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 Pages: ( 1/3 total )
本页主题: 中国:奇迹的黄昏(系列贴)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angliang198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主席团委员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内务部长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3089
爱心: 1663 点
金钱: 32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2-02
最后登录:2021-08-19

 中国:奇迹的黄昏(系列贴)

0
中国:奇迹的黄昏 ~R`Rj*Q2Y  
袁剑 著 O|#N$a&_N  
封面题记 ,/.U'{  
_9Pxtf  
——主说,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很少 fIrl?X']  
F&{RP>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NLe+  
- 2 - gTI!b  
序:绝望的思想............................................................................... 4 Vb|;@*=R&Q  
第一章 飞向应许之地.................................................................. 6 ^wL n  
一、改革:阳光灿烂 U] 2fV|Hn  
二、蹒跚之旅 e*O-LI2O  
三、后改革时代 DRldRm/  
第二章 改革死了....................................................................... 23 9aLS%-x!+  
第三章 新阶级,旧景观.............................................................. 38 \]y4e^FZZ  
一、农民,被隔离的底层 q!iMc  
二、悬空的阶级:塔吊上的农民工 G)(\!0pNZ  
三、工人,关键的少数? x+V;UD=mH  
第四章 谁在治理中国.................................................................. 62 ],*^wQ   
一、中产阶级幻觉 zj!&12w%3  
二、谁在治理中国 >*xa\ve  
第五章 财富到哪里去了.............................................................. 81 nwwKef(  
一、滚烫的土地 5XO eYO{  
二、向市场阶级寻租 j1!P:(  
三、宁赠友邦 FHNK%Ko  
四、锈蚀的团结 V?g@pnN"  
第六章 坏帐如虎(或者金融之劫).......................................... 90 2.I'`A  
一、奇迹背后的坏帐之劫 #1MEmt  
二、虎患何时休 Wsn}Y-x  
三、钢丝绳上的平衡 ^*7~ Wxk5  
四、流失的信用 s*R \!L  
五、困局与赌注 j@c fR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32_{nLV$[  
- 3 - T-Od|T@[  
第七章 悬崖边的增长................................................................ 106 zu<8%  
一、高投资背后的政治理性 X-oHQu5  
二、财政极大化 &9CKI/K:  
三、隐蔽的计算 {(}Mu R  
四、褪色的市场 v1hrRf2<  
第八章 官僚之门....................................................................... 127 o C]tEXJ  
一、谁支付信用? r7tN(2;5  
二、新经济:官僚所有制 {~*aXu 3  
三、老鼠仓 GW ]E,a  
四、官僚抽水机 [\o+I:,}wi  
第九章 迷途全球化................................................................... 143 R jO9E.nm  
一、野蛮的力量 =e7,d$i  
二、巨人的泥足 WZk\mSNV  
第十章:寂静的巨变................................................................. 152 ICNS+KsI  
一、寂静的巨变 &Mset^o  
二、狡猾的博奕 ^}XKhn.S'  
三、“核心”可以走多远?  \Vis  
四、软抵抗:官僚的狂欢 &"dT/5}6  
五、危险的大众? >3H/~ Y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xF)AuGdp\  
- 4 - /K mzi9j+  
序:绝望的思想 {~g(WxE  
这又是一本不太可能出版的书,之于我,这种经历已经是第二次了。奇怪的 Lc>9[! +#  
是,我似乎并没有特别的不快。一是因为我可能早已经习惯了中国对思想著作特 (>qX>  
别苛刻的出版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我对这本书本身的价值发生了深刻的怀疑。 M\wIpRD,  
如果有可能重写此书的话,我肯定会做出重大的修改甚至推倒重来。但我也知道, +"Pt?k  
即便如此,在最后一刻等待我的,仍然将是彻底的绝望。当然,这不是对自己的 S7-ka{S  
绝望,而是对人类思想及人类认识能力的一种终极的绝望。如果喜新厌旧是人类 Jji~MiMn  
天性的话,今是昨非就是所有思想的本性。 z/*nY?  
《奇迹的黄昏》的绝大部分写就于2004 年。就其主题而言,是我前一本同 *|n::9  
样未能出版的《中国的变局》修订本。《中国的变局》完成于1995年,那时我还 W_EM k  
是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中国改革本身的面貌和结局也远远没有清晰的呈现出 ^7`"wj14  
来。十年之后,当我重新落笔的时候,中国的情况几乎天翻地覆,而我自己也已 P5;LM9W  
经进入越来越迷惑的不惑之年。所以,说是对《中国的变局》的修订,但实际上 (7RxCo=X  
却几乎是完全的改写。 2e}${NZN  
多年以来,中国问题一直是我的思想职志。中国问题的巨大复杂性一方面给 w=I' CMRt  
我带来了空前的精神折磨,另一方面却使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知识吸引力,成为一 q #f U*  
个思想黑洞,让我们不断地飞蛾扑火。对我个人的精神生活而言,这本书的大部 Q]_3 #_'  
分意义可能就在于:在不断的折磨与扑火之间所获得的那种生命的张力。当然, p*10u@,  
对中国人在中国改革中的命运所寄予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可能是本书的另外一个 lAsDdxB`  
精神源流。中国改革是一场滔天的洪流,所有中国人的命运都为之巨变。无论是 ,s'78Dc$  
幸运儿还是失意者,也不管是登峰造极的英雄还是命运凄惨的弃儿,都是这场巨 ^/ K\a ,  
大历史活剧的一部分。他们的命运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同情、去感同身受。在这 j(|G) F  
个意义上,这本书是献给他们的。 i/rdPbq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无法站在那些现实主义者的立场上来评价这场改 eTI<WFRc_  
革。所以其中的批判性在所难免。在群星闪烁的夜晚,我时常仰望星空无限感慨: [@ ]f@Wd  
自诩为无所不能的人类为什么就发明不出一种人人都幸福、人人都快乐的文明? Bcx-t)[  
这种肯定会被智者讥讽为幼稚的慨叹,在我这里却始终挥之不去,如影随形。或 73/kyu-0%  
许,这个问题只有上帝才能回答。但这同时透露出一个相当残酷的事实:人类离 jB]tq2i  
真正的智慧还有何等遥远的距离。或者,这根本就是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如果 D_GIj$%N[  
读者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特别希望他们不要忽略了本书的这样一种精神气质。 EG5'kYw2  
就在我写作这篇序言的时候,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的林 W1X\!Y  
行止先生宣布改宗:从一个自由主义者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我相信,中国绝大 q<>  
多数弱智的自由主义者都会为此惊奇得张大嘴巴、跌碎眼镜。作为一个早期的自 nG;wQvc  
由主义者,我非常能够理解林先生心中的那份煎熬和彷徨。只不过,我不会像它 }$W4aG*[  
那样随便抓住一根稻草,就开始自我的精神救赎。 JZp*"UzQr  
最近几年,在朋友闲聊的场合,我反复唠叨的一句话是: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xq:.|{HUk  
知识和逻辑是人类发明的,其中永远隔有一堵神秘的无知之幕。换句话说,我们 s8| =1{  
根本无法达成对这个世界的完全理解。而这种不完全理解,实际上将我们置于了 DG8LoWZ  
一种完全无知的状态。就像人类所面临的唯一确定性是死亡一样,思想面临的唯 OL]^4m  
一确定性则是无知。对于一个以思想者自我期许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洞悉了这 F_ ~L&jHP  
一结局更加不堪的呢?对于我来说,这几年几乎已经陷入不能写,不能说的境地, $AAv%v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dl>  
- 5 - i^9PiP|U  
因为我知道一写就错,一说就错。 3Oy-\09  
人类因思想而生,也因思想而死。所以,我特别羡慕那些纯粹的某某主义者, !j8h$+:K  
无论他们是自由主义者,还是社会主义者,也无论他们是年轻的追随者,还是年 (yFR;5Fo  
迈或故去的祖师爷们。不是因为他们“知”着,而是因为他们“生”着。虽然他 qO=_i d  
们之中绝少有人意识到,他们的“知”不过是一种信仰,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他 *F+t`<2  
们的生命却变得盎然。他们因思想而生,因思想无限展开的可能性而生。而在我 ^5TSo&qZ  
自己这边,却是另外一幅黄昏景象。思想之门因我对思想的绝望而逐渐闭合,生, (: IUg   
也变得如此沉默和萎缩。如果可能,我愿意匍匐在主的脚下,任其主宰和驱策, YmM+x=G:  
成为它的一部分,并最终达到对生命和世界的全部理解。但是我知道,主的门不 96aA2s1  
会向我打开。因为我们是异教徒,理性主义早已经将我们放逐到了不能返回的地 .3Nd[+[  
方。事实上,自启蒙时代以来,我们就被所有的确定性放逐了,它任我们在无边 u7>b}+ak&  
无际的可能性中游荡、飘浮,像一群孤魂野鬼。然而我了解,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UhCE.# U  
最后,我要感谢我所有的读者,尤其是我的太太,正是因为他们持续的关注 RQI?\?o  
和鼓励,才使我在对人类思想极度悲观的状态下完成了此书。要感谢的人有很多, jR@j+p^e  
包括我的父母,我所有的朋友,他们对我的养育和友谊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精 H{'<v|I  
神资源被包含在本书之中。这本书同样献给他们。 ]trVlmZXH}  
袁剑 P  F!S  
2008年仲夏于南京 ^Ye i9bXl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0bxB@(NO  
- 6 -
“我们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人怀着信心,举着战无不胜的列宁主义革命旗帜,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以稳健的步伐向新的胜利前进!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顶端 Posted: 2009-01-09 20:46 | [楼 主]
tangliang198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主席团委员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内务部长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3089
爱心: 1663 点
金钱: 32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2-02
最后登录:2021-08-19

 

第一章 飞向应许之地 @e GBF Ns  
1978年12 月15日,一批白发苍苍的文革幸存者,在经过了一场长达36天 cS9jGD92  
的马拉松式的政治辩论之后,重新夺回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权。在紧接着召开  3}8o 9  
的中央全会上,这批老人将那些被他们称作极左分子的文革受益者们,决定性地 0O>ClE~P  
驱逐出了中国的权力核心。几天之后,华国锋——这场政治角逐中的最大输家, e@ZM&iR  
以无可奈何的姿态代表他的对手们(这多少是有点荒诞的画面)宣布:中国共产 mQ"uG?NE  
党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随即,290名代表起立、鼓掌。这就是 mA+:)?e5~  
被史家几乎一致公认为中国现代史上重要转折点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此时, 4$pV;xV  
无论是那些失意者,还是那些随声附和的鼓掌者,甚至包括这个进程的实际导演 2icQ (H;  
者邓小平本人及其同事们,恐怕都没有想到,他们启动的这场变革将如此深远的 ~BmA!BZV`  
影响他们的后代,并彻底改变中国的面目。自此以降,中国的这一段现代史被称 U\tx{CsSz  
之为“改革”。 M lR~`B}m  
从1978年的那个冬天到现在,中国改革已经走过了25年。无论是作为一个 yW= +6@A4  
时代的精神主题,还是作为一场范围广大、无所不在的实验,“改革”都是这25 {XmCG%%L  
年无可争议的核心价值。而就其实际的动员范围和对中国普通人生活的深入程 ]>VG}e~b  
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只有毛泽东的革命可与之媲美。虽然它表面上远没有毛式革 SI+Uq(k  
命那么浪漫和富有戏剧性,但它对13 亿中国人的裹胁力量却丝毫也不逊色。也 ~s'tr&+  
正是因为这种力量无形但却强大的钳制特征,中国改革似乎还远远没有得到清醒 ")STB8kQ  
的反思。25 年,正好是一代人的时间,历史也匆匆赶到了另一个纪元的开端, znwKwc8,  
当我们还未来得及仔细咀嚼这场不断向前的改革风暴的时候了,中国的种种现实 jTcv&`fAz  
已经在不断提示我们:该是我们解构“改革迷信”的时候了。 % (y{Sca  
从今天开始回溯,中国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m%`Di!E  
改革:阳光灿烂 ;x/eb g  
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种全会,到1984年中国正式开始城市改革, A,cXN1V  
是中国改革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一时期,以农村改革为轴心的中国改革激活了中 /GC&@y0yi  
国农民巨大的创造热情。短短几年之中,中国农民凭借他们争取到的毫不起眼的 Y -a   
自由,迅速缔造了神奇的经济进步。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进步,其与旧时代物质 j/d}B_2  
极度匮乏的记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这几年经济上的进展放在一个更长远的历 h7UNmwj  
史之中看,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其对中国日后改革所形成的强大推动力则无论 (jDz[b#OPz  
如何不能小看。因为正是这种从无到有在个人效用上的强烈对比,使中国人第一 fyb;*hgu  
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改革的魅力。这一点,相信任何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 ! I0xq"  
会感同身受。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真空中突然坠落的普通中国人,第一次发现了 Pp tuXq%U  
世俗生活的巨大吸引力。与此同时,被紧紧禁闭了30 年的国门徐徐打开,伴随 SULFAf<  
着深圳、珠海等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国与外部世界被人为割断的联系开始 JN|6+.GG  
恢复。特区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这扇窗门一经打开,就再 _o$jk8jOjW  
也不曾合上。这个在中国自己土地上建立的“外部”世界,为注定要具有强烈开 Z%qtAPd  
放特征的中国改革创造了一个顽强的生长点。后来的历史证明,特区所具有的这 aY>v  
种独立地位,不仅使它获得了某种抵抗意识形态干扰的天生免疫力,而且也使其 mnsl$H_4S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2.Qz"YDh =  
- 7 - nJ2x;';lA  
屡次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蓄势头的发祥之地。特区的建立与生存在中国的改革和中 QE\ [ EI2  
国的开放之间制造了一种特殊的张力,中国人不仅可以借此看到外部世界,也可 zR^Gy"  
以借此“体验”外部世界。事实上,在中国普通人那里,特区的生活方式以及物 96(Mu% l  
质丰裕一直是中国改革合法性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特区对中国改革合法性的掩 Tz,9>uN  
护作用一直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逐渐衰落。 M>]A! W=  
成功的农村改革(包括乡镇企业的初步生成)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确立, L!If~6oD(  
是这一时期中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不仅为后来若干年的中国许速经济增长 m"iA#3l*=  
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物质上的基础,也为中国改革提供了稳定的合法性资源。我 j,+]tHC-  
们甚至倾向于认为,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够在80 年代末期摧毁性的政治风暴中幸 @I`^\oJ  
存下来,完全维系于这两方面所取的初步但却显而易见的成就。 tO3R&"{  
显然,这是一个共赢的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这个进程中获得了经济上初 o6k#neB>=.  
步但却至关重要的改善。在这个时期,中国农村与中国城市的收入差距迅速从 |j`73@6   
2.5倍缩小到了1.8倍、考虑到农村人口在中国的比例,以及城市人口生活品质 .PUp3X-  
的绝对改善,中国人的欢乐情绪是在是其来有自。很多人喜欢用帕雷托改进来描 K8sRan[4}  
述中国的改革,在中国改革直到今天的全部历史中,1978年到1984年这几年, Ptv'.<-  
无疑是一段最完美的帕雷托改进。走出毛泽东时代充满乌托邦色彩的精神世界, #;j:;LRU  
改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对改革的乐观情绪相互感染, 5o dT\>Sn  
并在中国社会中被普遍的确立起来。人们对改革的迟疑烟消云散。这种乐观情绪 f|~{j(.v  
透过一个个在中国城市中悄悄流传的关于“万元户”的故事中被清楚的表达出来。 !ka* rd  
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这种故事在当时的刺激性并不亚于今天的比尔·盖茨或者 7PX`kI  
巴菲特。何况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几乎从未有过财富概念的中国呢?这些故事虽 4?'vP'  
然多少带有人们的嫉妒情绪,但更多的则是透露出了中国人对个人前途的憧憬和 7t:RQ`$:  
自信。人们对改革所带来的乐观未来深信不疑,似乎一切都将水到渠成。许多人 1 &9|~">{C  
甚至认为,他们要做的,便是坐等改革的奇迹在自己身上发生。 EyE#x_A  
受到经济进步以及由此产生的普遍的民间乐观情绪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内的 _xp8*2~-  
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毛的旧部及思想信徒所组成的传统左派的彻底 Z)#UCoK!c  
失势,使一个以邓小平为中心、以胡耀邦,赵紫阳为前台人物的党内改革派集团 w31Ox1>s  
迅速成形,并影响日增。中国共产党内第一次形成了一个实力强大,以市场经济 0B]q /G(  
为主要取向的改革派。在这个时期,改革已经成为主流,改革精英分子不仅在党 9_?xAJ  
内掌握了主动,在中国民间也声誉日隆。当时一句妇孺皆知的顺口溜“要吃粮, y(p_Unm  
找紫阳”生动的反映了中国民间对这批改革精英的支持和期望。毫无疑问,这是 Z,.Hz\y1D  
改革派在一路顺风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与邓小平有着政策分歧的另外一些党 ^Fco'nlM  
内精英似乎还处于集结阶段,这批人经常被外界习惯和简单的称为“保守派”。 ^!&6 =rb  
此时,这批人很难有力量阻挡邓小平的改革,也无法推出他们的前台人物。准确 Y#ZgrziYM  
说,中国80 年代被称为保守派的党内精英,实际上是在生存在邓小平改革的缺 Gs,:$Im  
陷中,其派系边界也是随着社会问题的逐渐暴露而变得明晰起来的。所以在邓小 Zp9. ~&4o-  
平的改革还没有露出关键的破绽之前,这批精英分子很难找到发挥的舞台。在 \:WWrY8&  
80年代早期,显然还不是这些人表演的合适时机。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 %'=*utOxy  
中共保守精英的基本经济主张是完善而不是改变旧有的计划经济模式。我们会看 Dp ](?Yr  
到,在不同的时期,保守这个词的基本含义将会有很大的区别。有很大的区别。 i.vH$  
与党内改革派的迅速崛起相呼应,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 o3fc-  
的改革集团也开始异军突起。他们既是中国初期改革的产物,又是改革在中国民 3 c=kYcj  
间最有力的响应者。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知识界一直是改革最为显眼, o[Jzx2A<  
也最强大的推动集团之一。虽然也有多次校园运动具有独立批评政府的倾向,但 E5bVCAz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KkA)p/  
- 8 - }|kFHodo  
从总体上,这一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改革积极拥护者的姿态出现的。在 |h\7Q1,1~2  
当时,作为一个没有分化的信仰共同体,中国知识界无疑是中国改革最热情洋溢 5*pzL0,Y  
的鼓吹者。最能体现这种热切和兴奋的,莫过于1984年在建国35周年的庆典上, bx8](cT_  
北大学生自发打出的那一幅著名的横幅,上面写着“小平,你好!”。这一方面体 3N2d V6u  
现了当时中国民间与中国改革派那种精神上的亲近和契合,也反映了中国知识分 vt|R)[,  
子在当时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 &vp KBR ^  
无疑,这是一个充满快乐与期望的时代。在当时的中国,领袖、精英与大众 qq| 5[I.?  
无论在情绪上还是在意见上都达成了罕见的统一。他们被一种前现代社会天真的 U%nkPIFm  
乐观扭结在一起,人们仿佛已经触摸到了一个新时代的胎动,不,它几乎就是事 P2-&Im`+  
实。中国,正沐浴在改革的灿烂阳光之中。 }aVZ\PDg  
蹒跚之旅 g"evnp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所有这一切对改革的乐观态度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 ,_Z(!| rW  
础上的:改革的逻辑还没有来得及与旧体制的逻辑发生摩擦。改革,是在旧体制 "d_wu#fO)  
早已山穷水尽因而也就形同虚设的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的,所谓特区也不过是旧的 5QMra5Nk  
行政体制无法顾及的管制边缘。当与传统经济体系以及政治权力联系紧密的中国 >%j%Mj@8q|  
城市仍然没有与改革产生正面冲突的时候,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这一时期,中 s{Z)<n03  
国城市更多的是在享受农民创造的改革奇迹,城市人不再为日常生活用品的极端 L=4+rshl!_  
短缺而忍受排队的折磨,也不再为基本食品的匮乏而担惊受怕了。换言之,作为 5 8bW  
传统经济体系政治基础的中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还没有感受到改革将给他们 F~mIV;BP  
带来的心理及现实利益上的巨大压力。城市,还远远没有苏醒。中国人仍然是作 (90/,@6 6l  
为一个没有被经济利益分化的同质群体来理解、支持改革的。中国改革,正一路 ,yYcjs!=o  
顺风。 ZD]1C ~)  
然而,在快乐的表象之下,改革与生俱来的利益调整逻辑必然会发生作用, lT^su'+bk  
人们的快乐情绪很快将会受到考验。 y2G Us&09  
1984 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这实际上意味着,以胼手胝 aixX/se  
足的自由为基本特征的农村改革,其效果已经释放到了顶点。后来的事实也证明, ?l0Qi  
中国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缩小了的收入差距在这个时候又一次开始拉大,这个趋势 Xo34~V@(  
一直持续到20 年后的今天。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国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更为 WEimJrAn  
艰难的阶段。直到1992 年那个具有戏剧性的春天,这个阶段才以令人惊异的方 * j%x  
式宣告结束。从总体上说,这个阶段的中国改革具有令人困惑的两面性。一方面, ]dpL PR  
第一阶段的改革成果继续发挥作用,普遍的收入提高以及对外开放领域所取得的 >X*tMhcb  
进展创造一个个让人目不暇接的消费浪潮,家用电器等象征现代生活品质的消费 `<C<[JP:o  
品开始快速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大多数中国人都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 >.iF,[.[F<  
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城市改革开始误入歧途,而以此为起点,各种政治、经 hzqJ!  
济和社会矛盾开始积累。对以权谋私的不满以及通货膨胀所引发的忧虑准确折射 6Yj{% G  
了当时中国人的疑惑。实际上,对于中国改革来说,腐败和经济的不稳定现在还 Q5+1'mzAB  
仅仅是开始。就城市改革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而言,1984 年之后的改革很难 ?nd: :O  
称得上是成功的。虽然经济的高增长仍然在持续,但增长与改革并不是一码事。 Gmz^vpQ]t  
这一点,今天的中国人已经看的越来越清楚。 J?QS7#!%  
第一阶段的农村改革在传统的农业领域释放出最后能量之后,农村改革选择 5I622d  
了另外的突围方向。中国农民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胆量选择增加收入的新途径—— AG N/kx  
乡镇企业。以乡镇企业刀耕火种般的原始与城市工业的先进性较量,结果本来是 { qNPhi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4I$Y(E}  
- 9 - +3)r szb72  
注定了的。但在那个阶段,乡镇企业却取得了魔术般的胜利。许多人曾经以技术 L=r*bq  
落后、污染严重、经营手段卑劣,将乡镇企业描绘为当时的负面典型,但他们却 2*|T)OA`m,  
实实在在地赢得一场不该赢得的竞争。分布在不为人知的广大乡村星罗棋布的乡 %=`JWLLG  
镇企业宛若一个个准备向城市发起最后冲击的堡垒,将中国城市紧紧包围起来, ?l0eU@rwQ  
而城市却依然深陷于改革的歧路上难以自拔。毋庸讳言,乡镇企业在经济上具有 zfeT>S+  
明显的浪费特征,但这不能掩盖乡镇企业在体制本质上的革命性。中国企业改革 ]ordqulq1  
的这种路径迂回本来是不必要的,但却没有避免。这一点与当时的中国政治中潜 iVXt@[  
在的投票结构是分不开的。在这里,中国改革的政治逻辑开始发挥作用。这一场   Q.g/  
竞争的最后结果强烈暗示:迟至1992 年,中国改革中最积极的因素仍然是中国 z%82Vt!a5  
农民。中国农民仍然在体制许可的最大范围内创造他们的奇迹。由此我们也可以 Lgg,K//g  
看出,自由可以在什么程度上激发伟大的经济创造。可以想象,到现在为止,还 $.SBW=^V  
会又许多中国城市人不能理解,那些皮肤黝黑、憨厚笨拙的农村人怎么在突然之 _QPqF{iI  
间就赢得了这场战斗?对这个秘密,一位乡镇企业家用他浓重的苏南口音对我解 &|/_"*uM  
释:城里人实在是享福享惯了。正是这位企业家,为了推销一个产品竟然可以把 *; Jb=  
客户单位的八个正、副局长局长全部拜访一遍。 zR"c j  
与乡镇企业凯歌高奏同时发生的另外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是对外开放在内 ANM#Kx+  
容及地域上不断扩展。对外开放由点及面,从几个孤立的经济特区延展到广大的 P!eo#b^S  
沿海地带,又一次再现了中国近代史曾经出现过的“沿海中国”格局,成为中国 : uncOd.  
最近一轮改革开放的又一片稳固的根据地。沿海中国不仅引进了外来商品,也开 oN7SmP_  
始舶取外来文化、精神和制度,并在沿海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值得注意的 k{}>*pCU  
是,对外开放与中国农村改革在沿海地带的结合,不仅是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找 +1ICX  
到了升级换代的出口,更广泛的加入国际竞争,也使中国本土的自由经济在眼光 oJ74Mra  
及意识上开始脱胎换骨。或许,更有战略意义的则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成分由于 m\L`$=eO8  
这种结合得到了一个更加稳定支撑点,从而成为独立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 ->sxz/L  
量。在90 年代中期,几乎在有中国大城市的市场中,人们都能感受到这种不断 O *sU|jeO  
增长的力量。主要的国产家用电器品牌几乎全都是这类沿海乡镇企业与外资某种 3e_tT8  
结合的产物。诸如广东顺德、福建石狮这类从前默默无闻的地名,在一夜之间为 $C4~v  
中国的城市消费者所耳熟能详。 4l$OO;B  
在中国改革的整个第二阶段,中国的人口流动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基本方向, $TI^8 3  
一是在农村的就地流动,即大量农民在本地从农业转向乡镇工业;另外一个则是 s^wm2/Yw  
内地向沿海地区流动。乡镇企业吸收就业人口数量自不必说,仅珠江三角洲一带 ] G&*HMtp  
所吸纳的剩余劳动力就达到1000 万之谱。用人口流动的趋势来描绘这一阶段中 O$,F ga  
国的增长轴心是非常贴切的。这种增长的奇特的动力分布与中国城市改革的长期 7*!7EBb  
停滞了鲜明的对照。不幸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的改革仍然是农民的改革, XcVN{6-z  
其增长仍然主要是下层阶级用汗水创造的增长。 'NEl`v*<P  
1984 年.中国全面的城市改革错误的选择了“放权让利”的模式,这使作 u\]EG{w(  
为中国改革一项核心内容的城市改革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泥潭。由于“分权让利” B>,e HXW  
的绩效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加以衡量,所以其饱受争议和最后无疾而终的结局是可 \Z[1m[{  
以预料的。不过,这种“放权让利”的模式却在“改革试错”的鼓励下不断得以 4ax{Chn  
深化。虽然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也取得了同步的经济增长,但并不能说明“放 vrnvv?HPrR  
权让利”模式的成功。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在国有企业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却 ?[ xgt )  
创造资产负债率的更快增长,这个比率到九十年代初期已经达到了80%以上, kA:mB;:  
如果考虑到国有企业普遍低下的现金流贴现能力,国有企业实际上已经危如累 j9p6 rD  
卵。当然,国有企业在这个时期还创造其他指标的快速增长:快速增长的亏损额 <^5!]8*O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oP&/>GmXL  
- 10 - x[(6V'  
(这全部需要一国家税收加以弥补)、快速增长的次品及存货比率。一个县级供 &9L4 t%As  
销社在清点存货时井然发现,他们的仓库中还有20 年前生产的毛巾,只不过一 (Rw<1q`,  
拎起来便碎成一片一片的。荒唐的是,这些存货都仍然被计入企业资产的。国有 Joow{75K  
企业财务约束的松弛及资产质量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所有这一切不过是要提示 yqT!A  
人们:在增长的表象背后,国有企业正在制造着巨大的外部不经济。这种“外部 uoS:-v}/Y~  
不经济”是不是足以抵消或者超过国有企业同期的贡献,我们无法在数量上加以 V(MYReaPC]  
衡量。但有一点却是明确无误的,那就是,直到20 年之后的今天,国有企业仍 +V3mF_s|z  
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痛苦难题,而其在银行中堆砌出的如山坏帐正在成为威胁中 IiU> VLa  
国经济稳定的定时炸弹。这不啻于说明,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改革 v"USD<   
处于实际上的停滞阶段。 7'G;ijx  
由于国有企业在传统政治体系中本质上的官僚特征,所谓“放权让利”实质 U\KMeaF5e-  
上是传统官僚体系内部的一种权力重新分配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这次改革与前 8tj]@GE  
一阶段农民的自发改革不能同日而语,与市场经济所必须具备的权利精神更有云 j#l=%H  
泥之别。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改革是给农民以权利,那么从1984 年发轫的中国城 ujU,O%.n  
市改革则是给官员(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员)以“权力”。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区 3U[O :  
别,这个区别导致了中国改革长期停滞直至最后变质。由此为发端,中国城市改 wPlM= .Hq?  
革一直沿袭了这个以官僚集团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取舍的动力模式。以不受监督的 nf.Ox.kM)  
官僚体系之手为全体民众谋福利,其中悖论无异于与虎谋皮。这种改革逻辑在 Hn|W3U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带给中国的是:周期性的通货膨胀和周期性的腐败浪 Y{YbKKM  
潮,是周期性放权和周期性收权的钟摆效应。于是,中国的城市经济改革变成了 cHjQwl  
官僚集团内部的权力博弈。除了造就了中国最早一批官商和最早一批“跨体制利 8dGsV5"*  
益集团”(现在更多被人称为权力资本集团)之外,城市改革与这个术语所要标 H+v&4}f  
榜的改革精神已经开始背道而驰。当学术界还在为“放权让利”模式争论不休的 -'! J?~  
时候,中国民间用简单的“官倒”一词,便入木三分地概括了这一时期改革的基 NJUKH1lIhR  
本内容。这个词语在当时的流行程度,足以证实它在民间受到的欢迎。看来,民 T+kV~ w{  
间话语不仅比学术界敏感,其智慧也经常要比学术界精确。不能不注意到,从 8<=^Rkz  
80 年代初期开始的城市改革中与“官倒”同时出现的另外一个现象,这就是城 I Dohv[#  
市中的个体、私营企业。这些曾经被称为“个体户”的私营业者,主要活跃在流 mq`/nAmt  
通领域,以填补经济空白。这些人主要成分都是那些被排斥在正规体制之外的城 i?x gV_q;  
市下层阶级。他们通过长途贩运等最简单但也是最辛苦的方式迅速造成了城市中 3Z!%td5n  
最初的财富差别,以至于被有些人称为“不但不四发了财”。但恰恰是这些“不 1[%3kY-h  
三不四”的人们却是当时城市改革最具有革命性的成分。传统体制既然无法保护 ?Nos;_/  
他们,这些身处下层的人们只好自我解放之路。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那个时 _olQ;{ U:  
期主要的体制创新者。在传统的差序等级中与农民阶级几乎一样的卑微地位,使 =8AT[.Hh  
这批人与中国农民具有同样的生存本能及创新冲动。然而,这批人虽然在当时的 q~ H>rC(\  
社会中非常抢眼,但并不构成这一阶段改革的主流。因为这种民间的自我创新仅 tW\yt~q,  
仅只被允许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而主流精神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官僚分权” n5:uG'L\  
模式。 to={q CqU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授权力于官”的改革模式,而不是像农 =)a24PDG  
村改革那样采取直接“还权利于民众”的模式呢?很多人将此解释为一种历史偶 dljE.peL  
然,或将其归咎为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我不能否认中国城市改革模式的历史偶 ]I?.1X5d0  
然性,也从来不可能扮演历史发展的先知。但是以上两种说法在解释力上的苍白 F-_u/C]  
则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城市改革之所以选择“官僚分权”模式, 7EJ2 On  
是由中国政治的潜在利益和投票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结构就有什么样的 NXW*{b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HBlk~eZ  
- 11 -  WR;1  
改革模式,作为当时中国政治结构中最有力甚至是唯一的政治投票者,官僚集团 hFrMOc&  
选择改革模式必然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取舍。在城市改革中如果选择 |5&+VI  
“还权利于民”的模式,不仅将失去对改革进程的控制权,也将同时失去对“改 E }L Hp  
革”的解释权,更为紧要的是,这种带有强烈政治改革意涵的模式一旦启动,势 0dch OUj  
必将对官僚阶层的整体利益造成难以预测的冲击。农村官僚是中国官僚体系中的 lA^1}  
最下层,地处边陲的几个特区在传统官僚体系中也仅仅是无足轻重的边缘。在如 3SVGx< ,2  
今高楼林立的深圳驻足老东门一带回想当时深圳的荒凉,你一定会恍然大悟:中 HQqFrR  
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选择在这种传统官僚体系完全无法触及的地方开始。答案非常 Rs%`6et}\  
简单,传统的官僚体系在这个地方完全没有利益可言。在农村和边缘(不仅是地 NkZG   
理上的边缘,而且是政治上的边缘,比如城镇集体企业)启动改革,不仅不会破 uYh!04u  
坏官僚体系的既得利益,还有助于官僚体系“学习”改革、观摩改革,以便在改 pgU [di  
革中发展壮大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有助于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会选择从农 US g"wJY  
村及特区开始,而一旦进入城市改革阶段,便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模式。这个模式 }A)\bffH  
中所隐含的是,给大大小小的官僚以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以便他们同意并推动改 eV9U+]C`  
革。但吊诡之处却在于:官僚福利的最大化能够自动带来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 M(%H  
吗?由于官僚阶级在改革中始终垄断了对改革的解释权,他们的确经常这样解释 O)'CU1vMb  
改革并哄骗公众。很清楚,1984 年中国改革的选择不是偶然,而是政治体制的 A_xC@$1e<  
一种“故意”,它不是一种经济选择,而是一种政治选择。指出并记住这一点非 |Y9>kXMl  
常重要,因为这是中国20年改革贯穿始终的一个隐秘逻辑,是我们理解25年改 F.9}jd{  
革的一把关键钥匙。这个秘而不宣的逻辑到今天仍然强有力的支配着中国的改革 g`Z=Y7jLH  
路径,而且业已成为当今中国诸多重大社会问题的渊籔。 c_J9CKqc  
在一个官僚体制最早熟,历史也最悠久的国家中改革(在这种传统中,官僚 FuhmLm'p  
体系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不管它表面上如何标榜)以官僚集团利益最大化作 iC"iR\Qu  
为推动改革的动力和路径,或许是一种历史惯性。但对发生在20 世纪的中国改 g'"~'  
革来说,显然具有某种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讥讽成分。这种改革在财富分配上的不 LrB 0x>  
道德、不正义甚至在当时就开始引发了强烈的义愤。 }w0pi  
在1980 年代末期,随着城市改革进程的艰难推进,中国历史上最新一次阶 "Ep"$d  
层分化已告肇始。社会阶层在建政前30 年一直保持稳定的同质结构开始瓦解, eg0_ <  
受损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逐渐浮出水面。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传统社会阶层 CIudtY(:  
的解体,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社会阶级的新景观。换句话说,中国在毛泽东时代 8&<mg;H,  
形成的“全体一致”的“人民”概念,已经不再是理解中国的有用工具。中国人 :U6` n  
已经很难再作为一个整体来诠释改革了。 /bo}I-<2  
对改革的不满情绪再一部分人中间迅速蔓延,人们对改革的感受与理解趋于 ~ao:9 ynY  
现实和复杂。人们不再像改革初期那样站在“共同富裕”来理解改革,而更多是 ,}oAc  
以“现在是否对我有利”来反对或者支持改革;人们不再以是否促进整体福利的 &f*o rM:  
标准来衡量改革。很显然,从现在伊始,改革开始被短期化了,零散化了。但这 1"h"(dA  
一切并不能阻止已经发动的“分权改革”逻辑。腐败的规模开始扩大,在性质上 ;Qi:j^+P)  
也越来越系统化;社会不公的裂痕日益加深,贫富差别渐次浮现。虽然这些问题 +|A`~\@N  
在当时不及今日中国之万一,但对一个刚刚从极端强调平等和公正(不管它实际 \DB-2*a"  
如何)社会中走出来的民族来说,这足以使改革的社会心理基础变得异常脆弱。 3I6ocj [,  
1988 年席卷中国所有大中城市的剧烈通胀及抢购风潮,更使民众对下一步的可 -ng1RA>  
能改革充满紧张和不安。改革,已然进入了一个阴云密布的时代。 o!a,r3  
终于,这种紧张、不安和愤怒情绪在1989 年四月到6 月的那个春夏之交得 ?CpVA  
到了一次集体性的充分释放。然而这一把冲天大火却是以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惨烈 Gm~([Ln{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kiTC)S=])  
- 12 - M0V<Ay\%O  
的悲剧为代价的。它至今仍然折磨着许多亲历者的神经,让人战栗而痛苦。作为 m,.Y:2?*V  
社会理想和民众情绪的代言者,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了“天安门运动”当仁不让的 ]aX@(3G1s  
主角。而他们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却凸现了这个时代的两面性。 tl#sCf!c  
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为已经取得改革成果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他们又为 o) )` "^  
城市改革中所带来的种种矛盾深深苦恼。他们急切的想找到一个全面系统的方 p3s i\Fm!  
案,试图毕其功于一役。而这一时期,中国知识界快速膨胀的独立意识使他们走 XT7m3M  
到改革前台的心情变得尤为迫切。作为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中枢,中国知识分子 (s};MdXIz  
以几乎只觉的形式认定,中国改革需要全面、系统的推进。尽管当时许多系统化 #<{v~sVp&  
的、理性的改革方案为这场运动必然带有的抗议色彩和道德义愤所掩盖,但今天 Oa|c ?|+  
中国的现实已经证明(或许还将继续证明),天安门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历史 2t= = <x  
远见。但这种远见与当时中国各阶层的实际需要和认识相比,仍然有相当差距。 )6"}M;v  
这就使得中国知识界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必然具有操作上的空中阁楼的意味。 eqx }]#  
仔细分析“天安门运动”,我们会发现者是一个奇特的混合物。借助这场运 H 4<"+7  
动,中国民众实际想做的,仅仅是表达抗议,舒缓不安,发泄不满,而中国知识  RD$:.   
分子却误以为这是对他们激进改革方案的全面支持。显然,中国学生所要表达的 )Z7Vm2a  
已经远远超过中国民众所想要的。而能够将中国知识分子和大众联系在一起的, 2W AeSUX  
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道德义愤。一场具有技巧的绝食所激发出的广泛同情,使 r!:yUPv  
学生与民众的联盟规模刹那间扩充到了极致。然而,一场仅仅靠道德感所粘合起 0TU3 _;o  
来的联盟注定是短暂的。而两种明显不同的诉求在一个必然具有巨大杀伤力的群 D,#UJPyg  
众运动中被结合在一起,则肯定是一个十足的悲剧。 HsY5wC  
从对政府改革路线的热烈呼应,到1989 年直接与政府走向街头对抗,中国 c=! >m  
知识分子在80 年代完成了一个急促成长的过程。这种成长的显著特征是中国知 waMF~#PJlt  
识分子独立意识的高涨。“文化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摧残,使他们摆脱 6o't3Peh  
政府控制的意愿空前强烈,通过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速成”式民主教育,知识分 K<S3gb?0  
子的独立人格在当时已经构造完毕。所以在与当局在初期改革短暂唱和之后,中 = Xgo}g1  
国知识分子很快就在城市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中找到了独立表演的空间。 l;-Ml{}|0  
他们开始不时以公开和半空开的形式批评政府的改革失误和改革速度,这种批评 j G8;p41  
在1988 年年末实际上已经达到高潮。在那个冬天,几乎所有名牌大学的校园中 \Kl20?  
都已经蠢动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气氛,各色政治沙龙和研讨会接踵而来。胡耀 i%2u>N i^  
邦的辞世为这种激情找到一条恰当不过的通道,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抗议 i|:!I)(lh  
运动腾空而起。 gx&es\  
“天安门运动”与其说是当时充斥中国社会紧张不安情绪的一次集体宣泄, Q,U0xGGz  
不如说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文革”一次“君子报仇”式的总清算。虽然有表面上 Qqm?%7A1  
的广泛参与,但这并妨碍我们判断:这是一次纯粹知识分子的运动,知识分子包 zsL@0]e&  
办了这个运动的几乎全部。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民主意愿与当时中国社会整体上 RGW@@  
不成熟形成了相当刺眼的对比。企图依靠一场大规模的危机来催生中国社会的民 -/f$s1  
主意识,甚至一步而得到民主制度,中国知识分子不仅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大 rXx#<7`  
众。中国民众的确在“天安门运动”中提供了支持,但这种仅仅陷于道义的支持 fz'qB-F Y  
却被群众运动固有的热闹和情绪色彩戏渲染为一种联盟。这是一个假象。当时一 {j2V k)\[i  
位学生领袖与西方记者的一次谈话非常准确说出了这个“联盟”的基础,他说, c_8&4  
“广大市民和大多数政府官员都同情我们”。比起其他学生领袖对局势的幼稚判 dCC*|b8h  
断来说,这位学生领袖表现出了难得的清醒。而恰恰是这种清醒暴露了一个秘密, }b_Ob  
那就是:将学生与其他阶层联系起来的真实基础仅仅是一种“同情”。仅仅靠一 x,B] J4  
种“同情”而不是靠一种真实的利益认同来形成一种联盟,其达成目标的概率几 I8xdE(o8+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WwoGg*)mn  
- 13 - (x=$b(I  
乎为零。 K_i|cYGV  
可以断言,“天安门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从事政治运动的一个顶峰。 H& |/|\8F  
它同时也意味着全民民主运动这一奇特形式在中国历史上的彻底消失,意味着民 RQVu~7d[  
主“危机生长战略”的失败。在危机中争取到的民主,可能因为危机而变得十分 ImXYI7PL  
短暂。如果不将民主建立在扎实的阶层利益的基础之上,其脆弱性一望即知。 v~$ V  
深入“天安门运动”的内部,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困境。作为背 H0l1=y  
景,这种时代困境也同样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党内改革分子在第一阶段取得 '| 8 dt "C  
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之后,在第二阶段显然遇到了极大的难题。他们既然无力全面 wh$bDT Cj  
系统的推进改革,便只好在城市改革一开始就构筑的陷阱中原地踏步。由于这一 pH '_k k  
阶段主要是改革派主政,一切社会问题很容易被归咎为改革派的个人过错,各种 UU=]lWib  
社会问题的累积实际上就等于是改革者个人“罪状”的累积。改革派背负的这个 4XkI? l  
包袱在1988 年物价闯关失败之后,开始变得日益沉重。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对 fO<40!%9cQ  
手的伏击圈,剩下的只是时机的选择。这个时机终于在“天安门事件”之后趋于 qBEp |V  
成熟。改革派的失势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由于一系列偶然事件所促 xyL"U*  
成,而是在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发展的一个必然结局。 (r|m&/  
胡耀邦和赵紫阳的相继去职,使中共在第一阶段改革中所确立的主流改革集 (7 I|lf e  
团元气大伤。除了邓小平仍然能够凭借“总设计师”及“革命元老”的超然地位 T#!>mL|9|  
而勉力维持之外,所有改革派的中坚人物几乎无一幸免。邓的这种孤苦境地特别 `TBXJ(Y  
能够说明,他为什么要在“天安门事件”仅仅过去两年之后便要不顾高龄,只身 0 R6:3fV6R  
南下,为他的改革摆出决斗的姿态。但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经“89 天安门” yw1 &I^7  
一役,邓小平虽然还是那个邓小平,但邓的改革已经悄然发生了质变。如果说在 ( bwD:G9  
1978年发起改革的时候,邓小平还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安排过具体的时间表的话, U1\7Hcs$  
那么89年之后,政治改革已经彻底从邓的改革视野中消失,它变得遥遥无期了。 atL<mhRz  
这种变化既出于邓小平个人性格中的实用主义倾向,更出于党内力量格局的巨大 z.Cj%N  
变化——邓,已不再具有那种克里斯马的领袖魅力。如此,中国改革就只能在一 X%Ok ">  
个极其狭窄的险径上突围。这条险径必须满足的一个严格约束是:在官僚集团利 mU5Ox4>&9  
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增长。如此狭隘意义上改革路径,纵然具备了操作上 Yy*=@qu>g  
的可行性,但却根本背离了中国改革起初具有也应改具有的道德意义,其未来之 $1f2'_`8~  
险峻、坎坷可以想见。就这样,“89天安门”悲剧决定性地剥夺了中国改革的最 ]#:WL)@  
后一丝理想主义色彩,这场源自1978 年末期的伟大革命将彻底失去它的政治改 p-4$)w~6i  
革想象,变成了一种纯粹但充满野蛮、原始色彩的经济冲动。毫无疑问,这强化 g'.OzD  
了本来就深深嵌入中国改革之中的官僚资本主义本质。 h}O tz "  
然而,改革派在1989 年的失利并不等于保守派的成功。保守派虽然在人事 PTe L3L  
上取得了优势,但他们仍然缺乏清晰和得力的政策方案。这一点,一直是中共保 C`5'5/-.  
守精英们的致命伤。 Z?)g'n  
中共保守主义精英分子一开始便以强调经济稳定作为其主要主张,但这一点 3H2~?CaJ  
却始终无法与邓小平已经赢得巨大合法性的市场改革融合起来。这种以行政命令 Ss[[V(-  
方式实现的经济稳定不仅成本极高,而且与邓小平的市场取向明显冲突。中共保 fU>l:BzJ K  
守主义精英在1989 年6 月之后主控经济政策两年多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这 z8\YMr 6o  
期间,虽然经济以硬着陆的方式实现了稳定,但其确定的“向国营大中型企业倾 j|!,^._i  
斜”等一系列政策,不仅引起沿海开放地区和乡镇企业的普遍反感,也使中国经 nFnM9 pdMK  
济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被普遍认为在1992 年之后才发生的剧烈通货膨胀,实际 M2Q,&>M   
上早已经在1990~1991年间便种下了祸根。事实是,1990~1991年之间也是广 aOD h5  
义货币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1991 年的投资品价格上涨已经达到两位数。如此 |UTajEL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o1AbB?%=  
- 14 - _ *f>UW*,  
看来,中共保守主义精英要想在中国的未来进程种赢得一席之地,只能冀望于更 3$?6rMl@y  
加成熟,更加专业化的新一代传人了。中共保守主义在经济上的明显缺乏章法以 AtQ.H-8r  
及无所作为,使他们在1989年赢得的胜利变得十分短暂和脆弱。 KC;cu%H  
不出所料,蛰伏两年多之后的邓小平以一种闪电式的突袭结束了保守主义精 !M^O\C)  
英的蜜月。他亲自上阵,用更加系统的市场观点重新诠释他的改革,简单而坚定 9q'9i9/3d  
的宣布:一个新的时代必须到来。然而,诚如前述,此改革已非彼改革。中国改 10S I&O  
革开始在中国政治逻辑指给它的那条险路上发力冲刺。 *HoRYCL  
后改革时代 erH,EE^-x<  
1992 年春天,邓小平以惊人的爆发力将中国推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 ^Jp T8B}  
以此为起点,13亿中国人被一同送入了“后改革时代”。 \VpEUU6^U  
正像那篇《东方风来满眼春》的著名报道所流露出的兴奋一样,许多中国人 4'QX1p  
曾为这个时代的到来欢呼雀跃,欣喜若狂。彷佛一个新的创世纪的神话就要发生。 CG1MT(V7?  
一切都将按照安排好的寓言结构依次到来。然而,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这故事是 -S$F\%  
如此的曲折,这七天又是如此漫长,这未来可能并非是我们的应许之地。改革之 VF`!ks  
船将在一个没有航标的海域中风雨飘摇。 o/pw=R/):  
“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据称由邓小平发明的经典语 PR8nJts W5  
录,在文化革命中饱受围剿之后,1978 年之后却大行其道。这当然不仅仅是因 "*d6E}wG  
为这句话直白通俗,而实在是因为它扣合了毛泽东之后的世俗主义时代精神。不 yE}\4_0I/  
管这句话是不是邓发明的,将发明权归于邓小平都是名至实归。作为中国共产主 <KMCNCU\+  
义领袖中实用主义的典范人物,有人将邓的理论戏谑的概括为“猫”论。这种概 a?[[F{X9^  
括虽然传神,但却很难传达出时代的具体内容。 T$;S   
分析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我们能够发现两个鲜明的主题,或者说两个一以贯 ] Q5:JV  
之的目标:一是经济增长,这是第一位的,用邓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展是硬道 8(1*,CJQg  
理”;而是政治及社会稳定。在邓那里,稳定被看作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 gk6f_0?X'  
的条件。但这个条件如此重要,以至于成为中国改革的另外一个不可逾越的边界。 AC RuDY  
尤其是在89 年之后,稳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必须首先满足的条件被提高到一 $1yy;IyR  
个极其重要的位置。纵观邓小平的改革,我们容易看到,邓始终是在经济增长合 {JE [  
稳定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ifD WN*k6  
作为政治运动的受害者,邓小平显然比毛泽东更注重稳定及秩序。他曾经以 H4g8 1V=  
典型的邓式语言得出结论:“今天这个上街,明天那个上街”的社会是没有办法 "6B@V=d  
搞建设的。在邓看来,所谓稳定,首先是共产党内部的稳定,是他赖以推动改革 h;V 4|jM  
的官僚权力体系的稳定。“只要共产党内部不出乱子”,中国社会的稳定似乎就是 ~P3b5 -  
囊中之物,探手可得。这个推论在改革初期中国仍然是一个完好的全能政治国家 ,L ig6Z`  
的时候,显然是正确的。这当然也是邓从文革及89年的痛苦教训中得出的经验。 hRf l\Q[  
在邓眼中,文革合1989 年的动荡无不是从共产党内部的争执所引发的。所以, / VYT](  
与其说邓小平注重政治及社会稳定,倒不如说他看重共产党本身的稳定,看重一 wJC[[_"3 I  
部高效政策执行机器的稳定。这两样东西,在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导人邓小平那 dl4n -*h  
里,根本就是一回事情。 H/o_?qK  
与稳定相比,经济增长对邓小平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作为一个亲历中国长  ?eS;Yc  
期落后的世纪老人,邓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寻常的迫切心情。这种迫切心情是我 lV\iYX2#  
们有理由将邓归于中国的头号增长论者。邓对经济增长的渴望,我们无论怎么估 b-u@?G|<  
计都不会过分。为此,邓甚至多次冒险逾越政治稳定的雷区。很多人还可能清晰 J(]|)?x2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HtXn/  
- 15 - J"aw 1  
记得在1988 年物价闯关之前,邓曾经一反他平实、从不故作危言的个人风格, b A+_/1C  
明确警告中国人,要“准备进入风高浪急的大海”。这说明邓对物价闯关所可能 VYG@_fd!x  
带来的社会风暴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在文革仅仅十年之后,邓就准备为经济增长 1T!o`*  
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足见他对快速经济增长的迫切心情。这种迫切在苏东巨变 7zu\tCWb  
之后达到了顶峰。在屡次暗示合催促无效之后,邓不惜违背不再干政的诺言,以 q?!HzZ  
高龄之躯南下,直接向他的人民发出动员。这应该就是1992 年邓“南巡”的由 s"jvO>[  
来。联想到毛泽东晚年多次极其相似的南下经历,我们可以想象,邓心中一定充 `~XksyT  
满了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深深迷惑。有理由相信,邓自己并不喜欢这种方式,因为 |  0  
这很可能破坏1989年之后好不容易恢护的稳定局面。但1989年之后几年令人沮 jQ{@ol}n  
丧的经济增长现实,可能已使他忍无可忍。或许,这是一种刻意的弥补。 -1Q24jrO-  
正是在稳定与增长两项苛刻的约束条件所构成的狭窄改革通道之中,邓一开 o/Ismg-p  
始便采取了依靠官僚权力体系来推动改革的路径。(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1989 <h -)zI  
年之后,这条本来就狭窄的路径变得更为狭窄。换句话说,随着89 年之后中国 SBxpJsW >  
领袖们对社会不稳定之容忍度的进一步降低,对经济增长胃口随之被大大提高。) \U:OQ.e  
邓的这种路径选择与毛泽东大异其趣。毛非常轻视官僚体系,他甚至从不掩饰这 q`xc h[H  
种蔑视。与邓相比,毛更迷信于自己的个人魅力及群众的创造热情。这当然同样 [F6 )Z[uG  
出自毛非凡的个人经历。从毛作为一个年轻学生开始一直到他作为一个大国的领 Z^kE]Ir#EV  
袖,毛从来就是一个对大众具有十足诱惑力的鼓动家。而他从穷乡僻壤发动传奇 ^ 4`aONydl  
革命的成功经历,更是毛轻蔑城市官僚体系充足自信的基础。所以,在文化革命 M%E<]H2;S  
中,毛使用他最驾轻就熟的群众运动方式,一举架空官僚体系就一点都不值得奇 6KddHyFz  
怪了。把毛漫画成一个仅仅热衷于利用群众运动来从事政治争斗的阴谋家是不确 sOhn@*X  
切的,大跃进就是毛利用同样方式来达成经济增长的一个显例。从这个角度讲, ebBi zc=  
毛与邓同样是经济增长的热衷者,其区别仅仅在于方式的不同。当然,邓对经济 2uj .*  
增长有更加人性化的理解。 Ark]>4x>  
从邓的历史位置和个人性格出发,用现存的官僚体系(政治权力)来推动经 ,L& yKS@  
济增长肯定是最佳路径。其实,这也是政治现实赋予邓的唯一改革路径。这一模 &%2^B[{  
式的基本内容是:官僚体系(包括政府的各种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对中央 P@v"aa\@2)  
政策精神的理解,来组织、推动、参与经济活动。在邓及其他共产党领袖看来, ~/rD _K  
这种路径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社会稳定的两全其美之策,是工具理性上 p/Pus;*s  
的最优选择。不过,由于任何官僚体系都不是利益中立的,这一模式的另外一个 Fb{N>*l.  
可能的隐含意义就可能变成,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维护和扩大官 >7W)iwF  
僚集团的利益。在一个对官僚政治体系完全缺乏监督的国家中,这个改革路径特 `2f/4]fY  
别容易向后一种改革蜕化。1992 年之后,从政治改革中开辟合法性之路被完全 <^YvgQ,m  
阻塞,经济增长随即上升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高也是最终的合法性来源。所以, UT;%I_i!'  
只要声称推动了经济增长,官僚体系的任何作为就立刻获得了合法性保障,不管 C.?^] Y  
这种经济增长是用如何取得的,也不管这种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如何脆弱和虚假, ;\K]~  
更无需对这种经济增长的实际分配后果负责。这大概就是90 年代之后提拔标准 m.D8@[y  
越来越“GDP化”的来由。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模式意味着,只要官僚体 t3)6R(JC  
系还能继续推动经济增长,那么,任何对政治权力的批判及改造努力都将被视为 WARiw[  
对经济增长的威胁,是对政治稳定的威胁,因此是“非法”的。如此,92 年代 FX!KX/OE)  
之后的改革就变成了官僚体系的自我解释、自我证明过程。官僚政治体系完全将 /a\i  
改革价值的阐释权垄断在了自己手中。这种垄断最终造就了官僚政治权力在整个 tVG;A&\,6  
90年代对中国经济生活的泛滥性参与。 w)7y{ya$  
邓小平可能没有料到,这种看上去十分完美的工具理性选择,却恰恰是扭曲 h*Fv~j'p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7 yE\,  
- 16 - x?L0R{?WW  
改革价值理性主要原因。邓更没有料到的是,在经济增长的表象之下,这种模式 6kAAdy}ck  
对改革价值的腐蚀,竟然可以走得如此之远。 VeQGdyhY  
说邓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改革模式的弊端是不公平的。有证据表明,在80 \Oq2{S x\  
年代,邓曾数次谨慎与试探性的提出过政治改革的设想。1986年,邓小平说道, OBWb0t5H?  
“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 UFj H8jSBx  
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 T AG@Ab  
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他甚至为这种全面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时限: _r:Fmn_%-  
“我们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很不幸,邓继承的 ,`f]mv l  
正是这种制度。(容易观察到,与其他价值相比,经济增长在邓小平的思想中, Ph^1Ko" 2  
无疑是一个核心价值。作为一个亲历过中国长期落后的世纪老人,邓小平对经济 48:xvTE?N  
增长有着超乎寻常的迫切心情。经济增长的这种至高地位在邓“发展就是硬道理” v0 C+DKi  
的著名论断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在邓看来,无论是政治稳定、社会发展还是其 O#D{:H_dD>  
他什么价值,都只是工具性的从属价值,而不是独立的建构性价值。如果其他目 '8 .JnCg  
标或者价值无助于甚至有害于经济增长这个唯一的建构性价值的话,那就只能被 MT!Y!*-5  
搁置或者抛弃。正是从这种工具理性出发,邓小平在1989 年天安门事件之后彻 T=PqA)Ym  
底断绝了用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增长的念头。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实际上是中国 riW9l6s'  
现代史上头号的增长论者。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邓小平对政治体制 7r;1 6"  
改革的态度反复了。在邓那里,政治改革不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工具。所以 .i*oZ'[X  
当他在1989 年天安门事件中发现,政治改革可能对经济增长构成损害的时候, JC cYFtW  
他就果断而彻底的断绝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念头。引证阮铭书籍;邓小平有关政治 OlT8pG5Oa  
体制改革的讲话。)无论是因为政治的现实格局所限,还是由于邓没有看清传统 f1vD{M ;  
改革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极限,邓最后完全放弃了为其改革及时注入新鲜 t oGiG|L  
动力的努力。直到“天安门事件”将改革严重的价值缺陷暴露出来为止。而那时, F\eQV<  
邓已经彻底失去了改造政治系统的能力,他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点石成金的邓小 iq' PeVo  
平了,他手中剩下的唯一王牌就是经济增长为改革带来的合法性,而其改革的合 }u;K<<h:  
法性则完全维系于是否能够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这其实是邓式改革全面失势的 lC($@sC%  
一个明确信号。这样,92 年之后的改革便只好带着它完全变质的可能性并凭借 jSjC43lh  
经济增长所赋予它的强大惯性一路走到今天。 F!z ^0+H(  
从某种角度上说,改革的全部意义在于:打破旧有的导致低效率的分配制度, 9J/[7TzSZ  
并确立一种能持久推动经济成长和经济创新的合理分配制度。然而这一目标在导 t?"(Zb  
入城市改革尤其是1992年之后,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认。事实上,在1992年之后, f2e;N[D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首先富裕起来的主要不是那些具有勤奋品质、创新能力的 r^5%0_F]  
人,而是那些掌握了官僚权力以及接近这种权力的“内部人”。在经济增长的表 }uma<b  
象之下,旧的分配制度却以新的面貌开始加速运转。以前主要被用来分配社会等 P!79{8  
级的政治权力,现在变成了分配社会财富的主要依据。而这种反改革的分配制度 I8XP`Ccq  
正是改革发誓要首先革除的。遗憾的是,这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恶习却在经济增 .Y6v#VI  
长和政治稳定的双重掩护之下不断得到了强化。在中国民间,对待任何一项具体  E0!d c  
改革措施的流行策略便是:先看看当官的如何动。其潜台词无非是说,改革总是 `,}7LfY  
为官僚带来利益。在失去了对改革的解释权和修正权之后,这大概是许多中国人 P*KIk~J  
对改革最无奈的“理性”行动。不仅如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由于没有官僚权 ~dS15E4-Pp  
力的天然凭借,他们要么拼命挤入政治权力狭小的分赃圈子;要么以他人为地狱, Lg<h54X  
一逞个人的财富之欲。一场赤裸裸的财富零合游戏在中国民间展开。对于这种现 NgTB4I 8P  
象,一位朋友曾经辛辣的评论到:“在中国,没有分配,只有分赃”在这里,我 7(}'jZ  
们也可以发现,在92 年之后,中国大众已经在何种程度上疏离于他们曾经热切 '&cH,yc;b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Cyo2wk  
- 17 - Ph yIea  
期望的改革,而改革又是何种程度上成为日益悬浮于其本来意义之外的空洞字 '~Y@HRVL@|  
眼。改革显然已经在加速霉变。改革的这种实践与其说是导致了一批官僚的腐败, xX-r<:'tmi  
倒不如说导致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一次集体缴械。而中国改革在文化上所付出的 BL&AZv/T  
巨大外部成本恐怕需要好几代人才能修复。 kWW2N0~$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以权力为轴心的分配体制一旦形成,就可能凭借其 C:J frg`  
财富和权力的双重优势控制改革的进程本身。当这种体制露出它“马太效应”的 YrnC'o`  
冷酷面目时,我们就会发现,邓小平所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达到共同 3CD#OCz7&  
赋予”的良好愿望,不过是一位共产主义改革家的一种奇怪信念。也就是在这个 !q+ #JW  
时候,中国的改革将由于其价值源泉的枯竭而油尽灯灭,并彻底失去其民间动力。 '8]p]#l  
有人曾经生动的将中国改革比喻成“抢钱”。但1992 年“南巡”到1990 年 dFBFXy  
代中期宏观调控完成之前,基本上处于“乱抢”状态。即民间、官方一起抢。这 7"!`<5o^  
种疯狂抢钱不仅差点抢出了金融危机,也差点把中央抢空,抢成一个空架子。朱 NF0_D1Goi  
鎔基的所谓宏观调控实际上重新拿回驾驭局势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朱鎔基的 ;t0 q ?9  
所谓宏观调控准确地说只是重新回复了地方、民间及中央的权力平衡,但将钱的 'I>USl3hI  
改革性质并没有变化,只是从以前的“乱抢”,变成有秩序的抢,变成“以权抢 +&S 7l%-  
钱”,变成“只准我(以权)抢,不准你抢”。显然,这是更加系统的分赃手法。 ^]sb=Amw  
一种非常流行的描述是,中国改革是渐进改革。但这种概括非常容易产生误导。 0si1:+t-[+  
中国改革改革真正的秘密在于:一边创造财富,另一边不断洗钱;一边放开财富 ~61b^L}$  
创造,另一边却紧紧以权抓住财富的分配。从这个角度观察,所谓渐进,就是不 uH*6@aYPo  
一次抢完,不一次分(赃)完。遮掩在“化公为私”和“化私为公”两张矛盾面 (RFH.iX  
孔之下的,是以权抢钱者的持续不断地抢,持续不断地分。这显然比一次抢完或 #@oB2%&X?  
一次分完的激进手法要渐进得多。 $ 64up!  
中国这种独特改革模式在90 年代的长期持续所引发了另外一个后果,即: f-18nF7{  
中国经济中出现了广泛的“权力经济”。这种用权力与资本紧密编织起来的畸形 b? o  
经济成分,混迹于中国漫长的改革过渡之中,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的恶性肿 m""+ $  
瘤。其吞噬社会财富巨大的巨大胃口和能力将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中逐步显现 ]EKg)E  
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详细论述。但我们首先必须清楚的是,亦官亦 *47/BLys<  
商的权力经济,有着极其迷人的表象,在可能的限度内,它可以创造超常的增长 Y\9}LgIvr  
速度,这非常吻合中国改革模式的独特需要。权力经济创造经济增长的惊人能力, JU17]gQ  
不仅证明了权力经济本身的合理性,而且也同时证明了其他改革的不必要性。权 h^g0|p5  
力经济在90 年代实现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增长魔术,迷惑了人们的眼睛的同时, l qfTF  
也无限期的搁置了中国文化和政治改革的进程。不过,在权力经济以消耗性速度 Xf4~e(O  
向前疾驰的并赢得阵阵掌声的时候,它的另外一面则可能是:末路狂奔。因为, ^=eC1 bQA  
这个经济的畸形发展正在从各方面悄悄的撕裂这个国家。 e*Wk;D&  
权力经济的超速发展,是以官僚政治权力对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单向输出为手 # >k|^*\  
段的。中国改革模式一方面无限制的放开政治权力对经济和社会的输出,企图用 v,iZnANZ&P  
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动快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却绝对封闭社会对政治体系的输 IL|Q-e}Ol  
入。按照邓小平自己的说就是“不争论”,即用“压制”的手段消灭在改革问题 9s<4`oa  
上的观念竞争,以确保其经济增长目标不受到损害。邓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背景 3RaW\cWzg  
是为了“防左”,这从邓小平的个人历史经验来看显然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然而, {dZ]+2Z~+  
在屏蔽了“左”的损害的同时,中国改革也失去了所有的修正可能。于是,中国 OMK,L:poC  
人便只好无条件的被动接受官僚政治体系以神圣经济增长名义所进行的任何改 U;W9`JT<.f  
革。而经常的情况则是,那些以改革或者经济增长名义所进行的政治性输出往往 1_t+lJI9j  
私下携带着官僚体系对本集团利益的强烈冲动。而这种冲动表现在下层政权中, @<P2di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P!]uJ8bi  
- 18 - t+a.,$U  
经常就是野蛮的掠夺。这样,中国的改革中便呈现出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不受 Po58@g  
监督和约束的政治权力体系不断加大对社会的输出,并引发各种严重问题;同时, Mz&/.A  
封闭的政治体系的开始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输入压力,这个压力在进入90 年代之  %W~w\mT  
后逐渐聚集起来。期望用快速经济增长来舒解这种压力是一种非常可疑的办法, 8xENzTR  
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经济增长可以自动消灭这些社会问题。相反,不少发展中 0!,uo\`  
国家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甚至表明:社会问题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直接 :.5l  
后果。掩盖在平均增长数字之下的,往往是不易察觉的相对剥夺感。而正是这种 ~Ykn|$_"I  
相对剥夺感而不是别的什么,构成了转型社会最大的稳定隐患。中国人说,不患 KRL.TLgq)  
寡而患不均。并不是他们天生喜欢寡,而是他们害怕相对剥夺。对于一个特别善 kqCsEtm]  
于压抑自己情绪的中国社会而言,最可怕的可能是那些被剥夺者的忍气吞声,一 =p_*lC%N  
付逆来顺受的样子。因为这等于告诉执政者,他们准备秋后算总帐。这种沉默的 %M`48TW)  
另外一个危险含义是:他们可能采取非制度性的手段来剥夺剥夺者。整个中国历 !S=YM<Ad  
史就是这样一部有着固定情节的血腥剧目。相形之下,那种看上去声势浩大,但 E !ndXz 59  
显然具有娱乐性质的现代游行,实际上并不值得担心。在90 年代中期,中国社 5QiQDQT}5  
会的相对剥夺感已经上升到相当敏感的程度。1995 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年收入 &%rM|  
在1200元之下的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已经达到1200万之众。任何一个在中国城市 K T0t4XPM  
生活过的人都知道,1200 元的年收入意味着什么。显然,贫困或者绝对贫困这 hdDT'+  
类字眼在这种残酷事实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1994年江苏某报的一篇报道说, +%YBa'Lk  
某地区由于缺粮,老鼠纷纷窜上车道自杀。寓言从来就不以真实作为基础,这则 R%KF/1;/  
报道应该也不会例外。但这篇报道中所潜藏着的“缺粮——自杀”的典型寓言结 t.8r~2(?  
构,则让我们深刻触摸到了中国社会对未来的严重不安情绪,而这种不安正在激 A1/@KC"&{G  
发部分民众对生活的黑暗想象。 @Fc:9a@  
很清楚,迟至90 年代中期,中国已经有相当部分的社会群体已被抛离中国 QdgJNT<=H,  
疾驰的改革列车,他们对改革产生了普遍不适应症状——改革综合症。这种在后 xnMcxys~  
改革时期逐渐蔓延的改革综合症严重削弱了中国改革的社会基础,并开始直接威 #csP.z3^y  
胁中国改革的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稳定。不过,对稳定的威胁并不仅仅来 P] *x6c^n  
自于已经初具规模的贫困人口,而来自于我们根本无力舒缓这些贫困阶级的痛 O &<p 8  
苦,来自于我们根本无力阻止这个阶级的大规模复制。深入中国社会的内部,我 0BDw}E\  
们就会发现,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后备军庞大得惊人。大量奄奄一息的国有企业 8)>x)T  
所可能带来的失业工人,浪潮一般涌向城市的失业农民,都将在未来某个时候对 {_N9<i{T  
中国社会稳定构成决定性挑战。对此,有人寄望于中国毫无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 nh4G;qdU  
但看一看各级政府的财政赤字以及各级官僚争先恐后加入的世纪末奢侈竞赛,我 OK]QDb  
们就知道,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道德上,我们都没有做好起码的准备。(当时 d@ K-ZMq  
的一则报道清楚的显露了地方政府在对待贫困问题上的儿戏心态,在号称中国最 `rVru= zoy  
富庶地区的广州,市政府为了救济3 万贫困人口拿出了60 万元救济款。显然, <7]HM5h  
这仅仅只具有做秀的意义,因为平均每人20 元的救济款大概只相当于来回的交 yMWh#[phH  
通费用。) o6vnl  
或许,最能震撼后改革时期社会稳定局面的,莫过于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 s $Vv  
同利益集团但同样紧迫的利益诉求。他们一齐汇聚于中国的政治体系之门,构成 KhND pwO"  
对封闭政治体系的空前压力。经过20年改革分化,不同利益群体已经日益成熟, +51heuu[o  
他们虽然得失不一、诉求相异,但有一点却非常一致,那就是,他们都认为本集 y7hDMQ c'  
团的利益具有第一优先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完全封闭了政治参与的权力 cTGd<  
体系仅仅代表着传统官僚集团的利益。这多少说明,中国的执政体系仍然沉溺于 a qEZhMy  
革命时代的“全民党”幻觉之中。他们似乎无法理解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企图用 lQ?jdi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kQmkS^R  
- 19 - ~)f^y!PMQ  
领袖们个人的全局视野以及卓越能力,来调和、折中、平衡这些利益冲突。显然, +vy fhw4  
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制度的效力可能要比领袖的奇禀异赋可靠也可求得 p XXf5adl<  
多。1992年“十四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曾经提出一个20字方针,即“抓住机 $.vm n,:.  
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在这个面面俱到的方针中, U5kKT.M  
明显凝聚了中共领袖们的某种均衡发展的远虑。但同样明显的是,他们似乎还没 V<UChD)N`  
有准备好将这种调和诉诸于一种制度。他们仍然准备借助于领导人的个人能力来 nsI+04[F  
度过难关。但事实却是,从1992 年到1995 年,这20 字方针强调的重心已经经 {3x>kRaKci  
历了一个完整的轮回。从强调发展到强调改革再到强调稳定。这不啻于说明,现 \'Ae,q|w  
有的政治体系已经很难应付远为复杂的利益冲突。一个分化了的并将继续分化的 DURWE,W>  
社会,一个大量的冲突资源都已经逸出了传统政治系统的社会,是不能用传统政 mcQL>7ts  
治刹车的方式来加以调控的。在邓小平的理解中,党内的稳定就意味着社会的稳 yU!1q}L!  
定,但在社会阶层日渐分化的后改革时期,他的这种传统理解遇到了巨大的难题。 ES4Wtc)&  
因为尖锐的社会冲突必然以某种方式扩散到决策体系内部,并在其中导致裂痕。 3aq'JVq   
如果不能迅速改造传统的政治体系,以容纳更多阶层的利益表达,改革赖以生存 '?Dxe B  
的“稳定”,必将成为一条河床不断抬高的悬河。河床垒得越高,其崩溃的摧毁 Y5tyFi#w[  
力也就越大。这大概不需要更多的论证。90 年代中期的社会失序事实上已经以 o=R(DK# U  
中国这一代执政者并不熟悉的方式预告:“共产党内部不出乱子”并不足以保证 CFh9@Nx  
天下太平。因为政治系统稳定与社会系统稳定的传统同步性已经成为过时的皇 7}VqXUwabx  
历。(以上部分为1996年年初所写) _;03R{e*  
遗憾的是,深嵌于中国改革逻辑中的体制惯性并没有因为巨人的离去而改变 #VrIU8Q7'  
甚至稍微放慢脚步。1997年2 月19日,中国人目送邓的西去,心情复杂。相信, GCJ[xn(_  
即便那些反对邓的人也会承认,他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洞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 ^m%#1Zd  
界。这个世界让我们目眩神迷,几乎来不及思考。听到邓辞世消息的第二天,一 _f0AV;S:vd  
位年轻人急急告别他刚刚出生的女儿,行色匆匆的从南京飞往深圳。此刻,他神 u0L-xC$L  
情忧虑,担心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利空给股票市场带来的冲击。这位年轻人正是作 N#l2wT  
者本人。他心理非常清楚邓的离去对中国可能意味着什么。不过,仅仅经过刹那 ?Ujg.xo\  
间的惊恐和短暂的犹疑,中国的改革列车即加大油门、重新向前。一个极具象征 gl+d0<R zw  
性的事件出现了:在仅仅一天的恐慌性下跌之后,中国股市便止跌回升,旋即在 ~uc7R/3ss  
2个多月之后,创造中国股市当时的历史新高。这种走势让所有的人都无比惊讶。 J[<Zy^"Y;  
然而,这与其说暗示了一个民族已经长大,不再需要伟人的扶持,倒不如说暗示 d 5yEgc;z  
了一种机制已然型构完毕,要加速度地按自己的意愿开花结果。很明显,带有先 w*6b%h%ww  
天缺陷的中国改革正在成为一种定型的制度被巩固并确立下来。几乎与邓逝世同 ZMQ=D!kT  
时发生在中国股市中的一个著名事件,清楚的揭示了邓的继承者们的无能为力。 {|u"I@M*O  
1996 年年底,当中国股市疯狂上涨的时候,朱鎔基——这位在邓之后最让人着 . f_ A%  
迷的政治领袖,以他的铁腕将中国股市连续敲出好几个跌停板。但在半年之后的 uj6'T Sl  
次年5月,中国证券市场就用更加狂热的姿态嘲讽了他。这种结局不仅使邓的逝 2yK">xYY@  
世显得特别像一个无关紧要的插曲,也使朱鎔基的铁腕变成了徒唤奈何的笑柄。 y;ElSt;S  
这个故事隐喻的是,在1990 年中期的时候,以权力为核心,以资本为面目的中 Y]SF0:v!n  
国权力经济已经发育得相当强大。其典型表现就是各种具有金融控股性质的大型 CIIjZ)T  
财阀的出现。这种类金融控股公司贯通地方和中央,具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双重 'O(=Pz  
面目,正在成为一种“自觉”的力量。这种力量对自己的利益有清醒的意识,四 esJ7#Gxt  
处搜寻着掠夺的猎物,所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999年 yIL=jzm`7  
发生在中国股市中的“5.19”行情,就是这种力量主动“创造条件”大干快上的 ! $$>D"  
经典之作。显然,改革本身已经变成一种迅猛向前的畸形体制,邓的继承者必须 Nhs!_-_I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sA,bR|  
- 20 -
“我们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人怀着信心,举着战无不胜的列宁主义革命旗帜,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以稳健的步伐向新的胜利前进!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顶端 Posted: 2009-01-09 20:48 | 1 楼
tangliang198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主席团委员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内务部长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3089
爱心: 1663 点
金钱: 32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2-02
最后登录:2021-08-19

 

与它赛跑。这种以个人意志力量为底线的赛跑,结果其实早已注定,而比赛的范 AI2XNSV@Yl  
围如此广泛,领导人疲于奔命的状态就可以想见了。缰绳已经不在他们手中。 JjS+'A$A5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1997年之后,中国改革在前20年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各 S[K5ofV  
种矛盾逐渐系统化、结构化的呈现出来。城市化进程缓慢如初,农民仍然以天文 -F7F 6!s  
数字被禁锢在土地上;城市失业浪潮势不可挡;腐败以溃烂的形式四处蔓延,如 CI{2(.n4  
此等等,无不说明一直潜伏在中国改革中的病灶正在进入全面发作状态。于是, &q>8D'  
中国领导人变成了四处灭火的消防队员,对“改革”的改革只好无限期搁置。这 w1G(s$;C  
一时期,由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很难掩盖恶化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带来的共 ]B3](TH"  
赢假象开始幻灭,改革的合法性基础就不再能单单依赖于经济增长,而且要依赖 $/M-@3wro  
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一个荒诞的经济逻辑在经济史中出现了:不保持7%以上的  ?CAU+/  
增长速度,社会就不能稳定。这并非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者在自我吓唬,这的确是 V#oz~GMB  
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在后改革时代的中国领导人那里,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保 hty'L61\z  
持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失业问题,金融问题等一系列曾经被速度掩盖的 c;kU|_  
问题就将大白于天下。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位中国经济领导人在为自己的政 w!"L\QT  
策辩护的时候曾经感叹到,如果不是及时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中国经济 Z oXz@/T  
早就崩溃了。这种评价是符合真实情况的。但问题在于,一个经济体没有7%以 ZK]qQrIwy  
上的增长速度就要出大故障,这个经济体不是脆弱到以至于荒谬吗?这种脆弱显 &DMC\R*j  
然不能用中国严苛的资源约束来解释,而只能从中国改革以及由改革所衍生出来 (S!UnBb&  
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去寻找。有趣的是,由于经济的自发增长机制远远没有形成(中 ==[(Mn,%d  
国民间投资从1998年以来一直不能启动就是明证),对于后改革时期的中国领导 Q~]oN  
人来说,要维持经济增长的速度,就必须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加大政府吸取民 59oTU  
间资源的力度。而在现有体制下,这种竭泽而渔方式所造成的大部分负担必然落 Xd+H()nR  
在弱势阶级身上(1998 年之后,中国农村、失业等诸问题的显性化,都与此相 s-IE}I?;  
关)。换言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本身就已经成为制造社会问题的原因所在。这 vR\E;V  
实际上是中国改革模式走向最后衰竭的明确信号。 Y2DL%'K^  
公允地说,在既定的体制舞台上,中国的经济管理者可能已经做到最好了。 =R=V  
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他们无力改变这个舞台本身。他们只能在这个体制中,尽 OV]xo8a;  
可能的利用这个体制所赋予他们的全部资源,来保持中国经济增长不至于突然减 *|=D 0  
速和停摆。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使更使这种压力大大增加。我们看到,1997 ^f,4=-  
年之后,中国最具英雄色彩的经济管理者朱鎔基先生的全部精力都花费在了这种 t.ulG *  
努力之中。清楚的是,对于中国的未来而言,这种努力只具有相当有限的战术意 i]c{(gd`  
义。或许,我们不能渴求于这些领导人,连邓小平本人都望而生畏的工程,我们 8Q Try%  
又怎么能期望那些权威资源远为不济的后来者呢?1980 年代初,邓小平在复出 NTt4sWP!I  
之初,曾经一度将政治体制改革放到过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在改革顺序上也具有 ceG\Q2  
相当的优先性。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最著名的受害人之一(对此他一定刻骨铭心), 'u<e<hU  
他有强烈的理由这样做。或许是经济增长在他心理的分量太重,也或许是他想将 NwF"Zh5eMW  
这个任务留给更为睿智的下一代领导人,邓在这个巨大的挑战面前犹豫了,并最 sYS 8]JU  
后退却了。无论是从个人的经验及智慧,还是从个人权威所造就的政治位势,邓 U"7o;q  
小平都是毛之后有可能改造中国政治体制的最佳甚至是唯一人选。如果邓都不能 6RbDc *  
有效约束和说服官僚体系以同意他的全面改造,那又有谁能够这样做呢?但邓可 |Ml~Pmpp  
能很难想到,历史的机会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可能,机会之所以是 w80X~  
机会,正是因为它千载难逢。而历史一旦按照另一种路径展开,其惯性就会大的 9F807G\4Qt  
惊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邓的继任者实际上已经成为这种惯性的囚徒。他们可以 LWM<[8wJ4  
做的仅仅是在这个既定的轨道(邓与官僚体制博弈之后所选定的最终改革路径) dq '2y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f[Ek5/-0  
- 21 - }[#8>T  
上延续改革,直到将这个体制提供给他们的所有可能资源全部消耗完毕为止。毕 >B{qPrmI  
竟,英雄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然而,一个显见的困窘是,后改革时代所消耗 ,7s>#b'  
的时间越长,资源越多,那么,新一代领导人可用于启动新革命的本钱就越少, Z^V;B _  
腾挪的余地就会越狭窄。, iL;V5|(sb  
总的来说,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到2002 年“中共十六大”这十年中, qO"QSSbZqQ  
中国建立了一些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宏观管理框架,比如财政、金融体系。 3 ZOD2: (  
按照一种更加通俗的范式,这就是说,中国在这十年中建立了一个具有现代化色 z}Cjk6z@  
彩的上层结构。比之1980 年代,中国的上层管理结构具有了更加浓厚的专业化 ATkd#k%S  
色彩。也正是凭借这些在90 年代中期建立的资源配置工具,通过对资源大规模 s^zlBvr|.  
行政调配和诱导,中国领导人在90 年代末期和本世纪初期竭力支持了中国的经 $L^%*DkM  
济增长速度,勉强维持了改革的合法性基础。由于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国 Gt&yz"?D  
有垄断性质,中国宏观管理当局吸取资源的能力极其惊人,而这种能力因为民间 fo,0NxF9  
财富尤其是居民储蓄的高速积累而被加倍放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某种增长 %!\=$s}g  
和表面繁荣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奇迹。换言之,这种增长仍然是某种行政主导增 iLnW5yy  
长的变异,而不是消费者主导的自主增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要对这个 *W8n8qG%T  
增长奇迹保持非常高的警惕性。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以及诸多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增 %AO6 =  
长的历史经验都为这种怀疑提供了有力证据。潜藏于这种增长中的浪费、腐败和 +S{m!j%B  
低效率将在未来让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目前的可悲处境,强 r4mh:T4i  
烈的暗示了我们未来可能遭遇的经济动荡。 E,m|E]WP  
中国上层结构现代化的过程在90年代中期之后基本上停顿了,这倒不是说, zdwQpB,+^  
这个进程已经取得了全面的成功,恰恰相反,这是因为这个进程遇到了巨大的障 BHY-fb@R]H  
碍。在党政分离、社会保障体系、国有资产管理,司法体系等诸多方面,中国上 aLg,-@  
层结构的现代化进程还远未竟其全功。在这里,中国上层结构的改革显然遇到了 ?r !kKMZ  
传统政治体制的坚硬内壳。这种迟滞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90 年代后期,高 xq;>||B  
速经济增长越来越成为中国领导人的压迫性约束,他们已经无暇顾及。与上层结 "zq'nV=  
构的有限进展相比,中国下层结构的发育则付之阙如。我们所说的下层结构,是 h-PJC/>  
指那种具有自由意志的、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的,并且具有现代市场经济道德 iAH,f5T  
的经济主体。这虽然牵涉到长期和复杂的文化转型(毫无疑问,这也是社会转型 j9k:!|(2'  
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但明显的是,中国领导人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非 7"Xy8]i{z  
常微不足道。相反,这种文化转型受到了来自官方的压抑。这一点并不奇怪,因 SPV+ O{  
为培育具有充分权利和相称责任意识的公民(企业、组织),几乎从来就没有出 ~Fb@E0 }!  
现在中国领导人的改革视野中(马克思说,“这个人是国王,只是因为有别人当 gg`{kN^r.a  
做他的臣属。)。相反,这经常被视为对政治垄断的一种威胁。但不幸的是,这种 4dbX!0u1l  
公民和组织恰恰是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微观基础。一个没有健康、强大的微观 }K)A jZ  
主体的经济体系,其前途肯定是黯淡的。当宏观手段不堪利用的时候,这一致命 9CS" s_  
缺陷就会充分暴露它的破坏性。与下层机构的发展相平行,中国横向中介组织和 ;((t|  
结构的发育也相当滞后。这使中国的现代化体系中又短缺了一根关键的链条,作 0Ye/  
为沟通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协调社会行动的现代化中介组织的建设,是公民社 $}(Z]z}O;  
会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一环扣,现代市场经济是很难正常运转的。而这 QT+kCN  
种组织也恰恰是历代中国领袖不熟悉因而也最为恐惧的。虽然在这十年中,中国 {LiJ=Ebt  
各种中介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但其基本特色仍然是凭借权力寻租,其功能 ^P9mJ:  
也不过是增加了一道寻租层次。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在中国,一个律师如果没有 us.[wp'Sh  
与法院的“良好关系”,其打赢官司的希望就非常渺茫。只有在相当罕见的场合, (n kg  
中国的律师业才具有专业和正义的色彩。当向法官行贿成为律师们的主要工作 p-"C^=l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S('\h)1  
- 22 - 9\Gk)0  
时,人们很难相信他们是在从事某种神圣的职业。更多的可能是,人们会想起中 0cG[<\qT  
国历代以来就名声恶劣的讼棍。律师如此,会计师、官办行业协会等其他组织也 W$jRS  
不遑多让。太多的丑闻不仅败坏了这些中介组织的名声,也使社会公众对这些机 2-'_Nwkl*  
构的信心降低到了最低点。这个情况并不出人意料,因为这些组织大体都具有与 ]izHn;+  
官方联系紧密的“权力”色彩,但这个趋势如果持续下去,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 ~a_hOKU5  
现代化之路就很可能被完全阻断。从这个角度看,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已经出现 D]E=0+  
了“市民社会”的判断是相当轻率的,完全不足以成为我们观察中国的真实凭据。 m^oG9&";  
与这些观察者的判断可能正好相反,经过20 多年的改革,我们并没有得到了市 DPf].i#  
民社会,仅仅得到了数量庞大的原子化个体(100年之前,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 'yCVB&`b  
中国是一盘散沙),仅仅得到了四处泛滥的向野蛮返祖的利益冲动,而由此构成 K ar!  
的利益博弈带着浓厚的前资本主义色彩,它倾向于零和的掠夺,而不是多赢的竞 .h <=C&Yg  
合。这种微观基础组成的经济体,其自我维持和自我生存能力微乎其微。历史从 Ou1kSG|kM  
来就没有证明过,一群仅仅具备贪婪欲望的原始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自动的创造 vT#R>0@mi  
出神奇的现代资本主义。这种神话只存在于某些固执的原教旨主义分子的臆想之 G T~rr*X  
中,从来就没有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世界中。 d9JAt-6z2  
如果我们将中国改革比作一场游戏的话,那么经过20 多年漫长的改革,我 ;[ QIHA!  
们已经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被淘汰出局,改革正在沦为少数人的分赃活 |y7TYjg6  
动。他们是丛林之中的获胜者,他们因而必须垄断战利品的全部分配。然而,21 MX]#|hEeQ  
世纪的中国不可能完全退回到丛林社会,文明社会的底线不可能轻易沦丧,一旦 Y!j/,FU  
触及这个底线,社会的剧痛就必然激起报复性的反弹。虽然在1992 年之后的中 n*9QSyJN]  
国,出现了许多我们这一代人从未亲身经历过的新事物,有待于我们去洞察和辨 _t-6m2A  
识,但有一点却是现在就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以官僚集团利益最大化的改革逻 ,u|>%@h  
辑却一直在主导潮流并贯穿始终。换言之,官僚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始终是中 <9&GOaJ  
国改革(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这一点不仅决定了中国改革的路径, P1OYS\  
也决定了中国改革的分配及其后果。如果官僚利益的最大化偏好不是中性的,那 p|gVIsg[-e  
么政府的中性就是不可能的,不太容易察觉的是,官僚利益集团的最大化往往被 #v(As) 4^  
包裹在政府利益最大化的中性形象之中。这其实就是整个后改革时代一个不可告 :WWHEZK  
人的秘密。在这个逻辑的支配之下,政府行为的两个趋势就变得至为明显。一方 "S#$:92  
面是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职能(官僚体系经常成为经济增长的经纪,这在政府招 {qHQ_ _Bl  
商引资的积极表现上体现得非常突出)被不断强化,另外一方面则是,政府提供 ky|kg@n{  
公共品职能被不断弱化。这种趋势在以后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Yj_U'2"i  
指出这一点,我们是想表明,直到今天为止,中国改革(如果它的目标是指 )vq}$W!:9  
向一个现代化国家的话),并不像其奇迹般的GDP 所显示的那样,已然走上了一 UhJS=YvT  
条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轨道。其现有的成果,也完全有丧失的可能。现代化之路远 #om Gj&  
不是一条启动了就必然一路向前的历史路径,它完全可能被突然中断或被锁入歧 _kBmKE  
路。对于中国改革来说,后面一种危险相当之大。 eM!Oc$C8[  
中共十六大之后,后改革时期的中国领导人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很明显, >q;| dn9  
他们也像邓小平那样,将最为艰难的改革留给了继承者们。然而,新一代领袖们 R>"pJbS;L  
真的就有了更好的历史际遇吗?他们真的就能够为自己开辟新的舞台吗? 0dwD ?GG2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我们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人怀着信心,举着战无不胜的列宁主义革命旗帜,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以稳健的步伐向新的胜利前进!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顶端 Posted: 2009-01-09 20:48 | 2 楼
锁链后的世界
级别: 劳动者


精华: 0
发帖: 131
爱心: 108 点
金钱: 1305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9-01-04
最后登录:2011-12-22

 

很深刻!
顶端 Posted: 2009-01-09 21:42 | 3 楼
tangliang198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主席团委员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内务部长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3089
爱心: 1663 点
金钱: 32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2-02
最后登录:2021-08-19

 

第三章 新阶级,旧景观 r!w4Br0  
傅祥,是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位下岗工人。20 多年前,他与许多知识青 IHW s<U  
年一起,从江苏北部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回到了这座城市。然后,他进入一家皮 6 [bQ'Ir^8  
鞋厂做了一名工人。从农民变成工人,这是傅祥人生中的又一次阶层转换。按照 \gT({XU?  
中国社会学家的划分方法,傅祥实际上已经跻身于了那个时代的城市“中产阶级” |9i[*]  
行列。的确,在这座历史上以繁华和富庶著名的中国城市中,傅祥的日子虽然远 }qGd*k0F0  
远算不上“中产”,但与绝大多数人没有什么两样。重要的是,他相信,“工人” vZQraY nJ  
的身份已经赋予了他某种职业和生活的保障——正如他名字的中文含义所寄托 M%jR`qVFg.  
的那样,稳定而安详。在整个80年代,傅祥的日子是平静的。进入90年代之后, -^_^ByJe  
皮鞋厂的困境日甚一日,用卖不出去的皮鞋抵工资的情况经常发生。终于,傅祥 O\q6T7bfRW  
下岗了。现在,傅祥住在他那间父亲留下来的已经残破不堪的住所中,每月领取 -c8h!.Q$  
190 元的下岗“工资”。傅祥的这间住所阴冷而潮湿,为了节省开支,傅祥在晚 [2Y@O7;n I  
上已经很少使用电灯了。傅祥已经结过两次婚,白天,他经常将第二次婚姻留下 M.SF}U  
的那个年纪很小的儿子独自锁在家中,自己出去找工做。无论是在他自己还是在 <>5n;-  
别人的眼光中,经过20 多年的变化,傅祥已经彻底的沉入了中国社会的底层。 _$A?  
在接近60岁的时候,他的未来似乎变得一片黯淡。 y+^KVEw  
傅祥的住所位于这座城市一个十分古老的街区。据说,这个街区是几百年前 D Q4O  
清兵火烧扬州时仅存的十八户人家,故名“十八家”。这个非常有历史的街区, 'xuxMav6m  
这一次又通过傅祥的经历,演绎着中国最新近的一段历史。见证过中国改革开放 ,V!Wo4M  
25年历史的人都知道,傅祥的经历只是中国最新一轮剧烈阶层分化的一个缩影。 &9gI?b8  
这种悲喜剧,正在中国广袤的地域上如火如荼的上演着。 Bs3&y Eq(  
八年多前的1995年,在写同一本书的同一章节的时候,我是这样写的: DQObHB8L  
“中国社会正在从一个同质社会迅速的走向一个层次分明的社会;从一个差 F'wG%  
别很小的社会演变成一个差别急剧放大的社会。差别的形成过程正是一个社会内 86KK Y2  
部能量聚集的过程。可以想象,在一个有着12 亿人口的巨大社会中重新分层并 DIYR8l}x  
制造令人目眩的财富差别,风险将是巨大的。那么这种不可避免的带有强烈掠夺 YpZuAJm<2_  
色彩的重新分配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是中国社会从此走向良性循环的契机, OtAAzc!dQ  
还是重新蹈入历史灾难的又一个拐点?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 w[vccARQ  
很快就会面对,中国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刺眼差别以及这种差别给我们日常生活所 T g(\7Kq  
带来的强烈震撼。我们将看到肮脏混乱的贫民窟和富豪盈门的高级俱乐部所构成 BSkmFd(*  
的鲜明对比。” a"}ndrc*  
八年之后,傅祥的生活变化证实了这个预言。只不过,傅祥以及其他个案所 nCV7(ldmH  
显示出的绝对贫困程度,似乎已经超出了我们当初的估计。 ,W 'P8C  
农民,被隔离的底层 EFU)0IAL[  
1992 年年末到1993 年6 月,四川仁寿县的农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税 ?!"pzDg  
“暴动”。这次暴动,无论是规模之盛,还是时间之长,都是中共建政之后的最 @@3 NSKA  
高记录。现在已经广泛披露的资料证实,在这次抗议的最高峰时期,包围仁寿县 j7Zv"Vq@  
政府的农民有上万之众。对于一直就以“农民问题专家”自命的中共来说,仁寿 `}ZtK574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P7X3>5<;q  
- 39 - ?Z!R  
农民暴动可能只是一个丢人的“洋相”而已,但对于阔别农民运动已经半个世纪 MYJMZ3qBi  
的中国来说,这可能就意味着某种不祥的历史接续。在中国将近1个半世纪的现 >BJBM |  
代化历史中,农民问题一直就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面相。也正是凭借对这个 bWp)'mx5u  
中国式问题的清醒洞察,中国共产党才从一个小小的革命集团而最后成为一个强 KWYjN h#*  
大的执政者的。仁寿县,位于中国内陆省份四川,离省会成都不远。在过去的一 ',+Zqog92  
个半世纪中,四川、湖南、江西等内陆省份一直是中国农民运动的发祥之地。在 /V/ )A\g  
平静了40 多年之后,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又一次爆发在中国偏远的内陆省份,这 t\:=|t,  
很难说是偶然的。不过,仁寿农民运动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方面,是它爆发的时间。 asQ^33g z  
仁寿农民暴动,发生在1992 年年末,离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仅仅一年时间。1992 N:KM8PZ&~  
年,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戾点,是以城市为主的中国市场化改革一 y'6lfThT  
个大规模的重新启动时期。此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中都弥漫着一种“新纪元” ',Z]w;D!G  
的躁动,开发区遍地拔起,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四处流传,所有的城市人都被一 w$]wd`N}  
种兴奋和焦虑紧攥着。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使资源在短 6[FXgCb  
时间内向城市迅速集中。而在这背后,并作为中国城市迅速抽取农村金融和财政 }]1C=~lC  
资源的一个直接后果,农民迅速地暴动了!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历史 4QC_zyTE  
中,资源在城市的聚集与农民的生存困境,一直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性质而 V~8]ag4  
言,仁寿农民暴动与半个世纪之前的农民运动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绵延于中 |BtFT  
国近代史中的众多农民运动中的最新一次。其重要性仅仅在于,它重新开启了长 ?]*"S{Cqv  
期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农民问题的大幕。果然,在1992 年之后,中国农村类 %IIFLlD  
似仁寿事件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在这个意义上,仁寿农民暴动实际 o]]tH  
上是将一个古老的中国问题以一种现代的形式又一次提到了我们的面前。从 LGtw4'yr  
1979年邓小平开始他传奇的农村改革,到1992年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市场化 _`*G71PS  
改革,中国农村度过了十多年的平静时光,于是,农民问题退出了中国人的视野。 u>] )q7s  
时隔十多年之后,仁寿农民以“起义”的方式告诉我们:那只是一个假相。中国 a_VWgPVdDS  
农民短暂幸福时光的结束,实际上也同时意味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最后一丝余荫 `"V}Wq ?I  
消失了。这个发端于1979 年的农村改革,曾经创造了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温饱传 s,mt%^x[  
奇,其成果庇护中国改革将近20 年之久。然而,当中国城市大规模的重启市场 B)d 4]]4\\  
化的进程之后,中国农村在资源竞争中的天然劣势就立即暴露在了人们面前。与 rw 2i_,.*~  
此同时,邓小平农村改革奇迹的过渡性和局限性也被暴露出来。如果说1979 年  !Qsjn  
之前,中国农民受到的是政治剥夺,那么1992 年之后,在中国普遍的“伪市场 Jzp|#*~$E  
化”的竞争环境中,农民受到的实际上是政治和“伪市场”的双重剥夺。自1992 ;*Mr(#R  
年以降,中国农村的衰败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在那次仁寿暴动 2.{zf r  
中涌现出来的农民领袖张德安在的此后十年中持续活跃事实足以证明这一点)有 I(3YXv VN  
外国农业专家估计,到2002年的时候,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1949年之 giIPK&  
前的国民党时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显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差 7#&Q-3\:  
距为1比1.5,超过2的国家极其罕见。而现在所有统计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 ~md06"AYJ  
估计都超过了3。如果加上城市收入中的各种隐性福利,这个数据甚至达到4~8 @}r s6 G  
倍。结合许多学者对中国内陆农村悲惨现状的切身描述,人们可以提出的唯一问 wU/fGg*M2  
题应该是:中国农村的“暴动”为什么会这么少?对此,中国学者秦晖先生精辟 h0x'QiCc  
地评论到: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中国问题。由于对1949 年之 <}xgp[O  
前的农民问题没有亲身的体验,我们很难判断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是否已经超 1TzwXX7  
过1949年之前,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又遇到了一个老问题。 _/ 5  
在中国发生的所谓邓小平奇迹,准确的说是一次关于解决农民问题的奇迹。 KAVkYL0  
而邓小平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以“联产承包责任制” ;x FB /,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Vv`94aQTD  
- 40 - M`iE'x  
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对于这个改革,中共一位老资格的农业问题专家曾经感 6c>:h)?  
慨的说,“在我过去四十年的农村工作中,前后两次真正看到党的政策发动了农民。一次是 {a2Gb  
1942 年在太行区黎城县的减租减息和退押运动(他当时担任该县县委书记)……第二次, bO('y@)X  
就是这次建立家庭联产承包制”。然而,与邓小平所有的思想一样,邓小平关于农村 ^VnnYtCRz  
改革的思想也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这个由邓小平的两位得力助手在四川和安徽 ~USyN'5lU7  
率先试验继而在中国大陆广泛推广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神奇的释放了中 Gf!c  
国农民的创造潜能(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简单”的发明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 h*hkl#  
分),使中国农业跃上了1984 年的顶峰,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经过20 多年的发 J`; 9Z  
展,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环境已经大变,联产承包——这种曾经极大的促进了 Yp3y%n  
中国农业发展的过渡性土地制度的潜能已接近油尽灯灭之时。确切的说,这个主 (bpxj3@R  
要以增加粮食产量而不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主要目的地土地制度的潜能早在 >CcDG  
1980年代中期就已经释放到了极至。只不过,这一点远不如今日这般显眼而已。 M) JozD%  
1984年之后,中国农业(当时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上)逐渐趋于停滞状态, [k%u$  
粮食价格的波动也趋于频繁。每一次波动之后,增加农业投入的呼声便会随之高 `PLax@]2  
涨。1993 年之后这种呼声更是声声不绝。但事实证明,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努 H:Q4!<  
力收效甚微。虽然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农业尤其是粮食对于一个13 亿人口大国的 C%%gCPI^y  
战略重要性,一再强调所谓“无农不稳”的古老训诫,但农业投入在全社会总投 re4z>O*  
入中的比例还是不可遏制的下降了。中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农业投入占国家总 i}f"'KW  
投资规模的比例在1978 年达到10.3%的纪录之后,就开始逐年下滑,到1994 +~1FKLu  
年的时候,农业仅占2%,在扣除通货膨胀后,1994 年的农业投入实际上是-7 3C;;z  
%。不过,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并不是中国农业问题的要害,一个显见的事 GAs.?JHd  
实是,作为一个有巨量农业人口的国家,中国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补贴8亿农 `Um-Y'KE  
民。这样,对农业的投入就只能落在农民自己身上。但恰恰在这一点上,联产承 zt  
包制构成了致命的障碍。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获得仅仅是期限相当不确定的经营 [tC=P&<  
权,而不是所有权,农民对土地收益预期的不稳定性可想而知。在整个80 年代 6\UIp#X  
和90年代初期,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对中国农民“短视和愚昧”的嘲笑,所谓“宁 cl{mRt0  
愿花巨资盖房,也不愿意花钱投入农业”。不过这种嘲笑除了证明嘲笑者自己的 g%)cyri  
无知之外,更精确的刻画了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无能。事实上,在中国国有企业 Q 4L7{^[X  
广泛试验过的“承包制”,也遇到了类似的产权困境。只不过,这种产权制度在 M`9|8f,!a  
激发企业承包者的短期行为方面,比在中国农民那里表现得更加露骨。最起码, EKuLt*a/  
中国农民还有一份对土地的传统感情依赖。在这样一种土地产权的安排下,农民 oBnes*  
除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之外,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对土地的投入。基层 ym` 4v5w  
官僚体系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对农村地权的随意调整,也加剧了这一趋 =|fB":vk  
势。山西一位村支部书记甫一上任就立即废止了原来的承包合同。这位蛮横的基 qx0F*EH|  
层干部对这种毁约行为毫不在乎,他说,“中央要求承包地30年不动摇,我不管他那 4UPxV"H  
一套,我想怎么调就怎么调。”而这位山西村支部书记的一位河北同行甚至威胁农民:“谁敢 roi,?B_8  
往上反映就整死谁”。要紧的是,这种借助政治权力损害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情况并不是个别 0a!|*Z  
的。这其实说明,虽然具有法律性质的“联产承包制责任制”在表面上规定了农民的“经营权”, }t|i1{%_  
但通过各级官僚体系的侵蚀,真正到农民手上的,实际上连“经营权”都不是。在这样一种事 >%N,F`^3  
实契约中,如果中国农民还拼命在土地上投入,那就只能证明他们的脑子真的坏了。事实说 dtG>iJ  
明,中国农民的脑子没有坏,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他们以减少对土地的投入来规 #N"QTD|i  
避损失。这种规避在80年代末期表现为减少投入(官方资料显示,农民对农业的投入1989 xMpgXB!'  
年比上年减少22.2%,1990年减少 35.4%,1991年更锐减38.2 %。), O"X7 DgbC  
到90 年代中后期则演化为大量撂荒,青壮劳力悉数出走。在今天的中国农村, |~v2~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l%u8Lq  
- 41 - WFmW[< g  
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的荒凉村庄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景象。中国农村的衰败程度由此 {EVy.F  
可见一斑。 6@:<62!;  
不管土地承包制度曾经创造过什么的人间奇迹,也不管那些想否定它的人怀 pI_:3D xe  
有什么样令人生疑的政治动机,中国90 年代直到今天的农村现实告诉我们,这 DHvZ:)aT}  
个在曾经7~80年代十分灵验的土地制度,已经遇到了严重的麻烦。这个麻烦不 pOB<Bx5t  
仅来源于我们上面已经论述过的产权问题,也同样来源于这个制度中必然具有的 3_&s'sG5  
小规模经营问题。土地碎化,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本来就是中国特殊的资源禀赋所  e?o/H  
赋予中国农业的一个突出特色。在城乡分割,农民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这个 ^@Qc!(P  
特色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内卷化”困境。所谓“内卷化”指出的是这样一种情形: 0\k {v  
即在人多地少的特殊资源约束之下,中国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追加人力及其 8h=K S   
他投入,引发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趋势。如此,农民的耕种主要变成了糊口和生 +T,0,^ *  
存,而不是指向利润。在中国的一些主要省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6 亩,低 yYTOp^  
于世界0.8亩世界土地警戒线标准。也就是说,在这些省份,人多地少的矛盾已 tp"eXA0n  
经越过土地供养人口的极限水平(而提高农业单产水平总是有极限的)。显然, 6 !Mm")  
这个趋势构成了对现代化农业的一种反动。“内卷”就其英文本意的指向而言, =<TJ[,h et  
指的是一种“退化”和“不发展”状况,与具有浓厚“进化”意味的“现代化” #*S.26P^4  
含义恰成两极。不幸的是,土地承包制度在部分解决了激励难题的同时,却继承 ts,V+cEA  
了这个特色。在与其他先对代产业的竞争中,农业本身就具有无法克服的比较劣 *k?y+}E_f  
势,中国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度必然具有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加剧了这种劣 bx-:aC)]2  
势。 xlsAct:  
无论是依经济之规律,还是征诸其他现代化国家农业发展之历史,规模经营 lG[j,MDs  
都是中国农业难以逾越的一个的必经过程。然而,在中国谈规模经营,很容易让 z 63y8  
人们联想到令人不寒而栗的人民公社时代。人民公社制度虽然有土地集中,规模 4T~wnTH0Xg  
经营的优势,但其衰败的内部激励机制却早已声名狼藉。1979 年后中国农业发  7?vj+1;  
展的历史经验也证明,现行的承包制度即便带有小规模经营的特点,其绩效也要 s=K?-O  
比大规模的人民公社优越得多。如此,设计出一套既保留承包制得激励优势,有 [CAFh:o  
能发展大规模经营的土地制度,就找到了中国农业走出困境的钥匙。在我们的想 tHM0]Gb}  
象中,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唯一一套制度,就是土地大规模的私有化。只 8RVRfy,w  
有这样,土地才能够迅速集中在少数有经营水平的农民手中,并使中国农业在规 `O%O[  
模经营的推动下走出困境。不过,这种办法很难为现有的中国领导人所接受,且 HqyAo]{GN  
不论其意识形态上的背叛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平均分配,是中共流血革 k2#|^N  
命的硕果仅存的最后一份遗产,任何中共领导人跨出这一步都必须承受致命的政 V1Gnr~GM  
治风险),单就其操作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巨大社会痛苦,就足以使任何一位中 \nTV;@F  
国领导人望而却步。素以铁碗著称中国前任总理朱鎔基先生在90 年代中期谈到 va"bw!zXo*  
农村股份制的时候,曾经隐晦的谈到了对土地私有化的担心。我们很容易猜想, }P\6}cK  
他的眼前浮现出了这样一幅图景:大量失地农民在中国城市和乡村四处流窜,寻 SUvrOl   
找着生存机会。胆小的卖儿卖女,胆大的则偷窃、抢劫、杀人越货。他或许在担 *vqUOh  
心,中国会不会再来一次打土豪、分田地?对于有过1949 年之前中国生活经历 l&Y'5k_R  
的人,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骇人的图景或许算不上夸张。理解了这一层,我们就 rzvKvGd#N  
可以理解,中国领导人对土地私有化的疑虑并不完全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而 ,nV4%Aa  
是有着深刻的个人经历的因由。事实上,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先  Oe "%v;-  
进城,后私有。但在当代中国城市已经进入排出劳动力阶段的时候,我们怀疑农 @ W,<8  
村土地私有化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的确,在城市不能为中国农民创造足够就业 9.9B#?  
机会的情况下,土地的急骤集中所可能带来的社会苦难是非常现实的。更为棘手 u2[L^]|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Vkf{dHjW  
- 42 - ^nFP#J)_5  
的是,我们甚至无法判断,今天中国城市吸纳农业人口的能力是不是比民国时期 ZC^NhgX  
更好。中国城市失业率在90 年代后期急剧升高的事实,增加了我们这种怀疑。 0<f.r~  
农村问题在当代中国的严重性与复杂性在于:它几乎与中国城市的失业问题交织 ^q|W@uG-(  
在一起。如果放任农民工进城,那么他们就可能与城市失业工人形成生存竞争, (bB"6 #TI  
如果以提高粮食价格地办法将农民继续留在土地上,则可能对已然非常困苦的城 =<K6gC27  
市失业工人构成致命打击。 v@J[qpX  
正是在这种左右支绌的情况下,为了稳定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朱鎔基先生 3m&  
在90 年代中后期重新恢复了国家对粮食的收购政策。这一行政措施不但没有挽 &2ty++gC  
救中国农业的颓势(事实上,中国粮食产量自1999年之后连续四年下降),而且 #\K"FE0PGz  
造成中国国有粮食系统3000 亿的亏损。这是朱鎔基先生的行政天才几次重要的 CHCT e  
失败之一。很清楚,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小规模经营困境早在90 年代中期就 sfy}J1xIL  
已经暴露得十分彻底,但直到今天,我们似乎都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有 mwZ) PySm)  
迹象显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2003 年年末 nuA 0%K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件上,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这样表达了他们的突围欲 2^rJ|Ni  
望:“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 Jm0.\[J  
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适度”一词昭显了中国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如履薄冰 o?IrDQ2gmh  
的心态。这种心态,与其说反映了中国新领导者的稳健风格,倒不如说反映了中 lO0}  
国农业进退维谷的痛苦处境。然而,与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悠然从容”相比, \#N?  
中国的农民却在飞快的滑向深渊。按照中国一位著名乡官李昌平先生的说法就 yGV>22vv M  
是: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李先生为他这句警世之言提出的最令人 e:rbyzf#  
触目的证据是,在他曾经管制的乡村中,经常有老人抓住他的手,告诉他,他们 f)r6F JLU  
希望早点了结自己的生命。这可不是农民说着玩玩的,就在这位良心未泯的乡党 I;G(Wj  
委书记辞官后不长的一段时间中,他所在的湖北监利县就有四位农民自杀。 t4hc X[  
中国农村始于上个世纪90 年代的又一次深渊之旅,由于另外一个因素而变 _S-@|9\&#  
得更加难以预测。这个因素就是WTO。虽然有“聪明”的经济学家举出这样和那 v}IhO~`uEq  
样的证据告诉我们,中国农民完全没有理由害怕WTO。但事实却是,在加入WTO /wP2Wnq$  
的当年,中国最具农业竞争力的几个省份就立即发生了“新东北现象”。在陡然 /cvMp#<]  
面对国际竞争之后,中国东北地区部分农产品开始严重积压,其低下的竞争力被 & Yx12B\  
国际市场衬托得一览无余。2004 年中国在停止多年之后重新从世界市场上进口 Nz; \PS  
粮食,引起世界粮食价格波动。这个有力的迹象表明,中国农民的命运已经在相 80o'=E}"  
当程度上与全球市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早在1995 年,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如 fILvEf4b  
粮食、棉花、羊毛、油料等产品的价格就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市场的价格水 $(*>]PC+)  
平。只不过,由于当时封闭的市场环境,没有人过多的注意其中所包含的危险信 )$d~HA@B  
息。当时的一则报道曾经透露,中国大量进口粮食的消息使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 Tgbq4xR(  
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90 年代中国农业所显露出来的危险迹象被一位美国专家 @a 7U0$,O#  
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位名叫布朗的美国学者将他的思考概括为一个耸人听闻的书 7 Z? Hyv  
名:《谁来养活中国》。这本书在当时曾经激起了巨大的争论,也强烈的刺激了中 y(^\]-fE  
国人的民族感情。但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有关中国农业问题振聋发聩的第一声。 #]gmM  
事实上,无论是从科技支撑、产权制度还是产业化程度,靠天吃饭的中国农业与 cHOC>|  
发达国家的农业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个明显的不利因素,迟早都会发生作用。 Zzb?Nbf  
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它会以什么样方式展开以及这场竞争的残酷程度。日本、南 q_9 tbZ;  
韩以及其他国家农民屡见不鲜的农民抗议画面,为中国农民可能的生存境况提供 NnU`u.$D  
了可以参照的蓝本。其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中国的农业人口有接近八亿之巨。或 nC!L<OMr  
许,中国(当然也包括中国农民)最终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 V"}Jsr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l#0?Kc^  
- 43 - LPca+o|f  
我们必须提醒的是,这个过程可能相当冷酷。当然就目前中国农民已经在生存线 F'B0\v =  
上挣扎的现状看,中国农民的确没有理由惧怕国际竞争,因为他们的处境再坏也 mwI7[I2q  
坏不到哪里去了。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许多经济学家对入世之后中国农民生存 @:>gRD  
状况的乐观预测才是正确的。很显然,这种乐观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残酷的假设之 n@q- f-2  
上的:中国农民对恶劣的生存水平有着超强的承受能力。 6V#EEb  
除了中国特殊的农业资源禀赋和落后的土地制度之外,中国农民的悲惨状况 >Ml5QO$*.q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来源,这就是笼罩在中国农民头上的庞大的官僚体系。有统计 (I35i!F+tY  
表明,仅乡镇一级,为了维持官僚体系的生存,每年就要从中国农民身上“创收” M0 KU}h  
1840亿元。 (<e<Q~(  
中国的学者喜欢将中国农民问题归结为所谓“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 Y zmMF  
但这个形象的概括却具有明显的误导作用,因为所有这些发生在农村的问题,其 (S?DKPnR  
根源却在遥远的城市,在盘踞于遥远城市之中的官僚体系。现在已经很出名的农 jCIY(/  
村企业家孙大午用朴实的语言概括了这种状况,他说,“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 *O_^C  
面”。没有理解错的话,他所说的上面就是指的行政官僚体系。在90年代中期之 }-u%6KZ   
后的中国媒体中,农村基层官员已经变成了中国干部队伍中最负面的典型。这造 Jz P0D'  
成了一种广泛的错觉,以为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所有罪恶行为都是由这一群目无纲 =([4pG  
纪的基层干部独立制造的。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确实有许多骇人听闻的纪录,但准 )V_;]9<wt  
确的说,他们经常只是这些悲剧的实施者,而不是导演者,真正的导演者是具有 aEVy20wd  
强大剥夺性的中国官僚体系,然而,他们却在农民看不见的地方。农村基层官员 _,d<9 Y)  
不过是这个层次复杂的官僚体系中的最低一层,是官僚体系这部噬血机器插入中 <num!@2D  
国底层社会的一个个针头。这个位置注定了中国农村基层官员将在官僚机器与底 Ji6.-[:  
层民众的冲突中扮演打手的角色,而在资源极其稀薄的中国农村,与挣扎在温饱 roBb8M|q  
线上的农民争夺生存资源,这个角色就必然会带有某种血腥的气味。中国媒体最 :l?mNm5  
近几年披露的事实说明,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暴力行为已有愈演愈烈之势。1999 >6)|># Wi  
年12 月,山西青年农民李绿松因上访反映村小学建筑中的经济问题,被公安机 @S>;t)\J  
关抓到看守所严刑拷打之后,被惨无人道地割掉了舌头。其残忍和血型程度令人 q[/pE7FL  
发指。  }Fox  
通常说来,即使有暴力的合法使用权,暴力手段都是一种成本高昂的选择。 | :id/  
因为这不仅可能带来暴力的抵制,而且一旦事情闹大了,发展成为某种群体性事 'P[#.9E  
件,基层干部还可能受到上级的惩戒。李昌平就曾经成为过这种上级追究的替罪 ,g,Hb\_R)  
羊,原因是一位村民的自杀事件引起了高层震怒。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 T4[/_;1g  
在外界看来成本收益如此不合算的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呢?这实际上是在暗示,中 33&\E- Q>  
国农村的生存资源已经稀缺到了值得以暴力相博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暴力行 8N3y(y0  
为发生的频度,实际上就是衡量中国农村生存资源稀缺程度的一个灵敏指标。虽 <vD(,||  
然在少数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农村,基层干部手中的权力比较值钱,因而 4:/^.:  
聚敛了可观的财富,但就大多数农村而言,普通基层干部(不包括那些我有实权 O}}rosA  
的基层领导)的生存状态与他们的农民邻居相去不远。据我们所知,就是在江苏 H/={RuU  
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基层乡镇干部被拖欠工资的情形也经常发生,要注意的是, |f.,fVVV;  
他们的工资水平本来就非常微薄。所以,在中国农村越来越频密的暴力背后,我 Mq'm TM  
们看到的不是底层官僚的人性扭曲,而更多的则是“国家”的疯狂。作为国家官 h@y>QhYU0  
僚体系的最低层级,中国农村基层官员的工资等基本生存资源以及更高级的诸如 6GqC]rd*:  
提拔之类的个人发展,完全掌握在他们的上级手中。而这些基本和高级需要是否 ooC9a>X  
能够得到满足,则取决于他们满足上级的程度。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村基层干部 8Kk41=  
的服务对象不是农民,而是他们的上级。农民只是他们满足上级需要的工具。当 tvq((2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BKU _}k=  
- 44 - M* {5>!\  
基层官僚无法从他们的上级那里获得完成任务以及扩张自我利益的必要资源的 B<a` o&?  
时候,压榨农民就成为基层官僚的唯一选择。从国家那里所借取的暴力“合法性”, #l3)3k* ;  
以及农民低下的抗拒能力,使这种明显具有暴力性质的压榨获得了广阔的空间。 :3b02}b7  
据李昌平统计,仅监利一县,被非法关押过的农民就数以万计。只有当这种压榨 ,(f W0d#  
不堪忍受,足以激发民变的时候,农民才会以“稳定隐患”的形式进入城市官僚 .*.eY?,V  
体系的视野。而在平时,农民既不是他们负责和服务的对象,也不会对他们个人 8.+ yZTg  
前程构成任何损害。正如农民看不见城市官僚一样,城市官僚也看不见这个数量 @~UQU)-(  
惊人的底层阶级。在那些离农民更加遥远的城市官僚看来,农民不过是他们越来 rUAt`ykTmN  
越疯狂的“政绩”攀比的一个工具,是他们维持日益浮滥的官僚系统运转的一个 Ps[#z@5{x  
抽象的“税基”。显然,灾难发生在底层,但压力却来自官僚体系的上层。 GS}JyU  
汉学家杜赞奇先生曾经用“国家经纪”这个独特概念来描述中国官僚体系在 )+w1nw|m  
基层与农民的互动。但与杜赞奇先生描述的那个时代相比,中国的今天的基层官 1-&L-c.  
僚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农民保护者的功能,走到这个谱系的另外一端,彻底蜕变成 }Gy M<!:  
了“掠夺性经纪”。这种蜕变与中国官僚体系在1949年之后对基层更加成功的控 {];-b0MS~  
制是一致的。其中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基层官僚更多的已经不是出自民间的乡绅, 8B5WbS fL^  
而是国家的正式官员,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官僚体系的压力远比来自农民的大。一 vJV/3-yX  
位河南的镇党委书记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如果处理不好对'上’的关系,更 k,f/9e+#  
是不行,因为'乌纱帽’在提在他们手上,随时可将你撤职,结束你的政治前途”。 l\uNh~\  
正是这位镇党委书记的前任,甫一上任,便大搞政绩工程,又是向银行贷款、又 vbZ!NO!H  
是向农民摊派(其摊派之多,相当于当地农民全年收入的一半),以至于最终激 ErQ6a%~,  
起民愤,导致数千农民围攻镇政府。在他的政绩工程还没有来得及兑现为进身之 1X9s\JKQ  
阶的时候,这位雄心勃勃的党委书记自己却被村民殴打入院。从这个倒霉的镇委 c& bms)Jwa  
书记的经历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中国农村基层官僚的一种激励来源。中 "^;h'  
国官场中的升迁虽然标准十分模糊,但经济增长(实现这种增长最简单易行的办 Fmz+ Xb  
法就是修造那些看得见的形象工程)则是他们向上流动一个必不可少的硬指标。 {Qn{w%!|  
对于转型期的整个中国官僚体系,这个指标关乎政权的合法性,对于各级官僚, O}p<"3Ub  
这个指标则关乎他们向上流动的机会。在短期内制造快速的经济增长,需要对资 j]vEo~Bbh  
源的集中和密集使用,于是大肆借贷、摊派、竭泽而渔就成为中国官场中一种十 m4Ue)  
分流行的取悦上级的手法。很显然,中国基层官僚许多荒谬的举止都来源于中国 s{j A!T}  
官僚体系给予他们的不当激励。而这种目标恰恰是中国官僚体系最高层以“国家 ;K%/s IIke  
建设”的名义逐级分解、传递下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基层干部许多看似乖张的 YhqMTOw  
行为实在不是他们个人的率性之为。不然,我们就难以解释这种行为为什么会蔓 g x?r8  
延得如此广泛。我们一直强调,中国改革的一个隐含逻辑是官僚利益的最大化。 @2 *Q*  
这样,中国官僚的行为激励中就不仅包括了政绩的极大化,而且也同时包括了个 "^a"`?J  
人财富的极大化。财富最大化所引发的自我激励虽然没有政绩激励那么具有合法 M CP GDr  
性,但其激励强度并不亚于政绩激励。经过改革20 多年的摸索,中国官僚甚至 2% OAQ(  
能够将这两种看似冲突的激励非常巧妙的融合起来,(例如,他们利用公共建设 %qTIT?6'  
将个人财富和政绩最大化的结合在一起)中国官僚体系对时代精神的“适应”能 8F@Sy,D  
力实在让人惊叹。不过,在这种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背后,则是官僚体系对 1xkrh qq  
民间财富的极大化抽取。只有这种力度的抽取,才能够满足新时期中国官僚体系 5NH4C  
在政绩和个人财富两方面同时膨胀起来的欲望。与毛泽东时代相比,中国官僚体 0z4M/WrNt  
系显然更多了一种抽取民间财富的激励。作为中国的政治边缘和社会底层,中国  p(8@  
农民是离官僚体系决策过程距离最为遥远的一个集团。不幸的是,他们还是谈判 K>b4(^lf  
能力以及信息反馈能力最低的一群。这种地位决定了,农民将是官僚体系利益恶 ju .pQ=PSX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x}V&v?1{5  
- 45 - kRBO]  
性最大化的首选牺牲对象。当经济增长停滞,财政拮据的时候,这种“抽取”就 a(D=ZKbVU  
可能将农民直接驱赶到生存底线之下,制造出庞大的“博命集团”(这是吴思先 =Vazxt@[  
生一个精彩的发明),此类博命集团在中国2000年的王朝循环中扮演了十分显眼 qd#7A ksm  
的角色。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了,从1998 年开始中国农民收入进入了一个新的 +%u3% }  
下降周期,农民纯收入增速急剧放缓,大幅落后于GDP增速,其中 1997年为增 nAAv42j[  
速8.5%,1998年3.4%,1999年2.2%,2000年进一步降到了2.1%。这远远落后GDP c"pOi&  
的增长速度。不过,几乎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是1998 年?其实原因非常简单, FouN}X6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果开始在国内发作,官僚体系维持经济增长的压力骤 * 1xs/$`  
然增加,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这种压力的一个后果。这种“积极财政政 Y:, rN  
策”的压力通过官僚体系逐级转嫁,最终落在了最弱势的农民头上。所以,农民 ?:-:m'jdU  
收入“选择”在1998 年开始下降,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某种财政和经济危机的 dM P'Vnfj  
结果。由此观之,农民收入实在是中国经济和财政状况的一个晴雨表。 `Pc<0*`a  
在中国改革之前,官僚体系对中国农民的抽取是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实施的。 AQT_s9"0  
有人曾经计算过,1952年到1986年,中国官僚体系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名义从 `(=Kp=b  
农村抽取了约7000 亿元,这笔在当时十分巨大的财富通过官僚体系直接流入了 <V Rb   
城市。国家工业化,是当时中国官僚体系的合法性源泉,因而成为各级官僚默会 CyW|k Dz  
的政绩依据。改革之后,这种抽取并没有停止,只是口号变成了“经济增长”和 =6"5kz10  
“改革”,而其手段也由单纯的行政抽取变成了行政和市场的双重抽取。据中国 ^NRf  
一位社会学家的估算,改革之后,仅仅通过无偿义务工,国家每年就从农民那里 Kfr1k  
拿走1000~2000亿元。同样是这位社会学家的估算,1985年之后,由于国家取 P".IW.^kk~  
消了对农村教育的拨款(中学生每年每人31.5 元,小学生每年每人22.5 元), XoL DqN!  
改由农民自筹经费,这一项“改革”,国家又从农民手中每年隐性“改”走了300~ g.vE%zKL  
500亿元。难怪有人将中国农村税收政策讥讽为“负累进”制度。如果加上诸如 QCE7VV1Rw  
金融等更加隐蔽的市场化手段,国家以“改革”和“经济增长”名义从农村抽取 PLMC<4$s  
的则可能是一个惊人之数。体现在统计所谓比例上则是:农村为国家贡献的税收 Xc}XRKiy{  
占国家税收的26%,而得到的财政拨款仅占9%;与此同时,农村为国家银行系 1?1Bz?EKF*  
统提供了1/3 的存款,却只得到了1/10 的贷款。这等于是在说,改革前后,中 SY%y*6[6  
国官僚体系对农村的抽取并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只不过名义变了,手段变了。 "k{so',7z  
这一点,并不能因为农民绝对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被掩盖。改革之后尤其是80 年 i1-%#YYF(  
代中期之后的农民状况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农民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却遭到了 6)P.wW  
更凶狠的掠夺。 Y$]zba  
这个结论可以从80 年代中期之后,农民与其他阶层越拉越大的收入差距中 %Ta"H3ZW  
直接观察到。农民企业家孙大午先生由于集资而遭到了拘捕,表面上是因为他违 W I MBw mg  
反了某种不合时宜的金融法规,而实质上则是他妨害了某种“国家能力”,因为 Gn_DIFa  
金融这种配置资源的市场手段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官僚体系从农村抽取资源的 nJ xO.wWE  
一种行政渠道。理解了这种因果关系,我们才能完整的理解孙大午的遭遇。也只 z ynu0X  
有将农村统摄于改革时期整个官僚体系的框架中,而不仅仅是把农民局限在与基 P)J-'2{  
层干部博弈的框架中,我们才能完整的理解今日中国农民的困境。农村问题,无 fb>$p_s]  
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本质上都是一个城市问题。这种本质,在中国最近 Y0A(- "  
几年中国城市化最为迅猛的时期,表现得极其尖锐。城市化,究其本意就是将农 fwV2b<[  
民城市化,而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则是农民融入城市化进程的根本。然而, "J=Cy@SSa  
恰恰是这种资本,却遭到了无情剥夺。粗略的统计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政府 _vDmiIn6K  
通过征地(实际上是一种强买)剥夺了农民至少5万亿之多。 Hq 3V+$  
中国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虽然规模巨大,却具有天然的分散性,其动 a#;;0R $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mZ|,[  
- 46 - }2Euz.0  
员和组织成本极其高昂。这个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成为一个有效的压力集团。 TjYHoL5  
他们受剥夺的程度几乎完全取决于官僚集团的良心和自我约束。但中国2000 年 ^\?Rh(pu  
的历史以及我们对中国近20 多年改革时代的体察都告诉人们,这是非常靠不住 lw.[qP  
的(这其实是一个常识)。否则,对官员有着最为完备的道德训诫体系(里面充 #kq!{5,  
斥着亲民、爱民以及自我约束的劝谕)的中国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破坏性的王朝更 aekke//y  
替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中国的官员感慨说,我们农民多么好呀。他们是在赞美 Fb =uN   
中国农民的超级忍耐力。他们也经常将社会稳定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农民的这种驯 3}F>t{FDk  
顺性格上。的确,只要剥夺没有超过生存底线,中国农民就是人们眼中的顺民、 |iUC\F=-  
良民、贱民,但如果超越这一底线,中国农民就会立即显示出他们的另外一种历 DL1nD5  
史面目:暴民。贱民和暴民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之间实际上只有一步之遥,或者 <r$h =hM  
根本就是一体两面,角色的转换瞬间就可以完成。承平时期压榨贱民,危机之时 Q{L:pce-  
防范暴民,中国官僚体系2000 年以来的基本职能总是在两极之间来回摇摆。走 v^8sL` F  
出这个怪圈的唯一出路,就是将农民变成拥有平等法律权利的现代公民。但可悲 $Th)z}A}EA  
得很,在号称进行了20 多年现代改革的中国,无论是在统治者那里还是在被统 V K 7  
治者那里,我们都还没有看到这种意识的萌芽。一位社会学家在与中国河南省的 QuPz'Ut#  
某个地方当局探讨艾滋病人(这个地方地农民由于卖血而造成艾滋病大规模感 &ah%^Z4um  
染)的救助时,从地方官员那里得到的答复相当令人震惊:“你们为什么这么关 F P|cA^$<  
心他们?这些人,让他们自生自灭吧。”地方官员对农民的这种态度实际上是一 %Uz\P|6PO  
种不不祥的征兆,它意味着,一旦危机席卷,农民仍然会扮演他们反复扮演过的 yNP4Ey  
传统角色。暴民是临时聚集在一起的破坏集团,没有长期的组织目标,不善于谈 yb ?Pyq.D  
判,也不屑于谈判。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破坏和颠覆。1993 年的时候,中国出  k%i.B  
现过一本争议极大的著作《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在书中,作者将中国的八亿农 f17E2^(I(}  
民比喻成“活火山”。火山平时看上去与其他的山头没有什么两样,恰如今日沉  gu[EYg  
默、厚道的农民,但一旦开始喷发,就会在短期内发泄出巨大的能量。就其短暂、 p?,<{mAe  
猛烈、无明确先兆的特性而言,将中国农民比喻成“活火山”无疑是神来之笔。 E5M/XW\E6  
有人将阻止火山爆发的希望寄托在压制农民的结社权利上,寄托在精英分子与农 M(LIF^'U:m  
民集团的疏离上,以为如此一来,农民就只有在分散状态下逆来顺受的份,但这 o5NmNOXm  
恰恰是危险所在。因为暴民集团从来就不需要什么严密的组织,也不需要什么长 |D"L!+J-$  
期目标,他们甚至也不需要所谓精英人物。把他们聚集起来仅仅是一种共同的情 Rqp#-04*W  
绪。而这种情绪可能只需要一个简单的信号,一个莫须有的谣言,一个敢于登高 hpb|| V  
一呼的山大王,就能够在刹那间掀起风暴。事实上,从中国过去十多年中连绵不 Z?!AJY  
断的小规模的暴动中,我们已经看到这座活火山又一次周期性活动的迹象。毕竟, 4n7Kz_!SVf  
中国农民被剥夺的太久了。他们发动了这一次的改革,却在半途中又一次被改革 , f$P[c  
抛弃了。一位研究人员在将南非的各种数据与中国比较之后惊讶的发现,中国农 ,aC}0t  
民受到的虐待远甚于种族隔离之下的南非黑人。她得出结论说,农民是中国一个 L-C^7[48=  
被隔离的“种族”。巴尔的摩日报记者Frank Langfitt为这个结论提供了强有力 ]\ _tO  
的经验根据。他说,在他访问过的一个湖北农村中,有38 户家庭由于无力缴纳 c {%mi  
税收,被当局拆除了房屋。最后,这些农民不得不跟他们的家畜生活在一起。虽 zIjfx K  
然我们相信,这些农民的悲惨生活只是一些极端案例,但这种事情发生改革25 }6/M5zF3  
年之后的中国,无疑对中国农民的整体现状具有极强的指标性意义。这种文明社 80[# 6`  
会很难容忍的现象不能不使我们怀疑,中国农民的现状离我们在理论上推导出的 ZL\^J8PRK  
那种“贱民”究竟还有多远?这个“卑贱的种族”是不是已然走在了他们熟悉的 x5BS|3W$a  
“揭竿而起”的造反之路上?发达的现代通讯技术,暴力技术以及迅速的赈济能 PQ[?zNrSV  
力,或许可以遏制造反行动的大规模蔓延,但以类似种族隔离的手段长期将农民 3mo4;F,h9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Ohp@ZJ!a?  
- 47 - h72/03!  
阻止在财富和权利之外,则无论如何是不人道的。而这种对农民的排斥最后所导 f!w/zC .  
致的对现代化的阻断作用,已经被中国近代历史多次见证过。到目前为止,就我 1BU97!  
们阅读和亲历所及,中国农民还仅仅将他们的愤怒集中在他们看得见的基层官僚 hRu}P"  
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不会对整个官僚体系的合法性提出挑战。2001 cK u[ 4D{  
年最后一天,江西万载县发生伤亡惨重的鞭炮爆炸。当有记者问道“为什么要从 W/>a 1  
事如此危险的职业”时候,村民们的回答令人震惊而又悲凉:与其饿死,不如炸 5P"R'/[PA_  
死!这个极端的案例说明,中国部分农民的选择实际上只是在不同的“死法”之 \GxqE8  
间而已。对生存境况这种清醒而又绝望的自我意识,实际上证明,中国农民已经 $DIy?kZ  
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合法性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再往前走一步,就可能是“与其炸 o /[7Vo  
死,不如战死”。对当局者来说,这已是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它强烈暗示, Hy&Z0W'l  
在经过25 年的改革之后,中国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又一次被驱赶到了历史 ;M4[Liw~O  
的十字路口。他们会在我们这个让人眩晕的中产阶级时代幕后发动一场突然袭击 ] h(Iun  
吗? x]x3iFD  
1932 年,一位美国青年怀着由来已久的好奇来到了神话中的中国。然后, R^o535pozc  
他在北京租下一座豪华的宅院,开始了他为期四年的中国之旅。他就是后来成为 /}8Au$nA  
美国汉学巨擘的费正清先生。多年之后,费正清先生是这样为同样好奇的美国人 M-Efe_VRQc  
解读中国神话的,他说,他看到了两个中国,一个是乡村中国,另一个是都市中 Sq ]gU  
国。这两个中国有着巨大的反差,他甚至评论说,如果日本人扩大侵略,“农民 $jE<n/8  
将会默默的欢迎他们,因为农民的处境不会比现在更坏了”。费正清先生“两个 $) "\N  
中国”的发现是如此的锐利,以至于成为研究中国问题风靡一时的重要范式。令 H/x0'  
人悲哀的是,70 年过去了,这个范式仍然具有十足的解释力,吸引着我们这些 otR7E+*3  
后辈晚生的注意。难道我们真的还停留在费正清见证过的那个时代吗?抑或,它 h]ae^M  
们仅仅是相似而已。 ION o&~-l  
塔吊上的农民工,悬空的阶级 vu\W5M  
陈荣祥无意中做了一次新闻人物。为了讨要工资,他爬上了位于北京一所工 8xgBNQdPT  
地的塔吊。那是他和他的伙计们打工的地方。在30 米高的塔吊上“示威”了三个 * $fM}6}  
小时之后,陈荣祥如愿以偿,为他的几十位民工兄弟讨回了工资。最后,这位 @Xl(A]w%!  
65岁的老人用一个令人吃惊的动作结束了这次“示威”行动,他颤抖地双腿跪下, o?>0WSLlm  
口中连连有声:“给各位添麻烦了”。陈荣祥的这个故事发生在 2003年11月3日, 'WP~-}(  
地点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这之前,在中国的各个大城市条中已经有一系列类似 #xGP|:m  
的新闻发生。民工们以自杀的姿态爬上闹市最醒目的高处,或申诉冤屈、或讨要 7cGOJA5&  
工资。这种在2003 年渐成“时尚”的抗争方式被媒体形象的归纳为民工的“跳楼 WX?nq'nr  
秀”。很难判断民工们这种有点“超限战”意味的行为是不是从媒体的报道中模仿 !~~KM?g  
到的,但各地民工纷纷采取这种以命相博的表达方式则证明,他们在都市中的生 1bCE~,tD  
存状态正在急速滑向底线之下。毕竟,这种独特的“广告”方式中包含了很高的生 s_IFl5D]  
命危险。陈荣祥就是这样无意中成为又一篇“都市新闻”的主角的。在平时,陈荣 KYm8|]'g  
祥们是很难被都市中的“中产阶级”媒体注意到的。只是当城市中又发生新的刑事 &|GH@^)@  
案件的时候,人们才会偶尔联想到他们。所以陈荣祥们要采取这样一种极端的表 Jj>Rzj!m  
达方式来唤起人们的关注。不过,以生命为赌注的广告方式并不是陈荣祥们在城 )__sw  
市生活中的主要姿态,他们更典型的姿态是:下跪。陈荣祥一个无意识的下跪动 uhfK\.3  
作,将中国民工在都市生活中的艰难和屈辱刻画得淋漓尽致。2003 年一系列农 )- &@ 8`  
民工故事的最高潮是,中国总理温家宝亲自出马为一位重庆农民工追逃工资。 u0&R*YV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D!,5j_,j%  
- 48 -
“我们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人怀着信心,举着战无不胜的列宁主义革命旗帜,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以稳健的步伐向新的胜利前进!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顶端 Posted: 2009-01-09 22:25 | 4 楼
tangliang198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主席团委员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内务部长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3089
爱心: 1663 点
金钱: 32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2-02
最后登录:2021-08-19

 

像陈荣祥这样被人们称为农民工的城市新移民,在中国的都市中已经聚集了 V4V`0I  
一亿之众。无疑,他们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据中国的历史学家们考 -^m?%_<50l  
证,中国今日之农民工可以在很早以前找到它的对应物,中国唐代即有“雁户”。 q=5aHH% |  
“雁户”是对那些往还迁徙于故土与异乡之间的民户的称谓。由于其习性与因季节 |w|c!;,  
而迁移的雁相近,故谓之为雁户。就这种生活习性而言,今日的农民工一族与古 5tbCx!tL  
代的雁户的确有神似之处。不过,无论就原因、规模还是对未来中国的影响,我 it\$Pih]  
们现在看到的农民工都与中国历史上的“雁户”不能同日而语。 aj;x:UqpJ  
1949 年之后,毛泽东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将农民成功地禁锢在土地之上。 2 {b/*w  
农民获得了土地(不久之后就被“共产”掉了),却失去了自由。长达30年禁锢以 q< q IT  
及生育政策的失误,使中国的农村中囤积了巨量的人口。这个堆积在土地上的人 M^:JhX{  
口压力,在邓小平的改革之后开始逐渐向城市释放。从1979 年农村改革到90 D r(0w{5  
年代初期,农民向中国城市释放人口压力的过程是缓慢和有节制的。早期农村改 ?m]vk|>  
革的奇迹让中国农民误以为,只要他们在自己狭小的土地上努力精耕细作,增加 e3SnC:OWf  
单产,就可以继续保持他们温饱闲适的农耕生活。所以在这一时期,城市人们看 ojnO69v  
到的农村移民主要是木工,油漆工之类的“技术移民”。可以说,他们主要是受到 {. 9BG&  
比较利益的诱惑而主动进入城市的。但中国农村严重失衡的人地比例以及迅猛推 %lnkD5  
进的市场化逻辑,很快就显示出了其本来的狰狞面目。中国农民发现,农村改革 lOVcXAe}  
所带来的幸福时光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幻觉,继续留在土地上,可能连生存都会成 by @qg:  
为问题。从此之后,中国农民开始以势不可挡的主动姿态冲击城乡户籍界限,向 qSr]d`7@  
城市移民的速度骤然加快。转折发生在1992 年,这一年,农民工人数从前几年 q=88*Y  
的低位突然爆增到4000 万。这个数字在92 年之后逐年膨胀,到2000 年第五次 :k1?I'q%  
人口普查的时候已经达到8800万之多。与80 年代的民工相比,现在这支游离于 q x)\{By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巨大群落已经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因为他们是迫于生存压力 _D{A`z  
而不是比较利益而离开土地的,他们是再也回不去的一群。他们是没有未来的城 ^t4^gcoZ4Z  
市人。他们是没有过去的农村人。这也是为什么92 年之后的农民工大多云集在 dfdK%/' $(  
凭“身体”吃饭的低级工种上的主要原因。1994 年春节前后,当北京市民突然发 #U`AK9rP_g  
现“源源不断的民工从地铁口涌出,从各路公共电汽车上挤下来的人流,向站前 wz`% ( \  
广场猛跑”的时候,《北京日报》以忧虑的笔调写道:“民工潮,一个跨世纪的难 k+ t(u]  
题”。这是一个有远见的新闻标题。但作者恐怕很难料到,跨世纪的十年之后, _dd! nU\A|  
这个难题已经被抹上了越来越悲观的色彩。让我们用数字来描述一下这个难题的 $TXiWW+  
现状。即使以最低的城市化比率60%计算,中国还将有三亿农民移民城市。这 #Pg`0xiV  
意味着,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在这片土地上再建一个国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农 LP#wE~K"b  
民工已经远远不止是一个跨世纪难题,而是一个世界的难题。如此大规模的移民 3k/E$wOj  
工程,在世界历史上几乎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不要以为我们可以从容地度过这一 I~n4}}9M  
过程,时间并不站在我们这一边。中国农民在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深重的困境显 U| Fqna  
示,中国城市可能正在面临着一次更加凶险的人口洪峰。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农 h6D4CT  
民——这个在平常被人们视而不见的底层阶级,一旦流动起来,就会立即凸现出 gdf0  
它的威慑意义。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工才是代表中国农民重构中国社会的 3xs<w7  
主要力量。于是,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中国农民工的问题。 _{k*JT2  
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外乎如下几途。一是将农民禁锢在土地上, $ uTrM8  
让农民在土地上自生自灭,周而复始地演绎马尔萨斯式的冷酷故事。这个毛泽东 90W= v*  
的办法不仅是不人道的,而且也被证明是失败的。否则,邓小平的改革大概也不 P".}Y[GD  
会发生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第二个办法是所谓的就地转移。这就是在 K^fs #7  
中国农村普遍试验过的乡镇企业之路。这个在上个世纪30 年代由社会学家费孝 D8L5t<^1R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Zo&i0%S\E  
- 49 - yR>P  
通发现并推广过的农村改革路径,在中国80年代终于开花结果。其迅速的崛起, JyE-c}I  
引发了无数人的好奇心。出于某种误解,一些海外学者对乡镇企业模糊的产权模 CjpGo}a/  
式推崇备至,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公平的说,沿海乡镇企业在整个80 年代的确 =|E "  
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始料未及的作用。资料显示,在1978~1986 K{DC{yLu  
年之间,乡镇企业创造了5700 万个工作岗位,可以说居功之伟。这激发了许多 5eff3qrH{  
不切实际的热情,以为中国真的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这 {UP[iw$~  
种热情很快就为90年代之后的事实所冷却。1993年之后,中国乡镇企业以每年 ZEI)U, I.  
7%的速度倒闭,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急剧减弱。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 d9S/_iCI  
曾经预言:“90年代后期,随着乡镇企业的技术升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h^=;\ng1l  
中国乡镇企业排出(注意,不是吸纳)劳动力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乡镇企业作 c%pf,sm'  
为80 年代城乡分割的特殊环境中发展期来的特殊工业模式,其大量吸收农村剩 .S 54:vs  
余劳动力的过渡性功能将告一段落。形势的发展显然比我们的预期更加迅速。现 g}<jn'@{  
在,即便在沿海地区,辉煌一时的乡镇企业也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他们大多数 Hj{.{V  
消亡了,少部分变成了私营企业。而在内地农村,那些一度雨后春笋般的乡镇企 hxL?6mhY  
业更成为见证中国农村又一次“大跃进”的历史遗迹。“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 rah"\f2  
模式在经过短暂的繁荣之后迅速破灭的事实证明,中国的工业化模式很难脱离现 B N79\rt  
代化的一般轨道而另辟蹊径。中国农民根本不可能在自己的熟悉的土地上实现他 iuY,E  
们与现代化结合的梦想。使他们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起来的唯一起点,就是他们 59)w+AW  
十分陌生、甚至恐惧的城市。但恐惧归恐惧,生存的欲望将压倒一切。这个压力 ,.9lz  
将最终碾碎中国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土地之恋”,驱赶他们义无反顾地涌入城 NuR7pjNMZ  
市。城市,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三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事实上,80 uG7]s]Wdz;  
年代主要指向乡镇企业和沿海地带的人口流动趋势已经为向中心城市流动的趋 $f3IO#N  
势所取代。在转了一个大弯之后,中国被重新纳入现代化的既定轨道。90 年代 <K^a2 D  
之后,中国大城市中澎湃汹涌的民工潮正是这一铁律在中国历史上的具体展开。 B3ItZojAuw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城市是不是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够的职位,中国城市中的“上 4u}Cki,vOK  
等人”是不是具备了接纳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族群所必须的宽容精神?揭开所 o @L0ET  
有思维上的迷乱,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质其实就在这里。除非我们对现代性存在另 n3~axRPO  
外一种理解,那么,中国的所谓农村问题,根本上就是一个城市问题,是中国城 @h|qL-:!vG  
市能不能,愿不愿为这些乡下人提供温饱生活的问题。 ~_EDJp1J  
30 岁王福林是贵州(这是中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的一位农民,为了孩子 w~6UOA8}  
的学费和父亲的医疗费,准备到2000公里之外的杭州打工。一路上,老实巴交、  6a,8t  
战战兢兢的王福林经历了小偷的抢劫、警察的嘲笑。当两天之后终于到达杭州火 Q")Xg:  
车站的时候,他身上的最后一点盘缠也被当地的地痞洗劫一空。情急之中,这位 3F|p8zPS  
绝望的农民攀上了一个20 米高的巨幅广告的支架上——这是为一年一度的西湖 ,K,st+s|  
节准备的广告牌。面对早上如潮的上班人流,他高叫着想唤起人们的注意。然而, oI ick  
他听到的是罗马斗兽场般的兴奋尖叫:“跳,跳!”,“你跳下来的时候,跳漂亮点”。 !} h) |  
王福林真的跳下来,摔断了肋骨和髋骨。带着惨痛的记忆结束了他的城市之梦。 HN5661;8  
与那位北京的农民工陈荣祥相比,王福林是不幸的,但却更能代表中国农民工在 gaz7u8$A=  
城市中的普遍遭遇。 \bdKLcKI,  
民间日常用语往往比学术概念更能传达事物的本质信息,“农民工”就是这样 O ixqou  
一个包含丰富社会学含义的日常用语。中国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对这个词语做出 b69nj  
了非常经典的阐释。他说,“农民工”这个词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职业 EX_j|/&tZ  
和身份的混合物。“农民”是他们的身份,“工”代表他们的职业。显然,这是一个 Bz }nP9  
包含了强烈贬义的称谓,其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不管“农民工”现在从事的是什么 7e+C5W*9b  
~NK $rHwi%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DK?aFSf\  
- 50 - Yt#; +*d5  
Y ]()v  
职业,但他们的身份依然是低贱的“农民”。中国城市对农村移民的歧视在这个充 BZW03e8|  
满蔑视的命名中就开始了。从90 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农村移民在城市中的大规 fU|v[  
模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农民工”这个名词却沿用至今。距离的接近不仅没有 jOfG}:>e\  
销蚀隔阂,相反却赋予这个名词以更加具体的含义。现在,“农民工”这个词已经 8HKv_vl  
更多的与愚昧、狡诈、犯罪联系在一起。至多,他们只是供人们怜悯的对象。江 sn:VMHrOT  
苏省一位共产党的高级法官在总结她的一次调查时充满敌意的说,在她调查的地 e& `"}^X;I  
区中80%的犯罪纪录都与“外来人口”有关。她所指控的“外来人口”显然就是“农 A^z{n/DiL  
民工”。这部分是事实,但这个“事实”却是与另外一个“事实”联系在一起的。这 y-+W  
就是农民在中国城市中所受到的无所不在的排斥。这种排斥不仅体现在城市人口 XF(D%ygeC  
对农民工的“文化排斥”,更体现在行政当局的制度性排斥中。为了保护城市人口 v>`Fo[c  
的就业,中国许多城市行政当局在90 年代中期之后,制定了诸多限制农民工就 ;VKWY  
业的政府文件,毫不遮掩地实施“种族隔离”政策。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了“农民工” |-V:#1wR.]  
不能参与竞争的职业。虽然近几年来中国与“种族隔离”毫无二致的户籍制度已有 [Kc?<3W  
所松动,但它不仅进展缓慢,而且为更多新的隐性壁垒所抵消。在一次规格非常 b+qd' ,.Z  
高的户籍改革讨论会议上,当某省主观官员提出他的户籍改革方案时,他遭到了 c0Ih$z  
中国几个最大城市领导人的激烈反对。中国城市领导人的意识如此,体现在政府 y5eEEG6  
政策和制度上的歧视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社会工作者喜欢将这种排斥称为“集体 ^~V2xCu!  
排他”,但在中国称它为“制度排他”可能更为准确。这种制度排他与中国城市人 0L/chP  
口的“个体排他”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城市对外来农村移民的巨大排拒力 a 4ViVy  
量。这种排斥有时候是以惨无人道的暴力形式表现出来的。2003年12月四日, /.e7#-+?  
在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一位向建筑老板讨要工资的农民工徐殿彬竟然被残忍的 ,7@\e &/&  
砍断了手筋。 h_4*?w  
对中国农民工一份调查显示:改革之后,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人比没有外出 }BC%(ZH6  
务工经历的人再次外出务工的比例反而比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人少约6成,而在 q3#[6!  
改革前的一些时期,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人比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人外出务工的 X\;:aRDS  
这个比率高2.3倍。对这个调查,人们可以做出各种解释,但有一个结论则可以 ;B 8Q,.t>x  
肯定,农民在城市中所受到的排斥并没有什么显著改善。许多其他的关于农民工 %mmV#vwp  
态度调查也证实,进城农民工返乡的意愿相当强烈。这说明,农民工在“现代城 >)M1X?HI5  
市”中与他们在落后乡村中的生活质量可能相去不远。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城 VrRF2(Kn?  
市只是他们人生一个短暂的驿站,而决不是他们生活方式的终点。他们在城市中, E \/[hT  
依然以地缘的纽带构筑着一个个乡村共同体。从农村到城市,只是从底层的一端 L/rf5||@  
走到了底层的另一端,地理位置的改变并没有使他们更接近更加文明、更加制度 n{TWdC  
性的向上流动渠道。在遍观北京农民工困苦的城市生活之后,一位作家愤然写道: VVSt,/S O  
…… PI*@.kqR-  
我们流浪,从80年代到又一个世纪, 5{b;wLi$X2  
我看见这个城市日新月异,万家灯火; ];w}?LFb  
没有一盏属于我,弟兄们,没有一盏是我们的。 phH@{mI  
武装警察越来越多,防暴队伍有特殊的任务, j#p;XI  
从东单到西单,他们要保卫权威和一种幸福,走去又走回; 4ekwmw(ox  
他们在寻找你和我,弟兄们,他们在寻找你和我。 m)L50ot:/  
这位作家的观察是准确的。他暴露的是这样一个冷酷的事实,在中国城市, nBk&+SN  
农民工受到的不仅仅是歧视,而经常是一种赤裸裸的虐待。在春运拥挤的列车上, 4E.9CjN1>  
在市容纠察取缔街头摊贩的行动中,不由分说的使用暴力以维护“公共秩序”和 k'O.1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U 2YY   
- 51 - E:8*o7  
“城市形象”的行为已经为我么你所司空见惯。“习惯性暴力”虽然远远不止于 [voZ=+/  
落在农民工头上,但尤以农民工为甚。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够期望他们回报 J*rYw5QB  
城市以勤奋、诚实,变成守法的公民吗?如果中国城市尤其是城市管理者不能以 8  *f 9  
文明的心态来对待这些必然要到来的新成员,那么,中国就只能永远是农民的国 +ytP5K7  
度。一位中国学者说得好,中国农民的要求歧视非常简单: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市 '=$`NG8 l  
场。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eaf-_#qb  
不过,中国城市管理者对农民在意识和制度上的排拒,并不是农村移民进入 Y!xPmL^]?  
城市的唯一障碍,它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障碍。只要有一丝生存的希望,中国农民 m:)&:Y0 (a  
都会凭借他们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挤入城市。哪怕是为那些典型的“血汗工厂” eAW)|=2  
打工。所以,中国农民工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中国城市是不是能够为他们提 >gp53\  
供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工作。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看不到希望。 OS#aYER~/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这个软腹部开始的,但不幸的是,农村改革的成功并没 3 zh:~w_  
有激励城市改革的进一步加快,相反,却为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剩余,使中国城市 %}TJr]'F  
改革的长期异化获得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可供攫取的资本“剩余”, B$rhsK%  
中国城市可能早就被逼上了全面改革之路。中国改革得路径选择也可能比今天要 2p, U ^h  
健康得多,其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也可能比今天的要宽广得多。在这个意义上,  E& cC2(w  
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对于中国整体改革究竟是祸还是福,是在是一个未定之数。 rEWJ3*Hb  
或许,这需要今后的历史来下结论。但有一点是现在就可以肯定的:中国城市改 1?&|V1vc  
革的长期异化不仅是中国城市自身变得日益虚弱,而且也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最后 SWzqCF  
到位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于这一点,一位美国学者严肃的提醒到,“…… [mv? \HDa~  
如果为整个社会提供了经济改革基础的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却因为国有企业的利 ;&=jSgr8  
润问题而终结,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不幸”。这个预言中的不幸,今天正在成为现 A4f"v)vM  
实,并结出苦涩的果实。虽然中国的GDP制造机仍然在高速运转,但年年攀高的 ^Saf z8-3o  
失业率和每况愈下的第三产业的增长率,都为中国的GDP”奇迹投下了极不协调 -OJ<Lf+"=  
的阴影。它似乎在暗示我们,中国是一个很难用常理看待的经济政治实体。但无 m"~ddqSMT  
论如何,中国的失业趋势以及第三产业的增长趋势(这是一个容纳就业最多的产 K[iAN;QCe%  
业)都已经表明,中国城市的就业容量正在接近极限。在中国城市中的耳闻目睹 }=EJM7sM|k  
可以部分证实这种理论上直觉。如果情况果真是这样,中国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 nV8'QDQ:Al  
力的排斥力量就将是无法抗拒的,歧视和制度性的排斥都将成为无足轻重的因 } iKjef#J  
素。事实上,中国经济危机导致城市人口被迫向农村转移的情况已经不止发生过 q!Ek EW\n  
一次。中国农民问题专家温铁军将这种人口逆向迁移幽默的比喻成“城市人口的 :7LA/j  
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是中国文革期间为了减轻城市人口压力而迫使年轻 7<WUj K|  
人离开城市的一项政策。虽然这项政策挂着意识形态的幌子,但其本质原因却是 yP3I^>AZ3  
城市自身的经济危机使然。不过,在失业情况如此严峻的今天,中国经济即便没 ~RVlc;W  
有危机,哪怕只是轻微的放慢增长,都可能引发类似人口排出现象。当然,新的 j?u1\<m  
历史环境中的人口排出形式可能既不是“上山”也不是“下乡”,而是一大批人 3=n6N TL  
彻底的沦入生存底线之下,而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这批新的城市移民——农民 WOj}+?/3 R  
工。他们既无“山”可上,也无“乡”可下。因为随着耕地的不断减少和人口的 P+f}r^4}  
不断膨胀(有统计指出,二○○○年至二○三○年间,大陆占用耕地面积将超过 HFP'b=?`]|  
五千四百五十万亩,由此导致的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将达到七千八百万人),中 Zy7kPL;b  
国今日农村人均资源的匮乏程度已经远非毛泽东时代可比。一份中国社会学家的 [j/|)cj  
调查显示,在中国年轻一代的农村移民中,不会、不愿以及由于耕地太少无法务 mQ`atFz:Z  
农者的比例高达70%。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是一群不工不农、不城不乡的边缘 15jQ87)  
人,是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空阶级。在这个意义上,塔吊,正是这个阶 |1_$\k9Y&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T9$~tv,5F  
- 52 - 4k^P1  
级的尴尬处境的最佳隐喻。一旦这些人失去城市中的最低职业保障,他们就将变 DRm`y>.  
成中国历史上标准意义上的“流民”。所谓流民,即是指那些无法顺利出卖身体 sPQj B[  
的人,而当身体都无法出卖的时候,身体就可能变成暴力的资本。看看中国那些 %"r9;^bj&<  
争先恐后的卖血者,我们就能知道,中国农民工与流民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多么 !Np7mv\7  
的接近。一场不起眼的经济停滞就可以促成这种身份的彻底转换。而在我们看来, c"tlNf?  
问题重重的中国经济随时都可能发生这种停滞和衰退。在今天中国,所谓城乡壁 A<|9</9z  
垒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壁垒,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房价,毫无着落的就 RI8*'~ix]  
业机会,远在天边的教育及医疗保障,不断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这些已经悄然 dUa>XkPa\2  
挖出的鸿沟像一道更加坚实的围墙将农民牢固地排拒在城市(化)之外。如此观 \r:*`Z*y  
之,一支历史上最大的流民队伍已经在当代中国昏睡的意识之外悄然成型。这支 #$W5)6ch  
流民队伍的规模已经占到中国现有城市人口的20%以上(1亿/4.5亿),而且有 1"CWEL`i  
源源不断的候补人员。如此巨大的流民规模对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支令人胆寒 5!A:xV]6]  
的摧毁力量。 8lx}0U  
中国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建筑、餐馆、发廊、搬运、街头摊贩这些边缘性职业 GAY?F  
中。这些职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靠身体吃饭,其待遇和职业稳定性都相当差, 2+y wy^  
对经济波动极为敏感。中国新华社的记者从2003 年七月起,对一位来自湖北仙 UY9*)pEE  
桃的农民工彭红平进行了一次跟踪采访。在短短的115 天中,这位26 岁的湖北 }i^M<A O  
农民更换了11次工作,有60天处于失业状态。应得工钱925元,遭到老板克扣 >g !Z|ju  
后实得415元,平均下来每天只有4元。他吃不饱饭,并且经常露宿街头。不过, )zO|m7  
这并不仅仅是彭红平个人的独特遭遇,有调查显示美,有37%的农民工曾经遭 =aB+|E  
遇过身无分文的境况。然而,这些难以置信的数字远远不能描绘这位现代“苦力” 'sZGLgT;m  
在城市生活中的屈辱、艰难,其生存状态远远超出我们理论上的合理想象。如果 ?{'_4n3O  
一定要描述的话,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盛世中看不见的“悲惨世界”。专门研 By6O@ .\V  
究中国企业情况的汉学家高家龙曾经为我们描述了1910 年代上海工厂的生活情 7NRa&W2  
况。在日资的内外棉纱厂,工人们可以获得廉价的住房,虽然七到八人同主一间, aR3jeB,=x  
但租金非常低廉,仅仅相当于月工资的1/50,这些工人的集体宿舍有电灯、自 W)ug %@)  
来水、厨房。不仅如此,内外棉纱厂还“为工人支付于工作相关的工伤或疾病的 XFoSGqD  
医疗费用。”相较于一个世纪之前的民工生活,彭红平的遭遇让我们仿若隔世。 r1 :TM|5L  
虽然我们没有更加准确的数据描述当今中国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状况,但彭红平的 3\RD %[}  
故事却大体上反映了中国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职业”处境。在2003年10月中国 h^rG5Q  
国务院的新闻招待会上,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梁嘉琨透露:“中 7HW:;2dL  
国煤矿每年死亡人数接近6000人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农民工由于被拖欠薪水而 @>(JC]HtR  
被饿昏的悲惨报道也时有所闻。这些广泛的报道和证据表明,中国存在着数量惊 NB<8M!X/  
人的“血汗工厂”、“血汗工地”、“血汗公司”,而中国农民工就是这些血汗行业 :"# "{P  
劳动力的主要供给者。无论这些血汗行业在经济上多么“合理”,它都是对社会 v CsE|eMP  
人道底线的尖锐挑战。最为关键的是,它对中国的脆弱的社会稳定具有“高度” b * \ oQ  
的敏感性。因为这无异于说明,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已经沉浮于生存线上。跨越一 CP\[9#]:  
步,他们就无法维持最简单的再生产。 ~9o@1TO:v  
到目前为止,就我们观察到的情况而言,中国城市中的农民工都是以地缘的 2fky z  
纽带小规模的聚集在一起,这种“共同体”给了他们相互帮助和相互救济的最后 c&bhb[  
庇护。但谁也不能保证,如果情况长期得不到扭转,这些现在还在起到稳定作用 KC}G_"f.$  
的“共同体”会不会变成一个个小型的犯罪集团。发生在中国湖南省的张君案, *-=/"m  
就是这个可能发展的一个具体例证。事实上,那些失去了地缘共同体庇护的民工 ngZq]8 =o  
中的“散兵游勇”们早就成为了城乡犯罪的主体。无庸讳言,这些犯罪是有其深 J=Kv-@I>E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f 4pIF"U9>  
- 53 - .t[u_tBL  
刻的社会原因的。如果将一个人为了吃饱饭而去偷窃的行为定义为犯罪,这将会 s/@uGC0>  
把我们置于相当痛苦的伦理困境中。值得注意的是,有组织的犯罪已经是底层反 \LJ!X3TZ  
抗比较高级的形式。由于有组织的,公开的政治反抗行动风险巨大,底层社会对 ~/A2 :}Cp=  
秩序的反抗一般会采取风险较小的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偷懒、怠工、装糊涂、开 wowf 1j-  
小差等等。与有纲领的、正式的反抗相比,这种反抗是潜在的、个体性的、随意 ]*zG*.C  
的,避免了高昂组织成本,所以被称为“隐藏的文本”。2003年的中国民工“跳 `scW.Vem  
楼秀”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隐藏的文本”。“隐藏的文本”是一种不容易被观察 Vfzy BjQ  
到的反抗形式,虽然它可能对社会秩序的效率构成重大伤害,但却很难被当局视 sT1k]duT  
为一种对政权具体的威胁。当局的这种懈怠和错觉很可能为底层反抗的进一步组 5)Z=FUupA~  
织化发展提供机遇和时间。显然,中国农民工中越来越普遍的个人和有组织的犯 $s=` {vv  
罪正在超越“隐藏文本”的初级形式。有许多社会学调查都显示,中国新一代农 B ZU@W%E  
民工比他们的父辈受过更好的教育,但对现状却有比他们父辈更加强烈的不满。 nmn/4>  
他们中间的未婚比率相当高,因而家庭对他们的传统约束力很小。这为农民工进 XE_Lz2H`  
一步的组织性抗争贮备了情绪和人员基础。如果有精英加入领导和组织,就足够 [nHN@ p|  
构成一种强大的挑战力量。依当代中国精英们的傲慢眼光观察,中国农民工群体 .$p eq  
中没有精英,因而不足为惧。但他们不该忘记,就在不久之前的中国历史中,这 %|x9C,0p#  
个群体中就出现过毛泽东这样具有强大行动能力的精英分子。而今天的孙志刚不 @$kO7k0{g  
过是这种精英一张模糊的面孔而已。 e+!xy&u@u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似乎是一个底层革命特别频繁的国家,近有毛泽东的 3(K.:376  
革命、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远则有无数的底层造反运动和王朝更替。这应该使我 Lbo3fwW  
们对底层革命抱有更高的警惕和敏感。底层革命从来就是“瞬间”出现的,不会 j xI;clr  
给出明确的提示和预兆。因为它的基础早已经成熟。用这个角度观察今天的中国, j)8$hK/e0.  
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离这种革命的距离实际上并不遥远。2003 年年末发生在孟 iC hIW/H  
子故乡山东邹城市的一起骚乱事件为这种发展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背景。 lS Y "  
2003 年10 月27 日,山东邹城市城管队在追打一名卖油饼的小贩时候,当 ZFMO;'m&  
场将这位小贩碾死。第二天,上千名愤怒的市民冲击市政府和市委,并冲入办公 L *\[;.mk  
楼将许多办公用品砸碎。 j7E;\AZ^  
虽然我们不妨以最恶的心态来揣测中国的城管以及其他执法人员,但碾死小 O1jiD_Y!9  
贩应该是一个意外事件。然而,当一个意外事件变成引发一场骚乱的原因的时候, CC^]Y.9  
足以证明人群中早已经储备了相当强烈的情绪。“意外事件”只是一个触发点, 9LPXhxNwB  
只是一个证明骚乱合法性的理由,是一个“号召”骚乱的信号。这种“借题发挥” ^`#7(S)a/  
的技术,我们几乎可以在所有大大小小的群众运动中发现。在社会情绪比较平稳 zf)*W#+  
的时候,人们一般会以个案的方式来寻求问题的解决,群体性骚乱并不是解决问 @nwVl8  
题的有效形式,毕竟这种方式隐含着对参与者的巨大风险。所以骚乱其实并不仅 rr,A Vw  
仅是寻求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指向“整体”解决的一种集体行动。在邹城事件 '2Zs15)V  
中,这种集体行动的边界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以那个无辜丧生的小贩为象征物 }=f\WWJf0  
的下层阶级。一个集体象征物的不幸遭遇,能够立即引发一场集体行动,说明这 ;/V])4=  
个集体对自己的处境已经有相当清醒的自我意识。我们的经验以及相关的调查都 8Ys)qx>7'  
显示,大部分农民工都自我认同为“城市中的农村人”。在这个意义上,农民工 ~6t<`&f  
作为一个群体,自我认同度比传统产业工人的还要高,其群体边界也更加清晰。  kVZs:  
他们甚至通过衣着就能一眼识别自己的同类。换句话说,这个集体已经具备了某 >|RoLV  
种程度上的阶级“自觉”。这种“自觉”也同样在邹城骚乱事件具体指向中呈现 =U~53Tg  
出来。骚乱人群不是直接去殴打城管队员或冲击城管队泄愤,而是直接冲击市政 H.iCYD_=  
府。这个举动表明,骚乱人群已经将这个小贩的意外惨死看作了“故意”和“系 &V 7J5~_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g4q{]  
- 54 - 8Ckd.HKpQ  
统”迫害的一部分,而迫害者正是有能力实施这种“系统迫害和压迫”的政权本 ;Egl8Vhr  
身。在骚乱者眼中,城管队只是另外一个阶级——压迫阶级的象征物。在这里, e}5x6t  
阶级与阶级的界限已经泾渭分明。在近几年的报道中,发生在中国城市中类似邹 dpE^BWv3  
城这样的“意外事件”已经屡见不鲜。这有力的提示我们,所谓“意外事件”其 {.oz^~zs]g  
实一点都不意外。在这些看得到的意外事件之下,可能还隐藏着一个看不见的“庞 [L-wAk:Fb  
大而系统”的叙事。而这个历史性“叙事”的主角之一就是那个无辜惨死的小贩 JtSwbdN  
所象征着的农民工阶层。这个阶层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联结着两个与自己面貌酷 &bJBsd@Os  
似的群体——农民和越来越壮大的城市边缘群体。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大致 ?`Z:vqp>Z  
可以判断:更大规模的底层运动已经为自己找到了最基础的群众。现在的问题是, A?04,l]y  
他们能被积极和理性的组织起来吗?如果不能,他们会不会成为某种临时聚集起 G)YmaHeI;[  
来的横冲直撞的破坏性力量?一壶持续升温的水总是要开的,不是以这种形式, PdVY tK%  
就是以那种形式。 M^\`~{*T  
工人,关键的少数? Q'jGNWep  
在经历了25年的改革之后,中国的工人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Q1*_l  
从“领导一切”的主宰地位跌落到今天几乎社会最底层的地步。1992 年之后, 6H2Bf*i  
这个跌落的过程开始加速,至今没有停顿的迹象。如果说1992 年之前,这个过 Efe(tH2q  
程只是以某种缓慢、不为人知的方式进行的话,那么在1992 年之后,这个过程 v$@1q9 5J  
就变得清晰可辨了。这种加速的变化,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工人正在开始产生 H[: lQ\  
某种质变性的心理冲击。 8h)7K/!\  
把工人夸张和吹捧为中国的“领导阶级”当然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虚张声势, -ewR:Y@j  
但中国工人在改革之前的优越地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那个时代,与农民相 sK W~+ ]  
比,工人是一种身份,是一种城里人的标志。与知识分子相比,则更是一种政治 n}Eu^^d  
待遇。中国知识分子哭着喊着争取了几十年,好不容易被最高当局恩准为“工人 4xT /8>v2|  
阶级的一部分”,才觉得自己翻了身,免除了“异己分子”的嫌疑。但今非昔比, *6<4ECa7C  
短短十几年过去之后,如果你再将知识分子当作工人的一部分,恐怕就不再是一 :mDOqlXW/  
种抬举,而是一种羞辱。在中国改革之前,唯一比工人优越的大概就是中国的干 ?99r>01>  
部阶层。即便如此,其经济上的分化和差距也是非常不起眼的。有人将中国工人 TR*vZzoy  
比作改革前中国的类中产阶级,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如今,所有这一切都已经 OH`zeI,[*  
变成了中国工人的苦涩回忆。而这个昔日曾经是中国社会稳定中坚的“老中产阶 }BW&1*M{  
级”,也正在成为中国执政者眼中的心腹大患。所有的调查都显示,工人是中国 oMYFfnoAa  
25 年改革中受损最大的一个阶级。对于这一点,中国工人感受至深。1994 年在 FT>>X P8  
北京八个城区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揭示,有57.9%的工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处于中 %n6<6t`$  
等以下水平,认为自己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的只有7.4%。这表明,早在90 年代 3%r/w7Fc  
初期,中国工人就对自己的地位跌落有了相当明确和一致的认识,而且评价极低。 wKdWE`|y  
在当时,这其实是一种预感。十年之后,中国工人的处境不仅证实了这种预感, 0VQBm^$(  
而且变得愈发阴暗。2002年8月~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辽宁下 ~pH!.|k-&  
岗工人中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8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社会公平程 !/H `   
度较差。虽然这项调查的样本有些特殊,但却基本上代表了工人对中国改革的态 A#']e8  
度。实际上,在工潮和抗议此起彼伏的今天,此类调查多少显得有些迂腐了。(职 IHCxM|/k(M  
业声望调查:报告116)然而,这究竟意味着中国工人作为一个强势集团在渐次 unFm~rcf  
退出历史舞台,还是意味着他们正在以一种被压迫者的姿态重新进行的一次集结 eQyc<  
呢? %I`'it2d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MHIZI  
- 55 - #s(ob `0|  
在改革之前,作为一个阶层或者一个集团的中国工人,虽然是附庸于政权的 \c{sG\ >  
一种力量,但其阶级和集团意识却是非常强烈的。每一个工人都可以意识到他是 @$kzes\  
这个集团或者这个阶级的一份子。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部分要归结为宣传机器的 d]K8*a%[-  
灌输,部分要归结为工人阶级在经济、政治以及身份上的明确地位和边界。改革 )%p46(]  
之后,中国工人作为一个阶级的这种自我意识逐渐瓦解了。由于职业分际在改革 \s)$AF  
之后是个人地位变动的主要因素,所以中国工人曾经非常强烈的阶级意识被一种 ~G8l1dD  
朦胧的职业归属所取代。人们不再用自己所属的阶级地位来解释自己在改革中的 #k/T\PQ0s  
命运,而更多的是以自己的职业来解释这种变化。不过,与这种趋势同时发生但 /m>SEo\{C  
显然更加强烈的趋势则是一种无助感。在切断了与政权的传统联系,而官办工会 J*K=tA  
完全成为摆设的情况下,中国工人在20 多年的改革中逐渐被切割成一个个分离 ?`Mk$Y%my  
和孤独的个体,基本上失去了与集团、与社会的制度性联系。换言之,他们彻底 cV1E<CM  
失去了保护。中国工人这种自我认同的消解和危机与中国社会的碎片化趋势是一 euV!U}Xr  
致的。事实上,具有传统马克思主义观念的中国国有企业工人队伍的不断萎缩, ,_V/W'  
以及工人职业和人员成分的不断复杂化,都在不断削弱中国工人传统上的阶级意 e/x 9@1s#  
识。然而,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阶层,中国工人的意志不可能彻底消失,它总会 (qR;6l  
以这种或者那种形式表现出来。当原子化的趋势发展到极至,当自由蜕变成孤苦 J"h2"$v,  
无助的时候,人们就会有强烈的重新凝聚的需求。我们今天看到的,不仅是中国 <i ]-.>&J  
工人从传统的“领导阶级”沦落为一个“受剥夺阶级”的低潮时期,也同样是他 L;g2ZoqIr0  
们作为一个最新的“受剥夺阶级”重新凝聚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期。这种趋势在 S['%>  
中国的失业工人中间表现得尤其明显。失业工人是中国改革中受创最烈的那一部 ' xaPahx;  
分,其生活水平大多已跌至绝对贫困状态。对这种让人刻骨铭心的生活变化,他 Iao?9,NL9O  
们百思不得其解。一位家住沈阳铁西区的失业工人告诉《华尔街日报》的记者: V/DMkO#a  
“我们这些人本来是有工作的。我们有过自己的生活,我们还有过钱。因此当政 wAu]U6!  
府说它不能为我们所有人安排工作时,我就是不明白。” 显然,这是一种夹杂着绝望的 2h<_?GM\s  
迷茫。这种情绪在中国的失业工人中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中国失业工人会 R-W.$-rF  
不会成为中国工人重新凝聚其集团意识,并催生中国新型工会组织的先导者,我 *!%n`BR '  
们不得而知。但作为一种强烈的意志,它肯定会显示其力量。以任何标准衡量, A>Qu`%g*  
中国失业工人的数量都已经达到了爆炸的边缘。危险的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P T7  
这个群体的规模不仅将在高基数上继续膨胀,年龄结构也将日趋年轻化。与农民 :{S@KsPqE  
相比,工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一旦失去工作,他们就可能立即沦为赤贫和饥饿 ?Qd`Vlp7  
状态。对此,我们恐怕很难寄希望于中国形同虚设的社会保障网络。以我们对中 @6|0H`kv  
国分配机制的了解,如果我们能够稍微延缓中国贫富分化的零博弈趋势,可能已 @\gE{;a8  
是最高目标。所以,由最先苏醒的中国失业工人为主导的中国工人,将成为影响 "fv+}'  
中国未来的又一股重要力量。这个力量并不会由于工人的职业和收入分化而彻底 Ivcy=W=Jk  
消失。相反,由于失业工人生存状态的绝对贫困化而会变得更加具有烈度。与中 EJz!#f~  
国庞大的农民群体相比,中国工人可能是下层中的少数,然而,其组织性和认识 x]hG2on!  
能力决定了,他们可能是关键的少数。而失业工人则是这些关键少数中的关键。 T ;84Sv  
对这种不断汇聚,随时可能掀起风暴的社会潜流,中国领导人早在90 年代 Q~ Nq5[  
中期就已经隐约的察觉到。1996 年,中国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江泽民就通过《工 =n=!s{A:t  
人日报》安抚中国工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绝对没有降低工人在企 ?HOnDw.v1  
业中主人翁地位,也绝对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在我们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接着,他 bUy!hS;s  
重申了毛泽东时代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vuikJP>1k  
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写进《宪法》的。江的这段谈话表明了 SR.xI:}4  
中国领导人的一种隐隐的忧虑:昔日的稳定基础和忠实盟友越来越可能成为首先 Nf* .r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ro?.w  
- 56 - }jce5E  
造反的一群。不过,这种担忧并没有从根本上挽救局势。虽然从那个时候起,中 ;H8`^;  
国领导人做出了种种努力,以改善中国工人的境况。但GDP迷信所造成的执政偏 [V8^}s}tF  
差,以及官僚利益最大化的恶性发展,都使局面进一步恶化。2002 年一项在东 -/B*\X[  
北四城市对下岗工人所做的调查显示,过去5 年中生活情况变坏的受访者达到6 oPBKPGD  
成以上,而情况变好者则微乎其微。面对这种现实,当局的安抚简直就像一场精 Wn=I[K&&  
心谋划的骗局。对于这一点,中国工人心知肚明。他们现在已经非常清楚,他们 m@I}$  
既不是什么主人翁,更不是什么领导阶级。他们只是不公正改革中的最新一个牺 Z= -fL  
牲品,或者某些人眼中的“改革代价”。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多的失业,更多的压 BINHCZ  
榨和更黑暗的未来。公正的看,工人尤其是传统产业工人地位的非主流化,是现 d j9i*#F  
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有如此之多的人陷入绝对的贫 UWqiA`,  
困,却很难用这样的逻辑加以解释。准确的说,中国工人受到了官僚利益集团的 (7,Q4T  
掠夺。这种掠夺将自己包装成一种必然的历史规律,以便让“牺牲”者们心悦诚 OhaoLmA}6  
服的接受。但显然,这只是一个谎言。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改革必须以一部分人 Exv!!0Cd^  
的牺牲为代价。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种牺牲必须像中国失业工人这样惨烈。 -f:PgBj  
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那就只能证明,这种改革不仅值得怀疑,而且必须加以 KCbOO8cQS  
反对。实际上,中国工人目前的悲惨处境根本就不是所谓历史的必然,而是特殊 VR_/Vh ]@  
利益集团假借改革巧取豪夺的结果。如果真的有什么必然的话,那它就是中国改 sAA;d  
革特殊政治逻辑所决定的必然。而这种改革逻辑本身却是人为的。中国东北一位 P! j*4t  
高级领导人在谈到工人失业的问题时候说,“我们在清理一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包袱。” !.iFU+?V  
他所说的历史时期显然是在指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在中国,将所有改革问题都归咎为“计 >(YH@Z&;  
划经济”是一个非常时髦的“理论”。但在失业工人亲眼看到他们昔日的领导们在一夜之间 kuLur)^  
就能积累起巨额财富的时候,他们会相信这是真的吗? bM_fuy55Op  
在90 年代中期,当中国工人第一次遭遇大规模的“下岗潮”的时候,中国 o*d(;  
城市中曾经广泛流传着各式各样的下岗工人自杀的故事。一个流传在湖南某地区 5i{J0/'Xu)  
的版本是这样的。一个孩子由于很久没有吃肉,在市场上偷回了一块。当孩子的 O 1X)  
父母得知这一块肉的来历后,羞愧难当。于是,他们背着孩子在肉里面放入老鼠 fTX|vy<EMI  
药,一家三口自杀身亡。当被问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的时候,讲述者言之凿凿: gyy}-^`F  
当然是真的,就发生在我们隔壁那家停产的玻璃厂中。 U+ Yu_=o{  
在90 年代中期,这种具有明显寓言结构的故事,更多的是弥漫于中国工人 %< ;u JP K  
中焦虑情绪的一种投射,其发生的概率与其流传的广度并不相称。但现在看来, W:WRG8(F  
这类故事已经全然没有了当时的夸张和渲染成分。有非正式的统计表明,失业工 ;InMgo,  
人在中国自杀者中占有相当比率。这说明,许多失业工人的生活挫折已经达到了 %RwWyzm#\  
他们个人的承受极限。今天,当这种悲剧真正发生的时候,人们似乎却不再热衷 45Zh8k  
于传播。这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悲剧,学会了残忍;也或许是人们正在准备这 D8B\F5..c#  
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的确,就中国的改革的进程而言,中国工人在改革中的故事 9T$%^H9  
还远远没有讲完。 ; %AgKgV  
对于中国工人,中国官方媒体要么大肆夸张个别人下岗之后发财致富的童话 .*595SuF  
故事,要么就以一种虚伪的同情号召他们“重头再来”(中国一首广为流传,其 dpge:Qhr  
中充斥着对失业工人廉价同情的歌曲),但却对他们作为一个集体的历史命运只 MVQ6I/EA4  
字不提,装聋作哑。 Kx[+$Qt  
准确的说,中国的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逐渐缩小的其控制圈的过程。这种控制 (}T},ygQ  
对农民和其他城市边缘阶层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禁锢;而对工人来说,则意味着 qKeR}&b  
更多的保护(虽然它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禁锢色彩)。所以,当农民和城市边缘阶 #@V<{/;49  
层被第一批释出控制圈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获得了自由,因而也获得了成功。 ?qHQ#0 @y]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rK;<-RE<[:  
- 57 - pnuwj U-  
然而,当中国改革转入城市改革之后,第二批被释出控制圈的工人却远远没有那 yO\bVu5V  
么幸运,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失去了保护。中国改革在转入城市之后,实际上就是 dF! B5(  
一个工人逐渐被逐出保护圈的进程。如果我们以中共政治权力为核心,按所有制 f2KH&j>~r  
性质以及在权力基础中的重要性画出几个同心圆。我们就会发现,最接近政治权 p}I\H ^"8+  
力核心的是国有大型企业,其次为地方国有中小型企业,最外围则是各类地方的 X?u=R)uG  
集体企业。在整个城市改革中,分布在最外围的地方集体企业最先失去保护。他 )FA:wsy~E  
们甚至在改革之前就已经被打入另册。我们曾经预计这些企业中的工人将是城市 ,0nrSJED  
改革中最早的受难者,这一点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非常明确。1995年在湖北省 Mw+ l>92  
26个县市的进行的一项失业调查现实,集体企业的职工占失业者的比率为69%, Xfb-<Q0A  
国有企业职工占31%。几乎在同时,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国有企业职工的 %@aC5^Ovy+  
工资增长幅度超过集体企业职工的一倍以上。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幅度甚至 Z6WNMQ1:  
低于通货膨胀。现在,城镇集体企业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他们要么破产,要么已 'tQp&p j  
经被“私有化”了,职工中的绝大多数都沦为了无稳定职业的城市边缘人员。如 Kn?h  
今的年轻人恐怕已经不知道集体企业为何物了。不过,集体企业职工的遭遇很快  RZqMpW  
就落到地方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职工头上。在90 年代中后期,中国进行了一场秘 }43qpJe8U  
而不宣的大规模私有化,主要就是针对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在这个过程中, |_s,]:  
大量工人以极低的代价被推入社会,成为事实上的失业人员。这个过程在中国内 C[ KMaB  
陆省份进行得非常彻底,强盗私有化的掠夺色彩也非常充分。为企业工作了一辈 (VCJn<@@  
子的职工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便被迫成为“自由职业者”。与此同时,官僚利 v3n T@r a'  
益集团的内部人却借原国有企业的土地或资产买卖成为“新富阶层”。地方国有 ~EQ# %db  
企业与政治权力核心的距离较远,在经济上也不具备战略价值。而随着市场竞争  fOsvOC  
的加剧,这些企业甚至成为地方政府的包袱。他们被抛离于政治权力的保护之外, >x~Qa@s;  
实在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1995 年,在保护成本越来越高昂的情况下,中国领 j+lcj&V#  
导人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战略,所谓“放小”正是指的这一批 /-^{$$eu  
企业。“放”只是一个好听的说法,其实质是将国有企业职工作为包袱甩掉。这 -m=!SQ >9  
成为中国90 年代中后期如火如荼的“内部人私有化”的一个重要的政策背景。  C !v%6[  
而国有企业工人也成为了这种官僚利益集团“原始积累”的首要侵害对象。根据 F$|d#ny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国国有、集体单位职工人数从 ?mVSc/  
1990年的1.38亿人减少到1999年的9900多万人。不难推断,这其中大部分人 KG(l=? N  
已经成为毫无保障或者保障很少的失业人员,构成了城市贫困阶层的又一重要来 _\@zq*E  
源。与进城的农民工相比,中国国有和集体企业失业工人虽然同处中国城市社会 !xg10N}I  
的底层,但他们的地位落差要比农民工大的多,受教育程度以及组织性也要比前 =kOo(  
者好的多。这个区别决定了,如果境况得不到改善甚至继续恶化的话,他们将是 - ?  i  
中国城市中首先点燃动荡之火的一群。事实上,中国城市中已经习以为常的静坐、 p? VDBAx  
示威和抗议活动,主要就是这批失业或者即将失业的国有企业工人所组织的。与 nD 4C $  
无组织的农民工相比,失业工人不太可能成为城市犯罪暴力犯罪的主体,他们主 A3q#,%  
要采取群体性的威慑办法,比如集体性的上访、静坐。工人们在原来企业中所形 !-SI &qy  
成的群体关系(比如居住地的集中),为这种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组织基础。但如 #4nBov3d  
果他们彻底失去了与原来群体的联系,或者这种以前形成的纽带不再能够起到最 S5L0[SZ$!  
后的组织和庇护作用,失业工人的生存就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以个人的形式加 _x$Eq: i  
剧城市中暴力活动,另一个就是结成更有效的新型组织,比如自由工会等等。这 7;6'=0(  
是一个很容易推导的结论。纵观90 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工人的抗议活动,工人基 Mbly-l{|  
本上是以原企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分散活动,在口号上也是避免采取激怒当局或 Y>2#9LA  
明显授人以柄的极端立场。他们的诉求往往是单纯的经济目标,比如要工作,要 gCL}Ba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AEFd,;GF  
- 58 - BP&] t1p  
吃饭。这种诉求既合情,又合理,让人在道德上根本无法予以拒绝。即使涉及政 wYS r.T8Q  
治性诉求,也往往只是指向某个具体单位,具体个人的腐败行为,而不将这种诉 DbR!s1ux  
求拔高到制度与体制层面。这显示了工人在中国这块特殊土壤上运作政治的娴熟 >G[:Q s  
技巧。不过,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中国工人的走向正在开始发生新变化。一方 l\m7~  
面是城市暴力犯罪不断高涨,其突出标志就是爆炸、投毒等恐怖事件已经开始走 FKf2Q&2I  
入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跨企业、跨行业抗议活动的出现。2002 年3 月11  l]   
日,辽宁辽阳市6 个企业的5000 多名工人联合行动,走上街头抗议。这次抗议 Kj?hcG l[  
活动表现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特点。其中最值得记录的有如下几条。第一是跨行业 3RlNEc%)  
及企业的联合。这种联合抗议在90 年代几乎从未出现过。显然,由于意识到单 u Vv %k5  
打独斗的无效性,中国工人们正在跨越中国共产党最为忌讳和警惕的“有组织、 j@UE#I|h  
有预谋”的抗议界限。与“有组织、有预谋”的特点必然联系在一起又一个特点 NUh%\{  
是,辽阳抗议罕见的出现了工人领袖。这实际上是中国底层社会草根精英的雏形。 '['x'G50  
出于杀鸡禁猴和分化的一贯策略,当局逮捕了三位工人领袖。中国当局这种传统 cs:?Wq ^  
策略并不高明,这很可能迫使这些底层民众走入地下,从而鼓励暴力集团的出现。 JnQ@uZb`  
这是一条不应该再重复的常识。在辽阳抗议中所表现出来的第三个特点,是抗议 Crla~h?=  
的政治色彩。辽阳抗议的口号已经不再局限与纯粹的经济目标,工人们不仅要求 nI73E  
调查市领导,厂领导,而且要求直接与中央及省负责人进行对话。很明显,工人 "N,@J-]/k  
已经开始从政治的层面来来理解自己的处境并直接诉求政治的解决方案。他们已 ^H&`e"|R9  
经意识到,他们困苦是一种政治压迫的直接后果。历史一再表明,如果工人的经 pma=*  
济斗争长期没有得到合理的结果,他们就会逐渐将斗争转向政治领域。在中国, o=lZl_5/u;  
政治斗争的可能是存在的,而且也是现实的。 cnY}^_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中国工人本来就不陌生,何况,这在中国本来 7coVl$_Zl  
就是一个事实。辽阳工人抗议发生在2002 年全国人大召开的同时,这个时间显 ='e_9b\K  
然是精心选择的,这与以往那些因为意外事件被临时号召起来的抗议活动具有明 m("KLp8  
显的区别。这似乎说明,中国的工人领袖们非常懂得什么时候采取行动可以达到 r#}o +3*  
最大的政治压力效果。辽阳事件虽然不是规模最大的,却是1949 年中共建政之 <jX5}@`z  
后最值得记录的工人运动。如果说辽阳事件还仅仅局限于中小型企业的话,那么, 5lwMc0{/3  
与辽阳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大庆事件则代表中国工人有组织的抗议活动已经开 u<Ch]m+  
始延烧到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之中。 2002 年3月4日,中国大庆——这个在 r0\C2g_X  
毛时代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圣地”的地方,5万名被迫买断工龄(变相失业) 'w/ S6j  
的工人包围了大庆石油管理局机关大楼,抗议企业管理层的腐败和背信。虽然这 6pQo_l}  
次抗议不久即告平息,但它的规模之大,地点之特殊,却预示着中国国有企业工 B1Z;  
人的失业问题可能已经跃升到了新的层级、新的阶段,一个更加宏大的故事即将 vMJ_n=Vf  
揭幕。像大庆这类国有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是最接近中国政治权力核心的部 OSJj^Y)W|  
分,是现有政治权力赖以生存的命脉。只要中共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政治意志还存 GbkDs-  
在,这些企业就会受到政治权力力所能及的保护。但大庆事件似乎表明,中共对 ;D(6Gy9~  
这些企业的保护能力和保护意愿都在逐渐减弱。中国国有企业一直充斥着大量的 FId,/la  
冗员,企业盈利能力极其低下,这一点对国有大型企业也不例外。随着国内市场  Lo)T  
的必然放开,这些国有大型企业将直接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其被垄断利润长期 (II#9 n)  
掩盖着的低下的盈利能力将暴露于世界巨头的强大的火力之下。大量的裁减人员 f& Sovuuh  
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中国执政者即使有心保护,也可能无力回天。实 egWfKL&iy  
际上,大庆事件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中。这个背景是,中国石化公司为了在 0d 0ga^O  
国际证券市场上融资而被迫满足盈利标准。不过,大庆的遭遇可能只是中国国有 4zOFu/l6R  
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未来的一个写照。它不是一个发生在特殊时期特殊案例。2003 $(yi+v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uE%2kB*]  
- 59 - :8v? 6Q  
年开始,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也在不动声色的大规模裁减人员,目的也是为了上司 @!!5el {  
融资。四大国有银行位列中国大型垄断企业中最垄断最大型的核心。这些企业的 #rz!d/)Q  
裁员动向预示着中国国有企业工人新一轮的失业高潮可能已经开始。裁员可能无 NUtKT~V  
法避免,但腐败却断然可以矫治。可以打赌,只需将中国官僚利益集团每年巨额 $p }q,f.  
的挥霍费用(比如养车费用,吃喝费用、出国旅游费用以及其他数不清的奢侈浪 8|!"CQJ|H  
费)转移支付给弱势阶层,中国的企业转型过程就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痛苦。可 ! bwy/A  
悲的是,我们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可能。2002 年中共十六大之后,中国各地区出 LS-_GslE7\  
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疯狂的国有资产出让高峰。在完全缺乏媒体监督、并购市场 *u[@C  
形同黑箱的情况下,这种国有资产出让完全可以定义为官僚利益集团的内部人盗 %?/vC 6  
窃。有许多人认为中共不愿意搞大规模的私有化,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中共不 e!k4Ij-]  
愿意搞的仅仅是“大众私有化”,而对“权贵私有化”则比谁都热衷。这本来就 (2RuQgO  
是中国的官僚改革的一个逻辑结果,是一桩问都不要问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早已 [*H h6  
经不是要不要私有化的问题,而是怎样私有化的问题。可以预计,随着中国“权 %r(qQM.Pl  
贵私有化”在更加广泛的程度上的迅猛展开,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工人被剥夺掉他 ^%U`|GBZp  
们赖以保障的国有资产。同样可以预计,在中国社会创业成本极其高昂、社会保 SHnMqaq  
障系统如付阙如的条件下,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工人加入失业大军,然后沦为社会 Cs vwc%  
边缘和底层。这简直就是一场纯粹的政治灾难 cwHbm%  
从总体上看,在改革之前,中国工人是一个非常主动的阶级,虽然他们同时 p7.~k1h  
也是一个盲从的阶级。在改革之后,中国工人逐渐变成了一个非常被动的阶级。 x97L>>|  
在主流媒体中,他们甚至变成了一个无声音的阶级。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表达 cI@'Pr4:FJ  
渠道被堵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改革抱有某种单方面的幻想。这一点, zf\$T,t)  
在“64”事件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一位深知内情的共产党干部在回忆“64”事件 ATV|M[B  
时,心有余悸地说,“幸亏中国工人没有整体性的介入'64’,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e?GzvM'2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工人对中国改革的被动姿态。这种姿态导致的一个直接 Io /;+R .  
后果就是,他们成为了中国改革中受损最大的一个阶级,成为了一个在政治上无 <)L[V  
效的阶级。中国工人在改革中的这种姿态与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 3@0!]z^W  
正是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在改革中各种激进的“表达”,他们才成为了中国改革中 @c>MROlrlF  
除官僚利益集团之外的一个相对受益的阶层。这证明了一条中国式的真理:会叫 &EC8{.7  
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中国工人没有独立的声音,他们进一步遭受侵害将是一个必 GJF ,w{J  
然的结局。然而,侵害是有底线的,中国工人的目前的处境显示:我们可能正在 =""5 c  
逼近这个底线。当这个底线到来的时候,中国工人的被动姿态就可能转为主动, %Go/\g   
并在政治上重新“有效”。 这等于是在说,在未来的若干年中,中国底层阶级在 dD 6jMl  
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还将被注入一批关键的成员。如果考虑到一批边缘知识分 G}]'}FUp  
子可能掉入这个阶层,那么,一个规模庞大,具有阶级自觉的中国底层阶级实际 AJoP3Zv|?  
上已隐然成军。这将是一股巨大的山洪,一旦遇到社会或经济危机,就可能夺路 R3#| *)q  
奔涌。我们无法预料这个山洪会不会爆发,也无法预料它在什么时候爆发,但它 +mO/9m  
以及它所携带的能量却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这是一股被长期压缩着  {yxLL-5c  
的,具有深刻挫折感的力量。它是惰性的,但一经激活就会迸发强烈的攻击性。 ]4FAbY2'h  
不断增加的中国城市失业工人可能就是激活这股能量的一种关键成分。 z4]z3U<}3]  
现在,我们可以大致描述一下中国的底层社会所涉及的人口规模了。中国城 }h sR}  
市工人的总规模大约在2.5 亿左右(加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除了少数境遇较 I;{Ua *  
好之外,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之中,其绝对的生活保障也相当脆 J'wJe,  
弱。如果加上中国的农民,这个下层阶级的人数应该在9亿之上,这占到了中国 >@Na6BH5v  
总人口的70%左右。这个下层社会虽然庞大,但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职 ,o3`O|PiK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TyR@3H  
- 60 - >v1.Gm  
业之中,其自我认同的阶级意识相当模糊。显然,这并非是一个同质群体。组织 M~9IL\J^G  
手段和精英人物的匮乏,更使这个阶层处于毫无谈判和博弈能力的软弱境地,其 $/E{3aT@F2  
束手就擒的受剥夺地位即由此而来。也由此,这个人口比例中的主流阶级变成了 ZpwFC7LW  
边缘,变成了与经济分配无关的人群。这与他们的素质和个人努力无关,而更多 zP$"6~.  
的是由于制度原因诱致的。 i\K88B&24  
相对于资本、土地等要素而言,中国下层劳动力几乎无稀缺性可言。在与权 XWB#7;,R  
力和资本的讨价还价中,他们在始终处于极端不利的位置。如果再不在政治权利 {s2eOL5I|%  
上加以保护,这个阶层的困苦将会日益加深。 Q[T)jo,j%  
在中国25 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一种阶层架构,一个官 #=F{G4d)!=  
僚利益集团及其精英联盟的上层,一个人口巨大的市场阶级下层,而处于中间的 iqWkhJphv  
则是那些为官僚利益集团代理租金业务的所谓白领阶层。通过人为的制造一个庞 g6][N{xW0  
大的充满着生存竞争的底层,进而通过这个阶层的汗水,中国不仅创造一个足以 uy|]@|J  
在世界任何地方炫耀的顶层,也支持了世界市场价值链地基本秩序。中国的底层 lI9|"^n7F  
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T7?z0DKi  
不过,这并不是中国社会稳定的象征。恰恰相反,当人口中的70%被排除 BY$L[U;@T  
在经济增长的成果之外的时候,这个经济体系长期增长的潜力无论如何是值得怀 ,L\KS^>  
疑的,而这个社会的稳定也注定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下层 c'bh`H4  
人群开始铤而走险的现象暗示我们,中国下层社会正在又一次处于历史性的嬗变 a\p`J9Z@  
之中。中国25 年的改革在物质层面上似乎是指向现代化的,但其精神层面却无 )L"J?wTe  
异于一场反现代化的复辟。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很难解释中国的阶层景观怎么 '^'PdB  
会与一个旧时的王朝如此相似?一个社会的阶层景观恐怕比所有的经济指标都 H.t fn>N|  
更能准确的描述这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这在所有的发达国家的历史中都已经得 Z|3[Y@c \  
到证明。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25年,与所有的后发国家相比, R@IwmJxX  
这个时间无论如何都已经不算短。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的阶层结构却出 zUWWXC%R  
现了奇怪的返祖现象,这只能说明,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个能力和胃口都超乎寻 @k-GyV-v  
常的剥夺集团。不用问,这个集团就是几乎垄断了所有总体性资源的官僚利益集 1_@vxi~aW_  
团。无论是求诸于我们的日常经验,还是求诸于各种社会学研究,我们都能够发 2H~E~6G  
现这样一个“阶层定律”:与中国官僚利益集团的远近、亲疏,决定了中国人在 |A=~aQot  
最新一轮阶层分化中的命运。这个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定律无疑是具有中国特色 rF/<}ye/4M  
的,然而,它却与现代化的文明标准背道而驰。虽然在25 年的改革中,中国流 5VGZ5,+<<  
传着许多阶层流动的成功故事,但越到后来,这个故事就越具有权贵和官僚色彩, {Bpu-R&T  
因而也就越具有欺骗性。特别需要警觉的是,这个“定律”正在被不断巩固和定 |Fx~M,Pzg  
型为一种制度。这等于是在说,中国改革中曾经一度被打开的阶层流动窗口,正 &~=d;llkT  
在随着中国改革的变质和终结,而被一扇扇地重新关闭。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趋 vU#>3[aC  
势,它意味着,中国下层阶级的困苦可能还刚刚开始。因为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 =< P$mFP2*  
证明,一个不受约束和监督的官僚利益集团,天生就具有掠夺的性格。果如此, _akpW  
我们就可能走在一次旧式革命的前夜。 }C JK9*Z  
由于市场扩展的困难越来越大,权力经济就会越来越倾向于向外部转嫁成本 \rH0=~F-P  
的方式来运作。向国家、向国家未来,向其他的阶层。中国的超级出口能力在某 4`?WdCW8  
种意义上正是权力经济故意导致的一个后果,他们可以人为的压低工资,(没有 8&7zV:=  
工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政治设计的后果),从而将大量的成本转嫁给中国的下层阶 ABq#I'H#@2  
级。以维持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如果没有刻意的政治制度设计,中国的出口模式 8b25D|8l  
根本就难以为继。中国的经济的城市经济与国际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而  "'Q~&B;@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FlbM(ofY  
- 61 - 8'Q&FW3"  
与中国庞大的下层阶级完全无关了。 0.U- tg0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我们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人怀着信心,举着战无不胜的列宁主义革命旗帜,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以稳健的步伐向新的胜利前进!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顶端 Posted: 2009-01-09 22:25 | 5 楼
tangliang198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主席团委员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内务部长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3089
爱心: 1663 点
金钱: 32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2-02
最后登录:2021-08-19

 

第四章 谁在治理中国 {@t6[g++  
一、中产阶级幻觉 0.^67'  
2001年年底,中国南方一家时尚杂志,做了一期封面文章《忽然中产》。文 87R$Y> V  
章以小资们典型的渲染笔法宣布:中国的中产阶级运动开始了。“忽然”一词虽 }#Kl6x  
然带有夸张意味,但确实非常精准地传达了中国社会对中产阶级的陌生和惊诧。 @3?dI@i(  
的确,中国中产阶级几乎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作为一个学术术语, {t('`z  
中产阶级早在将近20 年前就已经为中国学术界所熟悉,但作为一个真切的中国 `pd+as  
事实,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表征符号,作为一个激发人们想象力的社会阶层 "OrF81  
概念,中国中产阶级则是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大众媒体的的视野之中的。这个从西 VexQ ]  
方舶取的概念,可能很好地概括了中国新近出现的某种现象,所以它一经大众媒 jZ<f-Ff0  
体发现,便迅速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话语。在中国大都市做作的小资群体中,中 ?oU5H  
产阶级可能仅仅意味着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身份。 VE^IA\J x  
但中国的学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们显然不会满足于这种肤浅的解读,他们迫切的要 8HWEObRY  
赋予中产阶级以更加宏大的历史和政治意义。2003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党刊 6MQyr2c  
《求是》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集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的文章,文 NLev(B:OQH  
章明确提到,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2:1 kSR^Ky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C]krJse@  
自由职业人员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虽然《求是》杂志没有明确提到中产阶级 R]d934s  
这个在意识形态上仍然颇为敏感的术语,但毫无疑问,这个所谓的新阶层就是大 2=n,{rkmj%  
众传播媒介早已经津津乐道的中国中产阶级。《求是》杂志的文章用中国宣传机 <07~EP  
构惯有的虚伪姿态谈到了他们与工人、农民的联系之后,对这个新阶层的素质和 75c\.=G9q<  
品德大加赞扬。这是相当不寻常的,因为就在1990 年代,中国领导人还以不屑 \IOF 9) F  
的口吻提到过中产阶级,并将它斥之为“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主要工具。 }x"8v&3CM_  
显然,在工人和农民逐渐成为异己力量并随时可能掀起反叛运动的时候,中共正 Ge*N%=MX 8  
急于寻找自己新的阶级基础。在中共眼中,中国中产阶级就正是这样一个大有希 ii ^Nxnc=  
望的新阶级。没有领会错的话,中共最新意识形态“三个代表”中的所谓“先进 S6{y%K2y&  
生产力”指的也是这个阶层。由此,这个与中国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新阶级终于 Fw%S%*B8g  
在官方的意识形态中找到了自己正式的位置。除了急需寻找合法性资源的中国执 8y]{I^z}  
政者之外,中国学术界也对中国中产阶级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他们以一种古老的 Bdib)t[  
想象,将中产阶级描绘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描绘成一个新社会主流价值的维 [tJp^?6*  
系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在他们那里,似乎没有中产阶级,国家就没有未来。就倾 U;Yw\&R,  
注的“热情”和标榜的程度而言,中国中产阶级正是由中国学术界“发现“并“推 0BP=SCi  
荐”给中国执政者的。那么,中产阶级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像中国执政者和中国 !*,m=*[3  
学术界所想像和期望的那样,具有扭转乾坤的神秘力量吗? <,&t}7M/:  
与边界明晰的传统工人及农民阶层相比,中国中产阶级虽然已经成为中国都 PWS5s^WM  
市媒体中的主角,但他们的阶级形象仍然异常模糊。就连那些天天谈论着这个阶 E$4Ik.k  
级的中国知识界,也似乎只是在谈论着一个他们并不知道在哪里的东西。当他们 J>+~//C  
兴高采烈的谈论中国的中产阶级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在谈论来自西方经验的西 lt{"N'Gw6  
方中产阶级。至于在那些浅薄而狡猾的中国媒体那里,中产阶级则完全沦落为一 i >BQRbU  
种具有十足引诱意味的商业广告。中产阶级对当代中国的巨大诱惑力,可能正是 pH396GFIW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xHlO~:Lc  
- 63 - R1Q~UX]d=  
来源于它的这种朦胧。神秘的事物之所以充满诱惑,乃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陌生。 oK2jPP  
中国社会对中产阶级的热烈追逐,或许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 q)RTy|NJ^  
究其原意,中产阶级与其字面相去不远,指的是一个社会中间阶层。如果仅 2'}/aL|G  
仅是这样,中产阶级就失去了它的现代意义。因为这样的中产阶级,我们几乎可 Nbt.y 'd  
以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历史时期都能寻找到。我们现在所谈论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是 fLuOxYQbf  
指的这样一种社会结构现象,即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分工的日益复杂,许多先 z[]8"C=  
发国家都出现了中间阶层逐渐膨胀并占据人口大多数的社会结构。这个成分复 4`:Eiik&p  
杂,分布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广泛职业中的阶层,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在企业层 + $Lc'G+:  
面上,它是传统企业逐渐科层化的产物;在政府层面,它是政府功能日益复杂化, [h0)V(1KR  
统治者大量分权的产物;在社会层面,它则是中介机构日趋重要和发达的产物。 n7bML?f'  
在这个意义上,分布在这三个领域中的现代中产阶级实际上都可以找到它的传统 6I\4Yv$N  
“原型”:在企业中,他们是老式的企业主,在政府中,他们是中下层的各种官 |1m2h]];Q  
僚和代理,而在社会中,他们则是像传统律师这样的中间人。现代中产阶级虽然 oox;8d4}y  
在职业分布上已经演化得相当复杂,但从这个角度回溯,它们的谱系仍然是非常 !Ic~_7"  
清楚的。总体上看,中产阶级是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结构日益复杂 N{K[sXCW  
和精密化在社会结构上的一个结果。它们是连续的,而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 }t1J`+x%  
新事物。现代中产阶级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现象并成为社会学家高度关 88zK)k{  
注的对象,不仅是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口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日益膨胀并逐渐  o^x,JT  
成为人口主流,更是因为这个阶级在主流意识以及社会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新意 Ka8Bed3  
义。(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在意识上所表现出的某种保守倾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 rKr\Qy+q  
社会结构上的新意义,使传统的尤其是马克思的分析方法陷入了困境。)米尔斯 zCj#Nfm  
在他那本经典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曾经仔细分析过美国中产阶级 A3Vj3em  
的历史演化过程,他以富有“社会学想象力”方式洞察到,大量出现的白领阶层 j"vL$h  
正在取代由中小企业家、以及律师、医生等最传统的职业阶层而成为美国新的中 H  `_{n<  
产阶级。这个阶级在职业声望、收入、工作方式以及自我意识上都由有别于传统 JzkI!5c<j  
的产业工人,并由此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无能在什么社会,也无论以收入 _Hv@bIL'  
或者其他什么维度,我们都很难对中产阶级作出具有分析意义的精确定义。基于 VW**N}1#C  
此,米尔斯的“白领”概念可能是一个最富解释力的值得继承的视角。白领涵盖 @[O|n)7  
广泛,但仍然有一个可以大致概括出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从事某种管理 Az6tu <  
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他们是凭借知识和脑力,而不是传统的体力来完成他们的职 C=DC g  
业行为的。只有在白领这个视角上,我们才可以比较有效的观察和分析中国的中 `M ~-(,++  
产阶级。否则,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就可能成为学术上的一个陷阱。 mzn#4;m$  
上个世纪70 年代末期发轫的中国改革开放,在中国历史上造就了一个非常 D|/4),v  
独特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 dMa6hI{k  
服务型经济的转型、以及封闭经济体系在全球化环境中向开放经济体系的转型, q]gF[&QZ  
几乎是在同一时空中展开的。这些转型在其他先发国家中则是在历史的不同阶段 ]KQBek#DD  
逐步完成的,其中许多方面(比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甚至是其他先 %5<Xa  
发国家从来就没有遭遇过的。中国的中产阶级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中发端并逐步 eY(JU5{  
成长起来的。因此,中国中产阶级也就在成分上呈现出繁纷复杂,新老并存的局 ,veI'WHMB  
面,对应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新老中产阶级们几乎在同一时间中,齐齐出现在中国 @zig{b8  
社会中。他们中既有由于市场机会突然开放而迅速生长起来的中小企业主,也有 eMUt%zvb  
存身于外企尤其是跨国公司中的领薪白领,也有仍然寄生于传统体制中的各种公 F>aaUj  
职人员和国有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这个在短短20 多年中突然崛起的阶层,来源 Q\z9\mMG-  
复杂、背景殊异,但他们往上区别于位居社会顶端的各类精英,往下区别于庞大 G@,XUP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Y58et9gRO  
- 64 - gnw?Y 2  
的下层体力劳动阶层。正是在这样一个模糊的边界上,我们勉强找到了中国历史 Wtp;se@#  
上最新的这个中产阶级。循此脉络,我们可以非常粗略的估计中国中产阶级的规 (q=),3/<pU  
模。根据陆学艺等人编撰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干部 f<Y g_TG  
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即知识分子阶层、国有、集体企业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 +wm%`N;v<  
层以及少量在外资企业中服务的经理人员的加总,大致就是就是当今中国中产阶 =la~D]T*g  
级的总规模。如此,这个阶层的人口总量应该在 8500万左右。中国是一个发展 WCg&*  
极不平衡的国家,这尤其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表现在大中城市与小城市 y~py+:_  
之间。考虑到这个特点,如果我们扣除在小城市(尤其是县城),中西部中等城 j$r2=~1  
市的这一部分职业人口,我们上面按职业划分的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就可能要因为 dz )(~@tgz  
收入因素而大打折扣。据此,综合收入和职业这两个确认中产阶级最重要的因素 x,QXOh\a  
判断,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应该不会超过5000 万,其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率 k1HCPj  
不会超过7%。如果以都市媒体刻意渲染的那种所谓“有房有车”的生活方式(中 et@<MU@ `  
国浅薄的媒体经常将中国的富人等同于中产阶级)标准衡量,中国中产阶级的人 q)y<\cEO  
数可能就更会少得可怜。我们这个估计虽然十分粗糙,但不至于太离谱。当然, |G P1[Q{  
如果我们将这些中产阶级人口全部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像上海、北京、广州 Uq(fk9`6  
这样的沿海特大城市,就可能产生中国中产阶级已经蔚为壮观的错觉。事实上, ~L9I@(/ S  
集中在中国沿海城市中的中产阶级的确具有某种“展览”作用。许多西方观察家 }i9VV+L#1  
正是通过沿海城市的中产阶级“橱窗”找到中国的中产阶级的。有趣的是,外部 ;x-]1xx_  
观察家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上述地区发现中国的中产阶级了。从19 世纪中期中 17!<8vIV$C  
国被彻底卷入现代化进程之后,每遇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外部观察家都在 5:SS2>~g  
像上海、广州这样的中国沿海地区“找到”过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的中产阶级。 \C"hL(4-  
西方旅游者和记者为此留下过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而那些对潜在市场天然 l  !JTM  
就具有敏感和想象力的西方商人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描述更是不绝于书。 w!52DBOe+  
一位外国观察家在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时,曾经这么写道:“中国共产党 Pq3|O Z  
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处于全球性萧条时期,农民遭受着饥荒、教育和医 ~lr,}K,  
疗的缺乏以及国际丝绸、烟草和棉花市场的衰颓。相对而言,中国城市的生活相 o=C'u  
当好。根据历史学家Jonathan Spence 的描述,'中国男人开始穿戴商业西服、 +{s -Fg  
礼帽或布帽,年轻的女人穿戴短裙和高跟鞋。那些比较富裕的中国人的生活实际 mfr7w+DK  
上相当舒适,而且外国人发现在中国生活和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舒适。’”这个 h:<?)g~U  
80 年前的历史画面与今天中国社会有惊人相似之处。而混杂于庞大贫困底层之 i0&W}Bb'  
中那些耀眼的“戴礼貌、穿西服”者正是当时的中产阶级。毫无疑问,在将近一 eJ60@N\A  
个世纪之前,跨国公司的先辈们就已经在中国发现了那些让他们怦然心动的中产 ZP"Xn/L  
阶级。 jJe?pT]o  
在商人眼中,中产阶级具有巨大的消费胃口,所以,中产阶级的规模就在某 8 g3?@i  
种程度上等同于潜在的市场规模。在这种历史对比的意义上,中国今天最新的中 J|DY /v  
产阶级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而是“旧”的。让人惊讶的是,中国最新一次 Di &XDW/  
中产阶级“热”也首先得益于西方投资家们的“炒作”。美国的投行巨头美林公 R-1C#R[  
司就曾经放胆预言,中国中产阶级在未来十年将达到3.5亿之巨。其他投行研究 t:tIzFNv  
机构以及新闻媒体也透过各种调查对中国的中产阶级规模纷纷作出估计。与以前 n?8xRaEf  
那些零星的报道和旅游记录相比,西方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这一次对中国中产阶 B5!|L)7>{p  
级的估计虽然有了更加“科学”和“客观”的背景,但其兴奋程度却没有什么两 vFi+ExBU  
样。这种情绪极大的鼓舞了中国的官员们,他们以更加兴奋但显然也更加外行的 h&:XO9dY  
方式谈论起中国的中产阶级,并将它作为中国经济灿烂前景的有力佐证。但与我 X 3(*bj>P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T!t9`I0Zz  
- 65 - azl!#%  
们上面的估计相比,所有这些具有商业招徕性质的展望都显得过于乐观和鲁莽 ; r95i1a'  
了。这种鲁莽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中产阶级现状的判断上,也同样体现在他们 x+W,P  
对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的估计上。 C]ef `5NR]  
在所有对中国中产阶级的乐观判断中,都隐含着一种相当可疑的假定:即随 :+meaxbu  
着经济的增长,中产阶级将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必然的)历史结果。但事实上, /vw$3,*z  
中产阶级的成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对应关系却远远不如想象的那样清晰和肯定。 VB}^&{t)!  
换句话说,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能等同于中产阶级的持续成长,更不等同于一个 QJU\YH%}  
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诸多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历史中看到。 Lwkl*  
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外,没有确实的证据表明,其他后发国家也都随着经济 v}Kj+9h  
增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中产阶级社会。在更加精确的意义上,中产阶级的持续增 >]ZW.?1h  
长与其说取决于经济增长,倒不如说取决于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分配模式,取决于 {,e-; 2q  
决定这种分配模式的政治结构。有学者曾经意识到,美国及欧洲先发资本主义国 X`fer%`  
家中产阶级社会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积累机制由泰勒制向福特制的转型密切相 1F{,Zr  
关。以低薪劳动和血汗工厂为特征的泰勒主义外延型积累体制,在积累了大量资 .c\iKc#  
本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赤贫的劳动大众;而福特主义则将更多的利润还给了工 \W"p<oo|H  
薪劳动者,从而创造出了一个有着巨大的消费胃口和能力的新阶层,并推动资本 ]eo%eaA   
主义向高技术与高薪劳动相结合的转型。这是一个非常接近中产阶级历史本质的 (vwKC D&  
说法。但是,泰勒主义到福特主义的转型,并不仅仅是出自资本家扩大市场的经 )^j62uv  
营智慧,也同样出自于劳动阶层在争取权利中的主动姿态。简言之,这个分配模 B;J8^esypD  
式上的转型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虽然我们无法厘清西方中产阶级社会出现的所 8l >Xbz  
有历史成因,但有一点非常肯定,那就是,所有这些“原因”都不是随着经济增 v`r*Yok;`  
长而自动实现的。中产阶级社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而令人难以捉摸的关系, U,Z7n H3_  
已经被中国25年的改革历史所见证。25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成长,中国的 3NN )ql  
贫富差距也快速扩大,到2002年,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达到0.46以上,一 l|K$6>80  
跃而名列世界前茅。有人统计,1991 年收入在20%~80%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D[3QQT7c  
为53.2%,而这个数据到2002年已经萎缩到41.6%,十年间减少12个百分点。 /q?g py  
中间阶层人口规模的萎缩意味着,在中国改革尤其是后半段改革中,以各种现代 %ZGG6Xgw  
职业为特征的新中产阶级的扩张速度落后于旧中产阶级的消亡速度。中国实际的 S X[  
中产阶级总规模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这与中国基尼系数急速赶超的势头非 ";mlQyP  
常吻合。这个事实不能因为新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扩张而被掩盖。中国社会中充满 f^G-ba  
文学夸张色彩的中产阶级想象,并不是建立在对这个阶级的历史考察之上,而是 `"y:/F"{  
建立在一种肤浅和幼稚的联想之上,建立在一种对新中产阶级新颖形象的好奇之 9rgvwko  
上。中国中产阶级在性质上和形象上的改变,在中国导致了一种对中产阶级的普 oVIc^yk5a  
遍幻觉。仔细品味中国新闻媒体为我们描述的那些中产阶级人物以及他们的中产 1i;#cIG  
阶级生活,你就会轻易发现,那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少数人。如果这个新中产阶 lF3wTf/j  
级只是我们人口中的少数甚至极少数,那么他们还是现代中产阶级社会中的中产 `':G92}#  
阶级吗?如果它是,那么中国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过同样的中产阶级。 !PJp()  
无论从职业特征、收入、社会声望等方面来衡量,在上个世纪早期聚集在上海等 E[c6*I  
沿海城市的洋行职员、政府公职人员、教师、新闻记者们与今天的中国新中产阶 mD;ioaE  
级并没有什么两样,但非常清楚的是,我们不能将那个时候的中国称为中产阶级 E>bpq ^;r  
社会。一个出现了中产阶级的社会不能被等同于中产阶级社会。同样的道理,今 REJHh\:.77  
天的中国离一个现代中产阶级社会可能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事实上,上个世纪 P$6 Pe>3  
中国城市中产阶级过早夭亡的直接肇因就是当时中国经济分配上的极端不平衡。 oe[f2?-  
分配上的严重失衡,也导致了社会阶层结构上在1949 年的突然断裂。当今天中 WUGFo$ xA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4z,/0  
- 66 - aJ J63aJ  
国的大学教师在津津乐道当年胡适们的薪水是如何了得,并以此来讽喻时代的时 F+ <Z%KuCu  
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时大学教师超高的生活水平恰恰是对那个旧时代贫富 {Hzj(c~S?  
分化的最贴切描述。在那个时代,所谓中产阶级不过是一小撮,是中国广大人口 4,?WNPqo  
中的极少数。讽刺的是,有资料表明,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1949年。 pLtK:Z  
这是不是在暗示,经过25 年艰苦的改革之后,我们正在迅速复制一个旧时代的 %(:{TR  
阶级景观?1949 年之前中国掠夺性的分配体制不仅导致一场血腥的革命,还使 & DhdB0Hjf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滑向另一股极端的轨道。这个教训对今天的中国中产阶级来 P5&8^YV`N  
说,苦涩而又诡谲。它告诉我们,由中产阶级而至中产阶级社会的道路,相当崎 x,TnYqT^  
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仅仅是刚刚站在上个世纪同样的起点上。要想竞其全功, kp^q}iS  
不仅需要运气,更需要一系列根本性的制度改造,决非单方面的经济增长可以促 ) RNB;K~s9  
成。更何况,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猜想 =&WH9IKz  
呢?当有人列举各种数据言之凿凿的告诉你,中国经济还可以稳定、高速成长 &M6Zsmo  
30 年,所以中国的中产阶级将在未来达到多少多少亿人口的时候,你千万不要 JHg y&/  
以为那是缜密的科学结论,那可能是一种无知的信念,也可能是一种阴险的诱拐。 G@scz!Nt  
在所有的历史中,从来就没有什么肯定的前景,我们面对的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 m`Pk)c0  
世界。实际上,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样一种推断:如果中国改革中隐性的分配逻辑 \/R $p  
已经定型,那么,中国中产阶级的命运也就早已经注定。由于存在着一个顽强而 ?{wD%58^oG  
稳固的掠夺性分配体制,所谓中产阶级可能永远只是一个两极社会的欺骗性点 )&93YrHgC  
缀。换言之,我们可能看到一个新中产阶级(就像我们以前以及今天所看到的那 DJ|lel/'  
样),但我们可能看不到一个新中产阶级的社会。 ;e6- *  
从更加直接的动力来看,中产阶级社会的勃兴与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关系 wx_j)Wij6  
紧密,其中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急剧扩张功不可没。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 _a  zJ>  
因为以专业知识为职业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正是批量创造中产阶级职位的温床。让 S%df'bh$  
人不安的是,在全球经济分工日益明确和稳固的今天,先发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 fxc?+<P  
经验能不能在中国这样的后起国家中复制,却是一个极大的疑问。本世纪之初, L`"V_ "Q#0  
中国凭借几乎完全失去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又争得了一项世界性得荣 EAK[2?CY  
誉:世界工厂。在许多人陶醉于这个最新成就的时候,我们却有理由忧虑,中国 <l<6W-I   
的经济结构是不是已经被固定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最低端,中国的中产阶级职位是 u0nIr9  
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流向其他国家?在概括中产阶级兴起的产业结构原因的时候, F[]6U/g n  
有人曾经将其归结为所谓“产业软化”。但观察中国的经济,我们就会发现,在 =kBN&v_(!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却在反常的“硬化”。这个趋势中隐含的 #hXxrN  
一个后果大概就是,中国经济可能只需要少量的中产阶级,而与此同时,却需要 d^d+8R  
大量的血汗劳动力(我们经常用毫无感情色彩的术语称其为廉价劳动力)。无疑, VI?kbq jo  
在中国的社会版图中,中产阶级市今天最为抓人的一面。不过,当我们为这种情 UD ;UdehC  
景所吸引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那仅仅是中国的一面,而它的重要性取决于它 \W 7pSV-U  
与那个巨大背景的对比。这就是所谓世界工厂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上所呈现出的 m[s$)-T  
真实面相。 %#E$wz  
中国的这种产业结构特点,固然是受到了国际经济体系的挤迫以及中国本身 {pC$jd>T  
的比较优势的影响,但影响最烈的莫过于对国内公民的各种经济和政治权利的剥 6bT>x5?  
夺。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从对国内公民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种荒谬的限制中(这 @]dv   
尤其表现在各种现代服务业的准入限制中)看得非常清楚。这种剥夺虽然换来了 TEi1,yc  
外资的大量涌入和官营企业的过度投资,换来了超高投资率为鲜明特征的经济增 Y-~ M kB  
长,但其代价则是民间经济、国内经济自主成长能力的长期萎缩。更加确切的说, | cL,$G  
由于制造业投资在创造GDP上的显著功能,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制造业 Z=(Tq1t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zEYQZywc  
- 67 - X u2+TK  
投资(不管是外来投资还是国内投资)严重的成瘾性依赖。这显然极大的抑制中 0N_u6*@  
国本土中产阶级的成长空间。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有“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 ]E#W[6'VtB  
恶性传统,但这种传统在20 世纪晚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中表现得同样明显。只不 'ji|'x T  
过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其内容变成了“宁赠友邦和权贵、不予家奴”。有强烈 =4gPoS  
的迹象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走向某种危险的极端。1997 年之后,中国服 a7jE*%f9  
务业的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至今已经持续了8年之久。这也就 )&qr2Cm*  
是说,中国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是在增加,而是在不断减少。在所有我们听 3e)$<e  
说过的经济增长案例中,这无疑都是相当令人吃惊的反常特例。如果这个现象已 =Jswd  
经构成一个被锁定的趋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判断:中国中产阶级的总规模 mnFmShu  
已经在过去的几年中悄悄的达到了它的顶峰?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一个中产 ff 6x4t  
阶级社会怎么可以在一个服务业份额不断萎缩的经济体系中出现。 $>rKm  
不过,这不是中国服务业的唯一隐忧。简单的观察一下中国今天的所谓服务 D+{& zo  
业实况,我们就不难对中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发展潜力得出基本印象。按 3zMaHh)mj  
照一种流行的调侃,中国的服务业大概就是餐饮和带有暧昧色调的发廊的集合。 9hjzOJPuga  
有人甚至半真半假出主意说,“中国发展服务业其实不难,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中 \6%`)p  
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你给我按摩,我给你按摩,保证服务业能够大发展, J>1%* Tz  
而且比美国人的生活舒坦一万倍。”这个绝妙的“经济主张”或许的确包含很多 +g_m|LF  
真理的成分,但明显的是,这种建立在独特国民性基础上的服务业,恐怕很难哺 o^b5E=?>C  
育出一个现代中产阶级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上的畸形可能必然带来社会阶层结 Op:$7hv  
构上的畸形。 b;5 M$  
新世纪之后,中国城市中的住房、汽车、旅游等各种中产阶级消费出现了爆 %]N|?9L"=  
发性增长,在这些消费人群的背后,一个陌生阶级的身影似乎已经翩然而至。这  huvn_  
在中国内部和外部刺激出了巨大的中产阶级想象。这种想象,对长期困扰与内需 +NVXFjPC  
疲弱的中国的经济来说,无异于买到了一份未来的保险。在2004 年2 月的一份 okTqq=xd`  
报告中,巴黎百富勤在预测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将在2010 年达到1 亿之后,紧接 H{1'- wB  
着要告诉人们的就是:“这一亿个中产阶级家庭意味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不用问, 2IXtIE  
这是投行经济学家为投资者们开出的一份中国经济增长的期货。中产阶级人口与 P<=1O WC  
消费市场规模之间直观而富有魅力的换算关系,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行对中国中产 B(Er/\-@U  
阶级的关注。所以,当他们在描述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测算  vPAL,  
潜在消费市场的规模。从历史的角度看,中产阶级的成长与消费社会的兴起密不 XT1P. w[aA  
可分,呈现高相关性。在许多人看来,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消费阶级,是消费欲望 ,>Dpt <  
与消费能力的完美结合。如果说人们在中产阶级其他特性上还存在什么分歧的 5 hW#BB  
话,那么对中产阶级在消费特性方面的认识则几乎完全一致。中产阶级在消费上 f9vitFkb+  
的这种贴现和夸张性格,在中国初起的中产阶级消费浪潮中得到了一脉相承的贯 F12$BK DH  
彻。我们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就是世界的中产阶级,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发生 e'.CIspN  
学的角度与国际资本关系紧密,也同样是因为他们在消费特点上与世界中产阶级 }4kQu#0o")  
的神似。远东经济评论在在中国大陆进行的大型调查表明,中国中产阶级在消费 .TNGiUzG  
趣味上与其他国家中产阶级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大致可以肯定,中国中产阶级 P2)/!+`a  
在消费上已经与世界其他中产阶级完全接轨。消费,既是中国中产阶级区别于其 y:Aha#<  
他阶层的外在阶层标志,也是他们内在的共同意识。在消费上制造差别,并赢取 g nw">H  
社会声望,消费上的前卫性就是中产阶级们必然要追捧的。的确,消费上的进取 ^#U[v7y  
正是中国中产阶级对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部分。有人曾经讽刺中产 9*VL|  
阶级说:中产阶级只有生活方式,没有生活。但不管中产阶级的在生活方式上多 9K-,#a  
么俗气和做作,但他们在推动消费和经济增长方面的功能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v )V2,P -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G@(Cb*+T  
- 68 - vb3hDy  
上,中国经济在新世纪之后在消费上的表现完全得益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爆发 bZpx61h|  
力。不过,诚如我们前面对中国中产阶级总体规模和未来发展的估计,中国中产 Ezr q2/~Q  
阶级在消费上的爆发力能够持续多久则是一个极大的疑问。消费爆发性增长之后 0bteI*L  
的长期停滞,我们已经在彩电等其他家电产品市场上看到,它们会不会在汽车、 gObafIA  
住房等商品市场中再现呢?在某个短暂时段中的集中消费浪潮,可能与中国的收 S84S/y  
入结构以及独特的国民性格有关,但却可能造成中产阶级社会正在按照某种历史 ~Gl5O`w(  
必然性准时到来的错觉。零碎的事实和大胆的猜想,是中国时下中产阶级想象的 jtgj h\Nt  
两个主要来源。 #X2wy$GTG  
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中产阶级社会,但中产阶级的规模扩张则肯定会推动 0 gR_1~3  
经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对中产阶级寄予的巨大经济期望,是非常容 &ju.5v|  
易理解的。与这种期望相比,中国社会(主要是中国学术界)对中产阶级的政治 S2>$S^[U  
想象就多少有些想当然的味道了。在几乎所有的中产阶级论述中,中产阶级一直 rA}mp]  
被赋予了社会稳定器的标准政治形象。这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中产阶级在政治 MhIHfW]b  
上具有与他们的阶级地位相吻合的政治保守意识。所谓消费前卫、政治后卫,就 /z:1nq  
是对中产阶级意识的一种形象概括。显然,这是出自先发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历 (,b\"Q  
史经验。不过,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稳定力量并不是不需要条件的,这不仅与一个 dF*M"|[  
国家的制度条件,文化条件有关,也与中产阶级自身的规模和素质有关。彼中产 M"6J"s  
阶级并非此中产阶级,在我们看来,中国的中产阶级可能恐怕很难担当塑造社会 @T J  
主流价值,消解社会激进力量的角色。这不惟是中国中产阶级人数极少,而且也 g!^mewtd  
是因为中国中产阶级从根本上缺乏稳定和独立的政治意识。极而言之,他们根本 0bOT&Z^  
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中国现阶段的中产阶级诞生于一个全面失范的转型时 ~cV";cD5  
期,这导致了中国中产阶级鲜明的犬儒主义和机会主义的价值倾向。他们从来就 #"fn;  
不真的相信什么,他们既不相信民主、也不相信规则,同样也不相信市场。他们 LuVL <W  
仅仅相信眼前的实惠,以及那些可以立即带来实惠的机会主义手段,哪怕这些实 pUa\YO1J  
惠可能违反任何一种正义准则。当我有一次谈到有些低薪收入者不足以糊口的时 3Pvz57z{  
候,一位中产阶级博导冷漠的说:这很正常。我闻之大骇。显然,中国的中产阶 v>_83P`  
级一点也不在乎把中国变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残酷试验场。中国中产阶级这种极 M5 ^qc  
端的丛林面目,与中产阶级在教科书上所具有的温和理性形象,又何止十万八千 ~RV"_8`V9  
里?事实上,这样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态度,在中国中产阶级中相当流行。不 cUn>gT  
过,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真正的信徒。当他们自己成为这个主义 3AAciMq}  
的牺牲品的时候,他们立即就会激进的反对这个主义。因为他们从中国改革开放 +'_ peT.8  
伊始一路走到今天、就一直是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中国中产阶级的形象虽然 Q=Liy@/+!  
十分模糊和分裂,并且具有某种异端和体制外色彩,但就其本质和主流而言,中 >X*Y jv:r  
国中产阶级仍然隶属于传统的政治权力结构。考虑到中国改革是官僚内部的分权 MHJRBn{}  
过程,中国中产阶级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被称作中国改革中的“权力经纪”,换言 8+H 0  
之,他们是带着体制外面具的体制中人。他们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边缘来回游弋, lv+: `   
以期毫无成本的博取改革红利。有调查表明,中国私营业主中的1/3是以前的干 U65oh8x  
部。这说明了,中国中产阶级与垄断性权力体制有密切的勾连。私营业主如此, =,8nfJ+x  
新中产阶级所有具有代表性的职业中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这种与政治特权 wQa,o l_p  
不大光彩的干系,在中国中产阶级的上层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这个意义上,中国 wLNk XC  
中产阶级中的大部分,其实不是什么突然之间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新生事物,而是 k]~$AaNq  
脱胎于旧体制的旧官僚。在第一批个体户和私营业主(他们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短 jwSPLq%  
暂的自由放任时期崛起的第一批老中产阶级,非常类似于米尔斯描述过的美国老 L nyow}  
中产阶级)在市场和权力的双重挤压之下迅速的衰败之后,中国新中产阶级的面 r 5t{I2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D;[%*q*  
- 69 - h.kjJF  
目越来越趋近于传统官僚的脸谱。无论他们带有何种职业面罩,他们更多的不是 = BbG2k  
属于市场,而是属于旧权力。在中国,新中产阶级的故事似乎是最具有个人色彩 )&l5I4CIf  
的,但从其主要的来源看,他们仍然是在演绎某种集体的命运和阶级的故事。因 `uC^"R(m  
是之故,中国中产阶级就不可能不具有强烈的权威主义人格。他们以顺从特权为 aLlHR_  
本阶级的天然品格,因为只有这样才最符合他们的机会主义计算。令人厌恶的是, t*`Sme]"B  
他们经常将这种品格标榜为成熟和理性,并以个人的成就来证明和炫耀这种可怕 $i1:--~2\  
的智慧。一旦被注入了这种品格,中国中产阶级成为某种得势的极端主义追随者 @r(3   
就不足为奇了。有调查表明,中国中产阶级有强烈和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这种 u#NX`_  
极端倾向固然与某种诱导有关,但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健康、理性和温和。 $:&b5=i  
按照对中产阶级的标准描述,中产阶级在一个社会中应该起着承上启下的沟 z L9:e7o  
通和妥协功能。中产阶级的这种阶层地位可以直接还原为他们在工作场所中的地 \i\>$'f*z  
位,他们上有老板,下有蓝领,起着居间调停,上下协调的作用。放之于整个社 M>xT\  
会,中产阶级扮演的,就是粘合社会分裂,寻找国家共识、塑造主流价值的的角 Q 7\j:.  
色。中产阶级的温和意识形态即由此而生。不过,这对中国中产阶级可能并不适 ^tIYr <I  
用。诚如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的,诞生于特殊时期的中国中产阶级,带着与这一 s\p 1EL(  
时代精神完全耦合的、而且挥之不去的文化疾病。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主流价值 Dw$RHogb~y  
的创造者,而是一批毫无主见的追随者和彻头彻尾的依附者。比起1930 年代中 tlB -s;  
国中产阶级,中国今天的所谓中产阶级,都具有更加强烈的政治依附性。无论是 NMUF)ksjN  
今天的大学、律师所,还是公务机关,都远比那个年代都更像是政治机构的附属 `26.+>Z7  
物。所以,他们根本无力为转型社会创造一种基本价值,因为除了消费主义,他 >E3-/)Ti  
们本身就没有价值。 i*@ZIw  
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一部分是与世界市场在中国的扩展同步成长起来的,世 15OzO.Ud  
界市场的扩展不仅为他们带来新的机会,也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意识。在这个意义 @FF80U4'  
上,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只是世界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命运,更多的是与 J"$U$.W=  
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本国的其他阶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意识 E6M*o+Y  
更多的是与世界主流意识同构,而不是与他意识同构。马克思曾经说过,无产阶 _-2n tO<E  
级无国界,而在今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中产阶级无国界。在相当程度上,全 8,(--A  
球化的世界市场已经将中国中产阶级从民族国家中分离出去,而成为世界市场的 9 9^7Ek!z#  
的一个有机构成。中国中产阶级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同类虽然有不同的肤色,但却 ZD4aT1|Q7  
分享着同样的意识形态。换言之,世界市场的兴衰直接关乎他们中产阶级身份。 @!^Y_q  
这构成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另外一种依附。 204"\ mv  
中产阶级在理念上的依附,直接来源于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依附性。与 + WT?p]  
中国其他阶级一样,中国中产阶级毫无组织性,因而也就根本不具备组织起来谈 &P"13]^@  
判的力量。这决定了,他们只能以分散的状态,个别的去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 u=Xpu,q  
他们无法改变现行的分配结构,也就只能依附于这种结构。凭借自己在智力上的 Yv0y8Vz@  
优势,他们随时准备先人一步将自己出卖给出价最高者或者权势最强者,以换取 ZrB(!L~7  
消费上的更大自由和个人地位的提升。而经济地位的提升正是中产阶级们最为珍 Z[>fFg~N4  
视的身份来源。显然,在政治权力仍然全面宰制中国社会的今天,中产阶级就只 wN^^_  
能依附于权力、委身于权力。他们饱尝权力的蹂躏,又以由此集聚的巨大挫折感 _&S;*?K.  
去蹂躏所有的信念。有论者指出,中国中产阶级出现普遍的政治冷漠特点。但这 I'[;E.KU  
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冷漠,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变态——一种由政治恐惧导致的政 P)LOAe1'  
治市侩主义。容易想象,如果有一天,中国政治领域中出现某种压倒性的极端思 iJ @p:  
潮,中国中产阶级将是热烈的追随者。德国中产阶级在法西斯时期所留下的狂热 3*\hGt,ZP  
和盲目纪录,多少可以证明这一点。 .[Qi4jm>`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BqUwvB4  
- 70 -
“我们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人怀着信心,举着战无不胜的列宁主义革命旗帜,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以稳健的步伐向新的胜利前进!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顶端 Posted: 2009-01-12 20:58 | 6 楼
tangliang198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主席团委员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内务部长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3089
爱心: 1663 点
金钱: 32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2-02
最后登录:2021-08-19

 

从1978年算起,中国经济已经连续高速增长了25年,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 bZ^'_OOn  
的成就。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经济增长持续的时间越是长,离经济停滞或者突然 Ya(3Z_f+VZ  
挫折的距离就越是近。如果真的遭遇经济境遇上的突变,对在经济增长中受益良 yXqC  
多但在精神上却极其脆弱的中国中产阶级来说,将可能意味着某种不能承受的挫 eu":\ks  
折。中产阶级最重要赖以维系他们阶级地位的最重要的保护伞,就是他们的职业 'K01"`#  
稳定性,但任何经济衰退,首先要攻击的就是这种职业稳定性。在这个意义上, ;Sg,$`]  
中国新生的中产阶级的未来实在前途叵测。 1hzf+*g  
我们有一种近乎直觉的判断,由于中国的经济竞争力集中在廉价劳动力上, (:\L@j  
所以白领中产阶级将是经济衰退时期遭受失业困扰最为严重的一个阶层。中国大 T Qx<lw  
学毕业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这种前景作出了某种提前的警告。按照通用的 Spin]V  
标准,中国大学毕业生在人口中的比例无疑是相当低的。但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 J _q  
下,中国1999 年第一次扩招的大学生甫一毕业,就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困难。 I!SIy&=W  
荒诞的是,减轻就业市场压力正是中国大学大肆扩招最大的理由。大学一直被公 pG'?>]Rt4  
认为是批量制造中产阶级的机器,但在中国,大学却似乎正在变成制造失业中产 a*iKpr-:  
阶级的机器。大学教育固然可以提供作为中产阶级职业应该具有的技能和知识, ]9c{qm}y  
但关键的问题却在于:我们能不能提供这么多中产阶级的职位?大学生作为替补 Y*{5'q+2  
中产阶级的困境反映的可能不是中国中产阶级在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遭遇。深入 J :O&2g"g  
中国改革的历史之中,我们甚至发现,中国中产阶级的厄运早在1990 年代中期 G~ LQM  
就已经开始,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发家致富的秘诀已经悄悄的让位于了权 btC6R>0   
贵资本主义的逻辑。中产阶级靠自我奋斗实现梦想的奇迹,已经成为零星的个案。 {Ppb ;  
在中国所有的阶层中,中产阶级可能是最信奉个人奋斗的一群。中产阶级没有财 /a)^)  
产,但却具有人力资本,他们信奉这种资本的力量,也普遍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 6/T/A+u  
这种力量。这种伪意识,使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迷乱,他们误以为 N(3Bzd)   
这种自我奋斗是不需要体制和制度条件的。这种认识在中国改革开放知道90 年 Onou:kmf1  
代初期,市场机会急速扩大的情况下,多少得到现实的印证。但进入1990 年代 EBiLe;=X  
中期之后,中产阶级这种自我奋斗的意识开始碰到市场和制度的双重壁垒。当权 _dW#[TCF  
贵体制开始逐渐恢复它冰冷的真面目时,自我奋斗神话就迅速失去了它的玫瑰颜 %oquHkX%OJ  
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建立在个人人力资本自信之上的自我奋斗意识对中国中 O+/{[9s  
产阶级人群熏染之深,使他们轻视组织性的力量和体制性的改善,这既是中产阶 Ro4!y:2|  
级的迷人之处,也是他们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软弱性之根源所在。先发国家的中 *{5/" H5  
产阶级可以凭借他们在人数上的优势,并通过制度性的选票市场来显示他们的力 3to!C"~\K-  
量,那么,既无组织资源,又无制度依恃的中国中产阶级将如何表达他们的诉求? 1$`|$V1  
可以肯定,要不了多久,中国中产阶级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开始具有强烈的表达 -yb7s2o  
愿望。然而,他们已经注定是政治上无关紧要的一群。因为他们既无表达渠道, ,X;$-.  
也无表达能力。一个被都市媒体渲染成时代英雄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是精神和政 ,Q.[Lc=w  
治上的侏儒。这大概就是当今中国中产阶级的本来面目。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 g^7zDU&'  
法把握,又如何有力量去建设、维护一个稳定而温和的社会呢? *'tGi_2?(  
谁在治理中国? qq3/K9 #y  
——阴影中中国的精英们 yE(<F2  
90 年代中期,中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应邀到南京某单位讲课,下榻在南 ?M6)O?[  
京当时最豪华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次日,经济学家离开,邀请单位去酒店结帐。 ]&9=f#k%  
但让邀请单位大吃一惊的是,一夜之间,这位经济学家竟然用房卡在酒店消费了 )1gT&sU0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esq~Ehr=  
- 71 - salDGsW^  
一万多元。即便在今天,一天消费一万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在90年代中期, xxr'g =  
这个纪录则绝对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在领教了这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学问之余,邀 RLzqpE<rJ  
请单位也对这位经济学家的个人道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学术大腕的这种排 (bpRX$is  
场,让这家单位再也不敢邀请经济学家了。现在,这位年事已高的经济学家依然 pp(?rE$S  
活跃在各种媒体上,接受着芸芸众生们的顶礼膜拜。 V?mk*CU  
不过,这仅仅是中国知识精英们在90 年代中期的形象。之后不久,在经过 eW8{ ],B  
了最后的抵抗和游移之后,中国的知识精英开始了一个急速溃烂和恶变的过程, 9U4[o<G]=  
其形象也由此变得更加猥琐和不堪。 :Nwv &+  
2002 年武汉某高校邀请一位院士参加本校一个国家级实验室的成果评审 )>U"WZ'<  
会。但这位古稀院士不仅自己来了,还堂而皇之地带来他的情妇——一位与这位 .mcohfR  
院士年纪悬殊的少妇。如果故事仅仅是这样,人们可能只会将它当作一个谈资, Q7{{r&|t&  
宽容的一笑了之。但问题在于,这位院士竟然要求接待单位报销这位女士的来回 -$_FKny  
机票。同是这一年,北京一所著名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海龟经济学家受邀到深圳 Ye$; d ~  
一家证券公司讲演。在主办单位如数付清了他的“出场费”和来回机票之后,这 p=#/H ,2  
位海龟经济学家竟然又掏出一张机票要求报销。为了不撕破脸面,主办单位只好 wXZ9@(^  
当了一次冤大头。但他们私下里却非常震惊和愤怒,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这种全 j}`ku9S~  
无羞耻的勒索竟然来自最不可能的人群——学者。然而,千真万确,正是他们— E7hs+Mh  
—标榜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知识精英群体,正在以最漫画的方式演示着中国改革价  WFhppi   
值在90年代中后期的彻底沦丧。 >AY9 F|:  
如果说从89之后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知识精英群体还是在以个人的方 /3 VO!V]u  
式偷窃的话,那么自此之后,中国的知识精英群体则是以整体的方式对改革价值 qnnRS  
进行背叛,并不惜以践踏道德底线的手段开始抢劫。偷窃还仅仅是趁人不备的时 >< P<k&  
候顺手牵羊,就像那一位用房卡偷偷消费一万元的经济学家。而抢劫则是以暴力 Qr7|;l3  
的方式逼迫人们他人交出钱来,就像那一位逼着人家为自己的情妇买单的院士一 W]_a_5  
样。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偷窃者是对自己的行为怀有耻感的,而抢劫者则完 :UAcS^n7h"  
全不在乎他们的行为是不是道德和合符正义的。当然,中国的知识精英并不拥有 ~b0l?P*Ff  
暴力,他们只有名望和话语权力,但在话语权力无法奏效而名望又被抵押完毕之 {d]B+'  
后,他们就只能用对自我实施道德暴力的方式来牟取钱财。事实上,在90 年代 k\9kOZW  
中期之后,这种道德自残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精英群体最主要的谋生方式。这意味 2J%L%6z8~  
着,作为一个整体,在欺骗或者乞讨的时候,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已经不再会付出 )X:Sfk  
任何心理上的代价。他们已经在整体上被彻底“痞”化,成为分赃体制中最重要、 X.FoX  
最主动的分赃者之一。 BE],PCpPr  
作为中国新的精英阶级的主要成员,中国知识精英不仅标示了中国社会的精 uI& 0/  
神现状,也标示了中国整个精英阶级的现状。 5rc3jIXc{|  
25 年的改革之后,中国社会的面目已经焕然一新,精英阶级的浮现就是这 SuNc&e#(  
个“新社会”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与毛泽东时代政治精英一统天下的局面不 (I(U23A~  
同的是,今日中国的精英已经在功能上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分殊。按照一般精英 :eT\XtxM~{  
理论划分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都已经在中国出现。以这个角度理解, MPn/"Fij$  
所谓精英,其实就是那些运用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对社会施加重要影 b\zq,0%  
响并对大众具有示范作用的人。显然,这是一个人数极少但却举足轻重的阶级。 EyA(W;r.  
虽然天生幽默的美国人在使用精英一词的时候,经常会暗含讽刺,但在中国,无 7i'clB9!  
论是媒体还是民间,精英一词都充满了对某种特殊生活方式的以及巨大影响力的 )?$@cvf  
联想。这种联想非常准确。如果忽略掉那个人数很少而且前途未卜的新中产阶级 }Kp$/CYd  
之外,中国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阶层,那就是上等阶级和芸芸大众,或者统治阶 N}<!k#d E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cLvnLaA}  
- 72 - Iza;~8dH5  
层和被统治阶层。精英就是这个上等阶级和统治阶层,是那个“关键少数”。他 *5?Qam3  
们不仅是我们这个“新社会”的主宰者,也是我们这个“新社会”的公共权威。 w=: c7Y+  
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行政系统高度垄断社会资源并成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 {P\Ob0)q  
段,所以中国除了政治精英或官僚精英之外,别无其他的精英种类。不管他们是 p$= 3$I  
以局长、厂长、作家还是教授的名义出现,他们本质上仍然是官僚精英。1978 mAY/J0_  
年之后,因应于中国改革中的放权、分权和各个领域的日益专门化,官僚精英作 P}(c0/  
为中国唯一决策者和支配者的情况渐次瓦解。中国精英群体的形象也为之一变。 p GF;,h>  
中国不仅出现了日益独立于政治行政系统的企业家,也出现了逐渐脱离了意识形 s{{8!Q  
态紧密裹挟的知识精英。即便是在官僚精英本身,也因为管理知识的复杂化而变 dmcY]m  
得越来越具有专业色彩。准确的讲,中国行政体系内的技术官僚就是在这个阶段 bj0<A  
开始形成的。 zAvI f  
中国官僚系统极其发达,历史也极其悠久。官僚精英不仅是中国社会生活的 (w\|yPBB  
主要推动者(如果不是唯一的话),也是大众的主要的道德示范者。这种功能决 ShvC4Xb 0  
定了官僚精英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如今,官僚精英虽然早已经 ,fN <I  
不是大众的道德示范,但他们在中国社会的决定性地位却未有稍减。官僚体系对 ]YfG`0eK<  
中国社会的控制至深至广,相形之下,经济精英与文化知识精英都处于明显的从  TU6YS<  
属地位。从官僚精英的这种支配性地位看,官僚精英是三类精英中最关键的精英 b$_qG6)IJO  
群体。换句话说,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 ZX.,<vumSy  
邓小平时代伊始,受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推动,以及经济发展对官僚体系 "gzn%k[D9m  
必然要提出的专业分工要求,中国的官僚精英出现了某种技术化的专业色彩。这 z@?y(E  
种现象,在中央一级的诸如金融、财政等专业部门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就专业素 -3wid1SOm  
养而言,许多在这些部门中服务的官僚精英已经非常称职,甚至非常出色。不过, !0UfX{.  
从整体上说,中国官僚精英并没有摆脱从毛泽东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政治化本 qs= i+  
色。1989 年之后,经济发展既作为中共的一项政治承诺,更作为中共执政唯一 a`]ZyG*P  
的合法性来源,不仅变成了中国官僚体系的第一政治要务,也成为了中国官僚精 {7MY*&P$,  
英录用的重要参考指标。如此,经济发展作为上级的一项政治任务以及个人升迁 \2#K {  
一项拿得上台面的政绩而被各级官僚精英接受下来。这就是说,从1978 年直到 /u`Opv&I  
今天,中国官僚精英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变得更加技术化、专业化、反而因为 ;]=@;? 9  
经济发展成为政治任务而变得更加政治化。这个趋势,在1989 年之后因为经济 Z_<NUPE  
发展越来越具有政治上的压迫性而变得更加严重。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 [eBt Dc*w  
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在90 年代后期越来越偏离其本来的意义,而成为中国 !0|&f>y  
官僚精英们一种流行的意识形态。当经济发展成为一种迷信或者一种意识形态的 R>1oF]w  
时候,经济的专业性实际上就岌岌可危了,其代价和可持续性也就相当可疑。这 L; A#N9  
与毛泽东在50 年代将工业化(也是一种经济发展)当作一种政治任务的情形并 [+#k+*1*o  
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毛泽东信任的是民众的热情,而邓小平则信任官僚 .6y*Z+Zg  
体系的力量。事实上,在90 年代之后,中国官僚精英在以一种类似意识形态的 ?iEn~9WCS  
狂热对待经济发展时候,其各种荒谬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与大跃进时期不遑多让。 wZbT*rU  
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经常的情况是,中国官僚精英主要利害计算既不是出于专 &5sPw^{,H  
业考虑,也不是依据民意取向,而是依靠对政治和政策的揣摩。在这个意义上, g\?07@Zd|  
中国的官僚精英仍然是旧式的官僚。他们既不是能够坚守专业原则的专家,也不 gB+CM? LKq  
是行政管理方面的行家,而是一群将取悦上级放在第一利害考虑的旧官僚。这并 f)gV2f0t  
没有因为中国官僚精英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本质上的改变。有什么样的 =|dm#w_L"  
政治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官僚精英,如此观之,当今中国官僚精英的这种态度实 ,,6lQ]wG  
在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必然结果。 `[XH=-p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 <Y]P+uU  
- 73 - |nr;OM  
除了完全继承了毛泽东时代的政治态度之外,中国官僚精英也在新时期发展 ;=E}PbZt2  
出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这是当今中国官僚精英在态度上的另外一个重要取 E[=&6T4  
向。中国官僚精英在经济利益上的冲动丝毫不亚于他们在政治利益上的冲动。而 RBg2iG$ 8|  
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竟然同时在两条战线上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虽然 m!!;CbPo  
我们无法精确度量这种成功的具体程度,但从我们个人的亲身观察以及腐败官员 * CAz_s<  
令人惊讶的财富积累上,我们大致可以判断,中国官僚精英群体是中国改革中在 d{) =E8wE  
经济上受益最大的集团。显然,这是一个权钱双收、边界封闭的特殊利益集团。 C8YStT  
要想正确的观察中国改革,两条潜在规则必须把握。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分权、 )"|wWu  
另一条则是整个官僚体系的利益最大化(这表现在官僚对改革以及改革意义的垄 wV{j CQ  
断,不容外部人置喙)。前一条为中国官僚精英攫取改革红利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TDy)A2Z  
后一条则为这种攫取提供了保护屏障。这显然是官僚精英发展个人经济利益的最 p]?eIovi  
佳土壤。于是,在不影响自己政治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 )8n?.keq  
成为中国官僚精英们的又一个重要取向和流行的潜态度。在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的 gp~-n7'~O  
情况下,这两种利益不仅不存在冲突,反而经常是相互促进的。在已经披露的越 ZCb@!V}=  
来越多的省部级官僚精英的腐败案件中,哪一桩没有牵涉到买官鬻嚼的丑闻?中 B|+% ExT7  
国江苏徐州市市长陈耀南买官一案,更凸现了中国官僚精英中的这种风尚已经达 r2PN[cLu|  
到了何等荒唐的地步。这位市长为了获得升迁,竟然向一位自称是中央领导秘书  j0O1??  
的骗子行贿了160多万元。引人联想的是,如果这位久历官场的市长以前没有成 7}~nQl2  
功的买官经历,怎么会贸然投下这么大的赌注呢?实际上,买官(卖官)成功的 -*Qg^1]i+  
案例恐怕要比买官(卖官)败露的多得多。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为什么会在 mo= @Zt  
中国官僚精英中蔚为风尚。显然,权可生钱、钱能买官、权钱相通,已经成为中 GukwN]*OY  
国官僚精英们一致信奉的官场法门。经过了25 年的改革之后,中国官僚精英们 DYC2bs>  
似乎已经找到了对待中国改革的最佳态度、并因此在中国改革中进入了游刃有余 *UJB *r  
的最适状态:那就是将对权的狂热和对钱的狂热以一种最传统的方式统一起来。 X7:Dw]t  
这种“传统智慧”虽然在理论上与中国的意识形态相冲突,但讽刺的是,中国官 g2*}XS 3  
僚精英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因此还不断受到事实上的丰厚奖赏。这种奖赏,开启 n <HF]  
并巩固了中国官僚精英们在转型时期贪婪的机会主义态度,也驱使中国官僚精英 3-n&&<  
的文化径直跌落到文明社会的底线之下。在毫无道德约束地直接攫取政治和经济 2chT^3e  
利益的同时,中国官僚精英也以同样的寡廉鲜耻攫取一切他们认为稀缺的东西。 UfV { m  
从90 年代之后中国官员文凭造假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这种贪婪已然达到了何 NwQ$gDgu t  
等病态的程度。浏览一下当今中国官员们的简历,大多数人将会产生一种中国已 +W8#]u|  
经普及了博士或者硕士教育的错觉,因为他们不是拥有博士就是拥有硕士头衔。 D&@ js!|5  
但知情人知道,这些头衔不仅(绝大多数)是假的,而且还是中国官僚精英在道 1rU\ !GfR  
德上彻底崩塌的一个活生生的见证。本来,博士或者硕士并不是中国官僚录用的 uC#] F@  
硬标准,也决不能证明一个官僚的能力甚至学识,但博士头衔稀有,所以中国官 NNTrH\SU #  
僚精英必须占而有之。但这种占有对文凭和官僚精英本身其实都是一种损害。中 S$R=!3* "V  
国东部某省的一位省级官员的学历非常具有荒诞意味:在短短两年多时间中,这 u:J4Az^!  
位省级官僚竟然从一名1999 年的函授文科大专生一跃变成某重点工科大学的工 RZSEcRlN  
科硕士。如此大的专业跨度,在让人们佩服中国官员们的绝顶智商之余,也让人 ^h#A7 g  
们感慨于中国官员们的胆量。 >yqEXx5{  
自从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决定性的溃败之后,中国官僚精英的信仰体系就陷 J p%J02  
入了一种巨大和长久的空白。他们既不相信过去,也不相信未来;他们既无宗教 K;s`  
敬畏,也无世俗遵循。如此,权力贴现主义的短期行为就变成了他们的唯一生活  2t  
指南。他们挥霍他们现在可以挥霍的一切,而丝毫不顾忌这种饕餮是否可能带来 l^o>7 cM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V\FlKC   
- 74 - .>PwbZ  
厌食反应。中国某省一位市长的丑闻被揭发之后,人们惊讶的发现:这位市长光 ^YfAsBs&  
为其购买了房子的情妇竟然就达十四人之多。这种看似疯狂的行为背后,实际上 f(K1 ,L:&7  
隐藏了一种对未来的极端恐惧。 &9.3-E47*  
中国的官僚精英长期浸润在一种极权主义环境之中,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 Z/v )^VR  
规则及生活方式相当隔阂。在一个权力不受或很少受到监督的社会中,权力的魅 #q9BU:  
力更是巨大。所以,中国官僚精英中一直隐藏着一种深刻的权力崇拜。80 年代 k<f0moxs'  
之后中国市场社会的勃兴,虽然带来另外一个偶像崇拜——钱,也一度使中国社 C:bA:O  
会出现过对权力崇拜的某种动摇,但当人们经过短暂的犹疑,发现权力也可以带 Do^yer~  
来巨大财富之后,权力在中国社会所受到崇拜实际上比改革之前更加炽热。反映 [xDIK8d:I  
在中国官僚精英的态度上,对权力的迷恋就变得更加具有理性了。当然,他们迷 XRyeEwA;pp  
恋的其实是那种不受限制和监督的权力(如果权力受到限制和监督,对权力的崇 upJ y,|5  
拜就会有节制得多)。也就是说,中国官僚精英与其是说是迷恋权力,不如说是 RC8-6s& ln  
迷恋权力在中国的特殊行使方式。中国官僚精英不仅在私人生活中体悟到了这种 ;i+(Q%LO  
权力带来的快感,更在公共生活中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权力行使方式的必要性。改 %?qzP '  
革之后,中国依靠行政权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持续的增长纪录,不仅大大  :J)^gc  
助涨了中国官僚精英的自信,也为他们在中国采用极权模式找到了充分的当代证 2)n%rvCQ  
据。不难想象,中国官僚精英们在私下里对各种限制权力的警告会采取什么样的 #>BC|/P}  
傲慢和嘲讽态度。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官僚精英们对权力的态度就从迷恋走 %$Q!'+YW  
到了迷信。悲哀的是,为这种迷信提供证据的事实,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几乎俯拾 0TICv2l!  
皆是。 V/R@ =[  
在中国行使权力固然可以获得绝妙的快感,但获得权力却是一件需要付出巨 9c1q:>|  
大代价的事情。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此苦非彼苦,而是精神之苦, 1hV&/Qr  
人格之苦、依附之苦。长期处于这种人格煎熬中的中国官僚精英们,一旦媳妇熬 (5[#?_~  
成婆,就立即会焕发出他们权威人格的另外一面。中国东部省份一位非常年轻的 $U. 2"  
副厅级干部,在刚刚被扶正后即因为强奸女下属而告事发。对此许多人觉得不可 ~{kA;uw  
思议,因为凭这位年轻厅座的权力以及资源,得到漂亮女人根本就不应该成为问 6(1 &6|o3  
题。但该省组织部的一位人士提供了一种心理解释,他说:“我在组织部工作这 G4#Yz6O  
么多年,我太了解这些干部了,他其实不是在强奸女下属,而是在验证自己的权 3=UufI  
力到底有多大的力量”。我非常信服这种解释。因为作为中国官场环境的一种主 r8FAV9A  
要产物,权威人格已经成为中国官僚精英们一种典型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的一 /jq"r-S"  
面是奴才,另一面是主子。他们要么是主子,要么是奴才,中间绝无任何其他选 4K4u]"1  
择。现代文明中的平等伦理在这里没有存身之所。做惯了奴才的中国官僚精英一  60f%J1u  
旦变成主子,变成一方权力的绝对拥有者,就立即会以报复性的方式行使权力— akHQ&+[j  
—他们要百倍的补偿他们曾经长久失去的精神和人格的独立性。这样理解问题, w> Ft5"z  
前面那位年轻厅座的行为不仅很好解释,而且值得同情。他们不过是环境的产物 BP4vOZ0$  
而已。 I>-}ys`[  
中国官员的遴选机制极不透明,遴选标准也非常模糊。这样,中国官僚精英 (>P z3 7  
要想在仕途上一展宏图,就必须以人身依附的方式极力接近某些关键人物,迎合 |BGzdBm^x:  
这些人物的各种需要,用更加通常的话来说,所谓“跟对人”。由于命运并不掌 r.:f.AY{  
握在自己手里,“跟对人”就成为中国官僚精英仕途前程的一条可行途径。这种 ]x3 )OjH  
围绕某个关键人物形成的,以人身依附为主要特征的非正式组织,往大里说是 to #2.  
“派”(带有某种正规的政策取向含义),往小里说叫“帮”。这种非正式组织, ,pkzNe`F  
一般以亲属、同乡、同学、战友,上下级的纽带纽结而成,构成一种互惠互利, OT)`)PZ"  
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所谓“裙带”。裙带集团或者帮派 *|0W3uy\Y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TLVfu4  
- 75 - AO5a  
在正式的中共意识形态中是不道德的象征,而且一旦“帮主”失势,就可能给全 *0'{ n*>  
体带来毁灭性的命运,这说明,“跟对人”的官场路径实际上蕴涵了某种巨大的 f)Z'#[A*t7  
风险,但它之所以成为中国官僚精英普遍的“次优选择”,实在是现行的遴选制 @OHNz!Lj:d  
度使然。自己既然无法掌握自己的官场命运,就只好将自己的命运以人身依附的 %VXIiu[  
方式交给有决定权的人物掌握。毋庸置疑,这种关系紧密的裙带利益集团已经成 B8up v~U 6  
为中国政治中的一种普遍事实。这种利益格局决定了中国官僚精英的眼光和德行 F[.IF5_  
都很难超出本集团之外,所谓“内外有别”“结党而私”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这 /\1Q :B3W  
实际上就使中国官僚精英的伦理回归到了中国古老的特殊主义传统。以这个视角 }:0HM8B7!  
观察,中国官僚精英的精神不仅是在向旧时代回归,而且是在向毛泽东、蒋介石 HDu|KW$o1  
之前的中华帝国时代回归,向一种更加久远,但显然也更加有害的传统回归。这 Kj6+$l   
种精神复辟与中国25年改革所取得的物质和技术进步,形成了极其刺眼的对比。 lb"T'} q  
看来,技术的进步以及更高的教育水平都无法自动缔造一个健康的官僚精英群 Th~pju  
体。 A?)(^  
可以预见的是,只要不出现制度性的外部监督和制衡,中国官僚精英们的文 [!ZYtp?Hf  
化取向就很难得到扭转;同样,只要经济增长不被突然中断,中国的官僚精英们 6Hd^qouid  
就依然会按照现在这种(他们认为十分惬意的)方式继续治理中国。 td#m>S  
经济精英的崛起,是中国25 年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和最有力的象征。在某种 f\~w!-  
程度上,他们甚至是我们这个“新社会”区别于旧时代最醒目的标签。毛泽东弹 xu;^F  
指之间就将资本家从中国人的生活中抹去,只在教科书上为我们留下了那种“吸 >S?7-2X  
血鬼般”的妖魔化形象,这几乎让整整一代中国人对资本家和资本无知。如今, aIWpgUd`  
资本家不仅回来了,而且受到了明星般的欢迎和礼遇。看看企业家在中国大众媒 ~ r$I&8  
体上出现的频度,看看福布斯中国排行榜在中国社会中所引起的兴奋和骚动,你 : R8+jO   
就会知道,资本家在中国的真实地位要远远高于正式意识形态所愿意承认的。的 qrt2uE{K  
确,中国的经济精英们配得上这种注目。因为他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塑造 :n x;~f  
着这个新社会。 >4#\ U!  
作为在短短20 年中迅速崛起的新精英,中国当今的经济精英大多是从毛泽 *S Z]xrs  
东时代的各种职业转换而来的。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构成。一是毛泽东时代 otP2qAI  
的底层阶级。由于在当时社会结构中身陷底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几乎被完全封闭, jar?"o  
所以邓小平的改革甫一兴起,他们就毅然决然的投入了市场,并开始逐步积累财 (hv}K*c{  
富。这批人最早投身市场,具有草根阶层普遍具有的坚韧精神。四川希望集团的 )MX%DQw  
刘永好及其兄弟们可能是这批精英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中国经济精英中的另外 :4COPUBpPV  
一支来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下海的知识分子和干部。与那些本来就在“海” .=c@ps  
中的草根派不同,这批人在原有的社会秩序中有稳定的职业和比较优越的地位。 0nlh0u8#  
“下海”一词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他们在当时付出的机会成本。市场进程的深化和 L;KLmxy#  
教育背景的不同,使这批人更多的进入了当时的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房地产 9@*4^Ks p  
行业、金融产业等。由于这些新型产业的资本密集特点,他们必须要 有规模的 -**fT?n  
借助要素市场。而这些人在原体制中的人脉勾连,则多少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方便。 A+3=OBpkW0  
这批人中运气和耐心比较好的,已经成为行业中的翘楚。中国当今经济精英的第 ?C6`  
三种来源,就是我称之为的“跨体制经济精英”。这批经济精英亦公亦私、亦官 ]7h;MR  
亦商,身份难辨。他们要么是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要么是传统的官僚精英,要么 8R;E+B{  
是与上述两类人具有特殊裙带关联的内部人。自中国改革发轫,跨体制集团即开 PKs$Q=Ol<|  
始繁衍生长。到现在,跨体制集团几乎遍及中国行政系统的每一个层级,中国市 vha@YPC=  
场体系的每一个环节、经济领域中每一个产业。在长达25 年的改革转型中,跨 rmI@ #'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txzIc.#  
- 76 - I+Fr#1  
体制经济精英们所承担的全部任务,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化公为私,或进行各种形 q93V'[)F  
式的产权和利益输送活动。所以,每当有新的经济机会出现,我们就会看到无数 uuCVI2|  
的“带权下海者”,在新旧两种体制中同时牟利。事实上,在中国25年的改革中, )9!ZkZbv_m  
成长最快的并非是外界所以为的所谓民营企业,而是这种跨体制的权力企业。而 >>=v`}  
诸如金融之类的关键行业,更成为此类企业的禁脔。在这种意义上,“两栖化生 M49Hm[0(  
存”的跨体制经济精英是中国经济精英最具有控制力的一支。 Io_7  
经济精英本来是作为中国改革政经分离的一个积极成果而出现的,但诡谲的 q#Ik3 5  
是,从90 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精英又重新出现了靠拢政治权力的明确趋 b1ZHfe:  
势。这就是说,一度从全能社会中独立出来并以此为自豪的经济精英们,正在通 _ g"su #  
过后门重新回到政治精英们的会议室中。对此,一位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这样注释 _ `7[}M~  
到:“做大必须从政,不从政不可能做大!”。看得出,在改革早期一度被人们津 6|%HCxWO  
津乐道的“不找市长找市场”的企业家精神,正在悄悄的被“不找市长当市长” OQT i$2  
的权贵气质所取代。隐匿于这种精神嬗变背后的时代背景是:一方面市场空间已 fK=vLcH  
经变得日益狭窄,通过市场纯市场手段获取利润的成本开始变得极其高昂;另一 O}7aX '  
方面,各种关键资源(比如资本、土地)仍然高度垄断在政治权力手中,而这些 $>%zNq-F  
资源正是经济精英更上层楼的必经阶梯。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经过25 年的改 VAa;XVmB  
革之后,中国的产权状况不是变得更加清晰,而是变得更加模糊;产权模糊的资 wKz*)C  
产存量不是变得越来越小,而是变得越来越大。通过政治权力而不是市场来瓜分 RWn#"~  
这些资产,不仅快捷、而且廉价。这种诱惑加大了中国经济精英在新时期重新靠 qv/chD`C  
拢政治权力的动力。何况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出身于官僚精英呢?在 jqoU;u`  
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中,无论经济精英是出身草根还是出自以前的干部或者知识分 r1$x}I#Zv  
子群体,他们都必须与行政权力结盟,占领进一步发展的制高点。不如此,他们 9AQ2FD  
就可能在下一步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对这种“新”的企业竞争生态,我们上面提 #mO.[IuD  
到得那位浙江民营企业家表达得相当露骨:因为我的对手已经从政了!。虽然企 / pR,l5  
业家直接当市长的情况还为数甚少,但中国经济精英在各级党、政、以及人大、 %5(v'/dQ  
政协中日渐活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显然不只是出于某种社会声望的考虑。 +OUM 4y  
这不仅暗示了中国经济精英们在精神上的一种质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精 8EI&}I  
英依附于政治权力的必然宿命。正如我们看到中国近代史上所有经济精英的命运 WxF@'kdn*,  
一样。中国经济精英们没有任何独立于政治权力的个人地位和组织地位,甚至财 b55G1w  
富本身也要取决于权力的施舍、输送和保护。当然,只要这种依附是可能的,并 a &R,jq  
且可以带来超市场的利润,这种依附就是值得的。事实上,在中国转型过程中, %,)Xi  
中国的经济精英正是凭借这种依附而获得了比其他公民多得多的权利和利益。他 D/WzYc2h]  
们有充分的理由对现状感到满意,并支持和维护这种现状。中国的转型在中国社 .fY$$aD$4  
会培养了一种顽强的文化信念,只求结果、不问手段。中国经济精英们正是这种 9Mv4=k^7|4  
文化信念最坚决的拥护者。他们对现代商业文明的基本伦理非常陌生,而且根本 j7HOh|q  
就不屑一顾。就此而论,那种认为经济发展能够自动带来一个现代公民社会的推 nON "+c*  
论是非常令人怀疑的,起码我们在中国的经济精英身上没有发现这种现代价值的 %E2C4UbY  
蛛丝马迹。在中国改革特殊环境中成长并壮大起来的经济精英们,不仅没有被培 jH4Wu`r;m  
养了一种公民精神,反而深深的沾染了一种特权习气。财富既可以通过创造而来, 061f  
也可以通过掠夺而来,而当掠夺的成本很低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市场风俗的时候, E95VR?nUg  
我们就很难期望中国的经济精英成为一种健康的制衡力量。他们最大的愿望和可 ?Ye%k  
能,就是与特权合谋,并成为特权阶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合谋进而结盟成 UAdj [m61  
一个稳固的上层阶级的趋势(这不需要任何明确的宣言、正式的纲领、和授人以 NW Pd~l+  
柄的组织形式,只需要上层阶级之间的一种默契),在中国早已不再是一种假想。 sF#t{x/sW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P[N.5{  
- 77 - h3A|nd>\  
2002年8 月21日,上海市市长陈良宇在会见ABB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 F=kiYa}  
时候,一位私营企业家——上海紫江集团董事长沈雯赫然在座。这种特殊安排被 ]g9n#$|.  
普遍理解为中国私营企业地位上升的信号,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上海市外经 `P9%[8`C 9  
贸委一位官员对新华社记者说:“过去参与经贸外事会见的人员,除了政府领导, tLx8}@X"  
就是国有大企业的负责人。私营企业老板的加入,说明政府对私营企业的重视和 u\UI6/  
这类企业的自身地位又有了新的提高。”这位官员说得的确不错,但这个“破天 ;WL0  
荒的第一次”在不经意之间也曝露了中国的另外一个秘密。那就是:中国企业家 .O.fD  
从来就没有自己独立的舞台,他们必须借助政治平台才能够一逞其雄心。过去如 6[>Zy)P  
此,改革25 年后之后的今天仍然如此。这种贴身依附究竟是今天中国企业家的 f<3r;F7  
幸运,还是他们的不幸?当然,这并不是这个“特殊仪式”的全部意义。这个具 :#W>lq@H  
有政治宣示意义的仪式,也为中国未来各类精英之间的默契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8j@+J   
1 #DH eEE  
一个精英统治联盟要想稳固和有效,知识精英是不能够缺席的。在90 年代 Aj=c,]2  
中后期,当中国的新体制在渐进改革中悄悄脱胎而出的时候,新体制对中国知识 2l4`h)_q  
精英的赎买也开始加快步伐。 /M_kJe,%  
1989 年之后,中国知识精英与当局之间的敌意达到了顶点,知识精英在体 W{;LI WsZ  
制内向上流动的出路几乎被断绝。一批知识精英开始下海在市场上寻求解放,另 hzX&BI  
一批知识精英则继续无奈的寄生于传统体制之中。对于中国的正式体制,中国知 5wMEp" YHE  
识精英在这一阶段的基本上采取的是疏离、背叛的姿态。他们既不能见容于正式 fP1fm  
体制,也就只好闯荡于体制外的江湖之中,成为游离于正式体制之外的体制孤儿。 TC'^O0aZ_  
就其生存状态而言,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中国知识精英的“江湖时代”。中国知 w~*"mZaG  
识精英与当局之间的这种僵持和游离状态在1990 年代中后期开始解冻,中国知 9M-/{D^+<  
识精英开始逐渐回归正式体制。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精英在整体上出现了妥协倾 %!)Dk<  
向,另一方面则是当局意识到一个新的体制必须由知识精英来解释和证明它的合 e9?y0vT//  
法性。但最为关键的原因则是,在这个时候,当局已经逐渐具备了在整体上赎买 QgX[?2  
知识精英的能力。在此之前,持续的分权化改革使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一直陷入 ia /_61%  
捉襟见肘的紧张状态。当局即便有心,也无力赎买知识精英。在朱鎔基推行分税 G{oM2`c'#8  
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的困境开始缓解。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新体制赎买知 y|Zj M  
识精英的进程加快了。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幅度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 4:v{\R  
考虑到当时中国社会上普遍的工资水平,高校教师工资水平提升的幅度是相当惊 :~9F/Jx  
人的。不仅如此,中央财政还以这个“工程”那个“工程”(如从1995年开始实 *r]#jY4qx  
施的“211”工程)的名义向高等院校大幅增加投资。除了体制内直接的财政挹  '+C%]p  
注之外,当局也鼓励中国高等院校利用“市场”牟取双轨之利。始于1999 年的 MT@Uu  
高校大规模扩招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市场行为,但在高等教育完全被国家垄 Z7R+'OC  
断,而文凭(注意:不是教育)又极其稀缺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当局送给知识 NW;wy;;  
精英们的一种巨额财政补贴。事实上,中国的高等院校几乎从来就没有经历过真 '~'3x4Bo  
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对这一点,馈赠者(政策制订者)和获馈者(政策受益者) Aaix? |XN  
都应该心领神会。不过,以这些补贴在合法性上的疑问,这些补贴就更像是国家 aw/5#(1R  
对特殊群体的一次行贿。在输送经济利益的同时,当局也开放和出让了一部分公  WR"p2=  
共空间给知识精英,以满足知识精英对社会名望和话语权力的需求。这种幕后的 Eh f{Kl  
默契表现在前台,就是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出现在各种公共媒体上。虽 vweD{\b  
然这种开放的条件极其苛刻、空间极其有限,但对于中国知识精英来说,则不啻 zX/9^+p:  
于一种久旱之后的巨大补偿。由于有1989 年的前车之鉴,重新获得了公共空间 /d-7n|#E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5($ '@u  
- 78 - aA.TlG@zP  
的中国知识精英,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理性和温和。这种“温和和理性” tt>=Vt '  
在表面上是一种自律,在骨子里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中国的知 meV RdQ  
识精英群体中移入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自我审查习气。他们谨守话语分际,生怕 _Msaub!N  
越雷池半步。纵观中国知识精英在90 年代后期以来的公共表现,他们的确是这 uw@|Y{(K r  
个时代最出色的配角。最出色处不仅在于他们将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更在于他 Ss7XjWP.}  
们对自己的角色非常心满意足,丝毫也没有什么道义上的不安。(他们唯一不安 Yt;.Z$i ,  
和沮丧的时候,是他们想起那些精英前辈们(如胡适们)远远高于当时劳动阶层 tMy@'nj  
的薪水的时候。不过,他们似乎忘记了正是这种很难被现代文明所接受的收入差 !b+Kasss9  
距,才导致了一场革命。在高等院校普遍实施津贴制之后,南京的大学教授们用 b%,`;hy{  
这样的顺口溜自嘲:干部哈哈笑,工人哇哇叫,教师光着屁股上花轿。所谓“教 7gQ~"Q  
师光着屁股上花轿”是在比喻教师得了名声却没有得到实惠。这显然与90 年代 V]9 ?9-r  
中后期的事实不符合。事实上,在这个时期,大学教师的收入增幅要远高于社会 l=JK+uZ  
平均水平,而教师顶层(知识精英)与社会底层民众的收入差距甚至远远超过了 Q}jl1dIq  
1949 年之前。这种流行的口头文学,如果不是出于自恋,那就只能说明中国知 'H,l\i@"  
识阶层对中国社会的现实相当隔膜。 OC[(Eq  
在90年代中后期,通过多种方式的赎买,在1980年代一度以独立姿态与政 [VP ~~*b  
府分庭抗礼的知识精英们,终于心甘情愿(甚至是兴高采烈)地认可并回归了体 nS1 D&;#Y  
制,成为新的统治体制不可或缺的一翼。任何成功的统治都需要行政精英和知识 ffYiu4$m  
精英之间的合作,这并不独独是中国的特色。中国的特色在于:中国的知识精英 %@FTg$  
所赖以安身立命的高校、研究机构几乎完全为政府所有。换句话说,他们几乎统 NASRr  
统是政府的雇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知识精英从来就是行政体系的一员, 1%6}m`3  
他们中间许多人的知识精英地位,完全是依靠行政性垄断权力而取得的。)拿人 #65Uei|F`+  
家的钱,自然就要看主人的脸色。在这样一种雇佣关系下,知识精英的独立性实 pc%_:>  
际上就荡然无存了。而这种独立性正是知识精英们取得社会公信进而行使话语权 mWM!6"  
力的生存根本。如果政府与知识精英之间的关系是雇佣,那么行政精英与知识精 RA+k/2]y!  
英之间的合作就很难称得上是合作,而只可能是赎买或者别的什么。身份上的依 xTL"%'|  
附性,是中国知识精英与行政精英这次最新合作最启人疑窦的地方。事实上,我 |bz,cvlP W  
们已经看到,在这样一种赎买关系的腐蚀下,中国知识精英的态度在1990 年代 0qV!-i  
后期不仅日趋保守、而且迅速地滑向“极右”。他们将这种精神上的猥琐和趋附 {GiR-q{t  
装扮成心智上的成熟,将既得利益上的自私粉饰为学术上的保守主义,并以这种 D*j\gI  
精神和态度屏蔽一切转型时期的社会苦难。他们以一种“高贵”的冷漠,将发生 -.E<~(fad  
在他人身上的苦难轻松地解释为转型代价,甚至社会的正常现象。他们不仅是丧 Ie?C<(8Ul  
失了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而且是彻底沦为了既得利益的囚徒。一个充斥着乌托 r yO\$m  
邦精神的知识精英群体固然是可怕的,但一个完全泯灭了理想主义的知识精英群 *l^%7W rk  
体,也具有同样的灾难性。当今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在精神上所呈现的,正是后一 "L" 6jT  
种可能性。基于这样的理由,当我们看到知识精英热衷于加入中国新的精英统治 ToVm]zPOUt  
俱乐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中国社会一种凶险的发展。因为,这意味 qcfLA~y  
着知识权力(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力)对政治及经济权力将完全失去它的制约能力。 _\LAWQ|M4[  
中国知识精英被政治及经济权力彻底缴械的现实有力的提示我们,这个正在形成 Io&F0~Z;;(  
的新精英联盟很可能是一个盘踞在大众之上的分赃集团。果真如此,这将是一个 Kq';[Yc  
相当可畏的前景。 Ofg-gCF8  
对中国知识精英的整体赎买虽然是一次迟到的赎买,但却是一次成功的赎 b=+'i  
买。到目前为止,这次系统性的赎买仍然在延续之中。2004 年3 月中共中央下 !(Y23w*  
发的三号文件,就是一个明确的迹象。虽然中国政治领导人经常会例行公事般地 kSw.Q2ao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u5?{$l(  
- 79 - [nlW}1)46  
表达对知识精英群体的重视,但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来表达这种重视,在我们的记 qzqv-{.h  
忆中还是第一次。尤其不同寻常的是,中国领导人这一次强调的是人文知识分子 jM90 gPX>,  
群体。这与以往更多强调科技知识分子群体的倾向大异其趣。这个题为《关于进 wy$9QN  
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的文件究竟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对未来的 uIvE~<  
重新布局,还是进一步加强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控制,我们不得而知。但中国人文 mko<J0|4  
知识分子群体在未来将从官方获得更多的利益输送则是相当确定的。这一点,我 ""ICdZ_A  
们可以从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对这个文件空前热烈的欢迎和感激中略窥一斑。但如 Hd)4_ uBt  
此一来,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就被更加紧密的捆绑在政治权力的利益上。这种形似 `=Hh5;ep  
“关怀”的捆绑式赎买,对社会及知识权力本身的戕害与腐蚀不问可知。绕了一 _`zj^*%  
大圈之后,在中国改革中一度分道扬镳的政治权力与知识权力,从上个世纪末期 7>J8\=  
开始正在以一种新的形式实现着一体化。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中国的知识精英 OPwj*b:-m  
有可能变成一种上层政治符号而遭到激烈的反抗和挑战。中国知识精英在“文化 K_B-KK(^  
大革命”中所遭受的系统迫害,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人不安的是, 5 !G}*u.  
几乎没有人洞悉这个秘密。中国的知识精英们宁愿相信,他们在“文革”中所遭 dg1h<]T"9  
遇的一切,完全是政治领袖的阴谋。然而,他们似乎从来没有问过:个人的阴谋 x*[\$E`v  
怎么会在刹那间转变成底层大众的狂热?由于政治人物的诱导、发动和参与,中 3say&|kJ  
国的“文化革命”被抹上了强烈的阴谋色彩,但从底层民众的角度看,这显然更 g+k0Fw]!  
像是一场对上层官僚精英的清算运动。从属并依附于官僚精英的知识精英不过是 \6xVIQ& 0  
这场运动中最脆弱的殉葬品。 "tbKKh66  
纵观中国25 年改革中的精英现象,除了政治精英的有非常明显的世袭先赋 T!)v9L  
特点之外,中国25 年改革所造就的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具有更多的后致色彩。 e? fFh,a  
这得益于中国高考制度和早期农村改革中起点平等特点。但这种比较公平的精英 a ^b_&}y  
形成机制在90年代之后被破坏殆尽。从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中国系统性分赃 eJ#q! <   
机制的逐渐成熟,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三种主要资源越来越局限于在上层精英封 .~6p/fHX  
闭的圈子中流动,而与底层民众无缘。(1905年,被许多外部观察家视为中国历 GV([gs  
史上极为重要的年份,其原因就是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中国精英循环机制的阻 8:,l+[\  
塞。从某种意义上,90 年代中期之后的中国精英分利集团的形成,对中国社会 |L4K#  
起着同样的扼杀作用。在经济增长不断创造奇迹的表象之下,中国社会内部的活 X &6p_Lo  
力却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衰败和萎缩。)通过花样百出的各种“互惠”活动,中国 :WT O*M  
精英将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资垄断在一个狭小的精英集团之中。政治精英可以 ;Z"6ve4  
通过权力换取财富,换取文凭而拥有经济精英或文化资源;经济精英可以通过财 iVt6rX  
富买官位、买文凭而拥有政治和文化资源;而知识精英则可以通过知识权力换取 Hay`lA2@  
财富或者加官进爵。一位博导对自己博士生的招生“结构”是这样安排的:三分 T0Q)}%L  
之一的名额留给官员、三分之一留给企业家、另外三分之一留给真正做学问的。 NQ!jkojD  
这实际上是中国上层精英在90年代中后期的“互惠互利”一个极其辛辣的写照。 ,m:YZ;J(Xd  
留心观察过中国社会的人都会得到这样一种印象,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 ,!3G  
中国政治精英们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知识水平”也获得了奇迹般的提高, xS`>[8?3<T  
博士、硕士学位在中国官员中几乎达到普及的程度。相应的,中国经济精英的政 p/xxoU  
治地位和“文凭地位”也迅速窜升。作为普及博士和硕士的回报,中国知识精英 ]`&ws  
的财富也在同一时期开始膨胀。这种精英之间的“互惠互利”在一位湖南企业家 kfBVF%90  
拥有的复杂身份中表现得最为真切。因为一起司法纠纷而引起广泛关注之后,人 n ||/3-HDj  
们发现这位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头衔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他不仅是“第九届、第十 M:qeqn+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4Xg!apO  
- 80 -
“我们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人怀着信心,举着战无不胜的列宁主义革命旗帜,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以稳健的步伐向新的胜利前进!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顶端 Posted: 2009-01-12 20:59 | 7 楼
tangliang198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主席团委员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内务部长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3089
爱心: 1663 点
金钱: 32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2-02
最后登录:2021-08-19

 

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是“湖南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如此“通才”,成 [|\~-6"7N|  
为“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自然也就是情理 \&J7>vu^y  
中事。这虽然不是这位国有企业家的全部身份,但已经足够让人们意识到中国“官 jnX9] PkJ  
学商”一体化精英集团对社会资源的高度垄断特征,也足够让人们领教中国精英 -1~bWRYq  
集团对各种权力资源欲壑难填的程度。这幅荒诞的“现形图”虽然粗糙,但却大 .S17O}  
致勾勒出了90 中期之后中国精英分肥的基本图景。不过,在一个资源被高度垄 &<-Sxjj  
断的社会中,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这几种权力其实就是同一种权力, o@r+Y  
是被同一种政治“合法性”所赋予的。 xGJ{_M  
相对于中国政治精英的绝对控制力,中国经济及知识精英对社会的影响力仍 B8:_yAv o  
然相当有限,但经济及知识权力作为一种单独的权力正在日益扩充自己的疆域则 m#mM2Guxe  
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不幸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衡,而是看 mV}peb  
到了他们之间的联盟、勾结、和分赃。显然,一个自私的精英分利集团正在中国 z)r)w?A  
的改革中悄悄破壳。这个潜在的集团无需明确的合谋和组织即可以形成强大的集 w9h\J#f  
团力量,因为他们对本集团的利益有高度默契的自我意识。 Ym5q#f)|  
一个表面上由相互独立的权力所构成的精英统治,比赤裸裸的政治精英统治 Y6/'gg'&5  
(中国改革前的情况)更具有法理上的欺骗性,在统治上也更具有适应性。这恰 auqM>yx  
恰是中国新阶层结构的又一个危险所在。任何时代都有精英,任何体制也都具有 T2 0dZ8{y  
某种程度上的精英统治特性,但当代中国的精英问题在于:谁来监督和制约精 TDdFuO'}  
英? BM#cosV7%h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3o"|  
- 81 - }\B`tAN  
第五章 财富到哪里去了 iNgHx[*?  
2004年8 月27日,美林集团亚太地区负总裁马蓉在“2004年中国财富管理 `ej  
论坛上”发布最新报告:2003年中国百万(美元)富翁已经接近24万,比上一 7^h?<X\  
年猛增12%。这个增幅不仅大大超过中国9.1%的经济增长率,也顺利地为中国 M& GA:`  
赢得了又一项世界第一:全球百万富翁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v"Fa_+TVx  
正如这份《全球财富报告》的名称所要显示的那样,美林显然是想借此说明 "*WzoRA={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个特别能够满足虚荣心的头衔也 rE-Xv. |  
正是许多中国人特别想得到的。而这种虚荣心由一个国际投行巨头所赐予,则更 b,8W |  
显得其确凿无疑。然而,就在这个令人陶醉的报告发布前几天的8 月24 日,在 6e$(-ai  
离我的住宅不到30 米的地方,一位46 岁的男人跳楼自杀了。原因是:他每月 H~1*`m  
300元的下岗工资已经无力支付他女儿的学费。几乎是在同一天,南京市区的另 <1Vz QH!o  
外一个小区中一对父子因为同样的原因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我们很难将上 Aq}]{gfQ1  
面两起悲剧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因素,但不管如何,贫困以及贫困所带来的人类尊 ^ S'}RZ*>  
严的丧失肯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 JjftNQ  
自90年代中期以来,此类悲剧事件屡见不鲜,已经很难成为轰动性的新闻。 S,EXc^A7  
但上面两起自杀悲剧的独特性在于,它发生在中国南京——中国最发达的长江三 s2Ivd*=mT  
角洲地区。这说明,由于贫困所导致的自杀现象已经开始向中国的城市蔓延。这 E@aR5S>  
个趋势与近年来中国不断攀升的自杀率相吻合。很清楚,这类耸人听闻的自杀事 16[>af0<g  
件已经不再是中国下层阶级出于生存恐惧所杜撰出的预言。 !q! =VC  
如果美林的《全球财富报告》渲染的是一个财富不断膨胀的中国,那幺,上 _* ]~MQ=  
面两起自杀事件则以令人难忘的方式呈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一个马尔萨斯式 ig] * Z  
的古老世界。千真万确的是,它们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城市。我们不 7E4=\vM  
想在一部分人的暴富和另外一部分人的绝对贫困之间建立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这 PBb@J'b  
种几乎天天发生的让人难以安枕的人道主义灾难,却不能不让我们去思考:在中 `(<XdlOj  
国财富分配的黑箱中究竟发生了什幺?  ;OQ{  
一、滚烫的土地 V4}9f5FR  
及至1990 年代初期,阶层分化和贫富悬殊,还仅仅是徘徊在书斋中的不详 9. Q;J#;1  
推测。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这个幽灵开始悄悄步出书斋,啃噬中国社会。短 l njaHol0  
短的十多年之后,贫富悬殊已经变成一只巨兽,成为中国社会挥之不去的噩梦。 !MNUp(:  
反应在资料上就是中国的吉尼系数在1990 年代之后开始急速攀升。从改革前的 1"009/|   
0.28急剧攀升到0.46左右。据长期研究这一问题的中国学者杨宜勇等人预测, v&%GK5j7O  
2005年,中国的吉尼系数将迅速逼近0.47。对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把 nM1U=Du  
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堪称世界最高!”。在所有对中国吉尼 xCD|UC46?X  
系数的估计中,杨先生的估计幷不是最严峻的。有更严峻的估计判断,中国的吉 [nxjPx9-  
尼系数在近几年已经超越0.50。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快步 E% Ce/n  
进入贫富差距最为严重的国家行列,成为所谓“收入差距悬殊”的国家。由一个 hVI $r  
整齐划一的平等社会,转瞬之间完成天壤之别的角色巨变,是中国1990 年代创 J_OIU#-B  
造的又一个世界级奇迹。不过,与那幅已为世人熟知的经济奇迹的炫目图画相比, eP$0TDZ  
这个奇迹带给我们的却要阴暗得多。在这幅图画中,在绝望中挣扎的底层与志得 r>sk@[4h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dy;Ue5  
- 82 - _) 2fXG!  
意满,奢侈挥霍的上层构成了中国颜色的两极,仿佛来自不同世纪的人群突然聚 \ aQBzEX  
集在一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曾是这个民族对两极社会最深刻的历史 b&B<'Wb  
记忆,不幸的是,21 世纪的中国真的在开始演绎这种历史记忆的现代版本。的 {=j!2v#8~  
确,当人们发现中国的官僚们动辄用下岗工人一年的工资轻松的打发一顿饭局,  z@^l1)m  
同一个小区中的人们收入可以相差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为数众多的不幸“落伍者” {e A4y~k  
在生存底线上下沉浮的时候,我们相当确信,中国现实中贫富悬殊已经极具爆炸 .G#S*L  
性,它远远不是冷静客观的吉尼系数可以描述,它正在展开的,是一场规模宏大 Ps(3X@  
的历史活剧。有必要询问:中国人20多年创造的财富究竟跑到哪里去了? a1]k(AuQrC  
有理由相信,中国在1990年代尤其是1990年中期之后出现了严重的分配问 KD*,u{v;  
题,而这个分配问题的性质已经与改革前期截然不同。这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 *[(O&L&0  
始,中国的经济分配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零和博弈现象。中国经济学家特别喜欢用 I2(5]85&]s  
帕雷托改进来描述中国改革,但实际上,这个令人愉快和怀念的时光已于90 年 ' D+h_*H  
代中期嘎然而止。当人们仍然沉浸在改革初期代给我们的历史幻觉之中时,中国 4r`u@  
改革和经济增长已经为一种新的逻辑所取代。这个逻辑就是,一部分人财富增长 |f&)@fUI  
是以另外一部分的绝对损失为代价的。这与我们1990 年代中后期所观察到的现 CeoK@y=o  
实相当吻合。在这一时期,一部分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开始在绝对水平上恶化,但 1g5%Gr/0$5  
非常不协调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富豪也不断涌现。这表 6+A<_r`#Q  
明,部分中国人不仅被排除在经济增长的果实之外,而且还受到了蓄意的剥夺。 r}MXXn,f  
检视1990 年代中国的财富流向,中国的贫富分化实际上有迹可寻。这首先 i2A>T/?{  
表现在财富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与毛泽东时代通过统购统销,人为压低农产品 ?h"+q8&  
价格对农民实施的剥夺不同,改革时期农村财富向城市的转移主要是通过以下三 as- Z)h[B  
种途径实现的。一是深入农村基层但实际上代表城市利益的官僚体系对农民所进 F`3c uL[N  
行的收刮,这一点由于各种发生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残忍事件已经广为人知。但事 [s"3g\L';  
实上,在财富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这种最为著名的剥夺却可能是最不重 kN >%y&cK  
要的剥夺。第二种途径,则是通过对流入城市的民工实施制度性剥削来实现的。 5b R;R{:x  
通过对数量庞大但政治权数几乎为零的农民工实施制度性剥削(压低、拖欠工资、 yv^j~  
户口限制、子女教育歧视、公共医疗的不平等分配等等),城市获得的财富数量 }kdYR#{s  
相当惊人,有学者估计,仅仅压低工资一项,城市地区就从农民工身上每年卷走 :f?\ mVS+  
财富4400亿。3在中国吸收农民工最多的房地产行业中,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 G eN('0  
所占的比例出奇的低,就是这种财富转移的一个力证。财富有农村向城市转移的 Id(o6j^J_  
第三种途径,是通过对农民土地权利的剥夺来实现的。这种财富转移一直存在, |S|0'C*  
但从1990 年代后期开始加剧,在最近几年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突然提速而进 {BKu'A  
入高潮。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土地的巨大升值收益,这本来是 UMuqdLaT9  
中国农民融入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巨大的潜在资本。然而,在现行农村土地征用制 R$4&>VBu  
度下,城市当局可以用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上征用土地,然后高价出手,其中差 /Ou`$2H87  
价可以达到几十倍之多。中国国土资源部一项调查说,在浙江省上虞市,“2000 E8u :Fg s  
年土地出让收入为2.19 亿元,其中征地补偿费只有591 万元,仅占卖地进账的 ]fI v{[A_  
2.7%。”有资料估计,近三年来仅此一项,城市就从农民手中取得9300亿元。4 aR ao\Wp|  
而这些土地收益除了被官僚体系中饱私囊之外,全部流入了中国农民完全无 \1hbCv$Hf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UooFk+Y  
- 83 - V|ax(tHv  
权享受的城市基础建设之中。如果将历史时期拉长到整个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土 Xy:'f".M~\  
地流入城市的财富就更加惊人,统计表明在近20 年以来,农民承包地被征用的 o-Pa3L=  
数量达到9800 亩,以每亩地农民被剥夺财富10 万元计,那么近20 年,农民光 ^[Cpu_]D  
通过土地征用被剥夺的财富就接近10万亿。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改革前23年通过 h S}?"ST|  
“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剥夺的8000 亿。不过,中国农民的损失不是用静态的数 9%j_"+<c  
字可以衡量的,因为这实际上是关闭了中国农民进入现代化的大门。完全可以预 N&U=5c`Q'  
料,对农民工的剥削以及对农民土地权利的剥夺,将是未来农村财富向城市转移 <Vm+Lt9  
的主要形式。作为中国弱势农民所拥有的要素,剥夺了农民劳动力权利和土地权 mHB*4L  
利,也就彻底剥夺了农民在未来市场活动中最重要的两种潜在资本。这就从根本 mK5<;$  
上将中国农民排拒在经济发展的果实之外。而这一剥夺可能导致的更加危险的后 tzJdUZJ  
果在于:它剥夺了中国农民以主体身份(而不是客体)参与现代化的可能性。这 3'8B rK  
等于人为的制造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底层。在这个意义上,后面两种隐蔽的财富转 kMAQHpDD  
移要比第一种形式远为紧要。因为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尤 aG}ju;  
其是土地的丧失),换言之,农民的财富损失可能是永久性的。 e3UGYwQ  
有受损者,就一定有受益者。这两年,夹杂在“经营城市”的喧嚣之中,某 KlDW'R $  
某或某某的朋友突然成为亿万富翁的故事又开始绘声绘色的流传起来,其中大多 ao#{N=mn  
数都与土地投机相关。这与1992 年之后的市井故事具有结构上的相似。与此对 c_<m8b{AEF  
应,中国城市中又出现了一次高温度的繁荣。不过,深入在这背后的土地故事, uOc :^  
我们就不难了解这种城市繁荣是建立在什幺样的基础之上。 qP6]}Aj]  
中国的贫富悬殊首先表现在城市与农村贫富悬殊上。这种差距在1978 年到 R:P'QM   
1984 年的短暂时期一度缩小,不幸的是,这个短暂的历史现象将中国改革者麻 DcE)6z#  
醉了长达20 年之久。与中国众多改革者们的想象不同的是,改革之后财富在农 QpwOrxI}  
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实际上幷没有停止,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更大的规模、更 \%z#|oV#<  
加迅疾的速度在持续进行。知道这一点,我们就丝毫不会对中国城乡差距持续刷 uA7~`78  
新世界之最的事实感到惊讶了。 fGHYs  
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领导人为缓解城乡差距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这些措 2i*-ET  
施基本上都是短期性的治标之策。2004 年之后,中国各省政府纷纷推出减免农 \R yOexNZ  
业税的试点,以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城乡差距的爆炸性。但诚如我们上面所分析 p<*3mbgGO  
的,这幷不能消解中国农民人力被剥削、土地遭剥夺的困境。2004年10月,中 W# E`h  
国四川省汉源县发生中共建政以来最为严重的农民暴动事件,其起因就是土地问 R<@s]xX_  
题。我们不能确定,具有明显古典“农民起义”性质的汉源事件,是不是预示着 F]\(p=U.  
农村土地财富转移过程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时期,但它的确将这个问题上升到了 Ol6jx%Je`  
一个相当紧张的高度。如果不能将土地升值收益以某种形式(例如以各地方政府 3~}G~ t  
的卖地收入成立土地基金)转换为农民的投资,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农民在现代化 ;3OQgKI  
中的主体性问题,中国的城乡分配差距在未来十数年中将长期处于燃点状态。 "qjkw f)\  
二、向市场阶级寻租 M.))UKSF  
财富在城乡之间的转移只是造成中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原因,另外一 ~UX@%0%)N  
个原因是,财富在多数人和少数人之间的转移,或者说财富从社会不同阶层向官 >{p&_u.r-  
僚利益集团汇聚。这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一是官僚利益集团对市场阶级 /Pv d[oF  
的剥削。改革以来,由于市场化将绝大部分中国人口卷入其中,形成了主要依靠 xV[X#.3  
市场交换获得收入的庞大人口,我们姑且将称之为市场阶级。正是这个阶级创造 Nl,M9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im|( 4 f  
- 84 - i-w^pv'  
了中国改革以来的绝大部分财富。然而,这些财富中的相当部分却流入了官僚利 M?Tb9c?`  
益集团的口袋。 a,tzt ]>  
以北京的出租车行业为例。有记者曾经计算过,如果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按照 W\:!v%C  
中国现行《劳动法》规定的时间出勤,每月收入约6450元,但其成本却达到7000 %bgjJ`  
元,这意味着出租车司机工作一个月下来,不仅不能盈利,还要倒贴550元。如 &[$qA  
此,为了维持生存,出租车司机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愿”延长劳动时间,“今天 zD:"O4ZM^^  
拉10 趟,明天就拉11 趟”,以至于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每天工作时间普遍在13 ~+}w>jIm{|  
小时以上。基于这个原因,有人将出租车司机比喻称“现代包身工”。那幺究竟 IL`X}=L_  
是什幺让出租车司机们沦落为“现代包身工”,简单的答案是成本。然而,在北 qZACX.Hw  
京出租车司机的7000元成本中,“份钱”却占到了4800。而在这4800元的“份 Fxdu)F,~u  
钱”中,出租车公司及其相关利益者获得的特许权收益(净利润)达到3300 元 q,3_)ZOq  
之多。很清楚,这种特许权利润流向了围绕出租车管理部门以及出租车公司所形 %yX?4T;b  
成的利益集团手中。5“份钱”的确是一个相当形象的名词,它象征着官僚利益 e`zx#v  
集团特许人们进行市场活动所收取的那一份租金。有人曾经计算:北京近20 万 nfET;:{  
出租车司机每年要为官僚利益集团创造特许收益261.6亿元利润6,而他们所获 S.1\e"MfI  
的工资则仅仅为60 亿左右。这种劳动力收益与特许权收益的对比,无疑是触目 {m~.'DU  
惊心的。 [74HUw>  
这种对市场阶级的剥削不独于北京,也不独于出租车行业。另外一组资料可 c[J(H,mt/  
以从宏观上印证这种深重的剥削。根据仲大军先生一篇文章提供的资料,在2002 .|iMKRq  
年中国10万亿的GDP中,“城乡居民分得5.6 万亿元,而其中工资总额只有1.2 N7:=%Fy(  
万亿元,其余的4.4 万亿元都是通过非正式的分配渠道流入个人手中的”7。这 ggtGecKm  
本来应该分配给劳动者但却流向了少数人群的4.4万亿中,有多少是属于上述北 h3D~?Iom  
京出租车行业的特许收益,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劳动收入阶 @^]wT_r  
层的收入与“其它”收入如此悬殊,难怪有人直指,中国存在一个负价值的白领 ;= ^kTb`X  
阶层。白领是一个打击面相当宽泛的说法,在中国,这个负价值阶层更准确的称 AVf'"~?  
呼应该是官僚集团及其市场代理者。 jh0``{  
在中国西部的四川万源市——一个每年财政赤字高达1.6 亿元的贫困县级 ~=91Kxf  
市,官方为了举行一场所谓“纪念万源保卫战胜利70 周年”的演出,竟然集资 . >[d:0  
2000 万元。所谓集资,不过是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强行向下摊派价格奇高(最低 6&_"dg"  
150元)的门票而已。在这个贫困县,普通公务员的工资不过区区400多元,而 EjW3_ %  
在这次演出中出场的一位明星获得的酬金却达到42 万元之多。在这个案例中, |VxEW U/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财富士如何通过政府权力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 <0T5W#H`D  
像上述北京出租车行业的市场特许权收益以及万源的集资演出等等案例,虽 &NZl_7P L  
然纯属敲诈勒索,但毕竟是“半合法”的。相较于此类对市场阶级的“半合法” )Kkw$aQI"d  
剥夺,财富向少数人转移的另外一个信道则要赤裸裸得多,这就是在中国泛滥成 GTL gj'B  
灾的官员腐败。有学者估计,自从1990 年代以来,中国官僚利益集团及其代理 (? j $n?p  
者每年所获得的法外的“腐败收益”高达1 万亿左右,占到GDP 的10%以上。 G66sP w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iq2)oC_  
- 85 - yH5^EY7rQ  
与上述对市场阶级的直接剥削不同,腐败收益主要是通过对国有存量及流量资产 <qjNX-|  
的侵吞,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巧妙贪污,通过对属于社会公众的银行资产的盗窃而 V/5.37FSb  
来。这种腐败收益是通过“负性”的政治机制来实现的,而其代价则表现为“中 XG FjqZr`  
性”的银行坏帐和日渐深重的税收负担。2004 年,仅181 家中央企业申报核销 ?=,4{(/)  
损失就达4000亿之巨,占中央企业净资产的10%以上。毫无疑问,这些在企业 I.BsKB  
损益表上表现为损失的财富相当大部分已经转变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个人收 X-2rC  
益。在中国,各类“化公为私”的技法虽然层出不穷,但大多是打着改革的旗号 ?3 {&"  
出笼的,以至于有人愤激而讥称:“改革即分赃”。对于此类假改革之名行分赃之 dCv@l7hE  
实的手法,大多数人早已了然于心。需要指出的是,当权贵们的盗窃和抢劫在事 s\i:;`l:=5  
实上合法化的时候,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官僚上层汇聚,就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后 2(M^8Bl  
果。 "}=RPc%9  
在解释“中国人为什幺勤劳却不富有”这一问题时,华裔学者陈志武先生的 5SPhdpIg@[  
回答是:中国现存制度设置了高昂的交易成本。我们在上面所讨论的北京出租车 1.*VliY  
行业的案例是这个解释一个非常贴切的例证。不过,陈先生的观察中遗漏了一个 l?Vm/YXb  
重要的现象:幷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勤劳而不富有。事实上,部分中国人的富有 G<n(\85X  
已经达到让发达国家都瞠目结舌的程度。在美国,在澳洲,来自中国大陆的神秘 ,(&jG^IpVJ  
富豪在置业时一掷千金的故事早已不是什幺新闻。一位在华尔街顶级投行服务的 n+ 1!/H=d  
朋友曾经告知,一位自称“没有什幺钱”的中国大陆客户一次拿出的理财金额是 4j^-n_T  
1000 万美金。这给这位去国多年见识过不少发达国家富人的朋友留下了极其深 VWDXEa9  
刻甚至是具有震撼性的印象。如果说,大部分中国人的贫穷是因为制度为他们设 [mwJ*GJ-  
置了昂贵的交易成本,那幺同样的道理,少部分中国人的速富则是因为制度让他 X^;[X~g  
们的交易成本降低到了几乎为零。进而言之,中国的官僚利益集团一手为中国市 j06?Mm_c2  
场阶级的交易活动竖起了高高的壁垒,另一手却放任和鼓励内部人进行盗窃和抢 ^'>kZ^w0  
劫(在科斯的世界里,这实际上是交易成本为零的一种至高境界)。这无疑是科 w/_n$hX  
斯定理在现代中国一种最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演绎。一边是交易成本为零,另外 "zFv? ay  
一边则是交易成本高昂,在这种不平等的条件下,中国不出现急剧扩大的贫富鸿 h!.#r*vV  
沟那才真是咄咄怪事。在中国,少数人贪索敛聚,富可敌国的故事几乎每隔一段 Cq\1t  
时间就要上演一回。今天,当中国人自以为自己的时代充满了现代性的时候,我 kHLpa/A  
们却从那一扇从未封闭过的后门回到了过去。 8w1TX [b  
三、宁赠友邦 =OY&;d!C  
在一次会议上,有一位公司领导人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发问:“中国的一些 p|fSPSz  
城市提供免费的水电给外国投资者,新加坡政府能否在地产出租和水电费方面也 X,-QxV=lc)  
同样给予一些减免?”吴作栋的回答非常干脆:“我们不能进行这种以提供不计 "c5C0 pK0  
经济回馈为基础的竞争。假如我们要求新加坡能源公司提供免费的水电,新加坡 \1|]?ZQ\K  
能源公司从哪里取得资金?它会向政府拿钱。然后,我们再和另一个人在很不经 C+ibLS4i  
济的基础上竞争,最后,我们就破产了。”吴作栋强调说,“政府必须计算过后, ZS&>%G  
使竞争在一个可行的长远的基础上进行。” !kCMw%[  
与吴作栋的“吝啬”相比,中国的政府官员就要显得阔绰和大方得多。 k |}&  
在中国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中,贱卖土地(几乎相当于白送),减免税 {p3VHd#  
收直至水电增容费用的免收,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竞相使用的手段。这颇有点像货 7OuzQzhcK  
币的竞争性贬值过程。甲市将开发成本20 万元的土地以每亩5 万元卖掉,乙市 xuBXOr4"P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q =e<$  
- 86 - & D@/_m $  
就可能以3万元卖掉。在中国某城市,地方政府甚至以“优惠政策是推动经济发 xS.Rpx/8  
展的根本动力”为口号。当有记者问该市领导“优惠政策有没有底线?”时,这  +6paM  
位领导的回答与吴作栋总理的回答同样干脆:“没有”。 Sc!]M 5  
两种回答虽然同样干脆,但却将那位中国地方官员的荒唐衬托得一览无余。 T,N"8N{K"  
不过,放在中国的具体背景中,这位官员的荒唐却是一种理性行为。因为对于这 XfY~q~f8  
位掌握了辖区土地控制权的地方官员来说,土地是一种无价格的要素,却是毫无 K5l#dl_T  
价值的东西,是一种毫无价值的“闲置资源”(至于为什幺会这样,则是一个需 [MLJs-*   
要篇幅讨论的问题,在此不赘),但如果卖掉,哪怕再廉价,土地价值就进入了 u\LG_/UJV1  
核算体系,就能导致GDP的净增加,然后引进投资,又可以增加一次GDP。这样 #m>Rt~(,S  
算起来,廉价卖地甚至白送,就是一桩合算的买卖。不过如此一来,流进来的是 YDh6XD<Z  
短期的GDP,流出去的则是真实的财富。很难确切的计算这种以“优惠政策”的 ;VM',40  
名义送出去的财富,但考虑到中国一年6~700亿美元的FDI,数目恐怕相当惊人。 OSP#FjH  
按照摩根斯丹利的经济学家谢国忠先生的测算,这些优惠政策所带来的财富损失 5'iJN$7  
相当于人民币升值20%。送出去那幺多土地,土地自然就越稀缺,国内居民用 8/q6vk><  
于住房的土地价格自然就越是高涨;送出去那幺多税收,加诸于国内居民的税赋 wkNf[>jX?  
自然就越重,贫困阶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的资金来源自然就越少。在中国的政治 @;>i3?  
现实中,很容易推论,任何财富流失都将最终传递给中国的弱势阶层。 2y6@:VxSh  
除了对“友邦”的直接馈赠之外,中国向外输出财富的另外一个通道是对“家 ]j.=zQP?'  
奴”的出口。在持续增长了26 年之后——据称这是世界经济史上最了不起的经 ybnq;0}$  
济奇迹之一,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1/50。经济学 81?7u!=ic+  
家们几乎众口一词的将此理解为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所谓比较优势,但大量 A8Z2o\+  
来自中国出口工厂中的新闻报道则证实:这种所谓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是一种可以 vwy10PlqL  
自由使用奴隶的比较优势。据《华尔街日报》记者王必得(PETER WONACOTT)发 T'YHV}b}vX  
自中国南部的一篇报道称,在那里的一个中国出口工厂中,许多工人每天经常要 w1Ar[ P  
工作18个小时,而他们每月的工资起薪仅仅为32美元,这甚至比当地极不人道 .gY}}Q  
的最低工资标准还要低40%。显然,无论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还是与 x1H?e8  
出口产品的总成本相比(劳动力成本经常只占出口产品总成本中的10%),中国 vn oI.;H,  
的劳动力价格都被严重低估了。不管这种低估的原因是什幺,严重低估的劳动力 X^204K%:  
价格都意味着财富的巨大流失,对中国这样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而言,就尤 :(IP rQ  
其如此。生产越多,出口越多,财富流失越大。无法估计中国由于劳动力价格低 Qa*?iD  
估所造成的财富流失,但以中国现在每年5000 亿美元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的 )gM3,gSS  
出口规模来看,这个流失不仅巨大还会越来越严重。人力资本之所以是一种最重 MV8Lk/zd?A  
要的要素,乃是因为它是可以重复使用,最能动的要素。如果将“人”贬低为一 r=57,P(:Ca  
种自然资源(甚至“贱”于自然资源), 并作为一种值得炫耀的“比较优势”加 zx)^!dEMM  
以出口,不仅是一种最大的财富流失,也意味着这个经济体长期竞争力的丧失。 fpMnA  
从历史的常识出发,我们似乎从来还没有看到过那种依靠虐待本国人民就能够发 u=j|']hp#&  
达起来的国家。然而,问题的诡异之处在于,这种以财富流失为主要内容的外向 W5'07N^  
型经济,似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一个决定性条件。这很可能说明, ]LGp3)T-  
无论在经济结构上,还是在要素有效率的组合上,中国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障碍。 QG{).|pm  
引进外资、加大出口,在中央政府那里是一种国家战略,而在地方政府那里,则 +Smt8O<N  
成为扩张地方财政能力和创造政绩的最快捷手段。在整个改革时期,只有在外向 :CH*~o  
型经济方面,中央和地方始终保持着高度一致。两股力量合在一起,终于使这个 W?+U%bIZ9  
战略扭曲到不计成本的地步。 <eWGvIEP[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Y)D~@|D,  
- 87 - "F_o%!l  
四、锈蚀的团结 1X-KuGaD  
在经过26 年的改革之后,中国虽然形成了以一个以市场交换为主导的财富 !r=^aa(\  
创造机制,但具有强制性分配能力的政治结构却纹丝不动。与计划体制相比,市 @q=l H *=  
场机制的财富创造能力成级数放大,于是,传统政治结构所导致的财富分配差距 /48W]a}JS  
也就同步呈现级数放大效应。这毋宁是说,中国的政治体制不仅没有阻止贫富分 MYVUOd,  
化,而且主导和加剧了这种分化。这实际上是中国1990 年代后期以来贫富剧烈 W40GW  
分化的内里乾坤。 z^(6>U ?  
1990 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由旧式政治结构主导的“新”的分配机制趋于定 b1X.#pz7F  
型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这个机制初步发作的社会后果。也就是说,今天中 31BN ?q  
国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偶然现象,而是一种体制化的结果。在 `D2wlyqO6  
这种体制中,那些被排斥在正式的政治分赃结构之外的庞大人口,随时都有可能  ?gZJ v  
被抛离于游戏之外,而这个体制为他们设置的“保障”竟然是一种仅仅能(甚至 HbQvu@  
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标准。中国各省设立的所谓“最低保障线”实际上就是 5<0d2bK$  
这样一种近乎残忍的标准。如果中国的政治领导人以及精英阶层继续对这种危险 RX]x3-  
的社会分化熟视无睹,一遇天灾人祸或者经济危机的洪流,中国庞大的底层人口 lo}[o0X  
将径直被驱赶到只能铤而走险的生存绝境。事实上,一个社会贫富分化的危险性 L|sWSrqd  
从来不在于富人有多富,而在于穷人有多穷。当有人一点都不脸红地吹嘘自己在 _W@SCV)yH  
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时候,中国为穷人确立的贫困标准竟然是每年每人收 e[`E-br^  
入637元到882元。这个标准只是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美元标准的1/4左右。撇 Y-8qAF?SJ]  
开世界银行的这个“国际标准”不谈,任何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可以想象,一年 fwR3=:5~  
637元到882元的收入,离饿死还有多远?而这正是当今中国贫富问题最为 iC U [X&  
凶险之处。在中国的都市人口及上层精英那里,经济繁荣不但习以为常而且理所 _-NS-E  
当然,但在那些主流媒体看不见的底层那里,生存危机却无时不在,随时都可能 JGmW>mH  
不期而至。分化至此,这个社会实际上已经非常脆弱。不幸的是,这个社会的主 M :m-iX  
流却仍然生活在“繁荣永无止境”的幻觉之中。 &5 *)r@+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极其险恶的程度,并且马不 $`nKq4Y   
停蹄地不断刷新经济史的记录,中国经济学家邹恒甫甚至转引民间调查机构的数 p)  x.Y  
据认为:“考虑到高收入家庭有隐匿收入的倾向,有些民间调查机构甚至认为目 sOyWsXd+R'  
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59。”按照一般的标准,0.4 以上的基尼系数就属于分 i?7%z`  
配极不平等的国家,中国0.59 的基尼系数很可能意味着一部分人已经陷入人间 B@ab[dm280  
地狱般的身存灾难。对于亚洲的经济奇迹,克鲁格曼先生曾经有形象的描述:亚 Z=;+) #,  
洲的奇迹主要是靠汗水而不是靠灵感创造的。如果这个说法的确是准确的话,那 re.%$D@  
么以血汗浇灌中国经济神话的“汗水阶层”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结局却 {?a9>g-BW  
非常讽刺,他们获得的回报被压缩到了仅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最底线。 TmN}TMhZ  
更加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中国的贫富悬殊正在以代际的形式向下迅速传递。 = mn jIp  
位于中国城市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名贫困女生,2004 年一年的饭卡消费 qF9rY)ifm  
记录只有 8.35元。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之中,没有人发现这位女生是以捡剩馒头 O5"o/Y~m  
才能勉强度日的。这个故事曾经震惊了许多人。然而,这个看上去似乎十分极端 HSt|Ua.c/h  
的故事并不孤单。有资料披露,从1998年到2002年的四年间,中国首都某大学 $D,m o2I  
月生活费低于150 元的贫困生的比例从16%激增到41%。作为新一代人的一个抽 .aRL'1xHl  
样群体,大学生中的贫富差距不仅反映了1990 年代末期以来整个中国社会贫富 R=D\VIu,Z  
差距急速扩大的现实,也是对中国社会未来阶级图景的一种勾画。如果这个趋势 +{%@kX<V_  
持续下去,那么未来的中国社会将肯定不是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温和,而是更加 3J\NkaSR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z/_QZ  
- 88 - ^iaeY jI  
暴烈,更加激进。 6r"PtHr  
中国的严峻的贫富悬殊问题,并不仅仅只是在危机时刻才会显示出它的政治 ` eB-C//  
打击性,经常的情况是,它只是给一个脆弱社会结构的最后一击。而在这之前, ,+p&ZpH  
它往往会以一种不那么具有爆炸性的经济形式表现出来。在中国,它就是消费能 3YY<2<  
力的长期低迷。自从19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为“原因不明”的内需 9JF*xXd>Q  
不足而深感困扰。表现在宏观上,则是消费率长期低于正常水平。更为反常的是,  8ad!.  
中国的消费率不仅没有追随经济发展而提高,反而不断显著下降。到2003 年, +B*8$^,V)  
中国的消费率已经下降到只有55.4%的超低水平。这个数字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平 eYL7G-3  
均水平的80.1%,而且也远远低于发展阶段相似印尼、菲律宾等国。现在,那个 ,v"/3Ff{,  
“不明”原因终于开始浮出水面,许多人开始恍然大悟:中国内需不足的一个重 Dl862$_Q  
要原因源自于中国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源自于中国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几乎没有 ^V^In-[!y:  
消费能力的底层社会。这个在改革时期创造了最多财富的底层,被不由分说的剥 vS~y~uU%6  
夺了应得的份额,成为在消费上无足轻重的阶级。 3t(8uG<rL  
在一个国家,当GDP 的1/4 供养着99%的人口,而1/3 的GDP 却被仅仅1 V/j]UK0$  
%的人口占有的时候8,这个国家低得离谱的消费率就不是什么难以索解之谜了。 5io7!%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逆向异动的服务业比率(这个比例在2003年是33.1%,只 Q37VhScs  
有世界平均水平64%的一半左右)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穷人是消费不起什么 0Sz&Oguv  
服务的。对于中国低迷的内需和畸形的经济结构,一向喜欢发表惊人之言的中国 NJYx.TL  
学者王建解释到:“中国从产值比重的特征看已经是人均3000美元GDP的国家, eO,  
但是从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比重看,还是典型的人均500美元以下国家的特征。产 Z_%}pe39B  
值比重代表社会供给能力,而劳动力比重则代表购买能力,如果社会的产出能力 gbc^Lb  
已经可以满足人均3000 美元国家的需求,而人口的主体还在农村,只能吸纳人 ] =Js5  
均500 美元的产出,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始终面临着巨大的供求差距”。王 h]Zc&&+8{  
建虽然将这个问题表述为更具有中性色彩的“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的矛盾”,但 qA- ya6  
在我们看来,它与收入差距指的几乎就是同一回事。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得非常 ;qI5GQ {  
清楚,分配结构的失衡在先,消费率的低迷在后。分配结构决定了消费结构。在 Z$R2Z$f  
如此低迷的消费率之下,要想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便惟有像吸食鸦片一样 '-jKv=D+  
地不断提高投资率(包括不计成本地吸收FDI)。这进一步扭曲了投资和消费的 k&nhF9Y4  
比例关系。而提高投资率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维持速度,但会形成更加庞大的过剩 Df_W>QC  
产能,而为了推销这些过剩产能,就只能以剥削本国下层人民以及掠夺本国自然 !$q1m@K1  
资源为代价,用极其低廉的价格向国际市场倾销。这又加大了中国经济对外部市  FNZB M  
场依赖程度。可见,中国目前建立在畸高投资率,畸高外贸依存度基础上的经济 Tb-`0^y&X1  
增长,实际上是一个极其脆弱的恶性循环过程。而其总源头,则是中国国内财富 I3Sl>e(Z  
分配的极端不均衡。换句话说,中国怪异的产业结构不过是中国国内异常分配结 ~A8%[.({5  
构的外在表现。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主要以政府主导的高投资率已经被推至极限 C9-9cdW H  
位置,低劳动成本以及剥削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所谓比较优势也已经被挤压至 0/.#V*KM  
极限位置(中国2004 年几乎是一夜之间突然发生的“民工荒”现象说明的就是 Rl4r 9  
这个问题),这提醒我们,持续了20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在一片喝彩声中正 0XlX7Sk+  
在迅速冲击它的终点。而最近两年中国经济令人诧异的强劲表现,很可能就是这 `R@24 )  
种模式盛极而衰之前的最后一缕光芒。深刻而痛苦的经济调整近在眼前。然而, ,5\:\e0H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SClTqg  
- 89 - F"a^`E&  
正如我们已经揭示的,在中国,这种经济调整将首先意味着作为源头的分配结构 %EPqJ(T  
的调整,意味着与分配结构共生的政治结构的调整。没有这种调整,中国经济结 0w >DU^+  
构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调整。在20 多年的改革中,中国的分配结构按照官僚集团 *$(=I6b  
的政治“意愿”被不断深化,已经相当体制化。对这种分配结构进行外科手术, oH+UuP2a-J  
无异于又一场革命。近20 年来,中国的政治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不断发誓,要调 O$ i6r]j_  
整中国的经济结构。但无论从产业结构还是从增长模式来看,他们非但没有取得 ?o0#h  
任何进展,而且让中国经济深深的卷入了一种无法退出的结构锁定状态。其根本 [5%/{W,~m  
原因就在于,他们还远远没有理解这样一个隐蔽的线索,即:在相当程度上,政 ` w Sg/  
治结构决定了分配结构,分配结构决定了经济结构。严重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 XEqg%f  
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只是政治不平等经过一连串中间过程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最后 m[^;HwJ  
结果。当现存的经济结构无法支持进一步的经济增长的时候,经济对政治的倒逼 ` n{rzenPX  
效应就会开始。这种倒逼效应是以激烈还是以温和的方式展开,则取决于政治结 i_GE9A=h  
构的适应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无法乐观。 .}fc*2.'  
严重的分配问题不仅仅从经济结构上扭曲着中国经济,也同样从动力上瓦解 /,v:!*  
着中国的经济增长。20 多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杜撰了一个非常牢固的谎 Fqzk/m  
言。他们将平等和效率描述为一对天生的敌人,言之凿凿地认定,平等会导致效 H+zn:j@~L  
率损失。仿佛平等多一点,效率就会少一点。这个可疑的理论假设不仅非常流行, h3;Ij'  
而且被官僚权贵们蓄意解释成,只要是效率的,那么抢劫和盗窃就是应该允许的。 $"{V],:T |  
它甚至被含蓄地推倒了这样一个极端:不平等是经济增长的条件。按照这个逻辑, <$.KCLP  
为了达到经济增长,我们不仅应该容忍不平等,甚至应该主动地去制造不平等。 VGcl)fIqw?  
然而,早在四十年之前,缪尔达尔就在《亚洲的戏剧》中断言:“均等化的增加 XA])<dZ  
将比在西方国家更多的帮助发展,而不是阻碍发展”。而中国学者秦晖也曾经以 #e%.z+7I  
中国早期农村改革为例证,雄辩地证明过,公正和平等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 v3+w"2  
是中国早期农村改革之所以成功的关键秘诀。事实上,凭借常识,我们也能够推 |Y<ca   
论: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游戏规则一定会比一个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游戏更 ]P0DPea  
具有效率。其中道理非常简单:平等可以增进信任,信任可以促进合作。没有潜 PiB)pUYj  
在的基本信任作为基础,合作不可能,竞争也不可能,甚至连社会本身都不可能, F~d !Ub$>  
更遑论从这种竞争或者合作中取得效率了。抽去了正义,一个社会就从核心处被 *f8,R"]-g  
抽去凝聚力,被抽去了团结。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不能从他们置身的那种秩序中 TJY$<:  
获得他们认为基本公平的回报,他们就不可能信任这种秩序,而当他们不信任这 QnxkD)f*0  
种秩序的时候,这种秩序就绝对不会是有效率的。除非他们受到了某种强制。而 T4 SByX9  
强制的秩序,不管是计划形式出现的,还是以某种受到操纵的市场形式出现的, [Hdk=p  
都不可能表现出长期的效率特征。相反,它所激发出来的破坏性则可能是长期的。 K/[v>(<  
在中国,严重的贫富悬殊和无处不在的政治腐败所培育的,正是这种对社会信任 xsRMF&8L  
具有毁灭性的阴暗文化。这种文化足以消解任何一种合作或者竞争秩序,从而使 Y=G *[G#  
它们趋于无效。在当今中国社会,对在改革中确立的竞争和合作秩序的普遍不信 Pyi PhOJe  
任情绪正在广泛蔓延,逃避、消解、抵抗这种秩序的现象随处可见。就此而论, /2u;w !oi.  
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从最基础的源头上遭到瓦解。令人奇怪的是,当严重的 4qda!%  
不平等已经将中国社会锈蚀、离析到如此地步的时候, “中国经济还可以高速 m@JU).NKCS  
增长20年甚至50年”的高谈阔论却仍然在被四处传播,我们很难理解,这些“中 '$)Wp_  
国奇迹“的传教士们的信心究竟从何而来? 1elx~5v1.=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y_"GMw  
- 90 -
“我们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人怀着信心,举着战无不胜的列宁主义革命旗帜,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以稳健的步伐向新的胜利前进!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顶端 Posted: 2009-01-12 20:59 | 8 楼
tangliang198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主席团委员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内务部长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0
发帖: 3089
爱心: 1663 点
金钱: 32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线时间:1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2-02
最后登录:2021-08-19

 

第六章 者金融之劫 QMY4%uyY!  
2005年1 月19日,来自中国四川的下岗工人张小林在中国证监会门口引火 u2Obb`p S  
自焚。四年之前,张小林借款20 万元投资股票,但到张自焚之前,他的帐户上 u\wd<<I']  
仅仅剩下1万元。 J#]y KgT  
作为这个个人悲剧的宏观背景,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连续下跌了四年。从最 y^rg%RV  
高点算起,指数几乎被拦腰斩断。在中国几千万亏损累累的投资者中,张不过是 >KFJ1}b|3  
普通的一员。其独特之处仅仅在于,他用一种悲惨的方式诠释了金融危机所具有 J_@4J7  
的毁灭性。对于仅仅只有20 多年市场历史,一直享受着令人愉快的经济增长的 n58jB:XR(  
中国来说,金融危机一直是发生在遥远国度的遥远事件。但上面这个由于高度敏 Uy:.m  
感而没有被正式披露的事件则暗示,金融危机可能已经悄悄潜入了中国人的日常 ZB%~>  
生活当中。 g < o;\\  
一、奇迹背后的坏帐之虎 :JIPF=]fc  
中国经济持续20 多年的增长纪录所以被称为奇迹,是因为它达到了常人所 )]R?v,9*D  
不能及,达到了传统智慧的解释能力之外。那么,究竟有哪些独特的因素在推动 n}?G!ySg  
中国的经济奇迹呢?在我们看来,在推动中国经济奇迹的所有因素中,中国独特 0}V'\=F454  
的金融体系扮演了秘密武器似的关键角色。其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Zv\b`Cf}  
所以,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解读,就成为解读中国经济奇迹的紧要一环。 }b(e  
中国金融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其程度极高的官僚垄断性质。这一特征,虽经 1aG}-:$t'  
26 年改革而未有稍变。因为这个原因,中国金融体系被普遍认为是在改革步伐 +bn w,B><  
上最为迟滞的领域。中国金融业高政府垄断的特征,无论是在金融企业的所有制 BxU1Q&  
上,还是在金融企业的高管录用程序上,都表现得极为明显。我们可以看到,不 }"Cn kg  
管是在银行、保险、还是证券行业,金融企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政府公司。其所 OEW,[d  
有制的高度同一性,任何其他的行业都不能比拟。许多人以一种过时的范式将这 zJ`(LnV  
些企业称为国有企业,但实际上,由于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官僚体系完全劫持了 6zWvd  
政府和国家,所以这些企业在本质上已经被偷换成官僚企业。于是,对这些企业 buXG32;  
高管的人事安排,实际上也就变成了某种官僚体系内部的分肥或者政治任命,而 Fm':sd)'X  
不是通过市场去寻找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在中国的金融企业中,如果你能找到 1 %`:8  
非官僚出身的主要领导人,将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一则光为流传的真是笑话 t@n (a  
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金融界官僚文化的真相:一位“五大”(五大国际会计师事 QR'g*Bro  
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到国内一家市级银行调查,他目睹的两件事让他难以置信。 eV0S:mit  
一是这位银行行长的办公室“大得可以打篮球”;二是办公桌上最高档的电脑上 QEKFuY<E+  
竟然有厚厚一层灰。对此,这位高级合伙人的评价是:这种银行居然还能存在, WU\bJ}  
真是金融界的耻辱。” Biy 9jIWI  
在整个改革时期,通过对金融企业这种所有制性质及主要官员的人事控制, z;fSd  
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实际上就完全变成了官僚体系的一个附属物,变成官僚体系 ($W 5fbu  
实现其政治和经济目标的一个予取予求的工具。其在改革不同阶段的不同之处仅 *% *^a\2  
仅在于,它更多的是地方政府的工具,还是中央政府的工具。而中国金融体系的 lz 6 Aj  
悲剧性发展即由此而生。 j[cjQ]>~'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ZO<8|bW  
- 91 - '[^2uQc  
金融体系作为市场经济最基础、最核心的架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正常 &L]*]Xz;  
的市场经济中,金融市场的功能是按照市场原则将资金或者资本配置给最优者。 =;=V4nKN  
这本来也应该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然而,这个正确的金融改革方向并不符合 }C1wfZ~F~  
中国官僚体系的胃口。在改革时期,中国官僚体系有着在他们看起来更为重要也 sQs5z~#51*  
更为紧迫的任务。这就是经济增长和财富再分配。所以,他们必须按照自己的意 M(uB ;Te  
志来操纵金融市场。而对金融体系的独家垄断,就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CK</2w+  
对中国官僚体系来说,金融是一项不容他人染指的权力,而不是一种公民及组织 sD +G+  
可以平等分享的市场权利。一般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迟滞是因为金融改革的敏 nW_  
感性和复杂性所致。但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金融体系任何有实质意义的改革都 9(WC#-,  
可能导致官僚体系的独家垄断地位遭到侵蚀。也因为这个原因,中国金融改革 ={ '($t%|T  
20多年,表面上虽然热热闹闹,“创新”不断,但基本上都在技术问题做文章, PEIr-qs%D  
而基础体制上的改革却了无进展。 9Q/!%y%5  
贯穿中国改革始终,推动和维系经济高增长一直是中国官僚体系的首要任 !?/bK[ P,  
务。这不仅是一个经济任务,也是中国官僚体系赖以存续的合法性所要求的压倒 eb\`)MI/  
一切的政治任务。这样,经济高增长实际上变成了中国官僚体系一个不可逾越的 GcCs}(eo  
政治硬约束。这种硬约束对中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持续和严重的压力。这就是所 xk8p,>/  
谓“金融支持”,即金融体系必须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这种支持在1990 pQ{t< >  
年代中期之前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国有企业慷慨的政策性输血,在1990 年代中期 5.#9}]  
之后则主要表现为对改革时期不断繁殖出来的新国企的金融优惠,表现为对各级 !ei20@  
政府支持的项目的金融扶持,表现为对热点地区、热点行业(比如近年来的房地 uLljM{ I  
产、汽车等等)毫无纪律的信贷注入。对中国的官僚系统来说,是否提供这种金 l)s+"C#  
融支持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们能否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即便这种增长需 5qEdN  
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只要符合这个标准,各级政府便有强大的动力为之提供金融 u_8 22Z  
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在1990 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的新国企和政府项目公司, ooSd6;'  
在本质上属于那种剩余索取权属于官僚内部人的官僚企业,其损耗财富的惊人能 Wp3l>:  
力比之传统的国有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里,金融不再是市场基于风险和收 @&##c6\$  
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而是官僚体系支持其高增长政治目标的一个政策工 E|  
具。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没有比金融更为直接而且能够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工具 8-ssiiJ}gh  
了。中国各级官僚体系以金融作为支持其政策目标的首选工具,实在是一桩非常 Uc0'XPo3I  
符合“理性”的选择。结果,作为官僚体系“理性行为”的后遗症,中国金融资 vKC&Qi ;  
源在长达20 多年的时间中,持续和大规模地被错配。众所周知,超高水平的投 o7XRa]O  
资一直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接踵而至的一个普遍困惑 x^2/jUc#B  
是,在微观经济效率如此低迷的情况下,这种超高水平的投资率又是如何得以维 ;i :wY&  
持的呢,它究竟靠什么能够维持自我循环呢?答案是:政府的金融支持(仅仅是 j//wh1  
对增长速度的支持)。而要实现这种金融支持,就必须对金融资源进行全面垄断。 G\ZRNb  
没有中国官僚体系这种建基于垄断之上的不遗余力的金融支持,中国的超高的投 gDNW~?/  
资率就根本无法维系,(中国经济也断然不会出现什么“增长奇迹”。)非常不幸 |l(lrJ{  
的是,这种政治性的金融支持经常是以金融资源的惊人浪费作为代价的。政治对 `kSCH; mwP  
增长速度提出的要求越是苛刻,金融资源的浪费就越是巨大。 h_yR$H&tX  
鉴于上述原因,在应付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各种责难的时候,中国官员也非常 q"<-  
乐于将问题完全归咎于金融支持所带来的“政策性亏损”,但对这种流行的说法, t|QMS M?s  
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它很可能掩盖中国金融在转轨时期另外一个重要的 %iC63)(M  
功能,那就是服务也服从于权贵需要的财富再分配功能。对中国的权力阶层来说, nF$)F?||  
如何利用权力为中国官僚体系自己在财富分配中攫取最大的份额,是另外一个在 _ n4ma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O Zm[i H  
- 92 - {~g  
改革时期具有压倒性的历史任务。这种财富再分配不仅仅是存量财富的再分配, K<JP9t6Qd  
也同样包括对增量财富的再分配。与冠冕堂皇的经济增长目标相比,财富再分配 s'Gy+h.  
虽然是一个不能公开的议题,但同样是中国改革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主题,是 ss8v4@C  
支配中国官僚体系改革行为的一个具有硬约束性质的关键考量。它甚至是比金融 @I6A9do  
支持更为重要的历史主题。就便捷性而言,金融可能是财富再分配最为快速的通 _PXo'*j  
道,因为它是直接经营“钱”的。金融体系的这种独特性质决定了,在整个改革 p|V1Gh<  
时期,金融将成为中国官僚体系进行财富再分配最合意的手段。中国金融领域层 EsB'nf r  
出不穷的腐败案件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方面,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的贪污案件 *+4iBpyiB  
可谓登峰造极。在1993年到2001年间,这家银行的余振东等前后三任行长合计  7`@?3?  
贪污了4.83亿美元,相当于40亿人民币。当然,余振东们是从来就不缺乏后继 $yFuaqG`Wo  
者的。最新的事件是,2004 年年底,中行哈尔滨分行河松街支行的两名官员贪 "]Dzc[Vp  
污10 亿元人民币公款之后潜逃境外。贪污并不是银行的专利,中国其他的金融 E]?HCRa5R  
企业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湖南郴州的一位掌管住房公积金的官衔极低的官员李 {WOfT6y+  
树彪,贪污1.2亿元用于在澳门赌博,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输掉了这笔公款。此类 d}cJ5 !d  
贪污在中国的金融系统中屡见不鲜,大到像王雪冰、刘金宝一样的高级官员(在 m (:qZW  
写作本章的过程中,有报道称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因腐败丑闻面临调查, no6]{qn=6  
这是中国最高层银行官员涉及腐败丑闻的最新一例 。颇为讽刺的是,张是作为 k.[) R@0%  
因腐败而下台的王雪冰的继任者而出任建设银行行长的。对“张恩照事件”,《纽 G3^]Wwu  
约时报》毫不掩饰的讥讽到:中国抢银行的方式与警匪片截然不同。)小到像李 $ _Bu,;  
树彪、余振东之流的低级职员,几乎没有任何级别的银行官员没有卷入腐败丑闻。 L6=RD<~C  
其丑闻之多,用一句中国的俏皮话来形容就是已经形成了“丑闻疲劳”。像余振 <# r.}T.l  
东、李树彪之流大胆而鲁莽的“硬”贪污虽然难以胜数,但所造成的损失毕竟是 (kyo?3  
可以计算的。无法计算且影响至巨的金融腐败,则是来自金融官员与各类企业的 r~_ /Jj  
“软”的利益勾结及合谋。这类勾结和合谋不易察觉,但无所不在。它们一般以 Vzvw/17J  
各种合法、合规的贷款形式出现,而实际上则多半是里应外合的金融诈骗。这种 `f+g A  
合法的金融诈骗在中国金融系统中不仅长期存在,甚至已经成为企业和金融内部 +/86w59  
人快速致富的一个标准途径。其后果,就是在中国金融系统资产负债表堆积如山 =w$"wzc  
但却根本找不到责任人的金融坏帐。一位来自中国金融系统内部的匿名人士曾经 x>" JWD  
大曝内幕说:“呆坏帐中有80%是被违规核销的”。这间接证实了一个在中国普 6XK`=ss?  
遍适用的潜规则:谁能贷到款,谁就能立即成为富豪。这就是所谓的贷款致富。 %P,^}h7  
事实上,中国的很多富豪都是靠这个有点黑色幽默意味的潜规则而直接致富的。  m+{: ^  
对他们来说,所谓项目或者经营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谢平 G0Tc}_o<Y  
主持的一项研究认定,中国的金融腐败指数达到了5.42。由于金融腐败指数似 *js$r+4  
乎是中国学者的独家发明,这个指数无从进行国家比较,但大致的意思是说,中 !>Y\&zA  
国的金融腐败程度已经很高。这显然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不过,中国的金融系 E(+wl  
统本质上属于官僚系统,所谓金融腐败实际上不过是官僚权力的腐败。金融腐败 ,<r3Z$G  
与权力腐败完全是同一个问题。权力腐败与金融腐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意 S{7ik,Gdg  
义和引发的联想却大为不同。在这个意义上,金融腐败指数有误导之嫌。但不管 pbxcsA\  
怎么说,中国金融系统存在严重的系统性腐败则是一个相当确定的事实。系统性 S&]<;N_B  
的金融腐败在中国转轨时期的财富再分配过程中充当了异常重要的工具,其洗钱 FXEfD"  
的能量让所有其他工具都瞠乎其后。虽然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来加以测量,但看一 ~.`r(  
看中国频繁爆发的富豪丑闻与金融腐败之间的勾连,我们对此就会心知肚明。马 qgsE7 ]  
克思曾经说,金融是对内的掠夺。这个结论并非总是正确,但在一个腐败丛生的 I jztj  
国家里,这个结论就肯定正确,而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而言,这个结论则可以被 ]J=)pD rk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Mv`LF  
- 93 - 7h&`BS  
奉为至理名言。 R&_\&:4f  
在发生于暗处的腐败之外,中国官僚体系以堂而皇之的政策名义,在不同时 zRE8299%z  
期向不同利益集团所给予的金融扶持,也显著地创造了财富再分配效应。通过对 gJ8 c]2c  
资金可得性以及资金价格的垄断性控制,中国官僚体系几乎可以用任何理由在任 8yz((?LrDh  
何时候,将全民共同创造的金融资源配置给特殊利益集团,以换取他们短暂的顺 ff./DMDafI  
从、合作或者忠诚。比如,中国的大型官僚企业就可以利用他们政治影响力而长 :fKz^@mY4  
期获得廉价资金甚至无偿贷款(现在,许多与官府密切的所谓民营企业也逐渐挤 Fd,+(i D  
入了这一阵营),而那些长期被排除在政治表决权之外的各类企业(包括许多如 -JhjTA  
今在政治上已经无足轻重的国营企业)却完全无法平等的分享金融资源,或者只 xj q7%R_,  
能通过高价格获得资金。这种强制性的金融扶持和金融歧视,实际上就是在强制 vek:/'sj3p  
性地分配财富。无疑,中国官僚体系经常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命中他们短期的政治 maEpT43f  
或者经济目标,但同样没有疑问的是,这种短期的机会主义政成功却是以长期的 aC Lg~g4  
金融错配为其代价的。 m&~Dj#%(w  
在转轨时期,中国官僚体系对金融所赋予的政治性金融支持和政治性财富再 `$a gM@"^  
分配的特殊功能,对中国金融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可以计算的范围内,中国的 seU^IC<  
大部分改革成本都沉淀在金融体系中,但金融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将这种成 aa%&&  
本向未来推移,从而尽量减少当下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振荡。作为其后果,中国金 ^*ez j1  
融体系在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创造了世界金融史上仅见的坏帐率。 SJc@iffS  
从任何角度看,沉积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坏帐都像是一只凶猛的老虎。这只老虎 fy>And*  
蛰伏于中国经济奇迹的阴影之中,随时都可能对这个自命不凡的奇迹发出致命的 (My$@l973  
一击。 jP.b oj_u*  
其实,这种持续的打击早就已经开始。其打击力度从中国中央政府业已付出 z "$d5XR  
的成本中可以略窥一斑。 a:^ Gr%  
亚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震慑,激发了中国中央政府对中国潜在金融危机的紧 S@zkoj@  
迫感。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中国金融体系,中国中央政府发动了一场规模罕见的 EQOP?>mWx!  
金融救援行动。这场持续救援行动是以中国财政部为四大国有银行发行特别国债 8|qB 1fB  
为标志的。1998 年,中国财政部以引人注目的速度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 R{KIkv  
国银行、建设银行发行了2700 亿人民币国债,以缓解四大银行的资本金亏空之 4FE@s0M,  
急。紧接着,在1999 年,中央政府又从四大银行剥离15000 亿元坏帐。这多少 nC.2./OwMf  
显示了中国政治领导人改革金融体系的魄力,然而,中国领导人的魄力似乎远远 t:s q*d  
不足以冷却中国金融坏帐生产线的热情。眼见得2006 年金融体系开放的大限临 +ls*//R  
近,2004年,中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发起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在2004年一开年, ^pV>b(?qw  
中国政府就宣布,用450 亿美元外汇储备(约合4000 亿元人民币)为中国银行 !"x7re  
以及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并在同年6月,再次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剥离  {%~4RZA  
2787 亿元人民币坏帐。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为同样准备上市的中国第五大银 Sc$8tLDLj  
行交通银行剥离600 亿人民币坏帐。然而,2004 年紧锣密鼓的金融救援行动并 _AB9BQm  
未包括中国金融系统两家老大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资产质量更加低劣的中国 {$1$]p~3 o  
农业银行。同样是政府银行,其他三家银行获得救援,工行和农行相信也必然会 DcR}pQ(e  
得到类似待遇。不过,如果满足最基本的资本充足率,光工商银行一家就需要再 `CEj 4  
补充4000 亿元人民币,而按照标准普尔的估计,资产质量最差的农业银行要达 S{(p<%)[  
到同样标准最少也需要补充1500亿美元,约合12000亿元人民币。这样算下来, =<zSF\Zr_  
中国政府2004 年发起的新一轮银行挽救运动,最低也需要花费23000 亿元人民 j484b2uj1  
币。加上1998年至1999年的那一次18000亿元,中国政府将为四家银行的救援 P(gVF |J?  
行动花费了将近41000亿元。这个天文数字吞噬了中国40%以上的GDP。换一个 $gl<{{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ytV)!xe  
- 94 - 8u5 'g1M  
形象的说法就是,在2004 年,全体中国人为中国的银行系统免费打工的时间超 SP?U@w%}  
过5个月以上。中国银行系统的财富毁灭能力实在令人望尘莫及。需要提及的是, ie~fQ!rf  
我们上面的粗略的统计并没有包括中央银行以各种形式对地方商业银行、信托公 e=jT]i*cU  
司、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救援行动,这种救援自1990 年代以来一直都在悄 u}LX,B-n(  
无声息的进行着,总花费约有数千亿元。 QT= ,En  
与传统的银行坏帐生产线相比,中国新型的金融坏帐生产线的“产能”也不 LSu^#B  
容小觑。在2004 年,中国国有证券公司发生了大规模的倒闭浪潮,范围几乎波 ]v\egfW,W  
及所有有名的老牌证券公司,政府不得不以央行再贷款等多种形式予以拯救。据 9}jq`xSL  
估计,中国国有证券系统隐藏的坏帐在2000 亿元以上。这个数字与中国银行动 jM1%6  
辄上万亿的数字似乎相比并不惊人,但与中国券商的资产规模相比,则是一个非 d J%Rk#?;A  
常令人震惊的比率。在中国另外一个资产规模不断膨胀金融产业保险业中,险情 i Kk"j   
也不遑多让,其流动性风险以及在未来的偿付能力都让观察家非常担忧。尤其需 m_Ac/ct f  
要提及的是,中国券商以及中国的新兴的资本市场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改革的产 ~z _](HKoS  
物,而就是这么一个改革的产物,现在却成为了毁灭财富和金融腐败的代名词。 O:^LQ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讽刺。这个现象也同时说明,制造坏帐的,可能根本就 O][Nl^dl  
不是所谓传统的(在改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国有企业,而是在“改革”之中大 oSA*~N:  
量冒起的官僚企业(中国券商是改革时期新型官僚企业的典型代表)。这毋宁是 5H :~6z  
说,中国新型的官僚企业才是制造金融坏帐的真正祸首。 oBNX8%5w  
从1998 年以来中国金融救援行动的规模和频繁程度来看,中国实际上已经 LUDJPIk  
在发生金融危机,虽然这种危机不是以那种迅疾和剧烈振荡的形式表现出来,但 `=}UFu  
它对国民福利所造成的实质损害,一点都不亚于前者。然而,这些代价巨大的金 11y .z^  
融救援行动并没有为我们的未来买上一份保险,中国金融的前景依然危机四伏。 DMcxa.Sd!  
二、虎患何时休 $FusDdCv3  
将金融坏帐归咎为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经济学界是一种非常流 kAB+28A  
行的思维方式。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甚至断言:金融改革的成败在于国企改革。 -6~y$c&c  
这无疑是一种出于习惯思维的错误诊断。因为,作为金融支持和金融腐败基础的 |*c\6 :  
那个体制,早已经不是千夫所指的传统计划经济,而是在改革中诞生并不断被改 'tu@`7*  
革复制出来的那个“增量”体制,是隐蔽在人们的理论洞察之外的这个当下体制。 eBC%2TF  
坏帐,不是历史的,过去的包袱,而是一种正在被源源不断生产着的疾病。这也 =Wk/q_.  
是中国金融坏帐最令人担忧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规模再大的金融救援行动都 4,F3@m:<  
无济于事。 9+8!xwR:  
1998 年之后的事实也证明,情况的确如此。就在政府大量剥离坏帐并为金 L}jF#*Q%  
融企业不断补充资本金的同时,中国的金融风险却在以跟从前几乎一模一样的方 7}cDGdr  
式重新积累。由于国家救助以及充当最后担保人所导致的金融企业在经营上的自 y-\A@jJC5  
我放任,一般被称为“道德风险”。非常不幸,中国近几年的金融改革实践又一 )dIfr  
次充当了这个学术假说的经验证据。, _:Jp*z  
苦于经济增长的失速,1998 年之后,中国政府为了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可 oS#'u 1k  
谓竭尽全力。从中央政府的层面,主要是以大规模发行国债为标志的。发行国债 G>w?9:V}  
在表面上,似乎摆脱了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窠臼,但所谓国债项目大多必须配套 =GKS;d#/  
大量的银行贷款。这实际上仍然是典型的政治性的“金融支持”行为。不用问, ]dbSa1?  
这种一以贯之的“金融支持”,又造成了可观的金融坏帐。有学者估计,1998年 o%WjJ~!zL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w0j/\XN 2s  
- 95 - Ph#F<e(9  
到2004年其间将近2万亿的国债配套贷款中,不良贷款接近8000亿元。对于中 jWK@NXMH  
国的官僚金融系统,坏帐损失的多寡已经不能激起我们的惊奇,我们惊奇的是, ?cs]#6^  
“金融支持”的旧习竟然会如此根深蒂固。虽然,中国金融官员口口声声要洗心 !H1tBg]5  
革面,但官僚体系的政治合法性所系,以“金融支持”强行推动经济增长,恐怕 ey\m)6A$  
也是势在必然,不得不为。在这一点上,我们很难希望发生什么奇迹。不过,我 E R]sDV  
们由此也可以发现,为了政治合法性,中国在金融上已经和将要付出的血本。 .Y(lB=pV  
虽然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和钱财,但中国政府所期望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却一 RE>ks[  
直启而不动。直到2002 年年末,当一向对地方政府没有好脸色的朱鎔基即将告 Gl8&FrR  
别政坛,地方政府终于可以放胆加入GDP大合唱之后,所谓新一轮经济增长才终 bH\C5zt6(  
告正式启动。这其中,房地产和汽车所带动的所谓的消费升级,起到了关键的拉 7*>S;$  
动(在消费和投资两方面)作用。有人据此认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是有消费 :`Uyn!w  
作为支持的,是与众不同的。但深入其内部,新一轮经济增长就并没有什么与众 w&|R5Q  
不同之处,因为其本质仍然是中国官僚体系提供的“金融支持”。只不过,“金融 bKuj po6  
支持”的对象发生了某些变化,从以前清一色对企业的贷款变成了企业贷款和消 I!@s6tG  
费信贷并重的格局。信贷消费虽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通例,但它在中国所表现出 "7yNKO;W  
的特征,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其判断为政府的金融支持,是国家信用向市场的 [l':G]  
一种廉价输送。在中国,信贷消费受到了政府的极力提倡和鼓动,其一窝蜂的场 M. )}e7  
面颇似一场传统的“运动”,也与中国其他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速热速冷的集中消 ~3bZ+*H>  
费类似。在消费信贷的时髦中,中国的官僚金融系统专业精神之懈怠、纪律约束 )v52y8G-p  
之匮乏程度,与从前几无二致。结果,在短短数年之中,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家庭 09 39i_  
债务比例就接近和超过了美国。以最能够象征中国“急速繁荣”的样板城市上海 hY=w|b=Y  
为例,其家庭债务比例在2004 年已经超过美国,达到155%,与此同时,衡量 )jlP cO-  
家庭债务偿还能力的指标债务承担率则更是高达58.36%,远远超过美国的18 'cAc{\)  
%。9(难怪有人揶揄: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借来的经济增长。在如此短的的时间 )W1(tEq59  
中就达到了如此高的负债率,使我们有理由怀疑中国国未来的市场容量)在中国 fzS`dL5,W  
这样预期收入相当不稳定的转型国家中,如此高的债务承担率所可能引发的巨大 Cl6m$YUt  
金融风险是完全可以推测的。事实上,这种金融风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推测。有 rXY;m-  
资料显示,在 2003年年底1800多亿元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中,有接近1000亿 GjeUUmr  
无法回收。10而在占消费信贷绝对份额的房地产贷款中,频繁的骗贷、畸型的房 ```d:f  
价收入比例、极不稳定的家庭预期收入,以及官僚银行在风险控制上的动机和专 hr[B^?6  
业水准,都引起了住房贷款坏帐的广泛担忧。上海市人民银行2005 年初发表的 2sqm7th  
一份报告称,在2004年上海市的新增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已经占到80%左右。 7k] RO  
与此相应,中国中央银行的谢平先生也提醒我们:中国目前贷款规模中,房地产 Y8%0;!T  
抵押品已经占据半数。无需考虑其他细节,仅凭如此之高的贷款集中度,就完全 ]dHB}  
可以嗅出其中的岌岌可危的气息。房地产贷款由于期限较长,其坏帐风险并不会 jWXR__>.  
在短期内曝露,但市场趋势一旦逆转,其坏帐爆发的烈度比其他行业有过之而无 Q'|0?nBOY  
不及。这方面的例子,远的有日本地产泡沫破裂所引发的长达十多年的衰退,近 p`:*mf  
9个人消费信贷持续 中国家庭债务比例已超美国  k6O. H  
http://finance.sina.com.cn/x/20041030/12451120851.shtml -*|:v67C&  
10银监会6月清查汽车贷款:1000亿覆水难收 JYwyR++uo  
http://finance.sina.com.cn/b/20040606/1041798534.shtml (rr}Pv%yb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dCZ\ S91q  
- 96 - eB= v~I3  
的有香港地产狂潮创造的大批“负资产阶级”,不同的是,中国的金融系统比日 @q&|MMLt  
本要脆弱得多,更不论香港了。 os1?6 z~  
在对新一轮经济增长暗中发动的金融支持中,中国官僚体系对金融资源的开 )_77>f%  
掘并不仅仅限于传统的银行,他们甚至打起了社保基金的注意。有报道称,深圳 Pknc[h},  
市就一直在争取相关政策,以期能够利用该市积累的社保基金投资基础建设。在 !.3R~0b  
中国,这无异于进行一场必输的赌博。鉴于各类保险基金(尤其是养老金)已经 OQ(D5GR:4  
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金融工具,聚集资金的能力非常强大,我们尤其需要警惕官僚 bR`rT4.F  
体系以“金融创新”的名义滥用此类基金,以替代力不从心的国有银行作为新的 WGh. ;-  
“金融支持”和财富分配手段,并沦陷为又一个金融重灾区。这种沦陷,在1999 LZM,QQ  
年之后的中国证券市场喊声震天的“金融创新”声中,我们已经有非常痛苦的真 U~*c#U"bh  
切感受。 (A29Z H  
可以证明中国“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数据是,中国国有银行提供的流 .73zik   
动资金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7成。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这个数字异乎寻常 Re*|$r#  
地高出人家两倍之多。11这个数据的一个直观解释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做无本 W}XYmF*_?  
生意。当绝大多数企业都在用银行的钱“空手套白狼”的时候,银行实际上是在 kG)2%  
从事标准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其中巨大的金融风险可想而知。这个数据的另 n$XdSh/   
外一个更加深层的解读则是,经过26 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在企业层面根本 -=$% {  
就没有发生有效的资本积累。企业,不过是一个名正言顺的贷款工具。这个真相, sn-)(XU!  
对那种“中国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私营企业基础”的肤浅神话,是一种无情的嘲弄。 .!(,$'(@=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J;UBnCg  
1998 年之后,中国政府虽然深切体认到中国金融系统的爆炸性局势,并采 g/8.W  
取了以财政挹注为主要手段的一揽子改革和救援措施。但遗憾的是,中国金融并 x" 'KW (  
没有因此而振刷一新。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官僚体系赋予金融系统的“金融支持” Q PFeBl  
以及财富分配的功能并没有丝毫改变。尤其是在2002 年所谓新一轮经济增长正 X"[dQ_o  
式启动之后,中国的国有银行系统立即故态复萌,又一次创造了破纪录的货币扩 |1(rr%  
张和投资狂热。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截止2003 年年底的不 K8 b+   
良贷款比例为21%,这显然还是一个高得离谱的危险数据。鉴于中国官方数据 *me,(C  
一向存在的信誉问题,观察家普遍估计,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率要远远高于这一 M%$ DT  
数字。国际平级机构标准普耳的估计是,内地银行不良贷款的占整体贷款的比例 l#D-q/k?  
高达35%。不过,即便官方数据是真实可信的,仅仅考虑到2002年之后超乎寻 *O@sh  
常的货币扩张速度和经济过热情况,人们也完全可以预料,在未来几年中,中国 I?a8h`WS+  
将出现又一个新的不良贷款高峰。一位中国学者估计,在2005年之后的三年中, /l".}S  
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每年将新增8000 亿左右。这就是说,在未来几年中, \Z)#lF|^  
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比例,将在21%的高基数上显著增加。熟悉中国经济 4K9Rpm  
情况的人都能判断,一旦中国不断膨胀的资产和制造业泡沫破裂(这将是未来几 K1T1@ j  
年中国经济中的高概率事件),中国金融体系不良资产比率急速攀升将是一个必 ?fK^&6pI  
然的结局。这意味着,经过多年的拯救和改革,中国的金融系统将重新回到1990 nW4Vct  
年代中期高危状态。中国的金融体系依然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当量极高的定 .Gizz</P~  
时炸弹。不要以为金融危机只会吞噬像张小林一样的下岗工人,在一场金融危机 q*6q}s3n  
面前,中国所谓的新生中产阶级也同样在劫难逃。 N5nvL)a~  
从1990 年代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就一直处于高危状态,即使按照最糟糕的 G HD^%)T5^  
11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高达GDP七成 周小川揭示风险 E-~mOYea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0710/1109862762.shtml %won=TG8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A7k'K4  
- 97 - [J0*+C9P*  
商业标准,中国的国有银行体系也应该破产过无数次了。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国 m|pTn#*`  
的金融系统不仅没有破产,而且依然以强大的能量推动着中国经济增长。那么, Bx(yu'g|a  
中国究竟有什么独家法门,能够创造如此特立独行的金融奇观? CQdBf3q  
三、钢丝绳上的平衡 mEoA#U  
中国金融体系长期危如累卵却又屹立不坠的秘诀之一,就是因为中国有超高 5x8'K7/4.  
的储蓄率。中国人似乎天生就是储蓄的动物。无论在何种艰困的情况下,他们都 YP[LQ>  
能变魔术一样省出钱来,为未来进行积蓄。这种积习成癖的国民性创造了世界上 RT% x&j  
首屈一指的储蓄率。长期以来,中国的储蓄率都一直维持在40%左右。但绝大 Y4mC_4EU  
多数中国储蓄者并不知道,正是他们这种出自节俭的超级储蓄能力,像强心剂一 NJ ZXs_%>$  
样勉强维持中国金融系统的生存。如果没有中国居民源源不断的存款注入,中国 5kcJ  
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恐怕立即就会枯竭,其奢侈、腐败的经营方式所形成的大量坏 h|bqyu  
帐就会立即大白于天下。所以,动员储蓄(所谓揽储)一直就是中国银行系统的 "7Eo>g   
核心业务。作为一种传统业务,揽储虽然早已不是现代银行的重心,但却是中国 b5A Gk  
银行系统的生命所系。不如此,中国的银行系统就难以为继。与任何国家相比, %O#)Nq>mp  
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唯一不同的是,中国金融当局可 8HMo.*Ti9  
以利用中国超高的储蓄率来支撑这些巨额坏帐。在这里,中国官僚体系不仅辜负 M h`CP  
储蓄者的信任,而且也滥用了中国人的节俭美德。一个民族的节俭美德竟然成就 [tUv*jw%  
了一个风险丛生、糟糕透顶的金融系统,这显然不只是一个荒谬的悖论。在评论 rdO@X9z  
中国2003年的经济过热时,《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曾经尖刻但却非常正确的 -$U@By<SJ  
评论到:“中国经济真正的致命危险是低效和资金浪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 e:N7BZl'c9  
运用效益大体上是1:1, 亦即$1的投资最终产生 $1的产能,而中国的竟是7:1! )ll?-FZ   
仅仅是由于中国老百姓的储蓄率高达40%,才使中国能够承受得起这样巨大的资 >']+OrQH  
金浪费而仍然维持经济的增长……,对“过热” 的辩论掩盖了中国经济的真正 ngP7'1I  
致命的危险”。(所幸的是,绝大多数中国储蓄者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已经在背 BlXX:aZv  
地里从事了十数年的欺骗勾当。不过,背信既然在持续进行,那么对中国金融系 GDF{Lf)/v  
统深刻的信任危机就是迟早要到来的事情。) *B0V<mV  
虽然有学者警告说,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中国现在可能正处于储蓄率 NQ? x8h3  
由颠峰缓慢回落的历史时期。而2004 年之后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持续回 fr+@HUOxsl  
落,似乎也隐约证实了这种判断。但储蓄倾向植根于一个民族深层的国民性之中, z|ves&lRa  
除非出现重大的历史事变,应该不会发生戏剧性的逆转。尤其考虑到中国国民在 : *ERRSL)  
教育、医疗等方面所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福利剥夺,可能进一步增加国民储蓄倾向, [?-]PZ  
我们判断,在可见的将来,中国的储蓄率即便出现下降,也不足以导致中国金融 ajW[eyX  
系统的流动性危机。在这一点上,中国挥霍成性的官式金融系统似乎可以继续高 ZP"yq6!i  
枕无忧。然而,高储蓄率并不是中国金融维持循环的唯一条件。它必须与另外一 $`|5/,M%QN  
个条件合而为一,才能够共同支持中国金融系统奇特的循环方式。这就是中国金 -#Np7/  
融系统的垄断性。垄断性,是中国金融体系维持运转的第二个秘诀。高储蓄并不 HOE2*4r  
必然导致国民储蓄流入官方控制的金融系统,如果国民储蓄可以有更加值得信 P: n#S%  
任、效率更高的金融系统可以选择,那么国民储蓄流向就随时可能出现重大的不 jOs H2^  
受官方控制的变化。正是因为深谙其中秘密,中国官僚系统对金融实施了最严密 {G]?{c)"  
的垄断。这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严厉压制民营金融的发展,形成 B4Q79gEh=  
官僚金融的高度垄断;对外,则通过人民币业务限制,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实 '/k^C9~m r  
施最严密的金融封闭。否则,国内储蓄及财富就可能流向更加独立的民营金融或 {  |s/]W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q"S(7xWS  
- 98 - #c-b}.R  
者国外。通过这种高度垄断的手段,中国官僚体系可以保证国内储蓄流入官僚体 mA& =q_gS  
系控制的金融系统,并进而保证官僚体系政治、经济目标的实现。可以非常肯定 (]2<?x*  
的判定:没有这种垄断,中国官僚系统在转轨时期的经济增长及财富分配目标, +%P t_  
就十有八九会落空。(也惟有通过这种垄断,广大国民的储蓄才能够顺利向少数 Cz_AJ-WR  
人手中聚集,金融才可能成为洗钱的工具。)就第一种对内的控制而言,在未来 n ]w7Zj  
的若干年中,官僚体系仍然具备继续维持的能力,而就第二种对外的控制而言, m$,,YKhh  
则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变数。这首先是因为向外资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承诺以及人 <}d/v_+pnh  
民币自由兑换已经日益临近,其次则是因为,官僚体系对外封闭金融系统的意志 Q6=MS>JW]w  
已经发生了松动。在中国转轨时期,对外实施金融封闭的一个间接后果就是将一 '9qn*H`'  
部分“脏钱”也关在了境内。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带有脏钱性质的“原始积累” ;4 ,'y  
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出境,但资本管制毕竟对财富在境内外的自由转移造成了某种 a\=-D:  
障碍。随着中国境内权贵阶层“原始积累”的不断增加,他们迫切需要资本管制 Vu}806kB  
的松动。他们比所有人都更清楚,只有随时可以转移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才 J' W}7r  
是自由的财富。否则,他们的财富随时都可能被国内的政治或者经济危机吞噬一 qgtn5] A  
空,而成为一场纸上富贵。在他们看来,人民币资产之能够做短期的投机性持有。 @7-=zt+f  
这种判断的确相当清醒。而也正是具有了这种判断,他们游说人民币自由兑换的 E *BSfn&i  
动力也就相当强大。基于这一理由,我们确信,继续维持中国的金融封闭,将不 5O&d3;p'  
再符合中国官僚体系的一致利益,中国金融的彻底开放将为其不远。而这种开放 L?!$EPr  
将成为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一个致命的软肋,并为毁灭性的金融风暴埋下伏笔。 C` pp  
最近几年,中国沿海房地产异常火爆,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及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 "Nbos.a]5  
大量国际游资(其中相当部分是已经具有国际身份的内地“脏钱”)参与了炒作。 N[pZIH5ho=  
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举出的一个有力证据是,2004年中国短期外债不寻常的暴增。 _z q)0\  
这种迹象说明,中国外汇管制的缺口实际上已经被打开。在外汇管制目前还相当 Gz ?2b#7v  
严格的情况下,游资的垮境流动就已经如此剧烈。可以想象,一俟外汇管制正式 lr WLN  
放开,中国的官僚金融体系就会完全裸露于投机热钱随时可能掀起的巨大潮汐之 RU6KIg{H  
下。 @%c81rv?  
在目前高储蓄和金融封闭两个条件同时被满足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体系尚能 [g#s&bF  
够勉力维持平衡。但很显然,这只是一种走在钢丝上的危险平衡。已有风吹草动, !2z!8kI  
中国的金融体系就可能从钢丝上重重地跌落。  l^P#kQA  
或许是看到这种随时可能不期而至的危机前景,中国又一位智商极高的总理 u+i(";\  
温家宝先生(其学习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悟性并不逊于他名声卓著的前任朱鎔基), ``!GI'^  
迅速领悟到了中国金融问题的极端迫切性,并将此列为最优先的议事日程之一。 "3SWO3-x  
温的办法是,让中国的银行在目前还未完全坍塌,尚有垄断性溢价的情况下到境 sTkIR5Z  
外或者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实施所谓的股份制改造。为此,温内阁在2003 )R~aA#<>  
年年底成立了“国务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其成员囊括了 *8PN!^  
温内阁的所有重要部门。2004 年一开年,这个小组即推出了巨额外汇储备注资 I~)cYl:|G  
建行及中行这样的大动作,可见其事态之急,决心之大。种种迹象显示,温家宝 0Q'v HZ"  
对这次改革寄予了厚望,他甚至直接说出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样颇有点 \^LWCp,C"  
赌博意味的命令语句。然而,温家宝押得中这一宝吗?国际资本市场真的会像中 5:UyUB  
国金融改革的设计者们希望的那样,心甘情愿为中国的银行买单吗? ]u+MTW;  
致力于增强中国金融体系本身的体质,温家宝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金融机 u)v$JpNE  
构本身有强健的体魄,那么无论是储蓄率的下降,储蓄流向的变化,国际热钱的 W2`.RF^  
冲击,都无法撼动中国金融体系。况且,这些扰动本来就属于现代经济环境中必 8W;2oQN7  
定具有的内容。但问题在于,中国的金融致命缺陷是政治体系所造就的。如果政 I:i<>kG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swR:Bv  
- 99 - B| tzF0;c  
治体系所赋予的经济增长及财富分配功能不改变,那么,中国金融系统在注资之 NvQ%J+  
后还需要再注资,剥离之后还需要再剥离。就像经验一再显示的那样,中国金融 ?4 qkDtm  
就会是一个无底的黑洞,就会继续是政治合法性以及权力阶级财富分赃活动的提 Txo@ U  
款机。对于中国金融的这种政治病根,作为技术官僚的温家宝就算意识到了,恐 LP9)zi  
怕也力有不逮。这样,温实际上是在凭一己之力与危机赛跑。以一己之力抗拒体 l7z 6i*R  
制的惯性,将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而且必输的比赛。金融败坏的政治性病因不除, i X%[YQ |  
中国金融躲过了这一劫,未必逃得了下一劫,正所谓在劫难逃。我们不知道温家 .]P2}w)x?  
宝能否赌赢这一局,但我们知道,留给温家宝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因为温家宝, 1Y#HcW&  
或者更加确切的说是中国行政当局,可以用以拯救中国金融的资源正在迅速流 qIh #~  
失。 u_LY\'n  
四、流失的信用 Z'Q*L?E8M  
中国之所以可以一再以奢侈的方式拯救中国金融,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全 Gg|M+M?+  
能政治国家。只要行政当局愿意,它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动用任何资源来弥补金 s"i~6})K<$  
融漏洞,挽救破败的金融系统。像中国这样的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行动,在任何现 "}@i+oS  
代民主国家,如果不是不可能,也一定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来说服选民和议会。 ^_68]l=  
因为在那里,动用全民资源去援救一个特殊利益集团,不仅会遭到法理上的强烈 A[`G^ $  
质疑,也会在程序上遇到巨大的麻烦。但在中国办同样的事情,却不会遇到任何 n+HsQ]z.  
民意上的挑战,和任何程序上的阻碍。这种特点一直被许多人固执地认为是集权 ZHCr2^w6  
国家的优越性之一。但不管在什么国家,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种金融救援 H-(q#?:  
行动,都需要动用海量的资源,付出巨大的成本。资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总 ]*3:DU  
有出处。不是来自这里,就是来自别处;不是来自今天,就是来自未来。那么, rnO0-h-;  
中国行政当局用以挽救金融的资源究竟来自哪里?他们究竟把坏帐藏到哪里去 4O(@'#LLz  
了? '.Z4 hHX  
在我们看来,这大致有如下两个出处。首先是财政。 %hc'dZ  
在中国,财政与金融之间缺乏法律意义上的防火墙,几乎完全是一体化的, D<t~e$H  
财政可以向金融借钱,金融也可以向财政转移债务,这种转移只需要领导人的一 zI^Da!r.  
个指示就可以达成。事实上,1998年财政部为四大国有银行发行的2700亿特别 "b]#MO}P  
国债,就是金融坏帐转变为国家财政负担的一个明显例子。而从国有银行剥离出 dv , C6t2  
来的,名义上由资产管理公司承担的几万亿不良资产,最后的买单人也只能是国 cD2+hp|9  
家财政。这些都构成了中国隐性但却是真实的财政负债。既然是负债,那就是要 o2aM#Q  
还的,既然要还,那就要看国家作为最后还款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不管这些债 fywvJ$HD]L  
务是对内(对国民的负债)还是对外负债。那么,中国的还债能力究竟如何? \3aTaT?..  
尽管近年来,中国每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总是出人意料的好,但这仍然掩 H8f]}  
盖不了中国国家负债节节爬升的事实。粗略估计,如果将外债余额、国债余额、 *_1[[~Aw  
金融坏帐所导致的财政负债、以及各种社会保障所引发的隐性负债包括在内,中 'z5h3J  
国的国家负债已经达到17万亿左右,与2004 年中国约13万亿的GDP总量相比, NG" yPn  
其比例达到130%左右。如果加上不太容易统计的地方政府负债(包括大量的工 L,?/'!xV  
资拖欠,政府工程项目拖欠、担保或隐性担保等等。有数据说,光乡镇一级地方 DI,K(_@G  
政府的负债就达到6000亿元左右12),这个比例还将提高。如此,中国的国家负 Fnb2.R'+  
12 6000亿巨债压身:乡村负债“失控”背后的隐患 A2NF<ZsD  
中国:奇迹的黄昏 - 袁剑 h0Ee?=  
- 100 -
“我们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人怀着信心,举着战无不胜的列宁主义革命旗帜,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以稳健的步伐向新的胜利前进!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顶端 Posted: 2009-01-12 21:02 | 9 楼
« 1 23» Pages: ( 1/3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共产主义理论研究

Total 0.052187(s) query 6, Time now is:06-02 21:48,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 Corporation