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新的马列主义理论——集体主义社会论(劳动主体论)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红色马列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特级国家三等参事


精华: 0
发帖: 1483
爱心: 881 点
金钱: 14829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157(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9
最后登录:2019-08-23

 新的马列主义理论——集体主义社会论(劳动主体论) 

0
? `p/jA  
W;Y^(f  
(注:以下论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人立场和观点,切切!) `9co7[Z  
ryVYY> *(K  
国家资助课题——《劳动者主体地位和中国改革研究》说明   k1<^Ept  
V 9Qt;]mQ  
《劳动者主体地位和中国改革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97BJL001号课题。原名为:《邓小平经济体改革的思想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劳动者主体地位研究》。本研究虽然谈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但实际是关系到如何发展马列主义(含毛泽东思想,下同)和邓小平理论,关系到中国改革的原因、性质、对象、依靠力量、改革目标和中国向哪里去等重大问题。没有对马列主义长期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新认识(包括批判),没有为搞好中国改革而努力探索并创立新时代的马列主义,没有对中国改革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和正确的评价及关心中国向哪里去的高度责任感,不是站在党和人民最高利益立场上,是无法理解本研究重大意义和内容的。理解本研究的另一个关键,是否承认目前中国是已经变成了多阶级、多阶层的社会,承认现中国经济制度的本质不仅是资本主义,甚至带有强烈的官僚垄断买办资本主义的特征。   !?nO0Ao-$  
#NW+t|E  
尽管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按本研究提出的《劳动主体论》进行,没有突出“劳动者主体地位”,而是以“资本主体论”进行的,实行了私人所有化,走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改革变成了资产阶级革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命,这同共产党的先进性是相矛盾的,但并不能说明改革就是完全错误的,也不能否定邓小平的“功绩”。因为在目前生产力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传统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相比,还是先进的。   y#j7vO  
%dzt'uz  
据说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向高级官员提出了很多为什么,其中有一条是“为什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也享有空前自由、民主权,但对党政仍有强烈意见?”从去年底到今年春,在中国大陆出现的香港经济学家朗 咸平 教授“旋风”,实际是大陆人民群众强烈意见的表现。其实朗教授的很多言论和观点,大陆人比朗教授体会得更深刻,只是大陆人不敢在社会上说出来,也没有场合让你说而已。2006年2月27日朗教授在《我不反对改革但应重新定义改革路径》一文中说:“我想当下应该重新探讨如何定义改革路径,什么样的改革才能真正利国利民?那就是应该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改善这个我们所深爱的土壤。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此我呼吁全社会包括行行业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放弃门户之见,以及个人的虚荣心,尽其所能的发挥自己擅长的技能,共同为营造谐和的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献计献策,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为民族,为国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进而和谐的社会土壤。又因为解决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需长期努力的大任务,只有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方可为之。而绝不能对于社会各种不正常不健康的现象假装视而不见,违背良知,徒增社会大众反感。”这说明至今还没有任何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种路径做出正确的新的马列主义的回答。除了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或传统“科学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正当经济学”那一套外,没有什么新的新的东西。如果朗教授能看到本研究和本研究负责人牛养育1997年出版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选择——劳动者主体论论》一书和本课题,是会对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有帮助的。该书第一次提出,中国既不能再走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也不能走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特别是官僚垄断买办资本主义,应该走集体主义社会的道路。人类社会只有先进入集体主义社会(也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后才能进入未来的人民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UA*We 1  
LN|(Z*  
胡锦涛出任党的总书记不久就去当年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西柏村进行考察,提出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之后又出台了有关党内反腐败条例,并提出实行亲民政治,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接着又在党内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最近又提出了“八耻八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根据胡锦涛的设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可能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对改革进行否定之否定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邓小平通过经济改革,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代了毛泽东施工出来的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注:主要指国家所有,国家经营和计划经济,下同),后江泽民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全民党”(当权者不一定承认)从政治上否定了毛泽东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胡锦涛是想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建立和谐社会,从意识形态上通过肯定马列主义,解决中国改革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但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基础已经成了资本主义,甚至是官僚垄断买办资本主义,多阶级、多阶层的阶级社会不仅已经出现,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而且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实际已经成为领导阶级,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提出并保持毛泽东时代党的优良作风,纠正腐败、亲民政治,保持党的先进性,建立和谐社会。这些虽然可以缓和一定的社会矛盾,但要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建立一个共产党一党领导下的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很难的。   uQIPnd(V  
mol,iM*l  
邓小平发动改革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是正确的,问题是在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现实面前,应该用什么政治经济理论指导改革,怎么改革,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才能最佳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实现“三个代表”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研究认为,没有一个既能坚持马列主义,又能坚持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本质,使全体人民,包括已经出现的资产阶级都能接受的新的马列主义,并用此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改革出现的问题是肯定不能真正解决的,想在更高阶段上实现否定之否定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而且发展下去很可有能变成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政党。   u%~'+=  
C< c6Ub  
这一新的马列主义理论就是“集体主义社会论”或“劳动者主体论”(简称“劳动主体论”或“劳动力论”),或“劳动者雇用资本论”(简称“劳动雇用资本论”或“劳动经营资本论”。尽管“劳动主体论”同《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存着差别,甚至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它仍然属马列主义范畴。因为马列主义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消灭阶级,实现集体富裕,向共产主义过渡。虽然《劳动主体论》仍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但它决不是过去马列主义式的排斥其他阶级利益的无产阶级性。这里还应强调一点,本研究认为“劳动主体论”是“新的”,不是指名称,而是指其内容。因为中国过去所有经济理论家和政治家都认为传统社会主义坚持了劳动者主体地位,实际就是劳动主体论。《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劳动主体论”实际相差得很远,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Z 2N6r6  
hSm?Z!+  
事隔八年后的今天,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私人所有化或私人经营化,但原课题和《社会主义改革的选择——劳动者主体论论》一书的内容完全适用今天的中国改革。虽然实施的时机越来越错过,但作为当代无产阶级的一种新的政治经济理论,是对当代世界经济运行本质最深刻的认识,揭示了当代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决不会随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不同,而过时或失去光辉。尽管“劳动主体论”还没有被人们接受,但它将来肯定会成为世界上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本质,坚持走人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党的指导理论之一。如果中国共产党能真正开展如何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讨论,《劳动主体论》一定能为广大党员和全国大多数人民接受。   509T?\r  
w.q`E@ T*  
据可靠消息,关于对中国改革的争论当前已经变成了一场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改革的选择——劳动者主体论论》是1996正式出版的书和《劳动者主体地位和中国改革研究》课题是1998年前就完成了的,同当前所谓意识形态斗争无关。如果牵涉进去,也纯属巧合。《劳动主体论》不仅回答了胡总书记提出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解决办法。本研究负责人66岁了,已知“天命”,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和政治企图,也不想成名,只是纯学术研究,不仅不存在反改革或自由化问题,也不存在颠覆国家问题。   C2}y#AI  
0f6o0@  
这次修改增加了“生产资料个人(即人人,下同)所有和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或企业劳动联合经营,下同)”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的论述。还有,有些问题的提法可能比较尖锐,目的是要执政党引起足够的重视。良药虽苦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由此造成的政治后果由课题负责人承担,与过去其他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无关。   Byc;r-Q5V  
&VGV0K3 Dp  
一、中国改革选择“共产党领导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不是最佳的选择。   8Yh'/,o=L#  
]p`y  
中国的改革是在按马克思、恩格斯设计,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施工出来的所谓科学社会主义主义被否定,又没有现成理论的前提下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出现补资本主义私人经济这一课是必然的。改革的结果是:中小国有和集体企业通过拍卖、破产、转让、重组大都消失,变成了私人所有私人经营的企业;大的国有企业(包括第三产业)借鉴西方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国家通过政策扶持、优质资产重组,或变为特大的官僚垄断企业,或在国内外发行上市,变成了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在这些所谓国有或国家控股的企业里,经营方式已经全部资本主义化,即经营权完全交给了同官僚有关系的企业董事长和经理。企业的职工同企业的关系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雇用关系。私营经济尽管受到官僚垄断企业的挤压,但由于自身的奋争,政府的支持,已经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成分。工人阶级彻头彻尾无产阶级化,新的资产阶级,包括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已经初步形成,官员贪污腐败,社会尔虞我诈,道德风气败坏,财富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特别令人担忧的是,在依靠新生资产阶级,快速培育新生资产阶级的改革路线下,具有几千年传统的“贪污腐败”再次成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新潮流。这种潮流又是建立在全国财富和资源名为国家所有实际是无人所有和一党执政造成的基本没有有效监督机制基础上的。所以这种潮流不但迅猛,而且无法节制。谁能把握住这一潮流,谁就率先富起来并快速成为新生资产阶级,谁把握不住这一潮流,谁就将会永远成为穷光蛋。这一潮流使很多中国人失去了理智,失去了人格,失去了传统道德,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野兽”。如今的一些中国人,特别是权势人物,不讲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服务,不信上帝的仁爱宽容,不信佛教与道教的善恶报应,完全丧失了中华民族“人之初,性本善”的最基本良心,把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已成为当代时尚,道德底线正在崩溃。这种潮流不仅决定了中国几乎是逢官必贪和逢事必贿(贿赂官员和掌权者),而且也导致了社会的腐烂。特别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毒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润滑剂”,没有这种润滑剂,社会便无法运转。对这种潮流虽然人人不满,但人人必须接受,必须进入,如果不接受不进入,(几乎是)轻者寸步难行,重者无法正常生存。毛泽东虽然提倡反潮流,但潮流靠几个人或部分人是反不了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今天,没有新的马列主义理论产生,没有新经济制度保证,这股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道德崩溃和“贪污腐败”潮流是反不了的。听说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陈云同志在去世前说过,共产党反腐败要灭亡,不反腐败也要灭亡。这句听起来不悦耳,但有道理,如果没有新的思想和理论取代当前思想和理论的混乱,没有新的经济制度取代官僚垄断买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反腐败共产党“自灭”得快,反腐败也不会对腐败有彻底的抑制,这已被今天中国的现实所证明。本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有能把“劳动主体论”作为新时代马列主义理论,走企业劳动者联合经营(也可称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的道路,才能从源头上杀住中国培育新生资产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路线。这样,腐败就会从经济制度上被抑制,再加上意识形态的更新和政治上反腐败(包括人民群众的新闻媒体的有效监督),共产党不但不会自灭,而且还会获得新生。    '4 *0Pw  
cXPpxRXBD  
不管中国政府是否承认,今天的中国实际已经从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变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资本主义,新生资产阶级已经或正在成为主宰中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正在腐蚀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变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甚至是官僚垄断买办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面对这些问题,特别是多阶级、多阶层、多利益集团的出现,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允许私人企业主(资本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管共产党是否承认,党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共产党从无产阶级政党变成了“全民党”。不承认这一事实是不实事求是。   E`o_R=%  
,c&u\W=p  
因为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和由于在改革中得到的实际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不同,对中国改革的评价也不同。尽管毛泽东说过,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但是,不管真理在谁手中,今天中国改革选择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过去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制度相比,也是符合当代企业化(即集体化,下同)生产力的,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改革带来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自由民主度的增加,这也是事实。这也是邓小平的功绩。邓小平说得对,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是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的功绩就是对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进行了改革。否定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伟大功绩是不可能的。但目前对中国改革持批评的人却越来越多,除了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不成功外,还提出了医疗制度改、教育改革、住房改革不成功、金融改革不成功……。党的威望开始大幅度地下降,人们对共产党“先进性”的怀疑也在不断加深,甚至在党内还有人认为共产党越来越不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正在逐步成为官僚垄断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有的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实际是少数新生产资产阶级,特别是官僚垄断买办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公有资产的一次浩劫。本研究冒着再被山西党政机关以“莫须有”罪名迫害的风险,斗胆地说:如果放开党禁,让全国人民民主投票选举国家各级领导人,共产党很有可能丧失执政党地位,但共产党不会死亡,而会新生。   lo$G*LWu:  
iT}>a30]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共产党内的“资产阶级改革派”认为这是人们对中国改革选择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理解,特别是工人和农民不愿意承担改革的社会成本(牺牲工农利益)的副“产品”。买办经济派则认为,这是中国私有化不彻底的结果。“马列主义左派”则认为这是邓小平江泽民搞修正主义,否定毛泽东施工出来的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的结果。“民主派”则认为是共产党一党专制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本研究认为,这不是改革和市场经济造成的,主要是因为在改革中将公有资产的经营权逐步转让给少数个人,导致中国选择了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制度造成的。   pUHgjwT'U  
8ttJ\m  
过去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制度实际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私人资本主义过渡,一般不可能走向自由资本主义,很可能会走向官僚垄断买办资本主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弊病会越来越明显。从中国的实际看,这种经济制度政治上和共产党的先进性矛盾,和共产党一党执政的矛盾,和市场经济要求自由竞争的矛盾。特别是在多阶级的市场经济下,如果国家垄断买办经济继续高速膨胀,很有可能使党变成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政党……。   M0w Uis:`  
itYoR-XJ  
胡锦涛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来,采取了一系列亲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因为中国改革选择的同马列主义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全面复活了剥削,同马列主义的本质相背离,所以近两年的所谓共产党先进性教育实际已经走了过场。同当年江总书记搞“三讲”时各单位“认认真真做工作,扎扎实实走过场”一样。这不能责备任何人,因为人们不知道在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基础上如何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   i1cd9  
qWhW4$7x  
按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要想真正解决改革出现的新问题,建立各阶级、各阶层、各集团都认同的和谐社会,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必须有在多阶级、多阶层、多集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马列主义理论,否则,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将是空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很难真正建立起来。同时,必须抛弃改革选择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另外选择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制度。这一新的经济制度既不是过去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施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也不是现在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a;xeHbE  
Wx:v~/r  
依靠官僚经济学家、买办经济学家、市场经济学家和马列主义左派经济学家是找不到的。因为官僚经济学家只知道解释和宣传现党和政府的政策,他们不可能有思想;买办经济学家是靠买办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理论起家的,他们的立场和思想已经完全资产阶级化;市场经济学关心的是纯市场运行,不管市场的本质;马列主义左派经济学家虽然处在反对中国改革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第一线,但他们主张的那一套,不仅已经被邓小平理论否定,被全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否定,而且很多是脱离现实的。   H?=W]<!W{y  
^2~ZOP$A  
二、中国改革应该以新的马列主义——“劳动主体论”为指导,选择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的集体主义经济制度。   O>' }q/  
#<xFO^TB  
本研究负责人出版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选择——劳动者主体论》是在批判和继承所谓“科学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劳动主体论”主张中国改革应该在世界生产力已经有所变化、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即人民,下同)资本主义阶段和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更适合今天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带有革命性变革的新的经济制度。新的经济制度最基本特征应该是“个人所有、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建立在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这种新的公有经济制度上的社会应称之为“集体主义社会”。该书对集体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经济特征和运行方式、向未来的人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等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研究和论述。该书的口号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劳动者,经营者,有产者!使无产阶级每一成员都通过劳动和经营成为实实在在的有产者。   YB"gLv?  
&<N8d(  
1、要找到一种新的经济制度,首先应发展并创立新的马列主义。   4Y8=  
6Qkjr</  
马列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任何人不可抗拒的。特别是马克思写出的《资本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家致富和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都是因为“资本雇用劳动”(又称“资本所有者雇用劳动论”或“资本雇用劳动论”,资本家全部占有剩余劳动引起的。所以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除资本主义雇用劳动,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应该承认,这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伟大的发现,但是马列主义也存在着巨大的不足,甚至严重错误,需要发展。特别是在用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才能消除各种形式的雇用劳动,消除阶级,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等最重要的问题上存在着空想。   ^ Kz ?SO  
X5iD <Lh  
马克思主义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该是一种教条。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模式实际只是一种预测,如果有成功的先例还要马克思主义干什么?作为预测就可能存在空想成分,因为马克思不是神。毛泽东提出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是十分正确的,对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只要它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群众基础,都应该一分为二。对对任何人也要一分为二,不要全面肯定,也不要全面否定。对毛泽东施工出来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制度也要一分为二,这种制度虽然同企业化生产力存在矛盾,存在着国家雇用劳动,导致了人民贫困社会主义,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中国工业体系的快速度的发展,对消除私人雇用劳动,消灭阶级,实现社会平和改变人的思想等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今天中国的改革也要一分为二,改革出现革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命是对的,但依靠资产阶级革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的命和选择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有问题的。   UjI./"]O  
_ LHbP=B  
本研究来认为,马列主义主张消灭资产阶级和私人剥削是对的,但主张用剥夺私人资本所有权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就不对。因为这种主张一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一是因为今天人类社会生产力仍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生产力(简称企业化或集体化生产力),而不是恩格斯所说的“社会化生产力”。社会主义公有(特别是国有)制要求以社会为单位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生产力(简称社会化生产力)。二是违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演变规律,特别是所有制内部演变规律。   MJ JC6:  
p<7rF_?W0  
生产资料所有制演变规律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根据生产力提高的变化,所有制外部演变规律,如原始公有制演变为奴隶主私有制,奴隶主私有制演变为地主所有制或农民个人(或家庭)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演变为资本私人所有制。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向什么方向演变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根据唯物辩证法提出应该向个人所有制演变,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后来他受到恩格斯的错误影响,变成了向社会(国家)所有的经济制度演变,从而使自己也陷入了空想社会主义。二是所有制内部演变规律。可以这样说,所有马列主义者,包括马克思,都对此规律没有进行研究。原苏联在改革中将国有资产平均分给每个公民,想将公有制转换为个人所有制,这虽然符合所有制外部演变规律的,但因为他们不知道所有制内部演变规律,没有解决个人所有制再生产问题,结果个人所有制还是走向了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本报告负责人在1984年重庆召开研讨会上对一位人民大学的知名的经济学家说,改革应该用个人所有制取代公有制,这位经济学家会后给单位领导说,这是反马列主义。前几年这位经济学家在其承担的课题中,也主张建立个人所有制,但是他至今也不知道个人所有制如何再生产,使自己陷入矛盾中。   Cw,a)XB  
<[k3x8H'  
什么是所有制内部演变规律呢?这就是:“所有制演变是从生产资料经营权(即使用权、占用权,下同)变化开始的。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是先出现了“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不一定是地主。他们通过租用地主的土地和向其他地主(包括地主阶级中的货币所有者)借贷货币,将后用借贷的货币购买机器及其他生产资料,在租赁的土地上雇用工人,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出现了。当“职能资本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经营利润)转化为积累,他们就成了实实在在的资本家,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全面产生了。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出所有制内部演变规律,但他知道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应该从改变公有生产资料经营权入手的。中国农村改革实行“土地家庭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虽然没有变,但因经营权变了,农村集体经济也被瓦解了。城市改革也是从改变生产资料经营权开始的,先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营权交给(如承包给)厂长、经理,或将国有资本(银行存款和资产)借贷或租赁给私人,即由他们代理国家将国有资产和雇用的劳动力结合起来,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些厂长、经理和私人作为替国有资产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家”,在市场经济下,他们直接分享企业(经营)利润是天经地义的,这是铁的规律。因国家不让“红顶子”职能资本家直接分享企业利润,“红顶子”只能和官僚结合,通过合法和非法的手段,私分“国有资产”,使自己“享受”私人职能资本家同等的权利。这些职能资本家将获得的经营利润转化为资本,新的资本家和资产产阶级就这样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也全面“复辟”了。   <D.E .^Y  
I _KHQ&Z*  
单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权,一般不能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这已被原苏联改革失败和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所证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农民革命几乎都是用“打土豪,分田地”改变原土地所有权的,但他们都又变成了新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带来的只不过是“主人”换了一个新面孔而已。所以,“打土豪,分田地”只是改朝换代的方式。马列主义提出的“剥夺”资产阶级私人财产建立公有经济制度的方式,实际也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翻版,同样不可能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表面看新出现的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比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制度是很“革命”的,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的生产关系。因为它维护的仍然是谁所有生产资料,谁就有权经营企业,从而占有全部剩余价值,而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说来,也只不过也是换了一个新“主人”而已,即从被私人资本雇用变成了被国家资本雇用,所以他们仍然具体一无所有。因为在国家资本雇用劳动的企业里,不仅工人不能直接参与剩余的分配,而且厂长经理都不是通过职工自己选举产生的,而是国家任命的。所以,企业职工除了有劳动权外,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任何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列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仍处在无产阶级改朝换代理论的阶段。   ^3dc#5]Xf  
` IVQ  
今天,发展和创立新的马列主义的重点应该是用什么理论代替马列主义的“剥夺论”?用什么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包括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和如何实现这种新的经济制度?如何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成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有产者,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jDt dI  
q`1tUd4G  
2、《劳动主体论》或《劳动雇用资本论》是现代新的马列主义。   < o?ua}  
K=N&kda   
《劳动主体论》坚持了马列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向共产主义过渡,因此它属马列主义体系。但《劳动主体论》认为原马列主义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科学,不能作为今天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指导理论,应该在继承马列主义革命思想的同时,创立新的马列主义政治经济理论。这就是《劳动主体论》。   ,Vi_~b  
@D;K&:~|N  
《劳动主体论》第一次用事实和科学证明马列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不科学。它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列宁承认:“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生产社会化不能不导致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所有,导致‘剥夺者被剥夺’。” 但直到今天人类社会生产力至今都没有实现“生产社会化”或“社会化大生产”,而是“集体化生产”(也称“企业化生产”,下同)(见《社会主义改革的选择——劳动者主体论论》导论和第二章)。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被否定、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被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的所有的马列主义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们都没有认真研究当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特征,不知道《科学社会主义》不科学的根本原因,自然不能发展并创立新的马列主义,不能正确地指导社会主义改革。   \p(S4?I7  
.V hU:_u  
《劳动主体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虽然消除了“私人雇用劳动”但却出现了“国家雇用劳动”。社会主义生产是以国家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国家雇用劳动”虽然同“私人雇用劳动”有质的区别,但仍属“资本雇用劳动”。“国家雇用劳动”的出现一是因为劳动者虽然名义上所有国有生产资料,但具体却一无所有造成的。二是企业国家经营造成的。劳动者没有直接经营企业的权力,因此不能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直接分配,只能得到工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这也是社会主义被改革的第二个原因。今天的所有的马列主义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们都不敢承认或不知道过去的社会主义劳动实际上也是雇用劳动,自然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资产阶级革社会主义的命。能否把消除任何形式的雇用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不仅决定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也决定共产党是正真马列主义政党还是资产阶级政党。   ni/s/^  
_<(xjWp 8  
《劳动主体论》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私人所有私人经营的“企业化生产”基础上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是适应当前生产水平的。“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也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家私人所有同劳动者一所有的矛盾,并由此带来的资本家私人经营同劳动者被雇用的矛盾。这才是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的根本原因。   R4'.QZ-x  
v6 U!(x  
《劳动主体论》第一次提出,过去所有政治经济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都是建立“资本雇用劳动”基础上的,都属“资本主体论”。不同的仅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是“私人资本主体论”,其核心是“私人资本雇用劳动”,立脚点是私人经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是“国有资本主体论”,其核心是“国有资本雇用劳动论”,立脚点是国家经营。所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对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发展说来,还处在改朝换代的阶段。“劳动主体论”的核心是“劳动者雇用资本”,立脚点是“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这同过去所有政治经济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理论。共产党人只有以“劳动主体论”为指导进行革命或改革,才能消除各种剥削,使无产阶级每一成员变成具体的有产者。只有无产阶级也成为实实在在的“资产阶级”才能消灭阶级向共产主义过渡。因此“劳动主体论”才是无产阶级真正革命的理论。   G<?RH"RZr  
a51(ySC}<s  
《劳动主体论》第一次提出生产关系,所有制关系的进化是从改变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即使用权和占有权)开始的。历史上长期存在过或现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不是靠“剥夺”而产生的,都是从改变归生产资料所有权(即经营权)开始并逐步扩展起来的。用“剥夺”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突变方式建立的新的生产关系是不可能的,改了也得退回去。马列主义通过剥夺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是不可能的。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虽然没有“剥夺”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只是改变了经营权,资本主义私有制就全面复活了。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所有权是社会或法律概念,它只是生产的可能因素,经营权才是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权,经营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这正确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国家经营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为这种经营制再生产出来的是国家所有制;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私人经营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为这种经营制再生产出来的是资本私人所有制;生产资料国家或私人所有,“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就是集体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J!W@m  
;0dH@b  
《劳动主体论》第一次提出应该用集体主义社会(也可用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社会的特征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企业全体职工集体经营。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是企业职工集体雇用资本,其不仅可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形式的雇用劳动,而且再生产出来的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按此,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其实简单,只要沿着中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和方式,将城市国有企业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全体职工就基本完成了。企业劳动者取得国有企业的经营权,企业就成了独立的生产者,不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同集体化生产力的矛盾解决了而且国家雇用劳动也消除了。这样作不仅会同样出现今天这样的经济繁荣,而且也不会出现资产阶级革社会主义的命,不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其实,在中国改革中,工人阶级其实创造了很多企业职工集体经营的形式(见社会主义改革的选择和本课题内容),只是由于没有新的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和改革的设计者热衷走资本主义,所以才出现了今天中国这样的状况。胡锦涛也不得不提出如何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问题。但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仍然不知道如何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而台湾省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参观中山陵大殿后书写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义,一统华夏”却似乎比共产党人更高明。尽管宋楚瑜的“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义比胡锦涛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谋,利为民所谋”三民主义更具体,更能吸引百姓,但这都不过是政治家的一种思想或口号,要真正落实两个“三民主义”还依靠经济制度。“权为民所用”如果不成为空洞的口号,就应该落实在让劳动者取得生产资料的经营权上,只劳动者取得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治”。因为“民治”实际是经济民主。其不仅是民治的最根本形式,也是政治民主的基础。企业职工通过经营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直接分配不仅是“利为民所谋”的体现,也“民享”的保证。当企业职工将享有的剩余价值购买国有资产后,每个民也就“有”了。只有每个民有了“资产”他才能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处于平等的地位。   JTKS5 r7?  
k*C69  
《劳动主体论》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只有把“集体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目标,才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集体主义社会”虽然同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同一生产力之上,但却消除了资本家所有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带来的生产过程中的对立,同资本主义相比,是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 只是改变企业的经营者,只是社会生产细胞——企业内部质的变革,它不仅消除了企业内部不和谐因素,而且也调动剩余价值的生产者积极性,因此,大大增强企业这一“细胞”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和活力。对“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除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排斥和急于想成为大资本家的中小资本家一时想不通或不放心外,现代资本家,特别大资本家对此是不太会特别抵制的。因为这种经营制没有剥夺资本家对企业的资本的所有权,资本家不仅可通过转让经营权获得稳定的利润(如租赁费),使自己更富,而且仍可在市场上运行资本,获得利润。   nLm'a_  
5nx*D"  
在资本社会化,甚至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现代资本主义为了调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大企业几乎都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很多资本家提出“以人为本”和推行“团体主义”企业理念,有的资本家还将企业部分股份转让给企业工人,有的让工人直接参与管理,有的给工人提高工资……,目的也是为了调动企业工人的积极性。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正在自发地向集体主义过渡。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之所以先进,不是从本本出发,而是能将现代资本主义的这种自发趋势变自己的自觉行动的理论。“劳动主体论”可以有助于共产党看到这种处发趋势,并为这种自觉行动指明了道路。   A;;#]]48  
a fa\6]m  
如果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能以“劳动主体论”为指导,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全体职工,而不是交给私人,就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仅自己不会垮台,而且也不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改革如果也能以“劳动主体论”为指导,也不会出现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资本主义。中国虽然实行“企业劳动者联合经营”最好时机已经过去,好在共产党还在坚持马列主义,特别是现在还掌握着政权,只要以《劳动主体论》为指导,把“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作为改革的目标,一定能够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否则现在共产党将会失去先进性,或迟或早将被以“劳动主体论”指导的政党所取代。   i{fw?))+  
nX (bVT4i  
《劳动主体论》不仅为社会主义改革,而且为世界无产阶级在新的情况下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这将使马列主义彻底摆脱空想社会主义成份,焕发新的青春活力。它预示着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二次高潮即将到来。   !igPyhi,hl  
)Z:-qH  
3、《劳动主体论》核心   }dN\bb{#  
NPH(v`  
《劳动主体论》核心是“劳动者主体地位”。“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是“企业职工集体经营”。“企业职工集体经营”实际是“劳动雇用资本”,企业职工不剥夺任何人的资本所有权,只是有偿取得经营权。“劳动雇用资本”和“资本雇用劳动”资本家也不剥夺企业职工的劳动力所有权,只是有偿夺(转让)劳动力的使用权的表面形式是一样的,只是内容相反而已。“资本雇用劳动”使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了两种身份:资本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资本所有者,不论其是否经营,就应该得资本(货币)再生产的费用(利息),作为经营者他不仅付出了经营劳动而且承担了企业资本亏损,自然应该得到经营利润。“劳动者雇用资本”,每个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同样也具有了两种身份:劳动者身份和经营者身份。作为劳动者他们应该可得到工资,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作为经营者他们不仅付出了经营劳动而且承担了企业资本亏损,自然应该得到经营利润。当他们将分享的经营利润转化为积累,就成了有产者。不同的仅是“资本雇用劳动”是使资本家更富,“劳动雇用资本”使企业每个劳动者变富。“资本雇用劳动”再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劳动雇用资本”再生产出来的是个个所有制。所以,“劳动主体论”是使每个人都成为劳动者、经营者、所有者,并富裕起来的理论。   nX!%9x$3  
xw8k<`  
“劳动雇用资本”的社会潜在定律是资本所有者,不论其有多少资本,不论其是个人或私人,都不能直接经营资本,都必须将其所有的资本经营权有偿转让给企业全体职工。因此,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不能再将资本所有者再称为“资产阶级”,因为他们不再参加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不再从事雇用劳动,不再直接剥削企业职工。资本所有者想要拥有更多的资本,在其将资本有偿交给企业全体职工经营的同时,还可以劳动者身份参加企业经营,在生产过程中和其他劳动者、经营者具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同样可获得工资和经营利润。其中有能力者还可被企业职工推选为经理,代表企业全体职工经营,并获得更多的工资和经营利润。这时,他们的身份已经同资本雇用劳动时代完全不一样了,不再是资本家或资本家的代理,而是企业全体职工经营的光荣代表。   Xex7Lr&  
X%YZQc9  
4、“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是真正的公有经济制度。   dHY@V> D'-  
jA1S|gV  
对马克思主张用公有制和代替资本主义私人制这种设想,后代马列主义者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公有制当成了国有所有制,虽然后来承认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但却认为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低级形态或补充形式。其实,集体所有制同国有制相比,完全适应企业化生产力。二是不知道生产资料所有关系(权)仅仅资本的所有权,这是法律上的所有关系,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关系。不知道生产资料的经营关系(权)才是真正的经济关系,即经济上的所有关系。如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只是从法律上说归国家所有,或者从社会所有关系上说是国家的。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如果不进入生产过程,不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这种所有就像埋在地下的矿藏一样。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关系性质的是经营关系(权),如,生产资料虽然国家所有,但如果交给私人经营,它在生产过程中就是私人所有制。目前中国仍存在的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有人说这是国有制,这只是从法律上说或社会上说是国有制,但因为已经交给私人(董事会和经理)经营,并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在这些企业中的职工又都是被企业雇用的,所以,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私人经营的企业并没有什么区别。   Q#%LIkeq  
+S~ u,=  
“劳动主体论”所说的个人所有制也是法律上或社会上的所有制。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不进入生产过程,不和劳动力结合起来,也不能体现生产关系。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交给私人经营,就是私人所有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交给国家经营(如过去的中国各银行资本),其经济关系就是国有制;个人所有或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交给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其经济关系才是经济上和真正集体所有制。   ;5/Se"Nd  
PB^rniYh  
“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从企业生产资料的有权来说,可能是国有的、个人所有的,甚至是私人所有的,但经营权却是集体经营,并以追求企业利润为最大目标。这种所有制才是经济上的真正集体所有制,经济上的集体所有制同经济上的私人所有制相比,是一种公有制。这种经济上的集体所有制同经济上的国有制(国家经营的国有制)相比,是完全适应集体化生产力。这才是无产阶级追求的新的公有经济制度。而经济上的国有制脱离当今生产力水平,不应该是今天无产阶级追求的目标。   5;XC!Gz  
zeMV_rW~  
中国过去宪法中的集体所有制虽然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但必须按国家计划经营,经理由国家任命,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利润的分配都由国家规定,并以追求国家利益为最大目标,因此,从法律上说或从社会所有关系上说是集体所有制,但从经济关系上说是国家所有制,用社会通俗的话说是“二国营”。中国改革出现的“股份合作制”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这是典型的极端的集体所有制。因为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不可能长期存在,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吸收他人的资本。此类企业一旦吸收了其他资本,就变成了纯“企业劳动者联合经营”的企业了。   X"TL'"?fo  
?ES{t4"  
在中国改革中官僚经济学家和买办经济学家,把中国推行的股份制企业说成是“公有制”。这是他们有意混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概念,反对当时中国出现的“企业职工联合经营”的新事物,掩盖资本雇用劳动,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表现。   nk|(cyt)  
]V/5<O1  
5、“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制”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过的,带有革命性的新生产关系。   eQ'E`S_d  
<9]"p2  
至今人类社会存在过的所有生产关系都有是建立在“资本雇用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私人资本家雇用劳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国家资本雇用劳动。私人雇用劳动,私人理所当然占有企业全部剩余价值,使私人资本家致富;国家资本雇用劳动,国家理所当然占有企业全部剩余价值,使国家致富。“资本雇用劳动”和“国家资本雇用劳动”对每个劳动者带来的都是永远相对贫困。邓小平“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实际是针对国家雇用劳动说的。“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是“劳动者雇用资本”,使劳动者从单纯劳动者变成了劳动者和经营者,作为经营者理所当然要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自然导致劳动者致富,它和“资本雇用劳动”完全相反。当劳动者将分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积累之后,他们也就成了有产者,人类社会就会从少数私人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变成人人所有制。从而将几千年的历史全部颠倒了过来。这种生产关系才是人类社会带有革命性的新生产关系呢。   E:9RskI  
lf( +]k30  
为什么“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制”比过去国家所有国家经营更适合今天人类社会生产力呢?一是因为今天人类生产力是集体化生产力。“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同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制度相比,不但没有违背集体化生产力,没有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消除了“国家雇用劳动”,每个职工都是为了自己富裕并成为有产者而劳动和经营,因此,企业将更具有活力,市场经济发育将会更快。   _/:--Z  
wo&IVy@s$  
为什么“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比中国改革出现的私人所有私人经营更有活力呢?除了私人经营是个人经营,“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是企业全体职工集体经营,集体力量远远超过个人的力量外,更主要是“劳动雇用资本”消除了生产过程资本和劳动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劳动者是为自己富裕而劳动和经营,积极性自然会空前提高。同时,企业职工也会像保护自己身体的每一器官一样,保护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可能是他人的),充分提高资产利用率,自然企业更具有活力,经济效益会更好,社会经济发展会更快。   5S4Nx>  
spA|[\Nl  
为什么说“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是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初级生产关系?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人平等,人人富裕,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社会。“劳动雇用资本”将使无产者从劳动者变为经营者,进而变成有产者,同时也使有产者变成劳动者和经营者,阶级自然就消失了。“企业劳动者联合经营”将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进化(或转化)为个人所有制。随着“企业化生产力”进化为“社会化生产力”后,就可进入个人所有、国家经营的人民社会主义。当社会产品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之,社会每一成员都不再需要通过所有的资本分享剩余价值使自己致富时,人人就会主动放弃个人所有的财产,一个没有所有制,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就到来了。   (f&V 7n  
&>c=/]Lop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未来的人民社会主义同马列主义主张的那种社会主义国家经营和计划经济可能在形式是相同的,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完全不同的。未来的人民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主要是个人的,而马列主义主张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权却是国家的。还有,国家经营不是代表国有生产资料经营,而是代表社会每个参加劳动的成员经营。未来的人民社会主义在经济管理上很可能出现两个部门,一个是代表劳动者的经营部门,一个是代表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运行部门。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Z<|2  
/(~ HHNnh  
从上层建筑来说,建立在“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经济基础上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将是集体意识、集体道德和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虽然带有一定的集团性和本位性,不如马列主义提倡的社会主义即社会第一主义好,但同资本主义的个人第一主义相比,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是一次质变。马思主义提倡的社会第一主义虽然好,但在生产还是以企业为单位,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今天,任何人都是难以完全做到的。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向共产主义过渡是逐步的,只能通过将个人第一主义进化为集体主义,然后才有可能进化为社会第一主义。   ;-1KPDIp`  
fQ9af)d  
“劳动主体论”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不是“乌托邦“,而是建立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新趋势之上的。目前资本主义进入了社会(人民)资本主义(特点见内容),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作为调和劳资双方矛盾最有效手段和体现人权的重要措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种新的潮流。“劳动主体论”只不过是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资本主义这种自发潮流认识后,加以提炼和总结,变成无产阶级自觉行动而已。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也曾自发地出现过各种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企业的雏形,如股份合作制,职工民主选举厂长制等,但因同中国改革选择的消除公有制、培育新生资产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潮流相背离,只能是昙花一现。   +O8[4zn&k  
< dE7+w  
三、我国《宪法》和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不应该走资本主义,而应该走集体主义道路。   (Mfqzy  
GG#-x$jK  
邓小平说改革是一次革命,作为革命,首先应搞清楚社会主义被改革的原因,革谁的命,革命性质,依靠谁来革命,怎样改革和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否则改革就会迷失方向。中国的改革的结果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对国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认识不同决定了改革的对象、性质、依靠力量、改革的道路和方针政策不同。   (Iv@SiZf(  
^6 l5@#)w  
一位叫汪亭友的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题名是《对社会主义改革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范围、对象与内容应该根据毛泽东关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来确定。本研究认为这是错的。因为此论述,虽然指出社会主义存在一般矛盾,但没有具体说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因此不能具体指导社会主义改革。   vu.ug$T  
#X)DFAtb  
邓小平关于“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不能指导改革。一是因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发展的且无止境的,任何社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论述也不具有矛盾的特殊性。二是这种分析,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改选基本完成”,即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确立并适应生产力前提下的,从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看,恰恰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不适应生产力造成的。其实邓小平根本没有按其所说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设计改革,而是自始至终都把改革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不适应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所以,中国改革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全面复活。   Z2W&_(^.h  
`lY-/Ty  
本研究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所以被改革或革命,是因为传统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一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制度和集体化生产力的矛盾,国有经济制度背离了集体化生产力的要求;二是国家所有和劳动者事实上一无所有矛盾带来的“国家雇用劳动”。对这两个基本矛盾,特别是对第二个基本矛盾除了毛泽东晚年认为“社会主义实行八级工资制,和资本主义差不多”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不但不承认,而且还认为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恶意攻击。   ,O:4[M!$w  
@g[ijs\  
承认国家社会主义存在着这两个基本矛盾,那么改革的对象应该是两个:第一个是国有经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国家经营、计划经济)制度,第二个是“国家雇用劳动”。改革的性质应该是无产阶级第二次革命即无产阶级自我革命(不是毛泽东所说的“无产阶级下的继续革命”),即自己革自己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命。改革的依靠力量应该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改革的任务一是消除国家经营制,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具有活力的生产单位,二是消除“国家雇用劳动”,使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所在企业生产过程的真正主人,进而成为有产者,都富裕起来。改革的方式是将企业的经营权有偿转让给企业全体职工,让他们集体经营。这样做一是完全消除了雇用劳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二是企业成为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市场经济发育将会更快更好;三是国有资产收取转让费,不仅不会流失,还会快速度增值,同时国家可通过转让费对市场进行宏观调节,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改革的目标和道路是建立人人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   a0ms9%Y;Q[  
XI Mh<  
不承认国家社会主义存在“国家雇用劳动”,那么改革的对象只能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制度。加上马列主义不知道取代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应该是个人所有制,这样,中国的改革目标必然选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依靠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就会成为资产阶级革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命。   h Wt_}'  
UT@Qo}:  
过去马列主义者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说头上流脓、脚上生疮的坏东西。这是不实事求是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的形式——以企业为单位生产,市场经济就是好的。这里必须强调,对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资本雇用劳动”也不能完全否定,把其说成是反动的。它也是符合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原则的。因为资本家经营(雇用劳动),职工的工资是优先保证的,即不管企业出现盈利和亏损,资本家都必须支付工人工资,因此工人也只能得到工资,资本家自然占有企业全部利润。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他人所有的资本,资本获得的租金也是优先保证的,即不管企业是否盈利或亏损,经营者都必须向资本所者支付租金,因此资本所有者只能得到租金,企业职工自然应该占有经营利润。   !\'w>y7  
iX?j"=!  
本研究不主张中国改革选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不是完全否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只认为恢复资本主义私人雇用劳动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私人雇用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者不能成为有产者,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同样,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国有制也不能全面否定,反对的主要国家经营制,因为国家经营不仅不适应“集体化生产力”,而且导致了“国家雇用劳动”的出现。   }!K #  
OFo hyy(  
还必须承认,中国改革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同历史上经绝大多数资产阶级革命有很大不同,首先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大都戴有“红顶子”——共产党员。那些没有“红顶子”的资本家,按党章规定,也会戴上“红顶子”。其中相当多的人还是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有的还在政府担任职务,这决定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是强权资产阶级;第二,这些新生资本家在快速成长中大都同党政官员贪污腐败相结合,这就决定了新生资产阶级带官僚腐败性。第三,因为人既是天使,又是野兽,社会宗教和文化是教育人成为天使。中国新生产资产阶级是在一个基本没有宗教,传统的“仁义文化”被无产阶级“奉献文化”取代后,又被资产阶级“个人本位文化”取代的国家社会背景下突然冒出来的,加上相当多的新生资本家是靠采用的最原始的奴隶主剥削方式快速成长起来的,因此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更野蛮更落后。新生资产阶级的这种本性决定了今天的中国资本主义不是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而是原始的官僚垄断买办资本主义。   iK4\N;H  
Ue9d0#9  
四、推行“职工集体经营企业制”,走集体主义社会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   j/Kul}Ml\*  
`m'RvUc  
原苏联在对中小国有企业时,开始普遍实行的是“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本研究认为可能坚持不下来。因为经济基础虽然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也需要上层建筑支持、保护和推动。原苏联共产党丧失了对国家的领导权,上层建筑已经被新资产阶级,特别是新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控制,他们不但不会用政治权力支持、保护和推动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还会用政治制度加以限制。新成立的俄国共产党因为不是以“劳动主体论”为指导,他们的斗争口号和政治目标对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说来,并没有什么新的吸引力。今天中国要自觉走个人所有、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的集体主义社会道路,没有一个真正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和政权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对共产党的期望,期望共产党能真正保持先进性,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质,不要将自己变成打着马列主义的社会党,能永远代表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利益,当然同时也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QO$18MBcc  
w?D=  
五、“劳动主体论”是保持共产党先进性和实现“三个代表”的基础,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   .B^ tEBGVD  
bzG vnaTt  
几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学,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从资本出发,并以资本为主体展开的,可用“资本主体论”或“资本论”概括。他们维护的生产关系是:谁所有资本,谁就是经营者,谁就有权雇用劳动者,谁就占有全部剩余价值。因此只是代表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劳动主体论”同所有“资本主体论”,包括“国有资本主体论”相反,是从劳动力主体地位出发的,其主张劳动者雇用资本,劳动者取得资本使用权后,就从劳动者变为资本经营者,不仅成了生产过程的主人,而且可以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自然可以富裕起来。“劳动主体论”虽然是代表劳动力这一要素利益的,但它并不像《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那样,剥夺私人资本,消灭资产阶级,而是通过改变资本的经营权,消除私人雇用劳动,不仅使无产阶级通过劳动和经营也可成为有产阶级,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而且也实现了社会的真正公平。   'cCM[P+  
NkUY_rKPb  
1、“劳动主体论”也是共产党向全民党转换的理论。   :30daKo  
eV_ ",W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多阶级、多阶层、多集团的资本主义私有经济为主体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而提出的。今天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还背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关键是如何找到实现“三个代表”的经济制度,使各阶级各阶层都能得到应该得到的物质利益。本研究认为“劳动主体论”可以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可以成为实现“三个代表”的经济基础;建立集体主义社会应该是“三个代表”的目标。三者的统一,才是当代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具有先进性的集中表现。    !IJ YaQ6z  
i`i`Hu>  
2、“劳动主体论”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   <RxxGD  
n 'ZPB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主要属上层建筑范畴。和谐社会的提出主要是因为今天中国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本研究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带来的,不是人民造成的,决不能把责任归咎于人民。当前矛盾和问题虽然很多,但影响和谐社会建立的矛盾主要有三个:一是共产党的先进性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因为共产党的一再提出要坚持马列主义,而马列主义的本质就是消灭剥削,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资本主义却同马列主义是完全背离的;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一党执政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多阶级、多阶层、多集团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不仅多阶级、多阶层和多集团在政治上要求多党制,而且市场经济本身更要求多党制。三是中国资产阶级已经产生,工人阶级已经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无产阶级,加上新生资产阶级又具有强权性、官僚腐败性、野蛮性和落后性,中国改革选择的资本主义又不是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的官僚垄断性质的资本主义,因此不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而且广大人民(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同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斗争事实上也十分激烈。因此,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私人有制出现并带来的私人雇用劳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应该首先消除不和谐的总根源。但是,中国共产党上层领导集团对此却没有明确的态度和认识。《劳动主体论》为消除中国社会不和谐总根源提供了思想武器。   =4)8a"7#.  
t]sk[  
其次,共产党应该利用至今坚持马列主义威望和政权力量,利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熏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觉悟,推行“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制”,终止中国走资本主义私人经营的道路和趋势,缓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使全社会每一成员都能尽快富裕起来。   i{}m 8K)  
[ (Y@  
六、“劳动主体论”讨论和“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施。    !v3d:n\W8  
s {*rBX8N  
第一要放弃过去“不争论”的作法,允许对中国改革应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进行争论,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共产党的性质与命运。争论的核心是:在市场经济和多阶级社会条件下,中国应该向哪里去,即应该选取什么样的(最佳)经济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建立和谐社会。对共产党说来,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才能坚持“三个代表”,实现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宗旨,从而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这就需要创立新的马列主义。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一种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都可接受的新的和谐理论,从思想上统一全国人民的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不起来的。《劳动主体论》与其说是新的马列主义,不如说它是调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和谐理论。   7 :\J2$P  
\/dOv [  
第二,要根据企业性质和生产特点,稳妥地积极地,有领导、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行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制度。首先在非垄断的国有企业中试行或推行,让试行或推行的企业全体职工民主选举企业的领导人,并自主经营。企业根据使用国有资产的多少,向国家交占用费。明确企业不吃国家大锅饭,但职工要吃企业的大锅饭。其次,明确推行“国家雇用劳动”的范围。只在少数国有(包括国家控股)垄断性企业推行“国家雇用劳动”。同时明确垄断企业是国家经营的企业,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国家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垄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企业职工(包括经理)不仅不能吃企业大锅饭,而且明确其同国家关系是雇用和被雇用关系,国家要同垄断企业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再次,对私人企业(不包括外资)选择性实行企业劳动者集体经营制,先从资源性和涉及垄断性的企业开始,其他私人企业根据其生产的产品是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和私人企业主的自愿程度逐步进行;最后,对小企业、小作坊和不适应群体集体经营的企业不搞。详细内容可参看《社会主义改革的选择——劳动者主体论论》和课题内容。  {v!w2p@  
%5L~&W}^"  
我在想,革命是不朽的!
顶端 Posted: 2008-11-18 18:55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共产主义理论研究

Total 0.029437(s) query 5, Time now is:06-17 19:45,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