人在几个五年计划中实现的社会主义去掉了那种不受限制的自由企业的某些弊病。没有人失业,没有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没有西方工业化初期对女工和童工的虐待。” nbMH:UY,J  
   X']>b   
  当然有些人会说,我们所讲的“代价”,所讲的“痛苦牺牲”指的并不是这个,而是指在斯大林的暴政独裁统治下,有许多人死掉,还有许多人被流放。的确,在这个问题上,庸人们撒的慌也真不少。比如有个严秀就造谣说苏联在集体化中杀掉富农760万,大清洗中杀掉人数有“数百万、一千几百万、二千万之说”。这种人只好说他已经心理变态了,造谣已经造到了根本不顾起码的常识和逻辑的地步。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过死了一千万,希特勒专门制造杀人工厂,日夜杀人,也只不过杀掉三四百万的犹太人,而现在斯大林居然杀掉了几千万人,这不是天方夜谭么?如果真象他所说的苏联死了这么多人,那么不要说高速发展经济,苏联早就该崩溃瓦解了。而实际真相究竟如何呢?为了能说明问题,我这里还是应用那些反共产主义者自己的数据好了。根据法国的埃莱娜×卡×唐科斯所写的《分崩离析的帝国》,俄国(苏联)在1913年的死亡率为每一千人中有29.1人死亡,这相当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将近100年前的水平(1)(而这里还有必要提一下1913年是俄国在沙皇统治下,经济状况最好的一年);到1926年,死亡率降为20.3人,1928年又上升到23.3人,而到了1937年则降为 18.9(这已经基本上同西方国家同期的死亡率水平相当了),1938年为17.5人,1939年为17.3人,1940年为18.0人。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苏联在20年不到的时间里就使人口死亡率降低到了西方国家用了100多年才实现的水平,而这不能不说是斯大林的功绩。 l^u P?l"  
   e%R+IH5i  
  为了说明问题,我这里再列举一些数字。1926年苏联人口总数是167,676,000,而到了1939年的人口是193,077,000,到1950年则为181,700,000。也就是说1926到1939年,苏联人口增长了二千五百多万,而1950年比1939年下降了一千一百多万。这也就足以把严秀之流的谎言扯得粉碎。 SV<*qz  
   2^ ^;Q:  
   但令人苦笑不得的是,那个埃莱娜×卡×唐科斯也说斯大林屠杀了一千多万人,理由居然是“到1937年1月1日为止,苏联实际人口数字与第二个五年计划预计的人口数字相差1670万”。如果按这种逻辑,那么五年计划预计的人口数字少一点,那么屠杀的就也会少一点了。而现在我们知道,在叶利钦治下的俄国,不但死亡率急剧上升,人的平均寿命减少五年,而且人口的绝对数字都在下降,那么叶利钦又该屠杀了多少人呢? +LV'E#h!Q  
至于第三个攻击斯大林的理由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说斯大林所创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一度使苏联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其内在无法克服的弊端缺陷,最终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导致苏联的解体。 5y(irbk7  
   6!n"E@Bwu  
  说到经济比例失调,我看有些人的头脑也实在是太僵化了,比例失调不失调应该以实践为标准。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国民经济比例据说严重失调,偏偏在斯大林活着的时候一直稳定高速增长;西方的市场经济比例据说不失调,偏偏经济危机一场接一场,如果不是爆发世界大战,恐怕就真的要走投无路了。而中国的现在呢,经济比例据说也是不失调的,但经济增长率远远比不上当年的苏联且不说,还常常象走钢丝绳般的提心吊胆,担心经济过热、担心通货膨胀、担心通货紧缩,弄了个软着陆,就欣喜若狂,拍成电视片大肆宣扬,居然还有脸来指手画脚指责斯大林,真可谓滑天下之大稽,有点恬不知耻了。 J.$<Lnt>u  
1 _fFbb"  
清风≡╬№[258357606] 2007-02-26 10:44 ]n _-  
题目:Re: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y6|Nq  
7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T 2x~fiM  
n{r+t=X  
   ^n@iCr9  
  当然我知道他们所说的“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指斯大林死后出现的情况而言的。但我就觉得奇怪,难道这些人就可以昏妄无耻到这样的地步,难道可以这样不负责任地把斯大林死后出现的事的责任推到斯大林本人身上?斯大林是天才,但不是超人不是上帝,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所有的事情都一劳永逸的解决掉,更不可能确保开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就能使后人沿着这个方向正确的进行下去! 8!VjXj"  
   0s$g[Fw<.  
  有些人因为斯大林死后苏联经济出现的停滞局面,就认为斯大林所创立的这种经济制度是不合理是没有潜力没有前途的,这只能说明他们自己头脑僵化思想教条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他们也不想想,如果一开始搞计划经济的时候,就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之流来领导苏联,结果会如何?而如果在斯大林死后,能够有一个能力跟他一样大的人来领导苏联,其结果又会如何?而且如果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这样对社会主义对计划经济根本不理解的人来领导苏联,苏联的经济居然还能象在斯大林时期一样的高速增长,那岂非咄咄怪事,岂非说明斯大林根本无足轻重根本一文不值根本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取代的。 0k:&7(j  
   ~XsS00TL`G  
  当然那些人可能会说如果一种制度的优越性的发挥要这样强烈的依赖于某一个人的才能的话,那只能说明这种制度本身是不合理的;况且如果一种制度只能培养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这样的人来做领导人的话,那也只能同样说明这种制度是不合理的。如果他们是从这种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话,那我得说,他们说得完全正确!但是任何一种新的事物新的制度刚诞生时,都必然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新事物新制度必然很不完善很不成熟很不全面必然会有很多缺陷很多弊病很多漏洞,另一方面是新事物新制度必然会同人们的旧观念旧思想之间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斗争,必然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使大多数人不能真正的理解它接受它,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就足以使新事物新制度的优越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显示不出来,或者既使在某段时间内显示出来了,那也仅仅是某个天才人物的作用,随着这个人物的死去,一切就都成为了昙花一现。 Gqk"%irZ  
   p? iJ'K  
   c~5#)AXMT  
  鲁迅有这样一段话:“凡中国人说一句话,作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筋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或则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至于多人继续的研究,前仆后继的探险,那更不必提了。国人的事业,大抵是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19] q)G*"  
   ?Ih24>:D  
  鲁迅这里所说,斯大林当然也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他才拼尽全力,排除万难,力争使计划经济一开始就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来。他当然做到了这一点,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斯大林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都一劳永逸的解决掉。实际上,到他逝世时,由他开始的用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的大改革还远没有完成,或者说只完成了不到四分之一,而这就为后来苏联经济的停滞和苏联的解体留下了隐患。所以虽然在斯大林生前,计划经济好象真的一个斤斗便告成功,被恭维得象烙铁一般热,但历史的发展毕竟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人的天才再巨大,也不可能改变这样一点:即新事物的发展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步成功的,如果不经过失败的磨练和洗礼,那么大多数人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接受新事物。在斯大林死后三四十年,计划经济终于“不行”了,由“被恭维得象烙铁一般热”变成 “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 .x(&-  
   ~H@':Mms.h  
  是的,市场经济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无论发生怎样严重的经济危机,怎样的腐烂发臭,庸人门还是会把它当作宝贝抱住不放,将它修修补补的维持下去。而计划经济就不一样,如果一下子彻底成功圆满无缺,那当然无话可说;如果稍有差池,出现闪失,那就对不起,嘲笑、挖苦、讽刺、自以为高明的否定就都来了。 W#u}d2mP  
>u*woNw(XM  
清风≡╬№[258357606] 2007-02-26 10:45 {;n?c$r  
题目:Re: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Ya +  
8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c5;YKON  
Kp ~k!6x  
   x3PeU_9  
  列宁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前面有一座其重无比的大山,这座大山就是因循守旧、愚昧无知、坚持‘自由贸易’和坚持把劳动力当作任何其他商品一样 ‘自由买卖’,而现在我们已经把它移动了,我们已经开始动摇并且打破那些最根深蒂固的成见和历来不变坚不可摧的习惯了。”[20] :`:<JA3,  
   smIZ:L %  
  这里列宁当然是太乐观了,事情远远没有这样简单。事实已经证明要打破动摇“那些最根深蒂固的成见和历来不变坚不可摧的习惯”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或者说那些所谓的学者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头脑混乱的程度要远远超出了马恩列斯的想象之外。在那些人的头脑中仿佛有一个牢笼一个铁圈使得他们的思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越出一定的范围之外,正是这种极其严重的思想障碍心理障碍使得他们不能明白一些极其浅显极其简单的道理。 ;FMK>%Zq  
   **_VNDK+  
  正如赫尔岑所说:“愚昧之所以难于根治就在于:人处在历史的折光和各种道德视差的影响下,对最简单的事物偏偏最不理解,但他们却相信,而且越来越相信,他们理解最复杂的,完全不可理解的事物,只要他们符合传统和习惯。”[21] ~e 6yaX8S  
   t<ftEJU"'w  
  他们的思想障碍当然表现在许多方面,但这里我们仅仅讨论与这儿内容有关的一个方面。 D'fP2?3FK  
  这就是关于所谓物质利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抨击斯大林的计划体制的著作中都要牵涉到这个问题,而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跳出来大嚷特嚷也正是所谓的物质利益原则。为了说明问题,我这里引用一段话:“在这种集权体制下,由于否定对个人的物质利益追求是劳动者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因,经济运行是以行政命令、教育动员、政治压力、行政约束、集中控制和强制性服从等因素为基础,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产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广泛社会阶层从切身利益产生的创业积极性。随着外部驱动机制效用的衰退,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日趋枯竭,整个经济机制运转越来越不灵,国民经济失去昔日的活力和生机,造成经济体制的功能性衰退。”[22] o4w+)hh  
   /nv1 .c)k  
  很显然,这段话里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典型的思想异化,僵死的抱住一些概念不放,却不能深入思考了解这些概念的内在含义。他们所谓的物质利益指的是什么呢?而且既然有物质利益,当然就会有精神利益,那么又是指什么? XhWMvme  
   c`doR(oZ  
  如果他们把这种所谓的物质利益理解为一个人的收入一个人获取金钱的多少,那么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这都不可能成为劳动者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因,至于为什么,我想他们还是自己去动脑筋想想!实际上,他们是把某一种激励机制神圣化、固定化、永久化,在他们那种极端僵化的头脑里,连想都不会想一下,任何激励机制都有其适用的时期范围,超过了这个时期范围都应该被淘汰,而且也必然会被淘汰。当然他们就更不会理解,连激励机制本身最后也会消亡,也会没有任何必要再继续存在下去。 UM|GX  
   g_0"T}09(  
  其实,在“物质利益”这种名词下掩盖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在那些庸人看来:劳动,对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永远只能是生命的外在需要,永远是需要通过某种外在的东西如金钱或别的什么东西加以激励加以刺激才能从事的活动。这些人的头脑好象是处于某种没有时间的纯静态的空间一样,他们脑子里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应该创造条件使创造性的劳动成为大多数人生命的内在需要、第一需要。就象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有许多人简直就想象不出,人可以凭着爱好而工作,可以凭着热情而工作。请读一下经济导报里这种说法吧,假如平均分配财富夺取了私人对于蓄积资本的刺激,那么大家都要因懒惰而饿死了……”,“我们以为,幸福是在劳动中,因此我们认为劳动对人是自然的;可是经济导报却坚信,人们懒惰是自然的,因为幸福在于资本的利用”[23] l>~:lBO  
   v 0rX/mj  
  那些庸人自称是立足于现实,他们承认:在现实中的确有一部分人把创造性的劳动作为生命中的内在需要第一需要,对这些人来说劳动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对他们来说不让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他们就会痛苦难受不舒服。但是那些庸人认为在现实中,这种人仅仅是少数,而制定政策是不能以少数人为立足点出发点的。但我不解何以他们的头脑就僵硬到这样的程度,究竟谁告诉他们说:少数与多数是截然对立的,不能转化的;又是谁告诉他们:立足于现实就是把现实中的某些现象,某些情形当作宝贝一直保留下去而不去设法改变它。 $rFv(Qc^=  
L9Fx Lw41  
清风≡╬№[258357606] 2007-02-26 10:45 .Z%7+[  
题目:Re: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iN`/pW/JE  
9 如何评价苏联和斯大林 4TwU0N+>  
O3bK>9<K  
   zHb<YpU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最为可恨最为讨厌的倒不是那些自称信仰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人,而正是那些自称为信仰社会主义的人。这些人一方面买弄着马克思主义的名词术语,另一方面却偏偏对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一窍不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一再强调要用发展变化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些人却偏偏要用一种僵死停滞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永恒化绝对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一再强调社会主义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要创造条件是创造性的劳动逐步成为大多数人的生命的内在需要、第一需要,从而使异化的人变为占有自己本质的人,可这些人偏偏头脑僵硬得不能理解这一点,把它看成是与现实无关的遥远的未来的某一天象天上突然掉下黄金来不经过任何努力就可以突然实现的东西。 sn5N9=\+T  
   _\@i&3hkx  
  最为可笑最为可气最为可怜的是这些人一方面极端僵化,存在着各种思想障碍心理障碍,头脑被禁锢在各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坚不可摧的习惯中不能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却最喜欢大谈特谈思想解放、大谈特谈创新改革,莫非思想处在几百年前那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水平线上就是所谓的思想解放,莫非跟在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屁股后面,去走别人已经走了几百年的老路就是所谓的改革所谓的创新,其厚颜无耻脸皮之厚缺乏自知之明的程度确到了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敬佩不已笑掉大牙的地步! "sT`Dhr  
    KS*W<_I  
  这方面表现得最出色最卓越最出类拔萃当然要首推中国人了,这也是中国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独步于全球的一个明证。不过我想让那些目前还批着层马克思主义外衣的经济学家如樊纲吴敬涟于光远厉以宁之流说说看,他们究竟可以脸不红心不跳理直气壮坦然无愧地列举出多少可以算做他们自己创新的东西!?我倒是很明白他们的创新是怎么一回事,就是把那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已经重复了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的陈腔滥调说成是同马克思主义同社会主义没有矛盾的,这样就算完成了他们创新的任务。他们自己不害羞不脸红,我倒还替他们害羞脸红。这方面表现很出色的还有邓小平,我想他一定可以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独一无二的理论水平的低下同理论勇气的巨大形成如此鲜明对照的人物。 a(x[+ El  
   B|:{.U@ne  
  当然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创新,甚至可以说它的生命就在于创新。但是如邓小平这样的庸人,他们不但自己没有能力创新,甚至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已经作出的创新,他们都无法理解无法明白无法接受,那还能叫人说什么好呢。 W.MJyem  
   ;jX_e(T3m  
  我想世界上有这样四种人,一种是自己有能力作出创新的人,一种是虽然自己没有能力创新,但对别人的创新能非常敏锐的明白理解接受并加以推广的人,还有一种就是自己没有能力创新,却要对别人的创新百般的嘲笑攻击侮辱的人,最差劲的一种是新旧不分,把旧的东西当作宝贝还自以为是在创新,却对真正的创新者加以攻击的人。现在中国大大小小的一群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属于这最后的一种 ;4 ?%k )  
   R^1= :<)C  
  。 JO :m: M  
  在现在的中国,我们随便翻阅一些相关的经济、政治、历史方面的书籍杂志,就可以看到凡是对计划经济攻击的地方都是千篇一律,几乎象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样。而这些攻击也正表明那些庸人对计划经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处于一个极其肤浅极其皮相的层次上。他们既不明白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更不明白究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计划经济才能发挥出它的优越性来。在他们看来“计划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比较容易发挥国家的资源动员和调配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稀缺资源服务一些明确的目标,完成特定的重大任务。……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扩大再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日益复杂,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越来越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计划经济缺乏刺激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动力机制”,我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披人大约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计划经济的吧!然而他们所认为的计划经济的最大优势其实不过是计划经济的次要优势,而他们所认为的计划经济的最大毛病恰恰才是计划经济最大的优点。 lmH!I )5  
   7c %@2  
  如果说市场经济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竞争的激励机制,本身就内在地把人的劳动(这劳动可以有益社会,也可以有害于社会)同他获得的收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没有错的,但这本身就意味着这种体制使得某种低层次的激励机制永恒化固定化,本身就意味着劳动者精神素质的停滞不前是这种体制产生活力的必然前提和必然结果,本身就意味着生产力永远只能在一个低层次上发展并且人的异化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人的灭亡。 k\ I$ve"*  
  而计划经济的情况则相反,说计划经济“缺乏刺激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动力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错,而这一点也正是计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最根本最核心的地方。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如果要使经济始终保持活力,要使经济免于陷入停滞的境地,就必须时刻注意不断用高层次的激励机制来代替低层次的激励机制,就必须时刻注意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劳动者的精神素质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可以说实行计划经济是使创造性的劳动逐步成为大多数劳动者生命的内在需要第一需要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 ~gI%   
   ]3d&S5zU  
  可能有人会说在劳动者的素质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层次以前,计划经济岂非要一直处于没有活力没有效率的状况中?回答是,决定计划经济的效率活力的并非是某种静态的标准,而是一种动态的标准。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的状况同劳动者的精神素质的状况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统一,当劳动者的精神素质停滞不前时,在经济上就会表现出同样的情形;而当劳动者的精神素质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时,经济上就会表现出充满活力飞速发展的状况。所以这里有决定意义的并不是劳动者的精神素质处于哪一个水平线上,而是劳动者的素质是否处于一种动态的不断向前发展的状况中。 5Hr(9)  
胜利属于苏联人民,光荣属于苏联共产党.
顶端 Posted: 2008-02-13 21:14 | [楼 主]
苏沃洛夫
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防部副部长兼苏联武装力量总政治部主任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一枚红星勋章 第二枚红星勋章 苏联武装力量上将
级别: 高级指挥员


精华: 0
发帖: 4287
爱心: 1386 点
金钱: 42914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693(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04
最后登录:2024-05-03

 

评价太有高度深度了,不如像小平评价老毛一样,三七开,功大于过.言简意赅!
顶端 Posted: 2008-02-14 09:53 | 1 楼
宁波商人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一等参事


精华: 0
发帖: 2065
爱心: 1087 点
金钱: 20741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486(小时)
注册时间:2007-12-10
最后登录:2017-04-28

 

都是好人啊,跟着他们没错!
阿弥陀佛,和气生财
顶端 Posted: 2008-02-15 11:16 | 2 楼
红袍契卡
级别: 民德国家人民军上校


精华: 0
发帖: 715
爱心: 713 点
金钱: 2697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在线时间:273(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5
最后登录:2013-07-08

 

无论怎么评价,斯大林都是极其成功的政治家,他执政时期的许多问题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这也是这个人物的魅力之一
顶端 Posted: 2008-02-15 21:52 | 3 楼
摩拉维亚
捷共中央主席团委员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部长
近卫军证章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一枚三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 第二枚三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 第一枚二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 第一枚红旗勋章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大将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4
发帖: 6327
爱心: 3631 点
金钱: 476562 卢布
好评度: 2 点
国籍门派: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线时间:2451(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6
最后登录:2022-08-18

 

总的来说,斯大林功大于过

顶端 Posted: 2008-02-15 21:58 | 4 楼
拉夫连季
级别: 劳动者


精华: 0
发帖: 550
爱心: 550 点
金钱: -65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2
最后登录:2011-07-18

 

强烈建议不要讨论斯大林的问题以免引起无谓的争斗
当我们布尔什维克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对其他的一切都置之不顾—— 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
顶端 Posted: 2008-02-16 19:23 | 5 楼
cccppccp
级别: 书记员


精华: 0
发帖: 2
爱心: 2 点
金钱: 2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11(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05
最后登录:2010-11-18

 

太有才了,我打算收藏这篇文章仔细精度
顶端 Posted: 2008-02-17 23:05 | 6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Total 0.013765(s) query 6, Time now is:05-04 20:10,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