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近世图瓦的沧桑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风卷萨彦岭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级别: 特级国家三等参事


精华: 0
发帖: 986
爱心: 440 点
金钱: 10396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蒙古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48(小时)
注册时间:2008-07-22
最后登录:2013-12-10

 近世图瓦的沧桑

0
          关于图瓦的历史, 图瓦人自己说:"一个人忘记他的过去,下辈子将变成一头蓝色的无角牛。" 图瓦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很久以前。在一些山洞里可以看见一些一万多年前的古人所绘的壁画,以及公元前3世纪到6世纪时期的漂亮的金文,在古墓中发现的这些文物则被成列在博物馆。还有刻在悬崖和石碑上的象形文字。如果他们能开口说话,就将告诉我们那些平和的游牧生活,恋人们的山盟海誓,当然还有强盗和统治者的故事。 征服者来了又走,有一些只有几十年,有一些统治了几个世纪,但他们没有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的痕迹显现在当地的经济结构、文化、宗教以及人们基因中。 &|SWy 2 N  
uL'f8Pqg  
     公元前200年,Khunnu部族开始统治这里,那时,中亚类型的蒙古人种在这里占优势。公元6世纪到8世纪,图瓦属于突厥可汗(Turkic Kaganat)的一部分。当中亚地区与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发生联系时,图瓦开始突厥化,这也是20世纪定名为图瓦人的来由。图瓦人的文字是北欧型的。 接着,突厥人被维吾儿人取代了,他们在图瓦筑起了堡垒。在维吾儿人统治时期(745 - 840),图瓦目睹了一种定居文明,这时使用的是一种叶尼塞(Yeniseian)文字。 *% -<Ldv  
Tw~R-SiS`s  
     在9到12世纪,图瓦成为古老的Kyrgyzes的一部分。 1207年,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长子术赤(Dzhechi)率领下来到图瓦,这时的图瓦人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他们操不同方言,但拥有这块单一的领地,并有一种共同的语言。蒙古人的统治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13世纪,喇嘛教开始在图瓦传播,并在18世纪末成为官方宗教。 +vc+9E.?9  
OhF55,[  
    14世纪到16世纪,图瓦人是独立于蒙古之外的,到16世纪晚些时候,大多数图瓦人部落归属于阿尔泰可汗(Altyn-Khan)Sholoi-Ubashi-Khutaidzhi,后者又归属于蒙古。 第一个俄罗斯使团于1616年10月来到图瓦,并会见了阿尔泰可汗。俄罗斯使团离开后,阿尔泰可汗(Altyn-Khan)派使者访问莫斯科,请求置于俄罗斯的保护之下,罗曼洛夫(Romanaovs)王朝的第一位沙皇米哈伊˙彼得洛维奇(Mikhail Federovich)接受了阿尔泰可汗(Altyn-Khan)的请求。这是图瓦和俄罗斯特殊伙伴关系的开始,这种关系已经延续了近4个世纪。 17到18世纪,不断有其他民族的移民进入图瓦,在这块土地上已经生活了上千年的勇敢的、热爱自由的图瓦人,面对陌生人的侵扰,面对命运的挑战,尽力保护这块广阔的土地,尽力保存自己的完整、传统、语言和文化。 n `j._G  
:\](m64z;  
    1688年,准葛尔可汗葛尔丹(Dzhungar KhanGaldan)占据了图瓦。 17世纪末是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发生复杂关系的开始,这涉及到蒙古人和图瓦人的利益。图瓦看起来是"无主"的,首先被蒙古封建主占领,接着准葛尔在1758年被中国击败后,又归属于满清(Manchuria)的统治。 1876年到1878年图瓦爆发了一次较大的反对满清统治的图瓦哥萨克人起义。 1883年到1885年爆发了反对蒙古的Aldan-Maadyr起义,这次起义的纪念日已经成为图瓦的法定假日。 由于图瓦和俄罗斯之间的互利关系,以及俄罗斯外交使节的活动,两国之间的双向联系从来没有被完全中断,从19世纪中叶开始,俄罗斯商人在图瓦的贸易活动完全免税。 3)OZf{D[  
~%hdy @  
    1911年到1913年,清朝在中国崩溃后,外蒙古于1911年宣布独立,同时图瓦与满清中国的联系走到了尽头。显然,图瓦政治上、经济上都是弱小的(那时的总人口只有5万人),不可能获得完全的独立。图瓦人依然记得蒙古和满清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的残酷统治,因此图瓦政府向俄罗斯皇帝请求将他们的领土加入俄罗斯,即成为一个保护国。沙皇尼古拉二世(Nikolai II)在1914年4月批准了相应的决议。 图瓦并入俄罗斯保持了图瓦人民的完整性,保持并发展了自身的语言和文化。 s"(RdJ-,  
%cNN<x8  
    俄国十月革命后暴风骤雨般的国内战争也波及到图瓦。1918年3月,当地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但只存在了3个月。在1919年4月,爆发了Khemchik哥萨克人反对Kolchak军队的武装起义,并且在西伯利亚游击队的帮助下,于1919年8月在Belotsarsk(即现在图瓦首府克孜勒)击败了Kolchak军队,蒙古军队于1920年6月撤离了图瓦,图瓦的俄罗斯人代表大会在9月中旬又重新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西伯利亚革命委员会的代表沙费诺夫(RSFSR I.G. Safianov)在代表大会上宣布:"现在苏维埃政府视Uryankhai(图瓦)独立如以前。" 但是差不多一年以后,当游击队和哥萨克武装在俄罗斯红军的帮助下在Shagan-Aryg 和Chadaana击败了中国北洋政府军队,并镇压了Tarlashkyn and Khemchik的白匪武装,图瓦才获得正式独立,7月底Khemchik的代表与俄罗斯和平代表团就图瓦的完全独立举行了会谈。 #ydold{F  
#J5BHY~  
    1921年8月中旬,图瓦呼拉尔(All-Tuva Constituent Khural)宣布建立唐努-图瓦共和国(Tannu-Tuva Ulus Republic),并通过第一部宪法。图瓦呼拉尔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宣言:"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Tannu-Tuva)对内是独立于任何人的自由的人民所在的自由的国度,在国际关系上唐努-图瓦共和国应置于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Russian Socialist Federative Soviet Republic)保护之下。" 人民共和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国,经济上主要是牲畜饲养和一些农产品加工。工业方面,有一些金矿,以及满足当地所需的煤、盐生产。 图瓦的民族文字于1930年设计出来。亚历山大·帕尔姆巴茨(Alexander Palmbach)是一位致力于突厥研究的学者,也是第一位图瓦作家(他发表作品的笔名是A. Temir),并编写有字典和课本,被称为"图瓦文字之父"。 1944年图瓦自愿加入了苏联和俄罗斯。托卡(Salchak Kalbakkhorekovich Toka)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举行的会议上宣读了图瓦人民共和国小呼拉尔(Minor Khural of the Tuvinian People's Republic)请求加入苏联的声明。 !}*N';  
-15e  
    托卡也是图瓦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在1933年成为图瓦人民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从1944年至1973年去世,一直是党的地方委员会的第一书记,前后担任了40年的图瓦领导人。 1944年以后,图瓦建立起了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基础,建立起了公路网络。教育和民族文化得到了高度重视。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图瓦在很短时间内就从封建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 生活就像编织一张没有尽头的地毯,每个时期都会有图案和标记。有一些多年前已忘记了,有一些简单而清楚,另外的一些应当被理解。但是巨大的创造力的根基不会消失--这就是人们的灵魂。就像连接现在和过去的金线,古老的民歌从久远的年代响起: 历史之路不是画一般的丝绸,却像布满荆棘的小路。过去留在过去,未来就在前面。当财富还在,当人们的灵魂还在, 就可以乐观看待未来。 Ht`fC|E  
{1GJ,['qL  
    图瓦人简志 图瓦人(Tuvas),或译作土瓦人,自称“特瓦人”(Tyiva),是一个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族。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国外(主要是俄国)旧称“索约特人” (Сойоты,源自Сойон,萨彦人之意)、“唐努图瓦人”等。 图瓦人分布的地域大体上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在有清一代还属于中国,当时叫做“唐努乌梁海”,是乌里雅苏台将军辖下一个特殊的专区,地位与同属的科布多和喀尔喀蒙古四部相并列;中华民国时期,先是被俄国于1914年武力侵占,后于1944年被苏联单方面并吞。现在这一地区主要位于俄罗斯联邦的图瓦自治州。 图瓦人的族源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铁勒-突厥,另一个是鲜卑-蒙古。 从族名来看,图瓦无疑与都播(都波)有较大的渊源。都播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今贝加尔湖西南方位、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也是古突厥人南迁之前的摇篮。公元二世纪时,匈奴衰微,鲜卑大举进据漠北,遂与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馀部(为数尚不少)发生了大规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鲜卑迁徙最远,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响,都播部落更为显著,其得名当与“拓跋”有关,至少其组成是加入了一些鲜卑因素的。突厥兴起後,都播役属于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铁勒之一部,又远处僻地,故也颇怡然自得,今人研究发现图瓦语保留了许多古代突厥语的特点,应与此不无关系。 o7y<Zd`Bj  
~f QrH%@  
    附注:按照前苏联突厥学家巴斯卡阔夫的划分法,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维吾尔语组-维吾尔突厥次语组。 图瓦的另一个源头与乌梁海有关。“乌梁海”是清代的译法,元、明时多译作“兀良哈”。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将速不台即出自兀良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国的得力干将,西征欧洲,南灭大理,其功业无须在此赘述。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该” 或“愠良改”之名居于漠北的极北部,即今贝加尔湖以东以北、鄂嫩河上游一带,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时的“骨力干”。骨力干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位于都播之东北,距当时的京城长安最远,因此给著史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说来说去,最初的源头还是在铁勒,其实按蒙古是一新兴部族,虽以东胡系统的室韦诸部为主体,但加入了不少像兀良哈这样原属铁勒-突厥系统的部落(最著者如克烈部、乃蛮部等)也是毫不奇怪的。有趣的是,对于图瓦来说,都播和骨力干真可谓“殊途而同归”了。 l![M,8  
vz^ ] g  
    现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居住着一部分操图瓦语的人,其民族成分是蒙古族。不将其单独划族或划为相同语族语支、邻近地域的哈萨克族,我想应该主要与人数少有关,据1982年统计,仅有2000人左右;还有就是考虑到在历史上他们与哈萨克人很少有共同之处,倒是唐努乌梁海在并入苏联之前一直是属于外蒙古的;并且新疆的蒙古族大多属西蒙古,即瓦剌-厄鲁特的後裔,本来就与东蒙古有较大的差异,铁勒-突厥因素更浓,特别其先世斡剌惕部更是正好就分布于今唐努乌梁海地区,因此将阿勒泰图瓦人划入蒙古族还是有所依据的。 MB}nn&u#  
rOIb9:  
    最后要说明的是,图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萨满教还保持着较深的影响,也有少数人信俄罗斯正教;图瓦人总数接近20万左右,有约2万人分布在蒙古国境内;外国的图瓦人用基里尔字母,中国的图瓦人无文字,通用哈萨克语文或蒙古语文。图瓦人,时间只需要消磨 南方网讯 在新疆美丽的哈纳斯湖畔,生活着2000多秘密居民,他们一直在水草丰美的哈纳斯地区过着几平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过去和将来,他们就是--一图瓦人。    :cpj{v;s  
Q G) s  
    现在中国境内图瓦人最多、最集中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村庄是在哈纳斯湖附近隶属于布尔津县的禾本村。禾木村也是现在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中最远也是唯一不通公路的村,从布尔津县城到禾木村近170公里,沿途要穿越高山峡谷、森林草原、茫茫戈壁。目前只有大卡车和吉普车才能进出。   来到禾木村,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就是那一栋栋的小木屋和成群结队的牧群,与高山、森林、草地、蓝天白云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小木屋已成为图瓦人的标志,它们基本有大半截埋在土里,以抵挡这里将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的严寒,显得特别原始古朴,并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房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型雨棚,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在当地建一栋普通房子只需一两万元,几个人用一个月就可以建好。    ?2<QoS  
j KU2  
    中国图瓦几乎仍处干游牧时期的原始状态,没有任何与现代有关的物品在他们村子里出现,这里至今还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几乎从未发生过任何刑事案件。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畜牧,种的小麦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只管播种和收获,中间没有管理,从不浇水、施肥和锄草,不过亩产居然还有200多公斤。图瓦人很知足,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时间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需要消磨的东西。对于环境他们有近乎崇拜的爱护,虽然他们贫困,却没有一个人去乱伐一棵树、乱垦一块荒地,乱执一张树皮(用来点火)。   为了抵挡近半年的寒冬,图瓦人最爱的就是自酿的奶酒,酒是他们生活的润滑剂。不但经常可以看见饮醉的男人躺在外面,甚至也有许多是饮醉后席地而卧的姑娘。由于长期封闭地生活在喀纳斯,图瓦人只能近亲结婚,人口素质和数量都急剧下降,据政府估计,15年后这一支图瓦人就将消失。   不愿离开故土的图瓦人,选择在醉乡中随风逝去。 Iil2R}1  

地处亚洲北部内陆的图瓦人民共和国是地球人类历史第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领土包括今天图瓦自治州、阿尔泰共和国和库苏古沦湖西岸。
顶端 Posted: 2009-10-10 01:05 | [楼 主]
timshenko
级别: 劳动者


精华: 0
发帖: 1278
爱心: 197 点
金钱: 462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99(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1
最后登录:2019-05-22

 

人口基数太少了,生活地域封闭……人口数量
走向弥赛亚时代的革命批评
顶端 Posted: 2009-10-10 07:25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Total 0.010061(s) query 6, Time now is:04-26 02:55,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