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柏林危机中的核战争危险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C.C.P
级别: 反革命分子


精华: 1
发帖: 3794
爱心: 2905 点
金钱: 38096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133(小时)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10-11-07

 柏林危机中的核战争危险

0
柏林危机中的核战争危险 Wm|lSisY  
M;NX:mX9  
fh{`Mz,o  
r/sNrB1U"y  
    ●有一次天下着蒙蒙细雨,肯尼迪的科学顾问杰罗姆·威斯纳提醒他说,雨水将冲洗云层里的放射性物质,把它们带到地面。 C?Ucu]cW  
sGb{9.WK  
J;%Xfx]  
__@BUK{q  
    联邦德国人对西方国家行动不力感到气馁。柏林市长维利·勃兰特写信给肯尼迪,建议实行一系列更为激烈的反击措施。然而,他并没有提出派遣部队到东柏林去拆除路障之类的建议。肯尼迪答复说,边界封锁表明了苏联的决心,这种决心只有战争才能使之改变,但没有人认为“我们应当为了这点事而进行战争”。 GL JMP^p  
G`zm@QL  
    然而,为了鼓起联邦德国人的士气,也为了显示西方国家并不害怕苏联,美、英、法三国还是采取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军事行动。 mTh]PPo   
G j1_!.T  
    由于美国与西方盟国没有采取更多的行动,苏联和民主德国有些放心了。1961年8月18日,他们开始修建一道高1.5米,顶上设有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使边界可以长久地封锁起来。8月23日,民主德国把东西柏林之间最后几个过境点完全封锁起来。 2%> FR4a  
z=FZiH  
    回过头来看,赫鲁晓夫的想法就是把东西柏林完全隔开,让民主德国成为一个事实上的主权国家,巩固民主德国的经济地位,使之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欧洲对垒的桥头堡。 C7vxw-o|&p  
OTp]Xe/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会议上美、苏、英三国的协定,战后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但在这次事件中,西方的反应则是在事实上承认了两个德国的既成事实。从后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看,也正式承认有两个主权国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但是,西德人从来没有放弃两德统一的主张。 xpI wrJO  
*kVV+H<X|b  
    赫鲁晓夫最低限度的目的达到了。 .o8t+X'G  
{T8Kk)L  
    虽然柏林墙最终还是被拆毁了,但是,对于赫鲁晓夫来说,当时如果不封锁通道,又有什么好办法呢?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民主德国的技术人员和年轻人都跑到联邦德国去,而使民主德国成为一个养老院。正如赫鲁晓夫在下台后所说的:“把柏林城分成两部分,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历史造成这种不便,我们只得适应它。” +3`alHUK  
iUwzs&frd  
    柏林危机远没有因为“柏林墙”的建立而结束,双方军事对垒的局面时有发生。 zVD:#d% b  
':}\4j&{E  
    8月29日,西方军队在柏林的一些大街上演习,以鼓舞西柏林人的士气。次日,东柏林扣留一辆美国汽车,然后就有8辆美军坦克和5辆装甲车开到边界,炮口对准民主德国的警备队。后来,警备队被迫放还被扣汽车。 nie%eC&U  
+{>=^9%X  
    就在同一天,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将恢复大气层核试验。在今后几个月内将进行一系列百万吨级以上的核爆炸。他声称,恢复核试验就是要使西方国家震惊,使他们愿意就德国问题和裁军问题进行谈判,是迫使西方国家妥协的一种手段。当天,苏联在中亚细亚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ExM,g'7  
^GX)Z~  
从9月1日到11月4日,苏联至少进行了30次大规模的核试验,而且几乎全是在大气层进行的。赫鲁晓夫甚至在苏共22大上夸口说,他打算爆炸一颗5000万吨级的炸弹——它的威力比在广岛杀死10万人的那颗炸弹大2500倍,比人类历史上所有战争中曾经使用过的烈性炸药加在一起还大5倍。 Bf:Q2slqI  
e%6QTg5#  
赫鲁晓夫倒也不是完全在吹牛。1961年10月30日,苏联在新地岛爆炸了一颗威力为5800万吨当量的氢弹,这是世界核试验以来当量最大的一次试验。 a> )f=uS  
XM}hUJJW  
    美国对这种压力无法忍受。 i&k7-<  
<or2  
    事实上,早在7月份,盖洛普的民意测验就表明,60%的美国人主张恢复核试验,他们认为,只有以核制核,才能维护和平。国会原子能委员会要求研制体积更大、质量更好的核弹。有的人甚至一口咬定,苏联人正在西伯利亚地底下挖的大洞里偷偷进行核试验。8月初,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了一份立即恢复核试验的新建议。肯尼迪下令,着手进行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 a6H%5N  
P&q7|ST%N  
    在苏联恢复核试验后,美国的反应还是比较克制的。当天晚上,白宫发表声明说,苏联的行动“加剧了核放射性微粒的威胁,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危险”。这种核试验增加了“热核大屠杀的危险”,它“将引起全世界深切的关注和极大的愤慨。” - DCbko  
 9a kH  
    9月5日,肯尼迪对国务卿迪安·腊斯克说:“现在还不是谈判的时候,还为时尚早。他们决心把世界吓个半死,然后才开始谈判。他们感到现在火候还没有到,被他们吓死的人还不够多。” qVPeB,kIz  
m3ff;,  
    9月15日,肯尼迪下达恢复核试验的命令,并于当天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接着又在9月16日、10月10日和29日进行了几次核试验。美国进行这些核试验的目的,除了与苏联对抗之后,还在于改进战术核武器质量、增加核武器品种,通过小威力试验,为发展大威力核武器提供资料。 8D].MI^  
<1 pEwI~  
    除了进行核对抗外,肯尼迪也在考虑着解决德国问题的新办法。他知道,把重新统一德国作为谈判的目标,肯定是不现实的,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已经是事实上的两个国家。然而,他又不愿意因承认分裂而使分裂永久化。 h1{3njdr  
J=L5=G7(  
   10月份,肯尼迪对访问美国的芬兰总统科宁说,对分裂给以事实上的承认,“并不等于同意现状并使之永久化。你必须注意到柏林墙在西德所造成的悲伤心情。我们不愿由于使东德政权合法化和刺激西德的国家主义复活而扩散这种悲伤心情……德国已经分裂16年了,而且还将继续分裂下去。苏联正在冒不必要的风险,想使这一事实上的承认变成法律上的承认。苏联尽可以保持目前存在的分裂状态,休想说服我们赞同将这种分裂合法化并由此来削弱我们同西德以及西德同西欧的联系。” E e]-qN*8  
]HdCt3X  
    冷战结束后,东德事实上是被西德吞并了。这种结局对东德来说是福是祸,我们不去管它,因为这种感情也只能由东德的人民自己去体会,外人无权说三道四。但是,东德政府后来事实上放弃了德国统一的主张,这是极大的政策上的失误,因为这是伤害民族感情的严重事件。政治固然不能为感情所左右,但政治却是以人民的感情为基础的。这种基础一旦遭到损坏,那么,任何政治构想都是空中楼阁。空头政治是注定要被人民所唾弃的。 H:G1BZjq  
q9NoI(]e  
    经肯尼迪同意,《纽约邮报》的记者韦克斯勒写了一篇专栏文章,谈肯尼迪的战争与和平思想,并向苏联挑战,问它的报纸敢不敢转载。 Jl<2>@  
or]IZ2^n  
    文章说,肯尼迪是一个阔少爷,对于把财富看作战争的莫斯科宣传家来说,这是漫画的好材料。但是,“如果这种教条式的废话就是赫鲁晓夫先生的信念,那他就是发了疯,而我们大家也就注定要完蛋”。 iCyf Oh  
rH>)oThA#  
    文章还说,肯尼迪不会任人摆布,“对于在恐怖之夜幽居独处时他所面临的选择的残酷性,他已经有些处之泰然了”。“在这位总统看来,除了自由人的尊严以外,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协商的。”“我丝毫不怀疑他对合理解决世界问题的真诚而深切的愿望,这个世界在战争边缘上已经战栗如此之久了。苏联的报纸,请你们转载这篇文章吧。” Ewm9\qmg  
[r-p]"R  
    令人惊讶的是,苏联报纸在几天后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可见赫鲁晓夫是多么的自信。 zT[!o j7  
s79r@])=  
    肯尼迪出席了9月份举行的联合国大会。 >Se,;cB'/]  
LF7SS;&~f  
在出席会议之前,他召集顾问们,商讨讲些什么内容。在谈到恢复核试验的决定时,他说: >f'g0g  
%UM *79  
hEk$d.!}  
%bfZn9_m  
我们有什么选择余地呢?他们3次往我们脸上吐唾沫。我们总不能干坐着,无所作为。我们不得不这样干。可在我们提出禁止大气层核试验照会以后,苏联人进行了两次试验。第一次试验他们也许是停止不下来,但是第二次试验他们本来是可以停止的……这一切使赫鲁晓夫显得十分强硬。他接连取得一些明显的胜利—空间、古巴、8月13日,虽然我自己并不把后者当作是苏联的一次胜利。我想让大家感到他们已经追上我们了。第三次试验则是对我们照会的一个轻蔑的回答……总之,决定已经作出来了。我并不是说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天晓得!但是这决定已经作出来了。 (ik\|y% A  
};g"GNy  
6^Sa;  
c)tfAD(N8x  
     9月25日,肯尼迪在联合国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演说,他提出了美国的核计划,“我们向苏联提出挑战,目的不是为了进行一场军备竞赛,而是展开一场和平竞赛:一步一步,一阶段一阶段地共同前进,直到确实取得全面彻底的裁军为止。” FN; ^"H  
<t,x RBk  
    肯尼迪的这一番表白,到底是真是假,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不过,他倒是如实描绘了一幅核恐怖的景象: Sc   
XUw/2"D'?  
Tf)*4O4@'  
FC*[*  
今天……所有的男女和儿童都生活在达摩克利斯的一柄核剑之下。这柄核剑由最细的线悬挂着,这根线随时都可能由于意外事件、估计错误或神经错乱而被人割断……除非人类在社会和政治发展方面的进步能与武器和技术的进步并驾齐驱,否则,我们的巨大力量就会像恐龙一样,变得无法加以适当的控制。而人类也就会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 _ J[  
Z6pUZ[j,  
B ZxvJQ  
|)81Lz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肯尼迪认为“合乎逻辑的起点是,签定一项禁止核试验的条约,进而一步步推进世界和平进程。” :L;a:xSpn=  
j.kG};f  
    肯尼迪倒是一直关注着核禁试问题。 !Uc T RI  
H|D.6^  
    早在1956年竞选期间,他就说:“我以为,美国应带头使核试验告一结束。而且我还认为,我们有责任这样做……因为我们是唯一在上次战争中进行过原子战的国家。同时,也因为这将是防止把这种炸弹扩散到其他国家的最好的办法。” =2 kG%9  
x m@_IL&P  
    1959年,肯尼迪在参院作了“导弹差距”的演说,呼吁美苏就核禁试进行谈判。 \;-|-8Q  
W%)Y#C  
    1960年,作为总统候选人,肯尼迪保证:美国不首先恢复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也不恢复地下核试验,直到他花时间“用尽了一切合理的机会”去谋求达成协议为止。 s@DLt+ O5  
cAc@n6[`3  
    当肯尼迪成为总统之后,他担心恢复核试验会使苏联人赶上他们,同时也为大气层中放射性微尘带来的危害感到担忧。有一次天下着蒙蒙细雨,他的科学顾问杰罗姆·威斯纳提醒他说,雨水将冲洗云层里的放射性物质,把它们带到地面。肯尼迪望着窗外说:“你的意思是说,这雨水里就有那些东西吗?”回答是肯定的。肯尼迪继续看着窗外,无可奈何地说:“我们试验,然后他们试验,然后我们不得不再进行试验。就这样,核武器越积越多,直到有人开始使用它为止。” ?rIx/>C9  
d| {r5[&  
    然而,作为总统,他于9月15日下令恢复核试验。 BB'OCN  
]_f<kW\1*  
    在联大会议上,他首先要求否决苏联监督禁试的“三驾马车”的原则。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当时操纵了联合国,“三驾马车”原则最终被联大投票否决了。 M[uA@  
+MLVbK  
    或许由于苏联在联大中的失败,或许由于赫鲁晓夫的最低限度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许由于中苏论战正酣,赫鲁晓夫在苏共22大上长达6小时的报告中说:“西方国家对局势表现了某种理解,并倾向于谋求德国问题和西柏林争端的解决”,因此,“我们将不坚持一定要在1961年12月31日前缔结对德和约。” EP+J N  
:aQt;C6Z>  
    危机就这样开始缓和了。 KdlQ!5(?X  
Z<phcqEi8  
    然而,就在苏共22大开幕之日,民主德国要求着便装的盟国人员在进入东柏林时,必须向民主德国警察出示身份证。他们检查的对象是美国驻柏林使团的副团长莱特纳。结果,莱特纳在上了刺刀的美国士兵和坦克的护送之下通过民主德国的检查站。 Wm3X[?V  
UDni]P!E  
    10月25日,为了抗议民主德国当局的新规定,美国又一次派出有武装警察护卫的车辆通过检查站。10辆美军坦克耀武扬威地停在靠近这个检查点的西德一边,英法部队也开到边界。 C $JmzrE  
km40qO@3  
    10月27日,苏联出兵帮助民主德国,把坦克开到离边界100米以内的地带。双方部队相持不下。 -(#iIgmP  
Uwi7)  
    正在出席会议的赫鲁晓夫对苏军驻德总司令科涅夫元帅说:“我看你还是命令我们的坦克掉头从边界开回来好。不要叫它们走得太远。只是把它们再开到支路上使人家看不见就行了。我肯定在20分钟之内,或者在他们接到命令的任何时间内,美国坦克也会开回去。只要我们的炮筒还对着他们,他们是不能把坦克调转回去的。他们自己已陷入了困境,并且不知道怎样才能摆脱出来。我相信,他们正在找出路,那我们就给他们一条出路吧。” }{"fJ3] c^  
gdoLyxQ  
    10月28日一大早,苏联的一些坦克撤退了。30分钟以后,美军坦克也撤退了。 A9JdU&  
_[y/Y\{I  
    这场对抗就这样结束了。 9K&:V(gmw  
p^_yU_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的日子也不好过。西方一些国家要求肯尼迪采取强硬的对苏路线,特别是法国,戴高乐总统坚决反对与苏联进行谈判。而最大的矛盾还在于波恩政府与华府之间。 :eg4z )  
rbCAnwA2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不断地抱怨美国行动不力,又不断要求新的保证,这使得肯尼迪很不耐烦。他有一次说,这简直就像一个妻子每天晚上都问她的丈夫:“你爱我吗?”而当她的丈夫不断重复说爱她的时候,她却还要问:“你真的爱我吗?”接着,还要派侦探去盯他的梢。 {GO#.P"  
Z<4AL\l 98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肯尼迪于11月16日在西雅图慷慨陈词,希望美国公众认识到当前国际生活的现实问题。他说,柏林问题的误判既不会导致胜利,也不会导致失败,承认这种前景将是“国家是否成熟的一个考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美国既非无所不知,又非无所不能,因此,美国也没有一个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他指出两个集团“虽然观点完全不同,但却有相同的信念”,都认为“我们只有两个选择,绥靖或战争,自杀或投降,羞辱或毁灭,要么赤化,要么死亡”。他说,一方面有一批人在促使“走投降道路,姑息我们的敌人,损害我们的荣誉,以任何代价去求和”;另一方面却也有一批人鼓吹“走战争道路,把谈判等同于让步,把僵硬态度当成坚定性”。他指责这两个集团都没有能力担负“遥遥无期的斗争的重任”,他们对美国“长远的生存能力和取得成功的能力”缺乏信心。 ;\l,5EG  
x;')9/3  
    由于肯尼迪实行了现实主义政策,赫鲁晓夫宣布取消缔结对德和约的最后日期,柏林危机逐渐消失。 e$pV%5=  
ZW}_Q s  
    随着冷战的结束,东德于1989年11月9日宣布解除旅行限制,柏林墙被推倒,东德人大批涌入西德。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中最具历史影响的重大事件之一。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砸在柏林墙上的第一锤宣告了苏联的终结。” X$pJ :M{F$  
g[t [/TV   
    柏林危机表明,在这场较量中,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不分上下,但是赫鲁晓夫当时不愿承认这一点。他的妥协,表明苏联1961年争霸的目标失败,这促使他在导弹外交方面冒更大的风险,这就是一年以后的古巴导弹危机。
顶端 Posted: 2008-10-14 14:23 | [楼 主]
卡达尔
华约政协中央候补常委 苏共中央委员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红旗勋章 第一枚荣誉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一枚三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 第一枚红星勋章 二级卫国战争勋章 近卫军证章 苏联武装力量大将
级别: 中央理事


精华: 6
发帖: 7984
爱心: 3966 点
金钱: 17650 卢布
好评度: 1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1245(小时)
注册时间:2008-08-17
最后登录:2024-05-25

 

当时确实是东德在经济民生上比西德差一点
无可救药的民族主义分子,不服的咬我啊!靠!
顶端 Posted: 2008-10-14 15:37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Total 0.018718(s) query 6, Time now is:06-01 22:05,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